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利率在微觀經濟活動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市場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獨立性、差異性;調控信號是包括工資、利率、產權價格、生產資料價格與產品價格等在內的一系列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信號;調控方式是各微觀經濟主體在獲利目標的驅動下,根據變動著的價格信號所提供的市場供求信息,對自身經濟活動作出調整,進而引起經濟資源在各地區(qū)、各部門、各企業(yè)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簡言之,市場調控機制作用的本質在于各微觀經濟主體活動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與相互協(xié)調所表現出的整體的合目的性。從這種意義上說,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由于價格信號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時信息、短期信息,便決定了市場機制對經濟生活的調控結果具有即時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質。
政府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調控信號是政府、各級經濟管理部門特別是計劃部門發(fā)出的各項行政指令與法律部門的各種法律條文;調控方式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出于對國民經濟整體利益的認可與維護,按照政府部門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規(guī)定的范圍,對自身的經濟活動進行調整,進而引起各種經濟資源在各地區(qū)、各部門、各企業(yè)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政府是作為一個凌駕于一切微觀經濟活動之上的國民經濟總體利益的代表者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協(xié)調與控制,因而政府調控機制不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而是一種外在的、具有一定強制性的非自我調控機制。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使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則必然離不開事先設定的調控目標。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政府調控是一種事先的自覺調控。由于政府調控目標是事先設定的,這一目標不過是作為調控主體的政府對經濟發(fā)展的可能性空間及其長期變動趨勢的預測與自覺意識的外化,故政府調控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長期調控,而非即時調控、短期調控。
市場調控機制本質上是各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的關系,經濟資源宏觀配置均衡是這種機制運作的必然結果,因此,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調控機制,雖然伴隨著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市場調控機制的完善,政府對經濟生活的調控作用曾一度減弱,并退居為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場調控機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調控機制的結論。歷史的辯證法是:伴隨著商品經濟更高階段的發(fā)展,市場調控機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來,而政府調控機制得以發(fā)揮作用所必需的條件與手段卻日趨成熟。人類的經濟生活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的補充,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的辯證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補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從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二者作用的最終結果看,二者都是實現經濟資源宏觀優(yōu)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不可替代性,才決定現代經濟的調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也正是因為兩種調控機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個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與配置問題。因此,對市場調控機制和政府調控機制的選擇,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選擇,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組合的選擇。
二、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選擇與配置的標準
對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依據的標準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必然存在差異。我國在傳統(tǒng)的經濟體制下,推崇政府調控機制,貶低市場調控機制,其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經濟調控機制的評價與選擇,依據的不是經濟標準,而是政治標準或倫理標準,認為市場調控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兩極分化與貧富差距,有悖于廣大勞動階層的利益,故必須摒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逐漸認識到,對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必須符合經濟的本性及其發(fā)展要求,依據政治標準或倫理標準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選擇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由此人們開始從對經濟發(fā)展利弊得失分析的角度去尋找選擇經濟調控機制的依據。這種做法顯然是正確的。但由于這種利弊得失的分析尚停留在定性分析層次,未能深入到定量分析層次,故仍難為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提供科學明晰的依據。
筆者認為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科學選擇與合理配置的依據,只能從經濟調控活動相關的成本與收益量的對比分析中去尋找。人們要對各種經濟活動進行調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資源宏觀配置的均衡,以獲得盡可能高的宏觀經濟效率。由經濟調控活動所帶來的宏觀經濟效率的提高,可視為是經濟調控活動的產出或收益。進行任何經濟調控活動,都要有一定的投入,這種投入是為獲得經濟調控收益而支付的經濟調控成本。經濟調控收益扣除經濟調控成本后的余額,即為經濟調控凈收益。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科學選擇與合理配置的實質,就在于找到一種經濟調控機制組合,通過其運行,使所獲得的經濟調控凈收益最大。
為了進行經濟調控成本與收益分析,有必要引進市場調控成本與政府調控成本、市場調控收益與政府調控收益、等調控成本線與等調控收益線三對范疇。
市場調控成本,即采用市場調控機制對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所付出的代價。由于市場調控機制的本質在于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相互作用,經濟資源宏觀配置的均衡不過是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市場調控成本必然包括各微觀經濟主體間的交易成本(比如純粹流通費用、信息費用與契約費用等)和市場調控損失(比如由信息的不完備性、短期性與調控時滯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波動性損失,由市場的過度競爭所導致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浪費等)。
政府調控成本,即采用政府調控機制對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所付出的代價。政府調控活動是一種通過行政指令而實施的調控活動。就某一調控活動的全過程而言,政府調控成本包括指令的擬定與費用;指令的傳遞與接收費用;對指令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協(xié)調控制與激勵費用;指令執(zhí)行反饋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費用四大部分。政府調控成本還應包括政府調控損失,比如由于政府官員的主觀原因或決策信息的不完備而錯誤指令所造成的損失;由于指令在傳遞過程中的失真或不能正確地被理解所造成的損失;由于指令的強制性而對指令執(zhí)行者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的抑制所造成的經濟效率的損失等等。市場調控收益,即采用市場調控機制對實現經濟調控總體目標所作的貢獻。
政府調控收益,即采用政府調控機制對實現經濟調控總體目標所作的貢獻。
市場調控成本與政府調控成本之和為經濟調控總成本。在經濟調控總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場調控成本與政府調控成本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就一般情況而言,由于市場調控成本、政府調控成本分別與市場調控力度、政府調控力度正相關,故市場調控成本與政府調控成本的此消彼長,便意味著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的此消彼長。假設總調控成本為E,市場調控力度為X,為維持單位市場調控力度的成本支出為a,政府調控力度為Y,為維持單位政府調控力度的成本支出為b,則Z=aX+bY。等調控成本線就是Z=aX+bY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投影,亦即經濟調控總成本既定前提下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不同組合的軌跡。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可以有無數條互相平行的等調控成本線,等調控成本線越遠離原點,總調控成本額越高;反之,等調控成本線越接近原點,總調控成本額越低。
市場調控收益與政府調控收益之和為經濟調控總收益,即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綜合運行對經濟調控總目標實現所作的貢獻。等調控收益線,就是在總調控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的不同組合點的軌跡。經驗事實表明,市場調控收益(或政府調控收益)與市場調控力度(或政府調控力度)呈非線性相關變動。具體說來,隨著市場調控力度增強(在經濟總調控力度既定的情況下意味著政府調控力度減弱),其邊際市場調控收益遞減(邊際政府調控收益遞增);反之亦然。故此,等調控收益線是一條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且凸向原點的曲線。這條曲線的斜率-family:"TimesNewRoman"">ΔY-family:"TimesNewRoman"">ΔXΔY表示政府調控力度增量,-family:"TimesNewRoman"">ΔX表示市場調控力度增量)是處處不相等的。它表明對應于不同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組合,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具有不同的相互替代率。隨著市場調控力度(或政府調控力度)的增強,單位市場調控力度可替代的政府調控力度(或單位政府調控力度可替代的市場調控力度)越來越小(越來越大);反之亦然。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同樣可以有無數條互不相交的等調控收益線。等調控收益線越遠離原點,總調控收益越高;反之,等調控收益線越接近原點,總調控收益越低。
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經濟分析的目的,在于確定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最佳組合。所謂最佳組合,或者是可使獲得等量調控收益所支出的總調控成本最小,或者是可使支付等量調控成本所獲得的總調控收益最大。根據等調控成本線與等調控收益線的關系,可找到這一最佳組合點。經濟調控目標一經確定,所要獲得的調控收益值及等調控收益線也就隨之確定。這條等調控收益線必然與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的無數條等調控成本線中的一條相切,其切點就是使既定經濟調控目標得以實現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的最佳組合點(見圖3)。
在圖3中,R為等調控收益線,它與等調控成本線C1、C2分別相切與相交。E2與E1點由于位于同一條等調控收益線上,故其代表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的兩種組合均能實現所設定的調控目標,但E2組合所需支出的總調控成本無疑高于E1組合所需支出的總調控成本。E3與E1點由于位于同一等調控成本線上,故其代表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的兩種組合所需支出的總調控成本是相等的,但E3組合所獲得的調控收益卻低于E1組合所獲得的調控收益。唯有等調控收益線R與等調控成本線C1的切點E1所代表的市場調控力度與政府調控力度組合,才是以最低的調控總成本實現預定的調控目標的最佳點。設市場的邊際調控成本與邊際調控收益分別為MCm與MRm,政府的邊際調控成本與邊際調控收益分別為MCG與MRG,維持單位市場調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為ACm,維持單位政府調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為ACG,總調控成本為C,則最佳組合點E1滿足下列條件:ACmX+ACGY=CMRmMCm=MRGMCG線性也就是說,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最佳組合點是在總調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增加支出一單位貨幣所獲得市場調控收益與政府調控收益相等的點。
在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經濟分析時,應該注意由于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或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同類型經濟活動因其自身的性質與所依存的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對同一力度的市場調控或政府調控,往往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換言之,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或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同類型經濟活動的等調控成本線與等調控收益線是各不相同的,進而兩種調控機制調控力度的最佳組合點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鑒于此,在對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作用的利弊得失進行評價與對其組合作出選擇時,切忌一概而論,而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或同類型經濟活動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作出具體分析。
三、幾點結論
1相對現代經濟活動而言,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是兩種既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又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經濟調控機制,因此,對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選擇,就不是一種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互斥選擇,而只能是對二者調控力度最佳組合點的確定。
2無論是市場調控機制,還是政府調控機制,都有其利弊得失。它們既不是只獲益無需支付成本代價的,也不是只有成本代價而無益處的。因而,對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應樹立經濟觀念,嚴格遵循經濟合理性原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選擇的依據只能是使達到既定的調控目標所付出的成本代價最小,或支出既定的成本代價所獲得的調控收益最大”。背棄經濟合理性原則是不科學,不足取的。
關鍵字:貨幣調控 基準利率 Shibor
一、相關研究綜述
根據我國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yè)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較為豐富,如公開市場業(yè)務、準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于貨幣供應量的調整。本文所言數量型調控,主要是指建立在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基礎之上的貨幣政策框架,而價格型調控則指建立在以利率為中介目標基礎之上的貨幣政策框架。
我國數量調控型貨幣政策始于1993年,此后央行都會定時M2的余額,然而事實表明,在M2和貸款量上,央行的調控目標和實際結果一直存在較大的偏差。如果做一個歷史總結,不難發(fā)現在1994-2007這14年間,作為央行中介目標的M2僅在1996年與央行的調控目標大致相符。正因為此,早在2005年,央行行長周小川就曾表示,中國貨幣政策應該更多地加強對價格型工具的運用,降低對數量型工具的依賴,諸多學者在對中介目標的“可測性、相關性、可控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相應的看法。
李燕等人(2000)認為,由于貨幣總量控制有效性的基本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央行對基礎貨幣控制能力有限,貨幣乘數也不穩(wěn)定,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進行調整:即從貨幣總量控制向利率調節(jié)轉變。
周誠君(2002)認為,在內生貨幣分析框架中,貨幣供給是內生的,利率則是外生變量。由此,一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應該是利率而不是貨幣供應量。對我國而言,貨幣供給具有較強的內生性,而利率則具有幾乎完全的外生性。因此,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應轉向利率調控為主的間接型貨幣調控模式。以正因為此,我國目前利率改革的方向不能是追求單純的利率市場化,而應是一個多元的間接利率調控體系。
張強等人(2003)通過考察貨幣運行效果,發(fā)現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有減弱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不力。隨著金融開放度的加深,貨幣供給越來越依賴于經濟的發(fā)展,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在反映經濟動態(tài)的敏感性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中央銀行應根據經濟金融發(fā)展程度漸進地調整中介目標。過渡期內中央銀行考察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時,逐步將中介目標由數量型過渡到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指標,同時將匯率、金融資產價格作為輔助指標納入中介目標體系。
封思賢(2006)通過運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經濟計量方法,對我國現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得出結論: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不斷降低,實際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的實施效果好于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難以控制、貨幣乘數不穩(wěn)定、貨幣流通速度不斷下降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完善等因素是產生上述實證結論的重要原因。
彭興韻(2008)對現行的以貨幣供應和信貸總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的困境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改革這一被西方國家擯棄了的貨幣政策體系、建立以利率為中心的貨幣政策框架,是中國貨幣調控機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李揚(2008)認為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日趨疏遠,貨幣當局控制貨幣供應的能力日趨下降,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現代金融體制下,在金融創(chuàng)新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貨幣供應已經具有高度內生性。也就是說,舉凡企業(yè)、居民、國外都事實上參與了貨幣供應的創(chuàng)造過程,貨幣當局一家已經做不到“管住信貸閘門”。這一事實反映在當局的貨幣調控實績中,就是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不斷降低。
二、價格型貨幣調控的優(yōu)勢及國外運用情況
在新古典綜合派的混合經濟理論中,市場的微觀經濟活動既是總體活動的一部分,又是宏觀控制的基礎和對象。市場的微觀經濟活動是人們經濟行為的集合,在人們的經濟決策和經濟活動中,由于利率是衡量收益的一般尺度,其作用力大、影響面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們進行經濟決策和采取經濟行為的重要依據。通過經典的IS-LM模型可以看出,利率對于貨幣需求、投資和儲蓄,進而對國民收入都有決定性影響,對商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央銀行調節(jié)利率就能對經濟起調節(jié)作用。再從中介目標“三性”的角度分析,利率的優(yōu)勢也很明顯:
1、可測性強。中央銀行在任何時候都能觀察到市場利率的水平及結構,并進行分析;
2、可控性強。中央銀行可通過再貼現業(yè)務和公開市場業(yè)務等手段調節(jié)市場利率水平。在某些利率尚未完全放開的國家,中央銀行甚至可以直接制定作為其他利率基礎的基準利率;
3、相關性強。在經濟蕭條或通貨緊縮時,利率處于較低水平,在經濟復蘇、高漲或通貨膨脹時,利率處于較高水平。此外,作為金融市場核心價格的利率與經濟的各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它既可以影響居民的儲蓄意向,又可以影響居民的消費選擇;既可以作用于實際產業(yè)的投資,又可以影響金融部門的資金流動方向、規(guī)模和頻率;既可以調節(jié)一國國內的資源配置,又可以調度全球范圍的資本流動。因此,利率的作用范圍遠大于貨幣供應量,已成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經濟變量,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路徑可用圖1表示:
正因為利率的重要作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都轉向了以利率為主導的貨幣政策框架。如美國在1994年開始轉向了以聯邦基金利率作為操作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在這一貨幣政策框架下,為了提高(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每次宣布調整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的同時,會相應調整聯儲對金融機構的再貼現利率,從而影響金融機構從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借入準備金和聯邦基金市場上的資金供給,同時,聯儲還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使實際的聯邦基金利率與聯儲的目標值基本一致。當前,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也將利率放在中心位置。歐洲中央銀行(2004)指出,連接貨幣政策決策和物價水平的路徑始于歐洲中央銀行的利率變化。歐洲中央銀行的利率操作主要有邊際貸款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和主要再融資最低投標利率。其中,邊際貸款利率是歐洲中央銀行對歐元區(qū)信貸機構提供貨款時收取的利率;存款便利利率是歐洲中央銀行支付給歐元區(qū)信貸機構存入到歐洲央行的存款的利率;主要再融資最低投標利率則是歐洲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利率。
三、完善Shibor形成機制,發(fā)揮利率調控作用
由理論和實踐可知,作為中介目標的利率必須是市場化的利率,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整基準利率,形成合理的市場預期,進而傳導并影響微觀經濟行為,使其調控更加精準、有效。而在我國要充分發(fā)揮利率調控作用尚存在一些障礙,利率未能完全市場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利率體系中不少種類的利率已經放開,但關鍵的幾種利率仍然由央行決定,還沒有形成以基準利率為核心的市場利率體系。央行不僅直接控制三種基準利率(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儲備金存款利率,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以及再貼現利率),而且還一直控制著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及票據貼現利率。由于利率管制,一方面,銀行不能在存、貸款利率方面有足夠的自,如不能針對不同的存款對象與貸款客戶采取靈活的方式,這勢必加大銀行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央行一直有比較“優(yōu)厚”的存款準備金利率,導致銀行寧愿持有大量超額準備金,也不愿發(fā)放貸款,從而又降低了利率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此外,由于市場缺乏公認、合理的收益率曲線,各金融機構在為產品定價時使用不同的利率期限結構、資金成本的定價方式,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利率衍生產品的發(fā)展。因此,加強基準利率體系建設,是完善商業(yè)銀行利率定價,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需要,也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政策調控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央行于2007年大力推動了Shibor利率體系的建設,以此來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基準利率體系。
1、Shibor簡介
為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培育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指導貨幣市場產品定價 ,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借鑒Libor、Euibor、Hibor(香港)、Sibor(新加坡)和Tibor(東京)的模版,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Shibor)自2007年1月4日起開始運行。為此央行制定了專門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路線:近期目標包括建立以Shibor為基準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并以此為基礎推進其他方面的利率改革;遠期目標為,在培養(yǎng)基準利率的同時,探索建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的利率調控框架,逐步將Shibor利率確定為像聯邦基金利率一樣的價格調控目標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的價格調控。
具體而言,Shibor是由信用等級較高的銀行組成報價團自主報出的人民幣同業(yè)拆出利率計算確定的算術平均利率,目前品種包括隔夜、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年,它是單利、無擔保、批發(fā)性利率,也是境內人民幣風險溢價最小的市場利率。因此,對其他市場產品定價具有基準參考作用,有利于市場發(fā)現不同主體的信用風險價值。如今,Shibor已在浮息金融債、企業(yè)債、金融衍生產品、票據貼現業(yè)務及銀行風險管理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2、Shibor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Shibor自2007年起對外正式公布以來,其作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作用便逐漸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各Shibor報價行在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都以Shibor為基礎進行報價,使同業(yè)拆借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趨于相對平穩(wěn),較能真實地反映市場資金的供需成本,尤其是短端的利率價格,為奠定Shibor在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地位,為以Shibor作為其它產品的定價標準打下了基礎。但從運作兩年的情況來看,其在拆借規(guī)模、品種結構及定價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定價機制不夠完善,Shibor對風險溢價反應的靈敏性有待進一步提高,Shibor利率尤其是中長端利率不盡合理等。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由于當前Shibor為報價利率,而非擁有成交義務的實際交易利率,使得成交價與報價存在較大價差且不穩(wěn)定,這在14天以上的拆借利率中表現尤為突出,顯然這種情況下的公允度不僅值得商榷,同時市場也會認為交易對手存在明顯的信用問題;二是由于整體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宏觀金融環(huán)境使各家商業(yè)銀行資金拆借同向,信用拆借的功能主要停留在短期頭寸調劑上,雖然2008年中長期的成交量較2007年有所增加,但市場80%的成交量仍限于隔夜品種,因此Shibor中長端利率的代表性還需市場驗證。
3、完善Shibor形成機制的建議
(1)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引導Shibor合理定價
國際經驗表明,一些在國際影響較大的基準利率,無不對應著該國相對較高的貨幣政策透明度,貨幣當局對政策意圖的正確傳遞和引導,是市場機構能夠對不同期限利率進行合理定價的基本前提。在我國,由于市場曾一度錯誤認為央行可能還會加息,致使去年年初至6月份的Shibor3M利率長期處于偏高的水平。鑒于此,匯豐銀行大膽建議央行參考美聯儲通過設置目標利率來調控聯邦基金利率的做法:如定期進行利率會議,選擇在每個月經濟數據公布結束后的某一天,確定與Shibor報價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目標水平,在公開市場上每日操作一次與Shibor報價行的隔夜資金拆借業(yè)務,當流動性過剩時回籠資金,而在不足時注入資金,從而把銀行間市場的隔夜拆借利率穩(wěn)定在既定的目標水平附近。這樣可使央行貨幣政策更具透明性,有利于市場對Shibor中長端利率(3個月至1年)形成合理統(tǒng)一的預期,也可促進市場成員參與對3個月以上的拆借交易。
(2)進一步提高Shibor報價質量,完善定價結構
一方面,應進一步健全報價行的篩選機制,把交易活躍、對市場有影響力的機構吸收到報價團中,完善報價系統(tǒng)建設和定價結構,及時發(fā)現報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問題。如當前Shibor3M定價中的問題就極為明顯:截至2008年11月,銀行間市場共發(fā)行了13只Shibor浮息債,其中以掛鉤Shibor3M居多,而且發(fā)行方多數為政策性銀行,占總發(fā)行額的95.09%。再反觀當前16家Shibor報價行成員,清一色均為商業(yè)銀行,而上述這些浮息債的投資主體恰恰正是這些報價行。這種情況,不能不讓人對Shibor報價的公正性產生懷疑。
另一方面,應加強同業(yè)拆借市場成交利率與Shibor的連動管理,逐步實現報價行點擊成交制度,使報價行承擔對市場成員按報價成交的義務,發(fā)揮報價行在市場拆借中雙邊做市和發(fā)現價格的作用。
(3)大力發(fā)展以Shibor為定價基準的多種金融產品,加強Shibor基準利率地位
目前國內對從事衍生產品業(yè)務的監(jiān)管較為嚴格,很多市場參與主體由于不具備衍生產品業(yè)務資格而無法參與Shibor創(chuàng)新產品的開發(fā)和交易。因此,放寬Shibor衍生產品的市場準入限制將極大地擴充市場參與者的范圍,提高市場流動性并加快Shibor產品市場的發(fā)展。此外,還應進一步發(fā)揮Shibor的基準利率作用,為此一方面要完善現有金融產品與Shibor的關系,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以Shibor為基準的浮息債券、利率互換、利率期權、利率期貨等金融產品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彭興韻.加強利率機制在貨幣調控中的作用 [J].經濟學動態(tài),2008,(2)
[2]張明,盛軍鋒.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6)
[3]夏新斌.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研究[J].財經科學,2007,(7)
[4] BSM Team.進一步擴大Shibor 在金融市場上的運用[J].中國貨幣市場,2008,(7)
關鍵詞:經濟學;高等代數;策略
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如微分、積分、函數、數列等,這些數學方法被應用到經濟學的研究中,始于法國經濟學家古諾。自古諾之后,大量的經濟學家開始紛紛采用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問題,使經濟學的研究更加的理性,推動了經濟學的發(fā)展,使人們對經濟學的規(guī)律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本文分析了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具體表現,研究了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
一、經濟學中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
經濟學中應用高等代數,其策略主要是應用高等代數的基本概念、性質、模型、數學思想等,具體則可以分為兩類,即直接應用與間接應用兩類,分析如下:第一,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直接應用,往往是著眼于直接計算相應的結果,如微分計算邊際成本問題、最優(yōu)化問題、彈性分析問題,積分計算總函數、函數計算需求函數、供給函數、總成本函數、銷售收入函數、總利潤函數等,這些經濟概念,主要是集中在經濟管理中,都是利用高等代數的概念、性質、模型等,從而解決經濟管理中的一些常見問題[1]。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這種應用較為普遍,同時也可以看出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現象時對高等代數的依賴,同時,利用高等代數解決經濟學中這些問題,也更為的科學、理性,也能夠為經濟管理提供最正確的決策支持。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高等代數應用在經濟學中,使得經濟學的研究更加準確,特別是對企業(yè)生產來說,更是能夠找到理論依據,不至于盲目生產,造成經濟損失。如企業(yè)對需求函數、供給函數、總成本函數、銷售收入函數、總利潤函數等使用,舉例來說,設某廠準備了生產經費1000元,其可變資本為4元,銷售單價為8元,則該商品的總成本、單位成本、銷售收入、利潤函數是什么[2]。根據題意可得:C(x)=4x+1000C(x)=(1000/x)+4R(x)=8xL(x)=R(x)-C(x)=4x-1000又如積分用來解決企業(yè)經濟管理中的總函數,即計算總函數在一定范圍內的該變量,舉例來說,某廠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為C=100+2X,固定成本為=1000元,每一個產品的標價為500元,求該廠產品全部銷售時,生產量何時利潤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潤[3]。計算結果為:C(x)=(100+2t)dt+C(0)=100x+x2+100因此,總收益函數為R(x)=500x總利潤為L(x)=R(x)-C(x)=400x-x2-1000,即L=400-2x當L=0時,x=200所以,該廠在生產量為200時,利潤最大,最大為L(200)=400*200-2002-1000=39000元由以上可以看出,對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一些函數的直接應用,不僅能夠使企業(yè)管理者更好的認識到自身生產活動的利與弊,同時還能對日常管理起到指導的作用。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主要是在微觀經濟學領域,這是因為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市場中的個體,包括個人、家庭、企業(yè)等,而這些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關注的焦點則是保證自身的利益,合理利用手中的資本,因此,這就使得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關注的是結果,只是簡單的利用高等代數獲得個人行動、企業(yè)管理行為相應的支持,在找到合理結果后,就意味著應用的結束,所以,對于經濟學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關注的點重在結果,可以說,微觀經濟學領域對高等代數的直接應用較多。第二,經濟學中間接應用高等代數。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間接應用,一方面是在經濟學中滲透高等代數的思想,如凱恩斯的國民生產計算模型、庭伯根提出的蜘蛛網模型等,都是高等代數思想在經濟學中的滲透,這種滲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中較難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把經濟學中較為復雜的研究簡單化。這種在經濟學中間接應用高等代數具有比較典型的特點,即經濟學以高等代數為基礎,已經從單一的定性分析逐漸轉向為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這一轉變,既是對高等代數的更深入應用,同時也超出了高等代數直接應用的范圍,因而使得經濟學中高等代數的應用也更為廣泛,同時也使得經濟學可以更加深入的擴展到日常生活中,從而使經濟學與日常生產、生活的聯系更加的緊密[4]。另一方面,是利用高等代數認識經濟活動。這里的經濟活動,指的是較為宏觀的、復雜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活動現象,這些經濟活動現象包括國民收入、消費、投資、貨幣、事業(yè)、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開放經濟等,這些經濟活動現象比較復雜,不是使用簡單的語言就可以概述清楚的,因而在經濟學中未應用高等代數之前,國家和政府只能夠對此進行合理性的安排,不能通過理性、客觀的方式來認識、掌握、制定科學的政策、活動來進行經濟活動。在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之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雖然是利用高等代數來闡釋宏觀經濟學中的一些經濟活動現象,但是也對人們認識、掌握、制定科學的行為、政策帶來了指導,如對貨幣的認識,國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貨幣來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jié)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這種中央銀行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控制措施,就可以起到調節(jié)經濟的作用,而闡釋這個貨幣政策則可以通過模型來進行,舉例來說,MV=Py,這個式子是交易方程,M代表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P代表價格水平,y代表實際收入水平,因而當國家政府控制M時,就可以影響到價格水平和實際收入水平,從而實現貨幣政策能得到真正的實行[5]。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經濟學間接應用高等代數,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活動現象。
二、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意義
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具有重大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科學性、客觀性、規(guī)律性等,具體分析如下:第一,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經濟學在古諾之前,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對經濟現象的描述,注重經濟現象的分析與歸納,而且往往是對宏觀大方向經濟現象的研究,并沒有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因此造成了經濟學屬于形而上的一門學科。而在古諾之后,以高等代數為基礎的經濟學研究,開始關注經濟學中較為常見的現象,研究的問題也不再是描述問題,而是透過問題研究問題的實質,從而為經濟學的發(fā)展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同時也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學家把高等代數應用在微觀經濟學領域,通過對經濟活動中市場主體的研究,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市場主體如何保證自身的經濟利益,如何安排生產活動取得最大的效益等,這不僅有利于市場主體對自身的認識,同時也為更好的管理生產活動奠定了基礎。第二,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科學性。經濟學學科從實質上來說,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但是,在經濟學發(fā)展的早期,經濟學的科學性并不強,因此,經濟學家們在研究經濟現象時,也只能停留在研究結論上,并不能對實際生產、生活給予正確的指導。因此,當高等代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工具之后,經濟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結論,建立的經濟學模型對實際生活、生產具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能夠指導人們進行生產,在總結一些經濟現象時,人們也能通過經濟學分析,尋找到其背后的理論依據,從而使得經濟學學科真正的邁入了科學之門。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學家利用高等代數模型來解釋復雜的宏觀經濟現象,如上文提到的貨幣政策的解釋,這不僅有利于經濟學家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還能夠幫助國家政府認識到如何制定科學的貨幣政策,從而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貨幣政策奠定基礎。第三,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客觀性。經濟學的研究,是以研究經濟現象為著手點,對其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解讀,特別是在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之后,經濟學的研究也從經濟學家的主觀臆斷變成了數據分析,不但增強了經濟學研究的科學性,也增強了經濟學研究的客觀性,使得經濟學研究的結論更有信服力,也開啟了經濟學研究的定量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高等代數本身的客觀性,以往經濟學家對經濟現象的描述,往往只是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來進行定性分析,這不僅摻雜了經濟學家個人對經濟現象的評價,同時也對經濟現象的闡釋不夠深入具體,難免會讓人們對經濟現象、經濟規(guī)律的了解、認識誤入歧途,從而影響對經濟現象的判斷。第四,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規(guī)律性。經濟學的研究,通過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的努力,經濟學研究也越來越有規(guī)律性,無論是對經濟現象的研究,還是對經濟活動的闡釋,經濟學研究在應用高等代數之后,能夠闡釋的更為合理,對規(guī)律的掌握也越來越準確,從而建立起來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學模型,把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簡單化,進而大大加強了人們對經濟學的認識,對經濟現象的認識,能夠指導人們清楚的判斷生產的利和弊,達到優(yōu)化生產的目的。這主要是因為高等代數本身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通過利用高等代數研究經濟現象,就能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到其背后隱含的經濟規(guī)律,在通過經濟學家的闡釋,從而使經濟學的規(guī)律性更加明顯。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學家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學直接應用高等代數的概念、性質、定理等,直接為經濟學研究提供相應的計算公式。另一種則是經濟學間接應用高等代數的理念,從而建立起適合解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模型。經濟學家應用高等代數,意義較為重大,主要表現經濟學研究的適用性、科學性、客觀性、規(guī)律性更加明顯,研究結論也更加的具有合理性,從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指導,也使得經濟學的研究邁入了科學之門。
參考文獻:
[1]黃祖達,向緒言.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金融數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4,7(6):83-83.
[2]張建林,溫建,雷麗娟,等.以案例式學習看最小二乘原理在大學數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4,10(13):87-88.
[3]劉心,李敏.《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課程一體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優(yōu)化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5,2(3):135-137.
[4]韋程東,周桂升,薛婷婷.在高等代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5,5(4):28-30.
關鍵詞:利率;利率市場化;貨幣市場;存、貸款利率
利率在是重要的經濟杠桿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經濟運行都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其一,調節(jié)社會資本供給量。社會資本的供給主要來自儲蓄,通過利率可以調節(jié)一過的多民儲蓄水平,調節(jié)儲蓄向投資轉化的程度。其二,調節(jié)投資規(guī)模和結構。利率降低,貸款成本降低使整個神會的投資規(guī)模擴大;利率提高則使整個社會投資規(guī)模相應縮小。其三,調節(jié)社會總供求。總需求與市場價格、利率之間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機制。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進入市場從事經濟活動,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水平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jié)各企業(yè)和消費者的投資和儲蓄活動,有利于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顯而易見,利率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但是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并不是并不是只要有利率存在,杠桿的功能必然能很好的發(fā)揮出來。那么使利率杠桿作用能夠發(fā)揮的主要前提條件是什么呢?
1. 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是利率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利率不是由政府行政決定,而是通過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機制,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市場上資金供不應求利率就上揚;資金供應充裕,利率就下降。由市場因素決定利率能夠真實靈敏的反映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通過利率機制促使資金合理流動,緩和資金供求矛盾,發(fā)揮資金籌集,調劑功能。
2. 利率體系中,各種利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當一種利率發(fā)生變動時,另外的利率也會上升或下降,從而引起整個利率體系的變動,這就是利率聯動機制。各種利率尤以基準利率變化引起的變動最為明顯。例如美國聯邦儲蓄銀行近年來多次針對美國經濟形勢,調高或調低基準利率――再貼現率和聯邦基金拆借利率,由于美國具有靈活的利率聯動機制,因而基準利率的升降立即引起商業(yè)銀行利率、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從而起到緊縮銀根或放松銀根的作用。可見,利率對經濟的靈活調節(jié)離不開利率的聯動機制。
3. 過高或過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杠桿作用的發(fā)揮。利率過高會抑制投資、阻礙經濟的發(fā)展;利率過低不利于發(fā)揮利率對經濟的杠桿作用,因此在市場化利率決定機制形成過程中,應逐步確定適當的利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實反應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另一方面使資金借貸雙方都有利可圖,促進利率對社會總需求、物價、收入等因素作用的發(fā)揮,推動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4. 利率水平的變動可以影響社會總供求的總體水平,而不能調整經濟結構、產品結構發(fā)展比例等。合理的利率結構包括期限結構、風險結構和行業(yè)結構等,通過利率結構的變動引起一系列的資產調整,引起投資結構、投資趨勢的改變,使經濟環(huán)境產生相應的結構性變化,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出利率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利率的作用及作用條件明確后,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速度的必要性就更加緊迫。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再次將利率市場化提上日程。
從國際一般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通過將利率提高到市場均衡狀態(tài)附近來保持經濟金融運行的穩(wěn)定;二是完善利率浮動制,擴大利率浮動范圍,下放到利率浮動權;三是實行基準利率引導下的市場利率體系。在這最后一階段,利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一個有效步驟是增加可交易金融產品的品種和數量,使得全社會金融資產多樣化,然后先使這類非存、貸款品種利率自由化,通過其與銀行存、貸款的競爭而最終放開銀行貸款利率,并進而放開銀行存款利率。
那么到底該以什么樣的步驟來進行我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利率市場化?
首先要明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我國市場利率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正確處理好 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金融市場穩(wěn)定和金融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本、外幣利率政策的協(xié)調關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擔的財政職能。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
對于利率市場化,我認為可以遵循以下順序。第一步,先放開同業(yè)拆借利率,即貨幣市場利率,這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步,而且震動較小。貨幣市場利率放開之后,很快就會形成一個短期的市場基準利率。這既有利于我國統(tǒng)一貨幣市場的形成,也為貨幣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基礎。實際上,同業(yè)拆借利率(貨幣市場利率)由金融交易機構之間的交易行為形成,最終反映市場上資金供求狀況,硬性規(guī)定一個利率上限是違背市場原則的,也根本管不住。
第二步,在貨幣市場利率放開之后,可根據貨幣市場基準利率較頻繁的調整銀行對工商企業(yè)的貸款利率,使貸款利率略高于貨幣市場利率。這時,貸款利率還是受管制的,是由中央銀行統(tǒng)一調整,但它已接近于市場均衡利率。對工商企業(yè)而言,資金的機會成本已接近市場話,使企業(yè)開始承受市場資金成本的壓力,從而增加企業(yè)經營行為對利率的敏感性。這時,存款利率還是統(tǒng)一管制的。
第三步,在貨幣市場利率放開后,可立即著手國債發(fā)行利率的市場化,即用招標或拍賣方式發(fā)行國債。國債投資者可依據貨幣市場利率決定國債的發(fā)行利率。這樣,國債二級市場價格與貨幣市場利率就銜接了,國債市場規(guī)模就會進一步擴大,機構投資者會增多,交易會進一步活躍。
第四步,中國人民銀行依據貨幣市場利率主要調整央行貸款利率,使央行貸款利率成為貨幣市場的主導信號,同時取消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儲備的存款利率,讓商業(yè)銀行更加積極地參加貨幣市場交易,充分利用貨幣市場調節(jié)頭寸余缺,并有機會參與國債市場,以持有國債形式調節(jié)超額儲備。在這一步,央行再貸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國債二級市場價格已形成一個銀行間的市場利率體系,為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環(huán)境。
第五步,允許商業(yè)銀行根據客戶的不同信譽在一定幅度內浮動貸款利率(如30%)而且,此時官方只規(guī)定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其他期限貸款利率由商業(yè)銀行按照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自己套算。在走這一步時必須強調一點,即貨幣當局在決定1年期貸款利率水平時只能依據貨幣市場利率,而不能依據其他經濟變量,或幾個主管部門協(xié)商決策。
第六步,在允許貸款利率可浮動后,就可考慮存款利率的浮動幅度,或只規(guī)定存款利率上限。因為多種變相市場利率的金融工具已經在爭奪存款了,不適當放開存款利率,商業(yè)銀行受到的壓力太大。為防止惡性競爭,可以規(guī)定存款利率上限,但要經常調整。
第七步,利率市場化改革走到這一步,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已經是水到渠成。此時,以央行再貸款利率為主導的市場利率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了。
參考文獻:
金融脫媒,或稱之為“金融非市場化”、“金融反中介行動”等,是指金融活動中的資本供需雙方受某些干預因素影響,繞開傳統(tǒng)的金融中介機構,直接開展融資活動的現象。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化發(fā)展,尤其是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發(fā)展,加之受長期低利率政策和部分過于嚴格的金融監(jiān)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資本市場上金融脫媒的現象越來越顯著。從央行公布的2011年各月份人民幣存款數據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環(huán)比增長比率整體呈現波動下行趨勢(見表1、圖1)。與此同時,以融資租賃公司、信托公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間借貸機構長足發(fā)展,更印證了金融脫媒已經發(fā)生并不斷深化。
二、金融監(jiān)管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金融脫媒現象的不斷發(fā)展,給各市場主體帶來新的變革和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1)傳統(tǒng)金融機構正努力進行金融創(chuàng)新和業(yè)務經營模式調整,不斷參與資本、保險、期貨、黃金等市場業(yè)務,越來越多地呈現出綜合化經營的特點,而大量表外資產的出現,直接導致“影子銀行”發(fā)展迅猛;(2)各類新型中小金融機構,抓住資本市場供需嚴重不平衡的機遇,推出各類金融服務,不斷豐富資本市場產品的差異性;(3)大量脫媒資本直接參與經濟活動而非通過金融中介機構,流動性大大增強,削弱了央行以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常規(guī)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效果,這給央行和政府的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現行一部分不恰當的監(jiān)管制度扭曲了金融行為,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脫媒現象的產生和發(fā)展。從2011年發(fā)生的“溫州跑路潮”事件看到,眾多處于起步和上升階段的中小微型企業(yè)融資需求大,但卻因自身風險系數高、抵押資產少及銀行銀根緊縮等制約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融資難”,它們轉而尋求高利率、低門檻的民間借貸資本,以至因負擔過重而出現資金鏈大面積斷裂的后果。這集中反映出,過度集中而嚴格的金融監(jiān)管對資本市場的活躍性有明顯的“金融抑制”作用,顯示出我國金融監(jiān)管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金融監(jiān)管改革建議
(一)整體方向在探討改革具體措施前,有必要理清、提煉改革的前行方向。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可知,金融脫媒是市場經濟繁榮和資本市場健全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因而需要徹底摒棄對金融脫媒進行防范的觀念,而是應積極適應其發(fā)展趨勢,從保障市場自由度層面看還應給予適當鼓勵。同時,金融監(jiān)管出發(fā)點應立足于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切實保障金融體系穩(wěn)定,而不應將監(jiān)管重點放置于審核市場準入、劃分監(jiān)管權力和范圍等行政事務上。
(二)具體措施首先,應切實推進金融利率市場化進程。要適時調整現行利率政策,有限度、有幅度地放開利率管制,消除存款負利率,改善傳統(tǒng)金融機構中存款不斷流失的窘境,也使金融資本能夠真正按照市場供求狀況決定脫媒程度。第二,適應銀行業(yè)綜合經營趨勢,適時、主動修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創(chuàng)造相匹配的制度環(huán)境。適時修訂現行《商業(yè)銀行法》、《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商業(yè)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營業(yè)范圍的規(guī)定。第三,強化對“影子銀行”系統(tǒng)和新型融資機構的監(jiān)管,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宏觀監(jiān)管體系。一些在其他國家已經實施并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諸如存款保險制度、最后貸款人制度、破產機制等可以在深入研究、充分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實施。第四,培育和扶持服務中小微型企業(yè)的新型金融機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此類金融機構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最后,金融監(jiān)管部門間應加強協(xié)調,保證監(jiān)管體系的一致性。在新形勢下,“一行三會”以及財政部等部門應密切配合,相互協(xié)作,共同促進監(jiān)管體系的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