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體制

體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體制

體制范文第1篇

作為一個西方當代藝術研究者,基于這些年對西方社會和當代藝術現狀的考察,我認為當今的西方藝術處在一種政治、學術和市場一體化的體制中。回顧西方現代藝術發(fā)展史,我們知道,它也曾經歷過一個藝術與體制之間劇烈沖突的時期,這就是現代藝術史的早期,亦即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盛行的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法國處在從封建專制向民主共和制度過渡時期。在藝術領域,以皇家美術學院為代表的官方藝術占據著藝壇統(tǒng)治地位,新興的以現實主義和印象派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對固有的政治體制和藝術秩序發(fā)起了挑戰(zhàn)。1855年庫爾貝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展館外自辦個人畫展,1863年巴黎沙龍展之后舉辦“落選沙龍展”,諸如此類的事件和現象都標志著官方學院派藝術與民間自由派藝術的尖銳對立。馬奈在“落選沙龍展”上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不僅遭到法國社會保守勢力的攻擊,還受到國王拿破侖三世的斥責。民間自由派藝術與官方學院派藝術的對立,表面上看是藝術觀念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就其本質而言是新藝術與舊體制的矛盾。那時的法國藝壇存在著兩種藝術評價標準,一個是官方學院派藝術評價標準,另一個是民間前衛(wèi)藝術評價標準。更重要的是,資產階級的大規(guī)模崛起導致了藝術市場的興起,曾經作為教堂、宮廷貴族專屬品的藝術開始走進規(guī)模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商業(yè)畫廊在歐洲各國大城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反過來又促進了前衛(wèi)藝術的繁榮。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化的藝術就是民主的藝術。從專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轉換,是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而藝術自身也在這一歷史轉換的進程中扮演了推動者的角色。

對照西方歷史,我們發(fā)現,當今的中國雖然與西方同時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在生產技術、生活用品和信息等物質文明方面與西方是基本同步的,但在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我們仍處在法國19世紀后半期,也就是庫爾貝和馬奈生活的時代,處于專制體制向民主體制轉型時期。在經濟領域我們實行的是雙軌制,在中國藝術界同樣存在體制內與體制外兩類藝術家及其不同的藝術價值觀。我這里所說的體制內與體制外藝術的分野,更多地是指藝術家的立場而非身份,供職于畫院和美術學院、拿工資吃皇糧的藝術家雖然具有體制內身份,但不一定抱持體制化的立場。通常情況下,人們將那些緊跟主流意識形態(tài)、弘揚主旋律的藝術看作是體制化的藝術,而將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視為體制外藝術。中國體制外藝術的出現和興旺歸因于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興起和壯大。從當下的現實狀況看,體制化藝術與體制外的藝術各有生存空間、彼此平分秋色;而從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看,存在體制化藝術日漸式微、體制外藝術日益強大的必然性。

我們知道,任何體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體制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歷史。西方現代藝術史告訴我們,只要符合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的需要,體制外的藝術終究會成為體制內的藝術,像印象派和野獸派那樣最初備受非議和攻擊的前衛(wèi)藝術,如今早已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當下政治、經濟和文化雙軌制的形成,既有中國歷史自身演變過程中新舊意識并存的原因,也有中西文化交融兩種觀念彼此同在的緣故。由于歷史線性發(fā)展的模式被打破,中國進入到一個西方現代生產力與中國固有生產關系既彼此對立又同時共存的時代,這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社會形態(tài)。

對于藝術和藝術家而言需要面對的有兩個體制,一個是社會體制,另一個就是藝術自身的體制。社會體制主要是指政治體制,政治體制的本質是利益分配。不管是社會體制,還是藝術體制,其核心都是價值觀。建立體制的目的都是為了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fā)展。藝術體制由藝術創(chuàng)作、批評批評、藝術教育、藝術收藏和藝術欣賞等要素構成,藝術家、策展人、藝術學院、收藏家、畫廊、博物館和欣賞者等相關人員共同組成了藝術體制的主體。藝術體制的建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使藝術的發(fā)展從無序變?yōu)橛行?。藝術體制一但建立,它的作用就會隨著藝術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藝術體制建立之初它會有利于藝術的進步,慢慢地它總會成為藝術繼續(xù)進步的桎梏。因而,新舊體制的不斷更迭就成為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實際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體制,更沒有一勞永逸的好體制。藝術永遠是在突破體制、建立體制、再次突破體制的過程中發(fā)展進步的。藝術的進步就表現在于對體制的突破,更確切地說,藝術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對社會體制與藝術體制的雙重突破。只不過,藝術往往是通過突破藝術體制進而達到改變社會體制的目的。

在西方現當代藝術史上,藝術的發(fā)展更多地表現在對藝術體制自身的不斷突破。不管是觀念主義對形式主義的背叛,還是從現代主義演變?yōu)楹蟋F代主義,再從后現代主義進入當代藝術,西方現當代藝術的演變始終是一個在藝術自身的體制內不斷突破的過程。因為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民主政治已經完全實現,社會體制不再成為藝術發(fā)展的枷鎖。即使它對藝術仍然具有制約作用,也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對于藝術家來說,只需將注意力放在藝術本體上,處理好藝術自身的關系就已足夠。上文提到西方當代藝術是單一藝術體制,純學術已經成為唯一評價標準,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體制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校后勤 隊伍建設 體制 機制 策略

在社會服務行業(yè)大發(fā)展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持續(xù)推進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必將面臨更加劇烈的競爭。人才隊伍建設不力,就有被淘汰的危險。

1.高校后勤員工隊伍現狀分析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對符合企業(yè)要求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經營制度和分配制度,但后勤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受管理體制限制,缺乏必要的用人自和員工收入分配權,逐漸形成了一種“引不進、留不住、辭不掉”的局面。

1.1現行體制制約了高校后勤隊伍建設

浙江高校后勤的隊伍結構、用人機制、管理模式等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后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員工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面臨許多新問題,尤其是體制、觀念和“老人”的障礙。

(1)體制障礙。浙江省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除了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萬里學院采用托管外,其他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多為甲乙方關系、股份制獨立法人和小機關多實體等類型。但高校后勤實體不論是獨立法人,還是名為“公司”實為學校職能部門的實體,還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yè)制度。長期以來,高校擔負政治功能,后勤具備公益屬性,學校領導也習慣用行政方法部署后勤工作,用“市場屬性”來衡量后勤服務質量,以“公益性”、“福利性”為標準來支付費用。由于在后勤領域無法實現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徹底轉變,加上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不跟進、不配套,后勤市場化運作條件不充分,人力資源管理受到體制制約,缺乏真正企業(yè)化管理先決條件。

(2)觀念障礙。浙江高校在擴招前,后勤是制約高校發(fā)展的“瓶頸”。隨著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推進和深化,“瓶頸”已被突破。于是有人提出,后勤隊伍不需要自行單獨建設,無須游離于學校的人事管理之外。觀念的障礙,阻礙按現代企業(yè)制度要求實現體制、機制轉換,導致后勤競爭力低下。

(3)“老人”障礙。所謂“老人”,就是1999年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后,在后勤實體工作的學校事業(yè)編制人員?!袄先恕敝杏幸徊糠质峭恋卣饔霉?,也有一些是在學校全員聘任中分流出來的,還有一些是學校引進人才的家屬。目前后勤隊伍總體情況是業(yè)務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浙江高校為了解決“老人”問題,曾出臺了內退政策,但內退須征得員工本人同意。由于內退不合算,特別是部分沒有技術、文化水平偏低的員工,想固守在后勤這個陣地上等待年齡到點?!袄先恕钡拇龃蟠髢?yōu)于外聘員工,同工不能同酬,新的“大鍋飯”體制挫傷了外聘員工的積極性?,F行體制下的“老人”問題成為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障礙,嚴重制約了員工隊伍建設。

1.2現行機制難以激發(fā)員工活力

據課題組統(tǒng)計,全省高校后勤有獨立核算經濟實體489個,后勤實體員工47956人(不含按天計酬的臨時用工,統(tǒng)計截止2011年12月底)。其中有“老人”9691人,外聘員工38265人。浙江高校后勤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水平、服務技能、服務意識等方面有所改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也有所提高,但后勤員工隊伍的綜合素質不能滿足高校發(fā)展的要求。

(1)隊伍老齡化現象嚴重。全省高校后勤實體現有“老人”占員工總數的20.2%,年齡50歲以上占總數的76.6%。后勤員工的補充主要通過聘用校外人員來解決。全省高校現有外聘員工38265人,多數年齡在30―50歲,超過50歲的占23.1%。以浙江師范大學后勤集團為例,目前正式工平均年齡為45.77歲,年輕人數量嚴重偏少;在后勤人員只出不進的政策下,十年后將有54%的人退休,后勤服務與保障將難以維系。

(2)員工隊伍穩(wěn)定性差。據了解,2011年浙江省高校后勤外聘員工平均年薪為3.24萬元,不到“老人”的二分之一,導致外聘員工流動性較大,部分工種人員嚴重不足,用工荒有加劇趨勢,往往在寒暑假之后,一些高校后勤員工出現大規(guī)模流失,對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帶來了較大影響。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兩年平均流動率普遍高于15%的警戒線,有個別高校的員工流動率達到了30%。

(3) 人才斷檔矛盾突出。原事業(yè)編制人員隨著年齡增大逐漸退休,連續(xù)十多年沒有進事業(yè)編制職工,很難再從原事業(yè)編制員工中產生相應數量的骨干。外聘員工由于學歷低(大專及以上占14.6%,初中以下占29.3%),業(yè)務能力差(中級以上職稱和技師占5%,技工占22%,普工占73%),對基層一線工作不了解等因素,與原事業(yè)編制人員管理骨干有較大差距。由于待遇不到位、引進措施不力等原因,專業(yè)人才引進十分困難,人才斷檔的矛盾更顯突出。

(4)員工歸屬感、忠誠度不高。外聘員工自身條件決定了上升空間有限,導致許多員工缺乏進取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的職業(yè)觀念比較淡薄,敬業(yè)精神較差,責任心不強,對后勤事業(yè)也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主人翁意識不足,不利于后勤事業(yè)長遠發(fā)展。

(5)人力資源總體效能不高。師生規(guī)模3萬人左右的本科院校,后勤員工人數一般在1000人左右。由于歷史原因,高校后勤員工形成了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三支隊伍,由于管理體制沒有理順,沒有建立以業(yè)績?yōu)閷虻目己嗽u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這三支隊伍相互排斥,形不成合力,不僅造成了員工不團結,也使集體失去向心力,加大了人力成本,造成后勤實體工效低下。

2.高校后勤員工隊伍現狀原因分析

后勤員工隊伍出現上述現狀,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歷史客觀原因,有人為主觀原因,更多的是后勤社會化改革進程中各校體制、機制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用人體制不夠靈活。有的學校后勤公司甚至為了減輕事業(yè)編制人員的經濟負擔,在社會化改革之初,千方百計地動員事業(yè)編制員工辦理內退、停薪留職、離崗退養(yǎng)等。社會化改革十余年后的今天,事業(yè)編制員工在這十余年中紛紛退休,曾經的年輕人也成了如今的老人,加之受體制所限,人員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導致高校后勤事業(yè)編制員工隊伍整體老化。

2.2相關配套機制不完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經營制度、分配制度等關鍵制度機制建設方面,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加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本身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缺乏對高校后勤實體改革發(fā)展的理論指導,而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參照了學校行政的相關制度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相對符合企業(yè)要求的配套制度,對人員隊伍建設與管理缺少應有的規(guī)范。

2.3后勤自身定位模糊不清。高校后勤既公又企的尷尬身份,往往導致在隊伍建設方面既不能像事業(yè)單位一樣落實編制和待遇問題,也不能像社會企業(yè)一樣與市場經濟接軌,難以吸引優(yōu)秀人才加入,導致骨干的穩(wěn)定性差,未流動的則有成為新的“老人”的風險,甚至產生不滿情緒。

2.4后勤人力資源缺乏競爭優(yōu)勢。高校后勤作為服務性行業(yè),相對社會企業(yè)而言,無論是薪資水平、發(fā)展空間、培訓資源、企業(yè)文化,還是管理理念、技術革新、發(fā)展規(guī)劃等方面都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特別是薪資水平,普遍低于社會同行業(yè),這也是高校后勤優(yōu)秀人才流失嚴重,成為社會“培訓基地”的直接原因。

2.5社會勞動力環(huán)境變化。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許多大型企業(yè)向勞動力輸出大省拓展,截流了大量勞動力外出,也吸引了部分勞動力回流,導致東南沿海城市出現大規(guī)?!坝霉せ摹?,造成社會勞動力資源不足,勞動力競爭激烈。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的高校后勤化實體,為維持正常的運行,招聘員工往往退而求其次,長期以往,導致后勤隊伍文化層次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年齡偏大。

3.建設高校后勤員工隊伍的對策

后勤要發(fā)展,人才是關鍵。當前后勤工作的難點, 不在于機構如何設置, 職責怎樣劃分,不在于目標和戰(zhàn)略如何確定,而是在于是否擁有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能征善戰(zhàn)的優(yōu)秀隊伍。

3.1積極推進體制改革。一是在后勤事業(yè)編制員工退休減員的同時,學校事業(yè)編制作為補充,確保事業(yè)編制穩(wěn)定,這個方法已在浙江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寧波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高校實施。二是認真研究和制定相關人事政策,如浙江師范大學后勤集團的優(yōu)秀外聘人才選拔、“125人才工程”,分五年時間確定120名優(yōu)秀骨干和優(yōu)秀大學生員工進入集團人事。三是合理控制務工人員數量,加大勞務派遣與勞務外包力度。

3.2穩(wěn)妥推進機制完善。在科學測算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靈活的用人機制、規(guī)范合理的福利制度等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客觀、科學的全員聘用制,打破干部與工人身份界限,打破事業(yè)編制與企業(yè)編制的界限,逐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建立員工能進能出、管理干部能上能下、適才適用的用人環(huán)境。逐步縮小非事業(yè)編制與事業(yè)編制員工的福利待遇差距,逐步實現同工同酬,積極開展工資集體協(xié)商工作。

3.3建立隊伍的動態(tài)平衡。員工的高離職率,既是危機,也蘊含著新的機會。離職率高意味著我們選擇新員工的機會就比較大,保持一定的流動,特別是競爭流動,才能不斷補充新血液,不斷優(yōu)勝劣汰,積聚自己的人力資源資本,在絕對的流動中保持隊伍的相對穩(wěn)定,留住需要的人才。要擴大視野,拓寬渠道,多方位引進人才。要暢通出口,優(yōu)勝劣汰,通過建立一定的競爭和退出機制,不斷優(yōu)化員工隊伍,在動態(tài)平衡中逐步解決人才斷檔局面。

3.4大力實施培訓培養(yǎng)機制。要以職業(yè)化為導向,加大培訓力度,強化分層分類的崗位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各類人員素質。對于管理崗位, 重點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技能、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培訓,努力把管理骨干培養(yǎng)成為職業(yè)經理人。通過對專業(yè)技能崗位, 重點對操作技能、技術更新、技術認證、職業(yè)資格等方面培訓,進一步完善持證上崗制度。對普通服務人員, 重點進行服務理念、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教育,通過師傅帶徒弟和崗位練兵等形式培訓,提高專業(yè)技能。

3.5加大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經費投入是關系到隊伍建設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否則隊伍建設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方面要積極向學校爭取政策,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經營,盡努力籌措經費,設立專項資金并逐年加大投入,用于重點人才、緊缺人才的培養(yǎng)、引進,優(yōu)秀人才獎勵和團隊建設,以及員工的教育培訓和技能比武等。

體制范文第3篇

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就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出5點要求。第一,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jié)能優(yōu)先方針,把節(jié)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yè)結構,高度重視城鎮(zhèn)化節(jié)能,樹立勤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jié)約型社會。第二,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著力發(fā)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同步加強能源輸配網絡和儲備設施建設。第三,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yè)升級。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分類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并同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緊密結合,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lián)產業(yè)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yè)升級的新增長點。第四,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fā)展快車道。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jiān)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第五,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

2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召開。作出重要批示:“一年多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有力激發(fā)了市場活力和發(fā)展內生動力,應予肯定。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任重道遠。今年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繼續(xù)奮力攻堅,聚焦投資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等經濟社會發(fā)展領域,再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含金量高、能夠激發(fā)市場活力的行政審批事項,更多釋放改革紅利。各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職能,放管結合,取信于民。深入研究解決疑難問題,確保改革平穩(wěn)推進”。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總理重要批示精神,精心組織、扎實工作,確保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各項任務。

3 財稅體制改革

6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簡化合并增值稅特定一般納稅人征收率,減輕企業(yè)負擔。會議指出,規(guī)范稅制、公平稅負,有利于營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激發(fā)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對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具有積極意義。會議決定,從2014年7月1日起,將自來水、小型水力發(fā)電等特定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6%、5%、4%、3%四檔征收率合并為一檔,統(tǒng)一按現行簡易計稅辦法,執(zhí)行3%的征收率。每年將為相關領域企業(yè)減輕稅負約240億元。

4 金融體制改革

人民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精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yè)的支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4年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yè)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yè)銀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調過準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叭r”和小微企業(yè)貸款達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農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涉農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例超過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小微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例超過30%。此次定向降準覆蓋大約2/3的城商行、80%的非縣域農商行和90%的非縣域農合行。

體制范文第4篇

(一)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不清。

多年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一直沒有界定清楚,政府包攬?zhí)嗟臓顩r始終沒有改變,中央與地方的事權也劃分不清。分稅制改革的重點是劃分收入,但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不清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二)收入劃分不規(guī)范。

現行分稅制在收入劃分上既有按稅種、稅目劃分,又有按行業(yè)、隸屬關系劃分。企業(yè)所得稅按隸屬關系分別劃歸中央和地方,導致地方政府為追逐稅收利益而大搞重復建設,結果各地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尤其重要的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新一輪加速期,我國更是到了以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fā)展的新階段,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將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貫穿于整個“十五”甚至更長時期,但由于按隸屬關系劃分稅種的現行體制,導致資產的流動會帶來稅收利益的轉移,因而會受到被兼并、重組方所在地方政府或部門的阻撓,從而嚴重阻礙著資產重組,制約著結構調整。此外,中央與地方共享稅采取收入分享制,稅收分享只是給地方一定的財力,而稅種、稅率的確定權卻在中央。這一方式盡管比較簡單易行,但存在稅收分享比例是“一刀切”的缺陷,且具有累退效應,因而不能區(qū)別各地方的財政能力,不利于達到縮小地區(qū)財力差別,實行資金再分配的目的。

(三)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稅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規(guī)范化的分稅制能夠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實現各地區(qū)有均等的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由于我國分稅制實行“基數返還(以1993年為基數),超收分成”的政策,而1993年各地財政收入人為超常規(guī)的增長,致使以后年度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打折扣,從而使得稅收返還數額占轉移支付的比例非常高;盡管在1995年采取補救措施,推出“過渡時期轉移支付辦法”,無奈資金有限(1995年約為20億元,1996年約為34億元,但也僅占中央財政支出的0.5%左右,占轉移支付支出總額的1.8%),與實際轉移支付需求相差懸殊,結果作用甚微??v向轉移支付的目標落空,橫向財政資金的轉移制度沒有建立,這就大大弱化了財政應有的縮小地區(qū)間差距的功能。

(四)財政資金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

我們往往對稅務部門重其取得收入多寡而忽視取得收入的成本,忽視對財政資金的追蹤問效。于是,在收入上,征收成本高,效率低下;在支出上,資金上撥后即失去了監(jiān)督,收入的接受者只有對資金使用的權利而不必承擔相應的責任,結果財政資金支出的方向、結構失去了控制,大量的重復投入與無效投入并存,浪費嚴重。另外資金下拔環(huán)節(jié)較多,資金被截流、擠占、挪用現象嚴重,也極易滋生腐敗。

財政資金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還表現在轉移支付資金上。我國現行轉移支付形式除了專項補助外,其他都是無條件財政轉移支付,中央政府對如何使用轉移支付資金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其使用權完全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這樣,地方政府處于簡單的收入接受者的地位,在資金的使用上往往不關心支出的方向;數量和效率,無效投入和浪費嚴重。同時中央政府也無法實現通過轉移支付制度實施國家產業(yè)政策和調節(jié)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目的。

二、完善分稅制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在此基礎上;明晰各級政府的事權,科學界定支出范圍。

這一方面總的原則是首先確定事權,根據事權定支出,根據支出確定各級政府應得的收入。顯然,事權的劃分是最重要的,是財權劃分的基礎。只有事權與財權相一致、相適應,政府履行職能才有物質保證。而事權的劃分與政府的職能緊密相聯(lián)。因此,完善分稅制,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與市場的職能。將那些政府部門不該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觀經濟活動及其相關事務,那些本來可由市場機制去解決的問題,逐步從財政的供給范圍中剝離出去,并以此為依據重新界定國家財政的支出范圍。二是從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能劃分和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這兩個層面,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并把各級政府的事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然后根據財權與事權相統(tǒng);的原則,確定各級政府的支出,當然,中央政府還應從自身做起,科學界定職能,不能包攬一切,無限擴大支出。要取消不應由地方政府負擔的支出項目,合并各級政府間的重復支出項目,適當下放部分稅權,最終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分配關系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這是分稅制財政體制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二)完善稅制,合理劃分收人。

在收入的劃分上,除了要考慮中央的宏觀調控外,還應考慮滿足地方政府行使職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全國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應在完善現行稅制的基礎上重新合理劃分收入:統(tǒng)一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將其確定為分享稅種,采用稅源式分享或地方征收附加的方法;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擴大稅基;調整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改革農業(yè)稅,完善個人所得稅,適時開征環(huán)境保護稅、遺產稅、贈與稅、社會保障稅、城鄉(xiāng)維護建設稅等。在不違背統(tǒng)一稅法的前提下,對不需要全國統(tǒng)一的、地方特征特別明顯的一些地方稅的稅權下放地方。與此同時,還要穩(wěn)妥推進稅費改革,規(guī)范稅費關系,把稅收作為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實現政府收入機制的規(guī)范化;依靠培植稅源,加強征管,提高征收效率,實現收入的穩(wěn)定增加。這樣,中央和地方都將有較為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來源來保證其履行職能的需要。

(三)實行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縱橫交錯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地區(qū)的資金轉移力度,推進各地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

從資金的流向看,轉移支付主要有資金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問的縱向轉移以及同級政府之間的相互橫向轉移。我國一向采取單一縱向轉移支付,這種模式要均衡地區(qū)的公共服務能力,需要中央有強大的可支配財力。從我國現階段階情況看,難以做到這一點。因此,建立地區(qū)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尤為必要和現實。要根據轉移支付的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從制度層面上,設計一種計算各地應有的財政收入和合理的支出水平的辦法并使其公式化,規(guī)定資金(包括技術)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貧困地區(qū)轉移的額度,通過橫向轉移來實現地區(qū)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以彌補單一縱向轉移支付的不足。另外,要改變目前的稅收返還辦法,加大向落后地區(qū)的資金轉移支付力度,使落后地區(qū)具備一種能夠快速發(fā)展的能力,推進各地區(qū)的協(xié)調發(fā)展,進而實現綜合國力的提高,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體制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巨災保險;國情;體系

論文提要:我國巨災風險發(fā)生頻繁,損失逐年加重,而現有的保障體系對災區(qū)的經濟補償和人民生活的恢復只能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顯得非常必要。

一、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急迫性

2008年我國遭受了兩次巨災,其涉及范圍之廣,涉及人數之多,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傷害。2008年1月中旬以來,冰凍雨雪災害突襲我國南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516.5億元,造成107人死亡。于5月12日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災害造成工業(yè)企業(yè)經濟損失估計超過2,000億元,死亡人數截至6月9日達69,142人。

面對這樣的災害,政府及時撥款700多億元,社會踴躍捐了300多億元,而保險公司作為社會的穩(wěn)定器,在這兩次災害中仍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職能,據中國保監(jiān)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2月25日,我國保險業(yè)共接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保險報案95.3萬件,各商業(yè)保險公司賠款已經超過16億元。但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1,516.5億元的經濟損失相比,保險行業(yè)賠付金額所占比例約為1%。而對于發(fā)生在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截至6月5日,保險業(yè)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4.9萬件,已付賠款2.8億元,與所估計的地震災害造成的2,000億元的損失相比,保險行業(yè)賠付金額0.14%。

保險公司的賠付和實際巨災損失之間的強烈的落差是有原因的,我國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目前還沒有正式列入保險責任范圍內。商業(yè)保險公司對于諸如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采取“謹慎”的承保態(tài)度,多數自然災害只能作為企業(yè)財產保險的附加險,不得作為主線單獨承保。一旦巨災風險發(fā)生,保險公司只能發(fā)揮有限的作用,大部分人員和財產損失只能由政府和社會來承擔。

二、國外巨災保險體制比較分析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有三種:一是政府主導模式,也就是政府直接提供巨災保險;二是市場主導模式,也就是由市場自我調節(jié),商業(yè)保險公司提供巨災保險,政府為局外人;三是協(xié)作模式,保險公司商業(yè)化運作巨災保險,政府作為協(xié)作者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下面分析各種模式的代表國家:

(一)政府主導模式。在美國的洪水保險和加利福尼亞地震局地震保險中,所有業(yè)務和品種都由政府提供,保險公司并不開展保險業(yè)務。在美國全國洪水保險計劃中,保險公司并不參與保險業(yè)務的經營管理。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中主要是協(xié)助政府銷售巨災保險保單,從而取得相當于保費32.5%的傭金收入。政府承擔著巨災保險的保險風險和承保責任。美國政府以其在1973年頒布的洪水保險法將洪水保險界定為強制性保險范疇,并以此法為依據,設立了洪水保險基金,并設立聯(lián)邦保險和減災局負責經營和管理巨災保險。

(二)市場主導模式。英國的洪水保險提供方全部為保險公司。私營保險也自愿地將洪水風險納入標準家庭及小企業(yè)財產保單的責任范圍之內。保險需求與資源的配置由保險市場決定。投保人在市場的作用下自愿地選擇保險公司進行投保。英國政府不參與洪水保險的經營管理,也不承擔保險風險,其主要職責在于投資防洪工程并建立有效的防洪體系。

(三)協(xié)作模式。日本經歷了1964年新瀉地震后,頒布了《地震保險法》,逐步建立由政府財政和商業(yè)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地震保險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險公司在市場上出售地震保險保單,然后由日本再保險公司對原保險人承保的所有地震風險提供再保險。地震再保險公司再將所有保險公司購買的地震再保險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反向各普通保險公司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二部分向日本政府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三部分作為自己承擔份額保留。這樣,一個風險巨大的地震保險最終由各保險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險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來分擔。

綜上所述,這三種巨災保險模式各有特點,英國模式因為其保險市場發(fā)達,人們的保險意識高,且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三大非壽險再保險市場,其再保險市場非常發(fā)達和完善。商業(yè)保險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險時,完全可以通過再保險市場把風險分散出去。

三、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

由于我國現階段既沒有英國發(fā)展完善的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和再保險市場,也沒有美國那樣的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財政強力后盾,加上我國保險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投保意識不強,大多數都依賴于政府救濟,可以結合政府主導和地方政府分配統(tǒng)籌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等特點,所以我國適用于政策上政府指引,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共同協(xié)作,各地方政府參與的巨災保險機制。

(一)建立一個巨災管理委員會。防災委員會的成員設置可以參照土耳其的TCPI管理機構模式,以國家代表、商業(yè)保險公司和學術界構成。

防災委員會應該起著一個統(tǒng)籌規(guī)劃的作用,其主要職責應為:1、重視事前防范,開發(fā)和修建防災的公共產品。吸納優(yōu)秀人才,完善我國巨災方面的研究技術和數據收集。2、管理巨災風險基金。該基金由投保人繳費、政府補貼。3、成立巨災測評專項小組,對不同地方的風險進行測探,然后根據費率公平原則,設立各地的標準費率指標,并隨時根據風險狀況的變化修正和更改費率。同時,幫助保險公司制定費率和開發(fā)產品。4、制定巨災保險法,規(guī)定提供巨災保險的保險公司的資格要求,對有能力和意愿經營巨災保險的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和政策優(yōu)惠。

(二)對于災害發(fā)生可能性比較強的地區(qū)強制投保,并限額承保。設置免賠額上限和下限,一方面可以減輕受災以后的賠償負擔,也降低了保費,擴大保險范圍;另一方面也督促公眾做好防災防損工作,避免道德風險的發(fā)生。

相關期刊更多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經濟體制改革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統(tǒng)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城市| 余江县| 鹰潭市| 绿春县| 南郑县| 碌曲县| 鹰潭市| 北海市| 岱山县| 富裕县| 综艺| 阿合奇县| 东兰县| 新丰县| 靖安县| 沂水县| 黎城县| 庆阳市| 长沙市| 吉林省| 东乌珠穆沁旗| 仪征市| 同德县| 顺昌县| 图木舒克市| 彝良县| 宜春市| 平利县| 常德市| 皮山县| 乌拉特后旗| 九龙坡区| 襄汾县| 江门市| 宁晋县| 枣庄市| 元谋县| 河东区| 长泰县| 平顶山市|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