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國際稅法公平原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稅法公平原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際稅法公平原則

(一)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一般都是各國國內稅法的基本原則。國際稅法領域中公平原則的含義不完全等同于國內稅法中的公平原則,既是對國內稅法中公平原則的承繼,又是由國際稅法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際稅法的公平原則的綜合性及其價值取向上的特點是派生自國際稅法本質屬性的一大特征。

按照國際稅法的調整對象,國際稅法的公平原則可以分為國家間稅收分配關系的公平原則和涉外稅收征納關系中的公平原則兩項具體原則。

國家間稅收分配關系的公平原則是各國在處理與他國之間在國際稅收分配關系上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其實質就是公平互利,是國際經濟法中公平互利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陡鲊洕鷻嗬土x務憲章》第10條規(guī)定:“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且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有權充分地和切實有效地參加解決世界性的經濟、財政金融以及貨幣等重要問題的國際決策過程,……并且公平地分享由此而來的各種效益?!惫蕠议g稅收分配關系的公平原則就是指,各個主權國家在其稅收管轄權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平等地參與對其相互之間稅收利益分配問題的協(xié)調過程,最終達到既照顧各方利益,又相對公平的解決結果。

眾所周知,公平與效率是稅法的兩大基本原則,二者的關系是“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國際稅法中雖然也有效率價值的體現(xiàn),但遠沒有公平價值重要,尤其是在國家間稅收分配關系上。因為如果實行“效率優(yōu)先”,允許在經濟、技術等方面占優(yōu)勢的國家以高效率的方式對跨國征稅對象征稅,而以其他相對處于劣勢的國家要付出高于前者的征稅成本為理由,剝奪其對同一對象征稅的權力,熱必破壞國家間在國際稅收分配領域的公平狀態(tài),有違國際經濟交往的公平互利的基本原則。這主要是就稅收的行政效率而言的;稅收的經濟效率仍然是國際稅法的內在價值要求,但亦存在著必要時讓位于其公平價值要求的現(xiàn)象。故國際稅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同于國內稅法,應該奉行“公平優(yōu)先,兼顧效率”的價值取向。

國際稅法中的涉外稅法規(guī)范同時又是國內稅法的組成部分,是二者相交叉之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際稅法中的涉外稅收征納關系的公平原則應與國內稅法的公平原則一樣,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1)稅收的橫向公平,即指經濟情況相同,納稅能力相等的納稅人,其稅收負擔也應相等。(2)稅收的縱向公平,即指經濟情況不同,納稅能力不等的納稅人,其稅收負擔亦應不同。

應當指出的是,涉外稅收征納關系中的公平原則還具有特殊的意義,體現(xiàn)在對待本國納稅人與外國納稅人稅收待遇的問題上,這也是國內稅法公平原則的延伸。實際上,現(xiàn)代國家在對待本國與外國納稅人稅收待遇上往往并不公平,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多采取涉外稅收優(yōu)惠政策來吸引國外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通過涉外稅收優(yōu)惠政策吸引大量的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彌補本國的不足,是加速其經濟發(fā)展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但是,國際稅法的作用并不是萬能的,其所創(chuàng)造的一國的涉外稅收環(huán)境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當然,對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作用,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而應從全局出發(fā),作適當?shù)脑u估。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要求對涉外企業(yè)實行國民待遇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并非意味著一概取消涉外稅收優(yōu)惠政策,只是強調當吸引外資達到一定規(guī)模,內資企業(yè)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相當實力以及我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就應當逐步取消對涉外企業(yè)的普遍性和無條件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而從彌補我國弱勢產業(yè)、全面發(fā)展經濟的角度出發(fā),對在國家急需發(fā)展的項目、行業(yè)和地區(qū)進行生產經營的涉外企業(yè)有選擇、有重點地給予稅收優(yōu)惠,從而在整體上保持涉外企業(yè)和內資企業(yè)在稅收待遇方面的公平狀態(tài)。

(二)國家稅收管轄權獨立原則

各國的國家稅收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具體體現(xiàn)之一。稅收管轄權獨立,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征稅方面行使權力的完全自主性,對本國的稅收立法和稅務管理具有獨立的管轄權力;在國際稅法領域,即指一國通過制定法律,確定本國稅收管轄權的范圍,有權對屬于該范圍內的征稅對象進行征稅。稅收管轄權獨立性和排他性,即國家獨立自主地行使征稅權力,不受任何外來意志的控制或干涉;對國家稅收管轄權的限制,只能是一種在國家間相互自愿、平等地進行協(xié)調的基礎上的自我限制。

國際稅法的稅收管轄權獨立原則,也是由國際稅法對國內稅法的必然的依賴性決定的。國際稅法以國內稅法為基礎,一國的國際稅收政策是其國內稅收政策的延續(xù)和伸展;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國際稅收協(xié)定往往是各國稅法和稅收政策相協(xié)調的產物;稅法本質上屬于國家主權事宜,一國制定什么樣的稅法取決于該國的國內國際稅收政策。同時,獨立的稅收管轄權還是國際稅法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在國家稅收管轄權獨立的前提下,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才可能是平等互利的;否則,如“二戰(zhàn)”以前廣大殖民地國家附庸于其宗主國,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更不用說獨立的稅收管轄權了,根本不可能產生包括平等互利的國際稅收分配關系在內的國際稅收法律關系。所以,國家稅收管轄權獨立原則是維護國家權益,平等互利地發(fā)展國際經濟交往的基礎。

法律原則都有基本原則與具體原則之分。相對于國家(經濟)主權獨立的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而言,國家稅收管轄權獨立是具體原則,而國家稅收管轄權獨立作為國際稅法的基本原則,“居民稅收管轄權”和“所得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原則就是其具體原則。

二、國際稅法上居民的比較

(一)國際稅法確立居民概念的法律意義

居民是國際稅法上的重要概念。在國際上,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國家、同一社會形態(tài)在不同國家、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背景的不同,對居民的稱謂及法律界定各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國際經貿關系的發(fā)展和稅法慣例的國際化,國際稅法學界對居民這一概念已逐步達成共識,即按照一國法律,依住所、居所、管理場所或其他類似性質的標準,負有納稅義務的人,它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公司和其他社會團體。

應當說明的是,國際稅法上的居民的概念最初源自有關的國際稅收協(xié)定。早期的國際稅收協(xié)定曾規(guī)定其適用主體為公民或納稅人。但公民的概念限于國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且公民的國籍國往往與公民取得的所得沒有直接聯(lián)系。而采用納稅人概念,則范圍又過于寬廣,難以確定,這是因為它實際上只按納稅人的納稅義務來規(guī)定協(xié)定的適用范圍。既不考慮該納稅人是否

屬于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國家,又不考慮該納稅人是否居住在締約國任何一方,故缺乏判定國際稅收協(xié)定適用范圍的一般標準。自196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提出《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協(xié)定草案》后,國際稅收協(xié)定普遍采用居民概念確定協(xié)定適用主體的范圍,大多數(shù)國家的國內稅法據(jù)此亦逐步采用居民這一概念。實際上,居民的概念介于公民和納稅人之間,不論是否為締約國國民,都須符合各國國內法規(guī)定的條件。

在國際稅法上之所以要確立居民的概念,其法律意義在于:

1.區(qū)別不同類型的納稅義務人,明確稅收管轄權范圍。各國所得稅法實踐中,通常將納稅義務人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負無限納稅義務的納稅人;另一類是負有限納稅義務的納稅人。構成一國稅法上的居民則為無限納稅義務人,即對于源自該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都要向該國申報納稅。未構成一國稅法上的居民,則為有限納稅義務人,僅就其源自該國境內的所得納稅。

2.避免國際雙重征稅。采用居民與非民居概念,則在某一自然人或公司居民身份單一的情況下,可以避免行使居民征稅權的國家之間對同一所得的雙重或多重征稅。同時,當一個國家行使居民征稅權時,按國際稅收慣例,這個國家必須承擔對該居民所繳納的外國稅款予以抵免的義務。易言之,一個國家的居民到另一個國家投資并取得所得,如果所得來源國行使所得來源地征稅權,則該居民在所得來源國已繳納的稅款應在其所屬居民國按法定標準予以抵扣。這也是所得來源地征稅權優(yōu)先于居民征稅權原則的要求。

3.維護國家征稅主權。在國際稅法中既存在居民征稅權與所得來源地征稅權的沖突,又存在因國際稅收條約尚未對締約國國內稅法認定居民納稅人的條件作出規(guī)定所導致的行使居民征稅權的各個國家間對同一所得行使征稅權上的沖突。如何適當界定本國稅法上居民的范圍,劃清居民與非居民的界限,對于談判、締結和執(zhí)行避免國際雙重征稅協(xié)定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征稅權。

此外,依法確認居民的概念和范圍有利于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科學技術交流及人員往來。

(二)國際稅法確認居民的標準

國際稅法上確認居民的標準可以區(qū)分為自然人居民身份的確認標準和公司居民身份的確認標準。在此,我們將分別予以比較論述。

1.自然人居民身份的確定

各國對于自然人居民身份確認標準的規(guī)定并不一致,歸納起來,有下述幾種:

(1)國籍標準。根據(jù)本國國籍法應為本國公民的自然人,即構成稅法上的居民。國籍標準是從國際法中的屬人管轄權原則中引伸出來的,即國家對于一切具有本國國籍的人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實施稅收管轄。但隨著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人們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許多自然人國籍所在國與自然人經濟活動所在地的聯(lián)系較松散,采用國籍標準認定居民身份難以適應自然人實際所得和財產的狀況。在國際私法領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住所法優(yōu)先于國籍法的傾向,在稅收立法中目前也只有美國、菲律賓、墨西哥等少數(shù)國家仍堅持國籍標準確認自然人的居民身份。

(2)住所標準。一些國家規(guī)定,一個自然人如果在本國境內擁有住所,即構成本國稅法上的居民。例如,英國所得稅法規(guī)定,在英國有永久性住所的自然人或者在英國擁有習慣性住所的自然人為英國稅法上的居民。住所本是民法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一般指一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處所。從各國立法與學說來看,住所應包括居住的事實和居住的意思兩個構成要件。住所與國籍的區(qū)別在于:住所是個私法上的概念,它反映了自然人與特定地域的民事聯(lián)系;國籍則是個公法上的概念,它反映了自然人與特定國家間的政治聯(lián)系,故世界上采用住所標準確認自然人居民身份的國家比采用國籍標準的國家較多。但直接援用民法上住所概念的國家甚少,一般在稅法中還附加居住時間的條件并稱之為“財政住所”。例如,日本所得稅法規(guī)定,在日本國內有住所并在國內連續(xù)居住1年以上的自然人為稅法上的居民。應當指出的是,采用住所標準的國家甚多,且各國對外簽訂的雙邊稅收協(xié)定,一般也明確采用這一標準,但住所作為一種法定的個人永久居住場所,并非完全能反映出某個人的真實活動場所。因此,不少國家通過稅法作了補充性規(guī)定。例如美國紐約州稅法規(guī)定,凡在本州境內擁有一永久性住宅,且在納稅年度內又在本州境內居住6個月以上,則視為本州居民。

(3)時間標準。時間標準又稱居所標準,指某—自然人在一國境內擁有居所并且居住時間達到法定期限即構成該國稅法上的居民。對于居住時間的長短,不同國家有不同規(guī)定,大多數(shù)國家規(guī)定為半年或l年。居住時間如果不累計計算的可以不受年度限制,如果累計計算則一般限定在一個納稅年度。居所與住所的區(qū)別在于,居所是指自然人暫時居住的某一處所,其設定條件比住所要寬,它不要求有久住的意思,只要求有一定居住時間的事實。

(4)混合標準。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住所標準和時間標準相結合的混合標準綜合確定自然人的居民身份。例如,德國所得稅法規(guī)定,在德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但有居所且居住6個月以上的自然人為德國稅法上的居民。也有些國家還同時采用居住意愿標準,即把在本國有長期居住的主觀意圖或被認為有長期居住的主觀意圖的自然人規(guī)定為本國稅法上的居民。判斷某一自然人是否有在本國長期居住的主觀意圖,通常要綜合考慮其簽證時間長短、勞務合同期限、是否建立家庭或購置永久性食宿設施等因素。

2.公司居民身份的確定

確認公司在稅法上的居民身份,同確認自然人的居民身份一樣,其目的是對居民的國內外所得行使征稅權。應該指出的是,這里的公司是指法人團體或者在稅法上視同法人團體的實體,它與自然人相對應。各國關于居民公司的確認標準可歸納為下列幾種:

(1)注冊地標準。即以凡按本國法律組建并登記注冊的公司規(guī)定為本國居民公司。例如,美國所得稅法規(guī)定,凡是按照美國聯(lián)邦或州的法律注冊登記的公司,不論其管理機構是否設在美國境內,也不論公司股權是否為美國公民所控制,都為美國稅法上的居民公司。由于公司的注冊成立地只有一個,故這一標準具有納稅人法律地位易于識別的優(yōu)點。目前,瑞典、墨西哥、美國等均采用注冊地標準。

(2)管理機構地標準。該標準以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和管理中心所在地為確認居民公司的依據(jù),凡是實際控制和管理中心所在地依法被認為在本國境內的公司即為本國稅法上的居民公司。按照有關國家的規(guī)定,實際控制和管理中心所在地一般是指公司董事會所在地,或者董事會有關經營決策會議的召集地,它不等同于公司的日常經營業(yè)務管理機構所在地。采用這一標準的國家有英國、新西蘭、新加坡等。

(3)總機構地標準。此標準以公司的總機構是否設在本國境內為依據(jù),來確定其是否為本國稅法上的居民公司。總機構是指公司進行重大經營決策以及全部經營活動和統(tǒng)一核算盈虧的總公司或總店。法國、日本、新西蘭均采用了總機構地標準。例如,日本稅法規(guī)定,凡在日

本設有總機構,總店或總事務所的公司即為日本稅法上的居民公司。

(4)其他標準。綜觀各國關于居民公司的認定標準,一般采用上述標準中的一種或幾種,少數(shù)國家還同時或單獨采用主要經營活動地標準,控股權標準。主要經營活動地標準以公司經營業(yè)務的數(shù)量為依據(jù),實行這一標準的國家通常規(guī)定,如果一個公司占最大比例的貿易額或利潤額是在本國實現(xiàn)的,該公司即為本國居民公司??毓蓹鄻藴适且钥刂乒颈頉Q權股份的股東的居民身份為依據(jù),如果掌握公司表決權股份的股東具有本國居民身份,則該公司亦為本國居民公司。

(三)國際稅法上居民法律沖突的協(xié)調

由于各國法律對于負無限納稅義務的居民的認定標準不一致,以及跨國所得的存在,導致雙重居民身份而引起的雙重征稅問題。目前國際條約尚未對居民認定標準規(guī)定任何準則,各個國家根據(jù)國內法律規(guī)定稅法上居民的構成條件,并在雙邊國際稅收協(xié)定中規(guī)定特別條款,以明確優(yōu)先采用何種居民概念。

1.自然人居民法律沖突的協(xié)調

(1)應認定其為有永久性住所所在國的居民;如果在兩個國家同時有永久性住所,應認定其為與該自然人經濟關系更密切(即“其重要利益中心”)的所在國的居民。在締約國國內法發(fā)生沖突時,應優(yōu)先選擇自然人有永久性住所的締約國為居住國,這樣足以解決一個人在締約國一方有永久性住所,而在締約國另一方是短期停留所導致的雙重居民身份。在認定永久性住所時,應注意考慮任何形式的住所,包括個人自有或租用的房屋或公寓、租用帶家俱的房間,但重要的判定因素是住所應為自然人所有或占有的居住所在地,該所在地應有永久性,即有安排并適合長期居住的住宅,而非由于旅游、經商、求學等原因所作短期逗留的臨時居住。如果該自然人在兩個締約國境內有永久性住所,應查明哪一國家同該自然人經濟聯(lián)系最為密切。這就要求將該自然人的家庭和社會關系、職業(yè)、政治、文化及其他活動、從事營業(yè)地點、管理其財產所在地等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來調查驗證。

(2)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國無法確定,或者在其中任何一國都沒有永久性住所,則該自然人應為其有習慣性住所所在國的居民。此項規(guī)則的含義是傾向于把自然人經常居留國確定為居住國,并主要根據(jù)居留時間和間隔時間確定在哪一國有習慣性住所。

(3)如果其在兩個國家都有,或者都沒有習慣性住所,應視其為國籍所在國居民。據(jù)此,在稅法居民身份的識別上,住所標準亦優(yōu)先于國籍標準。

(4)如果某人同時是兩個國家的居民,或者均不屬其中任何一國的居民,應由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通過協(xié)商解決其居民身份問題。

2.公司居民法律沖突的協(xié)調

對于公司居民雙重身份的沖突,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各國通過締結雙邊性的國際稅收協(xié)定加以協(xié)調,其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締約雙方在協(xié)定中事先確定一個解決此類沖突應依據(jù)的標準,例如中國與比利時、法國等國簽訂的雙邊稅收協(xié)定,都明確地選擇了以公司居民的總機構所在地國作為居住國的沖突規(guī)范。但也有不少國家采用OECD范本和UN范本所作出的規(guī)范,對于同時成為締約國雙方公司居民的,首先以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國為其居住國。然而在有些情形下,判定公司的實際管理機構并非易事。對管理機構和控制中心的不同理解,會引起國家間居民稅收管轄權的沖突。因此,就出現(xiàn)了第二種方式,即有關國家通過簽訂雙邊性的國際稅收協(xié)定,規(guī)定公司居民身份發(fā)生沖突時,由締約國雙方的稅務主管當局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確定所涉公司居民的身份歸屬以及由哪一國對其行使居民稅收管轄權。

(四)我國居民標準的稅法調整

我國居民標準的稅法調整主要體現(xiàn)在國內所得稅立法和雙邊國際稅收協(xié)定中。

我國1980年的《個人所得稅法》對納稅意義上的“居民”、“非居民”缺乏較為明確的界定。1994年1月1日起實施的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既解決了中國境內所有自然人按照一個稅法納稅的問題,又與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法的通行做法有了相應的銜接。其按照國際慣例,采用住所和居住時間兩個標準將納稅人分為居民和非居民。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第1條規(guī)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或境外取得的所得繳納所得稅。關于住所的認定,目前適用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但應進一步與國際慣例接軌,不應以戶籍作為認定住所的唯一標準,關于居住時間,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指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居住滿365日,臨時離境的,不扣減天數(shù)。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按總機構所在地是否設在中國境內來確定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居民身份。理論界通常將總機構解釋為依照我國法律設立具有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企業(yè)在我國境內設立的負責該企業(yè)經營管理與控制的中心機構。這種解釋與國際慣例和立法本意實際上并不完全一致。因為具備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企業(yè),根據(jù)有關法律,其注冊登記地在中國境內并應在中國境內設立該企業(yè)的總機構,不得將其總機構設于中國境外。但是,不具備中國企業(yè)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亦應將其總機構設在中國境內。上述兩種情況下的外商投資企業(yè)均應為中國居民公司。因此,我國稅法有關認定居民公司標誰的規(guī)定有待完善:一是對總機構的定義應有法律明文;二是認定居民公司的范圍不應限于外商投資企業(yè),還應包括其他法人團體或稅法上視同法人團體的實體;三是管理機構地標準為大多數(shù)國家國內稅法所采用,我國亦應采用此種標準。

我國對外簽訂的關于避免國際所得雙重征稅的協(xié)定,基本上采用國際慣例解決雙重居民身份的法律沖突。對于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自然人,規(guī)定其身份確定的方式有三種:(1)依次按永久性住所地、重要利益中心地、習慣性住所地、國籍國,協(xié)商的順序來確定居住國;(2)除國籍國外,按永久性住所地、重要利益中心地、習慣性住所地,協(xié)商的順序來確定居住國;(3)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通過協(xié)議確定該納稅人為締約國一方居民。對于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公司,其身份的確定方式不統(tǒng)一。有的協(xié)定規(guī)定應視其為總機構所在締約國的居民,有的應視為是總機構或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國的居民,有的規(guī)定由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通過協(xié)商確定。

綜上所述,居民是國際稅法上的一個重要概念。關于居民的認定標準目前仍是由各個國家的國內立法加以規(guī)定的。由于各個國家規(guī)定的居民納稅人的范圍和構成條件不同,有必要協(xié)調各個國家的法律沖突。國際間雖已形成避免因雙重居民身份導致雙重征稅的慣例,但其實施仍依賴雙邊國際稅收協(xié)定及各國國內立法,尤其是各國國內立法對國際稅法上居民的認定起決定性作用。故我國應重視和加強稅法上居民的立法。

「關鍵詞」稅收管轄權獨立原則;公平原則

密山市| 嘉黎县| 天长市| 佛冈县| 深州市| 丰镇市| 滨州市| 临沂市| 隆德县| 葫芦岛市| 秦皇岛市| 顺昌县| 康保县| 福贡县| 星子县| 三门县| 仪征市| 乌鲁木齐县| 古田县| 杭锦后旗| 洪江市| 新和县| 宜州市| 哈密市| 上杭县| 吐鲁番市| 苏尼特左旗| 通道| 资溪县| 丹寨县| 射洪县| 彭水| 乌兰察布市| 滨州市| 枝江市| 玛曲县| 岢岚县| 平远县| 普兰县| 贡山|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