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一的科學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科學習;數學;學科領域知識;知識表征
一、問題提出
從學科領域知識的結構來看,初一數學學科領域知識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結構、要點概念等學理內容知識,解題思路、解答步驟、答題過程等認知過程知識,具體解題過程中的限制條件和關鍵知識等問題條件知識。
在以往的認知學習中,關于領域知識的心理機制有了長足發(fā)展,但仔細分析這些研究卻會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難免脫離學校教學的真實情境,大大削弱了研究成果的教學實踐價值。從研究重點來看,以往的研究以研究問題表征和解決策略為主,較少地從知識表征方面來探討數學學習心理機制的問題。在初一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知識結構特點會出現(xiàn)轉變,此時對學生的知識表征特點展開考察,能夠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在提高教學效率上有著重要價值。本次調查研究則從學科領域知識的結構與數學學科領域知識的定義出發(fā),通過問卷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其學科領域知識表征特點,從而得出學生關于三類知識的認知情況,以期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相關依據。
二、研究方法
筆者抽取了所在地三所初中總計612名初一學生進行問卷測試,其中有效測試為578名,測試有效率為94.4%,屬于統(tǒng)計學要求的合理范圍。測試樣本中,男生296名,女生282名,所有測試者無明顯感官障礙,智力正常。
正式問卷設置學業(yè)現(xiàn)狀、認知評價兩部分,每部分都設置數學學科領域知識表征的三個因素,每個因素5道題,問卷總計30道題。采用李克特式5點評分問卷,因素得分越高,則表明學生與項目描述的內容最接近。測試內容由六位高級教師進修編制,并且過了教育心理學家的評價與修訂,因此問卷內容的效度較好。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復制編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采用SPSS15.0軟件包。
整個問卷測試過程,問卷整體內部一致性信度是0.94,各因素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80到0.93之間,p值均小于0.01。正式測試階段,問卷整體內部一致性信度是0.93,各因素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82至0.90之間,p值均小于0.01。
三、結果分析
1.不同類型知識表征的差異調查
不同類型的知識表征水平呈現(xiàn)明顯差異,其中學理內容知識表征水平最高(n:578,M:19.88,SD:3.82),認識過程知識次之(n:578,M:19.25,SD:4.53),為問題條件知識最低(n:578,M:19.27,SD:3.34)。
2.基于學業(yè)成績分析知識表征類型差異
成績較優(yōu)與成績中等學生,其學理內容認知與認知過程認知差異較小,但這兩個因素與問題條件知識均有明顯的差異,且比問題條件知識更優(yōu)。在成績較差的學生中,則認知過程知識于問題條件知識無較大差異,但這兩個因素和學理內容知識有著明顯差異。從知識結構上來看,成績較差者,學理知識內容最優(yōu)。
3.不同類型知識表征的差異調查
學生對不同類型知識表征的重要性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學生對學理知識內容的評價最高(n:578,M:20.90),其次是認知過程知識(n:578,M:20.48),最后是問題條件知識(n:578,M:20.12)。
四、討論
1.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三種知識的表征結構有著明顯的差異,從具體分布來看,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學理內容掌握情況最好,認知過程次之,而問題條件則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問題條件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
2.三種知識表征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呈現(xiàn)明顯的關聯(lián)性,且認知過程與問題條件是形成學生數學成績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時,可以加強知識表征知識和問題條件知識的相關練習,促進學生固化知識學業(yè)成績的提升。
3.三種知識表征比較發(fā)現(xiàn),學理知識內容明顯高于其他兩因素,從學生的認知觀中發(fā)現(xiàn),學生認為學理知識內容最重要。學理內容以基礎知識模塊為主,且主要是記憶方式為主,這表明學生的學理內容掌握較好。因此,教師要合理分配教學內容,讓學生能獲得多種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指導。
五、結論
此次調查得出的結論如下:(1)不同知識其表征各異,且差異明顯。其中,表征水平最高的是學理內容知識,最低的則是問題條件知識;(2)問題條件知識表征、認知過程知識表征水平和學生的數學學業(yè)成績呈現(xiàn)明顯的關聯(lián)性;(3)在學生的認知觀中,認為學理內容知識重要性最強,問題條件知識最弱。
【參考文獻】
[1]金慧娟.翻轉課堂與高職課程改革融合探討――以《基礎會計》為例[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4):81-85
關鍵詞:初中;生物;化學;內容;聯(lián)系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8-001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5
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重視學科間的聯(lián)系,增加跨學科內容。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化學與物理、生物和地理學科的聯(lián)系”。
目前蘇州市區(qū)初中生物課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兩學年,初一每周3課時,初二每周2課時,初二下學期進行蘇州市結業(yè)考試?;瘜W學科安排在初三開設,每周4課時。相對而言,初中生物課的學習任務比較輕松?;瘜W作為中考科目,教學進度要比生物快。從師資角度來講,化學教師兼職生物課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合理安排生物和化學的有效教學,值得進行分析和思考。
一、初中生物與化學在三維目標上的聯(lián)系
教學內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引領學生個性發(fā)展。初中生物與化學學科存在眾多的“不謀而合”,下面簡述在初中生物和化學的聯(lián)系點。
1. 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上的聯(lián)系
筆者比較了初中蘇科版生物和滬教版化學相聯(lián)系的內容,發(fā)現(xiàn)生物內容聯(lián)系到了化學中的每一章,也涵蓋了熟悉的化學基本用語、身邊的化學物質、微觀粒子的奧秘以及實驗探究和化學的應用價值等幾方面的內容。
初中化學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中的“化學變化”與生物“原始大氣中簡單有機物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相聯(lián)系;第二章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緩慢氧化中的放熱”與生物中“探究種子呼吸過程中釋放熱量”相聯(lián)系;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中“分子的運動”與生物的“人體內氣體交換過程中氣體擴散”相聯(lián)系、化學的“元素與人體健康”與生物的“甲狀腺激素對人體的影響”“ 貧血”相聯(lián)系;第四章認識化學變化中的“化學變化的實質”與生物的“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相聯(lián)系;第五章金屬的冶煉與利用中“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與生物的“土壤線蟲能夠指示土壤中重金屬等對環(huán)境的污染情況”相聯(lián)系;第六章 溶解現(xiàn)象中“稀濃溶液中不同的溶質質量分數”與生物的“溶液濃度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相聯(lián)系;第七章應用廣泛的酸、堿、鹽中的“酸性土壤的檢驗”與生物的“苔蘚植物具有指示土壤性質的作用”相聯(lián)系;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中的“有機物為人體提供能量”與生物的“驗證食物含有能量”相聯(lián)系;第九章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中“環(huán)境污染的防治”與生物的“環(huán)境惡化影響生物的生存”相聯(lián)系,等等。
生物與化學在對學生技能培養(yǎng)方面也有聯(lián)系(見表1)。如實驗操作、探究方法是科學學科中常見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教學內容,生物與化學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處(見表2)。如化學中考要求的A級學習目標可以采用與生物相似學習方法,如可以采用自主閱讀、觀察的方式進行;生物實驗和化學實驗都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掌握了初一生物中的變量原則后,則可以輕松面對化學中影響物質溶解速度的探究;學生可以從生物的分類方法學習中培養(yǎng)思維技巧,從而可以遷徙到在化學學科中能熟練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而教師的指導作用則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
3.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上的聯(lián)系
生物與化學教學中均會涉及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化學家、生物學家,他們的科學成就可以激勵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懷,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改善生活以及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生物與化學學科中眾多的科學實驗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強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養(yǎng)成求真、求實、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通過對資源環(huán)境的學習來了解全球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增強對資源、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增強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合理安排初中生物與化學學科的教學
初中生物和化學有著眾多相聯(lián)系的知識點,化學老師在教學時要加強全局意識,綜合備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要根據中考學習水平要求進行合理安排。
1.有選擇地進行化學知識提前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初一生物課時安排為周3課時,教學任務相對較輕松,時間較寬裕,學生對初中學習生活也充滿了好奇和期待。而初中化學的學習從開啟化學之門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卻只有一年時間,教學過程中信息量大,時間比較有限。通過對比,生物教學中涉及的大多數內容都是化學教學中的A級目標,因此在生物教學時可以對這類比較淺顯的內容進行嫁接和提前教學。例如熟悉的化學用語板塊中簡單化學元素符號的認識、常見物質像二氧化碳、水、氧氣等化學式的書寫;認識身邊化學物質中氧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檢驗方法的掌握;實驗探究中對常見儀器的名稱和用途的介紹;化學應用價值中環(huán)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等。這樣一方面既可以緩解化學教學進度中存在的時間緊迫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元素符號時可以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看誰記得又快又好、演示實驗時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輔助教師完成等一系列手段,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一些“差生”的學習觀念,從而增強學生對探索未來化學知識的神秘感,逐步培養(yǎng)積極參與科學研究的興趣和信心,同時還應加強學生間討論、自主閱讀、查閱資料等自主學習方式的進行,提高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愛好科學、追尋真理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意識到生物和化學作為自然學科,兩者在對人類和社會的貢獻中起到了異曲同工之妙處,為各自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2.化學生物知識適時重復,加強化學學科中的重點難點教學
對于上述A級目標的知識點,經過生物學科的了解,在化學教學中應一掠而過或加以簡化,避免過度重復性教學。然而對于一些化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分化點則需要通過反復教學來逐步鞏固和提升。
第一,加強對重點難點內容的重復。
中考對不同的知識點有不同級別的要求,例如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屬于C級要求。學生從開啟化學之門到參加中考時間較短,如何盡快適應化學學習和培養(yǎng)解題能力,需要對化學中每一課時的重點、難點認識到位。如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是“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的重點、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物和化學學習中分別強調并給予指導。相信通過不同學科不同時間段進行重復學習,會提高學生對重要知識的領悟能力,從而加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逐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奠定基礎。
第二,注重對過程與方法的重復。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基本的要求是學生掌握技能且能夠學以致用。在生物(第七冊上)中有個知識點是:“從傳染病具備的三個條件角度來指導學生解決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跟化學教學中“通過燃燒的條件來尋找滅火的方法”,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從生物教學中開始正確引導,包括講授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演示實驗時正確引導學生注重實驗現(xiàn)象和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等等。而這些方法和過程教師必須在化學教學中重點強調并付諸實踐,這樣才能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在化學學習中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拓展生物知識教學,認識化學學科地位
生物與化學學科的知識點和目標不能完全重疊,在生物教學中有些沒有涉及化學書本但與化學有關的拓展內容可以在生物課上進行簡單介紹和輔助教學,比如《生物》中食品添加劑的類型和作用,食品添加劑的泛濫使用是目前社會焦點問題,以及警惕家居中的污染等,均涉及民生安全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物質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知識,運用化學治理環(huán)境,掌握科學知識,“學以致用”。認識化學學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加強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著名的“同化理論”創(chuàng)造人奧蘇泊爾認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1.從學生知道“是什么”到學會“做什么”
從初一到初三,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發(fā)育成熟,學習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會有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能所有化學知識都提前教學,而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如對熟悉的化學物質化學式的書寫,生物學習中只需對常見物質如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的識記,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者大范圍地去記憶其他物質的化學式,只有等到學習化學掌握了化學式書寫的方法后再作要求,否則會適得其反。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整合與調整。比如對于探究實驗,學生從生物中開始知道、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到化學學習中逐步轉化為學會并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方案,這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循序漸進,逐步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絕對不能急功近利。
2.從教師引導學生“為什么要這么做” 到學生獨立完成“應該怎么做”
學生最先接近生物,教師要利用學生好奇心促使他們多問幾個“為什么”。教師應從科學角度給學生解釋“為什么”的原因,發(fā)揮科學正能量,讓學生逐步探知科學奧秘,慢慢促使學生從生物中感性認識逐漸發(fā)展到化學學科中的理性思維,向化學中考要求中的C級水平提出挑戰(zhàn)。
生物與化學不分家。無論生物與化學兼職的教師也好,還是生化教研組也好,應針對生物與化學中的具體內容,巧妙應用教學方法,在適當時機下做好“加減法”,加強對學科間的整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升學生興趣,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高效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嚴小梅. 初中物理和化學的“親密接觸”[J]. 化學教學,2012,(7)
關鍵詞:自主高效;初中生物;新課改;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258-02
就生物課而言,它是一門非常重要且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雖被歸并到理科類,但僅以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識面來說,其也有相對偏重文科的方面。人類、動物其實都屬于生物,顧名思義,生物學科的學習是對生物的研究,具體一點說是對我們自身的研究。生物學包含很多的深入研究方向,但當前七年級甚至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其實是比較基礎和簡單的內容。并且這些基礎內容在生活中有比較廣泛的運用。所以學好生物,不僅在于提高分數和成績,更多的是因為其在生活中有非常廣的實際作用,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學習和生活。如何學好生物,養(yǎng)成自主高效的學習習慣,十分重要。
一、深入理解課改要求,融入教學
(一)新課改是對教學要求的新標準
新課改提出許多對教學的全新定義,主要原則是按照科學探究的原則進行教授,這是因為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途徑,科學合理地傳達這一嚴謹原則才能更好地幫助課程講授在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首先要提出問題,而在解決科學問題時通常要做出一定的假設,并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途徑獲取事實和證據。比如,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以及增加重復次數等,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其次,通過實踐結合數據進行一個系統(tǒng)判斷和分析,得出相應準確的信息,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實際幫助。在實踐的過程中,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對證據、數據等進行分析和判斷,通過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相互之間的數據圖文交流也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二)將新課改融入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
新課改不僅是對教學要求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種教學理念的改革。并不是說某一章節(jié)和知識點需要改革完善,而是教師要用更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并對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甚至工作更有幫助的方法來教知識,并在知識儲備較為豐富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學校的最終目的是教書育人,教授學生知識,教育學生做人。而在當前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學校已以分數論成敗,只要考到高分就認為已經達到最終目的。的確,在當前的應試教育中,分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這一輩子,在學校讀書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學校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適合社會發(fā)展的人才,一味地追求分數有時并不能對學生的未來起到良好效果。所以將新課改的改革思想貫徹到教學和實踐中,才會更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才,在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擁有更為全面的能力面對和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
二、了解學生學習特點,提升學習興趣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差異
初一學生處于一個并不是比較懂事的年紀,剛從小學升上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紀律性,具備一定的孩子天性,好動貪玩,對一切事物有著好奇心。但升入初中后增加數門課程讓學生面臨很大壓力,因此,應了解學生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
世界上沒有兩片絕對完全相同的葉子,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尤其是初一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其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未成型,孩童的本能和天性還比較重,而且影響其行為的因素太多,如家庭環(huán)境、朋友圈、個人喜好等。所以,確切地了解學生的具體特點,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實施教學。但,這并不是說要逐個按照學生特點分別講課,只是說可以通過一定的技巧實現(xiàn)這一結合各自特點的教學模式。
(二)使用合適方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可能分開單獨講授課程,但即便所有學生一起上課,教師也可通過一定的方法,根據學生的相應特點,使學生更好地用一種他們覺得舒適的方式去接受和學習。
例如,在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結合學生特點完成整堂課。對善于表達和表現(xiàn)欲較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地給予機會讓其上課答題,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對比較不擅長談吐而在做題方面很在行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分享一下做題經驗和思路;對動手實驗能力強的,教師可以讓他們帶領整個班級進行實驗操作。當前,我們要做的不是統(tǒng)一發(fā)展和全面提升,而是通過各自比較感興趣的方式,了解生物知識,產生興趣,這才能更好地實施整個教學計劃,學到真知。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理解教學內容
(一)避免課堂枯燥無味,豐富課堂教學
書本知識是死的,也不會動,這些知識點和漢字通常僅僅作為一段信息靜靜地躺在那里,然而人們對信息的吸收多寡,主要取決于傳授人的教授技巧。知識即信息,是真理,是永恒不變的,變化的是傳授人的講授方法,使用易讓人接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照本宣科后圈重點、背關鍵,最終使用題海戰(zhàn)術加大題量進行鞏固,不可否認,這確實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成績,但實際上對這些知識能真正讀懂學透的又有多少?新課改所要求的不僅僅是課程改革,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善。學校教授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更多的是教會學生一些很好的習慣,產生有益影響,所以說多方位地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實踐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信我們都不會陌生,因此,良好的實踐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當前所學理論知識。而在初一年級的生物課程中,可進行的實驗很多,如對種子結構的了解、顯微鏡觀察細胞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堂知識。
例如,對種子結構的學習,了解種子的具體結構:種皮、胚芽、子葉等,可通過實際實驗的觀察和了解,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與運用書中知識和相關介紹。再如,顯微鏡觀察細胞,對于新鮮事物,人們總是帶著好奇心去了解,通過具體細胞的觀察就一定能更好地理解細胞知識。結合實踐,加深學生對當前知識的總體印象,更好地以實例化方式理解抽象知識,以達到深度學習融合的最終目標。
四、將興趣轉化成習慣,提高學習自主性和高效性
(一)將興趣提升轉換為習慣,促進自主性形成
上述所講內容強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因為有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對全新的事物,人們首先會產生疏遠和排斥情緒,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繼續(xù)學習這門課程。
但興趣的提升是為了最終形成自主性。這不僅是對生物這一門課程有益,更對其今后的人生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興趣并不代表自主,所以在引起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后,更多的是要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平時多督促,潛移默化,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實現(xiàn)高效性地領悟知識。自主是一種良好的品質,不管在學習生物課,還是面對今后的生活,這一品質都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更快地解決困難,達到目標。
(二)小部分帶動大部分,實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的整體提升
學習永遠不是一個人的事,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他人的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這里所說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不僅僅是說學校環(huán)境,也包括家庭環(huán)境、班級學習氛圍等。家長和教師從年齡上說,不太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而同學之間因為是同齡,有共同的交流話題,可溝通的“小秘密”眾多,更容易產生影響。
結合個體特點,使用一定的技巧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從而對生物產生興趣,甚至養(yǎng)成學習生物的本能習慣,可借助一小部分用功學習的學生帶動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小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引導和推進,再加上教師的從旁促進,一定能形成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整體自主高效地學習。
五、結束語
生物雖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牽涉范圍非常廣泛,但僅就初一生物來說,其知識是非常基礎的,且這些知識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運用得也比較廣泛。但如何加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才是關鍵。因此,只有體會新課改傳遞的教學思想變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更好地幫助他們形成一種學習自主性,達到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杜素永.淺談如何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4):145.
[2]滿彩英.淺談初中階段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234-235.
[3]倪曙光.如何構建初中生物自主高效課堂[J].赤子(中旬),2014,(03):34-35.
地理課堂語言藝術學習興趣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相互之間傳播思想的基本工具,在教學活動中,語言就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工具。對于教師而言,具備一定的語言素質是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條件。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一門必修課程,在地理學科中,會涉及到很多地理專業(yè)語言,如何在講求語言專業(yè)性、科學性的同時,還能兼顧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提升地理課堂魅力,就成為了每一個地理教師都應當關注的課題。那么,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提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呢?
一、注意使用嚴謹的語言
地理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在地理科學中,包含著大量的專業(yè)地理術語。在課堂教學中,這些專業(yè)術語的介紹是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專業(yè)化的地理語言與其他一切專業(yè)語言一樣,都十分講求語言的嚴謹性。很多時候,一字之差都可能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況。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注意語言的嚴謹性是教師需要遵循的首當其沖的原則。例如,在說到“降水”的時候不能隨便用“降雨”來替代,因為“降雨”只是“降水”其中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如果用“降雨”來替代“降水”就縮小了降水的外延,從而影響表達的準確性;又如,在講到“氣溫”的時候,不能籠統(tǒng)地用“溫度”來加以替代,否則就無法科學地表達出“大氣的溫度”的涵義??傊?,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語言的準確嚴謹性是所有語言藝術運用的基礎,只要建立在嚴謹科學基礎上的教學語言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科學有效性。
二、適當運用啟發(fā)性的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直接的傳授知識并不是教師采取的唯一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啟發(fā)學生思維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目標。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在講到“大陸漂移學說”時,教師就可以在上課的一開始就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會發(fā)現(xiàn)煤層呢?為什么在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區(qū)會發(fā)現(xiàn)古代冰川呢?這樣,在上課的一開始,就通過這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得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這樣,最后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自然會非常理想。
三、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下開展學習活動,學習者無論是反應能力還是理解能力等都會獲得顯著的提升,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對于教學效果往往具有直接的影響。在眾多的語言藝術中,幽默的語言可以說是教學語言中一種非常具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形式,在課堂上適當地穿一些有趣的笑話、幽默的典故、奇聞軼事等,可以讓整個課堂氣氛變得異常輕松幽默,而這樣的課堂往往也最受學生歡迎。例如,在講到地球儀的時候,為了說明黃赤交角的存在,我就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小笑話:某天,校長走進了初一的某個班級進行日常學校檢查工作,剛好該班在上地理課,講桌上擺著一個地球儀,校長走上講臺指著地球儀問班級中的一個學生道:“這個地球儀為什么是歪的呢?”這時候,只見這個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起來答到:“報告校長,不是我弄歪的!”聽到這個笑話以后,全部學生哄然大笑起來。這樣,整個課堂氣氛立刻變得活躍異常。這時候,教師再繼續(xù)追問道:“那么,你們知道地球儀為什么是歪的嗎?”從而順利地引入教學內容。就這樣,通過一個笑話,充分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學會利用諧音的技巧
在地理學科中,有很多枯燥復雜,難以記憶的地理專業(yè)名詞和知識點,這些內容不但使得地理課堂顯得枯燥乏味,同時,這些知識的記憶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如果我們學會利用諧音來記憶這些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記憶一些知識點,同時也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例如,我在講到歐洲的“愛琴海”時,就在上課的時候特意強調了一下:“請同學們注意啊,此‘愛琴?!潜恕異矍楹!?,這里的‘琴’是彈鋼琴的‘琴’,可不是愛情的‘情’??!”聽到我這么一說,學生都笑了,這樣,以后再遇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就不再容易犯錯了;又如,在講到我國在世界上排名居首位的有色金屬礦產時,我們就可以按照諧音把拗口的礦產名稱記憶成“吾弟吸毒(鎢、銻、稀土),心太煩(鋅、鈦、釩)”。類似這種可以運用諧音的地理知識有很多,只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恰當運用,不但可以讓嚴肅的課堂變得更加輕松有趣,同時也可以大大提升學習記憶的效率,可謂是一箭雙雕。
五、巧妙引用詩詞歌賦
我國被稱為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誕生了很多優(yōu)美的詩詞名篇,而在眾多的詩詞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詩詞的內容描繪的是大好河山、自然景觀和一些自然現(xiàn)象,詩人在贊嘆大自然,贊嘆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同時,也給我們傳達了很多的地理科學知識,因此,在很多的詩歌中,都包含大量可以為我們教學活動所用的地理教學資源在其中。與平鋪直敘的地理知識不同,在詩人的筆觸下,這些存在于大自然的風光、一些自然現(xiàn)象變得美不勝收,頗具藝術氣息。如果我們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時候,能夠恰當地運用這些詩詞歌賦,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課堂的藝術性,進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影響氣候的因素時,我們就可以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地形對于氣候的影響,在講到我國的地形特點時,就可以引用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歸西”來說明我國西高東低的總體地形特征,在講到地球的自轉時,就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等。通過一些詩詞的引用,不但可以為一些自然現(xiàn)象賦予文學的美感,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
古語道:“一言可以定國,一言可以喪邦。”說的就是語言的強大力量。在教學活動中,語言是教師的第一教具,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自身具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科特征和語言魅力。作為教師,要想上好地理課,就一定要掌握精妙的語言藝術,通過語言的藝術來彰顯地理學科的特征和魅力,這樣,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巧妙的語言藝術的運用,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這樣,可以有效實現(xiàn)整個課堂教學的藝術化、高效化,為地理學科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助推力。
參考文獻:
[1]沈健.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中國科技縱橫,2010,(1).
一 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部動力,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科學的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
如初一下學期開學的第一課,講授《感覺世界》,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每一年中考前,初三學生都要進行體檢。今天老師提前給同學們進行其中的一項體檢內容,請一位同學上臺來示范。同時拿出三個棕色小瓶放在講臺上,瓶中分別裝有純凈水、酒精和煤油,但標簽都被遮住了。請這位同學用最簡單的方法將它們分辨出來……。
通過這一情境,讓學生在新穎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感受知識,體驗科學對生產生活的指導作用。
如在講授《光的折射》一節(jié)時,我搬了一臺vcd機進教室,舉起手中的遙控器,問同學們:“它為什么能遙控vcd機呢?”學生回答:“它通過發(fā)射出紅外線來控制vcd機工作?!蓖瑫r請一學生在離vcd機5米處示范。
同學們發(fā)現(xiàn)遙控器在遙控vcd機時是正對vcd機的,問:“你是否嘗試過當遙控器不對準vcd機時,比如朝相反方向,它也能控制機器嗎?”
一學生嘗試幾次并且成功了。比較自然地從光的“直線傳播”過渡到“光的折射”。
另外,在《光的折射》的復習課中,我用了兩個小游戲引入:
游戲一:在講臺上放置兩個完全相同的八寶粥罐子,在a中加入大半瓶水,b中不加水,請同學們觀察它們的底部深淺有何不同?
游戲二:在一空八寶粥罐中放入一硬幣,甲同學將罐子在桌面上慢慢遠離乙同學,直到乙剛好看不到硬幣為止,然后向罐中加水,乙觀察到了什么?
二 課堂教學結合科技動態(tài),開闊學生視野
科學在不斷發(fā)展,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茖W課堂要適當地反映當代科學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應當讓學生了解一些他們能夠接受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知識,了解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建設新農村和改善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作用。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科學、親近科學,從而更自信地學科學,乃至立志從事科學事業(yè)。一是每節(jié)課剛上課的5分鐘,用于介紹前一天發(fā)生的重大科學事件和科學動態(tài)。培養(yǎng)學生關注科學的熱情。如2月份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機遇號”和“勇氣號”的火星探測進程;我國“登月計劃”;“金星凌日”等天文奇觀等。二是課堂上科學知識的講解密切結合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如在《運動和靜止》的課堂教學中,在“參照物”這一知識點上,結合我國飛機加油技術進行講解,讓學生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同時也體驗到我國科技的突飛猛進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異。三是開展以“科普園地”為題的多媒體講座,定期向學生介紹著名科學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學們的科普知識,激勵他們以偉大科學家為榜樣,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服務社會、振興中華的理想。
三 突出科學實驗探究過程的重要性
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科學實驗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勤動手,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實驗條件和理論指導。讓學生自己在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
如在教學《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中,鼓勵幾個同學一組,共同制作土電話。
在《等高線》一節(jié)的講授中,針對初中學生空間立體幾何感不強的現(xiàn)狀,我結合“玩中學”、“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用大一點的土豆先制作一座山峰,然后將它等高、等距地進行切割,最后結合投影原理在白紙上畫出等高線。從而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學習,在動手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以小組為單位協(xié)作解決。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掌握了相關知識和技巧,學會了方法。然后,我建設性地要求同學合作,在課外用土豆或泥制作一塊盆地或高原,并繪出它的等高線地形圖。在更深層次的探究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升華和能力的全面開發(fā)。
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后,我在班級中開展制作小生態(tài)瓶的活動,并請同學們將自己設計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放在班級里進行評比。比較哪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更好,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原因。
四 自制教具,更好地發(fā)揮演示實驗的效果
在講解《力的作用效果》時,為了加深同學們對“堅硬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也要發(fā)生形變”的印象,考慮到這種形變太微小且不易察覺,于是我找了一個鹽水瓶,瓶內裝滿滴有幾滴紅墨水的純凈水,瓶口用中間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而玻璃管就是用報廢的溫度計玻璃管,它的特點是內徑極細。這樣,用力擠壓瓶子,產生的微小形變就可以通過細玻璃管中水柱的升降得以放大,從而讓同學們非常直觀地觀察到了堅硬物體的形變。
五 建立課外資料庫,豐富學生知識,拓寬視野
針對某些科學動態(tài)、科學知識并非課堂上的三言兩語就能講清,于是我在班級里辦了一份《科學之窗》的活動小冊子,介紹科學知識,進行科普宣傳。如“袁隆平與雜交水稻”、“諾貝爾與華裔物理學家”、“中國院士與中國科技”、“克隆技術與試管嬰兒”及“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六 培養(yǎng)科學情感
充分挖掘新課程中的情感資源,培養(yǎng)學生正確、高尚的科學情感。
第一節(jié)的《感覺世界》教學中,書本上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了盲人利用觸覺來閱讀盲文。我用一張嶄新的100元和一張50元紙幣請學生上臺來感覺其盲文的凹凸感,學生們無法明顯地體會到凹凸感,通過這一親身體會,學生們了解到了盲人生活中的困難和心理上的痛苦。在此基礎上,我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街道兩側人行道上的黃色盲道,告誡學生要盡可能地為盲人創(chuàng)造便利,同時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身邊無處不是科學,培養(yǎng)他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造福人類的偉大情懷。
七 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響應,是新課程得以實施和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講授《動物的生命周期》后,有七個學生自發(fā)組織起來,飼養(yǎng)春蠶,通過動手實踐,感受春蠶的生命周期。
如在《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中,我給學生們分發(fā)了科學家預測的幾百萬年內各大板塊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速度資料表,科學興趣小組以“未來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為探究課題,針對目前日本發(fā)生9.0級地震的熱點問題,合作繪制了一幅一百萬年后的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