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高等教育與古典主義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自由教育精神理念
古典主義和自由聯系在一起,自由是古典主義的標簽。主張為知識而知識的自由教育,是古典主義的內核。古典主義教育家提倡為知識而知識的自由精神,知識本身就是目的。亞里士多德主張教育不為生存,而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博雅教育。紐曼也表明了類似的觀點,他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幾句有典型意義的話”,“在你擁有的東西中,他說,‘有用的東西帶來收益,自由的東西用以享受。所謂收益,我指的是能獲得收入;所謂享受,則指除了使用之外,不會帶來任何結果’”來說明知識本身就是享受,這種知識便是自由知識,自由知識本身就是目的。體現了古典教育思想中非功利的、指向知識本身的一種自由理念。
2.以發(fā)展人的理性為教育目標
古典主義以發(fā)展人的理性,培養(yǎng)人的心智為目標。紐曼認為:“可以說,自由教育從它本身來看,僅僅是對理智的培養(yǎng)。由此,它的目標也不外乎是理智的完美”。并且他認為,人的理智也有它自身的完美,知識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滿足心智趨于完美化的直接需要,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我的確遠不是要否認,除了知識自身的價值,擁有知識還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優(yōu)勢并有助于他人?!鳛檫@些外部手段和途徑的主要成分,知識對我們是有價值的,擁有知識能以習慣的方式為我們所用,盡管從知識身上我們不會得到其他的好處,也不會對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辈剪斬惪嗽谡摷案叩冉逃軐W時也提及了“傳統(tǒng)的古典課程建立在‘訓練’和‘裝備’心靈這兩條重要原則之上。”由此,古典教育的目標是指向人心智的完善、理性的發(fā)展。
3.強調人文學科的學習
古典主義的教育,由于其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理智,因而不認同實用主義的教育內容。古典主義者提倡博雅教育或者說通才教育,認為培養(yǎng)人理智的教育內容應該是概括事物本質特征的普遍知識。布魯貝克指出,為了保證傳統(tǒng)課程“裝備”心靈的原則得以貫徹,耶魯學院的教授“謝昂大學二中強調學習文學和科學,因為這些是學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遠不會有時間和機會去探求的學問?!边@是與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概括事物本質特征的教育目的、柏拉圖培養(yǎng)能把握永恒不變事物的哲學王的教育目標,以及亞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一脈相承的。
二、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義
1.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
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經歷了以成均、私學、太學、書院為代表的四個發(fā)展階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貫穿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歷史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從這個理念來分析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具有普遍的代表意義。我國古代的教育最初的起源是由于對政治人才的需求,亦即統(tǒng)治者需要治理國家的官員,因而需要德才兼?zhèn)渲?。所以,古代教育強調個人品德和人格的培養(yǎng),這是古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受教育者通過完善自身德行和培養(yǎng)才能及施行仁德的行為去教化他人,最終達到治理好整個國家的目的,這是教育完善自身之后更為擴大的目標。“止于至善”則是指達到人人至善的境界,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世界,整個社會處于一片和諧,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
2.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義
從上述貫穿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可知,我國古代高等教育與古典主義有一些共通性的特點。首先,從人性的哲學高度探討教育,這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義相通的起點。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從人性開始,用教育來培養(yǎng)“仁德”的人性之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和董仲舒等,都對人性有自己的認識??鬃诱J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董仲舒則認為人性靈。董仲舒更是主張,人是需要教化而且可以教化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性善。這和古典主義是有共同性的,古典主義者強調人理性的培養(yǎng),也是從人性開始的,他們認為人性永恒,因而教育的性質也是不變的。這種從人性開始的對教育的認識,對教育的方方面面,從理論到實踐都產生了指導性的影響。其次,在教育目標方面,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義一樣,都強調對人自身的培養(yǎng)。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以“明德”為核心的教育目標,強調修身為首要目的。讓受教育者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些步驟來實現這一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最后的“止于至善”,也要以修身為根本。因此,修身是教育最直接、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目標。這與古典主義強調教育為知識而知識、滿足自身心智發(fā)展需要的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最后,在教育內容方面,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義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強調人文教育。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儒家文化,旨在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的德行。雖然其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政治人才,但就知識本身而言,更多的是通過文史哲的知識,培養(yǎng)人的知識和道德素養(yǎng),而非指向某種實用的技能訓練。這就像紐曼說的,即使這些知識具有知識本身價值之外的價值,但其本身價值是最根本的。與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也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上幾點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與古典主義相似性的表現,遙遙相隔的中西教育具有某些相似性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人本身就具有類的相通性,這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義相似的根本原因。誠然,不同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始終強調“學而優(yōu)則仕”,強調受過高等教育者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作用,是一種政治化的高等教育。因而在教育目標和內容方面和古典主義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是必然的。
三、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義
1.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義
中國近代意義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紀60年代。“一般認為,1862年創(chuàng)設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學校?!酿^是中國官辦教育引進西方文化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肇始?!边@是晚清新教育萌發(fā)時期,這個時期對于西方教育引進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維新人士的教育實踐,興辦新型教育、舉辦新式學堂、從西方引進教育體制及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二是外來的西方教會學校,直接帶來了西方教育的實踐。“與中國的私塾或官學不同,教會學校設置了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外語等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課程……”這些對西方教育的借鑒和引進中,有一部分古典主義的表現,但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首先,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產生,就其產生背景來說,其直接動機是想扶大清政治大廈之于將傾。即使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有古典主義的影子,但這樣一種政治功利化的教育目標本身,就勢必導致我國近代高等教育離古典主義的理念十分遙遠。其次,西方近代教育產生了各種新理念,教育理念的豐富性,使引進中國的西方教育也勢必摻雜著各種新教育理念的思想。最后,中國在學習借鑒西方之始,功利性的動機使得借鑒更多的不是理念,而是具體做法。迫切地希望學習西方,而沒有意識要去從根本上了解西方的教育理念,更不用說深入研究、審慎分辨和有選擇借鑒近代西方各種教育理念。所謂的引進西方教育,僅僅是把眼光放在具體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1895年創(chuàng)辦的北洋大學堂和1896年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即今天的天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兩所大學。其建立,也是以“實業(yè)救國”為理念,以實業(yè)發(fā)展為需要,顯然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并非像西方大學的誕生,是以人們對知識的渴求為動機,更沒有表現為像古典主義的以發(fā)展自身理智為目標。這也表明中國大學自產生之日起,就沒有很多古典主義意識和主張,缺乏自由教育的理念。
2.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義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高等教育“是現代教育啟蒙、奠基以及自由精神充分發(fā)展的時期?!边@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開放、文化多元時期,也是古典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真正時期。這一時期從德國留學回國的蔡元培,帶回了西方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理念。在教育領域,他主張自由和諧發(fā)展,發(fā)展個性;主張學術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學生自治。其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對我國高等教育建設具有十分持久和深遠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急于培養(yǎng)各種專門人才,科學教育戰(zhàn)勝人文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偏重的價值取向,與古典主義背道而行。建國初,高等教育以蘇聯模式的高度集中計劃和專才教育為主,與計劃經濟緊密相連,教育的重心放在與經濟建設直接相關的科學技術教育上,不重視人文教育?!斑@直接導致了社會文化價值的傾斜。獨尊科學技術、唯理工為重、以學理工為榮,鄙薄和輕視文科的價值在全社會蔓延。”而且,為了滿足經濟建設,大量發(fā)展專門學院,培養(yǎng)專門人才?!耙园l(fā)展專門學院為主、崇尚專門化的院系調整,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的理念和大學的內涵?!边@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改革開放以后,教育也重新對外開放,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血液和創(chuàng)新。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給文化思想界帶來了新鮮空氣,西方近現代思想的學術傳播,“在8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如同五四時期引進西方思想、學術、文化,向西方學習的高潮,它被稱為20世紀的‘第二次西學東漸’?!痹谙喈敹痰膸啄陜?,“現代西方各種流派、主義、思想幾乎都被介紹進來”,高等教育領域當然也不例外。作為古典自由教育的傳承理念,通識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中國高等教育?!瓣愋l(wèi)平、劉梅齡發(fā)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的《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及啟示》,是能夠見到的國內第一篇以通識教育為主題的研究文獻,1987年因此被確定為萌芽階段的起點。”自此,通識教育在國內引發(fā)了廣泛的思考和實踐,高校開始注意拓寬專業(yè)面,注重人文學科的教育,高等教育對于教育人文內涵的思考啟發(fā)了國內現代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通識教育的探討中,結合本國的歷史和現實特點,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努力深入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既受到西方通識教育的啟示,也傳承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人文傳統(tǒng),與古典主義既有淵源的關系,也有類似的關系。古典主義與現代功利主義,兩者以相對立的姿態(tài),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進程中,此起彼伏,但都永不衰落。古典主義作為倡導古典理性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堅持學術自由,主張教育遠離社會,發(fā)揮教育獨特的非功利作用。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上關注受教育者個人的理性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對人的個體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其在教育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內在緣由。我國正努力深化的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質教育,立足于人本位,培養(yǎng)人全面素質的一個方面———文化素質,彌補近現代以來功利性和專門化教育帶來的文化缺失。文化素質教育主張開設人文課程,倡導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也重新倡導了古典自由和理性,今天的自由教育不再是古希臘時代一小部分自由人的自由教育,理性追求也不再是柏拉圖的“哲學王”所能達到的最高理性追求。自由是一種更為普遍化、平等化的自由,理性也是一種內涵更豐富、培養(yǎng)層次更多樣化的理性,每個人都有其理性的發(fā)展目標,都有發(fā)展理性的自由。古典主義經過歷史的沉淀,經過國際間比較之后吸收的精華,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具有更為穩(wěn)定和現實的價值。
作者:廖霞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