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一地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有效提問;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82-01
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問也是課堂教學中的“常規(guī)武器”,提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在復習過程中,教師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和課前課后整理能力是一個重要前提。而恰當準確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能讓他們在探究中自我整理相關的學習內(nèi)容。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設置啟發(fā)式、貫通式、趣味式的提問是關鍵,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本文主要圍繞設置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探討。
一、設置有效提問,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傳統(tǒng)的一輪復習很多都是過去授課內(nèi)容的重復,僅僅體現(xiàn)了溫故的方面,缺乏知新的成分。在具體的課堂內(nèi)容的處理上,有的教師缺乏審視和變通。在課堂上,教師如果還和高一、高二上課的方式一樣,不僅不能讓學生回憶起知識點,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倦怠感。學生運用學新課的思維和方式進行復習,對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就不能做到融會貫通。教師只有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復習,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前對問題的設置是淇蔚鬧氐悖復習課的設問可以用反推遞進式,教師可以先問結果,再從結果層層往前推,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復習“大氣運動”這一章時,可以設置如下提問:熱力環(huán)流分為幾組運動?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結果怎樣?地面溫度主要來自哪里?近地面大氣溫度來自哪里?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導致的天氣狀況有哪些?風和天氣狀況有怎樣的關系?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分布位置是怎樣的?北緯25度受什么大氣環(huán)流影響?有什么天氣狀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什么?這種從重點難點知識開始,再到簡單知識點的提問方式,可以化繁為簡,就好比樓梯臺階,逐級而下,能讓學生迅速回憶起這一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配置相應的地理練習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新設置提問,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地理一輪復習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在對知識點熟練掌握的情況下,仍然不會解題。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是信心滿滿,可一拿到地理題目,還是無從下筆,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利用典型的??碱}型進行分組提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點展開討論。學生在交流中會回憶起知識點,并討論這個知識點的具體應用,這樣,既掌握了知識點,又提高了解題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章時,對“鋒面”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引入兩類??嫉膯栴}:一是中國冬季冷空氣南下,二是雨帶的推移。同時,可以找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討論,以下是關于“冷鋒”的題目。其一,討論冬季昆明和貴州的天氣差異,并分析原因。其二,討論同緯度的成都和上海冬季氣溫差異,并找出原因。這兩道題都可以充分解釋冷鋒的實際影響,學生在討論中回顧了冷鋒和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和差異,以及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教師還可以引入江淮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響,鞏固冷鋒和暖鋒的知識。
三、靈活提問,提高課堂復習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復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淺化來提高課堂提問的趣味性。要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從沉悶枯燥的復習中解脫出來。在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氣氛的營造,可以引入常用作高考材料的農(nóng)作物、花草、水果等,設置與之相對應的氣候分布,氣候成因的題目,也可以用學生向往的風景名勝的地域特色來設置題目,分析其特殊地貌的成因。如用云南的石林、溶洞、鐘乳石和崇明島、黃河三角洲等自然風光的對比,以展示考過的區(qū)域圖,背景圖,景觀圖為主。教師提問學生時,可從“云南的地質地貌、崇明島成因”延伸至提問“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角洲成因”,再引到??嫉牧魉治g地貌、堆積地貌的題目,就課本知識點“河流的地貌類型”,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這樣的提問模式,從解題過程到回歸知識點,使課堂從輕松提問進入到后期的完整歸納,既完成了復習目標,又趣味性十足,擺脫了復習課的乏味。
四、結束語
地理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一味地重復課本知識點,沒有和具體題目相結合,就不會達到融會貫通,就無法適應當前復雜多變的高考試題。一輪復習應該是在鞏固學生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合理運用提問,可以讓學生擺脫固定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問題導學;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
一、問題導學的實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時少、任務重,復習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如何調(diào)動學生復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盡可能解決學生學習中的新舊問題,課堂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復習方法提升有效性?為此,筆者嘗試在高三地理一輪復習中開展“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該模式就是通過將復習內(nèi)容問題化,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教學流程分為自主質疑、互動排疑、精講設疑、練習饋疑和作業(yè)存疑五大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感受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質疑反思的學習態(tài)度,成為形成良好思維方式、主動搭建知識結構的主體??梢?,“問題導學”是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的應然選擇。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為例,談談“問題導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二、問題導學的實施策略
(一)自主質疑
江蘇地理高考《考試說明》中的考點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依據(jù)該考點編制以主干知識和典型例題為主的導學案,學生通過預習將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應用不靈活的知識以問題的形式記錄在導學案上,教師課前批閱導學案,在全面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備課,教師將預設問題和學生普遍、典型問題融入教學,學生個性問題通過課前或課后輔導答疑解決。通過自主質疑,教師能夠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和學習能力情況,進一步提升課堂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學生預習問題整理如下:(1)如何區(qū)分風海流、補償流和密度流?(2)如何更好地記憶洋流名稱?(3)是否存在從低緯海區(qū)流向高緯海區(qū)的洋流是寒流,或從高緯海區(qū)流向低緯海區(qū)的洋流是暖流?(4)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為什么沒有形成大洋環(huán)流?(5)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為什么是寒流?(6)暖流流經(jīng)海區(qū)的水溫一定比寒流流經(jīng)海區(qū)的水溫高嗎?(7)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沒有促使大陸沿岸形成荒漠?(8)秘魯寒流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二)互動排疑
互動排疑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學生預習時產(chǎn)生的問題、教師備課時預設的問題以及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梳理和整合,組織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多種形式互動解決問題。學生在互動中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經(jīng)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問題導學”能在高三一輪復習課時把思考權還給學生,關注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讓學生真正有思考、有探索、有歷練、有收獲。
“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一節(jié)課的關鍵點是洋流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北印度洋海區(qū)環(huán)流系統(tǒng)、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等。圍繞高頻考點,重點主干知識問題化,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對知識進行回顧,深入挖掘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構成系統(tǒng),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下面以兩個活動為例。
活動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1.總結洋流模式圖
(1)綜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狀況,在圖1右圖中畫出世界洋流模式(藍色、紅色分別代表寒流、暖流)。
(2)在圖1全球風帶示意圖中畫出風向,用語言描述洋流形成過程。
(3)觀察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的大洋環(huán)流,說出兩個海區(qū)洋流運動方向有什么差異。
(4)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大洋環(huán)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為什么沒有形成大洋環(huán)流?(自主質疑)
(6)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為什么是寒流?(自主質疑)
(7)注意觀察大洋東西岸的洋流性質有何不同?
(8)暖流流經(jīng)海區(qū)的水溫一定比寒流流經(jīng)海區(qū)的水溫高嗎?(自主質疑)
(9)在圖2中畫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
(10)是否存在從低緯海區(qū)流向高緯海區(qū)的洋流是寒流?或從高緯海區(qū)流向低緯海區(qū)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質疑、PPT動畫演示索馬里洋流并完成練習饋疑中的習題)
2.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見表1)
活動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亞歐大陸東岸的馬加丹和西岸的卑爾根緯度相當,各自的氣候有什么特征(見圖3)?產(chǎn)生該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圖4中A處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熱帶荒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還有哪些寒流對大陸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請在圖4中繪出?
3.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沒有促使大陸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質疑)
4.在圖4中標出四大漁場的具置,說出各自名稱和成因。
5.在圖5中用箭頭繪制出洋流流向并說出秘魯寒流為上升流的原因,依據(jù)圖4舉例說明有沒有與秘魯漁場成因相同的漁場分布。(對“秘魯寒流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質疑的設計)
6.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旗下的福島核電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損。而在后續(xù)的災害防預治理過程中,又發(fā)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徹底根除。評價洋流對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圖4中從上海到溫哥華的航線有兩條(②為傳統(tǒng)航線),①②航線相比各有什么優(yōu)點?
(三)精講釋疑
精講釋疑是指在互動排疑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問題解決的情況,結合教學目標、內(nèi)容和時間作適當?shù)狞c撥、引導、補充和拓展,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知識,理清思路,深化理解。高三一輪復習中教師遵循“三講三不講”原則:講學生易錯易混易漏之處,講學生似懂非懂很難搞懂之處,講規(guī)律思路方法之處;不講學生已經(jīng)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還不會的。
例如,就解決“是否存在從低緯海區(qū)流向高緯海區(qū)的洋流是寒流?或從高緯海區(qū)流向低緯海區(qū)的洋流是暖流?”的自主質疑時,學生討論不出結果,教師以索馬里洋流為例,借助動畫演示,引導學生分析成因、性質、對氣候影響以及對漁場影響。
(四)練習饋疑
練習饋疑是復習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根據(jù)本課的考試說明、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狀況,精心設計典型練習,將學生的疑問再次暴露反饋。課堂練習一要突出基礎,即面向全體學生以考查學生對本節(jié)課基本原理、方法的運用為主;二要兼顧區(qū)分,畢竟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有一定的區(qū)分度,設計適度的中檔題或較難題,以滿足學習水平較高學生的需求;三要創(chuàng)新應用,結合社會熱點使用適當?shù)奈淖?、圖表等材料設計試題,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以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
綜觀近五年的全國高考試題可以得出:??碱}型是以洋流模式圖為載體,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區(qū)域圖和等溫線圖為載體,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練習設計如下。
考點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圖6為“某區(qū)域洋流環(huán)流簡圖”,右側為相應風帶的盛行風。據(jù)圖回答第1題。
1.據(jù)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海區(qū)位于南半球
B.①處洋流的性質為寒流,溫度最低
C.②處洋流的性質為暖流,溫度最高
D.③處洋流主要是由西風吹拂形成的
歐洲鰻孵化于馬尾藻海,幼體隨著洋流到達歐洲西部沿海,然后進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馬尾藻海,產(chǎn)卵后死亡。讀圖7,完成第2題。
2.歐洲鰻從馬尾藻海西南部遷往歐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屬于( )
①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②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圖8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線代表緯線,則( )
A.洋流①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B.洋流②為西風漂流
C.洋流③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
D.洋流④為赤道逆流
圖9是以極點為中心的半球俯視圖,箭頭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讀圖完成第4題。
4.洋流名稱與圖中序號相符的是( )
A.①―西風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亞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點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圖10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示意圖。圖11是海洋表層海水溫度與洋流關系示意圖,圖中a、 b、c為等溫線,a>b>c,箭頭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題。
5.圖10甲處的洋流與圖11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甲處洋流的影響是( )
A.加快途經(jīng)海輪繁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漁場
C.使沿岸大氣增溫增濕
D.縮小海洋污染范圍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屆夏季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讀圖12,回答第7題。
7.途經(jīng)該區(qū)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歐洲的海輪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歐洲西部地區(qū)氣溫升高、濕度降低
C.進入到北冰洋海域,使當?shù)啬芤姸茸兒?/p>
D.在與其他洋流交匯的海域不易形成漁場
8.讀7月索馬里洋流示意圖(圖13),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13中索馬里洋流是屬于寒流還是暖流,并說明依據(jù)。
(2)1月索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魚群相對較多還是較少?為什么?
(3)索馬里半島沿海有一條沙漠帶,解釋這里熱帶沙漠氣候的成因。
(五)作業(yè)存疑
作業(yè)存疑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布置本課的作業(yè),主要從三方面落實。一是鞏固知識,學生理解并記憶本節(jié)課的知識,用思維導圖工具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進一步夯實雙基;二是錯題整理,學生自主分析錯因,感悟正確解題過程,錘煉答題規(guī)范;三是變式訓練,學生自主完成針對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編制的變式練習,提升知識遷移交匯的能力。在做以上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提出新的問題,請教教師或同學答疑解決。
三、問題導學的實施體會
“問題導學”教學提高了復習課的有效性,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復習課實施“問題導學”應具有以下三種意識。
(一)研究意識
教師是復習課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設計和實施。因此,教師要強化研究意識,地理課的“問題導學”實踐才能真正得以有效進行。教師在實施“問題導學”前需要研究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教材、學生、問題設計、試題、時事熱點等等。
(二)生本意識
“問題導學”就是為學生的“學”而設計的,復習中最大可能地給學生留有復習的空間和時間,在問題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發(fā)現(xiàn)、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地理復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問題意識
關鍵詞:韓國;高麗;青瓷;鑲嵌;地域文化;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527(3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7)03-0132-04
高麗的毅宗、明宗在位時期是高麗鑲嵌青瓷發(fā)展的時期。毅宗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君主。他在位的24年之間一場戰(zhàn)爭都不曾發(fā)生過。高麗史中也記載道毅宗十分喜愛池塘,特別是喜歡靜靜地凝視著被柳樹和蘆葦環(huán)繞的池塘,看著野鴨在水中嬉戲。
史書中還載道毅宗因為喜愛池塘,于是便命人在宮殿后面修建池塘和亭子。一旦路過一個他認為適合修建池塘的地方,即使有民宅在此他會命人將居民趕走并在此處修建池塘。
毅宗偏愛奇珍異寶,因此他不喜歡待在宮中,經(jīng)常會到宮外出游。他不僅好游樂還非常喜愛美麗的東西。根據(jù)高麗史所記載,由于毅宗希望皇宮內(nèi)處處都是美好的東西,于是便命令大小官吏在市集上巡查,一旦發(fā)現(xiàn)奇特出眾或是漂亮的東西全都搜刮回宮中,他的專橫使得百姓怨聲四起。
此外,關于毅宗年間史書上還有這樣一個記載。毅宗常常命人去修砌城墻,而有一戶窮人家的丈夫則受命去修砌城墻。
在修砌城墻的時候這個人必須自己準備午飯。但是由于此人非常貧窮根本就無法自帶午飯,于是周圍的人常常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在城墻修砌完畢之后這個人回到了家中,他對妻子發(fā)牢騷說:“我每天都是靠別人的救濟才不至于被餓死。”
妻子好像做了什么決定似的便離開了家。過了好半天,用手絹裹著頭發(fā)的妻子提著酒肉回到了家中。她讓丈夫好好招待一下前段時間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們。丈夫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于是便默默地觀察妻子的臉,當發(fā)現(xiàn)妻子頭發(fā)上戴了手絹時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妻子是賣掉了自己的頭發(fā)才換來這些酒和食物的.丈夫把酒和食物分給一起工作的人們之后,大伙好奇地問他食物的由來,當聽到丈夫的敘述之后大伙怎么也吃不下去,只是不停地流眼淚。據(jù)高麗史所記載,唯獨毅宗年間發(fā)生過這樣的故事。
大概是這個原因,毅宗年間的青瓷出現(xiàn)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也許毅宗的這種嗜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塑造更加美麗的東西起到了促進作用。1965年,國立博物館的著名高麗青瓷研究專家崔淳雨老師來到了康津寺唐里。那時,當?shù)氐娜藗冇没j筐裝來了一些東西,也許是在地里干活時撿到了一些青瓷碎片,于是便把碎片收集起來打算賣給外地人。
崔淳雨老師在國立博物館進行學藝課程的同時希望能對青瓷做進一步的研究而來到了康津,一個當?shù)厝颂嶂b有青瓷瓦片的籮筐來找他。崔老師在看到用青瓷制成的瓦片后驚訝不已,于是便向那位當?shù)厝嗽儐柾咂膩碓?。那人回答說是在一戶人家的醬缸臺上撿到的。崔老師立刻前往那人所說的房子,只見從醬缸臺一直到草屋的地面全被青瓷瓦片所覆蓋。回到韓國首都首爾(當時為漢城)后,崔老師向當時的文化教育部講述了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青瓷的首次挖掘工作便是從那時開始的。挖掘工作小組將這間房子移到了旁邊并為他們修建了一所磚瓦房,然后在草屋周圍展開了挖掘工作并且發(fā)現(xiàn)這里以前曾是青瓷窯。
挖掘人員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片的青瓷瓦片,除了這些青瓷瓦片之外,還挖掘出了大家偶爾在書中看到的青瓷鴨子硯水盒的碎片以及七寶透刻鏤空香爐和青瓷香爐的碎片。
經(jīng)專家考證,這些瓦片的制作年度為1157年。1965年的這次發(fā)掘工作從考古學上證明了早在毅宗年間就已出現(xiàn)了陰刻、陽刻、透刻以及象形等多種多樣的青瓷制品。
盡管有些諷刺,但是高麗青瓷確實是在這位喜愛玩樂的君主的統(tǒng)治時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fā)展。毅宗年間不僅有著雕刻花紋的陰刻方法,同時還有使用氧化鐵畫圖的鐵畫手法,而最重要是將以上兩者合為一體的方法也在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
如果有鶴的話,首先陰刻出鶴的模樣,隨后用毛筆蘸上白土涂于鶴的翅膀之上,然后在把赤土涂在鶴的頭頂和腿部,最后將整個表面擦干凈,那么它里面的白土和赤土就會完全鑲嵌其中。這種以白土和赤土鑲嵌的方法通常被稱作鑲嵌法。
鑲嵌法并不是上監(jiān)娘娘所使用的技法,所謂鑲嵌法也就是先挖空然后再進行填充的方法。也許毅宗大王對這種技法起到了推進作用,正因為他時常尋求新事物,所以陰刻的工匠們采用了毛筆畫畫的方法將刻好的部分涂上顏料,然后把表面擦干凈,那么顏料也就非常干凈地嵌入了原先雕刻好的部分。而鑲嵌法在高麗時代已經(jīng)用于金屬器具以及螺鈿漆器等的制造之中。
由于這些碎片的一部分和青瓷瓦被同時發(fā)現(xiàn),由此可見鑲嵌法中青瓷的首次出現(xiàn)說明了鑲法作為毅宗大王時代的一種新的技法是和其他一系列的技法同時登場的。
到了明宗時期鑲嵌法漸漸開始滲透到陰刻的花紋以及陽刻的花紋之中。以前陰刻雕琢的牡丹紋樣、藤蔓紋樣或是紋樣等全部開始被鑲嵌所取代。經(jīng)過慢慢地發(fā)展到了13世紀,這些紋樣已經(jīng)不在是陰刻和鑲嵌或者陽刻和鑲嵌相結合,而是僅僅只剩下了鑲嵌。
在出土的文物中也保存有這樣的資料,這表明鑲嵌法最終取代了陰刻和陽刻,這種新的技法成為了主流。一般來說,11、12世紀的高麗青瓷以純青瓷為主,而12世紀后半葉鑲嵌法的引入漸漸取代了陰刻和陽刻,而13、14世紀就完全進入了鑲嵌青瓷的時代。一句話來形容――高麗青瓷就是純青瓷到鑲嵌青瓷的演變。盡管鑲嵌青瓷技法最初只是出現(xiàn)在紋樣的一部分之中,而后卻漸漸成為了高麗青瓷的主流。如果把12世紀稱為純青瓷時代,那么13、14就是鑲嵌青瓷的時代。
那個時期,喜愛鑲嵌青瓷并推動這種工藝發(fā)展的人正是高麗的高宗大王。13世紀掌握政權的人正是崔氏的武臣們。崔忠獻、崔r(nóng)、崔沆等崔氏武臣們掌握了當時的政權并開始了武臣政治。在這段武臣掌權時期鑲嵌法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盡管當時有陰刻也有陽刻,但是鑲嵌卻成為了主流。純青瓷在文臣貴族們所處的平靜的、儒學的以及理智的社會中趨于主流。
武臣掌權時期足足六十余年,高麗貴族的主流也從文臣貴族轉變?yōu)槲涑假F族。與以前文臣貴族們所喜愛的平靜表面不同,武臣貴族們則喜愛表面鮮明突出的鑲嵌青瓷。鑲嵌的紋樣非常鮮明,青色底上出現(xiàn)的白色會顯得特別突出,而出現(xiàn)黑色則看上去非常干凈。鑲嵌法的一大特征就是鑲嵌法的紋樣與陰刻以及陽刻的紋樣相比更為突出,同時還展現(xiàn)出了繪畫方面的特征。
到了13世紀,高麗青瓷漸漸從紋樣要素發(fā)展為繪畫要素,那個時期最為流行的是云與鶴的紋樣。在青瓷的表面上雕刻出漂浮在天空如同靈芝般的云彩,有些只刻有云彩的青瓷也很美麗。最初在青瓷的青色表面上刻出靈芝般的云彩成為了主流,然而僅僅刻有云彩的青瓷不免顯得有些單調(diào),于是便出現(xiàn)了仙鶴。盡管其它的鳥類也不少,但是仙鶴卻首先登場了,這種青瓷被稱為云鶴紋樣鑲嵌青瓷。
特別是到了13世紀,這種云鶴紋樣鑲嵌青瓷受到了高麗集權階層相當?shù)那嗖A。鑲嵌青瓷文化通過當時高麗時代廣為流傳的道教和老莊思想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生活在那個時期的文人李奎報所著的《東國李相國集》至今仍舊被翻譯出版,看到這本書會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主要內(nèi)容講述的是富貴榮華如云煙,稍縱即逝,七賢相聚在竹林中飲酒唱歌,與自然為友。不論是竹林七弦的故事還是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抑或是李白、杜甫的詩句都在當時與美酒一同被廣為吟唱。在這樣的背景之中,云彩與仙鶴的紋樣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說不定當時歸隱田園的人中就有許多文臣貴族。
很多有識之士無心投身能令自己飛黃騰達的軍部政權而使選擇了重返大自然。這大概是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他們更加強調(diào)來世。那個時期佛教的曹溪宗非常流行,而現(xiàn)在韓國佛教最有名的宗教團體曹溪宗就是成立于13世紀并發(fā)展至今的。曹溪宗是以禪宗為主并接受教宗的佛教,武臣們對其十分鐘愛。因為曹溪宗注重的是坐禪,這樣的修行對武夫來說就好像鍛煉一樣,如果通過學習佛經(jīng)來修行反而會另他們頭疼不已。武夫們喜歡傳統(tǒng)的禪宗,以禪宗為主的佛教被稱曹溪宗,而13世紀正是曹溪宗最為興盛的時期。
老莊思想漸漸融入這樣的背景之中,而佛教是這樣教導人們的,“我們的生命如同暫時經(jīng)過一樣,恍如剎那。”我們受到了這短暫生命的限制而無法好好生活,那么假如在今后即將來臨的永恒時間中我們也無法好好生活該怎么辦?是否會帶來損失?因此,在如同剎那般的這個瞬間里聰慧明智地生活也就是為即將來臨的永恒來世所做的最好的準備。
佛教最終所追求的不正是來生嗎?而對于來生的強調(diào)也開始變得更加深刻,這些在當時被稱作西方凈土,即極樂世界,是一個既沒有悲傷也不存在孤獨的地方。人們相信這個地方就在夕陽下沉的西邊,也就是三藏法師和孫悟空一同取經(jīng)的西方凈土。這種永無休止飛向西天的云彩和仙鶴紋樣與老莊思想容為一體,青瓷表面上那飛向天際的仙鶴正表現(xiàn)出了人們對于永恒世界以及來世的憧憬。
13世紀高麗古墓的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當時盛行一時的云鶴紋樣的青瓷。從江華島和開京附近出土的文物來看高麗貴族的墓大部分都是被制成像韓國古代房屋一樣的石室,而石室的臺基之上擺有石棺,貴族們就安放在石棺之中。
貴族們身邊則擺放著幾處青瓷。這些古墓中通常都會出現(xiàn)大量的云鶴紋青瓷,這大概是高麗貴族們希望通過云鶴紋青瓷來表達對永恒世界的憧憬和渴望。大部分云鶴紋青瓷上所畫的仙鶴并不是靜靜地坐著,而是展翅飛向天空。這樣的紋樣被大量發(fā)現(xiàn)于鑲嵌法的青瓷之中。
到了13世紀,野菊紋樣成為了鑲嵌法青瓷中最為流行的圖案之一,而在此之前卻十分罕見。尤其是進入了13世紀之后,各種各樣花卉大量地出現(xiàn)在青瓷制品之中,華麗的花卉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與這些艷麗的花卉相比,野菊則顯得非常樸實。當時人們使用的酒杯、酒瓶、盤子或者碟子的表面甚至內(nèi)部常常會被畫上一束野菊或是含苞待放的花蕾。
在各種各樣的紋樣之中,野菊紋樣的大量使用十分引人注目。野菊會帶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因為最悲傷的事情莫過于人們內(nèi)心的改變。然而最悲傷的東西往往是最美麗的。盡管詩人們也曾經(jīng)提到過,但是最悲傷的東西似乎更能令人感到安心。許多經(jīng)歷過絢爛人生的人們內(nèi)心常常會感到非??仗?,于是便通過野菊來填補心中的寂寞。華麗外表的裝飾之下卻有著空虛的內(nèi)心,沒料到以前竟然有這么多詩人喜愛野菊。
如同《歸去來辭》一樣,這種野菊紋樣也可以被用來表達對于回歸自然的憧憬。
野菊剛被文人墨客們用于詩句之中就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因此野菊紋樣也突然地出現(xiàn)在了高麗青瓷上并且得到了相當廣泛的使用。鑲嵌青瓷的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野菊,然而不論是中國陶瓷還是日本陶瓷中都未曾有過這樣的野菊紋樣。野菊自身所散發(fā)出的凄涼、孤獨以及寂靜的氣質與青瓷表面相當協(xié)調(diào),正因為如此野菊紋樣的青瓷才更令人覺得十分可愛。通過鑲嵌法所刻畫出的野菊非常整潔,算得上是最適合鑲嵌法的紋樣之一。如果把瓷器外型和紋樣結合起來觀賞的話就會發(fā)覺非常得體。其實這樣的背景深刻的蘊涵著高麗人曾經(jīng)凄涼的愛,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人們對回歸自然、與大自然一同生活的向往。
有一首名為《青山別曲》的高麗時代歌謠曾廣為傳唱。也許是人們對于重返自然、一邊凝視自然一邊生活的這種期盼才使得野菊受到如此的喜愛吧。
此外,鑲嵌法中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紋樣,這就是從12世紀開始便一直備受高麗人喜愛的池塘。這里所指得是非常小的池塘,不是很大的那種,并不是像中國的那種海一般望不到邊際的湖泊,而是非常小的,最好旁邊有一座假山、一株柳樹,柳樹四周圍繞著蘆葦或站立著一頭野獸,池塘中盛開著睡蓮,野鴨在水中嬉戲,當時的人們似乎非常喜歡這樣的風景。根據(jù)《東國李相國集》中所記載,高麗人試圖通過池塘來尋求生命的意義。所有東西隨水流入池塘并混淆在一起,而這些東西也會再次隨水流走,池塘就好像是一個世界。
如同泥濘般的池塘中怎會生長出如此圣潔的蓮花?這個就是世界??粗靥辆秃孟裨诳粗粋€世界,從池塘中感受到生命閑暇的許多高麗文人都曾努力地嘗試通過池塘來探求生命的奧密。13、14世紀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紋樣是由一兩株垂柳、鴨子鴛鴦或是不知名的水鳥、在池塘中乘著小船并非垂釣而是哼著歌曲的畫面所組成的風景。這樣的風景不僅出現(xiàn)在金屬制成的青銅瓶上,并且被大量用于鑲嵌青瓷的制作當中。
高麗人把自己所憧憬的世界刻畫于珍愛的青瓷表面之上。高麗人曾經(jīng)青睞的這些紋樣并沒有馬上消失而是保持到高麗末期。一直到朝鮮時代的粉青沙器出現(xiàn)為止紋樣都繼續(xù)被使用著。
人們從未停止過的喜愛。據(jù)文獻記載朝鮮時代后期的青華白瓷上也出現(xiàn)過,而池塘和柳樹在朝鮮時代也一直得到使用。這些紋樣體現(xiàn)出了高麗時代人們棄富貴而選擇寂寞以及憧憬永恒世界的心愿。高麗青瓷最初接受了中國青瓷,之后便開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礎上將形狀、顏色以及紋樣發(fā)展得更為精美。如果說12世紀的高麗青瓷還保留有中國的味道,那么13世紀則完全成為了韓國自身的東西。如果拿人來比喻的話,也就是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形狀、顏色和紋樣非常和諧的時期。
這一時期制造的青瓷普遍都有著非常流麗的曲線,如果一一觀察來這些青瓷的形狀,不論是水壺、葫蘆瓶、酒瓶、梅瓶還是杯墊,都特別強調(diào)這種曲線,讓人在看得時候會有一種魂不守舍的感覺從而不停地看下去,最后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擁有這些青瓷。12、13世紀的青瓷外形雅致、曲線流麗,這一時期可以說是純青瓷和鑲嵌青瓷的鼎盛時期。
1231年至1270年的四十多余年間高麗一直遭受著蒙古的侵略,因而高麗人也越來越深陷于自我的世界之中,鑲嵌青瓷的飛速發(fā)展正說明了這一點??到蚝头霭彩钱敃r青瓷制作的基地,蒙古軍沒有攻入這兩個地方。當時制作的青瓷主要為貴族和王室所使用,因此主要是通過海船來運輸。盡管國家遭受著蒙古的侵略,但是鑲嵌青瓷仍舊得到了持續(xù)的發(fā)展。毫無遺憾地展現(xiàn)出高麗人美學上特征的正是這13世紀的青瓷。李仁老的《破閑集》以及崔滋的《a閑集》中都曾記載道高麗青瓷十個中能出現(xiàn)一個作品也并非易事。
當時被廣為吟唱的詩句之一是李太白的《月下獨酌》,這首詩常常會出現(xiàn)在鑲嵌的部分?!疤烊舨粣劬?,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這段詩句與竹林七賢、竹以及梅開始相繼出現(xiàn)在鑲嵌青瓷的表面。這種梅竹紋樣從13世紀開始用于鑲嵌青瓷之中,進入朝鮮時代后得到了相當大的發(fā)展。當時的人們都十分向往在松樹林中飲酒作詩的七賢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中梅竹紋樣的出現(xiàn)非常引人注目。有時鑲嵌青瓷上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圖案――站在竹林之中或者松樹之下的某個人物彈奏著伽琴,身邊還有一只仙鶴翩翩起舞。高麗青瓷從13世紀到14世紀一直都備受人們的喜愛。
然而,倭寇的入侵起對高麗青瓷的衰退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高麗的經(jīng)濟和政治漸漸衰弱,同時14世紀后期的四十余年間倭寇不斷地侵略高麗南海岸、西海岸一帶。剛開始時只要海上出現(xiàn)向朝廷運送大米或者特產(chǎn)的稅船一出現(xiàn),暗中埋伏在一旁的倭寇就會立刻展開進攻并最終虜獲船只。
后來倭寇不放過任何一艘從高麗出發(fā)的稅船,所以要進獻給朝廷的貢品最后不得不改為內(nèi)陸運輸。由于稅船不再出現(xiàn)在海上,一無所獲的倭寇們便把目光轉向了海邊的村莊。在倭寇入侵的極甚時期,倭寇們不僅俘虜居民還把一切都燒成灰燼,因此南海岸和西海岸一帶五十里以內(nèi)根本就無法住人。根據(jù)史書記載,由于倭寇的大舉入侵,而且開城臨近海岸,所以有人曾提議將都城遷往鐵原,還有記錄顯示當時因為大米無法進貢到皇宮使得高麗王連午飯都吃不上。海岸附近五十里都無法居住,而康津和扶安都是海邊的村莊,如果只是遭到倭寇一兩年的侵略還好,然而四十年間不間斷的入侵導致青瓷完全無法制造。到了14世紀后期康津則完全停止了青瓷的制造,盡管當?shù)厝耘f保留著數(shù)百個瓷窯,但這之后再也沒有制造青瓷的例子,扶安也一樣。由于康津和扶安無法制造青瓷,于是王室便開始采取強硬的措施。
這就使得朝廷把青瓷窯移到內(nèi)陸地區(qū),海邊不行的話就往內(nèi)陸遷移。在全國的八個道(?。┬藿ù筛G,把原康津和扶安的工匠們?nèi)妓屯鱾€道,然后把在八道制作的青瓷獻給朝廷。八道有許多著名的郡,把青瓷窯從一個郡搬到另外兩個郡,在從這兩個郡搬到其他三個郡,這樣不僅能向王室提供貢品,假如整個郡都使用這些陶瓷的話,那將會比在康津和扶安制作的陶瓷的使用范圍更大。
名為鄭道傳、趙浚的兩位朝鮮時期的士大夫提出了這樣的方案。當時中國的陶瓷使用非常廣泛,所以在朝鮮除了王室和官府之外,地方官府以及士大夫也應該廣泛使用陶瓷。當時用于制作銅器和黃銅器的銅以及鐵最好是用來制作大炮,一般的器皿使用陶瓷來代替應該更為合適,這就是當時新興士大夫們的提案。
高麗青瓷并沒有從此消失,但是為了在倭寇的侵略中得到保存而必須采取措施。因為如果不進貢青瓷,那么朝廷和官府就沒有可以盛放食物的器具。于是士大夫們的提案被接納,青瓷窯也從康津和扶安移入八道,并開始向八道的各個郡擴散。高麗史1389年的記錄中顯示當時司雍房的管理人負責在八道收集將要進貢的瓷器,一個道通常一次會有八、九十車的陶瓷,然而在運輸?shù)倪^程中有許多陶瓷都會破損。
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高麗青瓷并沒有因為蒙古的入侵而消失,也沒有因為哪個匠人不把制作方法傳給后代而就此失傳,而是按照國家所推行政策進行了大量的生產(chǎn)。因為如果大量生產(chǎn)的鑲嵌青瓷能被士大夫甚至一般老百姓廣泛使用,那么將非常有利于國民的福祉。而高麗青瓷這正是粉青沙器的母體。粉青沙器并不時偶然出現(xiàn)的,而是隨著國家政策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
朝鮮時代的《世宗實錄地理志》上的記載顯示當時全國有324個陶瓷制作所,幾乎每個郡都有陶瓷制造所,遍及全國的八個道。
高麗滅亡不過四十年,而陶瓷的使用已擴展到全國各地。這與原本只有康津和扶安兩處青瓷制造所的高麗青瓷相比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大量制作的政策使得粉青沙器為全體國民廣泛使用,這正好符合了朝鮮時代所追求的以民為本。正如《訓民正音》中所說的如果百姓們使用好碗不也有利于健康嗎?有一部分人認為高麗鑲嵌青瓷如此的改變是因為一些匠人不愿意傳授秘法而失傳,或是江鎮(zhèn)和復安突然遭遇天災,然而最近的一項調(diào)查結果卻表示這樣的解釋是根本不可取的。12世紀后期高麗人成功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非常珍愛的世界,即高麗鑲嵌青瓷。鑲嵌青瓷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但這并不表示鑲嵌法有多么神秘、那么難以制作,因為今天的工匠們也能充分地制作出這樣的青瓷。使用鑲嵌法制作的青瓷深深地烙在了高麗人心中,鑲嵌青瓷能夠完美地再現(xiàn)出時代感。
高麗時期的所有青瓷中鑲嵌青瓷最能表達高麗人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作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青瓷,鑲嵌青瓷受到人們的喜愛也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金元龍.韓國美的探究[M].悅話堂,1975.
[2]安輝F.韓國繪畫史[M].一志社,1980.
[3]李泰活.韓國美術史的批評[M].學古齋,2003.
骨干老師學習工作總結1
20xx年7月5日起,我參加了江西省第二期農(nóng)村骨干教師科學課程培訓。培訓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培訓,接受專家的理論指導;另一部分是參加教學實踐及通過校本研修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或撰寫教育教學論文。
在集中培訓的二十天中,我認真地聆聽了黃建國、喻金水、譚少虞、邱偉華、王金瑞、胡銀泉、黃宗侖等十多位專家的'講座,聽取了李保偉等多位優(yōu)秀教師的經(jīng)驗介紹以及觀摩了多節(jié)優(yōu)質課等等。在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集中培訓中我掌握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級的科學課,在教學中我能夠將集中培訓中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根據(jù)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萬安縣城實驗小學實習一周。在實習期間,我能夠虛心向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積極地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并認真上了一節(jié)匯報課。經(jīng)過一周的實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累,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在課余時間,我能堅持記錄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小小的進步,經(jīng)過近四個月的努力,寫出了我的教育論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
經(jīng)過這近半年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我對小學科學課程有了新的認識:
一、思想有了大轉變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干教師,更應當掌握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xiàn)代教育教學技術。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對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科學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事情具有較強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需要、興趣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堂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第三、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茖W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wǎng)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應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教學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學觀念的改變。以前我們總認為教師是權威的象征,學生要絕對的服從,特別是教學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是容納知識的容器。通過培訓學習,我深深地認識到而科學課程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是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的。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
2、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手段,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教學自然會成功的。通過培訓學習,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學探究法即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為主,相對而言是適合科學課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動手實(本文由免費提供,轉載請注明)踐,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成功喜樂。
參加了這次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意味著我們將帶著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走進課堂,同時也意味著帶著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和影響周圍的其他教師。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充滿困難、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會有更多的新經(jīng)驗、新發(fā)現(xiàn)以及新的飛躍。
智慧不是靠灌輸獲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準備的基礎之上的。本次培訓通過專家們的“點化”和“引領”,使本人受益匪淺,今后,我會一如既往,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于科學教育事業(yè)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個骨干教師的作用。
骨干老師學習工作總結2
為了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理論水平,使教師更加明確在新課改下如何做好教師,我校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教師政治業(yè)務培訓。在培訓中,我認真聽,認真記,并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交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培訓心得總結如下:
一、提升道德修養(yǎng),鍛造高尚師魂
以師德建設為首,創(chuàng)建博愛、誠信、敬業(yè)、勤業(yè)、樂業(yè)、精業(yè)的新型教師隊伍,塑造教育服務名牌。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談了著力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深化敬業(yè)愛崗、為人師表,強化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的有關理論知識。確立“三全、三愛、三服務”意識,圍繞“執(zhí)教為民”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真情塑造未來”師德教育活動,要求結合建設師德月,將溫暖送到每位學生的心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提升我的道德修養(yǎng)。
二、圍繞共同目標,營造學習氛圍
將學校的辦學目標與辦學理念,內(nèi)化為教師群體的共識,是校本培訓的基本目標,通過本次培訓,使我確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終身與書籍為友”的理念,營建起自己的廣泛的.教學支撐體系,并逐漸掌握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扎實系統(tǒng)精深的專業(yè)學科知識、全面現(xiàn)代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學校多方創(chuàng)設條件,為教師學習提供便利,進一步增大學校教師閱覽室藏書量,特別是增加了反映教研教改前沿水平的教育期刊雜志供教師閱覽,不斷豐富教師的學習資源,有效地幫助教師形成寬泛的閱讀視野。另外,學校還充分發(fā)揮校園網(wǎng)絡的功能優(yōu)勢,在校園網(wǎng)絡上開辟“研究性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文交流”等欄目,為教師提供便捷、前衛(wèi)、實用的操作平臺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為教師構建起一種全新的、高效的、自主的、開放的、智能化的學習模式,培養(yǎng)教師迅速、有效地選擇、儲存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信息的能力。
三、專題研究、實踐創(chuàng)新
1、樹立“以發(fā)展為本”的理念,積極創(chuàng)建“教師論談”制度,培養(yǎng)教師的教科研意識,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習、實踐、反思,做研究型、學者型教師。通過“教師論談”制度的確立與實施為教師們搭建平臺,讓教師們在“論談”的平臺上進行理念的洗禮。采用教研組交流與全校匯報相結合的方式,由每一位教師輪流主講,其他教師參與講座甚至辯論。通過論談活動中的實踐和體驗使教師在不斷交流、不斷討論中獲取新知,從而不斷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增強了我的創(chuàng)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充分調(diào)動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主動性。
2、我會將此次校本培訓與實施課改有機結合。為進一步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運行機制,增強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促進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我會將培訓所得用于教育實踐。
骨干老師學習工作總結3
20xx年下學期我擔任了xxx學校六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高二兩個文科班、兩個理科班和高一兩個班的),并擔任高一地理備課組長的工作,任務艱巨,在與諸位地理教師的協(xié)同合作下,明確職責,腳踏實地的工作,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井井有條,現(xiàn)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
一、積極參加課改培訓,加強理論學習、促進觀念轉變。
根據(jù)學校的統(tǒng)一安排,我與備課組其他老師頂高溫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參加了高二地理學科新課改培訓。三天培訓期間,通識培訓,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進行了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的專家從教材編寫方面對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的設計思想和教材內(nèi)容作了介紹;廣東省的一線教師介紹了課改實驗區(q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訓;省地理教研員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地理學科的開設時間、方式、課時安排、教學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導意見;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及高一地理備課組長的工作。
本學期切切實實做好高中地理會考工作,力爭全部學生達標,重點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注重對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礎及培優(yōu),組織高一備課組成員做好下列工作:
1、學習地理課程標準,做好新課程培訓工作認真學習和鉆研學科課程標準新教材,對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反思與調(diào)整,力求實現(xiàn)突破課改中的重點和難點。
2、安排每一個星期的教學進度、課時安排,每堂課的大致上法,從而保證十個班級的教學進度一致。高一備課組內(nèi),每位科任老師上倆次公開課,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3、做好期中、期末復習工作、認真學習考試說明,探討復習教學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試的組織、閱卷、分數(shù)統(tǒng)計和閱卷分析等有關工作。
4、抓教學常規(guī)組織有關學習活動,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斷提高課堂效益,研究學法,將如何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習方式多元化,為研究重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措施: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和學習習慣,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fā)式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大膽想象、主動參與。課堂上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彩“任務性”活動,設計各種真實的活動,通過各種實踐,達到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單元備課活動,研究新課標、把握新教材。
為了更快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訓期間高一地理備課組就擬訂了針對必修《地理1》的備課暢想,開學后及時制定了周密詳細的計劃并已把任務落實。安排我承擔第一章三、四兩節(jié)與第五章的集體備課主講任務。備課組采用“個人精備—集體研討—個人修改”的備課新模式,發(fā)揮了個人的優(yōu)勢和特色,整體提高了備課效率。通過舉辦組內(nèi)備課活動,老師之間的交流、研討、相互借鑒的機會增多,對更好的把握、駕馭新教材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幾次集體備課活動不僅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教師的研究視野也開闊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課程的能力增強了。此外還積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課程資源。四、尋求理念與課堂的契合,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困惑新課改實施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涌現(xiàn),經(jīng)過多次認真分析總結,本學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問題:
1、課時緊張與教學任務繁重的矛盾。
2、理念與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較大,“一言堂”“滿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和矛盾突出。
摘要: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目前進行正在進行的新課改而言,注重探究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地理學科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許多高中學生比較難以適應,部分學生對地理甚至產(chǎn)生懼怕心理,因此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來說,加強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高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角度, 嘗試探討如何更好的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際 地理思維 欠缺
1 引言
對許多剛進入高三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么一種認識“學好地理就等于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許多同學會一致推舉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冊和區(qū)域地理分析這部分。為什么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nèi)容呢。經(jīng)過連續(xù)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2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現(xiàn)
在地理學習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這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地理學不好,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1]。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對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于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造成學生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束手無策。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沒有涉及到偏東的地方到底可以定為幾點鐘,所以導致許多學生僅僅局限于會計算時間,而我們許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分析時間是怎么定出來的,從而產(chǎn)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一些普通一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2.2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
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xiàn)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能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一定充足,但熱量又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現(xiàn)象如青藏地區(qū)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現(xiàn)象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許多學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2.3 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易受思維定勢束縛
在地理學習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具備了解決某一問題的知識,但由于思維過程條理不清,違反了某些邏輯規(guī)則,結果得出的卻是錯誤的結論。如對熱力環(huán)流,有的學生沒有充分認識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chǎn)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產(chǎn)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低壓流向高壓的錯誤結論。又比如在一幅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如右圖),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方向和判斷某地點準確的經(jīng)緯度。
3 運用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三學生而言,由于直接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本人經(jīng)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3.1 加強啟發(fā)誘導,調(diào)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得加強啟發(fā)誘導,調(diào)動學生一切可以利用的頭腦中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角度出發(fā),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有對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jù)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飄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地方,為什么長期朝一個方向,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還會飄移。然后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最后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qū)別。
3.2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進入高三復習,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發(fā)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nèi)容,對這么內(nèi)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后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nèi)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衛(wèi)星數(shù)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個物體,需要幾顆衛(wèi)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階段嘗試讓學生去記憶教材的大標題和黑體字的方法,因為教材的編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維來進行的。
3.3 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xiàn)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個對時間計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很多的難題,本人以為關鍵在于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如地方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缺陷以及補救措施,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區(qū)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nóng)業(yè)為什么低產(chǎn)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chǎn)的原因有哪些,屬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qū)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用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結語
地理學習的成敗在于地理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的好壞。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實際,不僅可以有利于降低許多地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而且還可以避免許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誤區(qū),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對高三學生來說,可以降低他們對地理恐懼的心理,增強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從而更有利于高三整個階段地理復習的開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