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法律權利的思考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引言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長河中,哪里有法的思索,哪里就有對權利的反思;哪里有社會的進步,哪里就有權利的足跡。[1](p147)權利內(nèi)容的演變是社會進化的見證人。古今中外,由于“權利”一詞本身所包容的特殊的個人自由強勢主義的因子,不可避免地成為法學領域中爭議最持久、最廣泛、最激烈的話題。在一個法律社會里,如何看待法律權利的實質(zhì)是認識這個國度中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政府之間關系的晴雨表。
在對法律權利考量之前,我們先行梳理國內(nèi)學者對權利認識的代表性表述:
(一)權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關系之中,法律關系的一方對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并為法律規(guī)范所認可的一種資格;[2](p137)
(二)權利是規(guī)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
(三)權利是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可強制執(zhí)行的主張;
(四)權利是法律承認和保障的利益;
(五)權利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有權人做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以及請求國家強制力量給予協(xié)助的可能性;
(六)權利是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法律規(guī)則承認一個人的選擇或意志優(yōu)越于他人的選擇或意志。[3](p85)
從上述之中可以看出,權利在我國理論界的表述是以法律關系的存在為背景的,因此導致了權利與法律權利在一定場合中的同義,無論是在社會生活中抑或在理論教科書上。權利并非天然的就是法律權利,尤其是我們今天所提到的法律權利,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品格。
二、法律權利的特征
理解法律權利的進路是厘清它的特征。
(一)真實性。真實性,是指法律權利是能夠真實享受的,不是飄渺的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古希臘詩人海希奧德認為,法律乃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一種和平秩序,它迫使人們戒除暴力,并把爭議提交給仲裁者裁斷。而其日后的詭辯論者則從自然界里大魚吃小魚的事實中推出一種弱肉強食的權利。[4](p4)弱肉強食是一種權利,這不能不讓我們的回憶追溯到那個野蠻歷史時期。強者的能力――吃掉別人,生存自己的能力就是權利。這個觀點的內(nèi)容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筆者認為這大概是從法律的角度對權利本質(zhì)的原初解釋――權利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從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實中推導出來的。對法律的期望和法律建立之后的作用受到懷疑,其實質(zhì)就是對法律權利的疑惑。但是從反面論證了法律權利必須具有真實性。
(二)特殊性。特殊性是指法律權利是法律規(guī)范劃定的權利。詭辯論者安堤弗認為,任何人只要違反自然法則就必定會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一個人違反國家的法律而未被發(fā)現(xiàn),那么他就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喪失名譽。這里面從中隱含著人們所約定的慣例,實際上只是對自然“權利”設定的一種桎梏的假設。[4](p5)不言而喻,法律權利的設定是對人天生擁有的自然權利的分割,是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并受到法律的制約。
(三)正當性。與安堤弗同時期的斯拉雪麥格相信,法律乃是握權在手的人們和群體為了增進他們自制的利益而制定的。柏拉圖在其<共和國>一書中寫道:“我斷言正義不外是對強者有利的東西?!睓嗬菑娬叩漠a(chǎn)物,法律權利是強者對自己為所欲為的一種利用正義掩蓋的為了增進他們自身的利益而給予的愛稱。正如同斯拉雪麥格認為:“如果非正義到足夠程度,那么就會比正義更有力,更自由,更高明。”毋寧用“權利”代替句中的“正義”,我們解構出這么一個語意:“一旦法律規(guī)定的非權利戰(zhàn)勝了應然的權利,這種不該被強者擁有的非權利比應該擁有的權利更有力,更自由,更高明?!狈蓹嗬姆钦斝裕砻髁朔蓹嗬拇嬖谑チ朔删哂械墓降膬?nèi)在機理。
(四)法定性。作為權利的一部分,非法律權利和法律權利共同組合成權利的集合,只有權利被法律明確隱含或明示在規(guī)則中,才能是法律權利。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充分理解他的老師在取得西西里島冒險的慘痛經(jīng)驗以后所認識到的“如果某人管理人類事務可以不承擔責任,那么就必然產(chǎn)生傲慢和非正義?!盵6](p10)他宣稱:“人在達到完善境界時是最優(yōu)秀的動物,然而一旦脫離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晚年的柏拉圖意識到只所以產(chǎn)生傲慢和非正義,就是因為某人享用的法律給予的權利太多了,以至于管理人類事務可以不承擔責任。亞里士多德認為權利不僅而且應該受法律的支配。由放任的自然權利升華到法律權利,這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要求。不用規(guī)則規(guī)制的權利,必將導致每個人都沒有權利。法律權利是權利中的一部分的法律化。英國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認為人在本質(zhì)上是自私自利的,充滿惡意的,野蠻殘忍的和富于攻擊的。在自然狀態(tài)中,每個人都始終與他人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中。在這種狀態(tài)之中,每個人都具有同樣的力量。因為,即使是最弱者也能殺死最強者。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中,不存在道德上或法律上的是非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利對任何東西提出主張,而利益則是唯一合法的尺度。每個人都有盡力使自己的生命和肢體免遭他人侵犯的“自然權利”。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類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其起因在于每個人都有把利益作為唯一尺度標準為依據(jù)的權利,而對任何東西都能提出主張?;舨妓拐J為要想解決這個爭端,找到和平,人們必須遵守一些共同的法則,彼此之間達成一項契約。權利必須由某種規(guī)則固定,只有把權利法律化,才能消除令人類社會混亂不堪的自由放縱因素。
(五)應當性。為了全社會的和平與穩(wěn)定,為了兼顧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作為一名成員應該擁有的權利,權利必須有一部分要用法律固定,以保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契約的優(yōu)益。此處的應當性是從被動的意義而言。即權利應該由法律明確限定。以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中世紀在神學和哲學領域達到登峰造極的圣?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一種習慣,依據(jù)這種習慣,一個人根據(jù)一種永恒不變的意志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7](p31)――法律應該賦予每個人一部分權利,而這部分權利盡管是權利總和的一部分,但社會成員希望由法律明確以斯獲得享受的根據(jù),光明正大、不受他人指使的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
(六)依托性。與托馬斯?霍布斯同時期的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人受欲望和權力意志支配的程度要高于受理性支配的程度。在自然狀態(tài)下個人權利的范圍取決于他的力量之大小。每個人都有為其所能為的最高之權利;換言之,個人之權利達于他的力量的極限,而這也是他的權利的限制條件。那么就應當竭力保護其自由,只考慮自己而不顧其他,這就是自然的最高法律和權利……斯賓諾莎在認同人的自然權利的同時,從人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勾畫了法律權利的實現(xiàn)要以強大力量作為后盾的歷史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源于各人對自己權利保護的渴求。而這種權利又當在法律規(guī)則中體現(xiàn)。政府的職能不僅僅是代表人民管理國家,而是給予并充分保護社會成員應該擁有的不被他人侵犯的法律權利。法律權利的實現(xiàn)必須以既能保障法律權利的行使又能懲治侵犯他人合法的法律權利的其他社會分子的強大的國家為依托。
三、法律權利的含義
德國法學家普芬道夫曾經(jīng)給出了法律權利的三層含義:一是維護自己;二是不能對他人施加壓力;三是能夠適當?shù)乜卦V侵犯其平等權利的行為。簡潔的含義為我們揭開了認識現(xiàn)代社會中法律權利的面紗。
(一)法律權利是社會成員享受特定權利的法律依據(jù)。權利帶有鮮明的個性,行使權利的活動總是追求一定的利益。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xiàn)出來的,而法律不過是經(jīng)濟關系的一種遮掩而已?!盵8](p307)德國法學家耶林認為權利就是被保護的利益。法律權利意味著個體的這種謀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是得到法律認可的,受到法律的保護。盡管行使權利是以維護個人私利為目的,但這種權利的實現(xiàn)并不影響社會中其他個體行使同樣的權利,因為每個人既然是向全體奉獻出自己,那么他實際上并沒有向任何人奉獻出自己;而且,既然從任何一個結合者那里,人們都可以獲得自己本身讓渡給他人的同樣的權利,所以人們也就得到了自己所失去的一切東西的等價物,而且也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已有的東西。法律權利標志著法律對部分權利的認可和支持,同時更是社會全體成員實現(xiàn)這部分權利的保障依據(jù)。
(二)法律權利是限制范圍內(nèi)的自由的為與不為。決不能損害他人,甚至為了實現(xiàn)法律權利,而對他人施加壓力。在這種狀態(tài)下,法律權利的運轉(zhuǎn)已走入病態(tài)。法律權利一方面賦予社會成員依法享有實現(xiàn)自己法定利益的權利,另一方面,又對此進行規(guī)制。法律權利概念本身就體現(xiàn)了這個矛盾。個體在享受法律權利的同時必須去遵守一定層次的規(guī)則約束,“遵守”二字是實現(xiàn)法律權利進程中的義務。法律權利表明每個個體可以自由地行使或放棄,其付出的成本是不得對他人的權利造成侵害。法律規(guī)定了法律權利的合法性,但正是這種合法性卻又給每個人標明了享受權利的界限與尺度。
(三)法律權利通過法律手段救濟的必要性。法律權利表明任何個體依法所擁有的權利不受他人侵害,受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獲得補救,以此恢復原初的狀態(tài)。被侵害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法律救助,其原因在于,一旦某人的行為具有了法律權利的屬性,同時也就具有了對抗他人和群體的社會力量。從本質(zhì)上看,法律權利是個體與整體這個關系中所處的自主地位的一種標志,形式上則表現(xiàn)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構造。一個人行使享受權利的活動不可避免地將對他人、乃至社會、集體產(chǎn)生某種“影響”,法律權利的影響力始終是在秩序范圍內(nèi)的;法律限定主體權利的范圍和程度;確定了他人和其他主體應采取的相應行為,意味著必要時國家機關強制性參與活動的可能性以保證權利的實現(xiàn)。
四、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緊隨著格老秀斯把國家定義為“一群自由的人為享受權利和他們的共同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完整的聯(lián)合體?!敝?,德國法學家普芬道夫闡釋說: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地維護自己以使人類社會不受紛擾,同時他又從自然法的原則中推出:“任何人都不能對他人施加壓力,從而使他人能在其訴訟中適當?shù)乜卦V侵犯其平等權利的行為。”這兩個觀點一方面表明了普芬道夫強調(diào)法律上的平等原則,另一方面表明法律權利的主體的獨立性及法律權利遭受侵犯時可通過控訴得到補救。普芬道夫的推論加上沃爾夫的觀點――在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態(tài)中不可能實現(xiàn)人的自我完善,那么馬克思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的光輝論斷更加說明了在法律層面上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統(tǒng)一關系。
康德指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僅把他人作為實現(xiàn)自己目的的工具,每個個人都應當永遠被視為目的本身。黑格爾認為,自由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具有為所欲為的權利。告誡人們要過一種受理性支配的生活,而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到了康德、黑格爾時代,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潛在的關系已經(jīng)躍然紙上了。即便是法律權利,也要受到相關法律的調(diào)整,而不是隨意受個人理性的自由支配。而這種支配與服從就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享受權利就要付出義務。
接受法律對于權利的界定本身就是服從和履行義務的表現(xiàn),二者之間沒有清晰明了的界限,恰恰是相互滲透的交集領域.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變的過程就是人們由自我考慮到為他人考慮的歷史.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從一般安全到社會安全進而上升到社會制度安全,最終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理路中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實質(zhì)就是交易.法律義務是獲得法律權利的必然成本.否則,權利勢必聚變?yōu)闄嗔?導致專制.從個體角度來看,沒有成本的權利,是以人格的不獨立為基礎和前提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根本在于承認人在法律上的主體平等地位和實質(zhì)上的合法利益受同等保護的制度文明.因此,法律義務的收益就是獲得法律權利,而后者的存在是前者存在的邏輯結果.
法律權利的正確行使離不開社會主體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斯多葛派哲學的奠基人塞米特思想家芝諾認為,人作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在服從理性命令的過程中,人乃是根據(jù)符合其自身本性的法則安排其生活的。從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進程分析,這種理性在當代就是對法律權利的思考,就是法律意識在人們頭腦中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