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子論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這本書我已經(jīng)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眱删湓挕?/p>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 “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摘要《論語》中反映的孔子的修辭原則是得體性原則,它是對孔子的“修辭立其誠”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言語與語境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言語與社會道德的和諧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論語》修辭得體性原則言語行為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
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修辭以“誠”為本,重視修辭合乎倫理道德的要求,這也是中國古代修辭學的精髓所在??鬃诱J為,言行相符是君子的最基本的德行。《周易?乾文言》以孔子的名義說:“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周易》中除了“修辭立其誠”的提法外,還有許多關(guān)于修辭的論述。孔門四課中的“言語”一科,所指顯然并不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內(nèi)部微觀結(jié)構(gòu),而是研究和學習語言的運用規(guī)則和技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其實就是修辭科,研究和學習的是政治、外交、公關(guān)言語的規(guī)范化和實際操作以及運用中的具體問題,當然也包括學習和研究日常生活中的言語修養(yǎng)問題?!?/p>
在《論語》中,孔子的修辭原則概括而言,就是得體性原則。修辭的得體性原則是對古代“修辭立其誠”的繼承和發(fā)揚,即不僅僅是指語言表達要適應語境,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交際中所形成的重道義、重倫理、重友誼和講人情、講禮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體性原則應當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中國古代人是非常重視得體性原則的。陳《文則》說:“古語曰:‘子在頰則好,在顙則丑’。言有宜也?!?“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短垂肺木?長短有法,不可增損,其類是哉?!睆摹墩撜Z》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運用的修辭的得體性原則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言語與語境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言語與社會道德的和諧統(tǒng)一。
一言語與語境的和諧統(tǒng)一
修辭主體要受言語對象、場合、時間及言語內(nèi)容等不同語境環(huán)境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個人風格,以達到交際雙方言語交際的和諧統(tǒng)一。在《論語》中,孔子的言語體現(xiàn)出了言語交際活動中得體的美學原則,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交際對象相協(xié)調(diào)
交際對象的知識水平,往往和他們的經(jīng)歷、職業(yè)、文化教養(yǎng)有關(guān)。由于個人的經(jīng)歷和文化教養(yǎng)不同,對話形式的識別能力、話語意義的理解水平就會不一樣,這就要求在修辭活動中要根據(jù)對象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否則就會影響修辭的效果。
孔子認為“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梢娍鬃雍茏⒅亟浑H對象,交際對象不同,說話時就要考慮到該不該說、該說什么以及什么不該說等問題。如《論語?雍也》中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馑季褪钦f,交際對象是“中人以上”的,就可以和他談高深的學問;而交際對象是“中人以下”的,就不可以與他談高深的學問,否則對方就會聽不懂,因為交際雙方處于不協(xié)調(diào)的對話語境中。
孔子自身的行為也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論語?鄉(xiāng)黨》中記載:“孔子,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興興如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善于適應不同的交際對象,能夠根據(jù)不同交際對象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言語方式和態(tài)度,具有極強的適應不同交際對象的能力。
2 與具體場合相協(xié)調(diào)
所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說言語交際要和具體場合一致。由于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交際雙方對言語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場合的影響,因此在修辭活動中要注意言語交際與具體場合相協(xié)調(diào)。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孔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明:“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币馑季褪钦f,孔子在家鄉(xiāng)溫和而恭順,讓人覺得他不善言談,以示謙遜;而在朝堂上則善于明辨,以示自己的政治才華。場合不同,孔子具體的言語行為也不同。
不僅如此,孔子出使到國外,在舉行典禮時的行為又和舉行典禮的場合相協(xié)調(diào):“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爭,足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觀,愉愉如也?!笨鬃拥男袨榭芍^是外交典禮行為的典范,達到了言語行為與場合的完美結(jié)合。
另外,孔子與國君一起吃飯時,也很注意自己的行為?!熬n食,必正席先嘗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等等這些不同具體場合下的行為,孔子都表現(xiàn)得很符合禮節(jié)。
我們知道,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講授“禮”,因而要求自己的行為也都符合“禮”。而不同的具體場合,行為也應該發(fā)生變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符合“禮”的要求。
3與交際時間相協(xié)調(diào)
時空是統(tǒng)一的,所以言語活動不僅要考慮到場合,而且還要顧及在一定場合下的適時性?!墩撜Z?憲問》中說公叔文子這個人很有修養(yǎng),總是在最適宜的時候才說話,在最恰當?shù)臅r候才笑,因而才“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孔子對此非常欣賞。又如在《論語?鄉(xiāng)黨》中,孔子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就是說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這些都說明言語交際受時間的限制,在言語交際中應該注意言語行為與時間相協(xié)調(diào)。
孔子在談到和君子在一起時的沒有與交際時間相協(xié)調(diào)的三種情況時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辈辉撜f話的時候說了,那就是急躁;該說的時候而不說,那就是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就貿(mào)然開口,就如同瞎子一樣??鬃釉诖颂幷f明了言語不僅要冷靜、謙遜,而且要善于察言觀色。
二言語與社會道德的和諧統(tǒng)一
美的言語行為不僅要有美的內(nèi)容、美的形式、美的組合,還要求與語境的和諧統(tǒng)一,還要符合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社會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影響著人們的修辭審美活動?!墩撜Z》中所要求的社會道德標準就是要做到“禮、仁、忠、信”四個方面,因此孔子的言語行為都是圍繞這些道德標準來進行的。
1言語行為要合乎“禮”
孔子在《顏淵》中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非禮勿言”可以看作是言語道德準則。在當時的社會等級秩序中,其道德倫理的核心就是禮制。一切社會行為必須納入“禮”的框架之下。因此,言語行為也不例外,必須合乎“禮”。
2言語行為要合乎“仁”
孔子把“仁”看作是人際倫理關(guān)系的道德理想?!墩撜Z》提到“仁”有109次,雖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其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鬃诱J為“仁”是與日常言語活動密切相關(guān)的,可以通過“言”來觀察“仁”,如《論語?子路》中記載:“剛、毅、木、訥近仁?!痹谶@四者中,“仁”具體在言語行為中的體現(xiàn)就是“訥”,也就是“慎言”?!吧餮浴本鸵馕吨谘哉Z行為實踐過程中進行道德價值判斷,并對言語行為與其它社會行為之間是否具有統(tǒng)一性進行認知。
3言語行為要合乎“忠”
所謂“忠”就是維護君臣之間的道德倫理關(guān)系?!爸摇狈从车窖哉Z行為中就是“忠言”。所謂“忠言”,一方面是指說話或?qū)懳恼碌恼嬲\態(tài)度,另一方面是指言語主體的忠心,即對言語對象的道德責任。《論語?憲問》篇云:“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边@里的“犯”就是要直言?!爸已浴彼枷雽笫烙绊懞艽?尤其是“忠諫”思想,更是被歷代奉為為臣之道,以至于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忠臣孝子、志士仁人。
4言語行為要合乎“信”
“信”是孔子思想體系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儒家“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將信譽比作車上套牲畜的橫木,說沒有它就不能行走??鬃铀f的“信”包括相互聯(lián)系的兩方面內(nèi)容,即一方面強調(diào)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強調(diào)自身的誠信。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他人的信任是自己生活事業(yè)獲得成功的條件,而要達到別人的信任,則自己必須要誠信。
所以,在言語交際中孔子特別注重言語與行為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言而有信”。有一次他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為人處世怎樣才能行得通?孔子回答說要“言忠信,行篤敬”。即言語要忠誠老實,行為要忠厚嚴肅??鬃舆M而說只要做到這兩條,無論在本鄉(xiāng)本土還是到別國他鄉(xiāng)都能行得通??鬃訉ⅰ把灾倚拧焙汀靶泻V敬”兩者結(jié)合起來,作為一個人的座右銘來對待,要求時刻不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論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孔子的修辭原則就是得體性原則,這是對“修辭立其誠”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
參考文獻:
[1] 袁暉、宗廷虎:《漢語修辭學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陳炯:《中國文化修辭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陳 :《文則注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4] 劉煥輝:《言語交際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要表達孔子的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廣大人民群眾,親近那些有仁德,品格高尚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化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小小的一句話,短短的幾十個字,一語道出了人一生中應該所遵循的道理與規(guī)矩,將從孝順到學習,從禮貌到交友融合在一句話之中,這難道還不能夠表示孔子的偉大思想么?所以我認為,孔子牛在這第一點。
中國古代的基層知識分子被稱為“士”,也就是這個階層撐起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那個部分。雖然孔子也曾經(jīng)官拜到省市那一級別的官位,但是歸根結(jié)底,孔子還是一個思想永遠比身份更高的人。這種境況就使得孔子只能夠?qū)⒆约旱拿癖姼蚶我员阌趥鞑プ约旱乃枷搿S谑呛?,“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這一稱號便流傳了下來。別說,孔子還真的是擁有教學天才。開辦了一個私塾,自己兼任校長和教師的孔子一教就出了弟子三千,其中的佼佼者還有七十二位。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為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革和文化流通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我認為,孔子牛在這第二點。
第三點或許許多人都沒聽過——孔子牛在,他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禮儀的傳承者和不被大眾重視的文化的忠實保護者??鬃铀幍?,是一個多變的時代。雖然春秋戰(zhàn)國沒有如同19世紀那樣巨大的改變,但是寫在書中的“王室衰微,諸侯稱霸”的的確確的發(fā)生在那個時代。為了稱霸,就要不計手段,以利益為最高目的。那么,無論是如何卑鄙,如何被人所不齒的手段都可以被視為是正當?shù)男袕?。在國家與國家都如此混亂的情況之下,孔子作為一個簡單的教育家或許還作為一個小小的官吏,高高舉起“復興周朝禮儀文化,傳承古典文明精神”的旗幟,向大眾傳播著自己獨到的思想和中國最值得稱贊的禮儀文明,這不是正代表了孔子自己的性格么?作為一個時代人物,孔子牛在這三點,也為人所稱贊于這三點。
我不知道我總結(jié)的孔子是否是學者心目中的孔子,也并不清楚這是否是歷史上真正的孔子,但是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這是“?!痹谖倚哪恐械目鬃?。也許一切都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說:
關(guān)鍵詞:孔子;君子人格;五德;《論語》
中圖分類號:G64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93-03
在《論語》中,君子既有“君之子”的原初意義,又被賦予了“仁義禮智信”等全新的德性內(nèi)涵,是二者的統(tǒng)一體。本文認為,在孔子所設計的君子人格中,德性“君子”是身份“君子”的應有之義,是身份“君子”的人格特質(zhì)。
一、孔子君子人格提出的背景
孔子處于戰(zhàn)亂紛爭的春秋晚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被諸侯爭霸代替,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然形成。所謂時勢造英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心懷天下,試圖以“克己復禮”的方式,恢復各安本位的社會秩序。為建設其心目中的理想的社會,孔子創(chuàng)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并相應提出了“君子”這一理想人格??鬃颖救说慕?jīng)歷也是其建立君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因素??鬃尤龤q喪父,與母相依為命,生活雖艱辛卻十分好學,“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精六藝,通古今,成為當時社會的全才??鬃右苑e極入世的精神,求謁仕途,曾先后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攝相事,使魯國獲得大治,后因“三桓”排擠離開故國,周游天下,希望得到諸侯國君的任用,卻屢屢遭挫。但是,這樣的處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其思想的發(fā)展。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晚年致力于教育,打破傳統(tǒng)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實行“有教無類”的德性教育,培養(yǎng)君子。君子作為孔子仁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7次之多,并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開篇,又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結(jié)篇??梢哉J為,孔子建立仁學思想的目的就是教育君子,培養(yǎng)君子的德性人格。
二、君子人格的內(nèi)涵
孔子所說的“君子”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身份君子,二是德性君子,是位格與人格的統(tǒng)一。
(一)德位一致的君子人格基本內(nèi)涵
從君子一詞的由來看,是“君”與“子”的合稱,“君”的上部是“尹”,表示治理,下部是“口”,表示命令,合起來是指發(fā)號施令、治理國家的人?!白印笔菍δ凶拥淖鸱Q、美稱,君子就是對當時為政者的尊稱。君子一詞廣泛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尚書》、《周易》等先秦著作中,表明在孔子之前該詞已流行,是身份和地位的代稱。但君子的內(nèi)涵到孔子時已確定發(fā)展為兩層意義,并開始從傳統(tǒng)的身份轉(zhuǎn)向德性人格。縱觀《論語》,君子和小人的對舉共有18處,其中標明為地位差異的有四處,標明為德性差異的有四處,其余均含身份和德性的兩重意義。這正是孔子君子思想與前不同的意義所在。面對當時有君子之位而無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德而無君子之位的“德”“位”兩分的現(xiàn)實窘境,孔子希望通過人格培養(yǎng),使有德者必有其位,有位者必有其德??鬃诱f:“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在先于君子學習禮樂的野人(小人),與后學習禮樂的世襲君子(卿大夫子弟)之間,孔子更愿意選擇前者,這符合其“學而優(yōu)則仕”的主張??鬃哟蚱苽鹘y(tǒng)的君子與小人的身份界限,實行“有教無類”,培養(yǎng)德性君子。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德位一體、德先德本”的君子人格理念已然確立。
(二)德性視野中的君子人格體系:仁義禮智信
《論語》論及君子應該具備的人格素質(zhì)非常豐富,有仁、孝、悌、義、忠、恕、禮、智、勇、恭、寬、信、敏、惠等。本文著重從后來成型的“五常”即五種基本的人格素質(zhì)方面進行論述。“五?!彪m在后代成型,但在《論語》中已有相當?shù)姆至俊?/p>
1.君子之德,仁愛為本。在《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了109次,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君子人格最基礎(chǔ)的內(nèi)涵。君子人格的其他方面都是圍繞仁而展開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之道,以仁為本?!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作為君子,不能須臾離開仁,仁就是君子人格的最根本。
什么是仁?孔門許多弟子都曾向孔子請教,本著因材施教理念,孔子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了不同回答,其中對樊遲的回答最經(jīng)典?!胺t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仁就是“愛(他)人”,但“愛人”的說法很籠統(tǒng),具體化后就是曾參的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夫子之道就是仁道,忠恕是仁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內(nèi)容。忠與恕,簡要言之就是推己及人,忠的推己及人強調(diào)的是“為人謀”,恕的推己及人強調(diào)的是不要強加于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強加于人;從更高層次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愛人如己,自己欲立足于社會,也使別人能立足于社會,自己要發(fā)達人生,也使別人能發(fā)達人生,在立人中立己,在達人中達己。
2.義利之辯,義以為上。在《論語》中,義被談及的次數(shù)也不在少數(shù)。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論語·衛(wèi)靈公》)何為義?《禮記·中庸》解釋:“義者,宜也”,義即合宜適當?shù)囊馑肌?/p>
君子行事應以合宜為度,義實際上是君子行為的價值標準,更準確說就是心中固有的道德價值觀,正如朱熹所解釋:“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四書章句集注》)可見義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德目之一。
孔子論義常與利相提。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然而這句耳熟能詳?shù)脑?,常被人引用作為批判儒家講義而不講利的證據(jù)。其實孔子并不反對利,在孔子那里二者是統(tǒng)一的。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保ā墩撜Z·里仁》)孔子承認對利欲追求是人性使然,孔子甚至以自己為例:“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保ā墩撜Z·述而篇》)但孔子也強調(diào),在追求利欲時必須以道義作為準則,“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篇》)
孔子沒有把義與利絕對對立起來,只是強調(diào)二者中要優(yōu)先考慮義,求利時心里首先想的是公眾的利益,這是“喻于義”的真正意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說的是君子行“德政”,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等的公利,小人想的是獲得小恩小惠,考慮的是個人和家庭的私利。作為德位一體的君子,顯然要把義擺在利的前面。事實上,當先行其義時,利也隨之而來。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篇》)學習道德仁義,就能得到俸祿,因此,君子的追求不在謀食憂貧上,應該在謀道憂道上,即對義的追求上。君子堅持“義以為上”的原則,最終能義利雙得。
3.仁智不二,智者不惑。君子既是仁者也是智者,智在《論語》中一般作知。子曰“知者利仁”,(《論語·里仁》)有智者能補益其仁德,豐富其仁德。智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品質(zhì)。
子曰:“知者不惑”,(《論語·子罕》)這里所說的智是明是非、辨善惡,所以智是一種道德辨識能力。具體說體現(xiàn)在“貴知己、善識人”上。“貴知己”是對自我的認識。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教育弟子對自己要有清楚認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智又體現(xiàn)在“識人”上。“樊遲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樊遲仍未明白,孔子進而解釋:“舉直錯諸枉”,能識別誰正直并提拔他,放置于邪惡人之上??鬃诱J為,君子管理國家,如能“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若“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保ā墩撜Z·為政》)由此足以看出,智是能夠分清是非曲直,而且能以長遠眼光看到長遠利益的能力,是君子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
4.信為立本,信以成之??鬃訌娬{(diào),在仁的基礎(chǔ)上君子要有信?!靶?,誠也”,“誠者,實也”。(許慎《說文解字》)誠多指內(nèi)向性追求,所謂內(nèi)誠于心;信是誠的外化,所謂外信于行。
孔子言信,是內(nèi)誠和外信的統(tǒng)一。信的第一表現(xiàn)是言必信實,即說出的話要真實??鬃臃锤谢ㄑ郧烧Z:“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墩撜Z·公冶長》)因為巧言與君子人格相悖;其次,信表現(xiàn)為言必信守。子貢請教如何成為君子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墩撜Z·為政》)說過的話、許下的諾言都應兌現(xiàn);信還表現(xiàn)為言必謹信。子曰“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保ā墩撜Z·子路》)即君子的措辭不能茍且馬虎,如此則能:“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論語·里仁》)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怕自己的行動跟不上。信是君子立身于世的重要德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君子是社會的管理者和標桿人物,信的德品顯得尤為重要。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顏淵》)孔子把信看得比死還重要,由此可見,信乃君子立身之本。
5.禮為行本,禮以行之。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狀況,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政治主張。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禮記·仲尼燕居》)禮是君子做事的方式和行為準則??鬃诱J為,君子的行為要以禮為規(guī)范,無禮不成方圓。沒有禮,一些好的德行也會變得極端,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墩撜Z·季氏》)“仁、義、知、信”等君子之德都要通過“禮”來實現(xiàn)。那么,怎樣禮以行之呢?“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運用以和諧、有度最為可貴,也是在孔子在《禮記》中一再強調(diào)的中庸之道。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保ā抖Y記·中庸》)君子的中庸之道,是隨時做到適中有度,無過無不及。當然孔子強調(diào)的禮是“心禮”和“行禮”的統(tǒng)一。真正的禮既有內(nèi)心禮敬的態(tài)度,又有外在行為的恭敬,如果只有內(nèi)心的敬而行為不合乎禮的要求,便是粗野;如果只流于外表恭順而內(nèi)心不知禮,便是花言巧語,所謂“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保ā抖Y記·仲尼燕居》)
孔子對君子人格的構(gòu)建,突破了君子身份的原始含義,賦予了君子全新的意義,使其向“德性君子”靠近。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在“在位者”無德和“有德者”無位的現(xiàn)象面前,孔子為社會提供了君子這一道德修養(yǎng)目標,致力于培養(yǎng)德位一致的新型君子。孔子要求君子必須具備“仁、義、禮、智、信”五大最基本道德素質(zhì)。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內(nèi)容豐富且具有活力的資源,為當代中國人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典范,對提高國民素質(zhì)有著的現(xiàn)實參照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潛苗金.禮記譯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關(guān)鍵詞:論語;義利觀;經(jīng)濟思想
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738(2013)02-0056-04
孔子在思想史上的偉大地位與影響已經(jīng)得到了后世的公認。由于《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語的重要著作,它既是儒家經(jīng)典,又是文學作品,因此該著也一直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但學界通常比較熱衷于通過該書研究孔子的文學思想、教育思想,而通過該著對孔子經(jīng)濟思想研究較少。事實上,通過認真分析《論語》的內(nèi)容,能夠發(fā)現(xiàn)貫穿孔子經(jīng)濟思想的一條主線——義利觀,也能夠明晰社會生產(chǎn)總過程的四個環(huán)節(jié)——生產(chǎn)、分配、交換、消費上孔子的具體觀點。下面詳析之。
一、孔子的義利觀
孔子并不諱言自己對財富的認同與追求,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這坦率地道出了自己對財富樂于躬求的心態(tài)。他把求富之心概括為一般的人性,并強調(diào)求富應有其道,這就是后人所言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理。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鬃与m強調(diào)求富,但又反對對利益無限制地追逐。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鬃与m認為所有人都有求財求富的欲望,但又認為君子與小人、統(tǒng)治者與勞動人民之間由于地位不同,謀取經(jīng)濟利益的范圍與方式也并不相同。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wèi)靈公》)??鬃佑謴娬{(diào)統(tǒng)治者要講求禮、義、信,只有統(tǒng)治階級講求禮、義、信,老百姓才能敬、服、歸。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為了對利的合理與非合理性進行區(qū)別,孔子又提出了“義”的觀念,他認為義與利的正確關(guān)系應是先求義而后求利,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又曰:“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他認為取利必須合乎義,因此見利時必須想到義,合乎義的利,多取不為貪,不合乎義的利,雖少也不能取。孔子通過對待義利的不同態(tài)度指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他認為小人是唯利是圖的,而君子是唯義是圖的。子曰:“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論語·憲問》)??梢?,孔子雖追求財富,但認為不義的財富對自己來說好比浮云,“他將追求‘義’放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之上 ”[1]。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他認為義有等級之分,君子之義是最高之義。子曰: “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孔子所說的小利,是統(tǒng)治階級暫時的、局部的或個人的利益,而相對于這種小利的是統(tǒng)治階級長遠的、全局的利益。 孔子在此告誡為政者必須不要計較小利,計較小利則成不了大事,只有具備長遠眼光,才能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全局的、整體的利益??鬃硬⒉环磳姹旧?。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梢?,“在符合道義的情況下,孔子不僅不反對求富逐利,而且認為不求富貴,貧窮卑賤對人而言是可恥的 ”[2]??鬃佑职蚜x、利與天命相結(jié)合,子曰:“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鬃釉诖苏J為人的富貴由天命決定,這有唯心主義宿命論的色彩。但這種觀點既有利于維護封建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因為他們的富貴是天命決定的,是合乎禮義的),又有利于安撫勞動人民(因為勞動人民的貧賤也是天命決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鬃诱驹诰S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持論,子曰:“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與“未若貧而樂”(《論語·學而》)。這樣,在貧富不均、并不公義的社會里,孔子用天命思想與“貧而樂”的高尚情操去要求百姓安于本分,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故孔子之義其實是用所謂的義之名而行安定社會之實。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鬃訉Ω桧炈吹摹渡亍贩浅M瞥纾珜Ω桧炍渫醯摹段洹穭t頗有微詞,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孔子認為舜是由堯禪讓而得到天下,而武王是伐紂得到天下,雖然紂王無道,武王伐紂順乎民心,但在孔子看來,用武力一個封建王朝仍不能看作為道義之舉,而“‘亞圣’孟子則認為用武力暴虐的君王是符合禮義的,這種行為不是弒君,而是誅獨夫[3]”。可見,孔子之義有一定局限性。
《論語》中還論述了“禮”這個概念,“禮”是“義”的具體化與制度化,孔子認為禮是用來治理國家的,子曰:“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孔子認為只有使人們在禮制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去求利,才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而禮制的和諧是先王之道美善之處。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可見在孔子眼中,合于禮制的具體行為就被看作“義”,而合乎禮義的利益才是孔子所倡言追求的正當利益。
綜上所述,孔子認為君子將義放于利之上,追求合乎禮義的利益,而小人將利放于義之上,因利失義,不顧及禮義而去求利。這就是孔子的“義利觀”。這種思想是貫穿孔子經(jīng)濟思想的一條主線。
二、社會生產(chǎn)總過程各方面孔子的具體觀點
首先,孔子在生產(chǎn)上的觀點還是比較多的??鬃又匾暽a(chǎn)勞動的成果,強調(diào)豐衣足食對于社會的重要性。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鬃影殉渥愕募Z食與軍隊放在治國的首位,認為只有糧食與軍隊充足,老百姓才信任國家。《論語》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庶,人口興旺之謂;富,物產(chǎn)豐富之謂??鬃訉πl(wèi)國人口充足與經(jīng)濟富裕有非常良好的印象,孔子把“庶”與“富”放在突出的地位,認為“庶”與“富”都完成了才能教之。以上兩例都說明孔子重視物質(zhì)生產(chǎn)成果與人口建設,但孔子卻反對士人或君子直接參加生產(chǎn)勞動,而且有輕視與貶低勞動人民的言論。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論語·里仁》)。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提出關(guān)于學種地、學種菜的問題時,孔子先干脆回答說“吾不如老農(nóng)”與“吾不如老圃”,似乎顯得很謙遜。但樊遲一走,孔子就評論說:“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鬃由倌陼r曾因貧困參加過多種勞動并學會多種技藝,卻并不以此為自豪,反而用惋惜的口吻對子貢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認為命賤的人才學習勞動技能,去辛勤勞動,具有封建剝削階級的口吻??鬃訌娬{(diào)說:“君子多乎載?不多也”(《論語·子罕》)??鬃诱J為“小人”該做的事情就是從事生產(chǎn)勞動來供養(yǎng)“君子”。 孟子繼承孔子之說,也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鬃舆@一思想導致后來的仕人階層很少有親自參與體力勞動者,消極影響是明顯的。但孔子在生產(chǎn)上的積極影響也有不少。孔子主張改變歷法,廢除周歷,提出“行夏之時”(《論語·衛(wèi)靈公》),做到“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這種改變歷法的行為是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農(nóng)業(yè)收成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是商業(yè)發(fā)展的萌芽時期,“重本抑末”(重農(nóng)抑商)思想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占據(jù)主導,但“孔子卻肯定從事商業(yè)的成功者。他褒揚年輕時就從事過商業(yè)活動的管仲”,說他后來的功績是“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對學生子貢經(jīng)商成為巨富,孔子也贊揚說:“端木賜(即子貢)不受約束,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屢屢猜中”(《論語·先進》)??鬃舆€提倡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愛惜良田。他在魯國任中都宰和小司空時,曾將土地分為山林地帶、川澤地帶、丘陵地帶、高原地帶、平整地帶等五類,認為耕作時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土地因地制宜地種植不同的作物,做到“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孔子家語·相魯》)??鬃与m提倡“父死葬之以禮”的孝順之道,認為長輩親人死之后必須以禮安葬,但他又竭力主張“因陵為墳,不封不樹”(《孔子家語·相魯》),認為墓地應選在山坡上(因陵為墳),一不積土為墳(不封),二不植樹或樹碑為墳(不樹),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占用良田,有利于節(jié)約土地資源。當今雖鼓勵火葬,但墓葬也多采取了孔子所述的這種方式。
其次,在分配方面,孔子從緩和階級矛盾的立場出發(fā),主張輕賦薄斂的政策。他反對橫征暴斂,也適當?shù)仃P(guān)心人民利益?!墩撜Z》中有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鬃訉θ接形茨軇褡杓緦O氏實行田賦暴斂民財非常不滿,嚴厲地批評冉有,認為他不是自己弟子,不輕稅賦??鬃幼钣杏绊懙姆峙渌枷胧恰安换脊讯疾痪?,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子又曰:“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孔子認為,老百姓不怕財富少而怕財富不平均,不怕貧窮而怕社會不安定。只有平均財富才不會有貧窮者,只有社會和順了才不會有財富差別,只有經(jīng)濟安定才不會有社會動蕩。當然,“均無貧”并不是要在各個等級間“均貧富”,“孔子是尊卑貴賤等級次序的堅定維護者,絕無對各階級財富強行要求平均分配的思想”[4]。孔子只是主張生產(chǎn)資料的占有應當與其等級身份與地位相一致,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均衡。如果破壞了這種均衡,必將導致貧富差異的加劇與階級矛盾的深化。故子曰:“貧而無怨難”(《論語·憲問》),貴族階級內(nèi)部貧富的差距,往往是動亂的根源。因此,孔子要求富裕的人要懂得“富而好禮”(《論語·學而》),對財富的占有要遵循禮制規(guī)定,不能見利忘義??鬃舆@種“均無貧”的思想,對老百姓之間的矛盾、統(tǒng)治階級間的內(nèi)部矛盾以及老百姓與統(tǒng)治階級間的矛盾都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和。對社會穩(wěn)定是有積極作用的。
在交換領(lǐng)域《論語》中孔子思想雖不多,卻很有價值??鬃又匾暽虡I(yè),他主張廢關(guān)卡,便利商賈行人??鬃釉u臧文仲有三不仁,其中一不仁就是置六關(guān)向行商收稅??鬃舆€曾說服魯襄公廢除六關(guān),這體現(xiàn)出孔子在春秋時便已有了商業(yè)上不收稅或少收稅,進行開放性自由貿(mào)易的先進想法??鬃舆€提出“謹權(quán)量,審法度”(《論語·堯曰》)(即統(tǒng)一度量衡)的主張。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國眾多,不同諸侯國百姓之間經(jīng)常進行商品交易,而由于度量衡不統(tǒng)一,不同諸侯國的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易時并不方便,雖然統(tǒng)一度量衡完成于秦始皇,但孔子早已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主張。孔子還嚴禁商品市場上的擅自抬價行為,這對于打擊投機倒把是有積極意義的??鬃又鲝垺捌鞑坏駛巍保ā犊鬃蛹艺Z·相魯》),這是商品經(jīng)濟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問題,即如何對待實用與形式以及真與偽的問題?!捌鞑坏駛巍本褪且笊唐返耐庥^應當要服從其實際,嚴禁以假亂真。孔子這些主張在其擔任魯國中都宰和小司空期間大多付諸實施,這對于穩(wěn)定與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端正市民經(jīng)營作風、維護消費者利益都有著積極作用。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主張進行開發(fā)性自由貿(mào)易,反對哄抬物價,強調(diào)商品品質(zhì)與質(zhì)量,反對商品浮夸與炒作,這些做法都與孔子主張有承繼關(guān)系。
《論語》中孔子談論較多的是消費領(lǐng)域??鬃又鲝堃馈岸Y”而行,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問政》)??鬃酉胍浴爸芏Y”作為封建貴族階級的消費標準,但孔子所處的是“禮崩樂潰”的春秋時期,他要堅持的“周禮”的規(guī)范法則即使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也已失效。因此孔子本人也遇到許多有違“周禮”之事,其學說在當時也得不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同與支持。如“子曰: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再如“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這都是不遵守“周禮”之例。雖然孔子學說在當時屢有碰壁,但孔子有些消費觀點卻值得認可與借鑒。子曰:“學而不厭”(《論語·述而》),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下議也”(《論語·述而》)??鬃诱J為知識分子在物質(zhì)生活上不必有過高的追求,而應當在學習與事業(yè)上嚴格要求自己。時人評價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認為孔子是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人??鬃诱J為不同等級的人消費水平不一樣。當普通士人還未取得爵祿時,他們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論語·述而》),“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生活消費非常貧困。但當仕人取得爵祿后,消費水平便應當隨之改變,子曰:“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鬃诱f自己當上大夫后,出門不再步行。對于沒有取得爵祿的士人,孔子認為他們應安心于“君子固窮”的狀況(《論語·衛(wèi)靈公》),應當學習顏回的高尚情操,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做到安貧樂貧。而對于已取得富貴的人,孔子認為也應當要知足,不應有奢侈的追求??鬃釉澷p衛(wèi)公子知足常樂、不求華美的心態(tài),孔子說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論語·子路》)。墨子也曾說:“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墨子》),這也是強調(diào)知足常樂,該思想是與孔子相近的??鬃訌娬{(diào)窮人富人都應知足,這與其維護統(tǒng)治階級固有秩序的立場相一致。子曰:“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小人由于不安于貧窮,因此犯上作亂。無論貧富,知足都是一種美德。貧者知足,才能“貧而樂”(《論語·學而》);富者知足,才能“富而無驕”(《論語·憲問》)與“富而好禮”(《論語·學而》)。只有人人都懂得知足,才能夠上下相安,社會也就不會出現(xiàn)動亂了。要做到知足,就必須克服人性的弱點,自覺地節(jié)制自身的貪婪與欲望,因此孔子又提倡節(jié)用克儉。對于“禮”與“喪”這種頭等大事,孔子也主張節(jié)儉,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對于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孔子更是反對奢侈浪費,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孔子曾贊揚自己弟子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貂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論語·子罕》)。甚至連戴帽子這種小事,孔子也很注意。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按禮制的規(guī)定應該戴麻制的帽子,但麻制的帽子費工費錢,當時有一種用黑絲織的帽子比較省工省錢,孔子就贊成戴這種帽子。雖然孔子提倡節(jié)用克儉,但他也贊成不違禮法的合理享受。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xiāng)黨》)。這說明孔子對飲食也還是有講究的。節(jié)用克儉并不是要求吝嗇,吝嗇是孔子強烈反對的。《論語》有載:“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為爾鄰里鄉(xiāng)黨乎!’……”(《論語.雍也》)??鬃右茏釉甲鏊芗?,給其粟九百,原思嫌給多了就推辭,孔子請原思不要客氣,如果原思用不了就用它幫助鄉(xiāng)里窮苦人就是了,可見孔子雖不富裕,卻比較大方。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但孔子認為一個人即使有周公那樣完美的才華,但如果存在驕傲吝嗇這兩大毛病的話,他就不可能取得大成就了。
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主要存在于《論語》一著中,雖然它是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但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研究孔子經(jīng)濟思想,既是研究我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的需要,也是全面批判與總結(jié)孔子學術(shù)思想的需要。孔子的部分經(jīng)濟思想在當今世界仍有一定的積極與借鑒意義。
注:關(guān)于《論語》中的所有引文均見于張海嬰著《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
[參考文獻]
[1] 胡寄窗.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1998:16.
[2] 劉家貴.孔子經(jīng)濟思想散論[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