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啟蒙運動追隨者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卡爾·波普爾(1902-1994)可稱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終其一生都在與“本質主義”及其變形“歷史主義”(又譯為“歷史決定論”),與“整體論”作不懈的斗爭。令人高興的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思想經典著作”的二卷本《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終于在世紀末擺上了大陸書店的書架。也許總有一天,卡爾·波普爾的名字會像牛頓和達爾文的一樣,出現在我們中學課本和黑板上。
我知道波普爾是從他的一本講演集《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范景中、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版)開始的。在一個“知識”及“理性”都受盡西方及本土后現代主義奚落的時代,波普爾在這本書中自始自終堅持自己是“啟蒙運動最后一名追隨者”,堅持自己是一名“理性主義者”,“信仰真理與人類的理智”。當然,這不意味著波普爾“信仰人類理智的全能”,并不意味著他希望自己和別人都成為“純粹理性的存在物”。(《西方信仰什么》,《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院版第238頁)更重要的是,波普爾自始至終堅持“批判理性主義”立場:“你可能是正確的,我可能是錯誤的;即使我們的批評性討論不能使我們明確決定誰是正確的,我們仍會希望在討論后對事物看得更清楚。我們都可以互相學習,只要我們不忘記真正重要的不是誰正確,而是我們更接近真理?!保ㄍ系?39頁)
波普爾作為啟蒙運動追隨者和批判理性主義者,堅持從康德“人為自然立法”的科學理性立場出發(fā),進而認為是人賦予生活、賦予歷史以意義,從而同黑格爾之流的歷史理性主義者劃清了界線,后者往往為“預言家”和“救世主”們提供了合法性論證。(《通過知識獲得解放》同上第181頁)另一方面他堅持,個人的尊嚴只有在自由批評的氛圍中才能得到體現,具有真理意味的見解只有在公共批評空間中才有可能自由形成,從而同專以“知識即權力”論(尤其在漢語語境中)攪局的后現代主義者劃清了界線,后者把人們對“真理”的探索偷偷換成對各自“動機”的探索。(《框架的神話》,同上第84頁)
在人類的各種權利中,思想自由可說是唯一真正的天賦人權。我們有理由像斯賓諾莎一樣驕傲:能對國家主席生殺予奪的卻無法剝奪顧準的思想自由。然而,波普爾指出:思想自由“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制。我們需要別人,以便使我們的思想受到檢驗,弄清我們的哪些觀念是正確的。批評性討論是個人思想自由的基礎。但是這意味著,沒有政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因此,政治自由成為每個充分運用他的理智的條件?!保ā段鞣叫叛鍪裁础罚系?42頁)盡管誰也無法剝奪我們的思想自由,但萬馬齊喑的時代究竟是悲哀的,沒有一個公共批評空間,沒有思想者之間的自由交流,思想自由必然是殘缺的不充分的。
處身于西方語境里的波普爾認為,“批判理性主義”因其內在邏輯注定要與一切傳統相沖突相決裂,但歸根究底,“理性主義是建立在傳統之上的:批評性思考的傳統、自由討論的傳統、簡單清晰的語言的傳統、和政治自由的傳統?!保ā段鞣叫叛鍪裁础?,同上第242頁)在波普爾看來,自由主義是一種傳統,并非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產物,更非灑熱血拋頭顱的產物。于是文化相對論者底氣十足:既然本土缺乏自由主義傳統(但從不缺少莊子式的“自由”),那么,國人命中注定只能談“紀律”,不能談“自由”了。我以為漢語語境中的自由主義傳統雖然“稀薄”了點,卻并非全無血脈。且不說自孔子倡“有教無類”以來綿延幾千年的私學傳統,單是明清之際遍及江南的文人社黨運動,晚清維新變法以降的結社辦報熱潮,多種詮釋版本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毀譽交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啟蒙洪流,九十年代至今的學院派自由主義思潮(我先前在一首小詩里譏之為“罐裝自由主義”實在有失厚道),無一不在為本土自由主義傳統培本固元。我們雖然無法預測本土自由主義傳統何時才能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卻能斷言:自由主義作為人類普遍倫理之一決非任何風刀霜劍所能戕害的。
波普爾信奉“批判理性主義”,卻從不認為它是唯一的普世宗教或普世真理,從未主張把它載入憲法條款。前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問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麥克米倫:西方人究竟信仰什么?后者回答是信仰基督教。波普爾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回答,西方社會“不是基督教社會,和它不是理性主義社會一樣?!薄盎浇桃笪覀冞_到只有圣徒才能達到的行為和思想的純潔性。建立富于基督教精神的社會的大量嘗試歸于失敗,其原因即在于此。它們總是,而且不可避免地,導致不容異說,導致狂熱。不僅羅馬和西班牙可以講述這樣的故事,而且日內瓦、蘇黎世和許多美國基督教的實驗也如此。這些實驗教導我們,敢于實現人間天堂的那些人多么容易地會到達地獄。不待說,不是基督教的觀念導致了恐怖和殘忍,而是關于唯一的統一觀念的觀念,對一種統一的和唯一的信仰的信仰,導致了殘忍和恐怖。由于我自稱為理性主義者,我認為,指出理性主義的、羅伯斯庇爾的理性宗教的恐怖主義,如有可能,甚至比基督教或伊斯蘭教或猶太人的狂熱的恐怖主義更糟。”(《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46頁)波普爾的告誡不僅對因小安或大富而有意無意地忘卻者,對因無知和憤激而莫名其妙地憧憬者,是一劑不可或缺的良藥,而且對一切奉“市場”為唯一宗教,奉“發(fā)展”為唯一真理的偽自由主義者,是一帖不可多得的清醒劑。針對柏拉圖提出的“誰應當統治”這個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波普爾指出:無論是“哲學家為王”的柏拉圖式答案,還是“人民為王”的盧梭式答案都是錯誤的,因為問題本身是錯誤的。正確的提問應該是“應當授予政府多大權力?”或“我們如何才能這樣發(fā)展我們的政治制度,即甚至無能的和陰險的統治者也不能造成過多的危害?”換言之,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約束與平衡的問題,政治權力的獨斷專行如何用制度控制的問題。(《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55頁)
由此得到一個推論是:沒有什么理想政治、理想政體、理想國家。波普爾說:“對我們來說,只有兩種政體:被統治者不用流血就可以擺脫他們的統治者的政體,和被統治者若想擺脫他們的統治者,只能通過流血才能擺脫的政體。這兩種政體中的第一種我們稱作民主政體,第二種我們稱作暴政或獨裁。”(《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55頁)西方人選擇民主政體的理由,不是因為它能最大程度地行善,而是因為它能最少程度地作惡。
時至二十一世紀,漢語讀書界在英美經驗主義哲學和自由主義經濟學中,在“新馬”和“后學”的知識社會學中流連忘返,幾乎不再提起波普爾的名字了?!皻v史主義”仿佛已成為一架古董風車,而波普爾正是與風車作戰(zhàn)的愁容騎士。不幸被波普爾言中的是,當我們開口閉口生活在信息時代,生活在數字時代,生活在網絡時代,生活在讀圖時代,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生活在后工業(yè)時代,生活在空間科學時代,生活在生命科學時代,等等,等等,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又一次淹沒在歷史主義的洪流中了。(《歷史哲學的多元傾向》,同上第197頁)
作為啟蒙運動最后一名追隨者的波普爾指出:啟蒙運動的中心觀念即是“通過知識而自我解放的觀念”。(《通過知識獲得解放》,同上第178)所謂啟蒙,并非是要努力說服別人,或等著被別人說服,而是通過學習知識,使自己從種種舊瓶新醅或新瓶陳釀的歷史主義和一元論迷思中解放出來。為此,波普爾說:知識文明,或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文明,“它的傳統和它的本源,它的嚴格性和它的理智責任感,它的空前想象力和它的創(chuàng)造力,它對自由的理解和對自由的關注——這一切都以我們對書籍的熱愛為基礎,愿時尚、傳媒和電腦永遠不會破壞或者松弛個人對書籍的這種親切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