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特征內(nèi)涵豐富,范圍廣泛。明確了這一點,聲樂學習與聲樂教學,就要廣收博采,厚積薄發(fā),而不能只就聲樂論聲樂,這乃是多元化的新時代使然。
具體而言,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審美特征,可以從以下三大層面予以解讀。
一、聲樂藝術與其它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與其它許多種藝術,都密切相關,常常構成多元化的綜合體。
(一)聲樂藝術與詩歌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與作為語言藝術之一的詩歌藝術,關系最為緊密,是合二而一的。眾所周知,聲樂所演唱的歌曲,是由詞與曲兩大部分構成的,也就是說,聲樂作為由人聲歌唱的音樂藝術,不論古今中外,從來都是由人按詞曲樂譜歌唱表演的。而歌詞,實際上就是通俗性的詩歌。有大量有力的例證可以支持這一理論觀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由風、雅、頌三部分構成,其中的“風”,即“十五國風”之簡稱,也就是春秋時期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詞。所以直到今天,音樂人仍把深入到民間去收集民歌稱之為“采風”。到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也是楚地的民歌體詩歌,同樣是可以演唱的“歌詞”。唐詩是我國詩歌鼎盛時期的標志,其中大部分詩歌也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詞,例如王維的著名詩歌《送元二使安而》:“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辈粌H有曲譜傳唱,且有琴譜,均名為《陽關三疊》,一直流傳至今。到宋代的詞,更是嚴格意義上的“歌詞”,因為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曲譜,文人作詞,實際上是按譜填詞,故作詞又稱“填詞”。宋代的許多大詞人,不僅是詞作家、而且是曲作家,即可以自創(chuàng)新曲,稱為“自度曲”。例如蘇軾、柳永、周邦彥等,都是詞曲兼擅的高手。尤其是姜夔(白石),更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集》,那是一部完整的詞譜兼?zhèn)涞恼嬲摹案枨薄:髞碓械纳⑶?、小令,明、清的民歌,也都是“歌詞”,是詩、樂一體的。在西方,也有“唱詩班”,其“唱詩”,即是由詩歌與曲譜共同組成的聲樂作品。由此可見,聲樂藝術與詩歌是密不可分的,是由詩歌與音樂組成的二元組合體。
(二)聲樂藝術與舞蹈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不僅與詩歌藝術合二而一,而且與舞蹈藝術密不可分,有時是樂與舞的二合一,有時又是詩、樂、舞的三合一,更加多元。我國古代文獻中早就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①“投足”與“歌八闕”,就是舞與聲樂的緊密結合。唐代盛行“踏歌”,“踏”即舞蹈,“歌”即歌唱,故“踏歌”實際上便是歌舞。大詩人李白的詩作《贈汪倫》說:“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薄掇o?!吩凇疤じ琛睏l目中,具體釋義為:“中國古代群眾歌舞形式。指一種以足踏地為節(jié),載歌載舞的群眾自娛性舞蹈?!雹谔拼娙藙⒂礤a有專題的《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彼未螽嫾荫R遠還有著名畫作《踏歌》,也是歌舞一體的有力佐證。直到現(xiàn)在,還有歌舞一體的藝術形式——“歌舞”。而在許多歌手的演唱中,也常常是載歌載舞的,特別是通俗唱法的狂歌勁舞,更是現(xiàn)代聲樂與現(xiàn)代舞的最佳組合。由此可見,聲樂藝術與舞蹈藝術也是密不可分的,即是由音樂與舞蹈組成的二元組合。
(三)聲樂藝術與戲劇藝術的多元化
首先是聲樂與歌劇的關系最為密切,一方面,歌劇主要是由聲樂構成的;另一方面,歌劇中的一些唱段,特別是其中的抒情唱段——詠嘆調,又可以單獨作為藝術歌曲演唱。例如歌劇《圖蘭朵》中,就把我國民歌《茉莉花》作為第一幕中的女聲合唱曲;而歌劇《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江姐》中的《我為共產(chǎn)主義把青春貢獻》、《江湖赤衛(wèi)隊》中的《沒有眼淚,沒有悲傷》等,都成為可以單獨演唱的藝術歌曲。
其次是聲樂與戲曲的關系同樣十分密切,一方面,戲曲中的許多唱腔,本身就是聲樂;另一方面,戲曲中的許多名段,也可以成為單獨演唱的歌曲。例如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甘灑熱血寫春秋》、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豫劇《花木蘭》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等等,不勝枚舉。尤其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歌壇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聲樂形式——戲歌,這是戲曲唱腔與聲樂藝術二元交叉形成的新聲樂品種,例如京歌《唱臉譜》,就是其中的精品與代表作。
再次是聲樂與音樂劇的關系也十分密切,一方面,音樂劇中的許多唱段本身即是聲樂作品;另一方面,音樂劇中的許多唱段也是可以單獨演唱的通俗歌曲,例如《音樂之聲》中的《多米咪》,就是家喻戶曉的名曲。
最后是聲樂與舞劇、皮影劇、木偶劇的關系也都十分密切。許多舞劇中有插曲,例如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就有聲樂《娘子軍連歌》;皮影劇也是由唱腔——聲樂構成的;木偶劇中有的也有聲樂——插曲。
由此可見,聲樂與戲劇藝術也是密不可分的,常常組成多元組合。
(四)聲樂與曲藝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與曲藝藝術也密不可分,常常形成二元乃至多元組合。例如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就吸收了單弦的音樂精華;《重整河山待后生》,則吸收了京韻大鼓的藝術精華。郭頌演唱的東北民歌《看秧歌》、《瞧情郎》、《丟戒指》、《越走越亮堂》,李高柔演唱的《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夢》等民歌,更直接取材于東北二人轉的同名小曲小調。由此可見,聲樂與曲藝藝術也是多元組合的。
(五)聲樂藝術與影視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與影視藝術的關系也相當密切,常常形成多元組合。
許多電影、電視劇中的片頭曲、片尾曲、主題歌、插曲等,都是名副其實的聲樂作品。例如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上甘嶺》中的插曲《我的祖國》、《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艷陽天》,電視劇《雷雨》的片頭曲《孤獨的我》、《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水滸傳》主題歌《好漢歌》、《康熙大帝》片尾曲《千古一愛》、《京城四少》主題歌《瀟灑走一回》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名歌。
而影片《海上升明月》,冠名為“音樂故事片”,這是專為著名歌唱家關牧村量身打造的,其中穿插了許多由她演唱的歌曲;而美國于1927年拍攝的影片《爵士歌王》,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曲,標志著電影由無聲進入有聲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至于人所共知的MTV,又稱作“音樂電視”,就更是聲樂與電視的二元交叉形成的新興邊緣藝術品種了。
二、聲樂藝術與器樂藝術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與器樂藝術雖然是整個音樂的兩大門類,各占音樂藝術的半壁江山,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不相往來的,而是密切相關、多元組合、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的。
對于聲樂而言,幾乎是須臾不可離開器樂伴奏的,雖然偶爾有“無伴奏合唱”和戲曲中無伴奏的“清板”演唱,但這些畢竟屬于極少數(shù)的特例,大多數(shù)的歌曲演唱,都要有器樂伴奏,而有許多聲樂作品,又系根據(jù)器樂曲創(chuàng)作的,例如歌曲《江河水》,就是根據(jù)同名二胡獨奏曲創(chuàng)作的;歌曲《大姑娘美》,也是根據(jù)同名嗩吶曲創(chuàng)作的。至于粵劇中的許多唱腔,也是根據(jù)器樂曲的樂種之一——廣東音樂創(chuàng)作的,從聲樂的視角而論,唱腔當然可視作是聲樂。
對于器樂而言,也與聲樂息息相關。許多器樂作品,都是根據(jù)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例如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器樂曲《星光燦爛》,就是將法國民歌《小星星》進行13次變奏而形成的;柴科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歌劇《女妖》伴奏譜時,將一個油漆匠邊干活邊哼唱的民歌記下曲譜,作為伴奏曲的主旋律,后來又將它作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的主題,命名為“如歌的行板”。殷承宗、儲望華、盛禮洪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也是根據(jù)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改編的。
與此同時,在許多器樂作品中,也融入聲樂作品,形成明顯的二元組合。例如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第九交響曲》,就融入了合唱元素,故此曲又名為《合唱交響曲》。
多元化的21世紀,聲樂與器樂的多元化組合更趨明顯,乃至形成“聲器合一”現(xiàn)象,例如馮曉泉、曾格格的二重唱與二重奏的多元組合,郭蓉的唱奏合一,臧天朔、崔健的唱奏合一等等,都是時代新潮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聲樂藝術自身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自身,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體。聲樂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法,分為多種多樣的類別。按照人聲歌唱的特點,分為男聲(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女聲(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童聲三類,而且每一類還可細分,例如女高音,又可分為抒情花腔、戲劇等類型;按照演唱方式,分為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對唱、伴唱等;按照演唱風格,分為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按照作品體裁,分為民歌、藝術歌曲、聲樂套曲、鄉(xiāng)村歌曲、校園歌曲、搖滾樂,以及清唱劇、歌劇、音樂劇、康塔塔等等。
聲樂與聲樂教學,都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學習好聲樂藝術和搞好聲樂教學,首先必須把握聲樂最重要的審美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聲樂藝術最重要的審美特征呢?根據(jù)多年來的藝術實踐、教學實踐及其理性思考,我認為聲樂藝術最重要的審美特征就是它的多元化。
摘要:
“多元化”是聲樂藝術重要的審美特征。掌握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審美特征,對學習好聲樂藝術和搞好聲樂教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聲樂與詩歌、舞蹈、戲劇、曲藝、影視、器樂等等的多元化,談了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特征。以期在聲樂學習與聲樂教學,廣收博采,厚積薄發(fā),這是多元化的新時代使然。
關鍵詞:聲樂、多元化、詩歌、舞蹈、戲劇、曲藝、影視、器樂
注釋:
①轉引自《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第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②《辭?!房s印本第2372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安華.戲劇藝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