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通識課教學改革目標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當前,高校通識課教學改革面臨許多困境,必須確立非功利教育的總目標,以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啟迪創(chuàng)新能力等為價值向度,對通識課改革進行大膽嘗試。
【關鍵詞】通識課;教學改革;非功利
一、確立非功利教育的總目標
“非功利”是我們今天在人文社科理論界使用非常廣泛的一個概念,它原本是西方美學界的話語,傳到中國后,又衍生出“無功利”、“超功利”等概念。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非功利的教育得到冷漠,這使得高校一些課程比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社科類的通識課不被學生乃至老師所重視。要深入推進高校通識課的教學改革,必須首先確立非功利的教學改革目標。19世紀美國著名教育改革家侯瑞斯•曼恩曾經說過,教育是黑暗中的明燈,是指示人們在茫茫大海中正確航行的燈塔。竺可楨先生曾引用這句話,認為大學猶如海上之燈塔,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1]但是,當今由于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功利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蔓延,并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學習態(tài)度產生了消極作用,體現(xiàn)在課程學習上就是片面注重“專業(yè)”學習而忽視所謂“無用”的通識課學習。當前高校雖然開設了一些通識課程,但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大學生感到這些課程不僅沒有多大用處,而且認為課程的設計不合理,內容空泛,沒有“針對性”,因此大家的學習興趣也就不高。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目前我國社會道德正處于新舊體系相互交替的轉型階段,道德規(guī)范處于“真空期”,“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同樣面臨道德失范的問題。比如許多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模糊,社會公德意識差;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滋長;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分離;誠信道德缺失;集體觀念淡薄,個人主義傾向明顯等。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嚴重造成道德的下滑,因為他們認為道德無多大“用處”。這樣,他們即使受了道德教育,也無法內化。在中學里,學生受“升學主義”的影響,分數(shù)是衡量學生的基本標準,道德教育相對于其它的教育被冷落了。到了大學里,有些學生接受德育也是為了應付考試,只要老師讓及格就可以。而有的老師的課堂教學片面注重給學生灌輸?shù)赖轮R,而忽略了學生能否將知識內化為心理自覺,落實到日常生活實踐。同時,由于就業(yè)形勢嚴峻,很多學生把目光瞄向未來的工作,“有用”的就學,“沒用”的就可以忽略不計,他們認為在大學里就應當培養(yǎng)自己未來生存的“能力”,而不是加強道德修養(yǎng)。同時,目前“90后”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成分,他們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也充滿了功利色彩。由于家長的溺愛,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缺乏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自控能力差,追求享樂,以自我為中心。再說,社會風氣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更為巨大。為此,必須改革道德教育的評價體系,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一種“過程就是結果”的非功利精神。
三、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
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其中特別強調,素質教育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情操,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文史哲及藝術方面的教育,文科的學生也應加強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們將大學的功能定位為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三個方面,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特別強調了大學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提示我們更要注重對廣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以傳遞中華優(yōu)秀文化,陶冶學生人文情懷。高校通識課更應該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科學規(guī)劃,教學改革和教學過程也應盡量擺脫功利思想的困擾,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價值導向而進行大膽探索。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古人特別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孟子甚至還主張“舍生取義”、“何必言利”。但是現(xiàn)在,功利主義思想使社會缺乏對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認知,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生存壓力使人們不約而同地傾向于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空間的重視,是人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人的共識,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只是一個知識體系,更是一個意義空間和價值世界。當前,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了社會的全面轉型,市場經濟深刻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也對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構成了嚴峻的挑戰(zhàn)。這種形勢下,我們越是要清醒,現(xiàn)代化雖然在呼喚著人的追逐物質利益的原始驅動力,但更要對這種原始驅動力進行道德倫理的規(guī)范引導,這就需要制衡功利思想的人文精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輿論導向和學校教育多強調知識的學習,對人文精神的關注不夠。但歷史同樣告訴我們,單純的科技發(fā)展無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師夷長技以制夷”得到的卻是“甲午海戰(zhàn)”的慘敗?,F(xiàn)代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進入高度文明狀態(tài)的標志,因此不能僅僅以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進步來衡量,它還要強調文明結構人文精神的重塑,其力量來源于沉積在民族心理結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它尤其要關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學生接受通識課教育,其意義在于陶冶人文情操,在復雜的社會變化中保持樂觀情懷和理性價值觀。
四、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有些大學生不愿意學習通識課,難道這有利于他們騰出時間來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課嗎?其實不然。不重視“專業(yè)”以外的知識學習和實踐活動本身就是功利思想的表現(xiàn),而功利思想又進一步影響到學生對專業(yè)課的學習態(tài)度,他們往往以“市場”為導向,冷落一些與就業(yè)或市場需求“沒有多大關系”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的學習。其實,功利主義是對科學精神的背叛??茖W精神的本質是非實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識、追求真理??茖W精神是人們在科學活動中所具有的意識和態(tài)度,從本質上而言,是求知而不是求利。人文精神對科學精神其實是大有裨益的,科學發(fā)展需要濃郁的人文情懷作為動力。許多學者已經認識到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導致中國未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只會敗壞自己,正像阿塔蘭塔在賽跑中由于停下來拾金蘋果而失敗一樣。當然,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的目的并非僅僅是造就諾貝爾獎得主,但在這個問題上所折射出來的是我們的教育的確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功利思想造成的。錢學森先生說,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是創(chuàng)新型的。雖然我們培養(yǎng)的絕大多數(shù)人是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勞動者,但是如果本科階段的教育就充滿了功利色彩,培養(yǎng)拔尖人才就缺乏了基礎。再說,社會發(fā)展歸根結底是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勞動者的素質不僅僅是掌握知識和技能。普通勞動者要想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也不能鼠目寸光,而是少一些功利思想,多一些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鬃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我們要培養(yǎng)怎樣的大學生呢?應該是德才兼?zhèn)涞囊淮氯?,既要有專業(yè)技能,也要有好的品德,還要有人文精神。“興于人文,立于品德,成于技能”是很好的回答。這就要求我們少一些功利色彩,其中加強通識課教育就是必要的手段。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曾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即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境界。[3]在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的世界里,不能只有“術語”和“數(shù)字”,更要有“夢的空間”和“精神的寄托”。非功利的通識課教育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圍繞提高學生道德素質、陶冶人文情操、啟迪創(chuàng)新能力等價值向度對課程改革做大膽的嘗試。
【參考文獻】
[1]白陽.回頭,再看一眼燈塔[N].人民日報,2014-7-3(5)
[2]王曉勇.科學精神與諾貝爾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9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作者:高汝東 楊桂臻 單位: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