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立秋的詩句

描寫立秋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立秋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立秋的詩句

描寫立秋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guān)鍵詞:上都;扈從詩;飲食民俗;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4-0113-02

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xué)藝術(shù)的唯一來源,沒有社會生活就不可能有文學(xué)。而某一時代的社會生活必然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這一時代的作品中。上都(上都,又稱為上京、灤京、灤陽,遺址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扈從詩也稱上京(都)紀行詩,是元代邊塞詩的主要形式。它以其廣泛的題材、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容,觸及了上都地區(qū)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明清時期到當(dāng)代,學(xué)者們雖然不大看好上京紀行詩,認為它藝術(shù)價值不高,但卻眾口一詞地肯定了它的史料價值。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學(xué)者包根弟出版的專著《元詩研究》中,第二章為《元詩之特色》,其中第四個特色為“多塞外景色及風(fēng)物之描寫”,書中寫到:“每當(dāng)元帝北巡上都之時,大批文人學(xué)士皆扈從而往,是以沿途的塞外風(fēng)光,上都的風(fēng)土人情,遂盡入吟詠?!T詩描寫塞外風(fēng)土景物,或自然真切,或氣勢雄偉,不但在詩壇上特立一格,更兼有文獻史料上的價值?!盵1]

本文從民俗學(xué)的角度,通過對上都扈從詩中反映的灤陽飲食民俗特征進行掘微與闡釋,以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上都地區(qū)民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也可以加深對上都扈從詩的認識和把握。

一、灤陽飲食民俗的民族特色明顯

元代漠北、漠南的“原隰之地,無復(fù)寸木,四望惟白云黃草”,“其產(chǎn)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至八月又枯,草之外咸無焉”[2]。因而上都的蒙古民族是以富有特色的畜牧業(yè)為主要經(jīng)濟方式的。正如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所言:“塞邊羝牧長兒孫,水草全枯乳酪存。不識江南有阡陌,一犁煙雨自黃昏?!盵3]詩中用對比的手法來描繪上京與南方在生產(chǎn)方式上的差異,上京人民以羝牧為生,即使是水草全枯的季節(jié)仍然以留存的乳酪為食物,而不像南方人以耕種阡陌為生。牧民們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牲畜的種類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保ㄋ_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連天暗豐草,不復(fù)見林木。行人煙際來,牛羊雨中牧?!保S《子》)也有馬:“朔方戎馬最,芻牧萬群肥?!保ㄖ懿都o行詩》之一)”還有駱駝:“遙見馬駝知牧地,時逢水草似魚村?!保▍菐煹馈堵勎L珮阃跏迳瞥拈w檢討三首》其一)“陰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駝”。(袁桷《登候臺》)所以元代上都地區(qū)雖是蒙古、漢、回、畏兀兒、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從詩中關(guān)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飲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風(fēng)俗。上都地區(qū)以畜牧為主,蒙古人民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馬等)肉和奶制品為主,而以打獵所得的野生動物肉為補充。蒙古人習(xí)慣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宮廷飲食以羊肉為主,許有壬是元代奎章閣學(xué)士院侍書學(xué)士,多次扈從上京,他的《上京十詠》主要刻畫了蒙古草原的物產(chǎn)和風(fēng)光,其二為《秋羊》描寫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頒賜重臣。其中“肉凈燕支透,膏凝琥珀濃”的描寫,逼真地寫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質(zhì)和庖人烹飪的高超。張昱的《輦下曲》中有“大官羊膳兩廚供”,《塞上謠》中也有“野帳吹煙煮羊肉”的詩句。元代時期,蒙古統(tǒng)治者到上都巡幸,與各路親王舉辦大型的國宴也是重要的內(nèi)容,其名為詐馬宴,因為赴宴者都著皇帝欽賜的衣飾,也稱為質(zhì)孫(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詐馬行》序言中說:“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兩千嗷馬三匹,他費稱是,名之曰‘只孫宴’?!粚O’,華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詐馬筵’?!痹谠娭幸舱f:“大宴三日酣群,萬羊臠灸萬?!背搜蛉猓qR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時,蒙古族還有生食的習(xí)俗。陳伯通《海青馬生肝》其二“催薦廚中語未闌,控拳豪客簇雕盤。翠翻云葉并刀亂,冰透霜花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齒滑,十分香徹鼻頭酸。夢魂不到鱸魚膾,醉眼江湖特地寬。”詩中描寫生吃馬肝的情景,馬肝不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鱸魚膾。

除了家禽肉,野生動物肉是重要的補充,這些多靠打獵獲得。騎射之長技是蒙古族傳統(tǒng)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牧民們除了從事牧業(yè)生產(chǎn)以外,還經(jīng)常進行狩獵活動。狩獵既具有經(jīng)濟意義,獵獲物可以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又具有軍事意義,通過大型圍獵活動訓(xùn)練戰(zhàn)士,使牧民熟悉弓馬,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元朝統(tǒng)治者巡狩上都,除了舉行忽里臺與朝覲活動以外,還要在這里避暑狩獵。陳高華、史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專門談了上都宮廷生活,主要是宴會、佛事、狩獵、祭祀和其他娛樂活動。上都扈從詩中多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描繪,楊允孚《上京雜詠》中有“北陲異品是黃羊”的詩句,提到了上都地區(qū)的一種野味――黃羊。許有壬《上京十詠》其三為《黃羊》:“草美秋先,沙平夜不藏。解文豹健,臠炙宰夫忙。有肉須供世,無魂亦似。少年非好殺,假爾試穿楊?!痹娭凶髡甙扬嬍撑c狩獵結(jié)合起來,描寫了狩獵之后,宰殺黃羊的情景。

描寫立秋的詩句范文第2篇

The “early rice” and “l(fā)ate rice” in the Song Dynasty

Abstract

The so called “early rice (zao dao)” and “l(fā)ate rice (wan dao) “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not the same ones in the double harvest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modern sense, but the ones that harvest early or late, many of them belonged to middle and late-maturing varieties. The so-called “l(fā)ate rice” distributed mainly in zhexi ( now the south part of Jiangsu and north part of Zhejiang) due to taxes and rain, while the early rice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other districts for the reasons of drought and famine .

早、晚稻的劃分既是稻作技術(shù)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jīng)濟和自然條件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雖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現(xiàn),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場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隨著稻作技術(shù)的發(fā)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論,以致后來的一些學(xué)者往往以今概古,以為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認為是雙季稻,從而錯誤地估計了宋代稻作的發(fā)展水平。本文試圖從宋人有關(guān)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種分布的原因,以期對宋代的稻作有個更好的把握。

1、 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

現(xiàn)代農(nóng)學(xué)對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據(jù)生育期的長短來決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據(jù)收獲期的先后來劃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據(jù)的歷法標準也不統(tǒng)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別之以節(jié)氣,即便是都按節(jié)氣或月份,其差異也是顯而易見,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劃分不盡相同。如福建三陽,“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盵3]陸游有“秋詞”三首,第一、二首分別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時序當(dāng)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暑成?!盵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則以小暑、大暑節(jié)收割為早稻 ,寒露、霜降節(jié)收割為晚稻 。早、晚稻只是相對而稱,此外并無嚴格的科學(xué)界定。

盡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對自己所生產(chǎn)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劃分則是事實。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對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況來說是重要的。游修齡說:“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區(qū)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為多,晚稻較少。”[6]實際上,早、中、晚的播種面積因時因地各不相同。

兩浙的浙東地區(qū),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寧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盵7]臺州:“晚稻……民間所種不多,僅當(dāng)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統(tǒng)計會稽八縣田畝,……晚稻居十分之四?!盵9]十分之六則是早稻和中稻。浙西雖然在“七月初乃見新谷”,證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卻以晚稻為主,如湖州:“管內(nèi)多系晚田,少有早稻?!盵10]甚至有些地方“純種晚秋禾?!盵11]但這種情況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區(qū),遠離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區(qū),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臨安府之新城縣(今浙江富陽縣西南)“山田多種小米(即早秈),絕無秔稻(即晚粳)。”[12]

宋代,另一處晚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區(qū),是淮南地區(qū)。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農(nóng)歷五月方始插秧?!盎茨舷脑缡眨硌硪嗪L(fēng)”[13];“積雨漲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詩句描寫的就是淮南插蒔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區(qū),甚至到夏初才始撐著一種短小輕便的小劃船在稻田中進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獲卻在初冬,賀鑄有“楚澤初冬正獲田”[16]之句,此詩作于歷陽(今安徽和縣)姥磯,時間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蘇軾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陰縣(今安徽阜陽)百姓,因旱傷,“稻苗全無”,而被迫至淮南糴晚稻種。[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東路安撫使奉命收糴粳米,但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無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糴”,可見淮南產(chǎn)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秈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糴的糧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秈),[19]只是不占多數(shù)。

屬于江南西路,與淮南西路毗鄰的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及其相鄰的荊門軍(今湖北武漢)也以晚稻為主。陸九淵在“與章德茂書”中提到:“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占早米,晚田種晚大禾。此間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陸?!辈环衷缤淼荆砻鳟?dāng)?shù)氐乃救匀皇且詡鹘y(tǒng)的一季晚稻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詩,提到“晚稻短長熟”之句,此詩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興國軍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漢)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曠僻閑田” [21]的詩句。

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寧、劍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種植為主,而下四州(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則是以晚稻為主。這從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舉福建常平茶事鄭伯熊報告中可以看出,他說:“福建路八州軍府縣,自入夏以來,闕少雨澤,其上四州軍府雖時得甘雨,猶未霑足,早禾多有傷損;下四州軍亢旱尤甚,晚種有不得入土者?!盵22]或認為,這里鄭伯熊把上四州軍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軍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說明下四州軍在南宋已普遍種植兩季水稻,上四州軍恰恰只種一季稻。[23]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首先,這個報告出臺于農(nóng)歷六月,事發(fā)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稱“入夏以來”,宋以四月為夏首,入夏以來指的是四月已來,也即四月至六月這段時間,如果是雙季稻的話,這段時間正是雙季早稻生長到成熟的季節(jié),雙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驚小怪的事,而作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較緊張,因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

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縣有所區(qū)別。洪州:“據(jù)洪州申……緣本州管下諸縣,民田多種早占,少種大禾。其所種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舅酒蹩?,本司管下鄉(xiāng)民所種稻田,十分內(nèi)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24]此處,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絕少,獨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間土產(chǎn)皆占米,晚禾不多?!盵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災(zāi)處少,唯有建昌一縣,晚田數(shù)多?!盵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盵27]撫州:“臨川境內(nèi)早禾最多”,[28]“樂安、宜黃兩縣管下,多不種早禾,率待九、十間,方始得熟?!盵29]總的說來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30]吉州:“早稻不過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為晚稻。 轉(zhuǎn)貼于

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為主。荊湖的潭州(今湖南長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約占全州稻谷種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農(nóng)家便自無事?!盵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似也以早稻為主,[36]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則卜鼓決漏,取罰金與賞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fēng)俗蓋如此?!盵37]可見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題為“峨眉縣(今四川樂山縣)”的詩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詩句。

北方地區(qū)水稻分布較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為多。史料記載,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獲期多在十月。晁說之(1059-1129)“秋吟詩”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詩注云“崔德符監(jiān)稻田務(wù)”,[39]稻田務(wù)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一帶,證明當(dāng)?shù)氐咎飫?wù)管轄下的稻田是以晚稻為主。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影響,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魯山縣推廣一種早稻。[40]

盡管現(xiàn)有的材料還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圖,但綜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產(chǎn)區(qū),除浙西等地區(qū)晚稻較為集中之外,其它地區(qū)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現(xiàn)了早稻盛行的趨勢。北方地區(qū)自古及今則都以晚稻為主。

2、 早稻盛行的原因

早稻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四川、荊湖、江東、江西、浙東、福建等地。這些地方選擇早稻種植,從其初衷來看,首先是著眼于抗旱。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就是水稻的主產(chǎn)區(qū),但這個地區(qū)的降雨量分布極不均勻,以江西為例,大部分地區(qū)春夏兩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進入小暑后便轉(zhuǎn)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顯減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蘇、安徽等,也有類似情況。而與此同時,由于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斗N藝必用》引老農(nóng)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種藝必用補遺》則進一步指出:“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則槁枯其根。雖羨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諺曰:‘田怕秋時旱,人怕老時貧?!\哉是言也?!碧岢霭蚜⑶镒鳛樗舅峙R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開始孕穗(古人稱為秀,或做胎)的時期,這以后水稻對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農(nóng)書》說:“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幾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縫便要車水。蓋處署正做胎,此時不可缺水,古云:‘處暑根頭白,農(nóng)夫吃一嚇’……自立秋以后,斷斷不可缺水;水少即車,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又據(jù)宋應(yīng)星的計算,“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谷數(shù)雖存,米??s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從分布區(qū)來看,也主要是缺水較為嚴重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種一季都顯差強,早稻因需肥水較少所以得到垂青。

宋人對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綱在其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任內(nèi)(1135一1139)曾上奏說:“(洪州)自入秋以來,闕少雨澤,已覺亢旱,又生青蟲,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內(nèi)無雨,晚田決致旱傷”,“難以指準。”而早禾則因“春夏之間,雨旸調(diào)適,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當(dāng)?!彼浴肮芟锣l(xiāng)民所種稻田,十分內(nèi)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睋嶂葜S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狀》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雖賴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復(fù)兼旬無雨,晚禾凜乎可慮,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關(guān)系非小?!盵41]相比之下“臨川境內(nèi)早禾最多,晚禾雖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處,亦有大熟之鄉(xiāng),長短相補,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計已是七八分成熟?!盵42]朱熹在南康軍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盵43]陳宓在《與江州丁大監(jiān)》書中說:“此月初以來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慮?!盵44]有見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員積極致力于早稻的推廣。朱熹就曾在晚稻種植面積較大的都昌推廣早稻,他說:“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盵4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區(qū)發(fā)展較快。閩北山區(qū)宋初就有一種耐旱高產(chǎn)的稻種。據(jù)宋人楊億《談苑》記載:“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為汝州魯山令,邑多曠土,連歲枯旱,艱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種,此稻耐肥、旱,實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歲歲足食?!盵46]這里未言明此種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現(xiàn)在有占城稻記載之前,應(yīng)屬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廣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來之前,完成收獲。這使得早稻除了適合于丘陵山區(qū)種植之外,也適合于在低洼易澇的地區(qū)種植。長江中下游流域雖然在入秋之后進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災(zāi)的可能,這對于成熟收獲期的晚稻來說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見前月(即八月)以來,天作滛雨,江淮浙閩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經(jīng)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雖無甚損,亦多芽蘗?!盵47]解決辦法就是盡量播種早稻。早稻品種之一的黃穋稻即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淺浸處宜種黃穋稻,……黃穋稻自種至收,不過六十日則熟,以避水溢之患?!盵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種占米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數(shù)月以待獲。”[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則要面臨前功盡棄。何承矩在河北種稻時,頭年因霜,未能收成,險些使屯田種稻難以為繼,第二年改種江東早稻,取得成功。還有耐瘠。早稻對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區(qū)往往比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復(fù)由于地勢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秈稻種植較多。如江東徽州,“大率宜秈而不甚宜粳”[50],臨安新城縣“山田多種小米,絕無粳稻”[51]。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廣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與山岡聯(lián)系在一起,如“早禾飽熟收山場”[52]、“北鄉(xiāng)田少盡茅岡,早禾有種何妨種?!盵53]福建上四州軍,早稻多于晚稻也與此有關(guān)。這種格局到近代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據(jù)近人的調(diào)查,南京、鎮(zhèn)江一帶,地勢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較少之秈稻。[54]

“救饑”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為糴納對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農(nóng)民自產(chǎn)自銷,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從來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費之外,剩余部份也進入市場,滿足中下層百姓的糧食需求。早秈稻成為“自中產(chǎn)以下皆食之”[56]的大眾食物。中產(chǎn)以下的大眾,由于其自身的經(jīng)濟實力不濟,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糧,一遇青黃不接,就需要有一種早熟品種來接濟,這就更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契機。最早見于宋代方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種,六十日,又名救公饑,其出現(xiàn)即與此有關(guān)?!傲盏荆裙?。傳有孀婦居貧乏食,擷稻中先熟者,以養(yǎng)翁姑,因傳其種。”[57]宋代新安也有這樣一個品種,名紅歸生,米粒紅,成熟最早,然不廣種,少蒔以接糧耳。宋人有詩云:“前村后村水車聲,伊伊扎扎終夜鳴,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龜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賴饑何?”[58]從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饑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為近人的調(diào)查所證實。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農(nóng)業(yè)院作物組乘指導(dǎo)農(nóng)民混合選種及采集單穗之便,附帶進行水稻品種及栽培方法之調(diào)查,知各縣水源缺乏為未種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長期較秈稻為長,所需水分總量亦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為五、六月份梅雨期內(nèi),七、八月以后,遂逐漸減少,故多數(shù)地方,均栽早熟秈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損失,此粳稻之變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據(jù)棄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獲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養(yǎng)麥等。粳稻生長期較長,不適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棄者二也;各縣所栽之品種,有芒者絕無僅有,蓋一般農(nóng)民對于有芒之品種,多感脫粒之費力,調(diào)制之不易,交租時又被田主所拒絕而厭惡之。粳稻品種有芒者居多,此不合農(nóng)民心理而被據(jù)棄者三也。[59]由于饑餓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們估計,早稻出現(xiàn)的時間比實際材料中的記載更早。 轉(zhuǎn)貼于

雖然早稻的種植在于抗御自然災(zāi)害,但它的存在畢竟為多熟制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饑,但產(chǎn)量不高,救得一時救不了四季,同時在早稻收獲之后還有較長的生產(chǎn)季節(jié)可以利用,于是古代農(nóng)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獲之后,種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彌補早稻產(chǎn)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謝邦彥詩:“嘉谷傳來喜兩獲,薄田不負四時耕?!盵60]說的就是早稻的存在為多熟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3、 太湖地區(qū)種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產(chǎn)區(qū),擁有“蘇湖(常)熟,天下足”美譽的浙西地區(qū),早稻仍然沒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產(chǎn)中仍然是以單季晚稻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區(qū)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陸續(xù)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有詞曰:“……,重來雨過中秋……看黃云、還委西疇……信吳人有分,……重到蘇州。……”[61]從中可知,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時,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獲的臨界日期是霜降。蘇軾有“烏程(今浙江吳興縣)霜稻襲人香”[62]之詩,曹組亦有“霜落吳江,萬畦香稻來場圃”[63]之詞,樓璹《耕織圖詩·收刈》亦云:“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霜濃手龜圻,日永身罄折?!睆纳鲜鲈娫~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浙西地區(qū)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獲。詩中不提別的收獲期,顯然表明浙西地區(qū)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獲的?;剡^來再看看播種期。蘇軾有“種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詩句。表明北宋時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種,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楊萬里詩句:“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吳鹽雪花白,村酒粥面濃?!庇直砻髂纤螘r期的吳中是在農(nóng)歷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種,四月中(比初夏稍遲)插秧。也就是說,太湖地區(qū)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種,霜降前后收割。即農(nóng)歷的二、三月到九、十月這段時間。一季晚稻的種植情況在許多品種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時,太湖等地區(qū)依然以晚稻為主呢?游修齡總結(jié)了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溫度變化有關(guān)。秈稻和粳稻在最低萌發(fā)溫度方面,秈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溫;在最低萌發(fā)溫度方面,秈的要求強,粳的要求弱??傊嵌i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強?,F(xiàn)在一般秈稻地區(qū)年平均溫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區(qū)則在16度以下。宋代氣候轉(zhuǎn)寒,北宋時期,我國東部的氣溫略低于現(xiàn)今,[64]南宋時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要低1-2度。[65]在這種溫度條件下,太湖地區(qū)發(fā)展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麥兩熟制擴展后,因小麥收遲,以種晚稻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擴大了。太湖地區(qū)晚稻品種的多樣化,同宋以后稻麥兩熟制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系。[67]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太湖地區(qū)選擇晚稻還有社會經(jīng)濟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從經(jīng)濟上說,宋代政府的糴納政策是太湖地區(qū)種植晚稻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運河開通以后,太湖地區(qū)是稻米的主要輸出地,政府規(guī)定收納一律以晚米為準,這可能與晚米的品質(zhì)及貯藏壽命有關(guān),晚稻的品質(zhì)好且耐貯藏,適合漕運并供給政治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這兩方面的表現(xiàn)較差,故不在收納之列。舒璘在論及糧食貯藏時說:“古之積儲在谷不在米,驗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壞,藏谷者八九年而無損,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謂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種;小禾谷今謂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無芒,不問肥瘠皆可種。所謂粳谷者,得米少,其價高,輸官之外,非上戶不得而食;所謂小谷,得米多,價廉,自中產(chǎn)以下皆食之?!盵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遠不可貯儲。”[6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質(zhì)好,耐貯藏的特點,所以規(guī)定晚稻為賦稅征收對象,這不光是太湖地區(qū)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還將稅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實之后。[70]適應(yīng)政府的政策,雖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賦稅較輕,有些地方在滿足稅收需要之后,可以種植早稻以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農(nóng)民由于賦稅負擔(dān)重,必須大量種植晚稻才克完成,不僅如此,一些鄰近地區(qū)由于自身產(chǎn)生晚稻不衍交納稅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來收購,如,臨安府之新城縣“山田多種小米,絕無秔稻,一歲所收,僅足支民間數(shù)月之食,雖豐歲亦須于蘇、秀鄰境糴運交納。”[71]由于對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農(nóng)民種植早稻的選擇余地較小。這也是太湖沿岸地區(qū),這里自古以來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賦稅負擔(dān)沉重可能與晚稻種植相互關(guān)聯(lián)。

無獨有偶,在其它一些賦稅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較大。北宋時期,發(fā)運到京師的米超過百萬石的除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外,還有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區(qū)已如上述。江西各地早晚稻比重不同,也可能與賦稅輕重有關(guān),在江西的一百二十萬之輸中,以吉州所占份額最多,宋人曾安止估計“漕臺歲貢百萬斛,調(diào)之吉者十常六七”[73]。李正民也說:“江西諸郡,昔號富饒;廬陵小邦,尤稱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秔稻連云;四十萬之輸將,舳艫蔽水。朝廷倚為根本,民物賴以繁昌?!盵74]從漕糧一項來說,吉州“實為江西一路之最”。[75]適應(yīng)漕運的需要,這里種植的水稻十分之七八是晚稻,只有二、三分種植早稻。

從自然條件來說,我們認為,水旱變化比氣候轉(zhuǎn)冷對太湖地區(qū)晚稻種植的影響更大。這里再具體地分析一下雨水狀況對于江南地區(qū)稻田種植制度的影響。明李樂《烏青志》中說:“種田之法忌過早,本處土薄,太早則蟲易生。若其年有水,則必芒種前后可插蒔也。如遇旱暵,即不妨遲至夏至?!笨梢姏Q定當(dāng)?shù)厮疽圃栽缤淼囊蛩刂饕谟谒担抢渑?,?dāng)然水旱也與冷暖有關(guān)。這段話還轉(zhuǎn)輾于明清時期的烏青、烏程等方志及《沈氏農(nóng)書》等之中,應(yīng)該是浙西地區(qū)農(nóng)民的共識。翻開所有的中國農(nóng)書,幾乎種田的趁早,早有諸多的好處,惟獨在太湖地區(qū)提出,“種田之法,不在乎早”,這與太湖地區(qū)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這里提到了蟲、水、旱三個方面的原因,實際上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在幾乎所有的地區(qū)都同樣面臨,就浙西而言,我們認為水災(zāi)是導(dǎo)致浙西地區(qū)種植晚稻的主要原因。

浙西地區(qū)在在入冬之后至春夏之交有個較長的降水過程,如果在這一段時間播種插秧,勢必面臨水災(zāi)。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初四日,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龍圖閣學(xué)士朝奉郎蘇軾狀奏,“勘會浙西七州軍,冬春積水,不種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76]??梢?,冬春積水是浙西七州軍選插晚稻的主要原因。積水不僅影響到插秧,還影響到下種。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蘇軾在一份奏狀中又提到:“竊以浙西二年水災(zāi),蘇湖為甚。……自下塘路由湖入蘇,目睹積水未退,下田固已沒于深水,今歲必恐無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婦女老幼,日夜車畎,而滛雨不止,退寸進尺。見今春晚,并未下種。”從這個奏狀中可以看出,蘇、湖一帶的水田在當(dāng)年,地勢低的可能整年都種不上水稻,因此收成無望,而地勢較高的,也由于淹水,到了三月下旬,所謂“春晚”,還沒有下種。所以蘇軾接著又說:“自今(即三月二十三日)已往,若得滛雨稍止,即農(nóng)民須趁初夏秧種?!盵77]也就是說,蘇、湖等地的水稻播種期須推遲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個月的秧齡,水稻移栽的時間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一些在五月或五月以前即已播種移栽的水稻,如果不幸趕上大水,則需再種。如,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一日詔,“浙西州軍大水,……官為貸其種谷,再種晚稻,將來秋成,絕長補短,猶得中熟。”[78]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六詔,“近者久雨,恐為低田有傷,貧民無力再種,可令浙東西兩路提舉常平官,同諸州守臣,疾速措置,于常平錢內(nèi)取撥借第四第五等以下人戶,收買稻種,令接續(xù)布種?!盵79]“用心補種被水去處田畝”[80]雖然能夠起到絕長補短的作用,但已付出了人力和物力(如種谷等)的浪費,因此,就宋代始人們便有意識地推遲播種和移栽的時間。明代宋應(yīng)星說:“湖濱之田,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盵81]這種做法在宋代的太湖地區(qū)就已普遍采用。蘇軾說:“去年浙中,冬雷發(fā)洪,太湖水溢,春又積雨。蘇、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種,十不及四五分?!盵82]劉攽在一首自問自答的詩中寫道:“種田江南岸,六月才樹秧。借問一何晏?再為霖雨傷?!盵83]其它一些低洼地區(qū),如淮南,種植晚稻也都出于同樣的原因。甚至嶺南地區(qū)種植晚稻也是受到了雨水的影響。蘇轍在“次韻子瞻連雨江漲二首”詩中提到由于連雨江漲,引發(fā)水災(zāi),對于“東郊晚稻須重插”[84]。葉紹翁也有“田因水壞秧重播”的詩句[85]。除水災(zāi)之外,太湖地區(qū)盛行晚稻還有其他的一些考慮,如蟲、旱等。如“五月將次盡,早秧都未移,雨師懶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鉆烏龜?!泵鑼懙木褪怯捎诟珊?,早秧不能及時移栽,家家以龜卜占雨的情景。凡此種種,都是浙西種植晚稻的重要原因。

太湖地區(qū)的一季晚稻一般是在農(nóng)歷四月底五月初移栽,至九、十月才能收獲,自宋代以后,隨著大小麥及油菜在南方的發(fā)展,有些農(nóng)民開始在收獲水稻的稻田中種植大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而大小麥及油菜等都必須在農(nóng)歷次年四五月以后才能收獲,收獲過后,再種早稻顯然已來之不及,所以只得種植晚稻。正如清《潘豐豫莊本書》所說:“田有宿麥,遂廢春耕,而大概蒔秧在刈麥后?!币虼?,稻麥二熟水旱輪作進一步強化了一季晚稻在太湖地區(qū)的地位。

4、 宋代早稻的性質(zhì)

描寫立秋的詩句范文第3篇

那繁花似錦的春日,沒有從這里虛擲一分一秒;那烈日噴火的盛夏,為閃光的金輪增添了更濃烈的色彩;那碩果盈枝的秋天,為世間貯蓄了更多的力量;那冰雪的緘默為明春埋下伏筆……

春意融融

春天的腳步,急促而和暖,輕輕掠過大地,大地呈現(xiàn)一片青綠。

冰雪消融,桃花梨花便在料峭的風(fēng)中粲然開放,招蜂蝶嚶嚶地飛行其間,于是在一片片白的、紅的花瓣中顫顫地跳出一個“春”字來。

春天的腳步把河水都踩碎了,于是,蕩起一道道波紋和漣漪,而水面上還浮動著冰雪的殘骸。

田野上,麥苗返青,柳絲起舞。老牛奮蹄,駿馬抖鬃,馬達歡呼,一粒粒閃光的種子,像一顆顆珍珠,伴著農(nóng)家的希望鉆進泥土。

冰凍的小河,沖開封閉的閘門,帶著一冬的委屈“哇”地一聲哭了,淚花閃閃,奔向遠方。

大雁,排著“人”字形的長隊,振動兩翼,歡叫著,從南方飛來,嘴里銜著綠色的信盞。

燕子也在“三月三”如期而至,它們要筑巢養(yǎng)兒育女,但瓦房換成高樓,找不到家了,只在院子上空盤旋。

岸柳,像美女的長發(fā),散發(fā)著青春的魅力和韻味,像沉思的詩人,構(gòu)思著迎春的詩句,準備朗誦給蔥蘢的世界。

植樹節(jié)到了,道路兩旁,河渠湖畔,院落宅旁……到處挺起一排排青綠,涌起一股股春潮。

春寒料峭,春意融融,人們脫去棉衣的束縛和桎梏,象游魚那樣自由,象鳥兒那樣歡暢……

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地是綠的,水是綠的,人是綠的,鳥兒是綠的……放開喉嚨高唱一曲“春之歌”,那聲音也是綠的……

夏日炎炎

酷暑的夏天,太陽像一個大火球,點燃起萬只火把,世間如同被一個大鐵鍋嚴嚴實實地扣住,人們大汗淋漓,只是無奈的嘆息。

在居高不下的炎熱天氣,人們非常關(guān)注每天晚上七點半的電視天氣預(yù)報,希望得到明天的降溫的信息,但是,從預(yù)報員那言之鑿鑿和橙色畫面上得到的信息是:明天又是強對流天氣,遇到幾十年來未有的高溫。預(yù)報員提醒人們防暑防暴。偶爾一天,應(yīng)驗了“降雨”的預(yù)報,忽而晴天一聲雷響,暴雨傾盆而下,人們乘興被淋成“落湯雞”,因雨是熱的,正好洗個熱水澡,可雨過之后,太陽立即露出臉來,又義無反顧地把熱浪傾下來。

在溽熱難耐的夏日,風(fēng)是熱的,雨是熱的,一切都是熱的。有詩云:“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詩就是描寫農(nóng)民對社會的不滿和在夏日勞作的感受,但這已成為遙遠的歷史。

回憶小時候,天熱了,光著屁股和同伴們一起到水塘里游泳,為了擺脫酷熱和蚊蟲的叮咬,人們扇著扇子,到街上和田野路旁尋求涼爽。

面對這酷暑難耐的季節(jié),人們盡情地領(lǐng)略著,感受著,享受著。十里長街,一把把遮陽傘下,傳出一對對情侶的甜言蜜語,無意被雨滴打濕;舞動的裙裾,甩丟了拘慬,亮出了女性的風(fēng)情;赤胸露背,丟掉了顧及和羞澀,展現(xiàn)出男性的魅力和青春。哲人云:“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吾心之冰炭難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fēng)矣?!?/p>

夏天的太陽有暴烈的一面,它把整個空間充滿炎熱和焦灼。但也有它溫柔平和的一面。當(dāng)夕陽依依不舍翻過山脊,月神就踏進小溪粼粼微波冉冉而來。“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于是,夏夜就似清涼的雪花啤酒,伴著幽幽勝境流淌出來。田野林蔭是青春的花圃,卿卿我我孕育了多少神秘的故事。馬路兩側(cè)的悶熱慢慢散去,人們搬出椅子,仰面觀星;或席地而坐,談古論今;或下棋打牌,爭贏斗趣;或拉起二胡,說拉彈唱……

夏日猶如一個神奇無比的魔術(shù)師和萬花筒,當(dāng)你從爛漫火暴的夏季鏡頭走出,讓雨水、汗水蕩盡美好的享受與記憶,你便匆匆進入了秋天涼爽的境界。

秋果累累

漢字中有許多會意字,兩部分合在一起,組成新字,生發(fā)出其含義?!昂汀弊质怯伞昂獭焙汀翱凇苯M成。左邊“禾”是說有飯吃,右邊“口”是說能講話,合在一起就是“和諧”、“和善”、“和氣”。“旱”字是由“日”和“干”組成,日頭當(dāng)照,日下一片干燥,便是“旱”象。又如左邊是“水”,右邊是“目”,眼睛流水,當(dāng)然是“淚”。

按著這個造字規(guī)律,“秋”、“心”為愁,但由于時代不同,心情有異,“秋”、“心”并不“愁”,這也許是個例外吧。秋天博大高遠,宇清氣爽??窗?,初秋的陽光溫馨燦爛,大地一掃酷夏的悶熱和浮燥,人們不在揮汗如雨,一切變得凝重和成熟。到了中秋,秋風(fēng)把谷子吹得點頭哈腰,把棉桃逗得裂開了嘴,秋風(fēng)把萬物吹得朝一個方向起舞,把原野吹成山和海。“立秋十八天,寸草結(jié)籽”,生長在大地上的糧食和青草,無論是攀附的、直立的、掛在樹上的、埋在地下的,不論是豐盈沉實的、零星單薄的、形狀大小的,都舉起果實,如同運動員向教練和觀眾舉著獎杯報恩、致謝,回報大自然,這哪有“愁”景呢?

秋天是春夏的延續(xù)和釋放,到了深秋,落葉告別母體,種子積蓄下希望,蟬鳴埋下伏筆……這哪有“愁緒”呢?

秋是光彩奪目的,蘋果的秋是紅青黃的融合,柿子的秋是金與赤的和諧,葡萄的秋是紫的水綠的,石榴的秋是粉紅的白的,這五光十色的秋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爛的風(fēng)景圖,這哪有“愁色”呢?

秋天多彩而亮麗,濃郁而深沉,豐富而含蓄,怡人又醉人,這又有何“愁”呢?

另外,還有許多與秋相關(guān)的文字情趣:

有一種女人叫秋水伊人;有一種賬本叫秋后算賬;有一種耳朵叫秋風(fēng)過耳;有一種等待叫望穿秋水。

啥禮物不能明著送?答:秋波,暗送秋波嘛!

哪個季節(jié)最忙?答:秋天,多事之秋嘛!

啥時候最公平?答:秋天,平分秋色嘛!

什么最簡單?答:秋天,一葉知秋嘛!

什么季節(jié)最短?答:秋天,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秋天是人生最壯麗的感人心弦的一幕,讓我們領(lǐng)略秋的風(fēng)采,接受秋的饋贈,拋掉傷感和愁苦的心緒,擁抱明年更加美妙的春天。

冬雪飄飄

冬日,沒有繽紛的色彩和濃烈的陽光,大地呈現(xiàn)出少有的靜謐與空曠。就在這時,一場冬雪掩蓋了原野袒露的一切,為春天埋下了伏筆。皚皚的積雪在腳下發(fā)出歡快的“咯吱、咯吱”的聲響,松散得如細砂。

雪花綻放于九天之上,她是碧空之仙女,蒼穹之公主,宇宙之天使。它飄飄灑灑從天而降,輕輕盈盈鋪地而來,覆蓋山脈和草原,便有了“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宏偉氣象;她覆蓋田野,便有了“萬畝麥苗雪中青”的勃勃生機;她覆蓋樹木,便有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神奇風(fēng)光;她覆蓋道路,便有了“萬徑人蹤滅”的佳境。

小的時候,每當(dāng)下雪,那是最好玩的時機,一群同伴不顧刺骨的西北風(fēng),在飛雪中喊叫著,跑跳著,有時仰著頭張著嘴接落雪花。在野外狂跑不止,直到身上出了汗才停下來,冷風(fēng)一吹,身上冷颼颼的。一場大雪后,雪像厚厚的被子把麥苗嚴嚴實實裹蓋起來,預(yù)示著明年小麥又是一個好收成。這時候,整個世界披上了銀裝,一切都鼓脹起來,馬路上已少了行人和車輛,萬物噪聲,連鳥兒也迷失了覓食的方向,在空中劃過,發(fā)出饑餓無助的鳴叫。

大雪過后,田野的坑坑洼洼溝溝壑壑被填補得平平展展,這時野兔無處躲藏,大雪成了它們的“滅頂之災(zāi)”。人們牽著獵狗在雪地上尋找野兔的足跡,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立即追上去。野兔雖然平時跑得很快,但這時由于在深雪里跑,后腿容易蹬空,使不上勁,很容易成為獵中之物。

乌鲁木齐县| 庆云县| 疏勒县| 枣庄市| 晋中市| 运城市| 车险| 武汉市| 敖汉旗| 惠州市| 大冶市| 虎林市| 合水县| 肥东县| 竹北市| 涡阳县| 宝鸡市| 万宁市| 嫩江县| 南华县| 广水市| 万载县| 湟中县| 木里| 梧州市| 沙洋县| 佛山市| 龙里县| 牟定县| 星座| 噶尔县| 韶山市| 富阳市| 香格里拉县| 习水县| 沾益县| 满城县| 长丰县| 阳江市| 锦州市|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