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于丹講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是建立在對學生英語語言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自然規(guī)律的認知和科學性規(guī)劃基礎上的,即順應學生學習英語的思維特征和心理規(guī)律,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尋找較適合自身的英語學習方法,從英語交流能力的提高中尋求到快樂。
二、問題設置與英語單詞講授的自然融合
1.實施前提。單詞識記一般呈現(xiàn)兩種路徑:一種是在沒有任何語境輔助下的“死記硬背”,一種是有課文語境輔助下的“活學活用”。前者指的是學生借助詞匯表或詞匯書,追求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單詞。這種識記其實記憶的是單詞的音、形、義,即讀音、拼寫和意思,以能夠在考試的閱讀題目中見到單詞時迅速反應出單詞的意義為最終目標,從而使得記憶者體會一番“死記硬背”努力后的成就感,但是該種識記對學生自身的記憶力、原有的記憶單詞的習慣、尤其是學習的意志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很多學生因為“死記硬背”的無趣和精力消耗而難以堅持。對于堅持下來的學生,即使有單詞識記的積累,也會在考試后經歷一段放松期后迅速遺忘。 后者指的是學生在詞匯表、課文的基礎上,對單詞的意義有了初步的印象性的識記后,在老師的單詞講授中,能思考單詞使用的情境,理解單詞及與單詞有關的短語的用法,并使用單詞和短語進行語句翻譯。在這一從基本的會讀、會認到較高水平的翻譯的單詞認知活動中,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被全方位調動,也真正做到將單詞收錄到自身的“語料庫”中,在今后的語言交流中,能夠及時調取。兩相比較,從真正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和讓學生體會語言學習快樂的角度,后者是英語教學的可取之道。
“活學活用”路徑強調的是“用”,即學生會使用新學的單詞,擴充自身的語料庫,增強語言交流能力,以“用”來強化記憶,來激發(fā)學習興趣。而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的語言儲備不夠,尤其是語法儲備不足,往往會難以融進教師的講解情境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例句式講解,在此種被動的信息接受中,學生原有的語言儲備未能積極調動,加之教師語言知識的積累又直接影響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果單詞情境設計得僵硬、死板,學生頭腦中的語言區(qū)也就更不能得到強大的興奮刺激,從而降低了自身單詞記憶和運用的學習效率。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師生高漲的教學熱情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的前提條件;問題設計、積極思維是貫徹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高水平的教師修養(yǎng)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的保證。
不得不承認,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的實施首先就是教師和學生雙邊都有極大的熱情投入。筆者所在的全國最大的預科生培養(yǎng)基地南昌工學院的教學管理規(guī)定,根據(jù)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xiàn)等,教師可有權給出占學生該門課程學期成績30%的平時成績,所以筆者以小組回答問題來加減平時分這一獎懲性措施,來提高學生參與到問題啟發(fā)式教學當中去。
2.實施過程。符號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語義三角”的學說,即語言作為符號,伸向能指和所指這兩級。語言符號的能指即語言的發(fā)音和書寫這兩種表現(xiàn)形式,所指即語言的意義,這其中所指又包括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所以,筆者在語言教學中,力圖肅清學生在語言的能指和所指范圍內的困惑,以此來設計問題情境,實施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方案。 下面筆者列舉一些適合在單詞講授時啟動的問題情境。
(1)翻譯。 單詞講授中,如果能設置漢譯英,學生可較好地體會單詞的使用方法以及英語意念的表達和中文的不同。
例如,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mpress).Impress,作為動詞,impress sb,即給某人留下印象,所以中文中的名詞賓語卻要在英文中轉換為動詞謂語,翻譯為:He impressed us deeply.而英譯漢,更是能幫助學生拓展詞匯量,加深對詞匯意義的理解。例如,在講授tend一詞時,作者給出以下英文句子要求學生翻譯:
Recent years in China prices tend upwards.
The nurses and doctors tend the patients.
I have a tendency to talk much when I am nervous.
Mom gives me tender care when I am sick.
幫助學生熟悉了tend,tendency, tender 三個同詞根、形近單詞的意義差別。
(2)填空。填空題的設置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據(jù)題目情境選擇詞匯表中的單詞的適當形式填空,一種是補充完整與單詞有關的詞組,即補充單詞在表達意思時,在英語的語言結構中還需的介詞、副詞等。英語是表音文字,大量的意思表達還是借助與單詞相關的短語構造,所以,填空題的設置可以觸動學生理解英語和漢語語言元素的差別,從而適應英語式思維和語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滲透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和外來因素的影響,一些傳統(tǒng)文化斷層現(xiàn)象開始顯現(xiàn):當今的中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掌握得非常少,古文化知識匱乏,缺少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等。筆者認為,學科滲透是提高初中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呢?
一、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水平的主陣地,也是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好“戰(zhàn)場”。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既能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
1.在課前培養(yǎng)學生古典文學學習的熱情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古典文學是非常難的,多數(shù)學生都對此產生畏懼心理。我主要是以課本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為基礎,根據(jù)自己長期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熱情。
比如,在課前活動的過程中,筆者主要是從課前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顒拥膬热葜饕亲寣W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喜歡的古典文學作品說出來,此時的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說《紅樓夢》是值得反復閱讀和學習的作品,因為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心理活動描寫都刻畫得非常深刻,還有里面的愛情故事寫得有些唯美、有些凄涼。有的學生聽其他同學贊揚《紅樓夢》寫得好,于是就拿起書,津津有味地欣賞起來,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越發(fā)濃烈。
2.課堂上引導學生品讀和鑒賞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古詩詞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感情。在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品讀和鑒賞,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比如,學生在學習《使至塞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寫這首詩的意境美,詩中不僅有優(yōu)美的圖畫,而且還有色彩,學生還可以從“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中體會這種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
3.由課堂向課外延伸
例如,由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由教學《香菱學詩》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由教學《小圣施威降大圣》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由教學《楊修之死》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等等。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領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鼓勵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我們所學習的每一首詩都賦予了作者濃厚的思想感情,古人常常運用比較凝練的文字將豐富的情感和意境體現(xiàn)出來,讓人回味無窮。
當學生學習唐詩宋詞時,學生熟練地將詩詞背誦下來,并不是學生學習的目的,學生的學習是無止境的,在學習時要深刻理解作者當時寫詩詞的年代背景以及當時的心情,只有學生讀懂作者的心思和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才能與作者達成思想共鳴。
另外,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就要鼓勵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大膽想象,鼓勵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然后激發(fā)學生做詩的想象力,當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詩,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做詩,然后加上學生的想象,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三、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開展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能讓學生熱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1.舉行講座,開闊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視野
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于丹講《論語》、錢文忠講《三字經》、蔡禮旭講《弟子規(guī)》,本校教師開展《詩詞探究》講座等。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增強課外閱讀能力,加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2.舉行詩詞名篇誦讀比賽
開展唐詩宋詞等經典名篇誦讀比賽,能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樹立人生理想,明確對社會的責任,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廣大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幫其樹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其方法有很多。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能夠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使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對于廣大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擔負起歷史使命,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以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元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J].蘇州大學,2012(07).
筆者近三年來聽了幾十節(jié)古詩文欣賞課,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認識不足,依然選擇師本化課堂模式。由于自身對古詩文閱讀鑒賞能力不足,他們大多崇拜串講,追求知識批發(fā)的所謂效率,簡單地選擇以講代學、以講代讀、以講代品、以講代悟,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省事且高效,但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思維活動長期處于抑制停頓狀態(tài),最終導致很多學生淪為學習活動的旁觀者。逐字逐句的串講,看起來字字落實,很實在,實際上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閱讀品味,造成了整體目標的架空與低效。
為了還原以“讀”為中心的古詩文教學模式的生本化,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從四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一、自主先學掌握文言知識
古詩文不同于現(xiàn)代文,學生閱讀首先存在文字理解的障礙。怎么解決這一障礙,大多數(shù)教師選擇了“師講生記”的疏通形式,以期達到字、句落實的效果。其實新課標“評價建議”中明確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被谶@一要求,我嘗試讓學生自主先學、疏通文意。開放自學通道,利用“導學案”對學生提出詞意和翻譯要求,讓他們利用注釋和《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自主探究詞意、通譯課文,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學生有疑難自查資料可解決的教師不講,有疑難同學討論可解決的也不講。課堂上側重呈現(xiàn)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質疑,有疑無法解決的,課堂上師生共同探究;二是展示,將自主學習成果與同學、老師交流。
幾年實踐,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學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一些所謂的難點,在學生的自學中都沒有成為難點?!凹胺?,市罷”“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句中,“反”和“被”都無法講通,學生查工具書發(fā)現(xiàn)應為“返”和“披”,掌握了通假現(xiàn)象;“何陋之有”借助注解翻譯“有什么簡陋呢?”比較中掌握了倒裝句型;“山行六七里”,學生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山”不能譯為“瑯琊山”,而應譯成“在瑯琊山上”,了解了名詞作狀語的用法;“梁以此奇藉”,學生發(fā)現(xiàn)“奇”譯為“奇異”句子不通,而應譯為“認為……奇異”,掌握了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因為自主先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蛹橙?,不但感到了探究有得的學習愉悅感、成功感,而且所學知識印象深刻,掌握更為持久。所以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展示階段都會有很積極的表現(xiàn)。而質疑階段,往往只有極少的共性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學生無法確定“雖”譯為“雖然”還是“即使”,師生共同比較分析,明確應譯為“雖然”。古詩翻譯中,我更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通譯和美譯的區(qū)別,讓他們在比較中領悟詩歌翻譯的方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譯為“雎鳩鳥在水中陸地上關關地叫著”為通,而譯為“雎鳩和鳴關關地唱,就在水中小洲上”則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譯為“水中荇菜長短不齊,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順著水流把它采摘”則通,譯為“長長短短的荇菜喲,忽左忽右來采摘”則美。
有了美譯的基礎,我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嘗試改古詩為散文。品味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理解:“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在窗前,我點亮了紅燭,柔和的燭光立刻溢滿了我的小屋。家書上,你清秀的文字一如離家時你的容顏……”咀嚼“城春草木深”“白頭搔更短”,我鼓勵他們不僅誦之于口,更要發(fā)之為文:“三月,長安,花正開,草正長。踉蹌的腳步,破爛的青衫,稀疏的白發(fā)。一腔憂思的你,只能憔悴著嘆息,無奈地在荒涼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課堂實踐讓我體會到:教師大膽的放手,學生能走得更好;有了教師的信任,學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文言知識;還給他們自主探究權,學生的積極性將成為學習的最大助力。
二、酣暢朗讀體會作者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毙抡n標中明確提出了“誦讀”的要求,但是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有意無意地疏忽了古詩文的誦讀。其實,酣暢的誦讀,不僅能讓學生體會漢語的節(jié)奏,增強語感,更有助于在抑揚頓挫中加深對作品情感的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摒棄串講,給人物貼情感標鑒,而是選擇引導學生初讀、細讀、精讀、品讀、悟讀。先讀通,后讀懂,先讀進,后讀出,讓學生在酣暢的誦讀中自然地品味情感。學習《與朱元思書》,堅持以讀悟情,以讀賞美?!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遠眺山清水秀,風景宜人,讀出欣賞與贊美;“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隨心所欲,暢意閑游,讀出從容與愜意;“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給上聯(lián)“舟行碧波上”,學生對下聯(lián)“人在畫中游”,讀出閑適與陶醉;“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讀出驚喜與愉悅;“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則讀出感慨與惆悵。反復誦讀中,學生將吳均的文字讀成了自己的文字,將作者的情感讀成了自己的情感。學習《龜雖壽》一詩,我首先給出“建安文學”的風格“蒼涼”(悲哀、悲傷、悲壯、悲楚、悲憤、悲涼),要求學生在誦讀品味后,選詞填空,并說出理由。學生們經過反復誦讀品味,豁然開朗,選出了“悲壯”?!吧颀旊m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這四句突出生命之悲。因為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轉是人類的終極悲傷,所以要將“壽”“竟”“霧”“為”四字拖長,讀出悲傷和無可奈何;下面四句詩則一反消極的情感取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充分寫出了曹操作為一代偉人面對生命無奈時豪壯的吶喊,所以重讀“千里”“不已”,讀出豪壯之氣;“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而是積極面對,所以要重讀“不但”“永年”,讀出釋然和自信。
如此,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和風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討論深化主旨理解
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鮮明地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難以掙脫傳統(tǒng)觀念束縛,依然選擇省事的滿堂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用參與學習活動調動學習激情,而且能在合作討論中將學習引向深入,使學生體驗到成長、提高、豁然開朗的快樂。
教學中,我常常精心設計平臺,讓學生參與討論。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蘇軾,會作出哪些選擇?閑居賞月是不是他的真正追求?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蘇軾也有那個時代一般讀書人的夢想:修成棟梁材,獻與帝王家,所以被貶放閑非心之所愿。但是,他又有過人的寬闊胸襟,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苦痛,而不是選擇激憤或消沉。合作討論,讓學生們感受了一個立體的蘇軾。學習《始得西山宴游記》“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我問學生:前句極寫西山之浩大壯美,后句突然寫頹然就醉,怎么理解?同學們結合柳宗元的處境和對西山的描寫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原來,山與人有著相同的境遇。西山傲然不群,無人欣賞;作者滿腹才華,無人重用。莽莽群山君傲立,漫漫宦海我超然,柳宗元見西山如遇知己,所以情不自禁“引觴滿酌”,以致“不知日之入”。合作交流,讓學生走進了作品,走近了作者。聽《曹劌論戰(zhàn)》一課,下課時,我讓一個學生說說曹劌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愛國”。我又問:“你怎么知道的?”他答不上來。因為課堂上,老師只是給人物貼上性格標簽,忽視了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的過程。我請他合作學習文章第一段 “十年春……乃入見”部分,一起探究: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劌的與眾不同?品讀交流中,他收獲了很多:“請見”說明他身在市井卻關心國事,其境界非同一般;面對國難,以百姓身份求見國君,其勇氣非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說明他對權貴認識深刻,遠見非比尋常;“乃入見”寫出他國難當頭時,既沒有慨嘆無人賞識,也沒有選擇逃避逍遙,而是選擇了面對和擔當,其精神也遠非常人可比。這樣的合作討論,不僅課文學活了,人物也立體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再流于標簽化,課堂就有了語文的味道。
四、通古融今熏染提升情志
溫習經典,是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果拘泥于文本,就事論事,就文講文,就會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去甚遠,使學生產生疏離感。如果在課堂上巧設平臺,提供條件,學生就會展開思維之翼,穿越時空,在融古通今中趣學經典,熏染情志。于丹先生《〈論語〉心得》、易中天先生“智品三國”就是極為成功的范例。
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給學生提供了兩個平臺。一是模仿第一段寫法,概括一個人物事跡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偉大的思想總是被不同的時代一再驗證。學生踴躍異常,答案精彩紛呈:周文王被囚拘推演《周易》,司馬遷遭宮刑著成《史記》,韓信受胯下之辱最終登臺拜將,劉備起于販席終得三分天下、范仲淹四歲而孤終成一代文豪……二是拋棄直接展示主旨的教法,讓學生擬寫一句凡人名言表達與作者類似的思想。經過熱烈討論,學生或引用或撰寫,用凡人名言表達了和孟子同樣的思想:陽光總在風雨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苦難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檢票口;風暴使樹木深深扎根;沒有遭遇斷崖,生命就無法鋪展出壯觀的瀑布……顯而易見,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錘煉,情志得到了提升。
學習《岳陽樓記》,我問學生:“如果滕子京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勸慰?”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fā)了出來:隨遇而安;既來之則安之;天生我才必有用;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可見,只要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融古通今的平臺,學生就一定有表達的愿望。學習《與朱元思書》后,我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為這封不完整的書信補上首尾。目的是讓學生在資料查閱中領略中國古代書信文化的魅力,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結果,學生們積極參與,興致盎然,并評出了最佳補寫:
【關鍵詞】語文教學流行文化教學資源
一、問題提出
本文探討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為消費對象和主體,旨在滿足青少年需求的流行文化。主要包括流行音樂、流行文學、流行影視、游戲、網絡游戲、流行語等。當今針對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主要具有市場化、娛樂性、通俗性和快餐化等特點,當然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流行文化也趨向復制化和網絡化的特點??梢哉f流行文化不僅滲透到了學生的學習中,更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和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面對流行文化的巨大沖擊,很多家長和老師對流行文化都采取了回避或者打壓的態(tài)度。而我認為,語文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和整合文化。流行文化雖然有其自身的狹隘性和負面性,但它對語文教學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語文教學不應該也不可能回避和排斥它。教師也不應該把流行文化視為洪水猛獸,一味打殺。教師應該先了解學生文化構成體系中所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然后以“拿來主義”的策略挖掘流行文化中正面積極的情感與思想,并借鑒流行文化中活潑多樣的形式。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利用流行文化中豐富的資源,當然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和鑒別紛繁復雜的流行文化。引導下惡生在欣賞流行文化積極面的同時,學會質疑和反思,在批判中培養(yǎng)一種合作和兼容的能力。流行文化已經成為學生自主選擇的“第二課堂”,作為教師,如果僅僅用反對學生看武俠小說,禁止看偶像劇等辦法,可能會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教師應該多問問“學生現(xiàn)在關注的流行文化有哪些?”“為什么學生喜歡?”“教師應該怎樣加以引導?”“怎樣將流行文化為我所用?”等問題。
二、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往往體現(xiàn)出主流意識和精英意識形態(tài),在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仍然固守傳統(tǒng)和單一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這必然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流行文化不僅侵入教育領域,對社會各個領域都有影響。課程內容應該更有遠見意識,要適應學生未來專業(yè)的發(fā)展,更要適應社會未來的發(fā)展。在以前,流行文化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但現(xiàn)在許多高校都設置了相關專業(yè)。例如流行影視編劇,動漫專業(yè),廣告語的設計等,這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三、應對策略
初步確立以下九種途徑和方式,有選擇性地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將其作為語文教學豐富的教學資源。
1.激發(fā)興趣法
當今的中學生,普遍缺少閱讀文學經典的興趣。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可以從學生喜愛的流行文化入手。例如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學生們都很喜歡,其實這部電影張藝謀巧妙地借助了《雷雨》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設置,教師不妨趁此介紹我國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以此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如好萊塢新片《重回夢幻島》正在上映,教師不妨推薦這部電影的原著———經典童話《彼得潘》。教師可以從流行影視中找到切入口,及時向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經典文本,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2.創(chuàng)設情境法
要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和感染力,就要讓文本貼近學生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自主地體驗和感受。例如古典詩詞語言典雅凝練,意蘊悠遠綿長,但是許多語文教師都抱怨學生缺乏文化底蘊,也感嘆學生心態(tài)浮躁,不愿靜下心來品讀古典詩詞。其實教師可以試著將流行音樂作為教學資源,引入古典詩詞的教學中。例如在教《蒹葭》這首詩的時候,我在這節(jié)課的開頭大膽引入了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那優(yōu)美動人的曲調,那哀婉的演唱,再加上瓊瑤改編的忠于原詩意境的歌詞,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這一情境的設置,不僅讓學生很快地進入了這首詩的意境,也讓學生有了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
3.正面滲透截取法
正面滲透截取法就是截取流行文化中積極、正面的內容和情感,將之作為語文教學資源。以流行小說為例,很多學生都很喜愛金庸的武俠小說。前段時間,金庸的作品已經進入了全國版中學語文教材,這一事件告訴我們流行文化中還是有一部分具有積極的、正面的內容。像學生們喜愛的暢銷書中也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床邊的小豆豆》表達的是童年的純真情感;熱門網絡日志陸幼青的《死亡日記》表達了面對死亡的坦然與堅強;《佐助家的阿姥》表達了樂觀樸實的生活態(tài)度。另外像學生喜愛的流行雜志《讀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小說》等也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教師可以設立專題課外研究或是以開展閱讀會的方式,及時向學生推薦流行文化中的優(yōu)秀作品。
4.巧妙融合法
巧妙融合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將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巧妙地融合。這樣既能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又能消除學生與經典文本的心理隔膜。例如我在講解《秋水》這篇課文之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莊子的資料,并要求學生閱讀《莊子》的幾篇代表作。但是在預習作業(yè)中仍有很多學生反映很難讀懂。是啊,艱澀難懂的古文確實讓學生“敬而遠之”,后來我在網上找到了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畫的《莊子》的動畫版,于是在課前我給學生看了十分鐘“莊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動畫,那活潑可愛的畫風,那忠于原著的內容,那深入淺出的講解,一下子就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當然在講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融合的同時,有點要特別注意。首先教師應該選取忠于原著的版本,不要選用改編甚至是惡搞的版本。其次教師要擺正心態(tài),千萬不要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隨意地引入流行文化。最后像《莊子》的動畫,我只讓學生看了“莊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動畫,并沒有讓學生看《秋水》的動畫版,因為影像會破壞文字的魅力,更不能代替學生閱讀文本的感悟力。另外教師在堅守文化操守、固守傳統(tǒng)價值的同時,也應該讓流行文化成為良性的教學因素,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對《三國演義》、《論語》、《聊齋志異》、《史記》、《聊齋志異》等作品的理解,在傳統(tǒng)的理解與闡釋之外,也可將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王立群說《史記》、馬瑞芳說《聊齋》等引入課堂,這樣有助于學生用更加廣闊的視角來解讀文本,也能拓寬學生思考的層面。
5.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借鑒流行文化活潑多樣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外在形式,作為語文課的資源。許多娛樂競賽節(jié)目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因為它們都有鮮活多樣的形式。教師可以借用或化用流行綜藝節(jié)目的外在形式,變成以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帶有語文訓練性質的競賽或活動方式。例如古詩文背誦,如果只通過默寫的方式檢查,長期以往學生必然會感到厭倦。教師不妨嘗試一下“超女比賽”的方式,以層層晉級的方式,評選出“學識淵博獎”,必然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如在賞析畢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樣》時,我就大膽借鑒了心理訪談類節(jié)目的形式。又如在一次作文課上,結合“生命中最重要的”這個題目,我又巧妙借鑒了拍賣會的方式,先以一場“人生拍賣會”的游戲形式開展討論,結果全班每個同學都上臺暢所欲言,之后學生們寫起文章也不再感到思路枯竭了。另外像實話實說和幸運52等流行的綜藝節(jié)目形式,都適合移植到語文課堂中。
6.拓展延伸法
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绷餍形幕呀洕B透了學生的生活,并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將流行文化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語文拓展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選取流行文化的專題,開展寫作、訪談、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樣將課堂語文教學與課后流行文化的探討結合起來,既能激活流行文化中隱蔽的教育,又能豐富教學資源。例如可以以“我最喜愛的廣告語”為主題開展自主探究的活動;可以做一份“本年度網絡中最熱門的詞匯”的研究報告。另外像影視評論等可以作為獨立的一門選修課來開展,以流行影視為切入點,指導學生研究。
7.反面批判法
反面批判法是指明確指出流行文化中的負面思想和負面效應,并提高學生面對流行文化去蕪存菁的能力。流行文化紛繁多變,良莠不齊,因其商業(yè)性、娛樂性的特點造成了不少負面和消極的因素。影視作品中的暴力傾向,青春派作品中的刻意頹廢,流行歌曲中的無病,這些都給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教師有必要用經典文本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引導學生辨別和抵制流行文化中的負面內容。
8.兩相對照法
兩相對照法借用了比較文學的鑒賞方法,是指找到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的相似點并互相聯(lián)系,在比較鑒賞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流行的魅力,更感受經典的韻味。例如我曾以“乘著歌聲的翅膀”為主題,將流行歌曲與文學作品進行兩相對照,歌曲《濤聲依舊》和詩歌《楓橋夜泊》的對比;歌曲《等等等等》與小說《邊城》的對比……又如學生喜愛的流行偶像劇大多套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些甚至套用了中國古典“才子佳人”式作品的情節(jié)和結構,也可以以此為角度,讓學生進行分析。另外流行歌壇刮起了“中國風”,像《東風破》和《花田錯》等歌曲學生都是極力追捧。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有賞析周杰倫的《青花瓷》這樣的題目,說明有學者已經開始關注流行文化的潛在教育價值?!爸袊L”的歌詞大量選用古典詩詞的常用意象,教師可以從古典詩詞的意象這個角度,將兩者進行對比鑒賞。兩相對照,揭示出了流行文化的蒼白和古典文化的醇厚;兩相對照,也可揭示出流行文化的鮮活和古典文化的生命力。
9.質疑反思法
質疑反思法是指面對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始終保持獨立的精神,質疑的態(tài)度和反思批判的勇氣。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學生對流行文化的態(tài)度不是全盤接受,就是盲目跟風,因此質疑和反思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以郭敬明和韓寒為代表的青春派作家對當今的中學生影響很大,很多學生追捧他們的作品,摘抄甚至模仿他們的作品風格。針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一起質疑和反思。我曾以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重新審視青春派作品,結果學生們意識到:郭敬明的作品語言功底確實很好,但題材太過狹窄,情感基調陷入了刻意感傷的套路;而韓寒的文章雖然文字犀利,但有些批判缺少發(fā)人深省的力量。通過質疑和反思,學生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也向往以更深厚悠遠的文化來擴大自己的文化視野。
一、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學生是人,活著的、不斷成長著的人,不是簡單的容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將新課改理念貫徹到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課本理論知識學習和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讓他們知道政治課原來也可以這么有意思,它就在我們身邊。積極尋找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點,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去體驗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事實證明,效果明顯。學生普遍反映政治課非常有意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學,才能愿學,才可能學好。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堂,鼓勵學生參與之外,我還積極探索學生喜歡的評價機制,比如,將全班學生組合成五個獨立縱隊,按每節(jié)課的表現(xiàn),現(xiàn)場評出明星隊,選出明星隊員。
二、恰當利用討論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加強實踐性教學和研究性教學
新課程主張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參與欲望,他們想?yún)⑴c課堂,充分展示他們的風采,特別是文科學生,情商比較高,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讓學生多參與,教師則充當一名領路人和傾聽者。比如講到第八課第一框“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時,我提前把學生參與的話題告訴他們,兩個小組負責一個問題,一共設置了四個問題,第一、第二小組負責的問題是:你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是怎樣的?你平時都會選擇什么樣的文化活動?第三、第四小組負責的問題是:你上網經常會瀏覽哪些信息?有沒有接觸過不良信息?為什么一些網站要把不良信息放在網絡上傳播?第五、第六小組負責的問題是:你們家發(fā)生過家庭成員爭搶電視的情況嗎?你們爭執(zhí)的焦點是什么?第七、第八小組負責的問題是:你喜歡的流行歌曲有哪些?你認為若干年后周杰倫的歌曲能否成為經典?這些小組發(fā)言分別放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展開,事實證明凡是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很好,課堂任務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師的教學模式必須緊跟新教材,貼近學生,通過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
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其他課程資源
新課程主張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了提高課堂效果,我在講課過程中經常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其他課程資源充實教材,使教材“活”起來。在講“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這一框時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資源,比如,河南的粽子為什么要包成三角形的,駐馬店當?shù)剞r村為什么至今還流傳著捉癩蛤蟆的風俗,從而引出傳統(tǒng)習俗具有繼承性;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四合院建筑引出傳統(tǒng)建筑的繼承;從大家暑假看的一部大型神話電視劇《搜神傳》的原作者——東晉史學家干寶是駐馬店新蔡縣人,引出傳統(tǒng)文藝的繼承;從駐馬店籍的歷代思想家比如春秋的漆雕開等文化名人引出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學生的興趣非常高。再趁熱打鐵問大家:“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今天,是不是只有繼承性,在今天它還有哪些特征?”順利引出第二目。學生身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fā)掘,有效利用。
四、注意錘煉語言,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教師的語言,特別是文科教師,語言是否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關系到學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啟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講文化生活第七課“中華民族精神”中“團結統(tǒng)一”這個民族精神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問題,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我們都知道土爾扈特部在伏爾加流域生活了141年,有部電影《東歸英雄傳》就是描寫這個部族,東歸的歷史可以說是慘烈的,對此我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和復雜的傷感。而真正讓人感動的是這次近乎瘋狂行動的領導者渥巴錫,這位年輕的大汗率部東歸時年僅27歲,在他面前是大自然死亡的法則,在他身后則是沙俄無盡的追兵,他要帶的不是16萬精銳部隊,而是16萬拖家?guī)Э诘钠胀ò傩眨?7歲的他卻是那么堅定,他要帶上這全部的男女老幼,幾百萬的狗馬牛羊和鍋碗瓢盆上路。東歸之路的慘烈,讓所有曾經描述過它的語言都顯得蒼白:戰(zhàn)爭、寒冷、饑餓、疾病、尸橫遍野,到最后16萬人只剩下不到7萬,他們歷盡磨難終于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1775年1月,年僅31歲的渥巴錫與世長辭,這時距他回歸祖國還不到四年,臨終前他給他的人民留下遺言:安分度日、勤奮耕耘、勿生事端。遙想二百多年前不遠萬里的土爾扈特東歸,近觀僅一峽之隔的臺灣回歸的艱難,一個不遠萬里冒險東歸,一個近在咫尺兒不能認母,支持的分子有沒有想到這其中的天壤之別呢?”講完這一段話后,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知道這番話起到了預想的效果。在政治課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往往能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這是積極營造良好政治課堂教學氛圍必不可少的教學技巧,更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方式和橋梁。
五、注重語言的積累,打造幽默課堂
學生喜歡博學多才、風趣幽默的老師,這是大多數(shù)教師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能成為這樣的教師。從走上講臺的第一天,我就發(fā)誓,自己一定要成為這樣的教師。于是,課下我自覺做一個有心人,在家經常上網瀏覽名師名家的文章、視頻。從于丹老師的講課中,領悟她語言的駕馭能力,講課的風度及語速;從中國的古詩詞、當代散文以及一些人生格言中吸取優(yōu)美的語言風格;從郭德綱、周立波、小沈陽、趙本山的段子中尋找語言的幽默感……并將這些感受和文字及時記錄在冊,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語言該雅則雅,該俗就俗。我在課堂中會經常出現(xiàn)一些詩詞典故,而且也會有大量的生活化的語言。比如,在向學生提問某個問題學生一時想不起的時候,會說“這個問題你們不要看我,我只是個傳說”,學生哄堂大笑,及時緩解了課堂緊張的氣氛。在講評試卷時,會說: “做題一定要看清誰在干什么,不要把大師兄當成二師兄,雖然今天豬肉很貴”“做選擇題,一定要學柯南,走到哪就讓他老兄死到哪”……諸如此類的幽默語言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在課后做個有心人,結合生活實際收集整理,這樣何愁課堂效率不高?何愁學生不喜歡政治課,不喜歡你?
六、嘗試再現(xiàn)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學過程之中,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