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師生互動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數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科學地、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發(fā)揮師生互動的作用是促進教學工作、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的一項工程。本文主要探索師生互動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研究數學課堂交流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思維能力及學習效果的影響,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諧課堂氣氛,使課堂成為師生的共同舞臺。本論文在研究中以行動研究為主,同時采取邊行動,邊研究和邊總結改進的做法,用經驗總結法歸納和探索適合于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對“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出平等、合作與交流、相互理解、轉變角色等看法,尋求師生間的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關鍵詞:課改中學數學師生互動地位作用平等合作與交流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fā)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據我所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1.多提問,一堂課不間斷的提問,力求照顧到全體學生;2..多討論,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指派或讓學生推舉代表發(fā)言。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yōu)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師生互動,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xiàn)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fā)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yè)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yōu)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xiàn)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于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xù)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tǒng)的角色,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xiàn)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tǒng)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xiàn)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xiàn),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tǒng)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tǒng)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F(xiàn)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fā)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xiàn)在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在上述老師提示后,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jié)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后,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xiàn),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xiàn)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xiàn)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xiàn)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fā)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設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這樣來進行:
1.提出問題:(a+b)2=a2+b2成立嗎?
(顯然學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導學生計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①算式的左邊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結果形式是a2±2ab+b2
4.進一步提出:能直接寫出結果嗎(a+1)2=?
這樣學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這個規(guī)律可以作為公式…
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既認識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對該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再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號,得
4+4x<x+13
移項,得
4x-x<13-4
合并同類項,得
3x<9
不等式兩邊都除3,得x<3
“無問題”教學可以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便會“依葫蘆畫瓢”,不知“所以然”,當然就難以有應變思維了?!皠?chuàng)設問題”教學,教師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結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樣的?
②結果(解集)的形式與原題的形式有哪些差異?
③如何消除這些差異?
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如上例,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xiàn)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tài)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fā)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fā)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發(fā)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可以這么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fā)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五、創(chuàng)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師生積極互動,要求師生間有盡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動。目前,中學教學班的班額還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達70多人),要實現(xiàn)充分交往活動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在現(xiàn)實條件下,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積極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種主要課型:
1、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型;
2、以討論法為主的課型;
3、以探究——研討為主的課型。
第2、3兩種課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較好,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有許多課都采用了這兩種課型。這兩種課型極有利于形成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
與這兩種課型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多種,但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究活動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根據實踐經驗,這種小組以4——6人為宜,全班不超過10個小組。小組內成員輪流擔任組長,負責召集工作及充當小組發(fā)言人。這種組織形式首先使小組內生、生交流互動比較充分。其次,因為人人都要當組長,所以對組內同學的意見、其他組同學的發(fā)言也都能注意地傾聽。由于代表組內同學發(fā)言,主人公的意識也更強一些。每個組與老師的交流、對話也比較充分,較好地彌補了大班額條件下,師生、生生交往的不便,為互動創(chuàng)設較好的條件,是目前條件下有利于師生積極互動的一種比較好的教學組織形式。
文獻參考:
吳興長,《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北京教育行政學院,《教育心理學講座》
鄧友詳,《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胡久忠,《數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