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家校共育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中圖分類號:G6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201-02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教育也隨之不斷變革。當今時代要求培養(yǎng)的新時代人才不僅僅是掌握一定知識的人才,更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小學階段作為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期,是學生的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重要奠基階段。教育是一個復雜且持續(x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共同發(fā)揮作用,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主導教育力量,應該就學生的教育實際達成教育共識,采取多種教育手段,以促進學生自由、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家校雙方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一)家校共育的基本內容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樣的,因此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內容也各有不同。家庭教育的內容復雜,廣泛且細致,家庭教育的關注點是“育人”。而學校教育的教育內容是由國家制定的、系統(tǒng)的、連貫的、有內在科學依據的學科知識體系,主要指文化課方面的學習,其次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們對學校教育的關注點主要是“教書”。強調家校共育的原因在于單方面的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都具有自身的片面性,家校共育的基本內容可以認為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互補充,即要求家校雙方相互合作,既實現孩子學科知識學習的需要,又滿足思想品德提升的需要。
(二)家校共育的優(yōu)勢
1.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雖然家校雙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不盡相同,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孩子培養(yǎng)成才。基于這一點,學校和家庭雙方都應該努力把雙方對孩子的教育期盼匯成一股力量,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2.教育內容的互補性,構成家校共育整體
21世紀要求的教育,是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的教育,以培養(yǎng)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健全的人。然而家庭及學校教育的教育內容各有側重,也都涵蓋涉及不到的教育層面,單靠某一方面的教育力量并不能滿足這一教育要求,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堅持相互補充原則,在充分聯系和交流的基礎上,利用一切教育機會,塑造一個教育共同體。
3.教育教學的及時性,達成家校共育協(xié)作
家庭教育不是系統(tǒng)、整塊進行的,它是滲透在家庭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之中的。教育教學的及時性可以認為是家長在家庭生活過程中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是想當然的說教。及時性教育是建立在家長對孩子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及時性表現在不同方面,因此,要堅持及時施教原則,實現家校協(xié)作。
二、家校共育的現有問題及原因
(一)家校共育觀念難成共識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空前提高。學校在充分發(fā)揮教育作用的同時,也力求取得家庭的配合,雙方形成教育合力。家長的教育意愿是認真且強烈的,對于學校的相關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大多是支持且配合的。但有時家校雙方由于各自立場不同,對教育的認識就會產生分歧。
1.從學校層面講
教師對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持消極態(tài)度。一方面,教師認為大多數學校教學工作并不需要家長參與,家長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并不了解,給家長普及相關信息既費時又耗力,無疑是給自己的工作增加負擔。另一方面,教師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純屬是添亂,他們只會指責教師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而不能促成相關問題的解決。
2.從家長層面講
基于客觀原因,絕大多數家長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學校教育達成實際配合,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也不十分端正。部分家長在潛意識里對家校教育進行了明確分工,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是教師的事,作為家長,所要承擔的責任就是保障好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提供好的條件讓孩子去接受學校的教育,讓教師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這種觀點既狹隘又不負責任,嚴重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1]。缺了哪一方面的支持,教育都難以完整。
(二)家庭學校間缺乏有效溝通
家庭學校間缺乏有效溝通,一方面是因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與學校的溝通缺乏主動性,絕大多數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很少與學校教師就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問題進行及時溝通。這種被動態(tài)度導致教師對學生在家的生活表現及學生的性格、興趣、心理發(fā)展狀況了解不足。而家長除了成績單上反饋的單一信息,對孩子在學校的其他表現一無所知。很容易出現學生的品德教育與學科教育不能同步發(fā)展的情況,出現“真空教育”。
另一個方面是因為家校雙方溝通方式單一化。傳統(tǒng)家校溝通方式可以做到將全班家長集中起來,統(tǒng)一通知,傳達信息,高效地實現教師對家長溝通聯系的單向需要,但是卻很少能接收到家長的反饋。此外,這些傳統(tǒng)的家校溝通方式對于家長來說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能使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有所革新,不能實現家校教育的信息互補。
(三)家校共育內容不夠全面
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及家長的教育內容普遍偏重于學生的文化課教育,而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足。這導致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內容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對學生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的關心相對較少[2]。可是學習成績并不能作為評判一個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的缺失或許不是真正的缺失,性格和心理上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缺失。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把學習成績當作唯一的教育指標,而是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心理傾向、行為表現、品德發(fā)展、實踐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發(fā)展?!敖逃?,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育”,即教給他們生活的技能,讓他們學會做人。這樣,學生長大成人,走向社會,才能夠有生活的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能堅持做人的本分。
三、家校共育的基本對策與建議
(一)樹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觀念
家校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標、正確的角色定位,還要有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和意愿,合作關系才能順利建立。首先,學校要充分重視家校共育的積極意義,將家校合作看作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職業(yè)技能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3]。教師與家長身份雖有不同,但二者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自居高位,當出現教育問題時,對家長頤指氣使。本質上,教師與家庭是一個權責共擔體,好與壞都不能歸為某一方。教師與家長雙方都應該嘗試著將心比心地去思考問題,理解對方的處境,配合對方的教育活動。
其次,家長也應該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理性地分析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長處與不足,充分尊重教師,理解信任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相關教育活動,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在雙方的教育理念出現分歧時,家校雙方都應該保持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平等地協(xié)商。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溝通方式
1.在真誠、尊重基礎上形成良好溝通態(tài)度
首先,從人際交往的角度出發(fā),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抱著真誠的態(tài)度,坦誠地與對方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不論對于更好了解學生還是有效解決問題都十分有幫助。
其次,溝通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教師及家長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立場、思維方式,善于從對方的觀點中汲取營養(yǎng),也要接納對方的不足,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2.建立多樣化的家校溝通形式
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家校溝通形式,如改革傳統(tǒng)家長會的內容及合作形式。以往的家長會過于形式化,教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說,家長在臺下默默地聽。教師會指出學生的問題及不足,卻很少真正和家長溝通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座談會的形式組織召開家長會,家長、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溝通,更利于激發(fā)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且交流氛圍輕松,交談內容寬泛,有利于實現家校和諧互動。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家校溝通形式的多樣化。豐富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利于即時共享共育內容,促進高效的共育溝通。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新媒體資源,構建多樣化的家校共育網絡平臺。如充分利用微信平臺,微信與以往的社會交往媒介不同,具有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信息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信息多維傳遞的靈活性、信息傳播社區(qū)化的優(yōu)勢[4]。如果充分利用微信,那么對于家校雙方教育信息的互通、教育合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三)促進家校共育內容的全面發(fā)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教育對象都是學生主體,教育目標都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由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兩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教育,因此在學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內容上,雙方都應該有所分工。改變以一方為主、一方為輔的狀況,形成雙向互動、共同負責的局面[5]。
一個健康、合格、優(yōu)秀的人勢必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注意激發(fā)學生在不同知識領域的興趣與求知欲,促進學生在除文化課學習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家長應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也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從細枝末節(jié)處抓起,從日常小事抓起,從自己的行為習慣抓起,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示范。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結語
家校共育問題將是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認真關注的問題。實現家校共育要從學生出發(fā)、從學校出發(fā)、從家庭出發(fā),將三股教育力量凝聚到一起,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網,使學生不論在小環(huán)境還是大社會里都是一個大寫的人。
參考文獻:
[1]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6(3):50-53.
[2]徐玲嬌.小學家校合作現狀與優(yōu)化策略研究:以揚州市XX小學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18.
[3]姚蘭.舟水共促舵手強,砥礪任翱翔:淺談促進家校合作的方法與具體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3.
[4]段蘭蘭.基于微信的小學家校共育實踐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8.
〖HJ1.5mm〗
布置作業(yè)是教師推進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新課改理念要求減輕學生負擔,對各學科作業(yè)量的精減就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途徑之一,但是怎么樣來正確理解這一課改理念是一個關鍵。新課改倡導政治學科減少學生的作業(yè)量應該是要減少機械性重復做題的單一式作業(yè)。要求做作業(yè)的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把學生的問題、困惑、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興趣、需要等作為的主要生長點。新課改要求的政治學科作業(yè)不應僅僅停留在僅僅對基本知識點的識記與鞏固,而應通過作業(yè)的完成將創(chuàng)新理念與創(chuàng)新精神、情感體驗與情感實踐形成和培養(yǎng),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和認同。
在教學實踐中我就如何做好政治學科的作業(yè)設計做了一點嘗試。
1.作業(yè)要人性化
讓作業(yè)本成為學生談學習、談生活、談情感、談理想等傾吐心聲的地方,政治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政治課教學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學生記住某觀點或某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培養(yǎng)具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主義的思想,給予學生人文主義的關懷。所以,作業(yè)的布置有系統(tǒng)性,不能隨便布置。應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量上要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xié)調發(fā)展的空間。于是作業(yè)本就應該變成學生傾吐他們心聲的地方,可以不限制話題,讓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也可以給一個話題,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實踐中,我發(fā)現學生對這種作業(yè)十分支持,他們覺得自己終于有一個可以讓他們自己說話的地方,終于有人愿意聽他們的意見,也有人愿意分享他們的快樂與悲傷。作業(yè)本中記錄的都是他們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作業(yè)本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的體驗,一種心情的釋放。教師在學生的心中也不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成為了他們的良師益友。教師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也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真正成為了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導師。教師本身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由“教”到“導”的轉變。
2.作業(yè)應具有時效性
傳統(tǒng)教育觀念將作業(yè)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yè)內容日趨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甚至局限于課本要求,使學生遠離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yè)方法、手段、技術日趨單一,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作業(yè)評價忽視了對人發(fā)展的教育激勵功能。新課改政治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做到"三貼近"緊貼生活常識和學生生理、心理等學生成長中實際的問題和需要,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急需解決的各種困惑。在作業(yè)設計時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需求、時下社會的時事熱點、所在地的社會現象、學?;虬嗉壍默F象等布置探究式作業(yè),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去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去發(fā)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作業(yè)的量和難度確定完成時間并用一定的時間來進行交流總結。這些作業(yè)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由課上延續(xù)到了課下,并且同學積極投入,熱情很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作業(yè)應具有實踐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中滲透了其重視實踐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基本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通過觀察、考察、嘗試等活動,進行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同時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類作業(yè)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高中政治中關于財政的作用,課后請同學根據課上學到的知識,做一個有關農糧直補政策的可行性的訪談。在訪談中學生可以就種糧直補對農民、農村、農業(yè)的影響進行調查走訪,從而真實、直觀地感悟的財政的作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豐富的情感得到了體驗。
4.作業(yè)追求情感性
新課程改革下強調教學目標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實現。思想政治課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的教育目標,那就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延伸到課外。設計一些情感體驗、情感實踐式的作業(yè)是一種不錯的手段。如:在初一《生活處處有情趣》一課中,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探究生活中的情趣有哪些表現。課后我布置給學生一道家庭作業(yè)――“充滿情趣的回家之路”,讓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去觀察、體驗生活中的情趣,然后把它們記錄下來。結果在收上來的學生作業(yè)之中,我發(fā)現他們得到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情趣體驗,坐在公共汽車上比較各種燈箱標志的幾何區(qū)別、幫助老人家過街得到的喜悅心情……在作業(yè)本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了學生對情趣含義的深層體會與理解,看到了他們在生活中學會尋找情趣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類似的情感體驗作業(yè)不但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甚至還可以幫助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進行適當的調節(jié),同時又能夠達到滲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5.作業(yè)形式的多樣性
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一個根本點是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式作業(yè)、情境類作業(yè)、個性化作業(yè)、自編創(chuàng)作業(yè)、設計自制考題式作業(yè)等多樣化的作用形式來滿足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舉止不同的學生個體的需求。對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yè)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6.作業(yè)的合作性
關鍵詞:小學;勞技課;思想品德
新課程標準下的勞技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yǎng),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以多方面發(fā)展為目標,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并結合小學生現階段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的同時,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勞技課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現狀分析
對于現在“90、00后”的學生來說,他們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處于“421”家庭的他們,一切家務事都是家長包辦,在一些家長思想里,讓孩子做就是浪費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得擔心孩子會不會弄傷,使得現在小學生缺少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結合現階段學生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勞技課的價值,真正讓學生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2.學校和教師的現狀分析
勞技課在小學課程表中基本上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但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勞技課基本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雖然,在新課程改革下,一些學校和教師開始注重勞技課的存在價值,但還是缺少勞技課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yǎng)。
明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后,才能對癥下藥,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缺少動手操作的意識,教師和學校不夠重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勞技課的價值,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在勞技課的課堂中獲得大幅度提高。
二、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
1.以比賽的形式縫制沙包
丟沙包游戲是一個經典的群體性游戲,所以,為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形成操作觀念,在授課的時候,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丟沙包游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觀看游戲的過程產生想要玩的沖動,接著,我順勢問學生:“大家想玩沙包嗎?”“想?!币饬现械拇鸢?。因為,現階段的孩子喜歡玩是他們的天性,“但是,我們沒有沙包怎么玩呢?”“我們來做一個好不好,哪位同學先做完,我們就用那個同學的沙包來玩可以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操作也有了動力,然而,一些學生為了贏得比賽,縫制的沙包剛一裝上沙子就漏出來了,使得學生需要重新做,本打算取巧、節(jié)省時間,反而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教師要趁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讓學生明白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投機取巧,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縫制技巧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以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2.以小組的形式制作風箏
勞技課教學大綱指出,勞技課中的合作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獨立自主研究和合作制作為前提,以勞技教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設計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制作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共同完成作品。
例如,在指導學生做風箏的時候,首先,我將學生分不同的小組,選派出小組長,由組長進行分工。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都要有工作做,切記出現一些學生占主導地位,其他學生像旁觀者一樣在一邊無所事事。當一個美麗的風箏完成之后,小組的全體成員都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以模仿的形式進行剪紙活動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美術形式,現代人也十分喜愛,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比較簡單,所以,在進行剪紙活動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模仿中發(fā)現剪紙活動的興趣,之后,再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剪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因此,在模仿階段,我首先引導學生先剪一些簡單的、最基礎的,如,小圓孔形狀、柳葉形狀和花瓣層次等,這些都是剪紙的基礎形狀,之后,引導學生剪一些簡單的圖案,如,喜字、簡單的紙花、水果等,一步步讓學生往更深層的地方學習,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剪紙的藝術美,久而久之,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總之,作為小學勞技課教師,我們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調動起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沈益亮.勞動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研究,1998(06).
要探索未來基礎教育學校的變革方向,厘清學校和社區(qū)間的關系是首要問題。事實上,作為一個經典社會學概念,“社區(qū)”具有豐富的教育學內涵,教育界對此也有一致的認識。作為一個經典社會學概念,“社區(qū)”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看來,“社區(qū)”是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理想概念。社區(qū)并非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它主要用來描述一種基于協(xié)作關系的有機組織形式??梢?社區(qū)概念的提出,“它不僅表征著一種空間的地域特征,更主要是強調它是一種由共享的價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諾結合在一起的社會共同體或社群?!盵3]當前,社區(qū)一詞的內涵已經大大延伸。例如,“社區(qū)”的另一種譯文“共同體”已經成為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熱點。作為一個強調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彼此負責的社會學概念,它為建立一種適應不斷分化的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新的有機聯結機制提供了可能。作為一個教育學概念,社區(qū)是“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會”與“實踐共同體”等現代教育理念的理論前導。將“社區(qū)”抑或“共同體”的思想引入學校教育,杜威是先行者。杜威認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于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一基本原則。
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yè)或養(yǎng)成某些習慣的場所……結果是,它們并不能成為兒童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盵4]由此,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兒童要積極地融入社區(qū)。目前,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關系研究已成為國際教育研究的熱點。在一項報告中,美國教育家厄內斯特?博耶爾 (E.Boye)r 分析了發(fā)達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和未來趨勢。他認為,基礎教育學校的未來形態(tài)是處在社區(qū)之中的,社區(qū)與學校合作是建立學習化社區(qū)的步驟之一,在未來的“學習的共同體”抑或“學習化的社區(qū)大家庭”中,學校和社區(qū)都是基礎教育職能的承擔者。[5]佐藤學認為:“作為這種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的構想,是展望 21 世紀學校未來的產物……基于這種構想的學校改革作為一種靜悄悄的革命,將會形成本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盵6]澄清教育學意蘊的社區(qū)概念,可為我們探索未來基礎教育學校的形態(tài)特征提供理論基礎。可以說,我國基礎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和學校形態(tài)變革,必然涉及社區(qū)、家庭和學校等多個層面。這也意味著,封閉的基礎教育學校必須走向開放,以實現學校和社區(qū)之間教育功能的整合。社區(qū)概念所具有的教育學意蘊,為我們思考未來基礎教育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三個重要的視角。一是功能的視角。
未來基礎教育學校和社區(qū)之間要建構一個功能綜合體。從學校角度出發(fā),社區(qū)是一種有價值的“教育影響”。因此,無論是以學校為主的教育還是以社區(qū)影響為主的教育,它們都作為一種互動關系體,深刻影響學生的教育生活。同時,從社區(qū)的角度出發(fā),學校是社區(qū)的“精神寓所”。對社區(qū)居民而言,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是社區(qū)居民共同生活的中心,是居民精神的寄托。特別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qū),學校不僅是傳播正規(guī)知識體系與孕育鄉(xiāng)村民俗文化的場所,也是社區(qū)成員凝聚的紐帶與社區(qū)文化的中心,學校在社區(qū)中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二是關系的視角。未來基礎教育學校和社區(qū)之間要建立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已有研究者關注到了兩者的互動關系,“一方面,要使社區(qū),包括成員、機構、組織理解、支持和幫助學校,以便有效地實施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學校應該支持社區(qū)、面向社區(qū),向社區(qū)開放、服務社區(qū)。形成學校與社區(qū)的互動,雙向建立良好關系,常需要形成兩種有效的傳播渠道:即從學校到社區(qū)和從社區(qū)到學校的傳播渠道”[7]。三是組織的視角。未來基礎教育學校和社區(qū)要建設成學習共同體。學校和社區(qū)將成為一個新型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組織中,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之間彼此溝通、交流與分享,共同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打破學校教育主宰一切的局面,實現學校、家庭與社區(qū)之間教育功能的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未來發(fā)展方向。
二、社區(qū)中的學校: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實踐與啟示
如何促進學校和社區(qū)的融合?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始嘗試學校與社區(qū)聯合辦學。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辦學模式還不成熟。一些主要西方國家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已經啟動了社區(qū)與學校的相關互動研究?!鞍柌W校改進計劃” (Alberta Initia-tiv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AIS)I 由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于 1999 年發(fā)起,目前項目還在實施之中。AISI 項目旨在通過鼓勵學校和家庭、社區(qū)間進行橫向合作,共同來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并由此實現學校的發(fā)展和改進。在項目實施的十幾年中,阿爾伯塔省的大部分基礎教育學校都參與到項目中來。根據 AISI 官方網站的數據統(tǒng)計,項目實施過程中衍生出 2000 多個學校和社區(qū)合作項目,這些項目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實現了學校發(fā)展與改進的目標。[8]AISI 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學校與社區(qū)之間緊密的合作關系。在 AISI 實施的十幾年間,不少學校專門從社區(qū)成員和家長隊伍當中聘請學校發(fā)展與改進的協(xié)助人員,并通過他們實現學校與社區(qū)、家庭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地方教育當局也采取了相關的措施,將三方的合作關系制度化。
【關鍵詞】高職;鋼琴;課程;探索
鋼琴教學是高職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鋼琴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畢業(yè)生的質量。鋼琴課程的改革應圍繞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去著手,即高職鋼琴教學使學生學到什么、學會什么、能做什么。高職的鋼琴教學課程的設置應包括:鋼琴技術課程、鋼琴伴奏課程、鋼琴教學法課程、鋼琴文獻及鋼琴藝術史課程等幾大模塊的學習內容, 結合我系實際,我認為我系的鋼琴課程結構需要調整。
一、適當增加合作性曲目
鋼琴是一件獨奏性很強的樂器,因而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而對學生今后的工作職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為了彌補教學中的這一缺憾,我們應當在鋼琴教學內容中適當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鋼琴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作品、鋼琴與其它樂器的重奏作品、鋼琴協(xié)奏曲等等。應該看到,這類作品也是鋼琴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鋼琴伴奏能力,尤其是聲樂伴奏能力,可以說是高職鋼琴課程最為實際的教學目標之一。聲樂伴奏包括伴奏譜彈奏和即興伴奏兩個方面。鑒于其重要性,許多高職院校的音樂院系已將其作為獨立課程另行開設,故本文不再就此專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二、制定相關教材與相關進度
在鋼琴基礎教學的教材分配上,有效地制定相關教材與相關進度。例如,鋼琴程度深的同學應適當增加《車爾尼練習曲》的作品299、740等,《巴赫創(chuàng)意曲集》、《莫扎特奏鳴曲集》、《貝多芬奏鳴曲集》、《肖邦圓舞曲集》等。器樂和音樂專業(yè)學生的鋼琴基礎課重點是了解各派別作曲家的作品,他們是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的典型代表作,教材內容可以采用《鋼琴基礎教程》、《小奏鳴曲》、《外國鋼琴曲選集》等,同時要求學生了解一些中國鋼琴典型代表作品,教材可選用《中國鋼琴曲選》中的《牧童短笛》、《水草舞》、《蘭花花》等。使學生在三年的鋼琴學習中掌握系統(tǒng)廣泛的鋼琴理論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演奏技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用人需求。聲樂、歌舞專業(yè)的鋼琴基礎教材多選用一些歌劇改編曲,如《卡門》、《我的太陽》、《小夜曲》、《重歸蘇蓮托》等,由淺入深,結合《車爾尼練習曲》作品599、作品849等,使學生不僅掌握了鋼琴演奏技巧,同時感受到聲樂作品在交響樂中的和聲效果,加強對歌曲演唱風格的更加廣泛的理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三、內容全面豐富體現專業(yè)特色
制定教材內容時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覆蓋面廣、全面豐富?;緝热輵?與演奏有關的基本樂理、和聲常識、曲式結構、基本技術(如連音、跳音、雙音、音階、琶音、和弦等)練習、與基本練習相配套的樂曲練習及應用(如歌曲彈唱、即興伴奏等)練習。
除了傳統(tǒng)的鋼琴訓練內容外應緊緊圍繞高職音樂教育這一專業(yè)特點充分體現專業(yè)特色。首先應在教材中加進適當的流行歌曲和中小學常見歌曲,讓歌曲鋼琴化。如果根據鋼琴教學的需要適時地把牽涉到同樣訓練內容的歌曲編成鋼琴曲加進鋼琴教材中,既可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達到掌握鋼琴演奏技巧的目的又可在練習鋼琴的過程中掌握歌曲的彈奏,為后面的邊彈邊唱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到歌曲鋼琴化、鋼琴歌曲化,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其次,為了順利地與教學實際接軌, 彈唱與配彈部分應使用簡譜。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絕大部分歌曲都還使用簡譜,以往許多學生用五線譜彈鋼琴可以彈到相當高的程度,但一到彈簡譜的歌曲就束手無策。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彈簡譜的歌曲。因此,簡譜練習在實際應用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最后應重視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yǎng)。即興伴奏是學生音樂理論、鋼琴彈奏技術、快速反應、心理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反映, 是綜合能力的全面體現,在實際教學和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
四、優(yōu)化鋼琴課程考核方法
高職鋼琴課程內容的增加,勢必關系到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高職鋼琴技術課程的考核,普遍采用的是表演考核,學生在學期末集中在舞臺上或者教室里演奏一至兩首中外作品,教師根據學生彈奏的完整性、技術性、表現力等諸方面評定成績。這一方法沿用至今,對于鍛煉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演奏起到很好的作用。面對鋼琴理論課程的考核,如:鋼琴文獻研究、鋼琴名作賞析、鋼琴藝術史類的課程,考核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諸如撰寫鋼琴研究論文,鋼琴作品分析報告等形式相結合給予考核評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兩者有機結合,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發(fā)揮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對于鋼琴技能類課程考核,如:鋼琴配彈與編配等課程內容,應以實用性的考核為主,學生在聲樂考核中互相伴奏、器樂演奏、考核伴奏、合唱伴奏等實踐活動中,由主科教師及相關學科教師來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筆者認為,此類課程的考核形式應靈活多樣,可以視教學需要來進行,不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不能脫離實踐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五、結語
結合我系實際,我提出了自己的粗淺看法,自認為這一體系建設能使鋼琴課程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希望相關專家和學者做出斧正,對本文提出批評。
【參考文獻】
[1]湯潔.高校師范專業(yè)鋼琴課程改革[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