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新媒體視域下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時效性,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道德教育的特征以及規(guī)律,另一方面還要重新認識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構建道德教育隊伍,組成強大的德育陣容,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實現德育內容的傳遞,并且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措施來加強道德教育。只有將道德教育與新媒體有機結合,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才能不斷提高。
關鍵詞:新媒體;道德教育;時效性
由于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所以短短的時間內就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娛樂類型以及思維模式等都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而且新媒體也受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關注與重視,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陣地。但是在新的環(huán)境下,德育內容該如何發(fā)揮影響力,吸引教育對象的關注,傳統(tǒng)德育方式該如何與新媒體相結合,提高道德教育的時效性,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根據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的道德情況提高德育的針對性
新媒體是伴隨著大學生的成長而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信息交流中都離不開新媒體。與此同時,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個人信仰和心理承受水平都受到了新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道德主要體現出三個明顯的特征:首先,大學生道德整體上表現出包容、開放以及多元化的特征。在新媒體上,聚集著各種不同的社會思想,不同的信息能夠在新媒體上快速、廣泛、完整的傳遞,而大學生利用手機以及移動設備等能夠非常方便的接觸到各種社會思想,并且在新媒體上實現交流。新媒體中的交流主體越來越多,交流的范圍已經不受性別、年齡以及種族和國界的限制。而社會思想文化在內容、結構、形式以及表達上也出現了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文化、利益以及思想意識對社會文化基礎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道德不僅表現出了包容、開發(fā)以及多元的特點,同時還表現出難以取舍、困惑的特點。
二、把握新媒體的特征,有效實現虛擬與現實的結合
從新媒體的特征上看,它主要具備了虛擬性以及個性的特征。所謂虛擬性,指的是網絡中所產生的虛擬環(huán)境,它能夠給人帶來非常真實的感受。其中虛擬性主要體現在虛擬空間、虛擬的行為主體身份以及虛擬的網絡行為。首先,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網民的身份是虛擬的,所以對網民的網絡言行監(jiān)督力量要更弱,網民言語表達的具有更大的自由行。對于大學生而言,虛擬的網絡是客觀存在的,網絡的虛擬性可作為到達行為在網絡中延伸的平臺,大學生在現實中所具備的思想、行為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都能夠在他們的網絡行為中得到明顯的反映,所以虛擬的環(huán)境中的道德行為是無法與現實環(huán)境中的道德相割裂的。有些人認為網絡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性并非網絡中的人名代號、也并非這個人,而是人的思想,人的靈魂。在網絡當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盡情傾訴,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著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網絡的虛擬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的。所以,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把握網絡虛擬性的特點,廣開言路,讓學生盡情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結合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統(tǒng)一現實人格與網絡人格,借助虛擬性網絡實現德育訴求的平等,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網絡德育行為以及現實的行為,確?,F實性與虛擬性的一致性。其次,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道德教育,必須看到新媒體個性化的特點,協(xié)調發(fā)展個性與集體。德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個性化的特點,深刻把握學生的個性,并且針對學生的個性制作出層次性、個性化的德育內容,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自由的個性簡介,并且通過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形式來展示自我個性,表達出個性化的價值觀以及思想認識。
三、提高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德育隊伍素質,強化德育力量
(一)當前德育隊伍存在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提高需要依靠德育隊伍,而且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也依賴于德育隊伍。然而,當前,我們還必須看到德育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德育隊伍信息素養(yǎng)較低。當前在高校當中,新媒體應用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擁有校園網絡。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德育工作者由于自身能力問題,不能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實施德育工作,甚至還有些教師抵觸這些新事物。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部分德育教育者對新媒體的利用還是停留在信息的以及簡單的信息交流上,以學習網站以及網絡課程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沒有能夠利用新媒體與學生實現互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群中,高校德育教育者沒有發(fā)揮出對輿論的引導作用。當前,針對高校輿論進行引導的情況較少,而高校輿論處于一種自由發(fā)展狀態(tài),很多網絡輿論事件爆發(fā)后學校才開始重視到問題,才開始采取引導的措施,然而這樣效果就大大降低。從整體上講,我國德育教育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二)提高德育隊伍整體水平,強化德育力量
當前,有學者指出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德育工作者的網絡信息資源意識。所以,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優(yōu)化德育隊伍組成,高效利用新媒體,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首先,要對德育隊伍進行培訓,幫助德育教師不僅具備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同時還熟練應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高尚的道德素質、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高水平的網絡應用能力。在對德育隊伍進行培訓時,應當構建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培訓體系,根據教師的特點,將其劃分到不同的培訓層次。培訓方式可以采取專題講座、交流討論等多種形式,促進德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新媒體使用能力的提高。其次,要組成多元化的德育隊伍。在傳統(tǒng)情況下,專職德育教師是德育隊伍的主體,其他的學科教師或者管理人員并沒有參與到該隊伍當中。在新媒體時代,要豐富德育隊伍的組成,構建出多元化的德育隊伍。所以,要召集更多的德育人員進入到德育隊伍中。一方面,培養(yǎng)出新媒體應用能力高、思想政治理論扎實的骨干德育力量;另一方面,構建出有輔導員為主的德育專職隊伍。最后,構建出學生與教師的混合德育隊伍,其中包括了網絡中的版主、群主等,讓這些教師以及學生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發(fā)揮力量。第三,建設新媒體輿論引導隊伍。輿論中包含了各種理性以及非理性的成分,它是公眾對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問題、現象、事件等表現出的意見、信念以及情緒的綜合。輿論對社會有關事態(tài)的進展以及發(fā)展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所以,必須建設高校輿論引導隊伍,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健康的道德引導,保證新媒體的活力,形成新媒體的“意見領袖”。
四、更新道德教育內容,提升道德教育內容的感召力
(一)借助新媒體構建互動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并作為德育內容
雖然當前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比較豐富,然而由于學生是被動地參加到活動中,所以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德育工作者應當合理把握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考慮到親和力、人性化、科技化以及情節(jié)話,構建出感召力較強,具有親和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創(chuàng)新活動時,必須考慮到校園文化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視覺環(huán)境計劃,將活動變?yōu)榇髮W生樂于接受,易于感知的“故事”。在設計情境時,要將學生作為核心,德育工作者要將自己看作是策劃者以及促進者,引導大學生表達出自己的道德體會,積極與他人溝通,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德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了多角度的認知環(huán)境,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豐富了學生的情況。構建互動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并且將其作為道德實踐內容,豐富了德育內容,而且有利于德育內容的內化。
(二)挖掘隱性德育內容并與顯性德育內容相結合
網絡具有交流雙向性、信息集成性以及可選擇性特點,這些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相契合,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個性化的環(huán)境。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中,德育內容不僅具有滯后性,同時還具備了先進性,不僅具有自主性,同時還具備自律性。傳統(tǒng)德育內容過于刻板,枯燥,并沒有將大學生的情感體驗考慮進去,這也是造成傳統(tǒng)德育教育效率十分低下的一個原因。所以,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必須更新德育內容,避免傳統(tǒng)德育內容中暴露的問題,結合顯性內容與隱形內容。傳統(tǒng)的德育內容主要包括了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主義教育以及基本道德教育,德育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多是利用顯性教育的模式,采取灌輸式的教學,傳授德育內容。正是由于長期的灌輸式教學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偏差,而且大學生普遍對德育課程以及德育內容產生了抵觸心理。反觀西方國家,并沒有專門開設德育教育課程,但是通過將德育內容滲透到不同的學科當中,通過隱形教育的方式將德育內容有效傳授給學生,實現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所謂隱性課程,指的就是這些教育行為并沒有在學校的政策以及文件中進行強制規(guī)定,但是卻在學校的行為以及經驗中是重要的部分。在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的內容中,要將我國傳統(tǒng)中優(yōu)秀的道德內容與社會現狀以及當前的社會主義道德完美結合,引導大學生思考在現實以及虛擬生活中該如何處理倫理、道德問題。通過這種縱向上的結合,讓傳統(tǒng)道德內容與當下的道德內容有機融合,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在橫向上,要實現中西方德育內容顯性與隱性的結合,借助多媒體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的德育空間,實現中國德育內容與西方德育內容的有機結合。德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選取西方有益的文化,剔除糟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點,實現良好的銜接。
五、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對于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思想認識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該表了道德教育方式、德育觀念以及德育內容。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充分把握學生的特征,結合新媒體的規(guī)律和特點,豐富德育內容,壯大德育隊伍,提升德育隊伍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水泉,辛志友,李海燕.辨析"體質教育論"--兼論"身體教育"的發(fā)展[J].體育與科學,2009,(03):97-100.
[2]楊文軒.準確理解"新課標",開創(chuàng)學校體育工作新局面[J].中國學校體育,2012,(04):2-3.
[3]李一平.中國近現代學校體育思想演進歷程的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7,(02):162-165.
[4]思遠.我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及其社會成因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12-13.
作者:吳瓊 單位:南通大學政治學院 南通職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