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大學歷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清代前期全國各地使用的貨幣并不統(tǒng)一,尤其是各省鑄造的銅錢,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對貨幣調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時期內,各地又不一樣。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無法完整的描述全國貨幣流通的情況,只能以京師為中心,探討中央政府貨幣政策的內容、措施,推行政策的依據(jù),政策的目的、特點,及其作用。
清代前期京師是都城,也是全國的金融中心。順治元年,兩個中央直屬的鑄幣局設在京師,“置寶泉局屬于戶部,寶源局屬于工部?!薄皩毴謿q鑄錢解交戶部庫,配銀發(fā)給兵餉?!薄皩氃淳謿q鑄錢解交工部節(jié)慎庫,以備給發(fā)各工之用。”這是終清一代,一直沿續(xù)的格局。1當時,在京城的金融機構也非常多。從康熙年間至道光十年,“掛幌錢鋪共五百一十一家。此外,金店、參店及煙、布等各鋪,帶換銀錢,未掛幌者不在此數(shù)?!?乾隆時,“京城內外,官民大小當鋪共六、七百座,錢文出入最多?!?早在康熙初年,蘇州一帶縉紳與旅京蘇州商人之間,撥兌銀錢,就以會票形式。“今人家多有移重貲至京師者,以道路不便,委錢于京師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師取值,謂之會票,此即飛錢之遺意?!?1982年,在北京發(fā)現(xiàn)了康熙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前門外打磨廠日成祥布店遺留下來的23張會票實物。5這說明康熙年間,北京與外地商人之間,辦理匯兌,完成異地款項清算,是一種經(jīng)?,F(xiàn)象。乾隆時期,這里盛行錢票。6道光初年,有山西商人創(chuàng)辦專業(yè)匯兌機構的票號,同樣的機構,大約在相同時期也出現(xiàn)在北京,它起著城市之間調撥款項的作用。7中央政府調控貨幣的部分措施,主要通過設在京師的兩個鑄幣局,以及眾多的錢莊、銀號、當鋪來完成,因此,透過京師貨幣供需的變化,也可以看到政府貨幣政策推行的全過程。
一
清政府沿襲前代遺留下來的貨幣制度,即白銀和銅錢(亦稱制錢)兩種貨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般y與錢相為表里,以錢輔銀,亦以銀權錢,二者不容畸重?!?這兩種貨幣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圍,一般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官員俸祿、兵餉、商人大筆交易多使用白銀,而民間零星交易則使用銅錢。由于中國銀礦藏量很少,政府無法鑄造統(tǒng)一的銀幣,所以白銀只能作為稱量貨幣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都不一樣,政府基本上沒有統(tǒng)一標準進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銀數(shù)量的變化、流向,直接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影響,政府缺乏調控白銀貨幣的能力。而對于銅錢來說,政府則有較強的控制力,可以不斷發(fā)掘銅礦,從外國購買銅材,壟斷鑄幣權力,隨時調整制錢的數(shù)量,以及使用范圍,使之發(fā)揮實際作用。
白銀和銅錢不僅表示兩種貨幣,而且又是兩種金屬商品。銀和銅自身的商品價格,決定貨幣的價值。由于兩種金屬商品的價格,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波動,使得兩種貨幣的價值也不能穩(wěn)定不變。如果其中“一種比過去有了更大的需求,那么數(shù)量的增加或減少就會很快改變它們之間的比價?!?因此,白銀和銅錢的貨幣價值,也就與銀和銅本身的價格同時不斷升降,這就形成了白銀和銅錢的市場價格,同時也產(chǎn)生了兩種貨幣的市場比價。為了壟斷貨幣權,控制貨幣價值,清政府繼承前代政府規(guī)定銀錢固定比價的方法,順治四年規(guī)定錢值,“每十文,準銀一分,永著為令?!?0即規(guī)定銅錢與白銀的比價為1000:1。一般來說,政府努力維持官定比價的操作,體現(xiàn)在對市場上流通貨幣數(shù)量的調控,同時也是政府推行貨幣政策的過程。
政府認識到,“民間錢多則價賤,錢少則價增”,11這個貨幣理論的基本道理。其貨幣政策就是通過對貨幣的生產(chǎn)、流通、管理三個方面來實現(xiàn)的。在生產(chǎn)方面,政府根據(jù)市場上銀錢比價的波動,不斷增加或減少鑄幣數(shù)量,從而控制流通中總的貨幣量。對于京城二個鑄錢局,政府規(guī)定每年生產(chǎn)制錢的數(shù)額,采取增減鑄幣數(shù)量,和增減鑄爐數(shù)量的方法,進行控制。據(jù)統(tǒng)計,從順治至嘉慶年間,京局大約增減鑄幣數(shù)量十四次,以后因庫存銅材不足,每月逐漸少鑄。12
經(jīng)許多學者研究證明,清代前期的商品流通無論在數(shù)量方面,還是在規(guī)模上都較以往各朝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為其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較完善??墒?,對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問題,則研究不夠。徐建青的研究【1】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還有多方面設施建設沒有涉及。一般來說,為商品流通服務的基礎設施涵蓋面十分廣泛,本文將探討為商品流通服務的交通(路、河、橋、渡船①)、交易(集市、貨棧、鋪房、旅店)、保安(巡船、巡役、航行標志、救生樁、救生船)三方面設施建設的投入問題。
一
在交通設施建設中,全國主要路、河、橋,由政府投資建設。政府把修建路、河、橋,作為各級官員的職責,順治元年、雍正三、七、八、十三年、乾隆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五年、嘉慶四年,分別下達修理、維護的諭令?!?】(卷932《工部·橋道》)道光八年重申:“各省要路橋梁,間有損壞者,地方官查勘應修之處,詳報督撫奏明修理?!薄?】(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乙巳,P.242)由于當時所建道路多為土路,修理起來較容易,各地官員大都能較好地完成?!拔┝加兴局缆?、橋梁,皆王政之大,以時加意,無令病涉,庶有濟焉?!薄?】(卷19,《津梁》)康熙十四年,黃梅縣受到洪水災害,道路被損壞。知縣李成林向黃州府申請修路,獲得批準。府下?lián)茔y谷,李成林同縣丞樓自新“分頭督率,慘淡經(jīng)營,仍捐貲,并設法募助,四閱月,工乃告成?!贝艘邸肮补湍既斯に娜f有余,約工價一千二百兩有零”。為使官道無坑陷之患,李成林采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令民“運沙一斗,給糧一升”,不到一月,百里官道鋪沙完畢。李成林得到政府獎勵,紀功一次。【5】河道的疏挖,在道光年間是十分繁重的工程,當時黃河經(jīng)常泛濫,堵塞運河、淮河,嚴重影響了官方漕運,商品流通的運道,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近年例撥歲修搶修銀兩外,復有另案工程名目。自道光元年以來,每年約共需銀五、六百萬余兩。昨南河請撥修堤建壩等項工需一百二十九萬兩。又系另案外所添之另案。而前此高堰石工,以及黃河挑工耗費,又不下一千余萬之多?!薄?】(卷145,道光八年十月乙未,P.226~227)
各地區(qū)的道、河、橋則基本上是民間(包括官員以個人名義的捐助)捐資修建。民間修路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公買義路”;“捐地為往來通衢”;【6】(卷之10,《人物》)或捐廉、捐銀修筑,并在道路旁邊設有茶亭、路燈等設施?!?】(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三日貴州巡撫黃國材奏,7輯,P.390)【8】(卷11,《風俗志》)以陜西省橋梁為例,雍正時期共修建30座,其中官建只有一座。知縣等各類官員修建的有11座,這中間可能包括官員用公款建筑,即政府出資的情況。即使把11座橋梁都算作政府出資,在全部橋梁中也不占多數(shù)。而民間投資自建、修建的橋梁占絕大多數(shù)?!?】(卷16~17,《關梁一~關梁二》)“與明代相比,清代民間捐修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薄懊耖g捐資恐怕已成為地方交通事業(yè)的主要力量?!薄?】在各地方志中,普遍反映出這種情況,有的占該地區(qū)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②
政府規(guī)定在各地的河流沿岸設立渡船,“以渡南北往來文報、差使”,史書稱為官渡。渡船、渡夫、修船經(jīng)費由地方政府支付,如有損壞,也由地方政府修補。乾隆“六年,更造一次,由司庫給領銀一百六十余兩。嘉慶十八年,改由陽曲等十縣攤捐?!薄?0】(卷39,《工制·水利五·通省官渡處所》)民間捐建的渡船,在一些地方志中稱為“義渡”。四川萬縣“湖灘上義渡,乾隆初年張燦若募設?!薄包S連咀、陳家壩、擔子壩三處義渡,嘉慶年間陳大方、大中、楊學儒等捐設,歷數(shù)十年就廢。道光年間陳光烈、光黨等,倡募置業(yè),三渡復興?!薄?1】(卷12,《地理志·義局》)因此官渡、義渡均不收渡錢。江西“至渡錢一項,除向系官渡、義渡不取錢文者仍照舊外,其余民渡,凡內河小港準取錢一文?!薄?2】(卷1,《渡船條規(guī)》)乾隆八年湖南也規(guī)定:“官渡渡夫不許需索錢文、米谷,民渡小船亦不許多勒渡錢?!薄?3】(卷2,《兵律·關津》,《江河渡口無論官渡、民渡,不許冒險多載。凡遇空手過渡,每人止許取錢一文,挑負貨物、行李,每人取錢二文,多索從重治罪,刊刻禁約,豎立渡口》)對民營渡船,政府限定渡價、載人量,進行管理。從目前筆者見到的史料看,廣東的情況與大部分省不同。廣東全省的渡船,都向乘客收錢,政府向渡戶收取渡餉。乾隆時詳定章程:“各府州縣所屬地方,設立渡船?!魇斩勺夤?,咨報充餉。如有應設之處,先由該管州縣勘明該地方實在情形通詳,候奉批準。示召年力壯健,熟識風色、水性之人,承充渡戶。一面取具供結,并鋪戶、渡鄰保結。由州縣加結申府,轉繳藩司詳院,飭府給帖開擺。不準一人兼承數(shù)支,網(wǎng)收漁利,及霸埠批租,私頂私擺情弊?!薄?4】(卷3,《戶例下·稅餉·各省渡餉》)有時也讓附近村民攤納,如靛行渡,“昔被豪右占踞。雍正元年,奉撫憲禁革,勒石永為官渡。其渡餉,歸附近鄉(xiāng)村攤納?!薄?】(卷19,《津梁》)
在交易設施建設中,設置市場進行交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商業(yè)稅,因此城鎮(zhèn)市場多為政府設置。集市也以政府設立為主,民間捐助設立為輔。各地鄉(xiāng)村中的集市,有部分是前代遺留下來的,也有相當部分是清代建立的,大概是先有民間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場,后由地方政府承認,并對其進行管理,征收商品交易稅。也有由政府強制官員捐資建立的集市,這類集市應視為政府行為。但與修建路、橋等設施不同,如果集市只占地而沒有店鋪等設施,也就不需要投資了,“在北方,村鎮(zhèn)的定期市都是在道路上,或者和道路相連的廣場上舉行,為此特別建筑房屋,似乎都是沒有的?!薄?5】(第3卷,P.96)“北方市集各有定期,邊境之人絡繹趨赴,各賃坐地,陳貨于左右,交易者權其值而與之?!薄?6】(卷之1,《地輿志·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