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儒” “禮” “仁” “中和、中庸” “性善說” “道德境界”
一、孔孟儒學的意義及地位
儒本來是一種職業(yè),所謂儒者,就是以相禮教書為職業(yè)的人,對于孔孟,這話是不能說的。孔孟雖亦儒者,但他們又創(chuàng)立了儒家。儒家與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會中的教書匠、禮樂專家,這是孔子孟子以前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他們也講詩書禮樂、“古之人”等。但他們不是照著“古之人”講,而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孔子因其以述為作,所以他不只是儒者,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立人。儒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不了解儒學,就不可能了解中國文化。而要了解儒學,則必須領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二、孔孟儒學思想的具體闡釋
儒家是以仁、義、禮、智見稱于世的。后人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但孟子講“四端”則只說道仁、義、禮、智。此四者也是孔子常講的。將其并列為四,則始于孟子。
先說孔子的“仁”、“禮”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孔子生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奴隸制一觸即潰。面對時局,孔子不惜以年邁之身,周游列國,宣傳以禮治國,主張恢復“周禮”以重整社會秩序。其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第一,仁者愛人?!叭省笔强鬃铀枷塍w系的核心??鬃訉Α叭省弊髁硕喾矫?、多層次的闡釋和規(guī)定。從正面講,“剛毅、木訥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學而篤直,而同近思,仁在其中矣”。從反面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就其具體的內容而言,仁者即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亦所謂恕,合忠與恕,謂之忠恕之道,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推己及人的積極方面說,恕是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說。如是“推其所為”,以及他人。所以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比适强鬃诱軐W的中心,而忠恕又是“為仁”的下手處。
第二,克己復禮?!翱思簭投Y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求,通過對個體道德的自覺培養(yǎng),提高修養(yǎng),使一切視聽言動都符合“禮”的要求。能立即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復禮”。
第三,和貴中庸。《論語堯曰》載:堯禪位于舜,教四字之訣“允執(zhí)其中”,意即以“中道”為政教的準則。舜受堯命,唯中是用??鬃訉Υ舜蠹淤澷p。儒家的中庸,中和觀念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可以說,它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這些思想,就是其本身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就時局而言卻不合潮流??鬃铀篮螅寮液懿痪皻?,楊朱、墨翟的學說很有市場。孟子把自己視為孔子的傳人,立志恢復儒學,并對孔子的仁學作了進一步發(fā)展。一方面,給仁學找到了人性論的根據(jù);另一方面,又把“仁”的道德內涵發(fā)展為政治理論的基礎,建立起仁政學說。
第一,為了尋找仁政學說的自然基礎,孟子提出了性善的人性論。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下》),即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又可稱為“惻隱之心”,即對別人不幸的同情心。圍繞“不忍人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概括為“四心”。
第二,仁義禮智與人性美。孟子突出了仁、義、禮、智,他把這四者與人性善組成一系列。孟子的仁當然不只停留在動機上,它也要轉化為行動,行動的原則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親及疏,孝和親中親是仁的根本。仁蘊涵義,是義的行為,不必是仁的行為。孟子所說的禮,指揖讓進退之類的行為規(guī)范。禮從屬于義,是仁義的外在表現(xiàn),是進入仁義道德之境的門戶。智是對于仁義禮的了解。人必對于仁義禮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義禮的行為。如無了解,他的行為,雖可以和乎仁義禮,但嚴格地說,不是仁義禮的行為。其只順性而行,或順習而行,他的境界,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
孟子的思想體系還有道、德、信、思等等,但仁、義、禮、智是核心,其他可視為外延。孟子與孔子相比,倫理內容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但孟子的新貢獻主要在于把倫理范疇與人性善連接在一起。人倫關系出自人的本能,就這一點論,在儒家倫理觀念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儒家的系統(tǒng)性格
民族的心態(tài)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直接影響民族心態(tài)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以儒學作為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主干,它的價值觀念和取向必然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構成了我們民族共同的性格和主要的思維方法——道德境界。
儒家講道德,并不是只宣傳些道德規(guī)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記。因此,孔孟從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力求用道德境界的精神遺產進行社會教化,用比較低的社會成本實現(xiàn)天下大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積極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把家國并稱,把修齊治平放在一起相提并論??鬃诱f“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孟子則把他繼續(xù)向前推演到“仁者無敵”。然而,道德境界的實現(xiàn),需要個人的高度自覺;個人的自覺當然取決于個人抵制自然欲望的能力、抵制追求利益的過分強烈愿望。孟子提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過程,就是道德境界的最主要最實用的修煉過程。
四、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儒學是人類文化性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它培養(yǎng)人們特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禮儀文明習性,它曾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動中發(fā)揮過溝通、融合的重要作用,它也會在當代世界文明對話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儒學之所以能夠推動世界文明對話,就在于儒學體現(xiàn)了人類的道德自覺,揭示了人生常道,維護了人類的尊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將不僅發(fā)揚儒家文化仁愛寬厚的精神,使自己的文明與世界各種文明進行更深入更有效的對話和交流。而且中華民族也將以儒學“中和之道”的態(tài)度和智慧促進正在發(fā)生沖突的各種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了解,起到中介和橋梁的作用。
總之,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的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其消極思想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隱暗性格。今天,我們已致力于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價值體系,就不能不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儒學及其價值體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新價值體系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1986,(11):16-17.
[關鍵詞]啟蒙時期;儒家思想;傳播;影響。
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儒家思想的核心為“仁”“義”“禮”“忠”
“孝”“知”。它歷經(jīng)孔孟哲學、西漢獨尊儒術、宋朝程朱理學的發(fā)展過程。當明末清初利瑪竇、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播基督教時,他們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觀念引入了中國,同時也把儒家思想帶回了西方。儒家思想的傳播對啟蒙時期的西方社會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傳入西方的背景條件。
儒家思想主觀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質,但它卻通過基督教傳教士的書信、著作和譯作傳到了西方。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傳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與西方的古希臘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與當時西方的社會環(huán)境相契合,同時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時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與古希臘哲學中的倫理思想有共通之處。無論是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還是亞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倍挤从沉斯畔ED哲學對道德倫理的重視。蘇格拉底的哲學集中表現(xiàn)在“認識你自己”,主張建立人的哲學,發(fā)揮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認為人的幸福與否取決于靈魂的好壞。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學說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稱為“中國的蘇格拉底”。古希臘的倫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追求和擁有倫理道德成為許多人的理想。這種對倫理道德的重視同樣體現(xiàn)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體現(xiàn)了對言行舉止進行規(guī)范的道德標準?!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儒家的道德標準推崇強烈的自律意識,即自己希望實現(xiàn)的目標也要幫助別人實現(xiàn),而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而基督教特別是新教同樣重視對言行準則的規(guī)范。其教義強調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儉節(jié)約,通過今世的善功來彰顯上帝的恩澤、進而成為上帝的選民最終獲得拯救。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與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愛”也有一定共通之處?!叭省钡暮诵木褪恰皭邸?。
仁愛就是要關愛別人,從愛自己的家人推及到愛自己的朋友、左鄰右舍。孔子關于“仁”的說法在《論語》中有較多論述。“仁者愛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克己復禮為仁”?;浇虅t提倡在神愛的基礎上的博愛。在愛上帝的前提下,人們要愛自己的親人、朋友、甚至于愛自己的敵人。
“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不認識神……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兄弟們,神既然是這么愛我們,我們也應當彼此相愛?!盵1](P.275-276)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時代精神,為啟蒙運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歐洲當時處于封建君主和宗教神學統(tǒng)治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和思想家從儒家學說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來解決時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張和理想。儒家思想的傳入客觀上適應了當時歐洲社會反對封建世襲特權、倡導民眾的自由和權力,呼喚資產階級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和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
二、啟蒙時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和影響。
16世紀末至18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大量介紹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譯作。作者和譯者大都是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這些著作和譯作的出版一方面是為了使歐洲更好地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滿足西方人對異域文化的好奇與探究之心,另一方面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人的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從而更好地傳播基督教教義。
根據(jù)傳教士利瑪竇的日記整理編撰成的《利瑪竇中國札記》向西方呈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和民族,同時對中國的儒教、佛教、道教都有評述。
利瑪竇意識到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起到的思想統(tǒng)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因此他推崇儒教、稱頌孔子,把儒教稱為文人的宗教:“凡做學問有了名氣的人或從事學問研究的人,沒有一個是再信任別的教派的”。[2](P.101)利瑪竇對儒教的了解、介紹主觀上是為了以一種中國信眾更能接受的方式來傳播基督教,客觀上卻對儒教的傳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耶穌會士基爾歇所著的《中國圖說》一書也提及了中國的儒釋道三教。西班牙的多明我會傳教士閔明我的《縱覽》的第三部分提及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格言,第四部分輯錄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朱熹等歷代先哲的言論。萊布尼茨和伏爾泰等著名思想家都曾閱讀過此書,認為這本書對了解中國大有幫助。1687年,柏應理的《中國圣賢孔子》在巴黎出版。作為全面向歐洲介紹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此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廣泛的關注,其拉丁文本被翻譯成法文和英文。這本書包括了對孔子及其學說的介紹,也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的譯文?!吨袊ベt孔子》是歐洲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讀物,萊布尼茨和孟德思鳩都曾閱讀過此書。1709至1713年耶穌會士衛(wèi)方濟整理出版了《中國典籍六種》,收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jīng)》
《小學》的拉丁文譯文,從而首次將四書完整地介紹給歐洲讀者,使歐洲讀者對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啟蒙時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在知識分子、思想家和哲學家中引起了不同凡響。這種影響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其一,倫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與西方的古希臘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倫理道德的許多方面契合相通,并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因此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受到了眾多西方人士的稱頌。其二,政治體制方面,表現(xiàn)為對以儒家學說作為思想基礎的政治體制的頌揚。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以父權為基礎的專制政體保障了社會的長治久安。其三,對民主政治的促進作用。儒家反對世襲制度,提倡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同時儒家思想的“民貴君輕”把“民”置于學說中心。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主應有君主的樣子,實行德政、以德服人。這一主張與資產階級追求平等和權力的民主政治學說相兼容。
作為歐洲研究中國名氣最大的學者萊布尼茨認為中國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爸袊哂校ㄔ谀承┓矫媪钊藲J佩的)公共道德,并與哲學理論尤其自然神學相貫通”[3](P.72)“在實用哲學方面,也就是說,在道德戒律方面,在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們肯定超過我們,盡管承認這一點令人臉紅”[4](P.69-70)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曾贊頌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中國人生活在一種最完善、最實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這部分地區(qū),任何人都不具有這種道德”。[5](P.496)對儒家思想談論和贊頌最多的當屬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以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稱之為“歐洲的孔子”。他宣稱,“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6](P.369)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并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guī)的時代?!癧6](P.369)伏爾泰根據(jù)中國元劇《趙氏孤兒》改編成的《中國孤兒》中,征服者成吉思汗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被征服者所折服,最終放下了屠刀。這個結局正是孔子道德情操的最好詮釋。
以儒家學說為思想基礎的中國政治體制得到眾多啟蒙思想家的推崇。伏爾泰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國家。他渴望穩(wěn)定、和諧的理想社會,期盼仁慈開明的君主,并以中國的長治久安來論證中國體制的優(yōu)良。在伏爾泰眼中,中國的政治體制最合乎理性,是因為它建立在父權社會的基礎上。”兒女孝敬父母是國家的基礎。在中國,父權從來沒有削弱……一省一縣的文官被稱為父母官,而帝王則是一國的君父。這種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把這個幅員廣闊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家庭“。[7](P.216)在啟蒙運動大潮中產生的”重農學派“理論也得益于中國的儒家思想。學派創(chuàng)始人魁奈主張農業(yè)為一國之本。中國的歷代帝王都重視農業(yè),而這一傳統(tǒng)正源于孔子的儒家學說。在他的《的專制制度》一書中,魁奈贊揚了中國的專制制度。他認為中國的專制制度是”合法“的專制主義,符合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體現(xiàn)。在魁奈眼中,中國的諫議制度和監(jiān)察機構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權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專制主義。
三、儒家學說對西方的民主政治也有促進作用。
”學而優(yōu)則仕“的中國科舉制度和用人制度得到了頌揚。這一人才選拔制度強調依靠品德、學識和才干而不是憑借出身和門第選拔人才,與西方尊重個人價值、提倡民眾的權力和平等的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我苍峒爸袊慕逃贫群陀萌酥贫??!痹谥袊鴽]有世襲貴族,一個人的功績與才能是他可能獲取顯貴地位的唯一標準……兒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學上,以此作為獲取功名的唯一途徑“。[8](P.44)對中國用人制度的頌揚揭示了當時的歐洲社會對封建貴族世襲制度的不滿和抗議,反映了個人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想和愿望。同時儒家的”民貴君輕“”民為邦本“思想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來源。啟蒙運動和隨后的法國大革命都體現(xiàn)了反對專制特權、爭取民眾權利和自由的精神。
盡管啟蒙思想家并未去過中國,但他們通過傳教士的著作和譯作了解了儒家思想,并對這種異域思想大為贊賞。對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贊美反映了接受者基于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所做的理解、加工和有選擇性的接受。首先,對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贊美反映了啟蒙思想家對穩(wěn)定、和諧、開明的理想社會的向往。他們認為儒家提倡的道德思想不僅與古希臘思想和基督教在許多方面契合相通,而且有助于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的安定。以道德為基礎的”禮“規(guī)范了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倫理秩序,規(guī)范了每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處事準則,由此避免了沖突和紛爭。儒家倡導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治理國家,從而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其次,儒家思想反映了當時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時代精神。17、18世紀孔子及其學說在歐洲風靡一時。在許多啟蒙思想家眼中,孔子不僅教導人們如何做人,也教導人們如何治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為許多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世襲的重要思想武器。啟蒙思想家驚喜地在儒家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與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學說與理念。儒家反對世襲制度的思想與啟蒙時期反對封建和宗教神權,爭取權利和自由的訴求和主張不謀而合。儒家思想的傳入客觀上適應了西方社會反對特權政治、倡導民眾的自由和權力,呼喚資產階級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和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和源泉。1945年,美國漢學家顧立雅出版了《孔子與中國之道》一書,對中國儒學在17—18世紀給予西方的影響做出了如下闡述?!痹跉W洲,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發(fā)展中,孔子哲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法國思想,它又間接地影響了美國民主的發(fā)展?!癧9](P.5)結束語。
啟蒙時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屬于兩種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體系,但它們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共通之處。二者都是對人類的生命價值和世界的終極意義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領域。雙方都互有可借鑒之處。儒家思想的許多理念能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解決西方文化的危機。因此它在西方的傳播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現(xiàn)當代意義。
注釋:
①本文所有關于孔子的引述都出自張燕嬰譯注的《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②有關”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參閱了徐明龍著的《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1]圣經(jīng)新約[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6.
[2]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秦家懿編譯。德國哲學家論中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3.
[4]勞端納。萊布尼茨”中國近事“序、評、譯[M].火奴魯魯,1957.
[5]戴格拉夫編。孟德斯鳩的隨想與隨筆[M].巴黎,1991.
[6]伏爾泰。哲學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伏爾泰。風俗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00.
【關鍵詞】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
從春秋到現(xiàn)代,儒家思想歷經(jīng)千年,貫穿于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裨助我們處理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矛盾。儒家哲學義理中蘊含著對終生教育的價值觀、人生歷練與處世修養(yǎng)等方方面面,裨助我們找回原有的“仁愛”、“忠恕”的純潔心靈與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脫俗與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助推我們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與哲學義理,即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需要。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行,解決社會道德問題更為迫切,急需借鑒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剛之氣處理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內涵
管窺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觀點,充斥著對“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著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賢人格”、“自強不息”、“見利思義”以及“以和為貴”,對裨助處理社會道德問題以及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儒家思想中充斥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以及“天下為公”的儒家言論,裨助我們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人們物質欲的泛濫,無疑儒家憂國憂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民眾的國家民族意識。儒家認為,只有具備了超凡脫俗與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面對外在的威脅與物質誘惑,才能達到處之泰然、鎮(zhèn)定自若的高貴情懷。儒家道德思想認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領悟“德”的內涵,必須從道德的根源性開始。儒家認為道德的根源在每個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認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盀槿视杉骸钡娜寮艺J為學者必須先識仁才能在求知、做人、處事上有所依據(jù),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為國家棟梁。以道德倫理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學而上達”的教育思想充斥著科學內涵。儒家“以義為上”的義利觀對物欲泛濫的現(xiàn)實社會是正確的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良藥。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人們迷失在物質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內心毫無國家民族的責任之感,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儒家這種崇高義利觀的弘揚,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當代青年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以致形成“至賢至圣”的理想人格。從切實問題入手“問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談道德理論,具有極為重要的道德實踐意義?!爸揖龕蹏迸c“憂國憂民”的儒家思想具有著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這種高度的國家民族責任感與愛國意識,對于裨助我們處理社會道德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儒家思想中至賢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現(xiàn)實意義。以“仁”為主體的“修身、齊家、治國”,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實現(xiàn)路徑,追求整體的和諧。我們只有樹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們的心理思維,才能構建新的行為方式裨助社會風氣的改變。儒家倫理實踐在于自覺反省,保證本心良知。儒家認為“仁”是內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是一種無待外求的“本性”東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須透過人的自覺呈現(xiàn),而后乃能透顯它超越而客觀的現(xiàn)實意義。儒家把道德行為劃分作初級和高級道德兩種發(fā)生模式:根據(jù)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應,作為內在說服和根據(jù),推動初級道德行為的發(fā)生;通過學習培養(yǎng)道德理性作為外在說服和根據(jù)建立高級道德行為的動機。個人從高級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級道德的回報,這種至賢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重要路徑。儒家點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復禮”與“反求諸己”,道德原則不是依據(jù)形式邏輯的規(guī)則去考核,而是依據(jù)反省自覺中的存在實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從事道德實踐,以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人格。這種實踐將帶來全面的存在性和終極性的自我轉化,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儒家所強調的個人對他人念恩和善行實踐的動機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觀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對于裨助當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義的學習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亦是一種新的道德療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現(xiàn)實意義。儒家教育思想的內容包含天人合德為理想,以仁義內在為動力來喚醒人的純真本性,并從具體之生活來落實道德的實踐,在實踐當中親自去體會,親自去驗證道德,以德行之自覺為進路來達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視對學生道德理論灌輸而忽視道德實踐的情況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賢至圣”的道德實踐,對于我們現(xiàn)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謙沖誠信”、“當仁不讓”、“追求和諧”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們克制內心與行動上的物質欲望,以致達到“至賢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導的“大同社會”不僅通過“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啟迪了現(xiàn)代人的哲學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助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儒家的中庸之道與權變智慧,對我們處理現(xiàn)當代的種種現(xiàn)實社會問題給予極大的啟示,其科學內涵與教育思想增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弘揚。儒家“其善而從、不善而改”的見賢思齊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斷的自我成長以趨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養(yǎng)出人們具恢宏氣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數(shù)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色彩以及歷史局限性,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吸取儒家思想的精華來裨助我們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僅在思想、內涵、形式、方法上給予我們智慧的啟迪,也直接或間接的貫徹在家庭、學校、組織所進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無形的影響著當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應當結合時代的特點,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學內涵,裨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逐漸流毒于當今社會,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華洗滌人民的心靈引領我們到至賢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張通過教育與修養(yǎng)讓人們在黑暗現(xiàn)實之中發(fā)現(xiàn)人的本善,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養(yǎng)為視點的論述,對于充斥著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當今社會,亦是一種新的道德療法。主張“誠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倫理價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認為是人的“仁”彰顯了天道天命的價值?!叭f世師表”的孔子認為我們不僅要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質需求的合理滿足,與孟子道德的產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質基礎的主張相比,極具科學和實踐意義。主張“內圣外王”與“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沒有忽視人民正常的物質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簞食,一瓢飲”的合理范圍之內。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jīng)濟建設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簞食,一瓢飲”不堪其憂的思想治愈對物質欲極度追求的當今社會。誠然,灌輸沒有絲毫物質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會成為空泛的道德口號,既無助于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無助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綜合考量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一味犧牲個人利益滿足國家集體的需要,“道德”必然難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儒家生命觀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墩撜Z》被奉為儒家思想精髓的經(jīng)典,被歷代引以為修身處事的憑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觀的科學內涵,通過對儒家生命觀的管窺汲取精髓,裨助人們樹立正確生命觀,增益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墩撜Z》中的生命觀以“生活與處世”的內容最多,而“生存與生命”的內容較少。管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論,可以看出他關注的是生命的意義,重視的是現(xiàn)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揚了生命的價值?!墩撜Z》中這樣寫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窺這句話,我們可知儒家按部就班與循序漸進的做事要求?!敖?jīng)世致用”的孔子強調的是現(xiàn)世的價值,關注的是生存的意義,而過度的強調生死與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儒家生命觀體現(xiàn)的不是對生命的輕視,而是追求在集體、國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際能夠挺身而出的至高道義,這種舍生取義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顯出儒家對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樣,“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凸顯的也是這種至高的道義,儒家不僅單方的要求對“仁”的道德追求,管窺這種思想的背后是對人生價值的至高要求與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與消極以對的觀點來詮釋儒家關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通過管窺孔子在祭祀中的謹慎與真情,也凸顯了孔子對逝者的敬畏與生命的敬重??偫ㄖ芨Q《論語》中生命觀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雖然對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對死亡的議題視而不見,通過謹慎積極的態(tài)度處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現(xiàn)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價值追求。通過管窺儒家“慎終追遠”的謹慎態(tài)度以及對“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揚的追求,儒家將生命觀最終回歸到積極處理現(xiàn)實生活的努力之上,彰顯生命價值的意義之所在。儒家生命觀中凸顯的對人生價值的至高追求與生命的珍重,增益當代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裨助著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通過管窺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對當代教育的意義,力求裨助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鬃咏逃瓌t總括之有四個方面,“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約”。孔子在學習方法上采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各種不同方式使學習者能知行通貫。孔子認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點,在教育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學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點,對于不同年齡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職業(yè)(學生、商人、工人等等)運用不同的方法。管窺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言論,可以看出其對“啟發(fā)誘導”這種教育方式的重視。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從教者與受教者中要找到這樣兩個平衡點:第一,從教者主動與被動之間的平衡點,既要保證從教者的主動權利又不能完全扼殺受教者的積極性;受教者積極性與自由性,既要保證受教者的積極性又不能無視從教者的主導作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印皩W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科學的把握了學與思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極具參考意義。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鬃蛹纫髮W生要博學多識又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面不能雜亂,深刻地洞察到知識廣與深的辯證關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從教者與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論指導意義。在學習立場上,孔子要求學習者能夠以虛心的態(tài)度自動自發(fā)努力地去學習,并應珍惜時間,有恒心的學習,不可操之過急,而是循序漸進的學習??鬃拥膶W習觀念講求學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學習意義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養(yǎng)出具恢宏氣度的君子儒,借著學習使人能不斷的自我成長以趨于完美之境地?;诖?,儒家在教育方法、內容等各個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發(fā)
儒家思想精髓的實效性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發(fā)。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實效性上側重,并充分考慮受教者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空洞的灌輸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輸。采用實效與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可以裨助受教者達到至賢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實踐性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發(fā)。儒家思想的實踐性在“知行合一”與“為己之學”上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管窺儒家“知行合一”與“為己之學”的言論可見其對實踐的重視,因此,應當著重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道德實踐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儒家倫理實踐在于自覺反省,保證本心良知。道德原則不是依據(jù)形式邏輯的規(guī)則去考核,而是依據(jù)反省自覺中的存在實感,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讓受眾者可以自主地從事道德實踐,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這種實踐將帶來全面的存在性和終極性的自我轉化,對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眾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儒家思想精髓的愛國性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發(fā)。儒家的圣人是積極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倡導經(jīng)邦濟世、建功立業(yè)的理念,夢想著建立一個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的理想社會。孟子主張以集義養(yǎng)氣的修養(yǎng)工夫培養(yǎng)出浩然之氣,以養(yǎng)成大丈夫堅守善道、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的氣度,最終在成德成物的實踐中達成濟世救民的終極關懷。孟子認為明善誠身的修養(yǎng)才能踐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義的思想精髓,對于增助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裨助著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凱麟:倫理學[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楊伯峻:論語[M].2011年第1版.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7月.
[4]楊伯峻:孟子譯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在強調以文明史觀審視歷史的今天,本部分內容在高考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題型上,選擇題與主觀題并重;內容上,儒家思想的內涵和演變是考查的重點,其中明清思想為重中之重。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結合當前全球祭孔、開辦孔子學院、《論語》熱等現(xiàn)象理解儒學與國家建設的聯(lián)系;二是結合和諧社會構建、以德治國、以人為本等熱點問題,理解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三是注意縱向和橫向分析、比較。如縱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橫向比較明清民主思想與啟蒙運動的異同等。
【考點梳理】
一、春秋戰(zhàn)國――儒家思想形成
1.源頭:百家爭鳴
(1)背景:經(jīng)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榮。
(2)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學派老子和莊子,提倡“無為而治”;墨家學派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學派韓非子,主張“法治”;儒家學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透析:①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反映了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開始形成的時代特征。②儒家強調道德感化;法家強調暴力統(tǒng)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包含辯證思想。三者互補,在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融合趨勢。漢武帝以后,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均采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統(tǒng)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單科卷,第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欲
【參考答案】 B
2.形成與發(fā)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創(chuàng)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無類。②地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至圣”。
(2)發(fā)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發(fā)揮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被稱為“亞圣”;《孟子》在南宋被列為四書。②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倫理觀上主張性惡論;天人關系上,提出“天有行?!?、“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關系: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深刻影響,是儒家思想的源頭;儒家思想不斷吸納、融合各流派的觀點,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為政以德,體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國等思想,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覺,如“克己復禮”等,帶有理想主義成分。而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并非美好,在強調自我修養(yǎng)的同時,更注重“師”與“法”的教育與規(guī)范作用,帶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
例2.(2011年廣東文綜卷,第12題)“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土地的分界)始……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參考答案】 C
二、西漢――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原因:(1)政治大一統(tǒng)的需要;(2)董仲舒對儒學的發(fā)揮;(3)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推崇。
2.表現(xiàn):(1)董仲舒新儒學――“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興辦太學并確立儒學的獨尊地位。
3.影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透析:①漢代儒學的興起是與時俱進的結果,適應了“大一統(tǒng)”的需要。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并非只是繼承與發(fā)揚儒家思想。③孔子強調“禮”,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秩序要求嚴格。孟子則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理論,將孔子的政治主張理論化。董仲舒宣揚“大一統(tǒng)”和“君權神授”,則把封建統(tǒng)治神圣化了。④戰(zhàn)國到秦漢,思想界發(fā)展的趨向是由自由走向專制。
例3.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敗之道,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讖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材料中董仲舒宣傳的思想是 ()
A.天人感應B.天行有常
C.上天無道 D.君權神授
【參考答案】 A
三、宋明――儒學發(fā)展為理學
1.程朱理學
(1)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理學集大成者)。
(2)內容:“天理”是萬物的本原;“理”體現(xiàn)在社會上就是儒家倫理道德,即三綱五常。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
2.陸王心學
(1)開創(chuàng)者:南宋陸九淵。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集大成者:明代王陽明。求“理”就是進行內心反省,“發(fā)明本心”;修養(yǎng)的關鍵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透析:①宋明理學在哲學邏輯的層面上提升了倫理道德信仰,是民族價值觀的重建;宋明理學在解釋孔孟儒學的過程中表達出了不同于孔子信條的箴言。這些說明了儒學從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討論的問題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②陸王心學在天理和人性修養(yǎng)上承接了程朱理學;將外在物化的天理置換為內在的心心即理,心中致良知。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主觀唯心主義,說明它已經(jīng)走向極端
例4.(2011年上海單科卷,第13題)理學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
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
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guī)律
【參考答案】 A
四、明清――批判繼承儒學
1.明朝:李贄。認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標準來判斷是非,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
2.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政治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經(jīng)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文化上主張“學以致用”,反對空發(fā)議論、不切實際的學風,對傳統(tǒng)儒學加以批判繼承。儒學再度活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析:①明清民主思想產生的經(jīng)濟根源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政治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專制強化。②明清思想家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使儒學思想更趨于實事求是,更切近國計民生,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
例5.(2011年北京文綜卷,第15題)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其主要原因是該書 ()
A.將人性與天理對立起來
B.質疑孔子的權威性
C.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參考答案】 D
【綜合提升】
1.以文明史觀視角歸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原因
①春秋戰(zhàn)國:冷落。原因:孔子、孟子等提出的“仁”、“仁政”主張只是一種關于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在戰(zhàn)亂時代因無助于統(tǒng)治者稱霸和實現(xiàn)統(tǒng)一而受到冷落。
②西漢:獨尊,確立正統(tǒng)地位。原因:董仲舒把儒、道、法和陰陽家思想糅合改造,適應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儒學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其道德修養(yǎng)功能逐漸削弱并被道教和佛教取代。
③宋明: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理學。原因:為回應佛、道的挑戰(zhàn),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一部分儒者以儒學為思想源流,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并把儒家倫理上升到神圣不可抗拒的天理的高度,恢復了儒學道德修養(yǎng)的功能,并使其與政治功能一致,儒學重新回到官方正統(tǒng)地位。然而正因為這樣,作為官方正統(tǒng)儒學的理學成了明清強化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但是它的修養(yǎng)方式“存天理、滅人欲”的絕對化和非人性化,使其遭致批判。
④明清:批判繼承。原因: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工商業(yè)者反對封建束縛;專制統(tǒng)治走向腐化;宋明理學日益僵化;西學東漸,近代科技傳入中國。
⑤維新時期:利用??涤袨槔每鬃拥臋嗤碚撟C變法的合理性,為變法提供歷史依據(jù),減少變法的阻力。
⑥:沖擊。北洋軍閥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為民主與科學思想的矛頭。
⑦改革開放后:地位上升。原因:儒家思想在世界影響廣泛;民族文化遺產被重新認識。
【規(guī)律總結】 ①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并為一定的政治和經(jīng)濟服務。如漢武帝獨尊儒術是政治大一統(tǒng)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反過來,新儒學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又促進了西漢社會的穩(wěn)定、政治的集權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②儒家思想的演變從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甚至有的思想本身就是專制主義政治的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歷經(jīng)演變,但其內涵和核心始終如一,即“仁”和“禮”,它涵蓋了做人的全部規(guī)范,本質是維護封建等級秩序。④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成為主流的原因:與時俱進,不斷適應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歷史統(tǒng)治者的重視。啟示:任何一種思想,只有在批判中繼承、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例6.(2011年海南單科卷,第7題)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fā)
D.對現(xiàn)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參考答案】 B
2.以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的視角全面認識儒家思想
(1)積極影響:①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②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中國文化的象征。
(2)消極影響:倡導的“三綱五?!钡牡赖陆渎桑`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導致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愚忠愚孝等的教條應加以批判和否定。
(3)對儒家思想的正確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4)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意識;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以和為貴的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完善。
【規(guī)律總結】 ①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觀念、法家的“法治”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質區(qū)別:恩賜與自主、專制與民主。②儒家的一些思想對于今天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大有裨益。③可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否定和拋棄其糟粕;有些內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
例7.(2011年安徽文綜卷,第12題)安徽境內歷史遺存豐富,人文景觀眾多。下圖中體現(xiàn)儒家倫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參考答案】 B
隱性知識中國古代教育的發(fā)展演變:①春秋末年,孔子開私人辦學之先河。②西漢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tǒng)。 ③唐朝科舉制度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專業(yè)教育開始確立。④宋朝教育制度更為完備,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⑤明朝各級學校的教育體現(xiàn)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⑥清朝在教育上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書院逐漸成為官辦學校。
例8.(2011年新課標版全國文綜卷,第26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迸c這一論述的精神實質最為接近的是()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民為邦本
中國有著悠久的慈善傳統(tǒng)。早在周代,就設立司徒“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這就是所謂的“惠政”。其中所蘊含的救人濟世、福利民眾的理念和準則,與慈善的內涵是完全相同的。
與此相應,中國的慈善文化也源遠流長。先秦諸子對此都有過精辟的闡述,這些思想對中國慈善傳統(tǒng)的興起和發(fā)展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直接促成了中國慈善風俗的形成。
而其中影響最大最深遠的,首推儒家思想。
【一】
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者人也”,就是從道德、理性上來解釋人的屬性。
“仁”就是“愛人”?!墩撜Z》全書貫穿的“仁者愛人”思想,是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內在價值。
《論語?學而》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仁心”;這里的道,就是“仁道”。“仁心”的本質在于人對人的善意和關愛;而“仁道”是與人相處中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態(tài)度與方法。只有擁有愛人之心,充滿對人的關愛和善意,才可能最終形成人與人的和諧。
在后來孟子的理論中,這種思想被進一步強調。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是將“仁心”看作隱藏于人之中的生命本質,是人善性的發(fā)端。所以,人具有善性,仁愛之行都直接來自人們內心。
由此推論,善行是無條件的,沒有功利目的,或者說,行善本身就是目的。也就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這實際上就是先秦儒家對于慈善的動機解釋。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從消極的意義來解說,“仁”是一種體諒和包容,是人之為人的底線??鬃佑终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边@是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仁”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利他、助人的精神,是人之為人的擴展。這就是先秦儒家對于慈善的要求。
【二】
錢穆先生曾說:先秦儒家是“淑世之學”,宋明理學(儒家)是“自淑之學”。先秦儒家思想的著重點在于社會事業(yè),更多著眼于“為政”。所以,儒家的慈善思想,首先表現(xiàn)為對中國政治的影響,這也就是“民本論”。
孔子在解釋“仁政”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彼^“其養(yǎng)民也惠”,意思就是施惠于民。到孟子那里,更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為民制產”??鬃舆€提出過理想社會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樣一個社會強調的是財物的平均分配,要求物同一體,無貧富差別,從而使人和睦相處,最終世界大同。
這些思想對于后世各個朝代的施政影響極為巨大,各朝政府常常致力于“力行仁政,敬德保民”,每有天災,統(tǒng)治者都通過施粥、賑谷、調粟等多種慈善救濟措施來賑恤災民,以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另外,還興辦或扶持各種慈善機構,以盡可能維持民眾生活的安定。
可以說,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時代政府的慈善事業(yè)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三】
先秦儒家的思想不僅影響于君王,更影響于民間。民間“濟貧弱、助危困”,以期“天下一家”的理想,直接體現(xiàn)在先秦儒家的“義利觀”中。
所謂“義”,實際上是“仁”的外在體現(xiàn)。把義與利聯(lián)系起來,是儒家的創(chuàng)見。先秦儒家主張敦誠信義,重義而輕利。儒家并不反對人們追求“利”,而是主張追求“利”的過程中必須把“義”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并且作為分配“利”的原則。當義與利發(fā)生矛盾,不可兼得時,寧愿舍利取義。所以,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正是受儒家義利觀的熏陶,古代的儒者大都重義輕利,致力于開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業(yè);普通民眾亦紛紛效仿,最終形成一種樂于助人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