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漢語國際教學;多義詞

引言

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認知語言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認知語義范疇和認知語法。基于認知語言學的漢語國際教學也更加具化,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加強了形式與意義之間存在的聯系,為漢語國際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實踐角度,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尤其在多義實詞方面的解釋也很有新意,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指導?!岸嗔x詞”或“一詞多義”的表述是由語義學創(chuàng)始人法國學者Michel Bréal 于1897年提出的。指的是一個詞語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意義。多義詞的產生,有其理據性,由于語言的經濟性,一個語言(詞語)符號表示多種含義,在實際的語用活動中可以減少語言使用者的記憶負擔。

一、原型范疇理論與多義詞

原型范疇理論中關于多義詞的解釋是,一個多義詞是由其多個意義相關聯的義項組合而成。在這個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各義項間的使用頻率,語義范疇是不同的,也就造就其地位的不同。其中核心義項被稱作“核心意義”其他義項大都是通過合理演繹派生出來的“引申義”。

二、多義詞的核心與引申意義

多義詞的核心意義就是多義詞意義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個意義,即基本義。Taylor(1989/1995/2003)認為,其典型義項往往是人們首先獲得的,也是語符最原始、最基本的義項,語義范疇就是圍繞這個典型義項不斷擴展而逐步形成的。多義詞的典型意義是其他意義的派生源頭。因此確定多義詞的典型意義是理解多義詞意義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確定核心意義呢?一般來說由三種

1、當說到某詞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那個義項。

2、一個多義詞出現頻率較多的那個義項。

3、具有推導出其他義項的那個義項。

多義詞的引申意義在認知語言學中,多義詞的意義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演變的。一個多義詞的核心義項是最早產生的,而其他的義項往往是在核心義項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而衍生的方式往往是通過隱喻和轉喻。而Lakoff(1987/1990)總結了多義詞引申意義的三種結構:鏈鎖式、輻射式,以及鏈鎖和輻射相結合的方式。

所謂鏈鎖式是指,多義詞由第一個義項延生到第二個義項再由第二個義項延生到第三個義項,以此類推,所有的意義呈一條鏈條狀,所以稱其為鏈鎖式結構。其中第一個義項就是這個多義詞的核心意義,例如:“手”這個多義詞的意義:1、手若柔荑。2、這本書人手一冊。3、這是本書是他手抄的。4、他還留了一手。5、他是一名技巧嫻熟的選手。短語1中的“手”指的是人體部位,具體指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是“手”的原型意義。而在2中,是拿著的意思,突出的是“手”這一器官的功能性。3中指的是親手去做,是指“手”這一器官功能性的實際作用。4中的“手”指的是運用技能,本領。手作為直接作用于勞動的施事,在這里已經引申為人的技能、本領,與“手”的本意已經有了一定的距離。5中指的是擅長某種技能的人或做某種事兒的人,這里類似修辭學中的借代,在認知語言學中是通過轉喻的手法,以“手”這一部分代指人這一整體。而這個時候,“手”已經不是指稱這一器官本身了。所以,從短句1至5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義項是從本義到派生義,在這個過程中,詞義是不斷偏離本義的,與本義的意義關聯也越來越薄弱。

輻射結構是以樹狀圖的形式發(fā)散開來,更突出的是詞語義項的上下義。由義項1衍生出義項2,義項3,義項4,義項4又可以派生出義項5,6等,并以此類推。例如:“屈”主要有一下義項:

1、(動)彎曲;使彎曲。2、(動)屈服;使屈服:寧死不~|威武不能~。3、(形)理虧:~心|理~詞窮。4、(形)委屈;冤枉:受~|叫~。5.(動)姓。這些義項之前構成縱向和橫向的關系網絡,在不同的語義范疇下構成了不同的語義網絡。

三、隱喻、轉喻與多義詞

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是多義詞衍生義項生成的主要來源。Ullmann(1962)指出,隱喻是“詞義產生的主要理據,是表達的機制,是同義和多義的來源,是強烈感情的釋放口,是填補詞匯缺口的方法”Sweetser(1990)也指出,一個詞的詞義發(fā)展多半是隱喻使用的結果,一個詞已經產生,語言使用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隱喻使其基本意義得到不斷的擴展和延伸。隱喻的認知來源是人的認知生活體驗,其中利用了詞語的相似性,例如,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旅途”;把“玫瑰”比作“愛情”等等。

轉喻是除了隱喻之外,多義詞義項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其使用機制主要是以強調或凸顯認知領域及同一框架結構中的一個成分實現的。如之前提到的“手”,是人體的一部分,通過轉喻可以表達人的某種技能,因為很多技能是通過手來進行使用的。再例如“眼睛”可以引申為窗戶,因為通過這兩者可以看見物體。因此無論是“眼睛”還是“手”都是與他們的轉喻對象在語義上都有一定的關聯,故兩者處于臨近關系。Taylor把這種由轉喻實現的一詞多義現象稱作“視角化”他認為,一詞多義是因為視角不同而使得同一概念結構中的不同成分得以被強調或突顯而實現的。如“電腦”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1、營業(yè)員賣掉了一臺電腦。2、他在修理電腦。3、他在玩兒電腦。4、他從事電腦行業(yè)相關工作。以上四個例子中,”電腦”一詞分別指稱的是:電腦本身、電腦內部的硬件設施,電腦中的游戲,電腦相關行業(yè)。這種義項上的迥異差別體現出了轉喻中不同義項的概念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類社會認知觀念的內在聯系。

四、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多義詞的教學實踐

認知語言學下的詞語教學體現在強調語言的理據性,這種理據性體現在多義詞各義項之間或緊密或疏遠的聯系。因此,在多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加突出這種義項關聯中的理據性。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里,應盡量教學對象理解詞匯的本義(原型意義),同時以圖形等感性,直觀的方式表達原型義項和派生義項間的邏輯關系。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展現這種教學方法呢?以卡片展示法為例。把教學中多義詞含有同一語義范疇的各個義項的句子寫在一張卡片的正面,將該多義詞突出呈現并在反面留出相應的橫線,讓學生猜測其詞義,同時將該多義詞的各種不同語義范疇的義項以網格表呈現在卡片中,把各個義項分類寫在不同的語義范疇中。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非常直接地了解到該派生詞的不同義項的內在含義和彼此間的語義差別,這樣在目的語的 語用中才能更準確地使用該多義詞。

五、認知語言學關于漢語國際教學的局限性

由于認知語言學是新興學科,其在多義詞方面的教學實踐并不多,實踐對于相關教學理論的檢驗還不充分;在研究對象方面,研究對象較為單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針對承認學習者,在對于學習者年齡,學習動機,認知方式、語言潛在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依舊有上升空間。在研究方法層面,研究設計還有待完善,研究數量依然較少。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使用顯性教學,即通過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與比較以及視覺呈現等手段,降低了學生自主參與度,不利于學生相關自我認知的形成。

結語

認知語言學角度下的漢語國際多義實詞教學為相關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也提供了潛在的新型教學方法。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及教學視角主要是通過多義實詞的形與義的關聯,構建目標多義詞的各義項間的語義范疇關系網,借助轉喻和隱喻的表達方式,以顯性的教學手段呈現出更直觀,更便于理解的教學內容,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對象的學習效果的目的。而有限的研究及實踐結果也顯示,突出多義詞各個義項之間的理據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習者對于詞匯的深層次認知,進而深化理解,延長記憶時間,并提高語言輸出精準度。認知語言學在漢語國際教學領域的研究任重而道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旨在淺嘗輒止地介紹認知語言學關于漢語國際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理論與教學結合的可實踐性,如有不足還請指正。(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王瓊武 ,黃寶燕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教學研究――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J].語文建設.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當前漢語國際推廣大背景下,由教師、教材、教法所構成的“三教”問題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其中又尤以教師問題為最。為解決合格的漢語師資短缺的問題,國家加大了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下文簡稱“漢教碩士”),培養(yǎng)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漢教碩士是否合格,其教學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漢教碩士的教學能力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該如何培養(yǎng)這些方面的能力?這些問題都有待探討。此處結合實踐談談我們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漢教碩士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是什么

在教育學領域,教學能力是一個宏觀概念,對其構成,各家有各種論述。在這些論述中,申繼亮、王凱榮(2000)的觀點最能給漢教碩士的培養(yǎng)帶來啟發(fā)。他們認為,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所涉及的教學能力可以歸結為三種: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教學監(jiān)控能力。我們認為,培養(yǎng)漢教碩士的教學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教學監(jiān)控能力。漢教碩士要成為合格的漢語教師,需要認識并掌握教學所需的知識、原則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們還需要將所掌握的知識、原則和方法轉變?yōu)閷嵺`,即學會“怎么教”。讓漢教碩士知道“是什么”屬于教學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范疇,讓他們學會“怎么教”屬于教學操作能力培養(yǎng)的范疇。相比之下,教學監(jiān)控能力的培養(yǎng)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漢教碩士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的自我發(fā)展。漢教碩士在讀期間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重點是其教學認知能力和教學操作能力兩大方面。

三、漢教碩士教學認知能力和教學操作能力的具體體現

我們認為,漢教碩士的教學認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學大綱的能力。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包括詞匯大綱、漢字大綱、語法大綱、功能大綱、情景大綱、通用課程大綱等。漢教碩士有必要閱讀這些大綱,領會大綱規(guī)定的語言知識點及學習者所應具備的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分級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學環(huán)境的能力。當前,漢語教學面臨著從之前的吸引外國人到中國來學漢語轉變?yōu)樽叱鰢T去推廣漢語這種工作重心的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漢語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漢教碩士要能區(qū)別對待在國內教漢語和在國外教漢語之間的不同。第三,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漢語教材的種類比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編寫者不同的編寫意圖,體現了不同的教學思路。任課教師需要很好地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加工,這種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將決定其授課質量的高低。第四,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設計反映的是設計者對教材、學生、教學法等方面的綜合認知。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要在細致分析教學內容、學習者起點、學習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教學步驟、教學行為、教學媒體等。教學操作能力是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實施的能力。漢語教師的課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學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師的課堂語言表現得以窺見。參考楊惠元(2007)的論述,我們將教師的課堂語言分為解釋性語言、示范性語言、指令性語言、反饋性語言等四類。解釋性語言要求精準到位,示范性語言要求正確規(guī)范,指令性語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饋性語言則要求及時中肯。對上述各類語言的共同要求是簡潔明了。唯有簡潔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課堂上的主角――學生來練習說話。培養(yǎng)漢教碩士的教學操作能力,其課堂語言表現是最值得抓住的點,據此可以引導他們認識、提升教學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養(yǎng)漢教碩士的教學認知能力和教學操作能力

我們認為,利用“課堂教學設計――說課――微格教學”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將漢教碩士教學認知能力和教學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很好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設計的內容很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都在其中。漢教碩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重點要考慮“教什么”和“怎樣教”兩大問題?!敖淌裁础币獜恼Z言學的角度細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語言點的用法?!霸趺唇獭眲t應設計出具體的操作辦法。下面以“認識”一詞的教學為例,結合兩位漢教碩士的設想談談我們的看法。學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語解釋“認識”;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現兩個例句,先由老師領讀,然后叫個別學生朗讀。學生乙的設計是:第一步,師生問答(老師問:來這兒學漢語以前,你們見過面嗎?你知道他的名字嗎?學生答:我們沒見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師對全班說:來這兒以前,他們兩個人不認識。老師再問:現在你們兩個人認識嗎?學生答:現在我們認識);第二步,呈現三個例句(我認識邁克|你們都認識我|我認識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學生甲的教法可概括為“解釋――舉例――朗讀”模式,他沒在設計中給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認識”的什么用法。學生乙設計了師生問答,并給出了例句,從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問題。但是,學生乙并沒有提及如何處理這三個例句,我們不清楚他將“怎么教”。以上兩份設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讓人滿意。我們認為,“認識”一詞“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見用法,然后確定哪些用法最適宜教給某水平階段的學生。請看:①我認識瑪麗/這個字。②這個人/字我認識。③你倆認識嗎?④你認(識)不認識麥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認識”后接賓語,賓語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認識”的受事(即“這個人”或“這個字”)出現在句首,句子是一個主謂謂語句。③中,“認識”不帶賓語,表復數意義的“你倆”充當“認識”的主語。④則含有“認(識)不認識”這一說法,涉及正反問。在設計例子、操練“認識”的用法時,以上考量基于語言視角,教師需要注重。確認了“教什么”之后,接下來需思考“怎樣教”的問題,要設計具體的操練方法。設計操練的一條核心原則應是盡量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辦法讓學生開口說話。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問答,或者教師引介情景,學生根據引介說話。還是以“認識”為例,教師可板書一漢字,然后提問學生“這個字你認識嗎?”,學生回答“這個字我認識”或“這個字我不認識”,此時他們便已在開口使用“認識”一詞了。說課是促進漢教碩士改進其課堂教學設計的好辦法。將說課引入漢教碩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中,有三個好處:一是將個人的教學設計置于集體的監(jiān)督之下,會促使設計者思考實踐和理論之間的聯系。二是能幫助說課者發(fā)現問題以便調整或改進。三是集體參與,共同思考,共同進步。說課時,漢教碩士要在眾人面前重點說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對于“怎么教”,聽者可緊扣“是否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精講多練”的原則來評議說者的設計。

說課之后,漢教碩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學設計,接下來進行微格教學。微格教學的時間以10分鐘左右為宜。微格教學要有錄像,以供指導教師一對一地幫助漢教碩士分析其教學中的成敗得失,還可供集體觀摩討論,或作為教學案例保存下來。組織微格教學時,指導教師要重點把握好兩點:第一,每次微格教學要設定明確的訓練目標,比如訓練講解、提問、反饋等教學行為,或者訓練語音、詞語、語法點等語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學者的課堂語言應成為關注重點,指導教師可以要求講課者將其教學過程轉寫成文本并仔細研讀,引導他們發(fā)現授課時在語言表現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思考如何改進。

參考文獻:

[1]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2]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禮儀;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

禮儀在人際交往中已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形式,那些在各種場合下所體現的禮儀規(guī)范可以說在社會成員中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本文化認為可以接受、合適、得體的禮儀規(guī)范。正由于不同地區(qū),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禮儀的差別性也自然而然的出現。對于當地的社會成員來說,禮儀規(guī)范的形成是在相同背景的基礎上約定俗成的,同時順理成章地接受約束著本地的成員,因為有一定的共識,所以我們容易接受與理解。在不開放的時代里我們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正如19世紀的英國作家凱普林曾說道:“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之間永不相遇?!比缃瘢@樣的說法已經不是事實,我們人與人的交際溝通已經不再只是同一國家本族或不同民族人民之間,已經廣闊的延伸至不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可以說,每個國家都在成為各種文化的混合體。在這樣混合的狀態(tài)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互相難以理解的狀況,例如,在漢語中,我們有許多用來稱呼用來指各種具體的親屬關系,如在表示祖輩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區(qū)別來自父系的長輩和來自母系的長輩;但是在英語的國家表示祖輩的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沒有父系與母系的差別。這僅僅是禮儀在稱呼上的差異性,禮儀所包含的內容還包括交際、餐飲、服飾、語言與非語言等方面。

之所以要我們有必要注重不同文化的禮儀,特別是中西跨越度越大的禮儀,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在交往中產生誤解與敵意。正如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所告訴我們的,國家沖突還會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文化沖突的方式出現。未來國家之間的沖突將會是文明的沖突,是宗教觀念、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沖突,這樣的沖突已經在世界上越來越普遍。也就是說禮儀在本質上是文化,文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客觀的外在文化,如音樂,書籍等;隱藏在水下的是文化主觀成分與內在成分,更多的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有意識甚至是無意識地影響人的行為、觀念和情感。韋伯曾經說過,與某種社會相關的規(guī)則、價值、意識、宗教、傳說、信念和假定等這些主觀的文化要素對人類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形態(tài)對人類的影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語言差異,行為差異,個體差異等等。這些文化差異造成的最大溝通障礙恐怕是文化心理的差異產生的日益增多的誤解與敵意,因為與自身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們往往很難理解與接受。還有思維的差異影響也是很大的因素。

曾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候看過中外兩種對開幕式的報道,可以說在報道內容表達與風格是相當不同的,例如,首先,中國的報道有很多偉大和激動的言辭,同時運用很多籠統(tǒng)的詞匯像“舉國同慶”,“中華古國”等來表達我們的自豪感,而西方報道沒有這樣的表達;其次,我們的報道喜歡從大歷史的角度去報道,有很強的歷史背景,而西方的報道不具有這樣的特色,習慣就事論事;接著,中國的報道帶有比較強烈的官方色彩,喜歡報道參加各種活動的所有官員,甚至排位順序和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這些在方面的報道在西方的媒體上不會大篇幅出現;西方的報道喜歡借用一些普通人的語氣來反映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且有名有姓、非官方的人員占多數,而像新華社的報道幾乎不可能出現普通人的看法與名字。實話說,我們會對某些個人的報道的內容會有反感的情緒,因為我們會認為他們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即使他們是說的正面發(fā)言。而且從寫作的結構上來看,明顯感覺我們的報道是單一的從頭到尾的敘述報道,而西方的報道一般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多重的角度敘述。我們甚至看到西方記者認為理所當然的表達方式,可能會被我們中國人民看作是帶有偏見不全面的方式。我們認為是正確正常的表達方式在西方讀者看起來,也許不正常。

由此可以看出,因為接受不同的主觀文化內容,我們所認識與反饋的結果是相當不同,這些不同都體現在我們語言表達,思考問題,心理等方面的差異。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差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才有各自相應遵守的禮儀,這些禮儀直觀地展示了該地區(qū)或者國家的特性。我們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學別人的禮儀其實不難,難的是我們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不同文化的人該擁有什么樣的看法來接受、學習別人的禮儀。

真正懂禮儀,真正有品位修養(yǎng)的人是恰當的把握好交往分寸,待人接物的魅力都可以看作交往的藝術。中國有句古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其中”,就好似我們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無法理解、無法溝通時候,我們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知識經歷背景是否與他人的知識背景、價值觀念一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自我是人的心靈宇宙的中心點,我們的很多心理活動都是圍繞自我展開的,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智力,能力,目的,興趣,意愿的認識,都在有意和無意地影響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處理,分析,了解和反應。由于自我的概念發(fā)現,它會影響對周圍事物與人的評價與關系,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了解、反應周圍的世界。比如,我們知道,東方文化是團體主義,那么自我的認識、認同、評價需要依賴于社會團體,與社會關系緊密相連,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自我認識強調在于社會中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多自我。

另一點就是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因為對于很多跨文化障礙就來自于對他人行為、言論和感情的不可理解。第一,要理解社會觀念的差異。心理學家馬斯克維奇指出,我們作為社會的人,每一個行為都需要從社會的角度加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意義,但是我們如果是在某種特定社會中成長,那么我們就逐漸地在社會中交往中學習到這些事件和情形以及他們在特定文化里的特定意義。為什么這種社會觀念重要呢?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理解本土文化其他成員的行為意義,同時根據這種意義做出我們的自己的反應。正是因為同文化的人具有相對一致的社會觀念,這就使得其社會交往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因此,這種社會觀念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發(fā)展以及適應外界環(huán)境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它的重要性還在于能夠知道我們的行為,比如什么東西我們可以吃,什么東西不可以吃。這都是社會規(guī)范形成的社會觀念,這種觀念制約著我們,也制約著其他人的行為。我們就是要盡量地學習、了解和理解他人的社會觀念。第二,理解人格觀念的差異。這種認識是對人與人格的認識和看法。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和看法,這些理論和看法影響到我們隊別人的認識,同時也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別人是如何思想和為什么感受的,但是我們或多或少的知道,什么樣的人會做什么樣的事情,也知道他為什么會做這些事情。不同的文化的人格理論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西方人普遍會認為長相漂亮會是內心善良的人,她是上帝的寵兒,因此她可能具有一些正面的心理特質,但是東方文化就不是這樣的,它所具有的辨證論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如紅顏禍水。可以說,不同文化的人格理論對人的行為影響是很大的。同時在人類關系的認識上,在不同文化也是體現不同的。比如,在說個體主義與團體主義方面,我們是要強調個體的獨特性還是團體的重要性,是強調個體為他人犧牲還是強調他人為個體的服務,這些都是人類關系的認識。還有就是常見的平等觀念在西方社會根深蒂固,東方社會是比較容易接受差異性的,因此東方社會的平等觀沒有西方的強。有時候這些會體現在文化禮儀上面,比如,他們使用名來稱呼而不是姓,容易表達出接受隨便的風格;他們的握手也不會是那么正式,可能是一只手,而不是兩只手;他們也可能忌諱一些個人化的問題,特別是容易引起差異心理的問題,如收入、年齡、長相等。第三,理解道德觀念的文化差異。它是判斷他人的行為是好是壞的內在標準,這種標準很大程度上由社會和文化形成的。中國的道德觀念是比較深刻與普遍的,如忠、義、禮、智、信、孝、廉。西方的有著名的摩西十誡。佛洛依德一致認為,人類的道德觀念是控制個人性沖動和攻擊沖動的社會規(guī)范,他的形成主要來自內心的恐懼和對權威的尊重。根據他所說的,沒有社會的道德觀念,我們就會放縱自己,不能實現社會賦予的責任與義務。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實中,我們的社會是互相聯系、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社會只會越來越走向文明的方向,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的成員,集體等,我們都希望越來越能夠以大方、從容、得體、成熟的心態(tài)與人交際,禮儀自然在交際的過程中可以算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的言談舉止,無論是夸夸其談還是謹言慎行,是一本正經還是任性妄為,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于我們生活的文化。我們通過禮儀的外在形式展現著我們自身的全部,因此,我們要尊重理解文化的差異才能避免文化沖突,實現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12.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貿專業(yè);教育國際化;內涵;現狀調查;實施方法;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178-03

縱觀當達國家,有一個突出特點是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主要表現為知識的國際流動、科技人員的國際交流以及合作辦學、合作研究、合作開發(fā)、合作培養(yǎng)等國際合作形式越來越多。教育國際化是項長期重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有完善的理論體系支撐其合理運行。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簡稱“國貿”)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實施教育國際化是對我國教育國際化理論的實證研究;國貿專業(yè)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具有顯著國際化特征。因此,對國貿專業(yè)學生實施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新一輪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的不同國家教育思想、內容、方法、模式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其運作方式主要包括教育觀念、戰(zhàn)略、內容與對象以及手段的國際化,并充分利用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構建體現國際視野的校園文化等。因此,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應包括明確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教學設施、教學環(huán)境以及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以保證國際化教學的成功實施。一是明確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具備更廣闊的視野。通過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化的胸懷、熟悉國際化慣例,為學生構建國際視野下的復合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站在國際視角,成為符合不同國家需求的國貿專業(yè)人才。二是實施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應按國際標準衡量和發(fā)展國貿專業(yè),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培養(yǎng)學生具備國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熟悉現代經濟與科技知識,使其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知識、國際視野,能進行國際溝通和國際競爭的高級專業(yè)人才。三是構建國際化的教學設施與教學環(huán)境?,F代教育技術及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各種教學資源是學生開拓國際化視野的物質條件。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理論方法探索與實踐,為學生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增長學生的國際交往經驗和技能。四是建設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教師是學校的靈魂,學校要通過具備國際化教育背景的師資隊伍,在校內形成國際化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國際化背景和環(huán)境。

二、來自實踐的現狀調查

通過對國貿專業(yè)在校學生、已畢業(yè)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00份,主要調查結論如下:

1.調查對象國際化經歷信息。98%的調查對象沒有海外交流經歷,未參加海外交流項目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參加途徑、費用昂貴和語言水平;比較希望參加的交流項目形式有短期留學、海外志愿活動、海外實習,而選擇長期留學和參加國際會議的較少。

2.調查對象專業(yè)學習信息。近90%的調查對象很少閱讀本專業(yè)的外文書籍,在專業(yè)和課程論文中有35%左右學生引用外國文獻,超過90%的學生認為自己閱讀、分析外國文獻的能力較差;半數以上學生表示關注國外時事,并有意識培養(yǎng)國際思維能力;95%的學生認為學校很少邀請國外學者到校演講或講學、很少為學生提供條件去國外參加國際流會議;超過70%的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有足夠的國貿專業(yè)外文資料,但不能鏈接國外著名學術網站,讓學生自行下載或不確定是否有這項服務;多數學生沒有或不確定在撰寫專業(yè)(課程)論文時有分析“國外研究現狀”的內容;87%的學生未通過大學六級考試;所上專業(yè)課程中,雙語或全英語教學課程(含英語類課程)所占比例約為0%~25%;87%的調查對象認為國貿專業(yè)雙語或全英語教學方式是利大于弊;認為教育國際化弊大于利的原因是學生語言障礙限制教師教學深度。

3.對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解。調查對象主要通過網絡、他人介紹和報刊了解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信息,而通過中介和學術文章了解的極少;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國內開設的國際學校(或國際班)是出國留學的過渡、是在國內體驗國際教育的場所,能克服中學、大學教育的一些不足之處,如果經濟允許,愿意去國際學校(班)就讀。在對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內與國外的對比問題中,被調查對象多數認為,國外的學生學習目標比國內學生清楚明確,課堂氣氛比國內活躍自由,課堂學生參與度比國內高,學校管理比國內人性化,師生關系比國內更為平等,教育考試比國內更關注過程性,更為公平科學,教育方法比國內靈活,學生課余活動比國內學生豐富,學生學習主動性比國內學生強。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措施應包括支持擴大公派出國留學規(guī)模;引進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骨干教師海外研修培訓;統(tǒng)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區(qū)域協(xié)作;開設雙語教程,培養(yǎng)外語人才,引進境外優(yōu)秀教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建立國際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調查對象認為,本校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經費可獲得性低、相關項目較少和信息宣傳不足。

此外,多數調查對象提出如果有機會且家庭條件允許,大學或研究生階段愿意出國留學或上國際學校,不僅可以獲得更多語言優(yōu)勢,而且能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與見識,對以后工作有益。

三、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施方法

(一)教育制度國際化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在學制設置、學歷、學分等方面的國際確認與國際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給國際合作辦學、留學生交換派遣等帶來困難,阻礙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發(fā)展教育制度國際化,政府應轉變職能,放開并鼓勵高校自由、自主地參與國際競爭,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多種形式辦學,創(chuàng)新辦學制度,加強國與國之間學分、學制、學歷等的交流互認,提高彼此知名度,采取開放辦學模式。

(二)課程設置國際化

1.課程結構國際化。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國貿專業(yè)的一些課程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一些主干課程缺乏科學論證,教學內容間缺乏邏輯聯系,課程間溝通不足,使得教學活動存在內容重復、效率低下的問題;一些課程內容理論性太強,缺乏實踐操作指導意義,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不足。應進行課程結構的國際化建設:通過進行專業(yè)建設研討和社會調研,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評估,去掉或改進那些不適應國際化教學要求、存在問題的課程;借鑒和推廣國外高水平大學的課程設置,結合本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加強重點課程建設,圍繞重點課程進行教改研究,提高課程結構的科學合理性。

2.課程內容國際化。目前,國貿專業(yè)采用的教材大部分為國內學者編寫,國際化視野不足,一些教材照搬或借鑒國外教材,脫離中國實際,在授課中又無法結合國外實際情況授課,實用性不強,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國際化創(chuàng)新:精選教學內容,適當提高外語教學、雙語教學比重;盡量扭轉教學中的應試教育傾向,強化和提高學生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教師要對所授課程中國際化的內容與中國實際實現更好的結合,不能生搬國外相關課程內容。

(三)國際化教學實踐

1.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國際化指在實踐教學中充分借鑒國外實踐教學方法,通過模擬實踐交易、案例教學等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理論。案例教學法關注社會現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重視教學流程設計,學院應建立專業(yè)案例庫,讓學生真正理解并能運用于實踐。

2.課程講座應用。國貿專業(yè)課程一般具有較強實踐性,應通過專家和工作人員的不定期講座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講座,深入淺出地給學生帶來實踐經驗和方法,改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3.培養(yǎng)認知實踐。認知實踐是一種專業(yè)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重視。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學生認知實踐:暑期社會實踐是通過對一些企業(yè)和機構進行實地調研,以提高學生直觀認知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實踐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產學研項目,給學生提供研究實踐機會,通過參與項目研究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與社會實踐能力。

4.建設實習基地。國貿專業(yè)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社會實踐。相對于其他教學模式,崗位實習是最直接的實踐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較全面地了解單位運行機制,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力,進而使學生提高工作和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國貿專業(yè)應著力發(fā)展教學實踐,合理建設實習基地,增加校外合作。

(四)師資隊伍國際化

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教師的任務不再只是傳授專業(yè)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和處理事務的能力;教師除具有本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具有國際化的教學意識與教學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研究方法,培養(yǎng)出符合國際化發(fā)展的復合型專業(yè)人才。

四、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效果評價

1.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國際化教學的評價體系是學習國外先進的課程考核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實現課程的全面學習和評價。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主要包括課程大綱講解、課前預習、課上提問與討論、習題作業(yè)、各階段考試、社會實踐等,所以需要針對各環(huán)節(jié)構建全面的教學考核體系,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綜合考核,保證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學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水平,避免粗放式的教學考核。具體考核方式是將課程成績分解到平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出勤、習題作業(yè)、課堂討論、文獻查閱、課程論文、期中考查、期末考試等,這樣可以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減少學生期末考試壓力,避免考試不能真實反映學生能力,失去考試意義。

2.實踐教學效果評估。教育國際化必須重視學生實踐,并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國外實踐教學評價模式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教學以外,還應積極與實踐單位或機構進行有效溝通以及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以科學全面地評估學生實踐效果。應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安排專門人員客觀、全面、科學地對實踐教學進行評估。應明確評估的實質,評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評估中總結每種實踐教學模式的經驗與不足,并制定和完善實踐方案以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模式。

3.教學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國貿專業(yè)需要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教師教學活動和整體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應借鑒國外教學的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活動和學校教學體系進行不定期評估,并根據教學效果進行調整,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具體做法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并針對社會人才需求變動,每年對不同課程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與教學單位共同論證課程考核方面的教學規(guī)章制度、量化考核標準,并于課程教學及考核結束后進行課程教學總結,以保證國際化教學模式的質量。

五、總結

國貿專業(y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體現在很多方面,應包括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教學設施和環(huán)境以及師資的國際化。我校國貿專業(yè)教育國際化的實踐關注點應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沒有海外交流經歷;學生語言障礙限制教育國際化活動實施水平;多數調查對象有意愿在大學或研究生階段出國留學或上國際學校。對國貿專業(yè)教育國際化的具體實施應從教育制度、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進行。對國貿專業(yè)教育國際化的效果評價應從課程教學、實踐教學、教學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幾方面展開。

漢語國際教育含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119-02

美國是一個民主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其國民有著較強的公民意識。在教育方面,也有著較為長久的公民意識教育歷史,其在發(fā)展中與時俱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國公民為何具有如此強烈的公民意識,其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本文嘗試從歷史追述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緣起

美國的公民有著強烈的公民意識與美國特有的歷史與國情是分不開的。在美國的歷史中,在各種因素共同推動下,自發(fā)的公民意識教育與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促進了美國公民意識的發(fā)展。

(一)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美洲大陸的開發(fā)相對較晚,密西西比大河谷在當時是一片荒漠。美洲的很多地區(qū)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當西方的探險者、拓荒者初次登上這片土地時就開始與惡劣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西方人剛到美洲時環(huán)境不適、生活單調,不斷地遭到土著的威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人們更加需要自強奮斗。環(huán)境的磨練塑造了美洲移民堅韌、向上的性格。在其長期的生存教育中,個人能力的提升、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成為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其公民意識的重要內涵。

(二)優(yōu)良的意識品質

在與環(huán)境艱苦的斗爭中,移民不斷進取、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不斷內化并成為一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靠著這一品質,促成了美洲人民最終戰(zhàn)勝英國壓迫者,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獲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在西進運動中,他們再次發(fā)揮了勤勞實干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開墾土地,開發(fā)礦產,使西部很快發(fā)展到與東部同樣的繁榮程度。也可以說,是夢想鑄就了美國人的優(yōu)良意識品質。

(三)擺脫殖民地的斗爭

美國建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人們從一開始就渴望獨立、自由。最初的移民是當時在英國遭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大多是有著虔誠信仰的普通工匠和農民,他們紛紛來到北美尋找幸福、民主、和自由。初到美洲,就為了建立一個自由的國度,不再受專制王權的統(tǒng)治和天主教會的迫害而努力著。此外,在260萬居民中還有50萬是販運來的黑奴和窮困賣身的白奴,他們都遭到大資產階級、地主以及南方奴隸主集團的剝削與摧殘。由此,美國公民對于獨立、自由格外珍惜。帕特利克?亨利“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曾激勵許多人為獨立自由而奮斗。最初的對自由的追求與向往成為人們的精神內涵與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爭取和維護個人的獨立、平等和民主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維護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責任和義務。

(四)新思想、新教的推動

移民剛到美洲時恰是歐洲教育大改革時期,歐洲新穎的教育思想和措施也被帶到這里。新思想啟發(fā)了人們追求民主、平等及自由的意識。在實踐中,移民及后續(xù)的美國人為著這一理想大踏步的走著。美洲沒有經歷封建社會,美洲的移民又是封建意識極少的人群。因此,近代的民主思想在殖民地很容易傳播開來并且在這里生根結果。人們的民主意識、公民意識蓬勃發(fā)展。初到這里的移民是被稱為異教徒、新教徒,在新教的影響下,美洲的人們開始改變不佳的行為,宗教中的某些道德要求及行為原則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人們對社會的責任及公德的認識在不斷加強。宗教使人們成為品德良好,遵紀守法之人。

(五)對移民的公民意識教育

幾乎從一開始,美國就是一個族群多樣化的社會,尤其是在不斷的、大規(guī)模的移民后,美國成為一個更加異質的社會。初來之人大都為異教徒、契約奴、單身漢及孤兒,且來自不同放入國家和地區(qū),人種多樣,人口素質良莠不齊,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這是別國所無、美國獨有的嚴重局面。社會秩序的維持、人們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需要一致的公共意識來維護。對移民進行較早的、有效的公民意識教育,對提高美國人的公民意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國隨后發(fā)展的幾百年里,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從未中斷過。殖民的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時,北美殖民的文化教育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在彼此學習相互包容中構建良好社會,這一社會觀念及制度貫穿美國的歷史。此外,美國歷史上的移民大都是一些具有某些“美國精神”的群體,移民有著獨立、冒險或一種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公共意識的達成及自覺履行上可以容易做到。

二、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內涵

在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總有一些內容始終貫穿其中,支配著其發(fā)展方向,保持著其發(fā)展性質,這便是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內涵。

(一)自強奮斗

美國人自強自立、務實并注重個人能力,敢于冒險,開放和創(chuàng)新的性格特點為世人所稱道。一個剛到美國的移民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地位都是很低的,他們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必須進取向上,超越現狀。為取得自由以及個人改善處境的機會,自強奮斗成為人們的精神風貌,這一精神始終貫穿在美國的歷史中、存在于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依靠他們的信心與努力,他們在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國家,無論在那個方面,如教育、社會公平競爭、反種族歧視等,美國人的進取精神值得欽佩。

(二)對自由的追求

美國人民有著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最初搭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大陸的的清教徒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而漂洋過海;《獨立宣言》的發(fā)表為自由的追求提供理論與制度保障,林肯呼吁解放黑奴,馬丁路德金的吶喊,這是美國歷史中追求自由的公民意識的最好體現。這些成果不僅是個別歷史人物的功績,也是廣大美國人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人民群眾對自由追求的這種意識對于革命的勝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印第安人爭取生存的斗爭,黑人爭取事實上平等和自由權利的斗爭 ,廣大農民爭取自由土地的斗爭,廣大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日制的斗爭,以及19世紀末各階層人民和集團反對壟斷弊端的斗爭,都顯示了美國人民的這種追求自由的傳統(tǒng)以及強烈的公民意識。二戰(zhàn)以后,美國人民掀起了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爭取黑人民權反對種族歧視的抗暴運動和反戰(zhàn)民主運動的新,這些都是美國人民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的生動體現。傳遞出了極具美國特色的價值觀――自由。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象征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

(三)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力量,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fā)展。在移民剛到達美洲時,他們已深受新教理念與近代英、歐民主思潮的影響,新教與近代教育思潮要求社會成員對社會承擔自己的責任,用個人的道德和義務去維護社會發(fā)展。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依賴個體對其承擔的責任。移民及其后續(xù)的美國人認識到社會責任不僅關系到社會的持續(xù)和個人的幸福,而且直接關系到政治制度、民主和自由的未來。因此,有責任感的公民,各種專業(yè)人才都應有相應的職業(yè)道德;要有寬容、合作的品質;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在實行民主政治制度的美國,社會責任是培養(yǎng)個人品德和做一名合格的民主主義國家公民應具有的道德涵養(yǎng)??梢姡绹鐣匾暸囵B(yǎng)符合民主制度原則的道德標準。美國的社會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出合格的美國公民,使其具有愛國、愛他人、守法、履行公民義務的社會責任。

美國復雜的歷史、移民的優(yōu)良品質、人們的精神風貌以及從未中斷的公民意識教育促成了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發(fā)達,也提高了美國人的公民意識。奮斗自強、追求自由及社會責任是美國歷史的華美旋律,同時,這些也是美國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內涵。在奮斗中追求夢想、追求自由,在追求中承擔社會責任,美國的公民意識教育在自發(fā)與系統(tǒng)的教育中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法?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滕大春.今日美國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美?勞倫斯?A?克雷明、朱旭東等譯.美國教育史:城市化時斯的歷程(1876~1980)[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劉永濤.當代美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高峰.美國人公民意識的演進[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3).

[7]張鴻燕,杜紅琴.美國公民教育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趨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8]曹潤花.美國公民教育之評析[D].成都 電子科技大學,2007.

[9]康馬杰.美國精神[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昭觉县| 中阳县| 咸阳市| 白山市| 木里| 于田县| 翁牛特旗| 来安县| 乐清市| 兴山县| 岗巴县| 道真| 江北区| 福泉市| 潼南县| 布尔津县| 肥乡县| 台安县| 达拉特旗| 宣城市| 双鸭山市| 扬州市| 西藏| 彰武县| 南木林县| 开原市| 蓝田县| 永昌县| 渑池县| 黎城县| 钟祥市| 高台县| 东丰县| 兖州市| 台东市| 舞钢市| 胶州市| 含山县| 芜湖县| 山东|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