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播學視域下馬克思時間和空間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馬克思基于交通技術的變革,提出“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著名論斷,用以描述現(xiàn)代交往途徑的發(fā)展對現(xiàn)代物質和精神交往產生的巨大影響。它對當前信息化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從傳播學理論角度來思考馬克思關于時間和空間的重要論斷,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傳播學;馬克思;時間;空間
“用時間消滅空間”,是馬克思提出的重要論斷,它源自其《1857-1858經濟學手稿》。回溯歷史,交通技術的變革推動了人類交往的變革,交往的變革進而推動了生產的變革,加速了人類文明的傳播,這再次證明了“用時間消滅空間”這一著名論斷的科學性。這個關于時間和空間關系的理論,在“地球村”日益走向互聯(lián)和極速化的時代,被無數事實證明確有先見之明。
一、“用時間消滅空間”的提出及其涵義
馬克思提出“用時間消滅空間”,用以描述現(xiàn)代交往手段的發(fā)展對現(xiàn)代物質與精神交往產生的巨大影響。馬克思說:“用時間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fā)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更多地去消滅空間?!保?]毋庸置疑,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說,鐵路的發(fā)明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覺更加接近。“交往革命把人類從空間的限制中解放了出來?!薄坝脮r間消滅空間”的提出,必然和當時的經濟政治因素有著極為廣泛的聯(lián)系,尤其是與19世紀逐漸形成的世界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17世紀到19世紀,工業(yè)革命打破了地域與民族的限制,“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保?]這種大趨勢卻大大加劇了時空的矛盾,即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下,資本要求不斷增值、擴大市場范圍、打破地區(qū)間的壁壘,而這種需求卻不斷受到來自空間條件的制約,導致信息傳播鏈路不暢,最終釀成了19世紀的經濟危機。為了解決該矛盾,就需要用更快的信息傳遞方式降低由于距離太遠帶來的成本,即“用時間消滅空間”。要實現(xiàn)“用時間消滅空間”,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創(chuàng)新物質交換條件,這既包括交通工具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信息、書信等信息傳播的創(chuàng)新,馬克思就此寫道“:生產越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因而越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物質條件——交往運輸手段——對生產來說就越是重要。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因此,創(chuàng)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往運輸手段——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1]
二、“用時間消滅空間”的現(xiàn)實意義
馬克思之所以提出這一論斷,是因為在他看來,商品的運輸和信息的溝通都應該算作商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商品和信息能夠快速運輸,就能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物質空間的存在基礎是物質性實體要素,這是因為經濟與空間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形物質要素的供給。第一空間的主要構成要素有哪些,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視角。傳統(tǒng)地理學研究認為,這些實體性要素既包括水文、地貌、礦產、氣候等先天的自然地理要素,也包括城市的道路系統(tǒng)、產業(yè)發(fā)展布局等人為因素。當代社會,作為后天規(guī)劃要素的區(qū)位、交通等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區(qū)位總是在一定方位上,方位和距離規(guī)定了某一區(qū)域或某個實體的確切位置,決定了區(qū)位的唯一性。地理位置的不同,將影響區(qū)域范圍內的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換,進而影響交通運輸。資本主義興起后的大工業(yè)生產要求各企業(yè)之間緊密協(xié)作,工廠需要相對集中并靠近交通要道。
三、“用時間消滅空間”的傳播學引申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認為時間和空間可以相互轉換,人們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能夠加速或者延緩時間的進程,在他的時空觀中,其主體是人,人將生命用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拓展人的發(fā)展空間,時空又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反作用。在以對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中,以縮短時間來破除空間的阻隔,世界正變得越發(fā)小巧。到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的觀點,正是對日益變化的時間和空間的準確概括。新聞傳播學領域常常強調時效性,要真正突出時效性,首先要優(yōu)化傳播媒介技術,保證單位時間內傳播的信息越多越好。工業(yè)大革命時代,蒸汽機、輪船等交通工具的發(fā)明,以及電報、電話等通信工具的發(fā)明,有效地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帶來了無限的交往機會,開拓了交往空間。“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fā)地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保?]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在這里,信息的高速傳播拉近了人類心理之間的距離,而交通工具的發(fā)展,使人類真正意義上突破了空間的局限,為人類建構了新型時空觀。置身于沒有地理界限阻隔、信息瞬間可達的網絡世界中,人們暫時脫離了現(xiàn)實的憂愁,盡情享受虛擬的美好,與相隔萬里的陌生朋友分享喜怒哀樂,信息的互動已經跨越了重重障礙,為人類開啟了另一片天地。這一趨勢同時增強了人們對公共新聞的關注度,新聞的接近性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地域上的接近性,更多指向心理上的接近性,只要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哪怕相隔萬里也為受眾所廣泛關注,馬恩所預測的世界交往體系真正形成。可以說,信息全球化所帶來的時空變化正在多方面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同時也給傳統(tǒng)的生活節(jié)奏和民族習慣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那個從不曾被遺忘的“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論斷,正日益顯示出其鮮明的傳播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52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8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作者:王志龍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