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違約制度

違約制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違約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違約制度

違約制度范文第1篇

關鍵詞:預期違約;實際違約;不安抗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順利履行的有力保障之一?!堵摵蠂鴩H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作為國際貿易法統(tǒng)一化運動的產物,是有關國家在消除國際貨物買賣沖突、促進國際貿易發(fā)展方面的重大成果。該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本文將對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地介紹,并在將其與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初步探討。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英美法上獨創(chuàng)的制度。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種種事由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給債務人帶來不利的后果。預期違約制度正是為解決合同生效后直至履行前發(fā)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險而設立的。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制度可有效減少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會資源的人為浪費。

預期違約,亦稱先期違約,是指合同訂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在英美法中,預期違約包括兩種不同的類型,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53年關于霍切斯特訴德拉圖爾(Hochsterv.DeLaTour)的判決,它是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guī)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確肯定的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它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以其自身的行為或某些客觀情況表明他將不履行合同后不能履行合同。

明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1、違約方必須明確肯定地向對方作出違約表示,這種表示必須是違約方自愿、肯定、不附

加條件的表示。

2、違約方必須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作出違約表示。

3、違約方作出的違約表示必須說明其將要違約的內容,不能僅僅表示履約困難、不愿履行

等不確定的意思。

4、違約方拒絕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所謂主要義務,即合同義務的主要部分,其履行與否決定著當事人能否得到他期待從合同中得到的利益。拒絕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應對相對人從合同履行中獲得的利益有重大影響,致使合同目的落空。若拒絕履行的僅是合同部分義務且不妨礙債權人追求的根本目的,則不構成預期違約。

5、違約表示必須無正當理由。所謂正當理由,是指債務人有權作出拒絕履行表示的理由。主要包括:(1)債務人享有法定解約權。(2)合同具有無效的因素。(3)債務人因合同顯失公平而享有撤銷權。(4)合同關系自始不存在。(5)債務人享有抗辯權,如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6)由法定免責事由,如不可抗力致使合同履行不能等。

默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1、違約方以自己的行為使對方預見到合同履行期到來時已無法履行,如資金困難、瀕臨破產、標的物已轉賣等

2、一方當事人預見對方到期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義務須有相應的證據。

3、要求提供履行擔保的一方不能在合理期間內提供充分的擔保。

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作為預期違約的兩種方式均發(fā)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均對債權人的期待權造成侵害。但二者又有區(qū)別,主要表現在:

1、構成要件不同上文已有詳述。

2、違約者的主觀方面不同明示預期違約表現為一方能夠履行而不愿意履行,違約者的主觀狀態(tài)只能是故意。默示預期違約表現為兩種情形:(1)履行不能,即一方當事人客觀上沒有能力履行合同。這一判斷往往是從一些客觀事實推測而得出的,如一方出現資金困難,負債過多難以清償等等。(2)一方當事人客觀上能夠履行但不打算履行合同。這一判斷往往是從當事人的某些行為推測得出的,如該當事人信譽不佳、部分貨物已轉賣等。因此,默示預期違約中,違約者主觀上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過失。

3、救濟措施不同明示預期違約發(fā)生后,受害方有權選擇救濟措施:(1)不接受對方預期違約的表示,待履行期限到來之后,要求對方實際履行。如果屆時對方不實際履行,再按實際違約要求對方承擔責任。(2)接受對方預期違約的意思表示,立即解除合同,并可以要求對方賠償損失。而默示預期違約發(fā)生后,受害方應首先通知對方,要求其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將來能夠履行合同的擔保。在必要、合理的情況下可以中止履行合同,而不是立即解除合同。如果對方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個合理期限內未提供將來履行合同的充分保證,則默示預期違約轉化為明示預期違約,受害方有權選擇相應的救濟措施。

二同相關制度的比較

(一)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

預期違約是與實際違約相對應而存在的。預期違約的兩種形態(tài)都屬于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毀約,它與實際違約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二者發(fā)生的時間不同。將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相比較,可以得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1、違約行為發(fā)生的時間不同預期違約發(fā)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實際違約發(fā)生在合同履行期屆至以后。

2、違約行為所侵害的對象不同預期違約侵害的是相對人的期待利益、信賴利益。實際違約侵害的是現實的債權。

3、違約的形態(tài)不同預期違約是對整個合同的毀棄,是對諾言的完全違反。實際違約則包括不履行、延遲旅行、不適當履行和其他不完全履行等多種樣態(tài)。

4、違約的行為表現不同預期違約是將來不履行合同的現實危險,可以轉化為實際違約或因違約意思的撤銷而消失。實際違約則是現實的、客觀存在的違約行為。

5、違約的救濟方式不同因預期違約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為實際違約,故而預期違約有其特有的救濟方式,前文已述及。

(二)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

預期違約是英美法上獨創(chuàng)的制度,不安抗辯是大陸法上的概念,而二者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大陸法系的通說認為,在清償期到來之前,債權人并不享有實際請求履行的權利,因而此時并不發(fā)生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責任。履行期限是為了債務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債務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提前履行,而債權人則無權請求提前履行。為貫徹公平原則,避免先履行一方蒙受損失,大陸法系發(fā)展出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具體是指“當事人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之財產于訂約后明顯減少,有難為給付之慮時,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出擔保之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不安抗辯權具有留置擔保的性質,在對方履行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后歸于消滅。

依傳統(tǒng)民法,不安抗辯權的發(fā)生須具備三個條件:(1)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2)雙務合同成立后對方的財產狀況發(fā)生惡化。(3)對方財產的明顯減少有可能影響其給付義務的履行。從構成要件上看,不安抗辯與默示預期違約有較大的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在合同訂立后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未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義務,但另一方根據客觀情況預見其有屆時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的危險。同時,在解決雙務合同中另一方因為無履行能力、不愿履行等可能給提前履行的一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等問題上,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具有相同的機能。

但是,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也存在著相當的差異而且各有優(yōu)勢,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如下:

1、法律性質不同預期違約在實質上是一種違約行為。不安抗辯權則是抗辯權的一種,目的在于對抗請求權,其實質是債務人免除先為給付義務的特殊法律理由。

2、前提條件不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之履行存在先后順序為前提,而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債務履行存在先后之分,若沒有履行時間的先后順序,則應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3、權利主體不同預期違約可由任何一方當事人主張,而不安抗辯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

4、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不安抗辯依據的原因是他方財產于締約后明顯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慮。而判斷默示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并不限于財產的減少,也包括債務人的經濟狀況不佳、商業(yè)信譽不好、債務人在準備履行及履行合同過程中的行為或債務人的實際狀況表明債務人存在違約的危險等情況。因此,判斷預期違約所依據的條件更為寬泛。

5、過錯是否作為構成要件不同預期違約制度考慮了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問題。而不安抗辯權的成立無需對方主觀上存在過錯,其財產在訂約后明顯減少系何種原因所致在所不問。

三《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也采用了預期違約的概念。預期違約是公約中規(guī)定的違反合同的一種重要形式。

公約在第五章第一節(jié)第71條、第72條對預期違約做出了規(guī)定。第71條規(guī)定:“(1)如果訂立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由于下列原因顯然將不能履行其大部分主要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他在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2)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他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是買方持有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本款規(guī)定只與買方和賣方對貨物的權利有關。(3)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fā)運前還是發(fā)運后,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xù)履行義務?!钡?2條規(guī)定:“(1)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2)如果時間許可,打算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fā)出合理的通知,使他可以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的保證。(3)如果另一方當事人已聲明他將不履行其義務,則上一款的規(guī)定不予適用?!?/p>

根據公約的上述規(guī)定,對于預期違約的認定,公約主要確立了以下兩個標準:

1.主觀標準即以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主觀判斷斷定另一方當事人將不履行合同的大部分義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標準完全修正了英美等國關于預期違約的理論,不是由預期違約方明示或默示聲明他將不履行合同,而將判斷的主動權交與另一方。同時,對預期違約的判斷并非隨心所欲,而必須受到客觀條件的嚴格限制。提出對方預期違約的當事人必須是有充分理由從一系列客觀存在的條件中予以判定的,如對方當事人經濟狀況、商業(yè)信譽不佳或已將貨物轉賣等。否則,若僅憑主觀臆斷而中止本應承擔的合同義務,本身便是違反合同,須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一切法律責任。

2.客觀標準即客觀事實表明當事人將不履行合同。這些客觀事實可以是當事人表明其不再或不能履行合同的言詞、行為或一系列客觀因素。預期違約也可能與一些一般條件有關,但這些條件必須嚴重到足以影響履行義務的程度,例如,賣方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或動亂、實行出口禁運、賣方廠房全部被燒毀等。這些客觀事實的出現均可能使一方當事人斷定他方預期違約。

以上從一般理論意義上論述了公約對預期違約的定性標準。當然實踐中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復雜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根據公約的規(guī)定,一旦當事人他方存在預期違約的情況,當事人一方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如下救濟措施:

1.中止履行合同根據公約第71條規(guī)定,一方發(fā)生預期違約,另一方有權中止履行義務。即該方解除了對另一方履行、準備履行合同以及支付其有理由相信永遠得不到補償的額外費用的義務。這是一種臨時的補救方法,援用該方法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對方當事人顯然將不會履行其大部分義務。公約對此列出了兩個理由:(1)“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2)“他在準備履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中止履行合同以后,雙方當事人的合同關系并未終結,合同關系如何發(fā)展“還有賴于雙方的進一步行為或不行為”。

2.要求提供擔保公約第71條第3款規(guī)定,中止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須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xù)履行義務。提供擔保是一方當事人中止履行合同以后,另一方當事人為其提供的救濟措施。一方當事人享有此種救濟的前提是及時履行通知義務,至于是否提供擔保尚需對方當事人自行決定。若對方當事人拒絕提供擔保,則預期違約轉化為實際違約,當事人享有相應的救濟權利。

3.行使停運權公約第71條第2款規(guī)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guī)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采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guī)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后的及時通知義務。在符合公約第71條第1款規(guī)定的前提下,賣方行使停運權還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買方將不履行合同的情形在貨物裝運之后才被發(fā)現。(2)貨物已處于承運人而非賣方的控制之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EXW貿易條件下或直接付款方式下,賣方不能行使停運權。因為賣方無需安排運輸,也無須將貨物交給第一承運人,交貨與付款同時進行或同時不進行,所以賣方無需承擔買方可能預期違約的風險,并無行使停運權的基本條件。另外,公約對貨物所有權單據為善意第三人持有時,承運人是否應遵守賣方關于停運的指示未做明確規(guī)定。

4.宣告合同無效公約第72條第1款規(guī)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guī)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后果”。公約將預期違約劃分為預期根本違約和預期非根本違約,它們在法律后果上有重大的區(qū)別。前者受損方有權宣告合同無效,請求賠償損失。后者則只能尋找宣告合同無效以外的其他補救辦法。預期根本違約強調一方“明顯看出”,是根據違約方的言辭,行為以及一系列客觀因素判定的,例如:(1)當事人的言辭、行為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2)拒絕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提供擔保的合理要求。(3)意外事件使合同履行不能等。

上述四種權力救濟方式僅僅是從公約文本規(guī)定的角度進行闡述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復雜的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僅以中止履行合同的救濟方式為例,在合同規(guī)定以不可撤銷信用證付款的情況下,根據“嚴格相符”原則,即使買方有充分理由相信貨物存在嚴重瑕疵,只要受益人提供完全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的全套單據,開證行就必須付款,而買方只能在付款贖單后采取其他救濟措施。又如,在CIF條件下,買方須在檢驗貨物之前憑單付款,就不能以要求對方提供擔保的方式確保合同履行,而只能在目的港行使復檢權,憑檢驗結果決定接受貨物或進行索賠。

可以看出,公約雖然借鑒了英美法,引入了預期違約的概念,但具體的規(guī)定卻與英美法有很多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預期違約的劃分方法不同英美法上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公約則將其分為預期根本違約(參見第72條)和預期非根本違約(參見第71條)。

2.判斷毀約的標準不同公約第71條對預期非根本違約的情況下中止履行義務的前提規(guī)定的比較詳盡、具體,從履約能力、履約行為、商業(yè)信用等多方面考察。而英美法上的規(guī)定則比較簡單,《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僅有“有合理理由”的標準,適用中主觀隨意性較大。

3.預期違約的法律救濟方法不同《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規(guī)定,明示預期違約,另一方可以等待對方實際違約或行使各種求償權,包括解除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提供履約保證或中止履行合同。而公約規(guī)定,對預期根本違約,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行使各種求償權。對預期非根本違約,則有中止履行合同、要求對方提供履約保證和停運的權利。行使停運權可以看作是中止履行合同的一種方式,但公約將其單列了出來,特別加以規(guī)定。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適合于國際貿易特殊要求的原則和辦法供買賣雙方選擇適用,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fā)展。為使公約獲得普遍的接受,公約自身的預期違約制度體系在借鑒英美法上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對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也有所吸收。例如,賣方的中途停運權即具有不安抗辯權的性質。賣方行使中途停運權的條件應包括收貨人未付清貨款且該付款未屆履行期,這一條件與不安抗辯權的對方未屆履行期限的規(guī)定是相同的。國際貿易實務中,買方的主要義務包括支付價金和收取貨物。賣方行使中途停運權主要是出于對未收貨款權利能否實現的不安,其實質內容是買方因未收到貨款而可通過承運人行使其對抗收貨人收貨要求的抗辯權利。中止運輸的目的在于使未得到貨款的賣方能夠通過行使其扣押權確保權利的實現。其功能與不安抗辯權維護交易公平和平等也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具有相似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公約成員國中的大陸法系國家因參加公約同樣接受了預期違約這一概念。因此,筆者認為,對公約上預期違約制度的研究以及預期違約制度與不安抗辯制度的比較研究,對于國際貨物貿易法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資料:

1、王傳麗主編:《國際貨物貿易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59頁

2、胡曙光:《〈合同法〉預期違約形態(tài)及構成要件比較》

3、朱代恒:《預期違約制度初探》

4、史尚寬:《債法總論》第564頁

5、李洪奇:《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對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的思考》law-/lw/

6、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7、鐘筱紅:《論〈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預期違約”制度》,《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1卷第1期,58-61頁

違約制度范文第2篇

根本違約是指當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義務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或預期違約致使履行不能,其結果嚴重影響到另一方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經濟利益的情形。根本違約責任或補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賠償損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無效等三種。根本違約的免責理由主要是不可抗力,它是指合同訂立后發(fā)生的當事人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在根本違約問題上,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的不夠具體、明確,筆者建議對之區(qū)別規(guī)定并進行立法上的完善。

一、根本違約的界定

(一)根本違約的相關規(guī)定之分析

在英國普通法上,合同條款分為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中的重要條款,帶有根本性的條款,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標時,即構成違反條件;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中的次要條款,只是一些從屬性的條款,并不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標時,即稱為違反擔保。在美國判例法上有關于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之分。前者指由于一方違約,致使另一方未能從該合同取得主要利益。雖然英美國家沒有采用根本違約的提法,但我們可以認為,其中的違反條件和重大違約就是一種根本違約行為,因為它已使合同的存在失去了實際意義。

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5條規(guī)定:“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因此,《公約》衡量是否根本違反合同,有三個條件:第一,違反合同結果的嚴重程度,即是否在實際上剝奪了另一反給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第二,這個嚴重結果能否預知;第三,不能預知者的標準是處于相同情況中的同樣通情達理的第三人。[1]

中國1999年《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它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種情形可以說是對根本違約的規(guī)定,但在根本違約的構成,責任與補救等方面規(guī)定得不夠具體、明確。第107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薄安宦男泻贤x務”包括完全不履行合同義務和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前者如貨物買賣合同賣方不交貨或買方不付款,借貸合同中借方到期不還本付息等,這應屬根本違約;后者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主要義務,也應屬根本違約,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次要義務,則不應屬根本違約?!奥男泻贤x務不符合約定”指雖然履行了合同義務,但與合同規(guī)定的條件不符。例如賣方所交貨物與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數量、包裝等標準不符,這顯然不構成根本違約,可用換作、修理等方法進行補救。第108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該條實際上是預期違約中的兩種情形,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對于前者,債權人可以不待履行期到來,以其拒絕履行作為根本違約。對于后者,如果債務人的信用狀況嚴重惡化而致履行不能,自然也應作為根本違約處理??梢姡?07條和第108條只是一般性規(guī)定,對根本違約并未具體規(guī)定,而要視情況由法官認定。

(二)根本違約的主觀過錯之分析

大陸法系國家認為,合同債務人只有存在可歸責于他的過錯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大際法系國家采取的是過錯或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前者如《德國民法典》第276條:“債務人,法無其它規(guī)定,應就其故意或過失的行為負其責任?!焙笳呷纭斗▏穹ǖ洹返?147條:“凡債務人

不能證明其不履行債務系由于不應歸其個人負責的外來原因時,即使在其個人方面無惡意,債務人對于其不履行或延遲履行債務,如有必要,應支付損害賠償?!庇⒚婪ㄏ祰也灰援斒氯擞羞^失作為構成違約的必要條件,而認為一切合同都是“擔?!保灰獋鶆杖瞬荒苓_到擔保的結果,就是違約?!豆s》也沒有采取過失責任原則,只要一方違反合同,并給他方造成損失,他就要負損害賠償責任,至于他違反合同有無過失,在所不問。根據中國《合同法》第107—108條和第120—121條的規(guī)定,只要違約,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雙方都違約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使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仍應承擔違約責任,該方與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或約定解決??梢姡覈囊?guī)定與《公約》的規(guī)定是基本一致的。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對于根本違約,應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其宗旨在于合理補償債權人的損失。其理由有兩點,第一,這是由根本違約的性質決定的。一旦根本違約,當事人的整個合同目的落空,嚴重損害了當事人訂約的預期利益,因此,有必要歸之以嚴格責任,督促合同當事人謹慎履行合同義務,合法行使合同權利。第二,符合法律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106條規(guī)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一般認為,該條款是對公平責任,無過錯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換言之,該條款為嚴格責任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2]同時也符合《合同法》和《公約》有關規(guī)定。

(三)根本違約的界定

歸納上述分析,同時借鑒《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我們不妨可以給根本違約作如下界定:當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義務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或預期違約致使履行不能,其結果嚴重影響到另一方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經濟利益,即構成根本違約,而不問其主觀過錯與否。二、根本違約的責任與補救

任何違約都會引起一定的法律責任,或者可以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這里,違約責任和違約補救的實質含義是相同的,只是角度不同。根本違約責任與補救是指合同當事人根本違約行為引起的法律后果和補救方法。

根據《公約》的規(guī)定,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對當事人可能采取何種救濟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某種違約行為已經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受損害的一方就有權宣告撤銷合同,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采取其他救濟方法;如果不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則受損害的一方不能撤銷合同,而只能要求損害賠償或采取其他補救方法。[3]英國《貨物買賣法》規(guī)定,“違反要件方可給予對方解除契約的權利,違反保證則對方只能要求損害賠償。”《商法》一書指出,“條件是合同的致命條款,為合同的根基,違反它,受害方如果愿意的話,即有權撤銷合同并主張違約損害?!薄皳2⒎呛贤闹旅鼦l款,而僅具附屬性,違反它,不產生撤銷權,而只能主張所受損失的損害賠償?!盵4]在美國判例法所形成的原則是,只有當一方的違約構成重大違約時,對方才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否則,只能要求損害賠償。根據中國《合同法》的規(guī)定,合同一方違約時,另一方有權要求繼續(xù)履行、賠償損失、解除合同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在履行義務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綜上規(guī)定,筆者認為根本違約責任或補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賠償損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無效等三種。關于賠償損失的范圍問題,一般應包括財產的毀損,減少和為減少或消除損失所支出的費用,以及合同履行后可能獲得的利益,在貨物買賣合同中就是利潤。關于賠償限額問題,應考慮兩個因素:第一,不得超過根本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因根本違約而可能造成的損失。第二,受害方因對方根本違約而嚴重影響到的訂約時的預期利益大小。關于解除合同的問題,解除合同即撤銷合同從而使合同雙方權利義務歸于消滅的行為,但是解除合同并不影響非違約方要求根本違約方賠償損失的權利。關于宣告合同無效的問題,根本違約方應對合同無效造成另一方的經濟損失負賠償責任,而且宣告合同無效、賠償損失并不影響非違約方采取其他補救方法。

三、根本違約的主要例外

在發(fā)生根本違約時,原則上不允許免除根本違約責任,因為根本違約破壞了合同的根基,使非違約方的整個合同目的落空。因此,對于免除根本違約或重大違約責任的合同條款應予以限制,這一法政策已為多數國家所奉行,在我國也應如此。[5]筆者認為根本違約的免責理由主要為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訂立后發(fā)生的當事人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它通常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前者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等引起的事件。后者如由戰(zhàn)爭、罷工、封鎖禁運等引起的事件。因此,合同當事人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出現而違約時,可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

那么,不可抗力引起的法律后果有哪些?1、免除賠償責任。即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程度免除因不可抗力而根本違約一方所造成的賠償損失責任。同時我們認為,為了維持長期的經濟合作關系和順利處理違約事件,要求因不可抗力而根本違約一方作適當補償。因為根本違約的不可抗力較其他非根本違約的不可抗力的免除責任范圍和影響要大得多,這對受害方來說,其風險是很大的。2、解除合同。發(fā)生不可抗力致使根本違約,另一方有權撤銷合同,消滅合同權利義務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解除合同”與前文所述的根本違約責任中的“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是不同的,由于根本違約引起的解除合同,并不影響受害方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但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根本違約,則屬于免責情形,由此引起的解除合同,受害方并不能要求賠償損失,最多只能要求適當補償損失。3、免除不等于不負任何責任。一般而言,因不可抗力而根本違約的一方當事人,無論屬于上述何種法律后果,都應承擔如下義務:第一,通知義務,即將遭受不可抗力而根本違約的事實及時通知給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如果未及時通知,致使加重對方損失的,應對加重損失部分承擔賠償責任;第二,采取適當措施的義務,即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負責;第三,提供證明的義務,即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有關機關出具的不可抗力的證明文件。如果提供不出證明的,仍應承擔根本違約責任。

四、一點立法建議

可見,根本違約不同于一般違約,它的構成要件十分嚴格,它的法律后果也是違約責任中最重的一種,所以我們要謹慎對待,從嚴把握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一方面要防止根本違約的濫用,另一方面要對違約情況調查清楚,要區(qū)分根本違約與非根本違約,一般根本違約與不可抗力的根本違約。同時我們要區(qū)別規(guī)定,在立法上相應完善根本違約制度,便于合同當事人交易時認識把握,便于法律、仲裁機關處理合同糾紛。因此,筆者不妨建議在《合同法》第七章違約責任部分第108條后面增加一條如下:“當事人一方有第107條和第108條違約情形之一,其結果嚴重影響到對方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經濟利益,則構成根本違約,對方可以解除合同或宣告合同無效并要求賠償損失。”

(本文與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王吉文合作)

【注釋】

[1].國際經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53.

[2]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680.

[3]沈達明、馮大同.國際貿易法新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94.

違約制度范文第3篇

關鍵詞:預期違約;實際違約;不安抗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順利履行的有力保障之一?!堵摵蠂鴩H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作為國際貿易法統(tǒng)一化運動的產物,是有關國家在消除國際貨物買賣沖突、促進國際貿易發(fā)展方面的重大成果。該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本文將對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地介紹,并在將其與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初步探討。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英美法上獨創(chuàng)的制度。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種種事由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給債務人帶來不利的后果。預期違約制度正是為解決合同生效后直至履行前發(fā)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險而設立的。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制度可有效減少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會資源的人為浪費。

預期違約,亦稱先期違約,是指合同訂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在英美法中,預期違約包括兩種不同的類型,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53年關于霍切斯特訴德拉圖爾(Hochsterv.DeLaTour)的判決,它是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guī)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確肯定的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它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以其自身的行為或某些客觀情況表明他將不履行合同后不能履行合同。

明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1、違約方必須明確肯定地向對方作出違約表示,這種表示必須是違約方自愿、肯定、不附

加條件的表示。

2、違約方必須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作出違約表示。

3、違約方作出的違約表示必須說明其將要違約的內容,不能僅僅表示履約困難、不愿履行等不確定的意思。

4、違約方拒絕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所謂主要義務,即合同義務的主要部分,其履行與否決定著當事人能否得到他期待從合同中得到的利益。拒絕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應對相對人從合同履行中獲得的利益有重大影響,致使合同目的落空。若拒絕履行的僅是合同部分義務且不妨礙債權人追求的根本目的,則不構成預期違約。

5、違約表示必須無正當理由。所謂正當理由,是指債務人有權作出拒絕履行表示的理由。主要包括:(1)債務人享有法定解約權。(2)合同具有無效的因素。(3)債務人因合同顯失公平而享有撤銷權。(4)合同關系自始不存在。(5)債務人享有抗辯權,如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6)由法定免責事由,如不可抗力致使合同履行不能等。

默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1、違約方以自己的行為使對方預見到合同履行期到來時已無法履行,如資金困難、瀕臨破產、標的物已轉賣等

2、一方當事人預見對方到期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義務須有相應的證據。

3、要求提供履行擔保的一方不能在合理期間內提供充分的擔保。

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作為預期違約的兩種方式均發(fā)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均對債權人的期待權造成侵害。但二者又有區(qū)別,主要表現在:

1、構成要件不同上文已有詳述。

2、違約者的主觀方面不同明示預期違約表現為一方能夠履行而不愿意履行,違約者的主觀狀態(tài)只能是故意。默示預期違約表現為兩種情形:(1)履行不能,即一方當事人客觀上沒有能力履行合同。這一判斷往往是從一些客觀事實推測而得出的,如一方出現資金困難,負債過多難以清償等等。(2)一方當事人客觀上能夠履行但不打算履行合同。這一判斷往往是從當事人的某些行為推測得出的,如該當事人信譽不佳、部分貨物已轉賣等。因此,默示預期違約中,違約者主觀上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過失。

3、救濟措施不同明示預期違約發(fā)生后,受害方有權選擇救濟措施:(1)不接受對方預期違約的表示,待履行期限到來之后,要求對方實際履行。如果屆時對方不實際履行,再按實際違約要求對方承擔責任。(2)接受對方預期違約的意思表示,立即解除合同,并可以要求對方賠償損失。而默示預期違約發(fā)生后,受害方應首先通知對方,要求其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將來能夠履行合同的擔保。在必要、合理的情況下可以中止履行合同,而不是立即解除合同。如果對方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個合理期限內未提供將來履行合同的充分保證,則默示預期違約轉化為明示預期違約,受害方有權選擇相應的救濟措施。

二同相關制度的比較

(一)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

預期違約是與實際違約相對應而存在的。預期違約的兩種形態(tài)都屬于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毀約,它與實際違約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二者發(fā)生的時間不同。將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相比較,可以得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1、違約行為發(fā)生的時間不同預期違約發(fā)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實際違約發(fā)生在合同履行期屆至以后。

2、違約行為所侵害的對象不同預期違約侵害的是相對人的期待利益、信賴利益。實際違約侵害的是現實的債權。

3、違約的形態(tài)不同預期違約是對整個合同的毀棄,是對諾言的完全違反。實際違約則包括不履行、延遲旅行、不適當履行和其他不完全履行等多種樣態(tài)。

4、違約的行為表現不同預期違約是將來不履行合同的現實危險,可以轉化為實際違約或因違約意思的撤銷而消失。實際違約則是現實的、客觀存在的違約行為。

5、違約的救濟方式不同因預期違約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為實際違約,故而預期違約有其特有的救濟方式,前文已述及。

(二)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

預期違約是英美法上獨創(chuàng)的制度,不安抗辯是大陸法上的概念,而二者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大陸法系的通說認為,在清償期到來之前,債權人并不享有實際請求履行的權利,因而此時并不發(fā)生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責任。履行期限是為了債務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債務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提前履行,而債權人則無權請求提前履行。為貫徹公平原則,避免先履行一方蒙受損失,大陸法系發(fā)展出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具體是指“當事人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之財產于訂約后明顯減少,有難為給付之慮時,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出擔保之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不安抗辯權具有留置擔保的性質,在對方履行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后歸于消滅。

依傳統(tǒng)民法,不安抗辯權的發(fā)生須具備三個條件:(1)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2)雙務合同成立后對方的財產狀況發(fā)生惡化。(3)對方財產的明顯減少有可能影響其給付義務的履行。從構成要件上看,不安抗辯與默示預期違約有較大的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在合同訂立后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未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義務,但另一方根據客觀情況預見其有屆時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的危險。同時,在解決雙務合同中另一方因為無履行能力、不愿履行等可能給提前履行的一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等問題上,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具有相同的機能。

但是,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也存在著相當的差異而且各有優(yōu)勢,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如下:

1、法律性質不同預期違約在實質上是一種違約行為。不安抗辯權則是抗辯權的一種,目的在于對抗請求權,其實質是債務人免除先為給付義務的特殊法律理由。

2、前提條件不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之履行存在先后順序為前提,而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債務履行存在先后之分,若沒有履行時間的先后順序,則應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3、權利主體不同預期違約可由任何一方當事人主張,而不安抗辯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

4、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不安抗辯依據的原因是他方財產于締約后明顯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慮。而判斷默示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并不限于財產的減少,也包括債務人的經濟狀況不佳、商業(yè)信譽不好、債務人在準備履行及履行合同過程中的行為或債務人的實際狀況表明債務人存在違約的危險等情況。因此,判斷預期違約所依據的條件更為寬泛。

5、過錯是否作為構成要件不同預期違約制度考慮了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問題。而不安抗辯權的成立無需對方主觀上存在過錯,其財產在訂約后明顯減少系何種原因所致在所不問。

三《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也采用了預期違約的概念。預期違約是公約中規(guī)定的違反合同的一種重要形式。

公約在第五章第一節(jié)第71條、第72條對預期違約做出了規(guī)定。第71條規(guī)定:“(1)如果訂立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由于下列原因顯然將不能履行其大部分主要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他在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2)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他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是買方持有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本款規(guī)定只與買方和賣方對貨物的權利有關。(3)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fā)運前還是發(fā)運后,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xù)履行義務。”第72條規(guī)定:“(1)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2)如果時間許可,打算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fā)出合理的通知,使他可以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的保證。(3)如果另一方當事人已聲明他將不履行其義務,則上一款的規(guī)定不予適用?!备鶕s的上述規(guī)定,對于預期違約的認定,公約主要確立了以下兩個標準:

1.主觀標準即以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主觀判斷斷定另一方當事人將不履行合同的大部分義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標準完全修正了英美等國關于預期違約的理論,不是由預期違約方明示或默示聲明他將不履行合同,而將判斷的主動權交與另一方。同時,對預期違約的判斷并非隨心所欲,而必須受到客觀條件的嚴格限制。提出對方預期違約的當事人必須是有充分理由從一系列客觀存在的條件中予以判定的,如對方當事人經濟狀況、商業(yè)信譽不佳或已將貨物轉賣等。否則,若僅憑主觀臆斷而中止本應承擔的合同義務,本身便是違反合同,須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一切法律責任。

2.客觀標準即客觀事實表明當事人將不履行合同。這些客觀事實可以是當事人表明其不再或不能履行合同的言詞、行為或一系列客觀因素。預期違約也可能與一些一般條件有關,但這些條件必須嚴重到足以影響履行義務的程度,例如,賣方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或動亂、實行出口禁運、賣方廠房全部被燒毀等。這些客觀事實的出現均可能使一方當事人斷定他方預期違約。

以上從一般理論意義上論述了公約對預期違約的定性標準。當然實踐中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復雜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根據公約的規(guī)定,一旦當事人他方存在預期違約的情況,當事人一方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如下救濟措施:

1.中止履行合同根據公約第71條規(guī)定,一方發(fā)生預期違約,另一方有權中止履行義務。即該方解除了對另一方履行、準備履行合同以及支付其有理由相信永遠得不到補償的額外費用的義務。這是一種臨時的補救方法,援用該方法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對方當事人顯然將不會履行其大部分義務。公約對此列出了兩個理由:(1)“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2)“他在準備履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中止履行合同以后,雙方當事人的合同關系并未終結,合同關系如何發(fā)展“還有賴于雙方的進一步行為或不行為”。

2.要求提供擔保公約第71條第3款規(guī)定,中止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須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xù)履行義務。提供擔保是一方當事人中止履行合同以后,另一方當事人為其提供的救濟措施。一方當事人享有此種救濟的前提是及時履行通知義務,至于是否提供擔保尚需對方當事人自行決定。若對方當事人拒絕提供擔保,則預期違約轉化為實際違約,當事人享有相應的救濟權利。

3.行使停運權公約第71條第2款規(guī)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guī)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采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guī)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后的及時通知義務。在符合公約第71條第1款規(guī)定的前提下,賣方行使停運權還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買方將不履行合同的情形在貨物裝運之后才被發(fā)現。(2)貨物已處于承運人而非賣方的控制之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EXW貿易條件下或直接付款方式下,賣方不能行使停運權。因為賣方無需安排運輸,也無須將貨物交給第一承運人,交貨與付款同時進行或同時不進行,所以賣方無需承擔買方可能預期違約的風險,并無行使停運權的基本條件。另外,公約對貨物所有權單據為善意第三人持有時,承運人是否應遵守賣方關于停運的指示未做明確規(guī)定。

4.宣告合同無效公約第72條第1款規(guī)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guī)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后果”。公約將預期違約劃分為預期根本違約和預期非根本違約,它們在法律后果上有重大的區(qū)別。前者受損方有權宣告合同無效,請求賠償損失。后者則只能尋找宣告合同無效以外的其他補救辦法。預期根本違約強調一方“明顯看出”,是根據違約方的言辭,行為以及一系列客觀因素判定的,例如:(1)當事人的言辭、行為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2)拒絕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提供擔保的合理要求。(3)意外事件使合同履行不能等。

上述四種權力救濟方式僅僅是從公約文本規(guī)定的角度進行闡述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復雜的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僅以中止履行合同的救濟方式為例,在合同規(guī)定以不可撤銷信用證付款的情況下,根據“嚴格相符”原則,即使買方有充分理由相信貨物存在嚴重瑕疵,只要受益人提供完全符合信用證規(guī)定的全套單據,開證行就必須付款,而買方只能在付款贖單后采取其他救濟措施。又如,在CIF條件下,買方須在檢驗貨物之前憑單付款,就不能以要求對方提供擔保的方式確保合同履行,而只能在目的港行使復檢權,憑檢驗結果決定接受貨物或進行索賠。

可以看出,公約雖然借鑒了英美法,引入了預期違約的概念,但具體的規(guī)定卻與英美法有很多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預期違約的劃分方法不同英美法上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公約則將其分為預期根本違約(參見第72條)和預期非根本違約(參見第71條)。

2.判斷毀約的標準不同公約第71條對預期非根本違約的情況下中止履行義務的前提規(guī)定的比較詳盡、具體,從履約能力、履約行為、商業(yè)信用等多方面考察。而英美法上的規(guī)定則比較簡單,《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僅有“有合理理由”的標準,適用中主觀隨意性較大。

3.預期違約的法律救濟方法不同《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規(guī)定,明示預期違約,另一方可以等待對方實際違約或行使各種求償權,包括解除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提供履約保證或中止履行合同。而公約規(guī)定,對預期根本違約,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行使各種求償權。對預期非根本違約,則有中止履行合同、要求對方提供履約保證和停運的權利。行使停運權可以看作是中止履行合同的一種方式,但公約將其單列了出來,特別加以規(guī)定。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適合于國際貿易特殊要求的原則和辦法供買賣雙方選擇適用,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fā)展。為使公約獲得普遍的接受,公約自身的預期違約制度體系在借鑒英美法上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對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也有所吸收。例如,賣方的中途停運權即具有不安抗辯權的性質。賣方行使中途停運權的條件應包括收貨人未付清貨款且該付款未屆履行期,這一條件與不安抗辯權的對方未屆履行期限的規(guī)定是相同的。國際貿易實務中,買方的主要義務包括支付價金和收取貨物。賣方行使中途停運權主要是出于對未收貨款權利能否實現的不安,其實質內容是買方因未收到貨款而可通過承運人行使其對抗收貨人收貨要求的抗辯權利。中止運輸的目的在于使未得到貨款的賣方能夠通過行使其扣押權確保權利的實現。其功能與不安抗辯權維護交易公平和平等也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具有相似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公約成員國中的大陸法系國家因參加公約同樣接受了預期違約這一概念。因此,筆者認為,對公約上預期違約制度的研究以及預期違約制度與不安抗辯制度的比較研究,對于國際貨物貿易法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資料:

1、王傳麗主編:《國際貨物貿易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59頁

2、胡曙光:《〈合同法〉預期違約形態(tài)及構成要件比較》

3、朱代恒:《預期違約制度初探》

4、史尚寬:《債法總論》第564頁

5、李洪奇:《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對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的思考》law-/lw/

6、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7、鐘筱紅:《論〈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預期違約”制度》,《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1卷第1期,58-61頁

違約制度范文第4篇

關鍵詞:預期違約;不安抗辯權;合同法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又稱為先期違約,是英美法系一項獨特的制度,最早起源19世紀初的英國。1853年的霍徹斯特訴德拉陶爾一案(Hochesterv.DeLaTour)一案被認為是預期違約制度第一案,1894年的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進一步確立了默示預期違約規(guī)則。美國在19世紀初就引入了預期違約的理念,經歷了70多年的發(fā)展及總結,《統(tǒng)一商法典》明確提出預期相對履行不能的規(guī)則。另外,隨著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也引入了預期違約的概念。但《公約》并未孤立地規(guī)定預期違約,而是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與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進行整合,構建了獨特的預期違約法律體系。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違約不同,預期違約是一種違約的可能性而非事實。這種制度有利于保護守約人的利益,同時有效避免和減少守約人因對方不履行合同而遭受的損失。關于預期違約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闡述。英國著名法學家特利特爾(Treitel)把預期違約定義為:“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約定的履行期屆滿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明示其將不按約定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另一方當事人的自身行為或客觀事實默示其將不能依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國內學者梁慧星教授認為預期違約是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行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王利明教授進一步將預期違約細化為明示及默示兩種方式。綜上,預期違約制度就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前,因為一方當事人明示或默示即將不履行合同而為相對方提供救濟的法律制度。

二、我國合同法上預期違約制度的現狀及不足

(一)我國合同法上預期違約制度現狀。對于預期違約制度,《合同法》主要在第94條及第108條做出規(guī)定。第94條第2項“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違約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此條對預期違約做出描述,并將其分為兩種情形: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但對于默示預期違約沒有詳細地闡述其表現。另外,當一方預期違約,相對方可以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第108條進一步規(guī)定了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鄙鲜鰞蓷l規(guī)定基本構成了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二)我國合同法上預期違約制度的不足。(1)預期違約的概念和法律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合同法中并未明確提出預期違約的概念,與此有關的條文僅有第94條及第108條兩條,缺乏系統(tǒng)性。對于明示預期違約及默示預期違約的劃分也沒有明確闡述。(2)預期違約和不安抗辯權的適用上界限不清晰。不安抗辯權是大陸法系的制度,是指雙務合同中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在履行前發(fā)現他方的財產明顯減少而有難以給付的危險時,可要求另一方當事人具體給付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在另一方當事人具體給付或者提供相應擔保前,受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拒絕自己的給付行為。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68、69條中。立法者最初引進預期違約制度,是希望集中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優(yōu)點,達到比較完善的結果。但是目前合同法中對于預期違約制度的規(guī)定未成體系,第68條關于不安抗辯權的規(guī)定和94條的默示預期違約也產生混淆,在適用上界限不清晰。

三、對完善合同法上預期違約制度的建議

(1)明確預期違約的概念及救濟方式,盡量做到系統(tǒng)化合同法僅在個別章節(jié)、個別條文中對預期違約進行零散的規(guī)定,這樣的安排不太合理。應在立法中確立預期違約的概念,細化兩種違約形式的構成要件。針對默示預期違約,應明確列舉其表現形式,強調守約方的舉證義務。(2)結合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的基礎上明確其適用。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均是保護守約方在履行期限到來前的期待利益。怎樣在適用上避免混淆可以參考《公約》第71和第72條。特別在解除合同方面,《公約》將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的適用進行了區(qū)分:如果當事人明示預期不會履行的,守約方可以直接解除合同。但是當事人以其他方式表明其將不履約的,守約方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必須通知對方提供擔保,在對方不能提供擔保時才能解除合同。

結語:

違約制度范文第5篇

關鍵字:根本違約,可預見性,宣告合同無效

一、典型各國的根本違約制度

(一)英國普通法上的根本違約制度。根本違約(fundamental breach/substantial breach)來源于英國普通法,是從普通法中產生的一個分析范疇。對根本違約的判斷,最初是根據違約所違反的合同條款的類型,19世紀末開始,英國法院將合同條款依其重要程度分為條件(Condition)和擔保(Warranty),區(qū)分兩者的主要意義在于:條件作為合同中重要的、根本性的條款,違反了條件即構成了根本違約,受害人不僅可以訴請賠償,而且有權解除合同;而擔保作為合同中次要的附屬性的條款,只是“某種應該履行,但如不履行還不至于導致合同解除的協議 ”,違反擔保,受害人只能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解除合同。

根本違約適用條件的優(yōu)越性在于確定性,只要確定了違約當事人違反的是條件條款或是擔保條款,法院或當事人可以比較容易的對違約行為是否是根本違約,能否解除合同作出判斷,減少損失。但是這種理論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就是它存在操作上的障礙,因為在實踐中判斷區(qū)分當事人違反的義務在性質上是屬于條件還是擔保條款本身就是一個困難,而且,“條件”理論存在的另一個弊端是,只要一方違反了條件,即使對方并未因此遭受損害或損害極其輕微,對方也有權解除合同,這就常常成為對方當事人逃避對自己不利合同的手段,使得根本違約制度并未真正起到限制當事人輕易解除合同的作用。由此,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法以違約后果為根據,對非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加以限制,這主要是所謂的“中間條款”(Intermediate terms, Innominate terms)的合同條款新類型。這類條款比較復雜,無法簡單地歸入“條件”或“擔?!睏l款。當事人違反這類條款,對方能否解除合同將取決于違約的性質及后果的嚴重程度。總之,英國普通法在判斷是否構成根本違約問題上,經歷了一個從以被違反的合同條款的性質為依據到以違約及其后果的嚴重程度為依據的過程,英國法已經主要是根據違約及其后果的嚴重程度來判斷根本違約了 .

(二)美國法的重大違約制度。美國法與英國法不同,沒有使用“根本違約”的概念,而是采用“重大違約(material breach)”或“根本性不履行(substantial non-performance)”概念,把違約分為輕微違約和重大違約,一般只有構成重大違約,非違約方才有解除合同的權利之可能(因為有時即使構成重大違約,非違約方也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應先給予違約方充分的自行補救的機會)。但實質上這一標準不適用于貨物買賣合同,如果貨物或提示交付的單據在任何方面不符合合同,即使輕微違約,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買方可以全部拒收貨物(《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601條)。至于是否構成重大違約,《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次)》第241條規(guī)定的主要考慮因素是:(1)受損害方在多大的程度上失去了他所合理預期的從合同中應得到的利益;(2)受損害一方的損失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適當補救的;(3)如果受損害一方終止履行,有過失一方在多大程度上會遭受侵害;(4)有過失一方彌補過失可信度;(5)有過失一方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善意”與“公平交易”準則。那么,法官在判案中認定根本違約時如何具體適用呢?是只具備其中一個因素即可,還是同時具備五個因素才行呢?有沒有一個份量比較重呢?紐約州上訴法院法官西巴黎克(Ciparick)在近期的一個案例中指出,是否適用“嚴重違反合同”理論,首先要看有過失一方會不會遭到難以承受的重大損害(即第3種因素) ;而有的學者則認為美國法院在判定重大違約時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違約的受損害方有權期待從交易中獲得的利益在多大程度被剝奪了(即第5種因素) .因之,美國的重大違約作為合同解除權的限制條件不具有絕對性,且其判定標準復雜,缺乏明確的適用順序,法官對此有充分的的自由裁量權。

(三)大陸法系并無根本違約的概念和統(tǒng)一標準。大陸法系對違約行為是根據債務人違反履行義務的形態(tài)來劃分的,通常包括給付不能和給付遲延,也兼指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斗▏穹ǖ洹返?184條雖然規(guī)定債權人于債務人一方違約(不論嚴重是否)時可通過法院來解除合同,但是法國法院往往將債權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嚴重作為合同解除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德國民法典》第326條及第326條規(guī)定了給付不能(包括全部給付不能與部分給付不能)、給付遲延(包括定期債務的給付遲延與非定期債務的給付遲延) 情形的合同法定解除條件,但其實質是以違約后果的嚴重性(即根本違約)作為判定標準,不過根本違約判定標準是結合具體違約形態(tài)的分析來體現的。

我國1999年頒布實施的《合同法》第94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在參照大陸法系違約解除制度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英美法系的根本違約制度,以違約后果為主線,創(chuàng)造了頗具特色的違約解除制度 .

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的根本違約制度

1980 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簡稱《公約》)吸納了兩大法系立法成果,第25條明確使用了“根本違約”一詞,并規(guī)定了根本違約的標準界定,即“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第25條),一般地,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根本違約的概念即用此普遍接受的定義。此外,《公約》于第49條、第51條、第64條、第72條、第73條規(guī)定了不履行、遲延履行、瑕疵履行、預期違約場合等可以宣布合同無效的根本違約具體判定標準,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根本違約制度。

三、根本違約的構成

為了在實踐中更好的認定根本違約行為,有利于守約方或者法院作出準確的救濟措施和判斷,有必要分析根本違約的構成問題。對根本違約制度進行了全面規(guī)定的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因此下文將主要以《公約》來分析根本違約的構成。

一般的認為,《公約》在根本違約的構成上體現出的一大特色就是采取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也有學者稱之為“可預見性標準的結果主義”,與“單純結果主義”相對應,后者只需違約后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比如“從實質上剝奪對方有權期待的東西”即可,德國和美國都采用此種立法例;而前者不僅僅要求違約后果嚴重到一定程度,同時需要違約人預見到或者應該預見到如此的后果時才構成根本違約。

(一)根本違約的客觀要件是違約后果的嚴重程度,也就是“實質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其中可以分解成兩層主要的意思:

1、“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即是指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期待利益,即如果合同得到正確履行時,當事人多應具有的地位或應得到的利益,這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和宗旨。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它既可以是轉售該批貨物所能帶來的利潤,也可以是使用該批貨物所能得到的利潤,但必須是合同履行后,非違約方確定的應該或可以得到的利益。

2、違約給非違約方造成的損失必須達到“實質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豆s》在這里使用了“實質上”(Substantially)一詞,著名的“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中對該詞條的解釋是:“正式用法,意為在數量上和程度上大”。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對這一概念作出一評注:“損害是否重大,應根據每一事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例如合同的金額,違反合同造成的金額損失,或者違反合同對受害人其他活動的程度?!崩斫膺@種利益的重要性應考慮正常的當事人確切了解合同的目的,對于合同利益的期待,認定“實質上”剝奪的利益應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受害方損失的嚴重性;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合同條款的規(guī)定,應考慮合同訂立的具體情況,評估當事人是否把相關合同條款看得很重要。但可以說,這樣的分析也是比較模糊的,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可能更多的留給了法官自由裁量。

(二)主觀要件是違約后果的可預見性(foreseability)。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當事人根本違約的后果必須是可預知的。對此,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

1、《公約》對根本違約采用了過錯原則?!豆s》對于一般違約的構成上采取了英美合同法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對根本違約則采用了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原則,并采用了主客觀相結合來確定違約人的過錯問題。主觀上,“違約方并不預知”其違約行為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例如,違約方并不預知其遲延交貨可能會使買受人生產停頓,這樣即使違約人的違約行為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但因他主觀上不具有惡意,因此并不構成根本違約;客觀上,“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的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這種違約行為的嚴重性,客觀標準是對主管標準的限制和合理化,不致使違約方僅以自己主觀上沒有預見而逃避本來應承擔的根本違約的后果。

2、可預見性舉證責任的承擔。一般的,違約方或者“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能否預見的舉證責任是由違約方承擔的。這個可預見性的要件稱其為主觀要件是從違約方角度而言的,只有主體自己才能對其主觀意思進行證明,這從人的認識理解常識即可推知了。在違約方無法證明自己的違約后果不具有可預見性時,就推斷其應當有這種預見性。

3、違約后果可預見性的時間起點標準。這是引起廣泛討論的問題,第25條沒有明確規(guī)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在對公約草案的評注中指出,如當事人對此發(fā)生爭議,“應由法院裁定”??梢姟豆s》回避了這個問題而留給各國法院自由裁量。有的學者認為,根據《公約》第74條損害賠償額的規(guī)定,可以推斷出違約方預見其違約后果的時間應是在訂立合同之時,也有的學者認為應預見的時間“可能包含從訂約時至違約時的一段時間” .Honnold教授則指出構成根本違約的“可預見性”應從故意違反合同時起算,“如果賣方故意的背離合同規(guī)定延遲交貨或發(fā)運數量或質量上違反合同的貨物并且此時他應該知道這種背離合同將會引起對方當事人嚴重損害,這種違約就是‘根本性的’”。李巍老師在他的著作中認為“這種觀點反映了第25條的本意,是可以接受的”,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買賣雙方都可能發(fā)生根本違約, Honnold教授僅從賣方違約出發(fā)討論的問題是不是一定有普遍性?同時,教授使用違約方“故意”違約的時間來認定不免給了違約方以主動權而不利于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何時違約方才有故意違約的意思呢?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往往雙方當事人處于不同的國家,意思表示的表達和接受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非違約方如果從客觀表象來說已經認為違約方的行為構成了根本違約,意圖進一步采取措施如宣告合同無效以減少損失,而這時如果違約方指出其沒有故意違反合同,那么非違約方是不是就不能宣告合同無效呢?筆者同意一種觀點認為,違約方可以預見其違約后果的時間應根據具體案件分為三種:(1)合同訂立時;(2)合同訂立后,違約行為發(fā)生時;(3)違約行為發(fā)生后。前兩種情況下,如果違約方能夠預見到其違約的嚴重后果,就可以構成根本違約,因為這時違約方應該也能夠采取措施不去違約或減輕損失;第三種情況只有在違約方知道其違約的嚴重后果后有機會提出修補時,才能構成根本違約。比如賣方在交貨后,發(fā)現貨物與合同嚴重不符,并得知這種不符將給買方帶來巨大損失,那么如果存在修補的機會,賣方仍應積極采取措施去修補,經過賣方的努力而使買方沒有遭受到嚴重的損害,則不構成根本違約。如果賣方拒絕進行修補,盡管這種后果在合同訂立時或違約時他是無法預見的,仍將構成根本違約??梢哉f,這種確定標準有一定的合理性,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實踐中的復雜性也關系到根本違約情況的復雜性,如何認定根本違約成立,而使非違約方取得救濟權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四、根本違約的分類

根據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時間是預期還是實際不能,以及不能實現的程度是部分還是全部不能之標準,可以對根本違約作以下的分類。

(一)預期根本違約和實際根本違約

1、預期根本違約,也稱先期違約(Anticipatory Breach),與實際違約相對應,是指在合同訂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這是英美法系特有的制度,明確可見的有《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609條。大陸法系無預期違約概念,而有與默示預期違約規(guī)則相類似的不安抗辯規(guī)則。預期違約還可以分為明示預期違約情形和默示預期違約情形。明示預期違約,即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時,便構成根本違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853年英國法院在審理Hochster v De La Tour一案中首次確認;默示預期違約,由英國法院在審理辛格夫人訴辛格一案(Synge v Synge)中確認,預期違約方并未將到期不履行合同義務的意思表示出來,另一方只是根據預期違約方的某些情況或行為(履行義務的能力有缺陷、商業(yè)信用不佳、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過程中的行為表明有不能或不會履行的危險等)來預見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此時可以終止自己相應的履行并要求對方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其能夠履行的保證,若對方未能在此合理期限內提供履行保證,即構成根本違約,預見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2、實際根本違約

《公約》沒有對違約進行具體形態(tài)的分類,而是采用了英美法的以結果加可預見性標準來規(guī)范根本違約,所以相對于預期根本違約,實際根本違約則是界定于合同履行過程中的根本違約,也是一般通常意義上討論的根本違約。大陸法系把違約形態(tài)進行了具體的分類如給付不能、給付遲延、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因此根本違約也就存在于這些具體的分類形態(tài)中。

(二)全部根本違約與部分根本違約

根據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程度不同,根本違約又可分為全部根本違約與部分根本違約。前者是指致使合同目的全部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后者則指導致合同目的部分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給付不能和給付遲延、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及預期違約均存在全部違約與部分違約之分。前述各種具體違約形態(tài)根本違約標準之確定,是就全部違約而言的。若為部分違約,而合同為可分者,致使該合同部分目的不能實現,則構成部分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就該部分合同予以解除;但合同內容不可分者,部分違約致使合同目的全部不能實現,則構成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就合同全部予以解除(《德國民法典》第325條第1款第3項、第326條第1款第3項、《意大利民法典》第1464條、《日本民法典》第543條、《公約》第73 條)?!豆s》第51條和73條則規(guī)定了賣方可分割履行的合同和分批履行的合同,只有當賣方的部分違約造成根本違反合同時,買方才有權宣告整個合同無效,否則只能認為是部分的根本違約,可以宣告部分合同或者是某批交貨合同無效。

五、根本違約制度的價值

就《公約》而言,根本違約制度的價值在于一方面賦予了非違約方救濟的權利,使得違約方根本違約時,非違約方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宣告合同無效或請求賠償損失等,盡可能的減少根本違約所造成的利益減損,保護非違約方;而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其嚴格的構成要件實際上限制了非違約方宣告合同無效或是解除合同的權利的行使。對根本違約的判斷標準的選擇,應力求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以“實質上剝奪了當事人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 和“可預見性”作為判斷根本違約構成與否的客觀標準和主觀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實現了這種平衡。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往往涉及面廣泛,而且當事人之間信息溝通較差,履行過程復雜,履行過程中不符合合同的行為會時有發(fā)生,如果僅僅因為微不足道的與合同不符的方面而當然的認定違約方根本違約,賦予非違約方以宣告合同無效或解除合同的權利,那么國際貿易的當事方就會對締結履行合同有所顧慮,這對國際貿易的是不利的??梢钥隙ǖ氖牵鲊贤▽τ诤贤緫B(tài)度都是盡可能的促使合同有效,以加強交往的頻繁度,繁榮經濟,因此,在規(guī)定根本違約制度的時候也需要加以嚴格限制。

六、根本違約的后果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如果根本違約,其后果就是賦予了非違約的對方當事人救濟權利。下文主要分析《公約》對于根本違約的后果方面的規(guī)定。

(一)宣告合同無效

這是《公約》的提法,在英美法上,則為“撤銷接受”,“拒收”等,此點可見《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601條“拒收”,2-608條“接受的全部或部分撤銷”。大陸法一般稱之為“解除合同”,包括合同中列明解除權條款或失權條款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法定解除情形。一般認為,《公約》采用“宣告合同無效”的提法,主要考慮到各國國內法對解除的理解和解釋有很大差異,適用現有概念可能使人產生誤解或混淆,因此采取這一中性概念 ,但這里的宣告合同無效和我國《合同法》上的合同無效制度有不同之處,我國的《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主要強調合同意思表示的非法性,側重于公法意義上的救濟,而《公約》的宣告合同無效則是違約導致合同無效,側重于私法意義上的救濟。公約中根本違約制度的完整建立除了首先明確規(guī)定了根本違約的定義外,就是在此基礎上根本違約后果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第49條、51條、64條、72條、73條的宣告合同無效制度,以及因為宣告合同無效而可以主張的損害賠償。主要可以分為三類:(1)賣方違約,買方宣告合同無效。其中第49條一般性的規(guī)定了賣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公約規(guī)定的義務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51條是賣方違約中的特殊情況,可分割履行的合同,賣方如果部分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不符,那么買方也可以宣告整個合同無效;第73條(3)相互依存的各批貨物,賣方對任何一批貨物交付無效時,買方可以宣告整個合同無效(2)買方違約,賣方可宣告合同無效。第64條一般性的規(guī)定了買方根本違約,賣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3)可適用于買賣雙方違約,對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72條規(guī)定了一方當事人先期違約,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73條規(guī)定了分批交貨的合同,一方對某批貨物違約,另一方可以宣告該批貨物無效,非違約方有合理理由認為今后各批貨物將會發(fā)生根本違反合同,非違約可以在一段合理時間內宣告合同今后無效。筆者見一些著作中將第73條(3)的規(guī)定也一起納入買賣雙方違約,對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嚴格按照公約條文的意思,顯然僅涉及賣方違約,買方尋求救濟的情況。

(二)交付替代物。這是《公約》第46條的規(guī)定,賣方交貨不符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豆s》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不僅僅局限于宣告合同無效,因為很多情況下,非違約方更期待對方能夠履行合同,達到締約目的,而不是在對方根本違約后就宣告合同無效,消滅合同。對于這一點,可以說也是公約的一大特色,一般地,各國在合同法中也都相應規(guī)定了“交付替代物”、 “繼續(xù)履行”等,《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614條中也規(guī)定了類似的“替代履行”,我國《合同法》第107條則規(guī)定了“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國內法的規(guī)定都是建立在違約方未根本違約的基礎上的,《公約》賦予了非違約方寬泛的救濟選擇權,在違約方根本違約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宣告合同無效,也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以盡可能的實現合同目的,對此無疑是值得贊賞的。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guī)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發(fā)生于營業(yè)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的貨物買賣合同。這樣的合同往往標的額大,關涉雙方重要的經濟利益,一旦合同成立生效后,則更期待合同能得到全面適當的履行。然而由于世界市場行情的變化以及當事人之間空間和距離上的隔閡、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使合同得不到履行或者得不到全面適當履行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根本違約也會在所難免,因此,全面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堵摵蠂鴩H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明確規(guī)定了根本違約的定義,并輔以宣告合同無效和交付替代物使整個根本違約制度得以完善,成為當今國際貿易交往中得以廣泛認可適用的規(guī)則,其與各國國內法對合同的規(guī)范相結合,促進了國際貨物貿易的糾紛的解決和當事人權益的保護。

1、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載《法學》1995年第3期。

2、丁潔,《合同解除若干—評合同解除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復旦民商法學評論2001年9月。

3、徐罡,等 美國合同判例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王軍 美國合同法〔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5、尹田 法國合同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乐亭县| 清苑县| 仁化县| 延川县| 吴桥县| 工布江达县| 壤塘县| 孙吴县| 平顶山市| 襄垣县| 安吉县| 龙川县| 英超| 九龙坡区| 襄汾县| 台山市| 黎川县| 白银市| 子长县| 梅河口市| 垦利县| 法库县| 星子县| 荥阳市| 巫溪县| 武功县| 霍山县| 许昌市| 浠水县| 望城县| 平江县| 田林县| 东方市| 蕉岭县| 天等县| 封开县| 济阳县| 光泽县| 丹东市| 乌海市|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