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個體特征;策略;外語教學改革
一、語言習得個體差異性特征理論研究和啟示
關于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對外語習得影響的理論與兩方面研究關系緊密:語言學習的最佳年齡階段,成為出色的學習者的因素(Rubin,1975;Lightbown and Spada,1999)。對成為出色學習者的因素,特別是對其中學習策略的研究對當前大學外語教學和教學改革模式的確立更有借鑒意義。
1 語言習得最佳年齡階段。學習者年齡因素始終是外語教育者制定外語教學策略時應該關注的問題。在學習年齡與二語習得之間的關系上,研究者普遍認為在二語習得方面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喬姆斯基(1965)的“語言習得機制”(LAD)理論及其發(fā)展,特別是Lcnnebcrg(1967)提出的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CPH)構成了支持這種觀點的基礎。
2 成為好的學習者的因素。影響外語學習者成功與否的因素主要涉及幾個方面:學習能力、性格、學習動力、學習風格方式、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者策略。
學習者策略往往與一個人的學習風格、性格、習慣甚至文化背景之間相互關聯(lián)。學習者策略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來歸類。Cohen and Domyei(2000)等學者將二語習得學習者策略劃分為語言學習策略和語言應用策略兩大類。前者指語言學習者在提高其學習和理解目標語言速度和效率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后者指為有效地使用所學語言而采取的技巧。
語言學習策略被賦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研究者開始對一些“優(yōu)秀的語言學習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一些語言學習者成績優(yōu)秀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其客觀優(yōu)勢(例如天賦高)和主觀優(yōu)勢(例如學習動力是),還在于他們主動的、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策略。在對成功學習者的原因分析和探索中,研究人員歷來看重對學習者有效學習策略研究,并強調教授學習策略在二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二、案例調查分析
案例主要調查和分析什么因素對外語學習者影響大、更有研究價值。受調查者是筆者所在的外語學院年齡在35歲至50歲之間的50名外語教師。之所以選他們?yōu)檎{查對象是因為他們學習外語(特別是開始練習聽說時)起步時間較晚,但都是外語學習成功的典范,他們的二語習得經歷在我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筆者對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比較了解。
調查目標包括四點:(1)概括對學生外語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和正面影響的個性因素。(2)分析學生的年齡因素。(3)從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分析中提煉要點探討學習策略對外語學習進步所起的作用。(4)從調查中總結要點指導大學外語教學改革。
三、調查結果分析和啟示意義
1 影響外語學習的負面及正面因素。筆者發(fā)現(xiàn)被調查者中85%的人認為一些性格特點(例如內向)對于學習外語并不是一種優(yōu)勢:而其另一些性格特點(例如敢于冒險)則是有利因素。95%的人認為自己過去所采用的分析式學習方式在學習效果上比不上現(xiàn)在所采用的分析和整體關注綜合的學習方式。50名教師都認為自己具有很強的外語學習動機,這顯然對取得成功是有利的因素。95%的被調查者是從18歲以后開始練習英語聽力和口語的,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外語聽力和口語能力歸功于不懈的努力以及對于學習策略的合理運用。
2 年齡和學習策略因素的影響。案例研究似乎不很支持CPH理論。按照語言習得關鍵期理論,多數(shù)被調查者開始學習的年齡并不是其二語習得的有利時期,但是他們能夠很好地運用學習策略,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年齡上的缺陷。50名教師都是初中開始起步學習外語(最早的幾個人13歲開始),其中95%從18歲上大學以后才開始接觸英語聽力和口語的訓練,但多年之后還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被調查者大部分(90%)30至45歲才開始重視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而且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盡管這不足以否認二語習得中關鍵年齡階段的存在,但是他們的情況對于那些教授成人學外語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成年人在二語習得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否認二語習得過程中關鍵性年齡階段的重要性,否認的是對于那些在關鍵年齡階段這一假說方面走極端的觀點(例如“過了一定年齡之后,你的英語水平就停滯不前了”)。案例還有力證明了“學習者的某些個人特點和學習環(huán)境可以共同作用,足以彌補年齡上的劣勢”(Bfown,2000:60)。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設計是有一定啟示的: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計劃中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問題,是否考慮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先培養(yǎng)哪些能力更合適?
95%的案例研究對象是18歲才開始接受英語聽說方面的訓練,他們上大學一年級時意識到自己在聽力和口語方面的薄弱。在老師的引導和建議下,他們采用了積極的學習策略:抓住一切機會練習英語口語。例如,采訪中有人說自己曾不會區(qū)分|∫|和|s|兩個音,經常受到嘲笑,在老師的建議下,自己每天都練習相關的英語繞口令,有意地在同學們面前練習,而且課上積極回答問題,積極參加各種英語演講比賽,后來不僅發(fā)音標準了,英語口語能力迅速提高。他們的進步表明掌握學習策略的重要性。
3 調查分析的啟示。外語教育應重視交際能力的早期培養(yǎng),但如果策略得當,訓練外語能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在外語教學中,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時就應強調外語聽說以及書面交流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國大學生甚至許多外語老教師都在外語語法上比較擅長,在實際交流能力上比較欠缺。這或許是由于早期英語教育過分強調語法知識,忽略了實際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外語學習者使用什么樣的學習策略以及這些策略有效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二語習得的成績,一名優(yōu)秀的外語學習者懂得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學習策略。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存在明確可見的學習策略,而這些學習策略能彌補學習者自身的一些不足。善于利用各種資源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這要求外語教師在教學時要著重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策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自主利用學習資源的意識和策略方法。這對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的研究很有借鑒意義。
四、當前大學英語教改策略分析
當前許多高校都在嘗試讓學生在網(wǎng)絡平臺上利用計算機自主學習的分班分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策略。這種模式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外語教學應重視學習者個體差異性特征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理念。根據(jù)可理解性輸入原則,只有當語言學習者所接觸的學習材料處于其可理解的范圍內并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時,學習才會是有成效的。因此,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分級分班教授外語的教學方法能更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個體的具體需求。
【關鍵詞】學習者主體性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52-02
一、引言
新的世紀是一個日益趨向交流與合作的時代。英語作為國際交流所必需的能力,已成為社會發(fā)展對現(xiàn)代人提出的基本素質要求。在實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究竟怎樣才能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生帶到學習的第一線,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得到聽說能力的訓練,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參與者、主人公,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呢?
這就要求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不但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為以后的工作和再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當前終身學習的社會中不斷滿足自我發(fā)展和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
二、"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內涵
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所具有的根本屬性,它包含的內容是主體自覺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其中,能動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表現(xiàn)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chuàng)造;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xiàn)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表現(xiàn)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jù)。只有三者的結合和統(tǒng)一,才是完整的主體和真正的主體性。因此,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掌握英語學習的策略,提高英語自學的能力。
三、研究背景分析
(一)英語教學缺乏連續(xù)性,導致大四學生的英語水平甚至低于大二下學期
目前,大多數(shù)普通院校在大學三、四年級幾乎沒有開設英語必修課或專業(yè)英語學習的各種選修課,學生過了四級或六級就算完成了大學英語學習的任務,停止了英語學習和英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fā)展需要
長期以來,大學的教學一直是重視"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導致教的內容脫離實際,學生也不能夠學以致用。這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是分不開的。在實際的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忽視學生的當前需要、近期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更沒有隨社會發(fā)展、人才市場需要、不同學生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能協(xié)調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相應的能力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學生人文知識欠缺,人文素質亟待提高。
四、推進以學習者"主體性"為特征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一)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教師應引導學生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并且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正如桂詩春教授說"外語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本身,這是外語教學的內因"。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有了興趣,學生便會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去質疑。同時要注重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自信的學生才會主動地學習英語,才能記得住、用得活。在教學中應多采取鼓勵的方式,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輕松愉快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重新定位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自主學習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督促者。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獨立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從實踐活動中學習的能力
英語教師應把鼓勵創(chuàng)新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刻意將凝聚在教學內容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發(fā)掘出來,在教學活動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個性。
(五)重視和加強英語教師的教育與培訓
我認為在教師的教育培訓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促進教師的反思性教學。作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想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就要學會在教學中反思,在行動中研究。反思能使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五、結論
以學習者"主體性"為特征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單向教學變成雙邊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英語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為學生開拓人文視野搭建平臺。以學習者"主體性"為特征的英語教學推動了英語實踐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直接應用英語的機會,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導地位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從而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發(fā)揮學生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白口蘑;ITS序列;鑒定;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646.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513(2010)06-0395-05
Study on a Wild Macrofungi ITS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ZHANG Guoguang1,ZOU Jinmei1,ZHENG Lin1,2, SHI Zhimin1, XIE Yibin1, CHEN Zuhua1
(1. Department of Bi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2.Yuanzhuang High School, Xianyou County, Xianyou 351100,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study of a large wild fungus whic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and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The analysis of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arbon and the nitrogen source were the glucose and the wheat bran respectively, and the optimum carbon nitrogen ratio was about 25∶1,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was 29℃, the optimum pH value was 6.5; light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hyphae. Antagonistic effects were confirmed between wild T. lobayense and two cultivated species of Taiwan Jin Fu and Jing Xi Tricholoma.
Key words: 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ITS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大白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白蘑科),口蘑屬(白蘑屬),是一種主產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大型真菌[1],在國內商品名有洛巴伊口蘑、大白口蘑、巨大口蘑和金福菇等.大白口蘑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27.56%,粗脂肪9.58%,總糖38.44%,粗纖維8.20%[2].其子實體叢生、粗長、肥厚,肉質脆嫩、口感獨特、風味極佳,被譽為味質兼優(yōu)的菇中珍品[3],由于其耐貯性好,適于鮮銷和干制加工,且能在夏季正常出菇,是解決高溫季節(jié)鮮菇供應緊缺的應市菇類之一.但國內對大白口蘑開發(fā)較遲,其優(yōu)良菌種選育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還處于研究階段,規(guī)模栽培的經濟效益并不令人滿意,對該菌類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在廈門大學校內草地上采集的一株疑似大白口蘑的野生大型真菌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和組織分離,進一步篩選了其菌絲生長的最佳碳源、氮源及合適的碳氮比,同時探討了環(huán)境條件對擬似大白口蘑菌絲生長的影響,以期為其人工栽培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種
2008年8月25日在廈門大學草地上發(fā)現(xiàn)一叢大型野生真菌(圖1),其中菌絲上的結點是菌絲的鎖狀聯(lián)合結構,組織分離獲得該野生菌的母種.大白口蘑栽培品種“臺灣金福菇”和“荊西口蘑”購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1.2 野生菌株的鑒定
1.2.1 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及菌絲形態(tài)觀察
觀察野生子實體的主要構成部分:菌蓋、菌褶、菌柄、菌環(huán)、菌托.觀察菌絲體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菌落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生活力.并采用平板斜插蓋玻片法,觀測菌絲鎖狀聯(lián)合結構、細胞大小、形態(tài)等.從其形態(tài)特征上初步判斷為大白口蘑,暫定名為“擬似大白口蘑”.
1.2.2 ITS序列比對分析
擬似大白口蘑子實體基因組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提取方法見文獻[4].[JP2]擴增擬似大白口蘑ITS序列的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G和ITS4:TCCTCCGCTTATTGATATGC,由上海英駿生物工程公司合成.用提取的擬似大白口蘑基因組DNA作模板,以特異性引物ITS1/ITS4進行PCR擴增.擴增程序為:95 ℃預變性5min,94 ℃ 40s,50 ℃退火40s,72℃延伸40 s,35個循環(huán),然后72 ℃延伸5min.將得到的特異性條帶純化回收,連接pCR2.1克隆載體后送上海英駿生物公司測序,[JP+1]測得的序列輸入GenBank用Blast工具進行同源序列比對,并與文獻[5-6]測序的大白口蘑的ITS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JP]
1.3 野生菌株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1.3.1 培養(yǎng)基的配制及菌種的活化
馬鈴薯綜合培養(yǎng)基[7];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葡萄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5g,VB1 10mg,瓊脂20g.上述培養(yǎng)基調pH值至6.5后定容至1L,滅菌備用.
將分離的斜面試管母種取出,在超凈工作臺中挑取一小塊菌種接至綜合培養(yǎng)基制成的平板(9cm)中部,28℃避光培養(yǎng)菌絲備用,接種時用打孔器(6mm)在平板相同直徑的圓圈上打菌絲塊,保證接種的菌塊菌齡相同.
1.3.2 不同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JP+2]以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中20g葡萄糖的含碳量為標準,改變其碳源成分,分別用和20g葡萄糖相等含碳量的果糖、蔗糖、麥芽糖、纖維素和可溶性淀粉代替葡萄糖進行單因子對比試驗.以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中5g蛋白胨的含氮量為標準,分別用和5g蛋白胨相等含氮量的硝酸鉀、硫酸銨、尿素、麩皮、黃豆粉(含氮量為5.3%)代替培養(yǎng)基中的蛋白胨,分別以未添加碳、氮源的培養(yǎng)基為對照.在葡萄糖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改變蛋白胨添加量(蛋白胨含碳量忽略不計)配成碳氮比為10∶[KG-*3/5]1、20∶[KG-*3/5]1、30∶[KG-*3/5]1、40∶[KG-*3/5]1、50∶[KG-*3/5]1的培養(yǎng)基,觀察不同碳氮比對菌絲生長的影響.[JP]
每次處理均重復3次,菌絲圓片接種到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24h后,開始觀察并記錄不同處理中菌絲的形態(tài)、色澤、密度及日均生長量等情況,將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SSR法比較差異顯著性.綜合菌絲生長形態(tài)和生長速度情況,篩選出優(yōu)化的野生菌母種培養(yǎng)基.
1.3.3 不同溫度、pH值和光照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以優(yōu)化的培養(yǎng)基接種菌種,設置25、28、30、35℃ 4個溫度培養(yǎng),得出菌絲最適生長溫度.調節(jié)最優(yōu)培養(yǎng)基的pH分別為5.5、6.5、7.5、8.5,接種后28℃培養(yǎng),得出菌絲最適生長pH值.接入菌種的優(yōu)化培養(yǎng)基,28℃下,分別在黑暗和有散射光2種條件下培養(yǎng),比較光照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1.4 拮抗實驗
將臺灣金福菇和荊西口蘑菌株活化后,在一個平板上相距2cm左右分別接種2個菌株,28℃下培養(yǎng),觀察2個栽培種與野生種間的拮抗反應情況,同時將活化的3個菌株分別接種優(yōu)化的培養(yǎng)基,比較三者間的生長速度和菌絲形態(tài)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tài)學鑒定
擬似大白口蘑子實體叢生碩大,菌蓋直徑5~12cm,初期呈半球形,表面灰白色光滑,初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排列稍密,不等長,褶緣波狀;菌柄中生,粗,下部肥大,上部稍細,呈長棒狀,基部往往連合成一叢,橫斷面圓形、中實,表面與菌蓋同色;無菌環(huán)和菌托;孢子印白色,擔孢子無色、橢圓形,表面光滑.PDA培養(yǎng)基上菌絲體纖細,呈絨毛狀,色白.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擬似大白口蘑鎖狀聯(lián)合較多.根據(jù)以上形態(tài)特征,參照文獻[1]初步認定擬似大白口蘑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口蘑屬的大白口蘑.
2.2 ITS測序比對分析
以從子實體中提取的DNA為模板,用引物ITS1和ITS4擴增,得到1條700 bp左右的特異性條帶(圖2).將PCR得到的特異性片段經過凝膠試劑盒[LL]純化后連接pCR2.1克隆載體,轉化DH5α細胞,抗性板上挑取的單克隆經PCR和酶切鑒定為陽性的送上海英駿生物公司測序,測序結果見圖3.
將測序結果在GenBank網(wǎng)上查詢,并通過Blast軟件比對分析,結果顯示該菌株與Genbank登錄的一株大白口蘑(Accession number:EU051917)和文獻[5]測定的大白口蘑ITS的同源性達95%以上.結合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確定擬似大白口蘑為大白口蘑.
2.3 碳、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2.3.1 碳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大白口蘑菌絲生長對碳源的利用具有選擇性(表1).菌絲在以麥芽糖、淀粉、葡萄糖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最快,相互間差異不顯著.在6種供試碳源中,以葡萄糖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擬似大白口蘑菌絲生長最好,菌絲形態(tài)完整,菌絲潔白、濃密、粗壯有力.綜合菌絲生長速度和菌絲長勢,在6種供試碳源中,適宜大白口蘑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2.3.2 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大白口蘑菌絲生長速度和形態(tài)在不同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存在明顯差異(表2).綜合比較菌絲在3種有機氮源中生長速度和生長勢優(yōu)于3種無機碳源,在6種供試氮源中,確定適宜擬似大白口蘑菌絲生長的最適氮源依次為麩皮、蛋白胨、黃豆粉、硫酸銨,硝酸鉀和尿素不適宜作為菌絲培養(yǎng)的氮源.
2.3.3 碳氮比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不同碳氮比對大白口蘑菌絲生長有較大的影響(表3).大白口蘑在培養(yǎng)基的碳氮比10∶[KG-*3/5]1~50∶[KG-*3/5]1均可生長,以碳氮比10∶[KG-*3/5]1~30∶[KG-*3/5]1為適宜,在這個范圍內,菌絲生長最快,菌落完整、菌絲潔白、濃密,確定大白口蘑菌絲生長的最適宜碳氮比為25∶1左右.
綜合上述碳、氮源及不同碳氮比培養(yǎng)結果,優(yōu)化的母種培養(yǎng)基配方是:馬鈴薯200g,葡萄糖 10g,可溶性淀粉10g,麩皮10g,蛋白胨1g,硫酸鎂1.5g,磷酸二氫鉀3g,VB110mg,瓊脂20g,水1L.大白口蘑母種在優(yōu)化培養(yǎng)基上生長,滿管時間從優(yōu)化前的25d縮短到15d左右.
2.4 溫度、pH值和光線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大白口蘑菌絲長速在溫度為30℃時生長最快(表4),和28℃沒有極顯著差異,菌絲長勢最好的溫度為28℃,菌絲最為潔白、粗壯、濃密、整齊.綜合考慮認為菌絲最適宜的溫度在29℃左右.酸堿度對菌絲生長有較大影響,pH6.5是菌絲適宜生長的酸堿度(表4).光照下的菌絲平均生長率只有2.3mm/d與黑暗中菌絲生長率3.75mm/d有極顯著差異,且光照下菌絲色澤呈灰白色.
2.5 拮抗試驗及生長速度比較
拮抗實驗結果表明2個栽培種與野生種間均有明顯的拮抗現(xiàn)象(圖4).在三者之間的生長速度比較中3種菌的平均生長速度均在3.2mm/d左右,相互間并沒有顯著性差異,生長形態(tài)上野生大白口蘑和臺灣金福菇絨毛狀菌絲較多,荊西口蘑的菌絲顏色最潔白.
3 討論
依據(jù)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對大型真菌的分類鑒定不僅受子實體生長環(huán)境、生長時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且形態(tài)性狀的選取和判斷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也較大,因而基于形態(tài)性狀特征對大型真菌進行分類鑒定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于一些形態(tài)特征極為相近的種,極難準確區(qū)分鑒定到種一級[8].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采用分子方法進行物種間分類、鑒定,分析物種間的同源性更加貼近生物的本原.ITS區(qū)域是真菌細胞內DNA編碼核糖體RNA(rRNA)的內轉錄間隔非編碼區(qū),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區(qū)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現(xiàn)為種內相對一致,種間差異比較明顯[9].這種特點使ITS適合于真菌物種的分子鑒定以及屬內物種間或種內差異較明顯的菌群間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分析.本研究通過對大白口蘑及擬似大白口蘑的ITS序列結構分析比較,再結合傳統(tǒng)方法,從而確定采集并分離的野生真菌為大白口蘑.近年來在廈門、福州、廣東、云南等多個地方發(fā)現(xiàn)野生大白口蘑[2,5-6,10-11],其中2008年鄧優(yōu)錦[5]的報道是國內野生大白口蘑發(fā)現(xiàn)的最北部地區(qū),本研究證實野生大白口蘑在福建有較廣泛分布.拮抗試驗是鑒定菌株間遺傳差異性狀的傳統(tǒng)方法,菌絲之間的拮抗反應是菌株間不同遺傳特性的重要表現(xiàn),本研究的采集的野生大白口蘑與目前生產上的2個推廣品種具有明顯的拮抗現(xiàn)象,表明該野生大白口蘑與2個栽培種遺傳特性具有很大的不同,對豐富的大白口蘑的野生資源進行認真細致的搜集與馴化必定有助于選育高產、抗逆的大白口蘑新菌株.
參考文獻:
[1]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出版社,2000.
[2]郭翠英.廈門發(fā)現(xiàn)洛巴口蘑[J].食用菌,1999,21(6):3.
[3]陳麗新,吳圣進.不同培養(yǎng)基對金福菇組織分離的影響[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5,36(1):67-68.
[4]SAMBROOK J, FRITSCH E F, MANJATID T. Molecular cloning[M]: A laboratory Manual. 2n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89.
[5]鄧優(yōu)錦,傅俊生,謝寶貴,等.野生金福菇的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 [J].浙江食用菌,2008,16(6):10-14.
[6]湯洪敏,虞泓,吳剛,等.大白口蘑分離菌株的DNA鑒定.菌物學報,2008,27(2): 230-236
[7]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4.
[8]李海波,吳學謙,魏海龍,等.基于形態(tài)特征和ITS序列對7個鵝膏菌屬菌株的分類鑒定[J].菌物研究,2007,5(1):14-19.
[9]陳劍山,鄭服叢.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類鑒定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35(13):3785-3786.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新手教師;教學設計
進入21世紀,新型勞動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這個 “新”正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能力上。在這樣的時代要求下,以培養(yǎng)未來勞動力為己任的學校,越發(fā)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正是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而提出的課程形式。要幫助新手教師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我們必須首先對核心概念――研究性學習進行明確的認識,這樣才能為新手教師開展好研究性學習課程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研究性學習概念的界定依然意見不統(tǒng)一,有觀點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有觀點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模式。但不管哪一種定義,都對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有統(tǒng)一的認識,學者們都認為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是要幫助學生改變原先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逐漸建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逐漸提升,學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全面發(fā)展。
在《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驗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稿)》中提到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與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和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并列。并且,研究性學習活動被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因此,本文選擇將研究性學習視為一種課程模式來進行相關內容的探討。
二、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1.轉變固有的教學觀點,確立新的教學觀、課程觀
研究性學習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力的重要使命,新手教師當首先轉變自己的思想,認清研究性學習的獨特性。
(1)教學觀的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再只讓學生被動接受課本中的間接經驗,而是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生成意義,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信息搜集、分析、判斷、反思和應用能力。
(2)課程觀的改變。原先課程的開展往往嚴格遵循課程計劃或教學指南,學生學習的是靜態(tài)的課本。而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實際的課堂中不斷生成知識的一個情景化的社會過程。學習者被置于課程的中心,除了建構知識,還學會了與他人的交往。另外,也正是因為研究性學習強調在過程中的生成,所以研究性學習的起點、過程和結果均表現(xiàn)出不確定性。在評價方式上,研究性學習也因人而異。
2.調整原先的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在任何課程開始前,教學設計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它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到課程實施的成敗。
(1)確定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為了使學習不落于泛泛之談,教師也要對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自主學習活動設定目標。同時確定目標也是幫助教師選擇學習材料、安排學習進程并且最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重要的指標和依據(jù)。另外,在確定目標時,我們除了設定總目標之外,還要注意設定出大致的分目標,當然分目標不是僵死不動的,它會隨著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不斷開展而發(fā)生改變。
(2)確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基礎主要是指學生的初始行為和學習特征。學生最終要通過研究性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所以,明確好學生的初始行為很重要,這也是為了確定不同學生的不同起點,便于教師在后期的研究性學習工作中對學生提出個性化要求。另外,不同學生他們的學習特征不同,我們應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特征,在研究性學習中采用不同的教學引導方式,從而真正幫助每位學生提高自我。
(3)學習環(huán)境的選擇和設計。知識是有情境性的。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對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探討,因此對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教師應當設置真實化的情景。在多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這個實現(xiàn)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對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可以采用互動模式,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教師與學生間的,也包括教師與教師間的互動。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學習共同體無形中發(fā)展起來。教師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不必對學習共同體介入過多,以免影響學習共同體中不同角色學生能力的鍛煉,但也不能放任不管,當從宏觀上進行指導。因為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會更加明確、外顯,教師更易掌握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情況,從而便于教師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4)學習成果的評價。在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中,評價設計要從三方面來開展,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方法以及根據(jù)評價結果對學習過程予以修正。我們當根據(jù)操作性目標,制定出測驗項目的評價標準,并開展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最后根據(jù)評價結果對教學事件進行修正,重新確定學生的初始行為特征。
關鍵字:小學數(shù)學 策略 研究性學習 現(xiàn)狀 意義 特征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研究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小學數(shù)學究性學習的現(xiàn)狀
1、對探究學習興趣一般。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非常喜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活動的學生和不喜歡的學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數(shù)學生認為無所謂。另外,在教科書或參考書中遇到一些探究性問題時,而會主動去收集信息,查閱資料,通過各種方法將問題解決的學生極少,會去試試,但遇到困難即放棄的學生卻占了多數(shù),還有部分的學生根本不愿去解決問題。
2、探究學習過程中障礙較多。探究性學習作為較先進和重要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確實也遇到較多的困難。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較弱。收集和處理信息作為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探究學習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導,因為在考試中涉及類似探究性學習內容的試題不多,致使教師也不重視探究性教學。
二、小學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及意義
1、小學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特征。研究性學習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要求有一定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提下要具備相對全面的基礎知識作為基礎,學生的知識面要廣,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要扎實,才能更好的調動思維活躍;學生對要研究的數(shù)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學習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驗,自己動手和動腦的過程。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數(shù)學奇妙的世界,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研究性學習不是優(yōu)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體的學生,意在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每個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
2、小學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數(shù)學教育的核心是問題的解決。偉大的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說:"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數(shù)學研究也需要自己的問題,正是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研究者鍛煉其鋼鐵意志,發(fā)現(xiàn)新方法和新觀點,達到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境界。"小學數(shù)學的研究性學習正是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所未知的問題,通過數(shù)學手段來解決問題,且能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其它問題的解決上。小學數(shù)學習題的研究性學習,既要注意生活實際中顯示的數(shù)學問題,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價值的體現(xiàn)數(shù)學方法的習題。
三、提高小學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1、在數(shù)學規(guī)律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數(shù)學中許多法則、性質、公式等規(guī)律性知識的學習,都能借助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得到。這些結論的得到過程,原本是復雜而漫長的,但表現(xiàn)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就被簡略了。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數(shù)學規(guī)律,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經歷一下思維的原過程,創(chuàng)設一種模擬性、簡約性的探索場景,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問題,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聯(lián)想,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為了避免學生過多地遭遇失敗,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聯(lián)系,誘導學生集中定向思維,最后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結論,并逐漸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推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在這節(jié)課中把知識獲取與形成思維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學生"轉化"思想的培養(yǎng),使學生理解知識間的關聯(lián),并在知識的轉化中促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研究欲望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