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議論文的論據(jù)

議論文的論據(j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議論文的論據(jù)

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第1篇

一、直接使用

直接陳述事實論據(jù),要言簡意賅,針對文題、話題,有意識地敘述最有價值的事實。陳述后,勿忘對中心論點進行回扣。要知道,議論文最忌“論點+事例”簡單拼湊,寫作時,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對事例的分析,分析事例與論點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分析“個別”事例時,其旨在揭示“一般”的規(guī)律,是為了從事例升華到理論的高度。千萬不能簡單地將論點隨便套到一個粗糙甚至是錯誤的論據(jù)上去之后,就以為是完事大吉了。好的論點和一系列好的論據(jù),不能缺乏必要的、理性的、獨特的觀點聯(lián)結。請看《生命之讓》中的精彩用據(jù):

很多人都看過《泰坦尼克號》這部大片,多數(shù)人都會為里面那一段動人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我不知道那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是真是假,但真正的泰坦尼克號沉沒時,卻真真切切地發(fā)生了一件鮮為人知的感人之事。

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在它的處女航中撞上了一座冰山,它即將沉沒,救生艇卻根本不夠。在最后的幾分鐘里,最后一艘救生艇也即將開走,這時響起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我是他們的媽媽呀!”原來史密斯夫人的兩個孩子都上了救生艇,而她卻不能再上了,面對即將生死離別的骨肉,她痛不欲生。這時,從救生艇上走下來一位女士,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她對史密斯夫人說:“上船吧,我來換你,孩子不能沒有媽媽!”說完這句話,她從容地走向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全世界似乎都在那一刻靜止了,全場寂然無聲。幾秒鐘后,泰坦尼克號沉沒了,1500多人喪生,其中就有那位無名女士。

這個故事中,人性之美在那生命的謙讓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那個求生欲望異常強烈的時刻,她卻毅然地讓出了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她最后那句“孩子不能沒有媽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這句話也足以打動千千萬萬個母親的心!

二、事實疊加

所疊加的論據(jù)最好不受時空局限,以增強說服力,疊加時所采用的句式應盡可能整飭,以形成論說的氣勢,用據(jù)后,勿忘對論點的照應。如習作《追夢無悔》就用據(jù)豐富,名人薈萃,縱橫古今,馳騁中外,說理透徹,讀來酣暢淋漓,令人拍案。請欣賞其中精彩片段:

不要安于現(xiàn)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夢想。魯迅不安于救治國民的身體疾患,從而鑄就了剛毅偉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畝產千斤的“極限”,從而顛覆了世界權威……

當然,追求也有可能失敗,可是何必斤斤計較于結果呢?美麗在起點,在終點,更在沿途的風光,更在拼搏中的問心無愧。凡?高追求自我,卻最終走向了薩都的草坪,用槍聲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結束;屈原追求愛國,卻最終投身于汨羅,化作楚國的一縷冤魂??v然他們失敗了,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失敗的悲哀不也是一種美麗嗎?那失敗的追求不也是一種坦蕩嗎?

一位名人曾說:“一個執(zhí)著追求的人,整個世界都為他讓路?!闭蛉绱?,愛因斯坦成就了曠世奇跡,哥白尼讓地球為之震蕩??v使像李白、杜甫這樣一生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業(yè)而終不可得的失敗者,也為我們留下了盛唐詩歌最燦爛、最珍貴的篇章。他們畢生的攀登,矢志不渝的追求,讓他們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三、句式輔助

1.使用“從……到……”的句式用據(jù)。

運用時要注意論據(jù)的先后順序,句式應大致整齊。語言高度集中,概括使用“從……到……”句式,串聯(lián)起來的部分可以是與主題或話題相關的史實、名言、詩歌,還可以是作品及人生的哲思……

請體會下面的片段:

古往今來,無數(shù)名垂青史的成功者,有誰不是以誠信待人,以誠信接物的呢?從漢高祖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到司馬遷為“李陵事件”所發(fā)中肯之言;從魏征誠信正直敢諫,到范仲淹誠懇直言不懼貶謫……正面的例子實在多得不勝枚舉。事實上,誠信是每個人應有的品德,更是任何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基石。

2.使用“當……時”的句式串據(jù)。

運用此句式串據(jù)時,語言除了要具有概括性之外,還應講究文采,這個句式所連綴起來的內容往往是歷史事實的某個有特定意義的瞬間、細節(jié)或情節(jié)。請體會下面的片段:

當臥龍草廬外的劉皇叔在朔風飛雪中久久佇立的時候,當古人在昏暗的燈下奮筆疾書“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的時候,當一箱箱假煙假酒、盜版光盤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卻又鮮活的詞語在歷史的詞典里永生――誠信。

四、正反對比

有意識地選用對比論據(jù),既可以暗示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又能更為有力地佐證論點,何樂而不為呢?同學們要注意根據(jù)論證思路,安排正反例的先后順序,還要通過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的對照,輔之以必要的分析,可使論證雄辯有力。

如習作《為生命的畫板涂色》,以“在生命的那一刻,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前行”這樣單刀直入的開頭段落確立了論述主旨。然后,就接著寫道: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桀驁的陶淵明經過一番世俗的歷練,最終遠離了權利、富貴,抱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一襲布衣,飄然而去。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命運多舛的辛棄疾盡管報國無門,心痛如絞,但依舊心系故土,誓死抗戰(zhàn),哪怕馬革裹尸,捐軀沙場。

……

李陵投降匈奴,確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但夜幕落下時,他也無時無刻不在遙望關中明月,淚眼婆娑,企盼重歸故里的那一刻。

這幾段文字,組織得精到洗練,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緊緊地扣住了“逃避”“前行”的論述主旨。

五、巧用修辭

1.排比。排比是在文中有意識地設置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法。議論文里若能安排一兩處排比句,會更有力地表達觀點。

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第2篇

名言名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議論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jù),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名言名句作為中心論點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論點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往往拖沓冗贅,詞不達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當?shù)拿詠硖娲?,那就會進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給人一種“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受。若把名言名句作為文章的題目,往往能夠開宗明義,統(tǒng)攝全篇。例如:章炳元的《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題目就是懷特黑德的名言,它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使文章顯得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好的題目能為寫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作文的重要一環(huán)。

名言名句還可以作為分論點使用。如在學生作文《移植記憶≠獲取能力》中,在論述了“即使記憶真可移植,也只能是移植知識”之后,作者又靈活化用名句提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分論點,論述移植記憶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便移植記憶得到了某些知識,也不可能提高素質。 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不要妄想憑空“嫁接”!全文論述呈遞進關系,結構嚴謹,論點明確,說服力強,真正讓人領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在論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論據(jù),效果顯著。因為名言名句生動形象,言簡意賅,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一名句既可作為論點“近墨者黑”的有力論據(jù),又能作為引子引出自己的議論、評價和感受,開拓思路,達到進一步論述的目的。如在論述“磨難,生活的饋贈”這一論點時,引用巴爾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強者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边@時,我們自然會從名言中汲取力量,悟出道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見解便接踵而至了。 此外,名言名句還是行文中的點綴,能使文章平添幾分亮麗的色彩。如的《談骨氣》一文在引用文天祥的英雄事跡論述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骨氣的時候,引用了他的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痹娋溆辛Ρ憩F(xiàn)了文天祥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要把碧血丹心奉獻給抗元復國事業(yè)的英雄氣概。因詩句極富感染力,而增強了文章的感彩。

對于名言名句,我們要注意積累和運用。關鍵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隨手拈來,為我所用。把名言名句作為論點使用時,一定要以準確為前提,不可勉強為之,以免立意失誤。把名言名句當做論據(jù)使用時,則要求我們平時在這方面的儲備非常豐富,并且對其內涵把握得十分準確。這樣才有可能運用得當,妙筆生花。

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第3篇

一、形象引出話題

大部分學生習慣于開門見山,直接點出中心論點或話題,即使采用對比、排比等手法,也都是圍繞觀點或話題來進行的,很少有舉例子來引出話題或者觀點的。其實,以具體的事例引出話題,不但自然,而且生動形象。如《遠望的智慧》一文中作者就是通過形象的事例來引出話題的。

放歸小魚的丹麥人期待著將來有更大的魚吃,提倡“數(shù)罟不入洿池”的孟子讓后來人有更多的魚吃。他們沒有急于一時的捕撈,而是以長遠的目光,對眼前所得進行毅然的舍棄,過后得到的也許更多。這是一種遠望的智慧。

作者運用“丹麥人放小魚為了將來有大魚吃”和孟子放小魚為了“后來人有更多的魚吃”,兩個中外事例,形象地說明了放眼長遠的智慧,引出了文題“遠望的智慧”,很是生動,讓文題直觀呈現(xiàn)的同時,也使得文章具有可讀性,讓讀者禁不住想要繼續(xù)讀下去。

二、辯證闡釋觀點

議論文中引出話題或者論點后,就要對觀點、話題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對之進行界定或者詮釋,使讀者明白其中的內涵。一般而言,對觀點或話題的闡述都是道理論證方式,通過語言來對觀點進行申論。但是如果運用舉例的方式,特別是運用多個不同維度的事例進行辯證說明,也能起到客觀陳述的效果。如文中,作者就例舉了關于有無“遠望的智慧”的兩種現(xiàn)象,辯證說明其觀點內涵:

這樣的智慧,有的人運用自如。“非典”期間,板藍根成為搶手藥品,供不應求。不少小企業(yè)從眼前利益出發(fā),大肆漲價賺錢。面對這種情況,石家莊神威藥業(yè)卻毫不猶豫地選擇降價,雖失去了一時的小利,但贏得了長久的信譽?!胺堑洹边^后,神威藥業(yè)銷售業(yè)績一片大好。神威藥業(yè)的經營智慧不就是遠望的智慧嗎?

這一段是通過石家莊神威藥業(yè)“非典”期間降價售藥,通過讓利于民銷售,日后獲得更好業(yè)績的事例,來說明有“遠望的智慧”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的道理;同時,作者也舉例說明相反的情況:

可惜也有不少人目光短淺,遇見“小魚”便吃,失去了更大更多的“美味”。正如登山,在旅途中,有人往往會被道邊一時開放的鮮花吸引,停步不前,也就沒有了機會觀賞頂峰雄偉壯觀的景象。他們目光短淺,缺乏遠望的智慧。放遠目光,不被眼前風景迷惑,才能看到最終的絢麗風光。

作者通過登山如果被路邊鮮花吸引而止步不前就難以登上頂峰欣賞真正美景的事例,來說明缺乏持久的韌性、長遠的計劃,就難以達到最終的目的,難以獲得最終的成功。這樣作者就是通過舉例來辯證闡述了“遠望的智慧”有無的意義所在。

三、對比深入論證

議論文論證的主要方式是舉例。一般情況下,舉例論證僅僅是就例子本身來說明某種情況,證明某種觀點,如果將例證設置成對比的兩個方面,就能通過對比論證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增加論證的力度。如文中就挑選楚漢之爭中劉邦、項羽兩個人物進行對比舉例論證: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占盡了天時地利,又有謀士范增相助。相比之下,劉邦不能不稱作弱勢一方。當他攻入咸陽宮后,他沒有進行大肆搶掠來自己享樂。他明白物質上的享受只能是暫時的,而獲得百姓的尊重與愛戴才會有更為長久的未來。鴻門一宴,他甘愿賠禮道歉,將勝利成果拱手相讓。這看似放棄了自己的利益,實際上也是一種遠望的智慧,畢竟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贏家。倘若劉邦一心與項羽爭一時高下,當時必敗于項羽鐵騎之下,性命難保,更遑論君臨天下了。

首先舉的是劉邦,主要從正面來突出劉邦的目光長遠,再反過來舉項羽之例:

反觀項羽,滅秦之后,他想到的是車載秦的金銀財寶,回彭城老家去。他只想到衣錦還鄉(xiāng),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到頭來只能被圍垓下,以烏江自刎給自己畫上了人生的句號。沒有遠望,就沒有未來。

在具體寫作中,因為劉邦項羽謀事策略截然相反,所以這種例證對比也更加直接明顯,這樣也就將“看似放棄了自己的利益,實際上也是一種遠望的智慧”和“沒有遠望,就沒有未來”兩個小論點直觀鮮明地陳述出來,深入且深刻。

四、巧妙聯(lián)系現(xiàn)實

對于高中生而言,寫作議論文一定不能“空對空”,而要賦予其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然而對于高中生而言,三點一線的生活,缺乏豐富的閱歷和經歷,與自己的生活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自然是比較困難。那么如果能以舉例的方式來聯(lián)系當前的客觀社會現(xiàn)實,則比較容易,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文中就將“遠望的智慧”聯(lián)系到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所謂的發(fā)展經濟而不注重保護環(huán)境的社會現(xiàn)實:

當今社會如項羽者不在少數(shù)。不少地方政府貪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引進重污染企業(yè),富有盛名的香格里拉被肆意開發(fā)。以環(huán)境為代價的發(fā)展、開發(fā),就是缺乏遠望的智慧。沒有了藍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來生活呢?

作者并沒有將過多筆墨糾纏在具體的事例上面,而是就這種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陳述,讓大家很快聯(lián)想到身邊的客觀現(xiàn)象。“以環(huán)境為代價的發(fā)展、開發(fā),就是缺乏遠望的智慧”,一句簡單的評論,就將社會現(xiàn)象與文章的話題巧妙聯(lián)系起來,而“沒有了藍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來生活呢?”又很好地回答并賦予了觀點以現(xiàn)實意義。結尾,作者進一步將觀點與“我們”自己聯(lián)系起來,賦予其更強的實際意義:

不管是人生之路,還是社會發(fā)展之路,我們都要有遠望的智慧。作為高中生,就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不要為了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不要為了一條小河放棄整個大海,不要為了一時的辛苦而放棄日后的成功,放眼前方,更美的風景在未來。

結尾作者將觀點與當前的高中生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期望“樹立遠大的理想”,因為“放眼前方,更美的風景在未來”,這既是“遠望的智慧”的形象表述,也是對人生的美好期盼,顯得非常有鼓舞力,也使得觀點更加令人信服,以之作結,也更能得到讀者的認同。

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英語論文寫作 教材編寫 高原理論 知行結合通變律 母語正負遷移

引言

從2005年開始,各高校陸續(xù)進行了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綜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文獻閱讀、英語文化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形成基礎+文化+論文寫作的課程設置模式。筆者從2012年開始對學生需求進行調查,并從學院學報入手,分析非英語專業(yè)科技人員在論文寫作方面的短板,從而明確學生需求和教學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學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fā)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yè)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tǒng)教材一般將各項規(guī)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yè)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yè)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yè)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yè)大學相關專業(yè)。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yè)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yè)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jù)及實現(xiàn)方法

(一)理論依據(jù)。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有:

1.高原現(xiàn)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xiàn)。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xiàn)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yōu)檎嬲募寄?。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jù)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guī)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xiàn)方法。

根據(jù)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xiàn)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jù)寫作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jù)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jù)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guī)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yè)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yè),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yè)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guī)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yè)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tǒng)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結語

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yè)進行內容上的選編,在編寫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又要避免課程內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論、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和母語正負遷移規(guī)律編寫的論文寫作教材針對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浸潤在本學科或相近學科的語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專業(yè)詞匯和句法,避免中國式英語,寫出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英語論文。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英語論文寫作與發(fā)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陸效用.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議論文的論據(jù)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反問句是說話人在一定的語境中為表達自己觀點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他把該觀點的逆命題跟疑問方式相結合以構成他的話語--反問句。說話人的觀點,對于聽話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會話含義。文章同時構建出了反問句的會話模型,認為否定只是說話人構成反問句的方式之一,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答無答不是反問句的本質特征。

1. 研究背景

1.1 關于反問句,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呂叔湘先生早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就對反詰句作了充分的論述,認為說話人(文章專指說出反問句的人)沒有疑問,并且指出:"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冬F(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指出了反問是說話人"并無所疑"。常玉鐘(1994)指出反問句有深層的隱含意義,是以言行事。張斌在《新編現(xiàn)代漢語》中(第452頁)對反問句作出了正確而精辟的解釋,"問者對某一問題明明已經有了確定的見解,只是用疑問語氣或疑問方式表達出來,目的是為了增加表達效果,而不是期望聽話人回答,這類句子又叫反問句或反詰問句"。我們認為張斌的解釋基本上指出了反問句的作用就是說話人用這種非常規(gu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常規(guī)方式是陳述句),是站得住腳的。其他的現(xiàn)行主流現(xiàn)代漢語教材都一致講到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加重語氣,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①

1.2 我們覺得應該利用語用學理論來合理的解釋,了解這種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達功能

分析反問句,探討說話人的觀點是否以會話含義的形式傳遞給聽話人的,是很有價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可以據(jù)此建立反問句的會話模型,從而正確理解反問的意義,辨清它和否定,疑問句,是否有答的關系。

下面我們將證明在反問句中要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對于聽話人是一種會話含義,并此構建出反問句的會話模式。

2. 關于會話含義的特征

2.1 Grice認為會話含義有五個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離性"; 3) "可推導性",但由于話語可以是真實的,而會話含義可能不真實,所以含義的媒介體不是話本身,而是說這話的事實; 4) 會話含義是非規(guī)約性,但有些會話含義可能逐漸規(guī)約化; 5) 會話含義常有各種可能的解釋。(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會話含義的又一個特征

會話含義似乎是唯一的一類可以自由強化的語用或語義推理,即可以跟一個說明這種含義的陳述并聯(lián)而不會有異常的冗余感.。(見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認為單個看

"Grice提出的會話含義的特征每一個都有問題",但"把各項特征放在一起作為必要條件"就沒有問題了,"總體上滿足這些條件就足以判定一個推理是會話含義"。(見沈家煊1986)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原則來討論反問句中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是不是會話含義。

3. 關于是否會話含義的討論

3.1 可取消性

反問句所要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往往會因為語境的改變而不復存在,即使呂叔湘先生認為最典型的帶"難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問句。例如(1)具有含義(2):

(1) 他生氣了,說,"難道我錯了嗎?"

(2) 我沒有錯。

但在(3)中,會話含義(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說,"難道我錯了嗎?"

很明顯,這個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錯了的答案,是疑問句,只不過是在問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離性

僅僅用同義詞替換并不能使說話人的觀點脫離反問句。

(4) "嘿嘿,好東西,別碰!"考古學者笑著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古人類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個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奪人所好,你留著用吧。"

這里是植物學家諷刺考古學者,認為考古學者什么破罐破甕都當作寶貝。如果把"咸菜缸"換成"瓦缸"、"泡菜壇子"、"舊面盆"等,都能表達他的諷刺。

3.3 可推導性

每一個反問句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都是能夠推導出來的。下面,我們用Grice的推導模型來推導(5)中反問句的會話含義(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導過程如下:

說話人S說了P(指(4)中的反問句);沒有理由假設他不遵守各項準則或總的合作原則;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夠看出:需要的假設是他認為G(即含義(5);他并沒有做任何事來防止我認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來鼓勵我認為G。);他是要我認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聽任我認為G;所以他的含義是G。

3.4 非規(guī)約性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296頁)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嗎?

有這件事情嗎?

這兩個句子,用兩種語調來說,就可以有詢問或反詰的兩種意義。

可見,聽話人要在知道反問句的字面意義之后要在語境中推導才能得出它的含義,即說話人的觀點。他不能從字面意義就可以得知說話人的觀點。

我們認為反問句的會話含義規(guī)約化的程度不高,有時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變反問句傳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對聽話人來說是一種會話含義的事實。因為(?。└嗟姆磫柧涫菦]有用"難道",往往是不能單看一個句子就馬上認為是反問句的。(ⅱ)很多用了"難道"的問句也不一定是反問句。(ⅲ)更重要的是,當說話人的觀點表現(xiàn)為特殊性會話含義時,就算知道問話不是疑問句也要結合語境推導才可能知道說話人的觀點。

3.5 不確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問句的會話含義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即使說話人的觀點是確定的,但聽話人會有自己的理解??聪旅娴睦?。

(7) "……老炮,把您的絕招亮一亮吧!"

"看你說的,我有啥絕招哇。"

我們可以認為他是說他真的沒有絕招,也可以認為他是謙虛。究竟是哪一個,要根據(jù)說話的場合而定。

4. 通過上面的論證,我們可以確定反問句中說話人的觀點對于聽話人是會話含義

下面,我們將擬建出反問句的會話模型。

4.1 反問句的會話模型

a. 有一個語境X,X中有聽話人H的參與或存在;

b. 說話人對X中的某個事件Y有了自己的觀點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題~Z的字面形式和疑問形式想結合的方式構成反問句P,P具有會話含義Z;d. 按照合作原則,H認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說P時的含義是Z。

4.2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認為a和b是反問句生成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c說明了就說話人一方反問句的構成方式,d說明了說話人的表達意圖和聽話人的理解方式,是作為一種會話含義來理解說話人的觀點。

H的參與或存在要么以動作行為,要么以言語行為,要么只是以聽話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現(xiàn)。Y,我們也稱作觸發(fā)事件,既可以是一個實際的情形或動作,也可以是言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說話人簡單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對Z進行否定,另一種是用與表達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對Z進行否定,換個角度,對于聽話人來說,第一種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導出Z的,第二種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還必須要結合語境才能推導出Z來。我們認為前一種屬于一般性會話含義,而后一種是特殊性會話含義。

5. 反問句的核心意義

從4.1的會話模型我們可以歸納出反問句的核心意義:說話人將自己觀點的逆命題跟疑問方式相結合以構成話語來表達這個觀點。它是人們表達對某個事件的觀點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說話人的觀點,對于聽話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會話含義。

6. 反問句與否定的關系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繼懋(1999)提出了他們的觀點(見1.2)。在我們看來,反問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會話模型顯示的那樣,只是作為說話人構成反問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問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達說話人的觀點。在一般性會話含義的反問句中,尤其是由聽話人提供了反問句的觸發(fā)事件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反問句就一定是一種否定。在由說話人根據(jù)自己提供的觸發(fā)事件和有特殊性會話含義的句子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過是說話人構建表達自己觀點的話語的方式之一,并非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問句與疑問句的關系

主流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都認為,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的還強調常常是只問不答或說話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認為就問話人的主觀方面來說,反問句是無疑而問。

對于聽話人,"事實上,反問句經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們認為,有的教材上說的只問不答確實是值得商榷的。但從6.2中的會話模型來看,反問句是"無疑而問",這一點無庸質疑。關于是否有答的問題,我們認為,那不是反問句的特征。一個人提出他自己的觀點,別人完全可以表示贊同、反對以及提出修正等等。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對聽話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況。他也正是根據(jù)可以作答來判斷反問句對于聽話人是有疑的。我們認為,反問句的答語不是對問句的回答,而是對說話人觀點的應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問自答的情況,我們在4.6已經作出了解釋。

8. 余論

文章提出了反問句的核心意義。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詞對于漢語教學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這個觀點再漢語語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樣有啟示作用。一個句式核心意義的提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把握它,運用它,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

反問句的會話含義除了說話人要表達的觀點外,常常還有請求、諷諭、禁止、提醒、強調等等含義。這需要另文討論。

注釋

① 文章參考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有劉月華等著《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馮志純主編. 《現(xiàn)代漢語(增訂本)》,胡裕樹主編.《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 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張斌.《新編現(xiàn)代漢語》。

為了保證語料的合法性,文章絕大部分語料都引用附注①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說明出處。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常玉鐘. 試析反問句的語用含義,《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賴斯的"會話含義"與有關的討論,《國外語言學》, 1983, 1.

[3] 郭繼懋. 反問句的意義與作用. 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論"著"的核心意義. 戴浩一, 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5]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呂叔湘全集 第一卷》,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語用學論題之一:預設.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譯.《國外語言學》, 1986, 1.

[7] 沈家煊. 語用學論題之二:會話含義.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譯.《國外語言學》, 1986, 2.

青冈县| 溆浦县| 昌宁县| 山阴县| 屏山县| 怀仁县| 兰州市| 东乌| 绍兴县| 嘉兴市| 隆安县| 广东省| 蒙阴县| 临洮县| 阿克陶县| 昭觉县| 遂宁市| 镇康县| 黔西县| 连州市| 平利县| 武陟县| 通河县| 长乐市| 荣昌县| 绿春县| 穆棱市| 双辽市| 洛隆县| 赤峰市| 莱西市| 连江县| 赤水市| 丰台区| 内黄县| 淮安市| 商丘市| 枣阳市| 石首市| 康乐县|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