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教育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目標設計單一、局限化
對教學目標有了基本的定位之后還應該有對目標的基本闡述。美術類人文課程的設立旨在教育學生對視覺藝術的看法和思考,同時參與對其批判和討論等活動;音樂相關課程的設計目標是向學生滲透更豐富形式的東西方音樂,培養(yǎng)學生對西方音樂的欣賞能力,并熟悉西方音樂管用手法。語言類課程的設計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文字敏感度和文學素養(yǎng)。
2.課程內容單一
目前看來,國內公共藝術課程涉及面不夠寬,對藝術學科知識內容的關注過度,對跨文化、跨學科內容和國際普遍關注課題的引入不足,導致藝術課程結構不合理,不夠獨立。國內目前公共藝術課程主要包括文學、藝術、繪畫、戲劇、舞蹈、雕塑、影視等幾大塊,以此作為主體框架,主要內容包括藝術學科理論、藝術實踐兩方面,同時還包括一些藝術相關跨學科內容。
3.教學模式不明確
教學方式比較少,手段單一缺乏,深度不夠。國內的公共藝術教育和國外相比存在著理念上的落后和手段上的不足。相關資料顯示,哈佛大學的授課講求個性化,講究在授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教師各抒己見各盡其才,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例如對話方式、啟發(fā)方式等。哈佛的公共藝術教育理念認為教師的職責不是講授,而是維持熱烈積極的討論。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就課題各抒己見,自由平等的提出自己的觀點,逐漸澄清辯證的過程,逐漸發(fā)現(xiàn)謬誤,接近真理。而國內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念主要停留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只有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才會采取實驗操作的方式,教學除了采用傳統(tǒng)音像設備之外,對多媒體的應用也較為理想。
4.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不完善
我國相關學者在2005年提出了檔案袋評價方法,通過把學生的藝術作品、意念來源、探索過程和圖像資料等整理手機,對學生學習進行整體的評價。一些高校則采用了通過考勤、討論、作業(yè)、考試等多種指標相結合的綜合考察體系,通過多種指標的結合決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國內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改革趨勢
國內的公共藝術教育咋經過了同國外先進教育體系的對比之后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不足,并且通過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內的公共藝術體系改革擁有一些共同的趨勢和特點。
1.課程更加豐富
隨著對藝術內涵的豐富理解,藝術的種類也更加多樣化,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藝術課程的門類也逐漸被充實,《審美教育導論》《書法與篆刻》《京劇藝術欣賞》等即包括傳統(tǒng)藝術,也包括新型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課程被加入到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近年來清華大學的藝術類課程從40門增加到了86門,涵蓋了包括音樂、美術、舞蹈、藝術實踐、表演、傳統(tǒng)藝術等各個方面,對學生的藝術課程的分數(shù)要求也越來越高。
2.課程綜合性越來越強,聯(lián)系逐漸緊密
藝術課程的綜合化體現(xiàn)在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強調把不同的藝術門類、文化、科學等綜合起來,強調藝術和科學之間的相互改造、融合,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對多文化和多種藝術之間深遠聯(lián)系的理解。
3.課程體系的多元化、人本化和開放化
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影響了傳統(tǒng)課程評價體系的準確性,評價體系開始向著多元化多樣性發(fā)展,與此同時開始強調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獲得知識的傳遞和個性的培養(yǎng)?,F(xiàn)代藝術教育的精神核心就是開放性,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保持了現(xiàn)代藝術的這個特點,從校內做起,加強了各個學院、班級、個人之間的交流,同時還對校際的交流互動進行了加強,通過交流,為年輕人提供碰撞出藝術火花的機會。
三、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1.課程目標的建設
課程目標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正確的課程目標引導下才能實現(xiàn)課程教育的目的。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確立需要以什么教育為核心,著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和鑒賞藝術的能力,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念。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要緊緊圍繞著這個公共藝術教育的初衷,對課程的選取、順序、對大學生涯貫穿等問題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論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符合公共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
2.課程標準的設定
課程設置需要擁有相對的課程標準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識別教育目標是否得到了完成。課程目標的確立需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學生審美的客觀規(guī)律,著重體現(xiàn)審美體驗和藝術鑒賞的能力和價值、思維創(chuàng)新、個性發(fā)展價值等教學目的。
3.課程結構的建設
高校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的藝術教育屬于是“補課”,針對這種情況,進行課程結構的設定需要從普及層次和提高層次、理論和實際教學等幾個層面考慮,抓基礎,重普及,加大適合低年級大學生的課程,同時注重循序漸進,對課程進行階梯式設計,實現(xiàn)學生的逐步提高。
4.發(fā)揮實踐課的作用
實踐教學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學中的重要步驟,通過實踐課為每一位受到藝術品感染,希望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的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位置,通過開設藝術表演、合唱、演奏、繪畫、手工等課程,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實踐的舞臺,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藝術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堅持,真實的感受藝術家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所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生活折磨,從而對藝術品的偉大與崇高認識更加深刻。
四、結語
一、重視藝術欣賞與審美融為一體
重視藝術欣賞與審美融為一體,淡化藝術技術技巧層面的問題。對于藝術欣賞與審美欣賞來說,兩者又著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應該區(qū)別來看。第一,兩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藝術欣賞主要是人作為主體對于藝術作品這個客體進行欣賞,而審美欣賞的客體相比之下則廣泛得多,從日月星辰到飛禽走獸,自然風光到科學技術,總之在各個領域、方面,有潛在審美價值的客體都存在審美欣賞的可能。這就需要我們在審美需求的指引下以及審美意識的控制下,協(xié)調審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諸多心理的審美情感和理解。因而,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上要有針對性、課程內容上要有廣泛性。最為重要的是要把這種針對性和廣泛性置于美學意識的統(tǒng)領之下。以音樂藝術為例來分析。 藝術教育首先應該建立在大的藝術改革之下,素質教育課程應成為以藝術欣賞為手段,藝術文化視依托來找尋主體,在社會理性的意境中感受領悟,讓感性認知成為自己的審美能力,也就是自由創(chuàng)作的能力。這也就是一個課程的要求。我們必須在浩瀚的藝術海洋里面幫學生們理清體裁風格之間的美學差異,將音樂史的專業(yè)知識和對音樂的鑒賞能力結合統(tǒng)一分析起來。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的高職院校將藝術課程作為壓縮餅干來進行教學,將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化版”來進行藝術教學,這將導致藝術課程在高職院校中成為可有可無的“豆芽科”,學生在有限的課程中難以正確理解藝術所產生的功用,難以調動學生藝術學習興趣。對于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來說,藝術教育不是培養(yǎng)藝術職業(yè)人,而是培養(yǎng)擁有專業(yè)水準的愛好者。只有將音樂的欣賞分析過程時刻浸潤于審美與文化的豐厚含蘊之中,才有可能使音樂藝術教育課程更具吸引力,更受歡迎。當然音樂技巧在專業(yè)學習中非常重要和必要,可是就音樂欣賞來說,技巧分析永遠挖掘不了音樂的精髓。 就現(xiàn)在來看,很多高職院校過分重視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上的設置過分重視學習知識技巧和應試能力,這一定會造成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作大打折扣。違背了最初教育的目的。
二、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相協(xié)調
教育創(chuàng)新與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與科技創(chuàng)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如何進行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這是個關乎藝術教育總體性戰(zhàn)略問題,涉及到諸如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則問題,藝術教育的課程改革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在創(chuàng)新中求出路、求發(fā)展,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應該培養(yǎng)學生和發(fā)揮學生能力相一致的,要考慮到課程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提供廣泛的空間。藝術教育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被教育者,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創(chuàng)造性??梢哉f,藝術是伴隨人類發(fā)展的一種永遠而永恒的創(chuàng)造活動,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個性,有美的規(guī)律,又有獨到的開拓和表現(xiàn)。而一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中培養(yǎng)形成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能力,對他的一生都有意義。 那么,我們在課程改革中堅持創(chuàng)新原則,具體又應該注意哪些昵? 第一:強化感知。感知是受教者去感受藝術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之一。藝術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創(chuàng)新藝術課程,實行感知藝術教育理念去提升學生藝術感知能力,而這種感知能力在各行各業(yè)都是不可缺少的。實際上,成功的藝術教育對個人智力發(fā)展更多體現(xiàn)在感知與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藝術教育工作者應從遠古社會開始收集最為輝煌燦爛的藝術瑰寶,并加以美學原理對其進行作品審美分析,讓學生從中感知藝術作品無窮魅力,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瑰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去展開聯(lián)想,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學生通過多渠道多維度感知藝術作品,也會逐步更加了解藝術、熱愛藝術,這也正是當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之一,從教者應多利用感知藝術教育理念去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 第二:重視體驗。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審美欣賞都需要經歷觀察意象、體驗情感體和悟解理性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情感體驗是承前啟后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確切的說,這種情感體驗就是伴隨和融會藝術意象觀察的一種性情體驗,是意象與情感的融匯。在高職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最大可能的調動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去把握理解藝術作品。高職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受教者,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積累,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所學的其他學科知識和藝術知識連接在一起,實現(xiàn)藝術與科學、藝術與生活的相互融通。另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主動去排除學生內外界因素對藝術欣賞的干擾,讓學生學會潛心學習藝術知識、體驗藝術美感、感受藝術魅力,從而將藝術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專心致志的應用于藝術欣賞當中來,并拓展到其他學科的學習當中。教師帶領學生的這種藝術欣賞還可以讓學生重構藝術作品,這種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重構使等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這種建構可以不斷培養(yǎng)學生個性培養(yǎng),更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欣賞者個人的聯(lián)想本領能在很人程度上改變藝術作品的內容”。“我們所傾聽的音樂并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象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張道一.藝術學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2]斯托洛維奇.生活、創(chuàng)作、人—藝術活動的功能[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3.
[3]薩.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關鍵詞】藝術教育;藝術修養(yǎng);人文素質;藝術教師責任與素養(yǎng)
藝術教育是指以藝術為媒介的教育活動,它不同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活動,強調落實為藝術教育的效應,它是藝術學與教育學滲透融合的結果,它的審美效應應當落實在個人素質的陶冶和塑造上,使個體素質走向全面協(xié)調而自由的發(fā)展。
藝術教育是通過什么形式貫穿于教育當中的呢?多年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是將藝術教育融于音樂、美術等單科課程中。而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應當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因此,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是一種新的形式――藝術綜合課,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方面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不同門類藝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發(fā)展的、多維的審美情感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身審美素質。也就是說,藝術教育的功能已經遠遠超越了傳遞知識的界限,升華為培養(yǎng)人。
高校藝術課程具有以下特征:兼容性、多元性、趣味性等。因此,要以完善的形式體現(xiàn)藝術教育的作用,那么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 強調發(fā)揮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同時也要強調發(fā)揮藝術教育的輔砸嬤槍δ
強調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并不是不要發(fā)揮藝術教育的輔砸嬤槍δ堋G∏∠嚳,而是客觀的、科學的肯定了它的輔砸嬤槍δ堋R帳踅逃是通過“審美”這一中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的這一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說,藝術教育的輔砸嬤槍δ蓯巧竺攔δ艿謀厝徊物,而這些功能的實現(xiàn)方式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強調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也同樣是在強調其輔砸嬤槍δ堋
二、 強調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同時考慮教學結果
藝術教學如果過分或片面的強調教學結果,勢必會使教學過程過于拘泥,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等都將受到影響。事實上,也只有經歷了賞心悅目的活動過程才會有令人愉快的結果。比如,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利用多媒體給出纖夫拉纖的畫面,同時播放《伏爾加船夫曲》,驕陽似火、暑氣蒸人,一群穿著破衣爛裳的纖夫沿著伏爾加河滾燙的沙灘,拖著疲憊而吃力的腳步在沉重的拉纖。畫面中有堅忍的領頭人,有悲憤不平的青年,有任憑命運折磨的老人……當一曲《伏爾加船夫曲》結束時,同學們通過畫面與音樂的結合,理解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所表達的意境。所以學生對藝術的體驗就是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而獲得的審美體驗就是藝術教學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結果。
三、 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手同時抓
課外藝術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內容要具有彈性,盡量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像課堂教學一樣,課外藝術活動也不能成為單純知識技能訓練的場所,而是應該在保護并不斷提高學生藝術興趣的前提下來進行適當?shù)乃囆g知識技能的訓練??傊?課外藝術活動與課堂教學要形成一股合力。
比如藝術教師在課外藝術活動中可組織學生排練音樂劇。音樂劇知識結構的多樣化和對其它藝術門類的“高度綜合性”,為大學生廣泛了解各個藝術門類提供學習動機和熱情?!案叨染C合”地培養(yǎng)大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為音樂劇的構成元素幾乎囊括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藝術品種: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服裝設計、攝影等,其強烈的極富現(xiàn)代氣息的娛樂性深為學生喜愛。而內集審美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于一體,從而實現(xiàn)在娛樂性的審美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完成塑造他們健全人格的目的。
四、藝術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責任,提高自身素養(yǎng)
藝術教育課程在高校是一門新興課程,對現(xiàn)有的藝術教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廣闊空間,一個更有意義的領域。為了更好的開展藝術教學,教師必須不斷拓展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藝術教師是藝術課程、藝術教材的驗證者。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應當從本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教材進行調整、加工、整合,使之變成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可以親身感受的人文知識。高校藝術課程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四大藝術門類,那么它就對教師提出了“全才”的要求。因此,本來擔任音樂教學或美術教學的老師,應加強自身學習,不僅要求掌握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知識技能,也要求對其它相關學科如文學、歷史、地理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了解,更要求學會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在備課教學中不局限于自己的學科,而應考慮多種藝術學科的連結和融合,給學生豐富的藝術感知。在課案設計和研究備課過程中可使用個體備課、個體研究與集體備課共同研究相結合,也可使用專題講座等方式,加強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溝通。
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是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面對全新的發(fā)展機遇,藝術教師還應具有反思意識和能力,時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學會進行課堂教學記錄,積極撰寫教學案例,總結教學經驗,有效掌握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發(fā)展現(xiàn)狀,客觀的評價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針對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努力探討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梢哉f,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使現(xiàn)有的藝術教師處于“逆水行舟”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有的藝術教師應盡早從單科教學中轉變過來,超越自我,與藝術課程一路同行,共同成長。總之,針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容,藝術教師應了解和把握藝術教育的理念,熟悉藝術教育的內容,充實和挑戰(zhàn)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并適當對教材進行選編、收集、整理和制作。
對目前的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資源做具體的分析討論發(fā)現(xiàn)其存在著四個方面的顯著問題:1)目前教育實踐中利用的課程資源具有單薄性。所謂的單薄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課程教育資源的內容較少,使得教學難以實現(xiàn)豐富性。其二是教學內容的文化氣息或者是藝術氣息不夠濃厚,這使得藝術教育的整體藝術特色有所弱化,這于藝術教育發(fā)展而言不利。2)目前的藝術教育實踐中,課程資源的具體利用存在著單獨性,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割裂的。比如建筑與美術、美術與音樂、舞蹈與音樂等是有明顯關聯(lián)性的,做好關聯(lián)分析教育這于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提升有顯著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育在資源利用方面沒有實現(xiàn)很好的資源整合,所以資源互補效果弱。3)當前的藝術教育實踐中,資源內容框架未形成,所以具體的資源獲取、資源利用均存在不便,這也影響了課堂教學資源的具體利用。4)目前的教育實踐中,教學資源與文化分析的聯(lián)系性不強,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文化感知較弱。
二、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整合的具體措施分析
從上文的具體分析來看,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重要的措施便是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與分析。從現(xiàn)實教育分析來看,根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課程資源,資源的有效性和豐富性會更加顯著,所以對具體的課程資源整合措施和方法等進行研究討論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1.實現(xiàn)多渠道的課程資源收集
就根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整合實踐來看,第一項重要的對策是通過多渠道的資源采集實現(xiàn)課程資源庫的構建。目前藝術教育主要的課程資源為教材,教材內容雖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其內容少,學生從教材中所感受和體悟的文化、藝術十分有限,所以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立足于教材,積極使用其他的渠道獲取更多的教育素材。1)網絡渠道。隨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重視和保護,國家和政府為了宣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專門的報道,也有相關的紀錄片,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相關資源的搜索和利用,以此實現(xiàn)教育素材的多樣。比如在美術教育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我國的云錦、刺繡等資源做收集,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影音的展示分析云錦、刺繡的審美等,這對于學生的藝術理解加深有重要的意義。2)實地考察。實地考察所獲取的教育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利用會有更為顯著的價值。比如在美術教育實踐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莫高窟、故宮等歷史場所,讓學生實地感受建筑、壁畫、彩繪以及紋飾方面的審美意蘊,這對于學生加深審美體驗有顯著的價值。再比如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帶學生欣賞樂團的演奏、觀看歌舞劇表演,這對于加深學生的體驗均有顯著的價值,簡言之,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源,高等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會更加的豐富。
2.分析整合資源,強調資源的互補性和粘連性
在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的具體整合工作中,第二項重要的工作是對資源進行分類研究,并對其做有效的取舍,以此實現(xiàn)資源粘連與互補。從現(xiàn)實分析來看,網絡上的資源量雖然眾多,但是存在著一定的重復率,實地考察資源的有效性突出,但是其獲取需要的成本比較高,為了將資源整合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對各種方式獲得的資源進行分類研究和整合,并基于資源的相關性、互補性做單一模塊的構建,然后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應用,這對于最終的教學進步來講有突出的意義。舉個簡單的例子,教研組的老師們利用網絡全方位的收集有關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老師對自己收集的內容進行分別整理,在資源交流的過程中,13位老師將收集的1321條影音資源進行展示,發(fā)現(xiàn)其中有30%左右的內容存在著重合。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老師們通過整合將重復資源進行了完整,并基于資源的互補性和關聯(lián)性做單一模塊的構建,最終構成21個獨立的單元,其中包括了音樂與美術的結合、音樂與建筑的結合、建筑與美術的結合等。這些整合后的資源在教育實踐中被利用,不僅提升了教學的豐富性,更實現(xiàn)了教學的深入性和綜合性。
3.構建資源內容框架
在高等藝術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中,第三項重要的內容是構建資源內容框架。資源內容框架的具體構建主要有兩方面的顯著價值:1)為資源整合提供方向。很多老師在藝術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具體的內容考慮,所以資源整合工作開展不僅效率低下,質量水平也不高。資源內容框架對資源整合的具體目標、方向等做出了提示,所以在框架的引導下,具體的整合工作開展會更加的順利,整合資源的質量也會有顯著性的提升。2)資源內容框架為資源的補充以及分類做出了指導。資源內容框架對資源的分類進行了劃分,所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基于具體的分類標準可以將獲取的資料存儲到相應的分類中,這對于后續(xù)的資源檢索和利用有比較突出的價值。簡言之,資源內容框架的構建一方面對資源整合起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對資源的現(xiàn)實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要重視此工作的開展。
4.實現(xiàn)資源內容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lián)系
在高等藝術教育實踐中,要基于文化復興的目的對藝術教育做加強,必須要將具體資源和文化、藝術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這樣,學生的文化感知和藝術體驗會更加深刻,所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必須要將資源內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有效的聯(lián)系。舉個簡單的例子,音樂教育涉及樂器演奏、演唱方法以及演奏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將這些內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所感受的文化氣息會更加強烈。就樂器演奏來看,古琴是我國首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無論是古琴這種樂器,還是其演奏的技巧、技法,都有文化意蘊和藝術氣息,所以在樂器演奏課程資源的整合中,可以將與之相關的內容做獨立模塊的構建。再比如演唱方法,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演唱方法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最為典型的是蒙古族的呼麥,將演唱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聯(lián)系,學生對我國藝術發(fā)展的文化理解會更加深刻。就演奏形式來看,蒿草鑼鼓、川江號子等具有地域性的特色演奏或者是表演形式也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傊?,實現(xiàn)教學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lián)系加強,這對于最終的教學開展有非常突出的現(xiàn)實價值。
一、求知階段(基礎階段的課程改革)
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習階段是學生完成基礎課程學習的階段。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在后續(xù)課程中建立自信的基礎。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我們需要激發(fā)學生在創(chuàng)造和專業(yè)上得到訓練,而不要只是發(fā)出遵循與命令,在知識面前如何打破慣性的接受,變成知識的積極創(chuàng)造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這個階段學生的課程分為兩個模塊,分別是基礎課程的學習和限定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兩年里系統(tǒng)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以藝術設計課程為主的課程并確定選擇方向。
1.課程設置
(1)專業(yè)基礎課程,以視覺傳達專業(yè)為例,三大構成、設計史論和專業(yè)基礎的課程應該是第一年的核心內容,繪畫基礎課程,如《素描基礎》類課程,應該成為學生的自修課程,不應再擠占有限的基礎課時。(2)專業(yè)課程,專業(yè)課程分為專業(yè)核心課程和專業(yè)實驗課程。如字體設計、插畫設計、版式設計、書籍裝幀、包裝設計等專業(yè)必修課程的開設和設計工作坊學習要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得到鍛煉。
2.學習方法
(1)教師課堂講授各藝術設計方向專業(yè)的教學中采取基礎部教學機構,來完成基礎教學的培養(yǎng),教師講授學科基礎概念、術語和課程內容,比如《平面構成》課程中,教師會基本講解構成的概念和類型,漸變構成的模式等基礎內容。(2)翻轉課堂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云技術的成熟,Moocs、微課、實驗資源系統(tǒng)已經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平臺。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來完成《平面構成》的拓展學習,也可以補充該院校未開設的基礎課程,如《設計思維《》觀察記錄》等課程。學生可以將問題帶入教室,成為問題的提問者,由教師和同學共同解決問題。
二、做事階段、共處和生存(實踐階段的結構設置)
學生經過基礎課程的學習,建立自己的專業(yè)方向,開始深入工作室和企業(yè)學習。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共處,掌握就業(yè)后的職業(yè)技能。
1.學校的課程設置
學校根據專業(yè)方向創(chuàng)建工作室,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的工作室進行學習。工作室按照內容來開設相對應的專業(yè)課程和進行項目的選擇。工作室可以設置“設計工作坊”,定期邀請業(yè)內人士進行指導,拓展學生視野,增進交流;也可以將設計賽題引入課堂,開展具有真實意義的設計訓練,讓學生置身于全球性的比賽平臺,接受社會檢驗,調動專業(yè)學習熱情;工作室引入政府、企業(yè)課題,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分解知識,掌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并且能做出判斷、評價和推理。以黑河學院視覺傳達工作室為例,工作室項目實施的具體過程為:教師挑選適合項目在工作室進行,學生分組來完成項目。前期階段學生和教師一起通過頭腦風暴,找到項目的創(chuàng)意點,然后交由項目組成員來進行實現(xiàn)。在項目實現(xiàn)過程中,由教師進行階段性指導,直至項目完成。由教師與客戶溝通項目落實方案,反饋給學生進行修改;得到成品后要進行分析總結,找到優(yōu)點和不足并記錄在冊,以便日后檢索(部分項目由學生直接面向客戶)。
2.企業(yè)實踐內容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