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親子關系心理輔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 鍵 詞】 學習共同體;人際規(guī)則;品德與生活
學習共同體是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它與傳統(tǒng)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fā)揮群體動力作用。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可能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在小學生《品德與生活》課程學習的共同體中,與共同體成員的互動交流是小學生學習人際溝通、人際合作的技巧,是形成初步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途徑。兒童時期的交往對其今后的成長極為重要,它能促進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人際交往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耙?guī)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和公認或由代表人統(tǒng)一制定并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
一、緊扣“規(guī)則要點”,為人際規(guī)則養(yǎng)成拓展學習資源
《品德與生活》課程資源中對低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對象界定為“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三個維度,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內容涉及外顯的具體行為、語言和內在的價值判斷、取向,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尊重”“友愛”“責任”的良好道德品質。如“負責任”這一規(guī)則要點,在一年級設置《我愛我的家》的單元內容,重在幫助兒童形成“愛父母長輩,體貼家人,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的養(yǎng)成目標;在二年級設置《我愛我的班集體》的單元內容,則是幫助兒童形成“關心他人,友愛同伴,樂于分享與合作”的養(yǎng)成目標?!镀返屡c生活》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往往通過在人際交往互動中進行分工協(xié)作、交流溝通,獲得相關信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且要學會從他人的交流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時,在成員互相補充、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中,學生學習與他人如何相處、溝通與協(xié)作,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這些富含人際交往規(guī)則養(yǎng)成教育內容的教材組織活動,必須考慮到人際交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及活動中每位小學生參與度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必須進行重組與補充。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開放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真實性的任務,使學習者感到問題的意義及挑戰(zhàn)性,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必要時,將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若干側面,讓每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有具體的交往任務,在實踐中履行責任。
如開展《二年級的生活是怎么樣》主題活動,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交流二年級的哥哥姐姐們的回信,讓學生在交流中了解二年級學習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知識、要點等信息。這個活動任務就可以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中進行分解,讓每位組員都有目標及實踐活動。如紀律組長承擔的是組織的任務,安排同學的發(fā)言順序;禮儀組長負責臺上禮儀;互動組長在介紹結束后,指名臺下舉手的同學對自己小組的匯報情況進行點評;學負責回答提問等。這樣的分工,讓每位組員各司其職,充分體驗在不同的崗位中發(fā)揮的作用。這點對于大多數的獨生子女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必須明白在小組中他們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組員必須相互尊重、團結進取才能使自己小組的活動獲得成功。
在課程內容上,《品德與生活》的教材對小學生人際交往規(guī)則的學習雖然有明確安排,但僅憑這些課程內容的開展,就想改善兒童人際關系,提高兒童人際交往能力還是不夠充足。因此,任課教師還需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拓展教學資源,讓學生處于交往情境,培養(yǎng) “責任”的人際交往道德品質。如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時期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尊重”“友愛”的交往品質。此類拓展的活動資源有:同伴關系心理輔導、“快樂的大家庭”、“為我的小伙伴點贊”; 親子關系心理輔導“爸爸媽媽去哪里”、 “爸爸媽媽我愛你”; 師生關系心理輔導“今天我是老師”等。
除了課程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選擇與整合也是養(yǎng)成兒童人際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渠道。如組織兒童進行義賣報紙活動,是綜合培養(yǎng)學生“尊重”“友愛”“責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質的實踐活動。在賣報活動中,孩子們與社會人員進行交流,有不少路人拒絕了他們的請求。有的小伙伴急得哭了:“如果連一份報紙都賣不出去,那該怎么辦呀?”身旁小伙伴連忙安慰:“別著急,慢慢來?!崩蠋熞策m時指導:“瞧,那邊有一位賣報的叔叔在那站那么久了,也才賣出幾份報紙?!奔议L也來鼓鼓勁:“賣報需要勇氣,也需要耐心,更需要對人的尊重?!毙笸顒与m小,但在活動中成員互幫互助,學會與人合作交流,用自己的勞動為同齡人做奉獻。這種實踐活動,整合了課內外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角色,踐行角色責任行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開展合作學習,為人際規(guī)則養(yǎng)成提供踐行平臺
學習共同體與傳統(tǒng)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fā)揮群體動力作用。在小學生《品德與生活》課程學習的共同體中,與共同體成員的互動交流是小學生學習人際溝通、人際合作的技巧,形成初步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途徑。共同體內的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等活動,成為成員們“尊重”“友愛”“責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質的實踐平臺。
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保證學習合作共同學習效果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兒童人際交往規(guī)則養(yǎng)成的強大動力。合理的人員配置,能使成員在合作學習時產生積極的互相促進的作用。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能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般情況下,班級常態(tài)下的學習共同體以4人小組為單位;組成初期,教師作為助學者一般是按學生的能力進行配置。4人小組中強弱互搭,便于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保證小組之間的實力相當,有利于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4人小組僅僅是合作學習組織形式,增強學習者的“共同體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團體中進行學習,才能感受到團體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心理層面產生人際交往的需求。老師只有認真指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依據學生的特長分工,并明確職責,才能讓小組學習在合作中有效開展,兒童的人際交往也才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得到和諧發(fā)展。
三、善用評價激勵,為人際規(guī)則養(yǎng)成營造和諧氛圍
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通過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成員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成員之間互相依賴與信任氛圍,能夠激勵學生努力幫助團隊達到目標的同時,獲得一種被支持的感覺和歸屬感。作為助學者,教師除了要圍繞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展開與學習者的交互活動,同時要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活動,更要注意通過評價進行激勵,營造人際規(guī)則養(yǎng)成的和諧氛圍。
如教學《太陽光的利用》一課時,共同體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關注的是每位成員都能發(fā)表自己的收獲。而作為傾聽者,他們可以通過自己觀察,發(fā)現同學的優(yōu)點,并用積極肯定的語言給予他們鼓勵。他們還能關注其他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成果。如某小組匯報后,臺下同學這樣評價:“螢火蟲小組的每位小朋友都上臺發(fā)言了,而且說得很流暢,說明他們會合作?!薄芭Z小組的同學發(fā)言聲音很響亮,而且很有禮貌?!币灿袘{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及時的補充。如臺上小組匯報的資料與自己小組找到的資料重復時,臺下同學則積極補充。在整個交互過程中,教師不斷根據學習者交流、提交的內容評價各個學習小組的進展情況,評價每個小組成員的貢獻,而且不停鼓勵學生小組及個人不斷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種評價和監(jiān)控對于維持高水平的共同體內部與外部的交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引導學習共同體進行評價,要特別關注共同體中的“弱勢群體”。一個學習共同體的交互活動中往往會有個別學生,或者不習慣同他人一起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對共同討論的話題不感興趣,或者有的則是人際交往方面缺乏相應的自信心,存在心理障礙,缺少合作、溝通的技巧等。對于這些學生,應有針對性地給予相應的幫助。存在怯懦、自卑、自負、逆反、倔強、嫉妒、勢利等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傾向,應進行心理輔導糾正其不良心理,樹立交往信心。缺乏交流技能技巧的,教師作為助學者要及時引導,教給方法。這需要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人際交流方法的滲透教育。如成立小組時,教師請發(fā)言的同學邀請同伴加入自己的團隊。若同學在邀請的過程中使用禮貌用語,教師立即大加贊賞。同時,請其他同學說說,當你誠懇請求他人幫助或向他們發(fā)出邀請時,還有哪些具體的辦法。就在學生暢所欲言中,他們完成了合作技巧的學習。除了“對癥下藥”外,利用評價、激勵、引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自卑的學生,教師要多給予正面引導評價,多發(fā)現其閃光點,經常當眾表揚,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自信心。自負、逆反、倔強的孩子往往不受人歡迎,和共同體成員交流中經驗發(fā)生沖突,教師設立“點贊”獎,專門贊揚這類孩子在合作交流中聽取別人意見、改變自身的點滴進步,幫助其認識自己為什么不受人歡迎的原因等。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溝通的過程、交流的過程。小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成熟。在良好的學習共同體環(huán)境中,《品德與生活》課程學習活動不僅僅是一種求知活動,而且也是一種陶冶活動,一種融知、情、意、行為一體的活動。和諧融冶的人際關系,會促進群體意識,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協(xié)調、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形成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氛圍,使小學生人際交往規(guī)則養(yǎng)成教育效能整體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胡東芳. 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與研究智慧[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胡東芳. 教育新思維――東西方教育對話錄[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李季湄,張華.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梁曉. “有痕”的規(guī)則與“無痕”的傳遞[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