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科學性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要對聲樂教學方法進行“科學性”建構,需要我們具有廣博的人文科學眼光。就目前的學科體系建設情況來看,聲樂學科建設可以說離“科學”二字有相當大的差距。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實踐性的前提下,尊重聲樂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體現(xiàn)出“科學的方法”。任何想以科學性來取代人文性并懸置歌唱及其經驗傳統(tǒng)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聲樂史上曾有過的“手治法”幫助打開喉嚨和穩(wěn)定喉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例證。
一味追求聲樂的生理依據(jù)和心理依據(jù),而撇開活生生的聲樂實踐于不顧,就有可能造成“人文性”的喪失而墮入“科學性”的窠臼。還是以打開喉嚨為例:喉嚨的打開與喉頭的穩(wěn)定沉著相參照,但喉嚨的打開度和喉頭下放的程度則要依據(jù)演唱者的聲部、聲線的寬窄和聲音的流暢度來確定。對喉嚨的打開和喉頭的下放,任何量化和規(guī)定都是不可取的。不僅喉嚨的打開與下放如此,即便氣息、共鳴、音色等聲樂的基本要素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學習者個性特征的前提下,充分體現(xiàn)個性與特色才能更好地遵循聲樂藝術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否則,所謂的科學性將變成對聲樂正常發(fā)展的障礙和戕害。
客觀地說,對于聲樂教學的教學術語進行一定的規(guī)范和科學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語詞概念的闡釋與接受的問題。斷章取義、言不及義、望文生義的過度與虛假的闡釋都會使人誤入歧途。在這里,聲樂教學術語作為語詞概念的確定性與它所表述的聲樂內涵的豐富性構成一對矛盾。如果再加上聲樂教學所具有的階段性和由此帶來的聲樂教學的相對性,就會使我們對聲樂教學術語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的追求更加困難。我們知道,光線在牛頓經典物理世界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量子物理世界會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前者為直線,后者則彎曲。同樣的道理,我們取a母音從c′唱到c3也會在腔體感覺上體會到很大的變化。對于這種母音音變的事實,如果沒有實踐的真切體會是難以真正領悟的。在這里,語詞概念總會使人感覺到隔了一層。郭淑珍關于呼吸有“勾住底氣”的精辟論述,“勾”字的準確與生動如果沒有實踐的依據(jù),沒有與郭先生的一段較長時間的“耳鬢廝磨”,是難以真正領悟的。黎信昌講起音,常用“屏住了”來描述一些人的氣息的僵緊狀態(tài),周小燕用“穿針引線”說聲區(qū)過渡都是實踐出真知的典型例證。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去體會它”。
對聲樂教學的科學性把握,需要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考量:
一是要有科學的理念與方法。譬如沈湘先生談對咽音認識時說:“咽音的概念,我個人理解,如果認為它是最基本的音響,是一個穩(wěn)定的腔體唱出的非常自如松弛的聲音,這就對了。如果理解錯了,人為非要某個固定的音色,而這個固定的音色,在歌唱里邊是不自然的音色的話,就肯定錯了?!边@里面就有一個科學的理念問題。同樣是用手,北京國際聲樂大賽期間,朱麗亞音樂學院的羅伯特·懷特先生用手來幫助學生放松面部和頸部的相關肌肉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就涉及到方法的科學問題。
二是要有科學的學科課程設置。這需要我們首先解決辦學理念問題,近年來不管不顧的擴招造成的教學矛盾與質量下滑即為一例。這也反映出我們對藝術人才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認識。其次是課程設置問題,意識形態(tài)與泛化的素質教育理念聯(lián)手的結果是非藝術類課程的泛濫,而相應的學科課程被排除在外。再次是對教學的評價標準問題,由于對“中與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問題缺乏合理的解讀與探討,學科評價標準難以建立,從而造成人們觀念上的混亂。
三是要有相應的科學知識。譬如對發(fā)生肌理及相關生理解剖知識的了解,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聲音的輕機能與重機能以及聲帶振動的流體動力學原理。聲樂研究的對象是有思想會思考的人,排除固步自封、自我封閉因素,他或她應該是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這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對于某一個人來說,某種歌唱狀態(tài)在其發(fā)展的某一階段是科學的,但過了這個階段同樣的方法和要求就會阻礙甚至束縛其發(fā)展。我們經常會看到懷揣真理的老師和誠惶誠恐的學生,老師所指是對的但不一定是切合實際的和有關鍵指導意義的,隔靴瘙癢和忘乎所以式的見解是經??梢钥吹降?。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可以使我們避免盲從,也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力并提高我們的內省與自我感知的能力。
四是需要我們積極地利用已有的科學成果。收錄機時代我們說“錄音機是最好的老師”?,F(xiàn)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聲像同步,這就為演唱者反復觀摩提供了可能,也使聲樂教學有了更立體的參照。因此現(xiàn)在要說多媒體錄放機是最好的老師。另一方面,現(xiàn)在聲樂演唱的環(huán)境和條件也被科學進步大大地改造了,電聲擴放設備的運用,使人們對聲音的追求較之前人來說應該也有了相應的變化??紤]到社會與大眾音樂文化及各種不同層次的聲樂教學,其教與學的側重點和追求目標理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對“共鳴”的追求。
五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文化發(fā)展呈現(xiàn)出相反而又互為補益的趨勢:一是聲樂基本方法趨同,有所謂“世界聲樂”(管謹義語)的可能;二是多元化的取向,個性與特色也會成為人們的追求??茖W性與聲樂方法有可能既絕對又相對。比如,人們大可不必要求宋祖英把聲音豎起來(石惟正對宋祖英演唱電視連續(xù)劇《走向共和》片尾曲的評價無疑是正確的),唱得更加圓潤些;但要求戴玉強少一點顫抖或莫華倫克服一下?lián)螖D則是正當合理的。
沈湘先生有句名言,“沒有不科學的方法,只有不科學的人?!蔽覀儜摼琛翱茖W幻想癥”,仿佛只要是符合了“科學”,就獲得了當然的絕對正確(而他的“科學性”如果來源于向西方“乞靈”則更可怕)。還有,對于聲樂科學來說,“科學依據(jù)”是否唯一的依據(jù)?在科學依據(jù)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依據(jù)”?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強調“經驗的依據(jù)”或者“歷史的依據(jù)”?作為人文藝術的聲樂來說,答案是顯見的。
對中國聲樂的發(fā)展而言,關鍵不是用不用西方聲樂的問題,而是用得好壞與深淺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以西方聲樂為標準,但不可不以西方聲樂為參照。我們對聲樂教學的“科學性”考量,一定要在既遵循傳統(tǒng)又尊重規(guī)律的基礎上去拓展中國聲樂藝術的審美價值,把握它特有的境界追求及對韻味的體悟和對特有的情感的認知方式。我們不能囿于傳統(tǒng)的“甜、亮、水、脆、柔”或“聲、情、字、味、表、養(yǎng)、相”,而要與“中華民族的崛起”這一個大的創(chuàng)造相吻合,豐富我們的民族聲樂的審美創(chuàng)造。對“科學性”問題的認識有一點是要特別明確的:即我們不能陷于“科學主義”,從而使“人文精神”缺失甚或消遁。聲樂教育的科學性不能離開人,因為人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床坏浇逃龑ο蟮奶刭|及其豐富性,就根本沒有科學性可言。
二、說到科學,有所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分。按照自然科學的定義,科學主要指的是精確科學(如化學、物理等),他們可以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從觀察到的事物憑借邏輯推理得出可驗證的結論的推理方式和方法。很明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相關科目是不能用這樣的標準來稱量的。但是,有些學科是以自然科學的標準來參照的,比如經濟學及教育科學的相關研究。作為人文科學的聲樂“科學”,可以肯定地說不是指的它的本義,而是引申義。
從廣義的發(fā)展的社會大系統(tǒng)的角度看,科學具有三種形態(tài):科學的知識形態(tài)、科學的技術形態(tài)和科學的文化形態(tài)。用科學的“三態(tài)”劃分,我們可以把聲樂科學(或歌唱學)也劃分為知識形態(tài)、技術形態(tài)和文化形態(tài)。聲樂科學的知識形態(tài)是聲樂科學的基礎,它包括聲樂生理學、聲樂心理學及聲樂音響學等具有物理和生理特性的知識范疇。它是建立在傳統(tǒng)科學基礎之上的。聲樂科學的技術形態(tài)則是聲樂科學中歷史最悠久的部分,可以說是聲樂科學的本體或主體部分。它們因實踐而產生,通過對知識形態(tài)的成果的不斷吸收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聲樂的文化形態(tài)是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生成與轉化,是“不同聲樂流派在各自人文背景影響下形成的音樂審美傳統(tǒng)、習慣、趣味、追求及價值取向?!雹弁ㄟ^與社會文化思潮的互動與融合,它可以實現(xiàn)對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超越,以聲樂思想、聲樂方法呈現(xiàn)出來,從更高的層面上去指導并升華技術形態(tài),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它是音樂社會學、音樂美學在聲樂上的反映和體現(xiàn),透過它,可以折射出時代的聲樂追求、音樂風尚和審美品格與精神風貌。
注釋:
①吳踴《高師聲樂教學應運用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原載于《中國音樂教育》,2001年10月
②俞子正《聲樂教學術語的科學性》,原載于《音樂與表演》,2001年4月
③朱小蕓《創(chuàng)建“聲樂教學試驗室”芻議》,原載于《人民音樂》,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