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性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中職教育中已經廣泛應用研究性教學,此種模式下教師主要帶動學生學習、啟發(fā)學生思維,學生主要發(fā)現、研究問題。該模式可以通過對自然、社會與相關領域提出問題并進行分析,最終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本文簡單介紹研究性教學概念,簡單闡述其對中職語文教學的作用,分析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及其不足之處,提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有效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中職語文;有效運用
對于研究性教學而言,以字面角度理解即結合具體問題,通過教師合理指導,學生主動進行問題研究,進而得到答案獲得知識。基于此種模式,學生可以獲得大量語文知識,同時實現思維拓展,發(fā)展自身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實際問題分析與解決水平。該模式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有著較高要求。中職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能夠將所學知識合理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研究性教學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主要發(fā)展趨勢[1]。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及其不足之處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應當是主要參與者,而教師則是引導者與組織者,語文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的過程。但從當下中職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只滿足于了解現成答案,也習慣于教師直接公布答案,之后花費一定時間背誦記憶。學生習慣于按照教師模式進行反復操練,并一步一步地掌握教師提供的方法與技能。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學習成績提升的學習目標,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依賴式、被動式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構建規(guī)范化知識體系、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等方面構成很大阻力,使學生難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主動性,也難以養(yǎng)成語文學習興趣。因此即便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此種接受性學習方法,也需要根據其重復性、強制性與被動性進行有效優(yōu)化后使用[2]。
(二)忽視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目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更多采取的教授方法是知識點灌輸,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一群職高學生,教師在講授教材內容時,幾乎沒有幾個忠實聽眾,長年累月堆積下來,也會使教師失去原有的教學熱情,從而使得語文教學更加趨向于單一化、填鴨式,語文教學目標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失去了原有的趣味。甚至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照本宣科念給學生聽,完全沒有進行任何有關于教學內容的探討性思考引導,致使教學形式枯燥無味,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大大降低,成績提升困難。
(三)重實踐輕知識。我國中職院校并不參與統(tǒng)考,所以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重技能、輕知識的教學模式。相比普通中學語文,中職語文教學并不會受到足夠重視,并且教學標準缺乏統(tǒng)一性。與中學語文體系相比,中職語文教學體系缺乏完善性,主要原因在于中職院校特性,讓學生認為自己來到中職學校主要目的是學習專業(yè)技能,學習古詩詞或是成語對于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并無較大意義,應該將專業(yè)技術與技能作為重點內容,這些因素導致語文教學較為窘迫與艱難。正是因為中職語文課程以及中職學生具有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積極推廣研究性教學模式。
(四)課堂教學形式固化。對于中職教學來講,語文學科具有傳授學生文化基礎的作用,也是學好其他科目的理論基礎。但在中職教學中,由于教學大綱對語文學科的弱化,導致諸多中職學生缺乏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的學科建設方向也不夠明確,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越發(fā)出現滯后現象,使得中職語文教學越來越邊緣化。再加上中職學生基本都是中考失利的學生,語文基礎不夠牢固,比較貧乏,甚至部分學生對于漢語言學習沒有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缺少語文教學情趣,講授過程慘白無力,學習氣氛不夠活躍,課堂節(jié)奏單一固化。這樣一來,學生感覺不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教材內容更是缺乏分析理解能力。教師則容易出現付出與教學成果不成比例的感覺,從而影響教學情緒。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研究性教學運用策略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該環(huán)節(jié)屬于研究性教學首個環(huán)節(jié),對后續(xù)教學活動穩(wěn)定開展具有重要影響。自主學習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時具備獨立、自主學習意識,具備自覺學習態(tài)度,學習目標較為明確,可以通過教師啟發(fā)進行語文知識獨立探究。自主學習通常以課前預習開展,借助工具書與注釋等認識課文陌生字詞,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奠定基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3],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積極發(fā)現、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中職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較大比重,主要是歷史典故、歷史事件以及名家名作等,均是聯(lián)系古今方式,以設疑、講故事等方式進行課文導入,以引起學生興趣??茖W導入如同戲劇序幕,能夠讓學生心神向往[4]。比如,在開展《孫權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熟悉的人物形象為切入點,“你們喜歡三國中那個人物呢,又是為什么?”進而有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之后,對學習目標進行明確,可以口頭表述或是通過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本節(jié)課我們需要努力完成……”學生進行記錄,帶著問題閱讀,同時有效感知課文。在初度感知過程中就要實現整體知覺,以朗讀為主,將文章讀通讀順,并能夠產生感知,對文章大概情況加以了解,對文章進行整體認識,為學生質疑以及探究問題夯實基礎。
(二)合作交流。若是自主學習為個體活動,則合作交流就是集體活動,屬于學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互相促進、集思廣益、合作交流以及互相學習等。不僅學生之間可以合作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應該積極開展合作交流活動[5]。學生通過比較以及分析,結合同學的集體力量,獲得相關問題正確結論。中職的文言文教學,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文章意思。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逐句講解引導學生了解相關內容,此種方法效果較差、枯燥乏味,學生并不能充分理解,更加無法進行深刻記憶,在長期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學習興趣。而借助合作交流形式,能夠讓學生掌握主動權,使其了解文意,充分改進文言文教學方法。對于簡短易懂的課文,應該讓學生通過注釋了解知識;若是文章難度較大、篇幅較長,應該通過小組活動共同討論,之后將無法獨立解決的知識向教師提出,和教師共同探討。比如,開展《陳太丘與友期》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相關設計。一是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了解文章關鍵文言詞匯,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讓學生獨立朗讀,進行整體感知,根據注釋掌握文意,將不懂的字詞劃出,提出自己的疑問,共同解決[6]。二是讓學生通過漢語對話形式對敘述者、客人以及元方三個角色進行朗讀,即可以充分了解文章意思。三是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小組形式進行質疑、討論以及解答,學生認真記錄筆記,為發(fā)言做好準備工作??梢院蛯W生探討以下問題:一是通過期日中,過中不至,你認為陳太丘朋友性格怎樣?元方指出父親朋友什么錯誤?你喜歡元方嗎?你被他哪些特點所吸引呢?二是元方的入門不顧存在失禮問題嗎?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三是一些人認為這篇文章題目有所欠缺,“陳太丘與友期”僅僅屬于事情起因,“元方……”這樣的題目更好,你認為哪種題目好呢?在研討過程中,充分打開學生思路,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碰撞智慧火花。
(三)研究知識。知識研究屬于課堂教學中重點內容,涵蓋語言品味、內容理解、寫法技巧以及文段句意等。此種知識并非分割學習,是借助精心探究,舉一反三,由點到面地學習知識。該環(huán)節(jié)將問題作為教學主線,思考和學習的關系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發(fā)現問題屬于提升質疑能力的前提。只有保證學生能夠發(fā)現問題,才能夠實現對問題深入探究的目的。通過疑難問題解決,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知識,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將問題提出展開思考與討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強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對于問題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考慮以下問題:一是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思想?二是作者是如何寫的?之后以語言、內容角度展開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中職學生緊緊結合問題,表達自身看法與見解,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探討文章內涵,培養(yǎng)學生追根問底的精神。例如,開展《三峽》教學活動時,以朗讀課文與疏通文意為前提進行設計。“三峽哪點最美麗呢?學生完成思考之后即可給出答案“在于山水之間”;學生給出正確答案之后,教師需要及時鼓勵,“哇,你們和酈道元之間心有靈犀啊,他也是認為三峽的山水最美”;之后,展開深入思索,“本篇課文是怎樣描寫三峽山水呢?將山水哪些特點充分體現出來了?”要求學生通過文章確定相關語句。此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究,作業(yè)是“以不同季節(jié)角度進行水景描寫,水景在各個季節(jié)中呈現的狀態(tài)是存在差異的,那么在不同季節(jié)中三峽水景呈現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在討論探究過程中得出:三峽水流湍急,阻絕往來船只,江陵和白帝城相距千里,僅需1天就可以到達,三峽夏天太美了;高處的猿鳴悠長,江上吟唱凄婉哀涼,讓人動情,三峽秋季景色真是太美了;水流湍急,小草、柏樹欣欣向榮,潭水碧綠,三峽冬春景色真是太美了。通過此種深入、逐層地探究,合理引導學生品味《三峽》的音韻美以及節(jié)奏美等,體會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由于只有通過精妙語言才能夠將文章思想內容充分表達出來,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咀嚼、推敲文章語句和字詞,感悟文章內涵,指導學生將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與文眼找出來,并深入探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內容思考,之后進行深入探究,緊緊把握詞句,充分體會字里行間中體現的思想,以文章細節(jié)、局部至整體進行深層探究,最終實現文章真諦探究。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文學作品鑒賞方法,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語言錘煉能力,進而提高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中職學生具有的特殊性,積極推廣研究性教學模式,提升其深入探究的能力,從而促進其對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四)延伸拓展與總結評價。當前,中職學生均為00后,具有較強獨立思想與競爭意識,所以在延伸拓展過程中,應該緊緊把握這些特點。比如,完成《三峽》教學活動后,通過課外拓展,在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以及提高文化底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這樣設計,“雖然本片詩句非常好,意境非常美,但是終究不是我們自己的。那么同學們能夠通過此種簡練、優(yōu)美的語句將你們眼中大自然的美描繪出來嗎?看看你們誰的文采更好呢?”此種實踐活動能夠將學生研究激情充分發(fā)揮出來,促使研究深度與廣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效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完成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后,應該積極進行評價和總結,教師需要加以重視,以此提高學生思維寬度,對學生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對作者描寫《三峽》時的心理感受與心情等進行分析。作者通過描寫三峽四季景色變化,體現出其對三峽景觀的感慨,帶給讀者對于祖國河山壯麗景觀的激昂之情,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珍惜當下生活。
三、結語
研究性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該方法可以開展立體、開放教學,同時有效發(fā)展學生提問與研究能力。學生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下,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熱情,進而從單純接受知識向探索性學習方向轉變,將學生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出來,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指導學生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白水冰.白水冰研究性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經貿實踐,2015(13):349.
[2]李玉華.研究性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交際,2015(8):215.
[3]朱淑新.園林苗圃課程教學反思[J].現代農村科技,2020(1):98-99.
[4]韓斌淑.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6):213-214.
[5]賈秀利.淺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0):9-10.
[6]陳建萍.合作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7(25):34.
作者:王茂坤 單位:福建省武平職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