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實踐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本文從民辦本科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現(xiàn)狀和特點出發(fā),結合本人近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分析民辦本科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VB程序設計教學的現(xiàn)狀,通過實例分析的方法,引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思路和理念,旨在有效提高民辦本科院校VB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VB程序設計是很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我們學校也不例外。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是民辦公有本科院校,該學院的非計算機專業(yè)理工科學生全部必修VB程序設計,并且要求學生通過江蘇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且與學位掛鉤。本人所教授班級學生每年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均名列全院前茅,受到該院學生和教師的好評。今年在首次實行的由學生選擇任課教師過程中,出現(xiàn)了“漲停版”狀況,在短短的十分鐘內(nèi),選我所授VB課程的學生人數(shù)爆滿,導致后面很多想選修我的VB課程的學生沒能選上,事后這些學生私下問我:“如果沒選上我的VB課,能不能到我的課堂聽課?”這件事情給我的觸動很大,學生的認可是最高的獎勵!通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終于摸索出一套適合民辦本科院校的程序設計的教學方法。
1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學好知識的必要條件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教師這個行業(yè)是一個非常神圣的職業(yè)。它不但給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老師的一言一行都銘記在學生的心目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所以教師的責任心和職業(yè)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種程度甚至比他的知識水平還重要。這是我的個人看法。要想做一名好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好人:一個有愛心、肯奉獻、有責任感和心胸寬闊的人。具備以上特點,再加上淵博的知識,則具備了教師的人格魅力?,F(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學生雖然都是獨生子、嬌生慣養(yǎng)、相對比較自私,但他們很聰明,很活躍,很有正義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強。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有進取心,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學業(yè),給家長、朋友、老師以及社會一個完美的答卷。只是自制、自理能力相對較弱,需要老師的監(jiān)督和幫助。這個時候因為離父母較遠,每天接觸的長輩除了老師還是老師,老師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有很多學生愿意找他們喜歡的老師交流,甚至做知心朋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一點確定無疑。那么,一旦學生喜歡上這個老師,他們就愿意接受這個老師給他們傳授的知識,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這種和諧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言而喻了?,F(xiàn)在的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和多年以前不同,甚至有很大變化:當學生需要老師做長輩的時候,老師就好像他們的父母,給他們關心和愛護;當學生需要老師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的時候,老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放下老師的架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甚至可以爭論的面紅耳赤。當學生需要老師做他們的嚴師,督促他們學習和上進的時候,老師就是一個有威嚴、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一名會生存、會做人、會獲取新知識的人,這也正是當今高等院校培養(yǎng)本科生的目標。
2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f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目前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是: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強調(diào)學習、學習再學習!也就是孩子除了學習之外,不能有其他事情可做,只要學習好,什么都好。所謂的“一俊遮百丑”,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和教育,雖然政府也正在努力改變現(xiàn)狀,但因為社會競爭激烈以及人口眾多,一時還難以改變。正因為如此,家長也是為了孩子今后的生存考慮,不得不督促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其他方面的教育等上了大學再說。這就給高等院校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很多:首先是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目的不是很明確。其次是學生認為在大學里不用刻苦學習。因為在中學階段學習很辛苦(這是不爭的事實),學校為了升學率,學生為了考大學,甚至有中學教師給學生一種誤解:上了大學就可以放松了。導致學生上大學后不愛學習,認為沒必要再學習了,因為學習畢竟是一件很苦的腦力勞動。
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現(xiàn)狀,我們的高校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為什么要學習?也就是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結合實際狀況,首先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定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不管是民營企業(yè)家,還是公司里的老板、董事長或者CEO,其次,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也就談不上更強的能力,這是一般的道理。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有價值、有作為的人,如果沒有知識的的儲備,沒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那他就很難達到目的。最后,學習無止境,學習的內(nèi)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不單單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學做人、學做事,學習別人的好經(jīng)驗,等等,就像北京大學學生侯東說的:“學習不單純是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合理調(diào)配資源,善于處理一些環(huán)境影響并最終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標”。
3采用適合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1) 消除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畏難情緒,給足學生一定能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VB程序設計是一門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概念,也就是學過了“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本操作,但計算機語言和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不一樣,而且差別很大,基本操作是固定的動作,通過反復練習就可以熟練掌握,而且效果顯著。而計算機語言要通過思考、推理和判斷才能給出正確的算法,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步驟,并用程序設計語言把它正確地表達出來。難度要比操作大得多。很多學生在學習VB程序設計時,最難的就是入門這一關,特別是民辦大學生更是如此,他們不習慣采用計算機解題方法,甚至覺得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太難學了,簡直像天書。他們更習慣于日常生活中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針對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打消學生對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的畏難情緒,給他們信心和希望,告訴他們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沒有他們想象得那么難學,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只要努力認真用心去做了,都能做好,包括老師本身,也不是天生就會程序設計語言的,也是一點一滴學出來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把一瓶醬油(簡稱a)和一瓶醋(簡稱b)交換一下,交換后,原來裝醬油的瓶子,現(xiàn)在裝醋;原來裝醋的瓶子,現(xiàn)在裝醬油,問:我們應該怎么操做才能實現(xiàn)呢?學生會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很快就給出答案:先拿來一個空瓶子(簡稱c),再把a瓶子里的醬油倒入空瓶,然后把b瓶中的醋倒入原來裝醬油的a瓶中,最后把倒入空瓶中的醬油倒入原來裝醋的b瓶中,就完成了醬油瓶和醋瓶互換的任務。這個問題不就是程序設計中的兩個變量交換值的道理嗎!一個變量a=1(醬油),另一個變量b=2(醋),現(xiàn)在要把a和b的值進行交換,(相當于把醬油和醋互換)則需要引用第三個變量c(相當于空瓶),先用c保留變量a的值(把醬油倒入空瓶),即c=a,再把變量b的值給a(把醋倒入醬油瓶),即a=b,最后把c的值給b(把空瓶中的醬油倒入醋瓶中),即b=c,則完成了a,b兩個變量值的交換。在程序設計過程中,有很多內(nèi)容是和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內(nèi)容相似的,很好理解和掌握,相信同學沒有學不會的內(nèi)容。
(2)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步入正確的程序設計大門
在介紹VB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定教材內(nèi)容組織的順序給學生講解,因為教材本身就是一種參考書,教師可以根據(jù)大綱要求,把教材內(nèi)容經(jīng)過仔細研究、斟酌、提煉、總結和歸納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知識內(nèi)容,再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展現(xiàn)給學生。如VB控件部分的內(nèi)容不必在開始時全部講解,結合實際情況,用到哪些控件再詳細的介紹那些控件。首先把窗體、文本框、命令按鈕和標簽控件介紹給同學就足夠使用了,因為窗體是VB程序設計的基石和容器,所有VB的其他控件都放在窗體中;文本框可以用來作為輸入和輸出界面;命令按鈕用來激活代碼的運行;標簽用來注釋。至于其他控件,如圖片框、列表框等等可以在后面介紹到數(shù)組的時候,作為數(shù)組輸出界面時再陸續(xù)介紹??傊?,介紹的內(nèi)容以實際應用為主,有應用的需求就介紹,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效果會更佳。
在介紹VB的語句語法時,不要急于求成,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再介紹相關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句內(nèi)容,以問題驅動內(nèi)容的進展。如設計一個加法計算器,用來求出n個數(shù)的和。如果n的值較小,如n=2可以直接把兩個數(shù)相加,但如果n=20或n=50的時候,如何實現(xiàn)這些數(shù)相加呢?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循環(huán)語句來實現(xiàn),引出循環(huán)的概念、語句和語法規(guī)則。
對同學們?nèi)菀壮霈F(xiàn)的一般性錯誤,盡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明語句的含義。因為學生出錯的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理解語句的含義。例如,開始使用VB賦值語句的時候,很多同學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就是把賦值和被賦值對象寫錯位置。如把x的值賦給y,寫成x=y,其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把賦值號“=”理解成數(shù)學里面的等號“=”了;同樣的錯誤還有,把文本框1中的內(nèi)容賦給變量a,表達成text1=a。針對這種錯誤,我們就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借錢”這件事情來舉例說明,如名字為x的人向某人y借了500元錢,前提是y一定有500元錢(y=500),我們可以用式子x
在講解程序設計算法的時候,盡量從學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判斷,最后推出正確的解題方法。先用自然語言分析和闡述正確的算法,然后再用VB語句描述出來,要把分析和表達的全部過程展現(xiàn)給學生,和學生一起分析和判斷,最后再把初步寫出的VB程序放在VB環(huán)境中調(diào)試和運行,驗證算法是否正確。特別強調(diào)的是,有時需要故意設一些陷阱,讓學生跳進去,也就是程序不要一氣呵成,正確無誤。故意留出一些關鍵性的,容易犯的錯誤,運行結果出來,發(fā)現(xiàn)錯誤時,學生會很驚訝,在分析的過程中,覺得應該不會出錯,怎么最后結果不正確呢?這個時候教師也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讓學生思考幾分鐘,再慢慢引動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想出解決辦法,最后教師再給出正確答案。
歸根結底,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最好能夠把如何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傳授個學生,這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小之以情,動之以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慢慢的學生也就走進了VB這個新知識的大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適時地出現(xiàn)一些幽默的句子或片斷,也會讓學生覺得VB程序設計的課堂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把學生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學習的熱情也就隨之而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結束語
民辦本科院校的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項復雜和持久的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今后我們還要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在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同時,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教學機制。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研實踐;物理化學;教學
物理化學是一門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學基本規(guī)律的學科,也是一門理論性、系統(tǒng)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具有理論公式多,推導復雜的學科特點。初學者往往感到抽象難懂,對數(shù)學知識要求高,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也往往認為理論知識學了沒有用途,導致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解決物理化學中抽象難懂的問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師授課時列舉一些與生活實踐相關的現(xiàn)象,借助物理化學知識加以解決,但是這只是一些簡單的應用,并且借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絡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結果,但是對于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大學生似乎顯得過于簡單,并不能激發(fā)他們對物理化學學習興趣,解決他們對物理化學理論學習的困惑,展示理論知識與科學實踐和生產(chǎn)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物理化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另外,物理化學中化學規(guī)律和數(shù)學公式都是從科學實踐總結出來的,能指導科學實踐活動。因而,在物理化學實際教學中,除了要結合生活實踐之外,教師應該適當闡述理論公式的實際科研來源以及這些理論知識在科學前沿研究和生產(chǎn)實踐的應用價值,才能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物理化學知識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通過科研實例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化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科研能促進物理化學理論教學,也能促進學生對當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1科研實踐對物理化學教學的促進作用
1.1物理化學理論在科研實踐中的應用
盡管物理化學科研實踐的實驗方法和手段比較復雜,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學物理化學書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因而,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科研實踐活動將其應用到物理化學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對物理化學基礎理論重要性的認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基礎知識,激發(fā)他們對物理化學學習的興趣。這里我們以原電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應用來闡述物理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已有文獻報道具有缺陷的碳納米管浸入到一定濃度的氯鉑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過原子力顯微鏡能夠觀察到在碳納米管的邊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屬鉑納米粒子或者金納米粒子[1]。這金屬離子自發(fā)還原沉積碳納米管上的現(xiàn)象歸因于金屬離子與碳納米管之間的原電池效應,電極反應分別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據(jù)電極電勢的數(shù)學公式計算出PtCl42-和AuCl4-的還原電勢以及碳納米管的氧化電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從而能判斷出金屬鉑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積在碳納米管的邊壁上。更進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電池效應可以在碳納米管的表面邊壁上沉積四氧化三鐵、氧化亞銅、二氧化釩等中間價態(tài)的金屬氧化物,計算這些金屬離子與碳納米管之間的電極電勢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過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納米管的結構等反應條件實現(xiàn)中間價態(tài)的金屬氧化物沉積在碳納米管的表面,關鍵是通過原電池效應合成的碳納米管-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在催化加氫反應、苯酚羥基化反應等催化反應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該種復合材料更加優(yōu)異的性能,體現(xiàn)了合理的使用電化學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2-4]。盡管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考慮的因素復雜,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學中原電池電極電勢的相關基礎知識。實際上,物理化學中熱力學、溶液中的化學勢、物質的相圖、吸附脫附、動力學研究等基本知識在當前的科研都有廣泛的應用,利用這些基本知識來驗證過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們推斷出物理化學及其相關學科中更深層次的機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學的基礎知識在當前的科學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是學生為今后工作和學習所必須要掌握的。
1.2科研實踐對學生物理化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物理化學中的基礎知識都是比較抽象,數(shù)學公式比較多,這增大了學生學習的困難,但是這些基礎知識都是來自科學實踐,相應地能用來指導科學實踐活動,因而,學習物理化學基礎知識的時候借助于科研實踐來展示這些知識,能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首先,科研實踐的學術論文為了更好地解釋相關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圖表或者視頻,直觀地展示和支撐他們的實驗結果,幫助讀者理解論文的結論。教師可以根據(jù)物理化學相關章節(jié)的內(nèi)容提煉這些學術論文,在教學中利用論文中直觀的圖片或者視頻給學生展示對應的知識點,使得抽象的知識圖像化、具體化,同時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到學生的面前,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促進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實踐論文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更能讓學生意識到物理化學課程中基礎知識與生產(chǎn)實際有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不是為了學習抽象的知識而學習這些知識。它們能夠直接應用到實際科研和生產(chǎn)實踐中,并指導科學實踐和生產(chǎn)實踐活動,使得學生不再認為理論知識難學而沒有用途,更不會消極地學習和理解這些物理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甚至通過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等相關工具,更進一步地詳細了解與物理化學書本上相關知識內(nèi)容,從而間接地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學教學引入科研生產(chǎn)實踐的概念,讓學生接觸基礎知識應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化學基礎知識的興趣。既使學生學習到必須掌握的物理化學基礎知識,同時又接觸到物理化學方向科研和生產(chǎn)實踐的前沿,掌握當前物理化學科研和生產(chǎn)實踐的動態(tài)。讓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基礎知識灌輸科研實踐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本學科發(fā)展前沿和科研動態(tài),使學生浸潤在科研的氛圍下,產(chǎn)生濃烈的科研傾向[8]。從而使學生尋找自身喜歡的學習方向和學習興趣,建立嚴謹?shù)目蒲泻蛯W習態(tài)度,刺激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今后的工作學習提供基礎。因此,物理化學教學中引進科研實踐,不僅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化,而且能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化學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師科研實踐對物理化學教學的重要影響
對于普通本科院校來講,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改革都是圍繞教學方式和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無法代替教師的角色,無法改變教師授課主體的本質,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導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鮮活,也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有直接地引導作用。因而,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jīng)Q定了他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而科研實踐活動對教師有很大的鍛煉和啟發(fā)作用,增加了教師的業(yè)務知識水平,對課堂教學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實踐工作[9]。首先,本學科專業(yè)教師開展科研實踐工作之前必須不斷查閱大量新的文獻資料,了解當前科技發(fā)展的動態(tài),及時跟蹤本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更新和豐富本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這個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能更好地將當前本學科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傳授給學生,同時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教師將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學科發(fā)展趨勢,自然而然地應用到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進而思考未來人才的發(fā)展趨勢和人才培養(yǎng)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師從事科研工作對該學科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能提高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培養(yǎng)教師一絲不茍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質,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想,迎合當前國家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潮流。教師在科研中的鍛煉往往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頑強拼搏精神以及嚴謹?shù)目茖W作風,對學生成才起到推動作用。此外,教師的科研成果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遙不可及,對學生有很大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主動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實踐,激起他們對物理化學基礎理論學習的熱情[9]。因此,教師要實現(xiàn)物理化學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適應當前形式下物理化學教學的發(fā)展,僅憑教學經(jīng)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事科學研究去實踐、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高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快教育觀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式,將新理論、新方法滲透到物理化學教學實踐中,才能改變多年從教的疲憊與困惑,同時也激發(fā)了自身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2結論
論文摘要:加強各個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基礎。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課程,不必拘泥于各個領域劃分所帶來的條條框框,而應該以課程思想為核心,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其設置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是課改的創(chuàng)新,也是課改的難點。目前我市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分成了課時和教學內(nèi)容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僅對應課改綱要中的研究性學習及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下文中的綜合實踐活動也僅指這些內(nèi)容)。其中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在課改前就已經(jīng)設置,有現(xiàn)成的教材和比較明確的教學內(nèi)容。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從2002年唐山市原新區(qū)作為課程改革試驗區(qū)以來,到唐山市整個地區(qū)已經(jīng)全面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個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頭疼的問題。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中考科目對其他科目的擠出效應、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轉變不到位等等,但是,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具體實施來看,也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系統(tǒng)性和可考查性不夠。
作為一個單獨的課程,研究性學習和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的教學目標籠統(tǒng)而抽象,具體教學過程中很難確立系統(tǒng)性的教學體系。只片面強調(diào)類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寬泛的教學目標,脫離我們現(xiàn)有的教學實際和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無法具體衡量教學的進度、難易度及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不同的教師、學校和地區(qū)之間無法就教學效果達成比較一致的標準,從而使得準確的考查無法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nèi)實施。
課程的系統(tǒng)性和可考查性是課程存在的基礎,這兩點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師感到課程實施無從下手,教學過程茫然無序。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主義嚴重。
現(xiàn)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基本是研究性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和認知的方式,但是因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內(nèi)容沒有系統(tǒng)性,也不具備考查性,從而使得一種學習的方式在我們的課程實施中連續(xù)地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如果說學生在課程的起始階段需要了解這種學習方式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這還能讓人理解,可是如果課程教學一貫如此,那就是形式主義了,是為了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從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學校和教師僅僅是在應付視察、評估的時候才開展,因為他們覺得來回重復這種形式實在是沒有必要,而我們的教學實際也根本不可能允許和無視這種浪費的發(fā)生。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問題的實質是課程內(nèi)容。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都是一種方式,他們要經(jīng)由具體應用,才能顯示價值,而且其價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賴于具體應用,課程內(nèi)容指的就是這些具體應用。不解決好這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無論如何是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并且其目標也應該包括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這樣的體系,而我們現(xiàn)在恰恰就是忽視了這重要的一點,沒有與學生的主體課程緊密聯(lián)系,從而也就脫離了占據(jù)學生大部分時間的重要課程的學習。當然,我們的本意可能是想將學生從繁重的重點學科的學習中脫離開,專注于諸如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可是,我們真能夠離開像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等這樣的學科知識去談創(chuàng)新,去談素質嗎?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必須將現(xiàn)有的學科知識體系適當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來,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lián)系的橋梁,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與現(xiàn)有課程緊密聯(lián)系,互相促進,只有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
筆者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以下三條主線來安排:
1.科學實踐??茖W實踐可以理解為“我們身邊的科學知識”,即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lián)系,甚至通過周圍的世界來學習科學知識,這將會使得平時看上去枯燥無味的科學世界變得生動許多,使得學習也變得輕松而有趣。
科學實踐的基本內(nèi)容是利用諸如風箏、氣球、指南針、望遠鏡、食鹽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進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學原理的科技活動。在了解科學原理之外,還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物品分類、測量和觀察、周密思考、準確記錄以及正確處理數(shù)據(jù)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學技能。這些科技活動應該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紹科學概念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家里、我們的社區(qū)、我們的學校,獲取知識可以從身邊開始。
近些年,國內(nèi)引進的的國外科學實驗教材大多數(shù)都生活氣息濃重,深入淺出,重視培養(yǎng)興趣,十分符合科學實踐的要求,此類教材也為數(shù)不少,完全可以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為我所用。這些教材在知識體系上大多數(shù)都可以對應我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的教學實際,相輔相成,既適合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也促進了各個學科的教學。
2.藝術實踐。藝術實踐的形式著重指情景化的戲劇表演、詩歌朗誦和演講評論等。藝術是經(jīng)過加工提煉的客觀事實。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來加強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說,這些藝術實踐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處。
藝術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集合體,即使是同一內(nèi)容在同一種藝術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現(xiàn)。不同的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可以擔當不同的分工,這既可以是內(nèi)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導演、舞蹈、演奏、服裝、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現(xiàn)其對藝術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養(yǎng)展示學生的才能。
在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學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藝術實踐的素材和線索。沒有什么比親身體驗更能讓學生提高對這些內(nèi)容的興趣和理解了,何況這些學科在本身教學中就存在有諸如表演、對話等等具體實踐了。
培養(yǎng)學生參與和實踐的勇氣和信心也是藝術實踐的重要目標,這將為學生在其他領域實踐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就是將學生從課堂上拉到課堂外,學校外,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獲得體驗與發(fā)展。如果科學實踐和藝術實踐都能很好的開展,那么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就將會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待社會生活的事實能夠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組織和團結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對社會的一次全新視角的接觸,這既是學生知識技能綜合應用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認識社會,自身正確定位,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好機會。
在課程指導綱要中,對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內(nèi)容領域目標、內(nèi)容主題的維度和內(nèi)容選擇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體的說明。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按照要求分階段、分內(nèi)容、有重點地逐步實施,而不應該隨意安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只有教學過程安排有序、內(nèi)容前后聯(lián)系,才能使得這種學習變得有章可循。這里并不是反對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學生對需要整合的各個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則就會欲速不達。
論文摘要:客觀性概念是科學哲學領域的核心概念。隨著科學哲學的發(fā)展,客觀性的含義也不斷發(fā)生變化:邏拜實證主義主張反映論的客觀性,科學知識社會學(SSK)將客觀性歸結為社會利益,后SSK(Post-SSK)則將客觀性定位于科學實踐之中。與前兩者相比,實踐客觀性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客觀性(objectivity)一詞具有多層的含義,它有時會被用于表示某一類陳述即科學主張的性質,這時它會被稱作“客觀真理性”;有時會被用于表示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應遵循的程序和步驟,這時它被稱作“客觀程序”;有時,它也會用以指稱合格的研究者所應具備的精神面貌,這時它被稱作“客觀態(tài)度”。海倫·朗基諾將客觀性區(qū)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與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所指特征相關,也就是科學實在論的問題”,另一層面是指某種“研究類型”。菲利普·基徹也將客觀性的討論主題區(qū)分為真理問題和辯護問題。
客觀性有這么多的含義,我們也就可以在多種意義上來使用“客觀性”的概念,如在“真實的實在”的意義上,在經(jīng)驗事實的意義上,在科學理論的意義上,在能夠抹去人類情感特征和社會因素的意義上,以及在SSK所謂的權力與利益的維度上,諸如此類。因此,有必要對歷史上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進行厘清,以便于人們對客觀性概念的把握。
一、邏輯實證主義:反映論意義上的客觀性
邏輯實證主義的工作,主要在其自己所劃定的“辯護的邏輯”的范圍內(nèi)展開,其核心問題是“科學知識的有效性問題,或者說,是使科學知識得到證實的可能性和嘗試……”,實質上也就是科學知識對其研究對象即自然實在的反映性問題。正是在此意義上,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客觀性是指科學知識對自然的反映,·····一種客觀的真理假說比其競爭對手獲得了更有力地證明支持,即更準確、更接近自然真理?!?/p>
具體而言,其客觀性概念有以下幾個層次:
(1)科學知識的客觀性。這是邏輯實證主義客觀性概念的核心。正如羅蒂所說,“那些希望協(xié)同性以客觀性為根據(jù)的人(我們稱其為實在論者),不得不把真理解釋為與實在相符。于是他們必須建立一種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將考慮信念與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而客體會使真信念與假信念區(qū)別開來。這種鏡式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符合論的真理觀,即真理或客觀性的根基存在于外在的事實或實在,進而,其標準也就在于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
(2)科學方法的客觀性?!按嬖谥f明信念真?zhèn)蔚姆椒?,這些方法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局部適用的。”囚這些方法表現(xiàn)為某種認識論的規(guī)則或者標準,“借助于在知識生產(chǎn)中把科學家的雙手綁在他們身后,這些標準和規(guī)則便可以保證科學的客觀性。“這種方法論意義上的客觀性更多地被稱作方法論的理性主義。
(3)科學進步的客觀性。傳統(tǒng)觀點認為科學是一種進步性的、累積性的事業(yè),進步的標準在于后繼理論比先行理論包含了更多的經(jīng)驗內(nèi)容,并且能在更廣的范圍內(nèi)與自然實在相符,更加逼近真理。
簡單而言,這種客觀性標準承認了獨立于認識和評價主體的客觀知識的存在,是一種符合論、反映論的客觀性在當代哲學中的延續(xù)?!皩ψ匀坏姆从场保@是科學知識的一個最終目標,也是其客觀性的一個核心標準。
二、科學知識社會學:“第一人稱”的科學
然而,隨著后實證科學哲學的發(fā)展,特別是庫恩的范式理論提出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科學并不全然是由外在的自然或實在來決定,研究者的主體性因素更是滲透其中。范式理論打開了科學哲學的社會學轉向的大門,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這種新興的研究旨趣與傳統(tǒng)的“基礎主義”完全對立,主張對科學進行文化與社會學的考察。他們自稱為相對主義,“對我而言”,“對你們而言”,這些都仿佛成為了其相對主義的修飾語。其基本觀點就是,由于參照系的不同,思想和實踐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形式的不同,在這些不同的參照系之間、不同的思想和實踐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間,不存在客觀的中立的判斷方法,存在的僅僅是利益與權力的爭斗;如果超出了共同體的范圍,任何結論都不能宣稱其具有有效性。因而,“并沒有什么東西是正確的,我們都是在表達我們個人或者我們文化的觀點”。所有的客觀性宣稱都是“第一人稱的表白”。具體而言:
首先,將知識等同于信念。強綱領的核心原則是公正性和對稱性。公正性原則實際上是把虛假的或不合理的信念重新拉回到了人們的認識領域之中,取得與真實的或合理的信念并置的地位;而對稱性則又把兩者從認識論中抽離出來,將關注點投向了造成這種信念的偶然的社會成因。布魯爾有時也把對稱性稱為“對稱”假設("symmetry"postulate)或“等值”假設("equivalence"postulate)。在解釋等值假設時,布魯爾巧妙地回避了矛盾律的問題;按照他的解釋,“同一些原因類型應當既可以說明真實的信念,也可以說明虛假的信念”,這并不是說,我們的信念是同等程度的真實或同等程度的虛假,而是說,“所有信念,就它們可信性的原因而言,都是彼此平等的”,“無論真假與否,它們的可信性的事實都同樣被看作是有問題的”,因此,“所有信念的影響,無一例外地都需要經(jīng)驗研究,并且必須通過找出其可信性特有的、特殊的原因來加以說明。這樣,問題就發(fā)生轉變了,即,由為什么科學能夠提供更準確的描述,轉變?yōu)槿藗優(yōu)槭裁磿嘈趴茖W能夠提供更準確的描述。這樣,認識論的問題便被規(guī)避了,問題從認識論進人了社會學。
其次,如果知識等同于信念,那么其可信性的原因何在呢?SSK將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擴展到了對科學知識的分析上,其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例如,在經(jīng)過對引力波的詳細考察之后,科林斯注意到了一個現(xiàn)象:如果科學家想要得到合理的實驗結果,他就必須使用正確的實驗儀器,但是,什么是正確的實驗儀器呢,這仍然需要由好的實驗結果來判定;如此循環(huán)不已,陷人了一個怪圈,這就是“實驗者的回歸”(experimenters''''regress)。但事實上,在任何一項現(xiàn)實的科學研究中,這種結果并未出現(xiàn),也就是說,存在著“實驗者的回歸”的終結機制??屏炙箤⑦@種終結機制歸結為“核心群”的磋商,而這種磋商背后體現(xiàn)的就是權力和利益。這正好契合了SSK所強調(diào)的利益概念。當然,科林斯采用的是一種經(jīng)驗分析的方法,而SSK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布魯爾則通過對有限論的分析,對此給出了理論上的說明。布魯爾認為,任何規(guī)則和術語的使用都是開放性終結(open一ended)的,即規(guī)則和術語的未來使用是不確定的,而其結束機制就在于利益;“規(guī)則解釋的社會學的重要性在于,它認為規(guī)則是由共享利益所維持的實踐,……它可能表現(xiàn)為先前的學科成就與公認的實踐,或范式這樣的特殊利益”“在原則上,規(guī)則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的,而只有根據(jù)遵從著自己的傾向與利益,這種談判才是可理解的”。簡單而言,客觀性僅僅是社會利益的一種代表。
至此,SSK從認識論相對主義(知識無真假)最終走到了社會學相對主義(知識都是相對于社會因素而言的)。在他們看來,傳統(tǒng)的客觀性并不存在,科學僅僅是一種偶然的、歷史的文化,一種生活形式,一場并沒有任何接近真理特權的游戲??茖W也就成為了正如內(nèi)格爾所戲稱的“第一人稱”的科學。
三、后SSK:實踐客觀性
在SSK各學派的發(fā)展如日中天之時,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些更為理性的聲音。他們主張對科學進行一種徹底的經(jīng)驗研究,反對在科學之外預設一個實體,科學成為科學僅僅在于其自身,因此,他們主張用操作性語言代替表征性語言,用作為實踐的科學代替作為知識的科學,從而對科學采取更為公正的態(tài)度。這樣,科學的客觀性問題也就轉變?yōu)榱藢嵺`的客觀性間題。這些理論被統(tǒng)稱為后SSK。后SSK有三個比較成熟的流派:皮克林的沖撞理論,拉圖爾和卡倫的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林奇的常人方法論。在此,我們以皮克林的沖撞理論為例來介紹后SSK的客觀性概念。
在采取徹底經(jīng)驗主義的描述進路的基礎之上,皮克林的實踐客觀性概念有兩個特點:
(1)“瞬時突現(xiàn)性”,其基本含義就是“一種在實踐中發(fā)生著的純粹的偶然”。皮克林所構想的是一幅不可預期的圖景,在其中,我們對下一刻即將發(fā)生什么毫不知悉,也不能從當下引申出任何能夠決定未來文化擴展軌跡的線索。因此,我們只能在沖撞式的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下一個被捕獲的物質力量是如何被建造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上,捕獲只是一種偶然的發(fā)生?!凹兇獾呐既恍詷嫵尚缘厝谌宋覀兯斫夂桶盐盏臎_撞模式中,并且這種構成性融人完全可以解釋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這就是……力量的舞蹈,阻抗與適應的辯證運動在力量的舞蹈的過程中實現(xiàn)。這種沖撞模式無休止地重復自身,阻抗與適應的力量持續(xù)地、不可預期地在其中實現(xiàn)。
(2)后人類主義特征,“客觀性是從后人類主義的去中心化過程中瞬時突現(xiàn)出來的產(chǎn)物的一種特性”。皮克林認為,就SSK而言,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將“科學中的人類力量主題化”,將人類與社會的維度置于科學研究過程的首要位置。于是,傳統(tǒng)所認為的科學“對自然的表征只能理解為它是人類力量的某種構成”。皮克林將這種“視人類主體為活動的中心”的觀點稱為人類主義。而他所采取的是一種“后人類主義”、“后二元論”的立場,其手段與目標之一就是“人類主體的去中心化”。沖撞使得人類力量與非人類力量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并且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織、相互界定。因此,對實踐的這種操作性語言描述,“瓦解了人類主義者與反人類主義者之間截然分明的界限,進而轉向后人類主義者的空間”,“世界以我們建造世界的方式建造我們”。也就是說,在物質世界和人類世界之間并不存在一個明顯的分界,物質力量和人類力量相互影響,彼此之間是一種雙向建構的關系。因此,各種力量都是內(nèi)在于科學的,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根本的致因機制。
同時,在皮克林那里,科學的實踐客觀性是一個同時具有相對性、歷史性和開放性的概念。說其具有相對性,是因為實踐中的科學同樣具有不可通約性,它們或相對于文化(皮克林)或相對于行動者網(wǎng)絡(拉圖爾)而存在;說其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客觀性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反映概念或者規(guī)定概念,而是對具有時間性的科學實踐的一種歷史性描述;說其具有開放性,是因為其歷史性并不總是針對過去的,它同樣針對將來,科學實踐在未來是開放性終結的。
簡單而言,實踐客觀性就是指,科學實踐永遠處于人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交織之中,其未來發(fā)展是偶然的、瞬時突現(xiàn)的,而且這種偶然性并不能為人們所預測,其發(fā)展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四、三種客觀性概念的比較分析
為了論述的條理性,在此,我們先對邏輯實證主義和SSK的客觀性概念進行比較,然后再就三種客觀性概念的異同進行闡述。
簡單而言,邏輯實證主義的客觀性是自然實在論基礎之上的符合論,其目的就是將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一切非理性因素消解在認識論之中,其結果就成為了一種“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SSK在社會實在論的基礎之上,將科學視為利益的建構,其目的就是用社會學消解認識論,結果就成為了一種“沒有認識客體的社會學”。然而,邏輯實證主義與SSK雖然在觀點上兩極相反,但它們卻擁有同樣的理論預設,即它們都采取了一種絕對主義的分析思路。
首先,從本體論角度看。本體論的絕對主義主張每一類事物都有唯一不變的普遍本質。在邏輯實證主義和SSK那里,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假定了一個外在的絕對實體的存在。前者雖然反對形而上學命題,但如果不承認一個外在世界的存在,其客觀性概念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對后者而言,它雖然反對將客觀性歸為科學的自然屬性,但卻為之尋找了另外一個絕對的根基—社會(利益)。社會同樣是一個外在的實體。正如布魯爾所說,“存在于‘知識’之外的東西,比知識更加偉大的東西,使知識得以存在的東西,就是社會本身。
其次,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方法論的絕對主義認為只有一類方法具有揭示事物普遍本質的奇效。在邏輯實證主義那里,就是規(guī)定一套“認識論的標準或規(guī)則”,以“保證科學的客觀性”;然而,他們卻在什么樣的“標準或規(guī)則”能承擔這一重任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從而陷人了深深的“方法論恐懼”之中。SSK,無論從其理論界定還是案例研究的實踐來看,也都將社會學方法絕對化,認為只要將科學放在社會學的顯微鏡之下就能發(fā)現(xiàn)隱藏在科學之下的本質;這也是一種絕對主義的自信。
自稱為相對主義的SSK緣何也落人了絕對主義、本質主義的案臼呢?我們知道,自康德以來,自然與社會的兩分成為許多哲學思想的理論前提,邏輯實證主義即是如此,而將之作為批判對象的SSK竟然也沒能逃離這一樊籬。而后SSK,則在此問題上與邏輯實證主義和SSK劃清了界線?!皠h除SSK中的第一個S,是因為在理解科學實踐和科學文化時,無需賦予社會因素以致因優(yōu)勢;刪除SSK中的K,是因為在新的科學圖景中的主題是實踐不是知識”。也就是說,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社會維度和知識維度都已消亡,所剩下的僅僅是科學實踐。皮克林的這句話清楚的表明了后SSK與此兩者的分歧。
首先,從本體論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和SSK仍未擺脫康德式的自然與社會的二分狀態(tài),它總是試圖在自然與社會之間選擇一個絕對的基礎。對邏輯實證主義而言,這個根基就是自然;SSK雖然在認識論上堅持對稱性,在本體論上卻極端不對稱,自然被拋棄,社會極取代自然極成為了科學的根基。而后SSK則拋棄了這種外在主義的立場,皮克林憑借沖撞理論、拉圖爾以廣義對稱性原則、林奇通過對“實驗實踐”的分析,打破了諸如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根本界限,進而主張自然與社會之間的一種混合本體論。
其次,從認識論上看,邏輯實證主義與SSK兩者都主張尋求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本質。布魯爾指出,“對于社會學家們來說”,“他們所關注的將是那些似乎在他們的研究材料范圍內(nèi)發(fā)揮作用的規(guī)律性、一般原理或者過程的地位。他們的目標就是建立可以說明這些規(guī)律性的各種理論”。正如林奇所批判的,SSK“從來沒有放棄尋求超越或隱藏在遵從規(guī)則實踐之下的解釋因素的努力”。簡單而言,其認識論策略就是,“揭開表象的面紗,以描述其背后的因果結構。與此相反,后SSK所關注的僅僅是可見的東西,關注科學的實際運行過程,并不去尋找表象背后的隱藏秩序;各種因素包括被邏輯實證主義絕對化的物質力量、被SSK絕對化的社會學因素,都內(nèi)在于科學實踐,不存在具有主導地位的單一要素。因此,社會學家的任務也就僅僅是描述科學的實際運行過程,描述科學實踐。
再次,從科學觀上而言,邏輯實證主義和SSK都主張科學是作為知識的存在,只是對于前者而言,知識表征的是自然,對于后者來說,知識表征的是社會。然而,正是這種表征主義的科學觀,使得他們都陷人了“認識論的恐懼”之中,即對知識是否表征了自然或社會的恐懼。而后SSK則強調(diào)從作為知識的科學到作為實踐的科學的轉變,其關注點,便從傳統(tǒng)的知識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自然或社會,轉變?yōu)槊枋隹茖W實踐中所發(fā)生的實際過程。皮克林強調(diào)沖撞、拉圖爾強調(diào)行動中的科學(scienceinaction)、林奇強調(diào)本質(quididty)與特質(haecceity)之間的區(qū)分,其用意都正在于此。這樣,科學就從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概念轉變?yōu)榱艘粋€動態(tài)的時間概念,從理想主義的象牙塔走人了我們的真實生活。
五小結
關鍵詞: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本質;特征;范式;分析
科學革命就是從結構到結構的轉變,即范式的轉換?!胺妒健币辉~是著名的科學歷史主義家?guī)於髟凇犊茖W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一個中心范疇,它是某個科學共同體共同的承諾的集合,而且是一種具有較強指導意義作用的范例,究其本質簡言之就是一種科學發(fā)展的范例。他認為科學革命的本質在于科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也不例外。范式,因其不可通約性和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的信奉而發(fā)揮作用,推動著整個科學的發(fā)展。
科學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庫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對整個學術界,包括哲學界、科學界等,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轟動作用。這個轟動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提出的“范式理論”而引起的。范式,作為庫恩理論的核心范疇之一,對科學乃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范式的應用最初應用在分析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科學中,提出了對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獨到的見解,隨著范式理論在分析科學發(fā)展過程中作用的不斷顯現(xiàn),它的應用也超出了單純科學發(fā)展的研究領域而進入了許多人文科學的研究,可以說,“范式理論”的提出是庫恩在20世紀給人類文明做出的一大貢獻。
1 “范式理論”的應用首先體現(xiàn)在指導常規(guī)科學的發(fā)展之中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從科學史的角度闡述了他對常規(guī)科學的一般理解?!俺R?guī)科學”是堅實地建立在一種或多種過去科學成就基礎上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為某個科學共同體在一段時期內(nèi)公認為是進一步實踐的基礎??茖W共同體是具體科學賴以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是科學實踐者們達成的一種前提性的承諾,同時又是科學革命的對象,或者,至少是對象之一。常規(guī)科學的存在與發(fā)展就是建立在科學共同體知道世界是什么樣的假定之上的??梢哉f,科學共同體是某一領域內(nèi)的科學實踐者之間在科學實踐過程中達成的一種共識、一種用以指導自己在此領域從事科學實踐活動的契約。而范式則是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這些科學成就在一段時間內(nèi)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是一種具有指導性意義的科學成就。某一個領域范式的出現(xiàn),使這一領域研究的范圍會變得越來越小,深度也會越來越深。取得了一個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許的那類更深奧的研究,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在發(fā)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一門科學(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科學),在未取得相應的范式以前,它的成員們就會為取得這個范式而努力。一旦取得了這個范式,那么,這門科學就進入了常規(guī)科學時期,此時,科學實踐者們就會在這個范式的指導下展開研究活動。在這里,總的來說,范式指導的目的,也就是常規(guī)科學的三個基本問題就出來了,即確定重要事實、確保理論與事實相一致與闡明理論,其實質都是為范式辯護,擴展、維護并完善范式,使其能更好地指導科學共同體成員的研究活動。范式之所以獲得了它們的地位,是因為它們比它們的競爭對手能更成功地解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為實踐者團體認識到是最為重要的。但這些也僅限于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的初期。到了中期,則會出現(xiàn)反常。所謂“反?!保闯霈F(xiàn)與范式所預期的結果不相符合的現(xiàn)象,也就是范式無法解決的難題。在常規(guī)科學中期,科學家經(jīng)常努力去解決各種反常問題。到了后期則會面臨著范式危機,此時,科學共同體中的成員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個新的范式來代替舊的范式,于是“科學革命”便應運而生??茖W革命就是從結構到結構的轉變,也就是范式的轉換,即一種范式通過革命向另一種范式的過渡。這也從一個側面向我們說明了“理論要作為一種范式被接受,它必須優(yōu)于它的競爭對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實上也絕不可能解釋它所面臨的所有事實”,這也是科學革命得以發(fā)生的先決理論條件,也為我們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原則。
這就是范式在整個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應用和在科學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范式的重要作用離不開對其在每一個階段所發(fā)揮的作用的研究。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的初期是整個科學革命醞釀及發(fā)生過程的初始階段,如果說常規(guī)科學為科學革命鋪設了道路的話,那么對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即解謎階段則顯得更加重要,事實也是如此。
2 常規(guī)科學既是解謎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從科學史的角度闡述了范式的理論,他認為一些科學成就要成為范式,應具備以下兩個基本特征:它們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地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同時,這些成就又足以無限制地為重新組成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一種理論要成為范式是不易的,通向常規(guī)科學的道路也是艱難的。在進入常規(guī)科學階段后,科學家也就開始了“解謎”的活動。在這個解謎過程中,范式的作用便首先凸現(xiàn)出來。
前面已有論述,在常規(guī)科學時期,科學實踐者的使命不是再進行重復繁雜的重建工作,而是擴大范式所能應用的范圍和精確性??茖W家正是在范式的指導下,從事著常規(guī)科學中的“解謎”工作,推動科學向前發(fā)展。在這個解謎過程中,規(guī)則與承諾的作用不容忽視,而規(guī)則與承諾也導源于范式,前兩者只不過是范式得以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途徑罷了。
謎是一個特殊的問題范疇,謎的驅動作用也是科學實踐者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動力之一。而謎成為這個動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在于存在著一個以上的解,這也是我們評價一個問題為謎的主要標準。如果一個問題被看成是一個謎,那么這個問題必定要有一個以上確定的解為其特征。但是,也應該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規(guī)則或參加的科學實踐者所達成的承諾作為限定這個謎的解的前提性理論。謎底必須有限制性,必須與理論相聯(lián)系。解謎活動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而這個目的性則是由這些規(guī)則與承諾所共同提供的,這也就決定了謎底也具有一定的預見性。
這些規(guī)則都來自于范式,是科學家得自范式之承諾的信息,在這些范疇中,最明顯和具有約束力的范疇就是那種類型的概括。我們現(xiàn)在所習以為常的許多科學定律的陳述大都與這些類型的概括分不開。例如,牛頓定律在18世紀與19世紀時就發(fā)揮了這樣的功能。而這樣的規(guī)則側重的方面乃是方法論上的,其后又有了一類更高層次的并且很少受時空限制的形而上學層面的規(guī)則和承諾,這類承諾再向上發(fā)展則是概念型的規(guī)則了。這是個越來越接近某個領域范式的過程,也是一個越來越抽象和哲學化過程。各種承諾――概念的、理論的、工具的和方法論的――所形成的牢固網(wǎng)絡的存在,是把常規(guī)科學與解謎聯(lián)系起來的隱喻的主要源泉。這又為我們展現(xiàn)了范式的巨大作用。在這里,還需要指出的就是范式的優(yōu)先性。即不依賴于規(guī)則而存在并發(fā)生作用的性質。范式在離開規(guī)則的情況下也能介入常規(guī)科學并指導其發(fā)展。
在常規(guī)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即不斷產(chǎn)生新的謎,常規(guī)科學的發(fā)展即是一個不斷解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個科學共同體產(chǎn)生的范式衍生出了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構成了解謎所需要的種種承諾,這些承諾為科學實踐者解出謎底提供了限制性條件,也就提供了解謎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范式指導常規(guī)科學解謎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范式又具有不可通約性和優(yōu)先性,這兩個因素就給與科學革命發(fā)生以可能性,也決定了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結構、是范式的變化,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革命。范式是一種在新的或更嚴格的條件下有待進一步澄清和明確的對象。
在論述完范式在指導常規(guī)科學解謎過程中的應用后,我們再來重點看一下范式在處理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過程中反常與危機以及促進科學技術革命中的應用。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眾多關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的概念,包括“范式”(paradigm)理論以及不可通約性、學術共同體、常態(tài)、危機等概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的觀點,極為深刻地揭示了科學革命的結構。這些新的理論在分析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本質特征的過程中應起到重要作用。
從物理學革命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理學革命發(fā)生和發(fā)生的動力,即原有的物理學知識不能滿足當時科學實踐者們從事的物理學研究,運用范式理論則是在常規(guī)物理科學發(fā)展過程中,反常出現(xiàn),進而引起了科學發(fā)展危機的產(chǎn)生。常規(guī)科學的發(fā)展會把一個以前只是使人苦惱的反常轉變成危機的來源。伴隨著這種危機程度的加深,科學共同體的實踐者們越來越不滿意他們以前所遵循的共同的科學范例,不僅如此,該領域的越來越多的實踐者開始關注這些反常,當然也包括一些杰出的人物。當這種反常對科學發(fā)展的阻礙作用日益顯現(xiàn)時,這些杰出人物就開始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了。常規(guī)科學的規(guī)則也就越來越模糊,雖則范式依然存在,但很少有實踐者能同意別人對它的詮釋。甚至以前已解決了的問題的標準解答也開始受懷疑了。一場以結構的根本轉變?yōu)橹黝}科學革命呼之欲出。
從以上理論中,我們也很清晰地看到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發(fā)生的一些理論原因,適應新的科學發(fā)展的需要和現(xiàn)實的需求,尋求繼續(xù)促進整個科學發(fā)展的一種新的科學發(fā)展理論,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從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中的過程及結果中我們也看出,整個科學技術革命均是伴隨著新的科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于科學實踐--技術而發(fā)生和走向深入的。正如前面所論述的,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逐步走向深入,人們的對于科學技術的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危機是新理論出現(xiàn)的前提條件,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的反常和危機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促進當代科學技術革命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結束語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促進當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場開始于上世紀中葉,以新科學理論的廣泛出現(xiàn)和普遍應用于技術為特征的社會變革至今仍非常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若我們究其本質而言的話,它仍是一場科學革命,是結構的根本轉變,是范式的轉換。當前國內(nèi)學術界,對科學技術革命的發(fā)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著較多的缺陷,最主要和顯著的就是對科學史研究的缺乏。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給我們提供了契機,我認為,我們此方面的研究應更加注重對范式的研究,注重從更深一層次去研究范式理論,力求在基于范式理論層面上理解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本質特征,推動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繼續(xù)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韋日平,馮志東.庫恩模式中常規(guī)科學研究的特征及其演變[M].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5.
[3]涂向陽,趙興太.庫恩的思想:常規(guī)科學如何形成[J].前沿,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