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方人生智慧的比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類從孩提時代就開始了智慧的培養(yǎng)。而隨著歲月的增長,當各種事物蜂擁而至時,需要思索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同時,人類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長輩的教誨、周圍各種社會影響以及自己的生活實踐,使思維越來越開闊,自我建構的世界也逐漸趨于健全,人生智慧也就隨之生成。反過來,生成中的人生智慧會進一步促進自我的成長。第三,智慧更是一種實踐。任何理論任何思想最終都需要為人類服務,智慧更應當如此,要與現(xiàn)實相結合。林語堂也說過“:‘現(xiàn)實’加‘夢想’加‘幽默’等于‘智慧’,這樣看來,智慧或最高型的思想,它的形成就是在現(xiàn)實的支配下,用適當?shù)挠哪邪盐覀兊膲粝牖蚶硐胫髁x調和配合起來?!保?]他還說“:我想思想本老莊,行為崇孔孟,差為得之。”[3]這里的智慧即指主體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蘊含著客體適合主體的價值創(chuàng)造。顯然,智慧與知識、聰明有著本質的差別,它肯定了人的能力,肯定了人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接受知識的機器,還是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價值傾向的動態(tài)的人。
自古至今,中西方有關人生智慧的學說非常之多,包括方方面面。這里主要通過西方現(xiàn)象學中“懸擱”理論和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虛靜”“忘外”學說作一比較,以探討中西方對智慧的追求的本質。西方智慧哲學中的“懸擱”或擱置,意指“懸擱一切判斷”,對一切已經給予的東西都表示懷疑。對此,胡塞爾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的說法,叫“加括號”[4],即在獲得新知識時通過把古往今來的思想觀點和科學知識放進括號里,儲存但并不對此加以任何自我評論。這樣做還可以防止轉移論題,杜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未經認真審查的間接知識。概而言之,“懸擱”的關鍵就在于,它為我們在考察一件新事物時,提供一個全新的態(tài)度和方式,給我們充分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又是有限制的,即在考慮問題時,要擱置原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回”到事物的本身。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在生活上,我們要具備“懸擱”的理論來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覺,即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要把先前的一些慣有觀點、思維模式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繁雜瑣碎之事擱置在一邊,用括號括起來。中國古代哲學提倡“虛靜”“忘外”的思想境界。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認為“虛”是一種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心若止水,心中沒有任何雜念。“靜”是指讓心靈靜下來,是一種清凈靜止的狀態(tài)。即虛室生白!莊子指出通過“心齋”與“坐忘”的方法就能達到“致虛極,守靜篤”[5]的思想境界。在他們看來人要達到“虛靜”“忘外”的境界必須以無知、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去感受世間的萬物達至物我一體、真正“物化”的狀態(tài),從而才能真正地體會、認識、理解世間一切事物,最終才能獲得一種內在的自由并以審美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世界。這樣才能不被先前的一些慣有觀點所牽絆,也不會被自己現(xiàn)有的思維模式所套住,更不會被紛亂復雜的外界所影響。如此才能做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學習和以新的視角、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從事工作,進而從繁雜的生活中“抽身”,獲得自我和諧的心靈。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轉型的社會,面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誘惑和壓力,具備一種在生活上的理性自覺和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是至關重要的。
由此可見,西方哲學思想教人豐富知識,而東方古代哲學思想則教人如何為人處世、修養(yǎng)身心??梢?,中西方人生智慧有著天壤之別。從這個意義來說,西方關于人生智慧的學說,注重對理性、邏輯的觀照,強調主客對立,向外求的理念。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對知識、真理的追求成其為最主要的目標。從知識論哲學出發(fā),在學習新知識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首先會把舊知識“懸擱”起來,屏蔽先前的思維模式,然后我們才能用審慎、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新知識,不被那些廣為流傳、傳統(tǒng)世俗的觀念所迷惑,而直面問題本身,并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視角學習新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超越所有先見的觀念思想,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地發(fā)揮自己的水平。而東方則剛好相反,在具備理性思考的同時更注重對人本性的追溯,側重對生命的觀照、人生的感悟,強調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向內求的思想。從生命本體論出發(fā),強調生命存在的意義,如何在學習的時候體現(xiàn)對人生的關注,并使之成其為核心。首先,要用“虛靜”“忘外”的思想智慧來對待學習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即從繁雜瑣碎的現(xiàn)實中“抽身”,置身于“虛”的狀態(tài),做到暫時的忘記或置自身于事物之外,以便于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學習。在此基礎上,將生命體驗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達到和諧共生,超越現(xiàn)實,提升自己,藝術性地過自己的生活。林語堂一再強調:“行為尊老孔,思想崇老莊。”意指在做各種事情的時候都要盡心盡力,而思想上一定要有“虛靜“”忘外”的超越境界。歸結起來,無論是西方哲學思想的“懸擱”,還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虛靜”“忘外”,所體現(xiàn)的智慧都在于強調人生要以一種放下、審美或超越的姿態(tài)對待學習、工作和生命、人生。
中西方人生智慧對人生的影響
中西方人生智慧理論的終極目的都是希望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自我提升,獲得內求與外求的和諧,從而形成超越主客關系,達到物我兩忘,人與世界的完全融合。由此,我們可以歸結出由它們折射或彰顯出的中西方智慧的一些相通點,即在學習時通過擱置先前知識而獲得新的視角新的思維,以及通過對心外之物的超越和放下而達成一種萬物不縈于懷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獲得幸??鞓返娜松?。具體有以下幾點:
1.體驗性體驗在這里不是指人們平常所謂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覺、經驗,而是“一種瞬間的直覺,它使人在一剎那超越此在的不在境遇而領悟到一種永恒、絕對、綿延、在”[6]。中西方人生智慧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在于可以真正對生命進行最真實的體驗,能讓人類以最本真的自我觀察、瞬間體驗到最真實的事物?!疤撿o”、“忘外”是由外在事物轉向心靈內在,其意在于暫時隔斷心靈與外物紛擾的聯(lián)系,直覺體悟到生命內心的實在。懸擱意指對前見、前設等的擱置,使人可以“面向事情本身”,以一種直接參與對象的形式獲得對于事物的直觀認識。林語堂曾經說過他從不讀哲學而直接拿人生當作課本。這大抵也是直面事物、直面人生的意義。
2.價值性中西方人生智慧共通性所體現(xiàn)的另一點即有利于自身價值的確立。無論是“虛靜”“、忘外”所轉向的對心靈實在的體驗還是懸擱所指向的關于事物的外在直觀,其關注或追求都在于意義的發(fā)掘和價值的建立。
3.反思性“反思,在這里就是反復地體驗,以情感、想象、激情去回憶、回味那曾親歷過的重大的、難忘的事件,從而使最初的親歷情感化、深化、凝聚化?!保?]“忘外”、“虛靜”是轉向心靈的內在行為,以向內求使人能從與外在世界的糾纏中“抽身”或隱退,“懸擱”則以向外求而擱置先前所有預見預設,二者都是一種反思自己與世界、自身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
4.超越性忘卻心外之物而至“虛靜”,擱置各種前見、前設而能直面事情本身,都體現(xiàn)出作為主體的人的超越性?,F(xiàn)象學之懸擱之所以主張擱置前有的思想和觀點,明顯是基于對先前觀點的懷疑和反思。所以,超越性是中西方智慧的一個共同特性。如何在這物欲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找到人生存在的本質,以更高的姿態(tài)來審視生活的真諦,繼而在這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能獲得一席之地并有所成就,可以說“虛靜”、“忘外”和“懸擱”,既是為學的能力,更是為人的智慧。為學與為人相結合,職業(yè)與自我提升相結合,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中西方人生智慧在自我成長中的意義
自我成長是伴隨人類一生的事情,在學術界,有關自我成長的研究頗多。一個人的成長主要是在經歷家庭熏陶、學校教育和社會歷練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不斷進行自我學習、磨煉和陶冶,從而確立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使自我不斷得到提升。在當代技術理性背景下,現(xiàn)代人征服自然和社會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但是,這也導致了價值理性的衰落、生命意義的消解。而中西方人生智慧博大精深,尤其是在這個什么都要求飛速發(fā)展,以及道德下滑、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智慧對自我的成長、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價值視界的轉變人生在世,難免受到各種外在和內心的困擾。大到世界國家小到家庭個人,以及令人欣喜而又畏懼的自然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與被影響著。要如何學會從生老病死、功名利祿中“抽身”,而考慮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懂得生命重在體驗,享受這個屬于我們的過程,并在享受這個過程的同時,對自我價值進行認識、確立和實現(xiàn),中西方人生智慧哲理就能給我們許多啟示。“虛靜”“忘外”與“懸擱”的智慧就在于時刻告誡人們不為外界所困,在塵世中能隨時控制自己前進的方向,能隨時都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的人生,不被眼前迷惑。尤其是在當下,世界科技和經濟飛速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各種各樣的新思想新文化展現(xiàn)在面前,讓人無所適從。就拿中國自身來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變化之大屬實驚心動魄,這難免會給同一代人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國家的影響還是自身努力的結果,這種巨變都導致了21世紀這個年代變得更浮躁、更讓人迷惑,使更多人在貧窮時不擇手段地想變富裕,在富裕后卻迷失了方向,繼而導致精神上的更貧窮。
2.心靈深處的自由自我價值得到認識并確立后,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正如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家一樣,人們常常把家比作溫馨的港灣,當在外漂泊的人疲倦了、累了,抑或是取得什么成功,都會來這個港灣尋得精神的庇護與依托,因為這里是他們的方向標。自然,當自我價值得到認識并確立后,人們便不再被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所困惑,不再被超出自己能力的困難所嚇住,而是把所有的問題擱置在一邊,排除外界一切雜念,保持自己內心的虛靜與安寧。這樣萬物才能以最本真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眼前,人們才能以全新的視角、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中,從而,在有創(chuàng)造力地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同時,使身心獲得最大的滿足。換言之,只有內求與外求達到和諧時,人生才獲得最有意義的價值。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靈魂,才是守住了人生,否則即便成功,也只是身外之物加一個軀殼。
3.人生境界的升華經歷了生命體驗、價值確立與實踐反思后,會以更高的姿態(tài)來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其價值的實現(xiàn)也不再拘泥于具體事物,而是把社會進步與個體價值相結合,把自己放在整個人類、整個世界之中,用“宇宙的極境眼睛”[7]看待世間所有一切,使人生獲得真正的提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真正成功的絕不是自身利益滿足后就貪圖享受、安于現(xiàn)狀的人,也不是欲望膨脹、危害人民國家之人。常言道:貪婪之心不可有,進取之心不可無。無論是紙醉金迷、奢侈豪華的生活,還是安靜平凡、寧靜恬淡的生活,如果不牢牢守住自己的內心,人生的修行都不會有進展。
中西方人生智慧對教育價值的提升
中西方人生智慧不僅對自我成長有意義,而且對教育價值的提升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人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獨居的動物,離不開自然,離不開社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在與自然與社會相處的過程中,能形成自我圓融、人格完滿、性格健全且能在活動中具有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也是教育的本體價值所在。有人說哲學關注的是類人,社會學關注的是群人,而教育學關注的則是個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個人成為獨特的“那一個”,尤其是當下正處在社會分化價值混亂的年代,讓自己成為自己,成為更有知識、更有智慧、更高尚的自己,從而以優(yōu)雅、淡定、從容的姿態(tài)去面對競爭,使個體能在外求的過程中同時完成內求以達到和諧共生,是教育價值的終極目的所在。中西方人生智慧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體驗生命成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讓學生內心獲得空靈、精神得到絕對自由成為可能,并能對生命進行真正的體驗。教育的目的是要學生在外求的過程中同時完成內求,換言之,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喚醒自己的心靈,在儲備知識的同時具有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讓人超越主客關系,達到物我兩忘、人與世界的完全融合。這些都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擾,使內心得到暫時的空靈和安靜,做到一心一意來看待新事物、心無旁騖。教育要給學生留下審美的心靈空間,讓學生在唯美的內外環(huán)境中關注對象呈現(xiàn)給主體的形象本身。
2.價值方向(取向)成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內心得到自由寧靜后,才能以新的、美的視角觀賞、感受周邊的事與物,從而才可以對內在或外在事物進行新的剖析,以確立新的、更加準確的價值觀。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希望能提升自我,自己的人生能獲得幸福,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更是要讓學生形成自我圓融、人格完滿、性格健全的人。當下所施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滿足了個人成長的外求,而內求則需要教師智慧的影響。
3.自我反思成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給予學生在審美過程中一種思想上的解放,讓他們暫時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從而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反思自己所習得的知識、反思自己的思想以及所確立的人生價值觀。虛靜、懸擱和忘外的思想是要超越主客體,不拘泥于社會現(xiàn)實,摒棄現(xiàn)有一切外在的東西。這使得教師學生不會受世俗社會和政治的影響,而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以全新的思維、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和欣賞事物。尤其是懸擱,懸擱一切已有的判斷,對一切已經給予的東西都表示懷疑,沒有任何的預設。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培養(yǎng)積極樂觀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而外求所獲得的知識只是實施創(chuàng)造力的工具而已,要真正得到生活愉快、積極樂觀并有所創(chuàng)造,除了工具還需要不斷內求所得到的圓融人格。
4.提升自我成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讓學生超越自己、超越萬物,最終提升自己成為可能。內心的空靈、精神的絕對自由使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視角,從而使學生在經歷了真實的生命體驗、價值觀的確立及反思后,真正能超越事與物、超越自己[8]。教育的目的在于起“引導”作用,引導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不斷進行理性思索,使自身不斷得到解放并不斷釋放人類本身的潛能,從而提高生命存在的質量。學校教育要成為一種真正的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既要適應同時又要超越現(xiàn)實社會和人之發(fā)展的雙重需求,在兩者的矛盾中尋求合理張力,高度達成有效教學的理想”[9]),就要讓學生懂得人類精神的本質,生命存在的本質,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把人的生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進程中向前邁進,在外求的過程中獲得內求,并能在絕對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下,形成完善人格和完美性格,從而成為真正能為社會謀福利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健康之人[10]。
作者:孫俊三吳雪琴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