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楓橋夜泊的詩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由想起了《楓橋夜泊》的經(jīng)典課例,也就是王崧舟執(zhí)教的《楓橋夜泊》。“千年的鐘聲,千年的文化”,王老師以《楓橋夜泊》這一詩為基點,拓展了從古至今的一首首經(jīng)典的詩、歌,開掘了一條鐘聲文化的千年長河,浸潤熏染著學生,令人稱道。而在對這首詩的詩意理解上,卻還是趨于同化,“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伴著愁思輾轉(zhuǎn)難以入眠的羈旅客子。此時,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悠悠地傳送到了客船,使這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更悠長綿遠?!痹娨獾恼Z言描繪得更美更動人,文與詩相互輝映讓人心生景仰???,這樣的理解顯然還是在統(tǒng)一化的窠臼中。
對于《楓橋夜泊》理解中的幾點,歷來被稱為“千古之謎”。正是因為這些“千古之謎”,《楓橋夜泊》詩意理解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們爭論不止,別解、新解層出。而也正是因為千百年來的這些爭論、別解和新解,又反哺式地加深了大家對《楓橋夜泊》的認識與共鳴,使之流傳益廣且深入人心,就像《紅樓夢》的殘篇之謎、維納斯的斷臂之謎一樣。
學習《楓橋夜泊》,如果也像學習其他大多數(shù)古詩一樣,在同一化的詩意理解的基礎上,只在詩境營造、朗讀積累上打轉(zhuǎn),是否就忽略了這首詩獨特的學習功能。能否也讓學生在這些“千古之謎”的別解、新解中拓寬他們的求異思維空間,獲得獨特想象的深切體驗呢?
這次,我也教了這首《楓橋夜泊》。要學生們說出對這首詩的理解并不難,畢竟,現(xiàn)在的參考資料太多,也并不再限于教師獨獨擁有。根據(jù)參考他們很快能說出這首詩的意思——當然,毫無疑問的是那個雷同的一致性理解。
在肯定的基礎上,這時,我向?qū)W生出示了下列資料:
1.張繼的這首詩原題是《夜泊松江》,到北宋時,才被人改為《楓橋夜泊》。因為松江在蘇州城東,寒山寺在蘇州城西,兩處相隔有點遠,平時在松江畔是聽不到寒山寺的鐘聲的。而楓橋,就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在此處聽鐘聲非常清晰。所以到北宋時,有人將詩題改為《楓橋夜泊》。如果遵照原題,你會怎樣理解這首詩?
2.“月落烏啼”到底是指凌晨還是指半夜?按烏鴉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除非是受到光線的刺激或驚擾才會夜間啼叫。在唐代,另一位大詩人劉禹錫的《踏歌詞》中也有“月落烏啼”——“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痹谶@里,“月落烏啼”不是指半夜,而是指凌晨時分。如按凌晨來講,《楓橋夜泊》這首詩你又會怎樣理解?
3.寒山寺夜半會打鐘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早就對此提出:“三更不是打鐘時。”雖然后來有人提出,史料記載,古時,姑蘇城中一些寺廟,有時會在深夜打“無常鐘”“分夜鐘”。但這是一些不屬于禪宗的寺、剎,因為不受《百丈清規(guī)》的約束,深夜偶爾會打鐘。而寒山寺是禪院,恪守著《百丈清規(guī)》,深夜不敲鐘不擊磬,“五更鐘鳴”,正所謂“晨鐘暮鼓”。如果按這樣的思路來理解,這首詩該怎樣解釋?
4.楓橋,舊稱封橋,是一座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跨于運河支流之上。這里是水陸交通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舊時每到夜里這里航道就要封鎖,因此名為“封橋”,后來因為張繼的詩改名為“楓橋”。松江,在蘇州城外,吳江以東。當年的古松江非常寬闊。宋人郟喬稱:“吳松古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
楓橋和松江這兩處,你覺得哪里更適合這首詩的意境,是《楓橋夜泊》更好些,還是原題《夜泊松江》更適合?
然后,我讓學生根據(jù)以上資料選擇其中的一點來思考,小組討論后再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并要對自己這樣的理解作一下簡要說明。而后全班交流分享。
當你給學生搭建了一定的思維平臺,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引導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就會迸發(fā)出異常的精彩。
請看學生獨特的別解:
對資料1的別解:月亮漸漸西沉,烏鴉聲聲啼叫。淼淼的松江河面,浸染重重秋霜之氣。江邊的楓樹與江中的點點漁火相映對,勾起了我滿腹愁腸,難以入眠。這時,夜半鐘響,分外清揚,悠悠地傳到客船。這也許是我熟悉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吧,一聲一聲,聲聲催人愁。(說明:將鐘聲說成是寒山寺的鐘聲,只是作者的猜想。)
對資料2的別解:月亮西沉了,烏鴉也在聲聲啼叫,天快亮了吧。江邊的楓樹,江上的漁火,在漫天秋霜中點點相映。一夜難眠的我倚船獨望,愁緒滿懷。姑蘇城外寒山寺敲起的夜半鐘聲,一直傳到我的客船,到此時還在我的心頭悠悠回蕩。(說明:這是倒序?qū)懛?,先寫凌晨的景色,再寫回想起的夜半鐘聲。?/p>
千百年來,只要是識幾個字的中國人,沒人不知道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焙剿卤局皇翘K州城外一座普通的小寺,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后,此寺也跟著名揚天下,成為千古聞名的游覽勝地。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塊石碑就鐫刻著這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也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這首《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今天或許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事實上,當時的張繼,是去京城趕考的。到了放榜的那一天,他很早就去了張榜的地方。等到榜出來了,他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萬念俱灰的張繼,對于功名不再抱絲毫的渴望,他租借了一條小船,泛舟而下,一路愁腸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附近。這時,正是秋天,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落第回鄉(xiāng)懷著萬千旅愁的游子。夜半時分,那寺院里傳來的幾聲鐘鳴,使他瞬間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執(zhí)筆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千古絕唱,表達了詩人在最孤寂時感受到的最愁苦的情懷。
正是這絕妙的一個瞬間,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張繼。1200年前,那張榜單上所有的名字如今都早已為歷史的塵埃所淹沒,但落榜而萬念俱灰的張繼,卻因為那個絕望的瞬間而千古流芳。
同樣的,還有一個偉大的瞬間也出現(xiàn)在唐朝。
想必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來源于苦吟詩人——賈島。早年,賈島因為家境貧寒,出家為僧,自號“碣石山人”。不久還俗參加科舉,但屢舉不第。后來,做了個小官也很不如意,沒什么建樹。但是,作為詩人的賈島,卻在不經(jīng)意間同樣因為一個偉大的瞬間而像張繼一樣名垂青史。
科舉不順沉迷于詩中的賈島,有一次,騎著驢正琢磨著一首詩:“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對于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他總覺得“推”不太合適,不如用“敲”好。嘴里念叨著,不知不覺騎著驢闖了官道,進了正從那經(jīng)過的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隨從的手下把賈島抓到韓愈面前問罪。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于是把自己做的詩念給韓愈聽,并呆頭呆腦地告知韓愈自己正為“推”“敲”二字拿不定主意,愁著呢。這下,同樣熱衷詩詞的大文豪韓愈聽了,忽然哈哈大笑起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那門是關(guān)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比較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不但沒受處罰,而且還因此得到韓愈的賞識和舉薦。
這樣一個歪打正著的“瞬間”,不僅改變了賈島的人生之路,更使得青年詩人賈島因此而留名史冊。
2004年11月,一次偶然的機緣,我有幸在蘇州呆了整整4天。4天時間,呆在一個城市,按理,可以將這個城市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致,訪個遍走個盡??上?天時間差不多就在兩個地方呆著,一是賓館,二是學校。我是帶著“使命”去的。學校老師到蘇州賽課,我陪同服務。當天下午一到,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賽課的準備之中。第二天觀摩其他老師賽課,收集賽課信息。第三天下午賽課,與其他選手交流。第四天頒獎、閉幕結(jié)束已經(jīng)接近中午12點。從學校到蘇州之前就已經(jīng)將往返機票定好,留給我們的時間就只有一個下午。
想去的地方很多。周莊、寒山寺、拙政園都是不錯的選擇。周莊太遠,半天時間無異是對周莊的褻瀆;體驗張繼“夜半鐘聲聽客船”的美妙意境須在晚上,時間不允;看看蘇州園林倒是最好的選擇。
對蘇州的向往,最早源于葉圣陶的《蘇州園林》。“蘇州園林甲天下”,到了蘇州不看園林,等于沒到蘇州。吃罷午飯,我們就直奔拙政園,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主要就是以拙政園為模本寫成的,看蘇州園林,拙政園是首選。
拙政園,一個私家園林,實在太大了,太奢華了,太個性了。最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整個園林建筑構(gòu)思的精妙。在東園和西園之間,時時會見到中間鑲嵌有雕花鏤窗的長廊或回廊,將兩園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走在兩園里,若想將整個園子納入視野之中一網(wǎng)打盡而不得,但一個個鏤窗卻又有意無意地將園子里的美妙景致時不時送入你的眼中,真有點欲看不得,不看不能的誘人韻味。在園子的中軸線上,園外幾里地建有一座塔,在園中游著游著,不經(jīng)意抬頭一看,哇!園中什么時候突然冒出一座塔來,令人驚喜不已。這樣的借景手法在拙政園中時時可以鑒賞到。為了讓園子一年四季季季有生氣,天天有花香,西園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修建了春夏秋冬四個小園,春看牡丹,夏賞綠荷,秋采金菊,冬聞梅香,是別有一番風味。“見山樓”更妙,它建造在假山旁,水中央,雖說是樓,卻偏偏樓上樓下不相通。從下面平地進去,像上了船;從上面山路進去,像登了山。推開窗戶,四面眺望,遠山近水盡在眼底,心胸格外開闊。
兩個小時倍覺短暫,帶著一種深深的震撼離開拙政園,帶著與蘇州這座旅游城市真正只有兩個小時的親密接觸的遺憾結(jié)束了第一次蘇州之行。
再見蘇州,是在2008年的7月。
跟隨“江南夏令營”“跟著課本游江南”,7月13日上午乘車感受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奇?zhèn)延^,傍晚抵達蘇州。14日,計劃游覽“楓橋夜泊景區(qū)”和“獅子林”,正和我意。
懷揣“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親切和詩意,14日上午9點,我們來到了楓橋景區(qū)。
對我而言,楓橋景區(qū)的一切喧囂、鋪張和虛張聲勢,楓橋、江村橋、寒山寺的鐘聲,都成了張繼的背景。我只想親臨當年張繼“月落烏啼”時失眠的那條河,那只船,那束漁火,去體味他的落魄、失意、孤獨、無奈,去感覺他是如何吟出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的。
腳下少有流連,跨過短短的聽鐘橋,一個平臺旁看似碼頭卻不是碼頭的水邊,隨意躺著一葉扁舟,那水似清似濁,不甚寬闊。如果不是平臺上斜躺著的那幅雕塑明明白白用文字標著“張繼”二字,我根本不敢相信這個地方就是《楓橋夜泊》的出生之地;我完全不能接受,這就是我心中翹望的楓橋?
兩種觀點一直各據(jù)其理、各執(zhí)一端,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竊以為,古詩以其典雅的語言、悠遠的意境、博大的思想,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彌散著迷人的芳香。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學習古詩更大的意義在于了解、傳承、弘揚這一文化瑰寶,并從中感受其獨特的語言美和韻律美。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實是將更多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他們盡情享受古詩帶來的精神和審美愉悅。
然而,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分支,古詩教學自然也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與體味之外,“親近語言、品味語言、咀嚼語言” 同樣是古詩教學的應有之義。加之古詩語言凝練傳神,其中蘊含著的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情意表達都隱匿于語言文字深處,所以教師更當緊扣其中的關(guān)鍵詞句,引導學生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讓詩性的語言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精神世界。
其實,“不求甚解”與“力求甚解” 看似對立,實則并不矛盾,關(guān)鍵在于“度”的把握。誠如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所說:“語文教學是‘不求甚解’,但求適解?!蹦敲矗绾卧凇安磺笊踅狻迸c“力求甚解”之間尋求合適的“度”,讓古詩教學既情意盎然,又扎實厚重呢?
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楓橋夜泊》時的片段。
師:這首詩你讀出了什么感覺、什么情緒?
生:憂愁、凄涼、悲哀、孤獨……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一邊讀一邊看插圖、看注釋,還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這首詩在哪些地方向你傳遞這樣的情緒?
(生默讀,圈畫批注)
師:老師提一個問題考考各位:這個夜晚,詩人張繼睡著了沒有?
生:沒有。
師:何以見得?詩中哪個詞兒告訴我們張繼根本就睡不著?
生:“愁眠”。
師:“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個近義詞。
生:失眠、無眠、難眠、不眠……
師: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江楓、漁火。
師:因為愁眠,詩人還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烏啼。
師: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生:感到霜滿天。
師:霜應該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彼趺纯赡軡M天呢?是不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請大家想一想,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其實,身體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
生:冷。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很孤獨。
生: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生:因為他思念親人了。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于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
生:霜滿天。
師:“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
生:“對愁眠”。
師:“對”是什么意思?詞典里有這些解釋。(大屏幕出示)在這四種意思中,你會選擇哪種?(生思考后舉手)
師:有選2的,有選4的,都有道理。但詞語理解不是這樣死板的。有人說這里的“對”是指“伴”,咱們把這個字換進去讀一讀。(生讀)
師: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聽老師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感受,此時此刻,背井離鄉(xiāng)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他?(師范讀)
生:母親、家人、妻子、朋友……
師:但是,漫漫長夜,沒有親朋好友的相陪作伴,只有月落烏啼相對,只有江楓漁火相對。大家想一想,這一“對”,對出的是張繼心中的無限——
生:悲傷、憂愁、寂寞、孤獨……
師:于是情動于衷而辭發(fā)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生齊讀全詩)
對于《楓橋夜泊》一詩,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詩中的“江楓”并非指江邊的楓樹,而是指“江村橋”和“楓橋”;“愁眠”亦非指因愁失眠,而是一座山的名稱。所以“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指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
筆者無意于這些考證的可靠性與科學性,然而,這詩如若這般教學,那么,詩中那空靈的意境、雋永的情味也就蕩然無存了。
上例中,王老師以“這個夜晚,詩人張繼睡著了沒有?”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圈出詩眼“愁眠”,然后讓他們說說“在‘愁眠’中,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來幫助學生梳理大意、感悟詩情。隨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對”字上,讓他們感受詩人無人可陪、無人可伴的寂寥與落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xiāng)感情。到了《濤聲依舊》就成了這樣: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jīng)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fā)覺,又回到你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這首歌曲是很具詩意的流行歌曲,它繼承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同時,在意蘊上又有創(chuàng)新?!霸侣錇跆淇偸乔甑娘L霜”,在時空承繼上順流而下,順理成章。“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這擬人化的寫法似乎比“夜半鐘聲到客船”還要傳神?!斑@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與詩句比,同中有異: “舊船票”,更多了一份思念的感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詩人林升顯然是譏諷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奢靡之風??伞吨腥A民謠》卻是另一番意境。
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與小樓已不再有,緊閉的窗前你別等候,大雁飛過香滿樓。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時光呀流水你匆匆過,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說,人生能有幾回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風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插滿頭,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萬條路你千萬莫回頭,蒼茫的風雨何處有?讓長江之水天際流。
林升那種憤懣的情緒在這兒完全沒有了,《中華民謠》恰似一首貫穿了悠久歷史的時空樂章,蘊含著新時代的節(jié)奏氣息的古老民族的心聲。五千年的滄桑,蕩滌著歷史巨浪的塵埃,卻不像許多作品那樣吶喊疾呼,而像一位走過風霜的歷史老人,安詳和緩地娓娓道來,令人倍感可親可敬。熟悉的詩句,平和的曲調(diào),幽幽訴說著中華民族千年的風韻。仿佛間神思隨著《中華民謠》登上黃鶴樓,置身浩渺煙波,遠望長江之水天際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的《巴山夜雨》兩次用到“巴山夜雨”,這是渝州(重慶)秋季日晴夜雨的特色,孤枕聽雨,必定會撩起鄉(xiāng)思閑愁,真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什么時候才是我的歸期,反反復復地詢問,卻無法回答你。遠方是一個夢,明天是一個謎,我只知道,他鄉(xiāng)沒有巴山的雨。
許多年修成的棧道在心中延續(xù),許多年都把家寫成一種永遠的美麗。推不開的西窗,漲不滿的秋池,剪不斷的,全是你柔情萬縷。
又是《巴山夜雨》,同樣的名字,同樣的鄉(xiāng)情。所不同的只是思鄉(xiāng)的地點不同,環(huán)境不同,前者是在“巴山夜雨”中思鄉(xiāng),詩人在渝州,后者是思念家鄉(xiāng)的“巴山夜雨”,作者在外地。這沉甸甸的思鄉(xiāng)之情?。?/p>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孟浩然乘船東下?lián)P州,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對李白來說,這是帶著向往之情的離別,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歌曲《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又是怎樣的情趣呢?
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里長江水,送你下?lián)P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為你分擔憂和愁?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哪?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那西湖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