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認識;思考

一、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

行為金融學涵蓋的學科眾多,同時綜合了多種理論知識,包括人為的影響因素中的心理學和行為學,經濟相關的金融學和經濟學,還有一些其他的基礎學科決策學等。行為金融學和以往的金融學相比較,傳統的金融學考慮的情況較為單一,分析解決問題的層面也較窄。行為金融學通過分析多種情況,同時注意到各個因素的多個層面,從而得出更為具體的、詳盡的理論假設,并且加以建立成相應的模型。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fā),想要充分的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加以運用,是需要進行仔細分析、研究的。

1.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假設。

1.1人類的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的基礎出發(fā),承認了人心理的感性因素,從而得出,并非所有情況下人們的決斷都是呈理性趨勢的。這一點在傳統的金融學中,并沒有得到體現,傳統金融學的各個知識點,就是在人們都是理性的假設前提下,進行知識構架的。行為金融學對于投資決策的過程,將人們的心理過程,分為認知、情緒和意志,這三個過程。從人的決策心理過程,都可以看到每個階段的偏差情況的產生,這就是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差異,每個階段的差異,就會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群體發(fā)展差異。這種群體的差異和每個階段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最終的就導致決策的差異性結果。當投資決策結果改變時,此時資產的定價就出現了偏差。因此,從投資人的決策的理性化程度,就可以看到資產定價所呈現出來的資產價值,與當前真實的資產價值,是有偏差的,這也是行為金融學所要陳述的一個要點。

1.2市場并不是完全有效。從市場的有效性出發(fā),與傳統金融學不同,行為金融學并沒有假設市場是有效的,它認為市場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市場存在著假設上的缺陷,市場上的價格在實際情況中,受到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和其他相關的因素制約,不能夠真實的體現當前的價值,因此價格操縱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其次市場存在檢驗缺陷,有效性的檢驗是需要從預期收益模型相關的模型,從而估計收益,預期和實際相符的情況下,市場才是有效的體現。同時預期收益模式的基礎是市場的有效性,因此市場的有效性檢驗是無法得到預期的。最后,從套利的有限性看,當前套利的行為在股票中是很難找到適合賣空機制的替代品的,而且也法律也限定了此行為,行為金融學從投資市場的噪音和成本代價角度出發(fā),從而確定了套利行為發(fā)生的成本代價性。

2.行為金融學的理論與模型。

2.1行為金融學的預期理論。行為金融學用價值函數取代效用函數,進行經濟的預期行為估計,價值函數的特點體現在:首先價值函數的自變量不同以往,是從投資者自我做出的各資產的損益來進行的。根據資產的損益情況出發(fā),價值函數的自變量是依據投資者個人心理價位確定的,而不是從現有資產組合出發(fā)的。其次價值函數的表現是S型曲線,其中盈利部分就用凹進表示,虧損用凸起表示。這個形式和投資者相應風險偏好有關,當投資者在盈利情況時,會有風險規(guī)避的情況發(fā)生,拋售出一部分股票取得利潤,而風險偏好型則在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持有股票,這也是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的不同而定的。同時投資者價值曲線,并不是完全對稱的情況。投資者往往會受心情的影響,從而對虧損和盈余的敏感性進行后續(xù)的預期。

2.2行為金融組合理論。行為金融學對資產依照層次,劃分成為金字塔的形狀,每層都根據不同的投資目的和風險報酬得出。金字塔由高到低,分別是風險和收益的由高到低,但是資本的保全性在高層是較弱的。而傳統的金融學中,僅僅根據馬柯維茲均方差組合進行資產組合,資產組合從整體角度,根據不同的證券協方差而進行處理,兩種方法在理論上市不同的,當前流行的在險價值組合與行為金融學原理更為接近。

2.3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行為金融學研究者,提出與傳統金融學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MP),不同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MP)。他們認為應該從投資者的行為出發(fā),針對資產的定價進行考慮,是非常重要的。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定價模型,從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二者結合出發(fā),從而得出二者相結合的情況,這種資產定價模型更加客觀,同時考慮了理性和錯誤認識的情況。

3.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的運用。

3.1異?,F象的解釋。行為金融學可以解釋出開放式基金,但是卻用高比例贖回的情況。這是僅僅用行為金融學才能得出恰當的緣由展示的現象,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對盈余和虧損的敏感性出發(fā),從而得出投資者的邊際效用越來越低是,就會有賣出股票的意愿,但是當資產運營處于虧損狀態(tài)時,邊際效用處于不斷降低的情況,甚至出現負效用的情況發(fā)生,但是投資者對于股票,反而更愿意持有。這種情況被稱為“前景理論”和“處置效應”。

3.2投資決策的指導。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從投資決策角度出發(fā),讓投資者排除不理性因素,從而得到做出正確指導的投資行為。例如當股票市場上漲價時,有些投資者容易盲目追漲,從而帶來經濟損失。因此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這樣才能夠使得投資操作的進行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減少因為非理而帶來的損失。行為金融學中,龐大的知識理論體系基礎,能夠從人本身的認知和情感偏好的角度出發(fā),從而對經濟行為給予正確的指導。

二、由行為金融學引發(fā)的幾點思考

1.行為金融學是不是對傳統金融學的否定。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開辟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行為金融學從實證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場,發(fā)現金融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行為金融學比傳統金融學更加貼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但是這并不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否定,傳統金融學是先從規(guī)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場,然后再根據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去驗證金融理論并不斷加以改進。所以說傳統金融理論與行為金融學理論只是運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學的興起不能說成是對傳統金融學的否定。

2.行為金融學的興起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啟示。每個新學科的發(fā)展歷程,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同樣行為金融學最初也遭受了傳統金融學截的嘲諷。傳統金融學從經濟學的規(guī)律角度出發(fā),認為行為金融學過分關注到人的行為學和心理學,從而使得學科分析有所混淆。這就使得行為金融學理論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阻礙。但是行為金融學的結合考慮的角度全面而廣泛,這樣正符合金融學發(fā)展的道路,從實踐中來,到實際中去的原理。因此行為金融學的興起,給予我們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體現。從證券市場出發(fā),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從而使得行為金融學能夠融入實際證券市場,首先從當前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看出,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際應用出發(fā),我國證券市場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從而制定相關發(fā)展策略,并且要審時度勢,對于發(fā)展計劃進行改進和更新,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發(fā)展。其次,從具體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來進行研究,應該針對證券市場中的具體問題,選擇研究的相關問題,這樣才能夠使得研究有效,并且深入實際。

三、結語

總之通過對行為金融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的探討,又結合了傳統金融學理論的相關分析區(qū)別,分別從前提假設、理論模型和相關分析條件等方面出發(fā),從而得出行為金融學的正確認識。又從實際的市場狀況與實際行為金融學理論相結合,從而使得行為金融學理論更有深入的發(fā)展,也能更好的與我國的證券市場結合的更為緊密。

作者:夏宏武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參考文獻:

[1]沈莉.股票投資中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與應用[J].前沿,2014,Z2:114-115.

[2]王征.論行為金融學統領下的投資策略[J].西南金融,2013,8:66-67.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第2篇

摘 要: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由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演變而來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體系,彌補了傳統金融學對個體行為研究的不足。風險管理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研究重點,將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對于我國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將首先分別闡述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分別分析與對比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最后將探討通過分析與對比兩種理論的異同所獲得的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 :傳統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 風險管理理論 啟示

風險管理理論一直占據著金融理論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學研究的重中之重。隨著金融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壯大,風險管理理論的內涵與外延均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存在著諸多的共性與差異性[1-2]。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對金融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為理論依據的。隨著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已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相關學者針對以股票作為標的資產的買進期權提出了定價公式。該定價公式認為可以從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中預測出期權存在的風險,同時標的資產的價格還能夠預測未來市場的預期。這一理論對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與理論基礎。風險價值模型作為風險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廣泛應用。風險價值模型是對市場風險的綜合評價分析,并對金融資產的具體風險進行了考慮。然而這種方法對風險管理對象的管理范圍較窄,主要以金融資產的客觀概率為基礎,無法使經濟主體的風險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

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在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憑借其理性原則對市場行為提出了理想假設,通過嚴密的數學公式,為金融決策提供了邏輯科學的數據參考[3-4]。然而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于金融市場中存在的金融異像仍無法徹底的解釋。行為經濟學家將心理學理論融入到了對于金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中,通過分析其心理變化對于風險管理的影響作用,實現了風險管理理論的新發(fā)展,進而產生了行為金融學理論。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風險管理理論。這些理論主要包括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行為資產定價理論等。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相同點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來源相同

行為組合理論是由傳統資產組合理論演化而來的,是對傳統資產自合理論的延伸。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同樣是在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之上而發(fā)展而來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非完全脫離于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而是對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不足與缺陷的有效補充。例如,對于理性人假設理論,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對于市場有效性理論,行為金融學針對傳統金融學理論中套利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改正。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在某些問題的看法上是有著一致性的。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切入點相同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研究的切入點,均是構筑在對市場主體決策行為、市場運行狀況、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投資者的市場活動等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同樣認為人是對市場活動造成影響的關鍵因素,并以人為中心,對市場中人的風險決策行為與心理進行分析,采用理論模型實現市場風險管理的量化。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種經濟學假設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理論模型的可靠度均取決于所參照的假設條件是否與市場實際相近似。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方向均是從對市場個體的決策行為,到個體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再到市場整體,且均是以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金融市場的異?,F象進行解釋,以這種方式接受市場的考驗。

四、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不同點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以市場有效性假設與投資者的理性假設作為理論依據。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投資者的理性使其能夠在投資市場中,抓住任何一個非理性投資行為所帶來的套利機會,進而造成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投資中出現利益損失,最終從競爭市場中淘汰。然而行為金融學則與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認為非理性投資者與理性投資者之間,由于存在市場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況,使兩者所掌握的市場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市場有效性假設并不成立,該假設并沒有滿足成立的條件。市場是非有效性的構建了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市場中所有參與的投資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資者以資本資產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套利定價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作為決策依據,在資本市場中謀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進行投資時所暴露的情緒與心態(tài)即是投資者的價值感受。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認為,市場中的投資者存在四類不同的情緒與心態(tài)。這四類情緒與心態(tài)包括避害大于趨利、減少后悔及推卸責任、追求時尚及從眾心理、過于自信。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這四類情緒與心態(tài)的支配,進而影響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使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備一定的特性。這些特性包括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決策行為存在多變性與多元化,且這種行為通常形成于投資決策的過程當中;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其行為的性質與決策的環(huán)境會對投資者的決策方法與過程造成一定的影響;投資者的行為更趨于滿意性,而非最優(yōu)化原則。這些特性導致投資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學定義上的最優(yōu)化數學模型進行投資決策。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設并不成立,其認為投資者應是基于價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資者構建了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以套利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作為理論基礎。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在此基礎之上,對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理論進行了借鑒。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主要通過對市場主體的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等特征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身的風險管理體系。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假設投資者是在風險規(guī)避、理性預期的前提下,將預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了投資者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的影響作用。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則主要是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該模型是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不同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是理性的。該模型認為投資者可以被分成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分別為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不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為理論基礎,往往會導致其出現各種認知上的錯誤與偏差,進而受到各類錯誤與偏差的影響,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則是在嚴格遵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的基礎上,對投資組合的方差與均值進行關注,不會遭受自身投資認知偏差對自身投資的影響,進而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6]。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市場的定價趨勢。當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成為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資者時,市場將呈現無效率的狀態(tài);而當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成為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資者時,市場將呈現有效率的狀態(tài)。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認為,證券市場的預期收益決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組合的切線斜率。然而在證券市場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的影響時,均值方差有效組合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市場組合將不相等。

五、對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比研究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過程是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托,同時結合現實中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行為金融學已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信賴。投資者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基礎,自創(chuàng)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的投資決策手段,并且通過該手段在市場中的應用,實現了一定的收益。這些投資者通常將自己的投資策略建立在假設市場其他主體不變的前提下,而當市場其他主體應用與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資手段時,投資者往往會處于十分被動的不利位置。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現象,對投資者未來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大力推廣,使廣大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對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基礎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對心理因素的依賴逐漸降低。因此只有不斷的完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才能對金融市場的投資決策、金融市場的投資管理、金融資產的創(chuàng)新經營帶來正面與積極的影響。隨著市場的不斷發(fā)展,金融市場仍會逐漸向市場有效性假設的方向發(fā)展。這時,資本市場將慢慢轉變成客觀存在的有效性市場,這一客觀事實將導致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金融市場的引導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結果,投資者在接受到資本市場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資經驗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往往會根據發(fā)行者的宣傳效應,過高或過低的對市場上發(fā)行的金融產品進行估價。而根據資本市場的驗證結果,投資者往往會對自己的投資決策行為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差。因此投資者應清醒的認識到,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基本假設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設是站不住腳的。在實際的投資決策中,投資者往往會受到來自心理、自身經驗等較多因素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對自身在投資決策中的情緒與心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掌握自身情緒與心理對投資決策過程的影響[7-8]。投資者應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在投資決策上的失誤,將導致自身的利益損失將成為其他投資者的利益與利潤。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應通過坦誠自身非理性的弱點這一事實,不斷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投資者應針對每一次投資決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風險預測與風險控制。在投資決策實施后,市場出現波動時,投資者應努力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與心理進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錯誤決策。

在實際的資本市場中,投資者的行為存在著較高的復雜性。不同的投資者會按照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對市場中的金融產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與判斷。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投資者的心理決策變化同時也在不間斷的發(fā)生。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不僅僅會受到自身心理變化的干擾,同樣也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包括市場規(guī)范、市場其他個體等。因此風險管理的決策過程也具備著一定的復雜性。針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可變因素,不能僅僅參照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結果,其研究結果往往對于市場異像無法進行有效的解釋。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應從市場環(huán)境等外在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考慮。

證券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對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這使得風險管理理論不斷的被應用于市場實踐中。證券市場的不斷優(yōu)化與升級,使得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框架、理論內容、管理結構等各方面均面臨著巨大的改革。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應從更全方位的視角,通過不同的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論體系得到完善與發(fā)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不是相互對立存在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中的不足與缺陷進行了彌補與糾正。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從心理學、行為學的角度上,將投資者的行為模式與心理認知均作為風險管理的研究對象,相對于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更符合資本市場的實際。然而目前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仍主要是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與投資決策心理等進行研究,還沒有形成完善立體的理論體系。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還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鄭棟梁.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歷程探討[J].商情,2011,(31):6-6,136.

[2]趙晶.解析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J].學習與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國,徐德財,趙晶等.由理想市場到現實交易:現代金融學理論假設的演進[J].當代經濟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行為分析及策略建議——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J].金融經濟(理論版), 2013,(12): 91-92.

[5]王帥林.行為金融學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論行為金融學統領下的投資策略[J].經濟論壇,2013,(5):93-94.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第3篇

行為金融學的出現迅速在國內很多領域展開了應用,在證券股票方面,陳偉(1999)研究得出,在股利政策宣布日前后均會出現異常報酬率;宋軍(2001)表示,基金有一定的羊群效應;陳驥(2003)認為我國的大多數投資者有認知偏差,是不理性的等。在銀行方面,彭惠(2000)研究了不對稱信息下的羊群效應,無論是國有商業(yè)銀行還是中小銀行貸款都集中投向大企業(yè),中小企業(yè)卻無人問津,反映出不對稱信息下的羊群行為等。在國外,部分學者應用行為金融學理論對金融危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如Paul R. Krugman(2009)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對金融危機的產生及潛伏時間進行了分析,得到了金融危機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生活的觀點;Hirshleifer(2009)從心理導向角度對金融監(jiān)管理論進行了剖析,解釋了“有效規(guī)則和無效使用者”及“無效規(guī)則”兩種方式下的金融監(jiān)管情況。但從國內來看,利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對金融危機的成因及金融監(jiān)管的研究不多,僅有肖琦(2011)、葛永波(2010)等少數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究,因此,本文企圖通過行為金融理論對金融危機及金融監(jiān)管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從新的視角審視危機及監(jiān)管疏忽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為抑制及應對危機提供可參考依據。

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將個人行為與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決策相關聯的一種研究方法,認為人的決策受到個人認知、心理、經驗、能力各方因素的影響,最終反映到決策行為上,從而違背了傳統金融學中“理性人”假設的學科,是現代金融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

1、認知偏差致投資者產生錯誤判斷

按照認知心理學的實驗解析,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個體的判斷和決策因此都會產生偏差,用一種依賴有限理性的決策方式來替性決策過程的思維主體,并據此來節(jié)約思維成本。因此,人們習慣性產生思維定勢或者經驗至上的問題,從而容易以樣本完全替代事物出現的概率,以經驗作為判斷的重要組成,金融類論文產生錯誤的決策。

2、過度自信使投資者無法把握事物發(fā)生概率

“過度自信”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它是指人們過高估計了自身能力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容易對不切實際的正面評價進行認同,產生自我膨脹。因而“過度自信”在行為金融學中被用來解釋各種投資者的行為及現象。過度自信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人們估計的置信區(qū)間太小。二是人們估計事件發(fā)生的概率不準。

3、反應不足或過度致投資者信息處理不當

投資者在事情發(fā)生之前,通常不對信息作出反應,當趨勢十分明顯時又會以累積的方式對所以前的信息作出過度的反應,從而產生錯誤判斷的情況。

4、從眾心理產生效仿效應,影響投資者判斷

從眾心理一種典型的心理學在行為上的反映,投資者在自己決策的時候很大部分上會受到同類人的影響,從而進行效仿或者攀比,影響了自我的判斷。在行為金融學領域也被稱作羊群效應。

5、好益厭損使投資者有失客觀

投資者在面對收益和損失同樣的情況下,往往會覺得損失比收益更難以接受。在同一風險下,人們更愿意追求收益時的風險而厭惡損失的風險。

三、行為金融學對金融危機及金融監(jiān)管的解釋

近年來,伴隨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加快,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頻繁爆發(fā),不同的學者對金融危機的產生持有不同態(tài)度。Wolf(2008)認為是金融具有脆弱性導致危機產生,Krugman(2007)則認為是金融過度創(chuàng)新,金融市場無法承擔而使危機爆發(fā),Henderson(2008)則認為,政府金融監(jiān)管不足,需為危機承擔責任,Astley etal(2009)認為全球經濟失衡等等,本文將通過行為金融學對危機的原因進行探究,不妨以2007年美國爆發(fā)的次貸危機為例。

1、認知偏差使投資者及監(jiān)管方對風險認識不足

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首先,其青睞于低利率的環(huán)境,高估了房地產價格的走勢,低估了存在的泡沫危害,甚至將房價飆高看作必然事件。其次,投資者對金融創(chuàng)新性產品的風險及收益認識不足。投資銀行將資產證券化,以債券形式在次級市場出售,購買者只關注于這種產品的高收益率卻忽視了其極低的違約率。再次,證券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復雜,投資者無法完全確定這些信用產品的風險,但仍然在追逐收益的驅使下購買。

監(jiān)管部門認知嚴重偏差,對系統性風險認識不足。第一,監(jiān)管機構采取“單體審慎監(jiān)管”,確保單個 金融機構審慎經營。但近年來,單個金融機構危機爆發(fā),蔓延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時有發(fā)生。其金融危機均源于信貸和資產價格狂飆的影響下,金融失衡,系統風險不斷擴大。因此,采取“單體審慎監(jiān)管”不足以防范系統性的金融危機。第二,監(jiān)管部門過分強調了金融體系的順周期特征。這種對制度及周期的追逐,導致金融同質化趨勢增強,強化經濟主體的順周期行為,不斷推動了金融失衡。第三,監(jiān)管機構在監(jiān)管過程中,常出現“舍小求大”的內化目標,從而導致監(jiān)管過度或監(jiān)管不足。

2、過度自信使投資者和監(jiān)管方處于非理性氛圍

從投資者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過度自信的認為流動性的市場可以永久的持續(xù)下去。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利率調至1%,這種歷史最低的利率促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但這種持續(xù)的增長在4年內漲幅達到了50%,已經處于一種瘋狂的狀態(tài),投資者也越來越不理性。第二,抵押貸款發(fā)現機構對利率及房價的增長趨勢過于自信。對購房者的能力評估減弱,并出現大量無抵押大款。第三,投資銀行過度自信地低估了金融衍生品的風險。銀行在出售金融衍生品時高估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而購買者也過度相信銀行,配置這種高風險產品,導致這種經濟的“定時炸彈”不斷傳遞。

從金融監(jiān)管機構來看,其和投資者一樣,容易產生過度自信。危機爆發(fā)前的經濟上升期,企業(yè)和金融機構均有相當好的業(yè)績,不僅能滿足監(jiān)管機構的要求,還能為宏觀經濟增長貢獻出力量,這使監(jiān)管機構對政策有

效性產生了盲目的自信,放松監(jiān)管。同時,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他們過度的忠于“市場自然淘汰”的規(guī)律,沒有及時的轉移和控制風險。 3、損失厭惡使系統風險擴散加劇

危機爆發(fā)后,損失厭惡心理使整個金融市場崩潰。投資者由于損失影響,停止交易,市場流動性缺乏,信用產品定價更加困難。定價困難致使交易困難,市場交易量下降,整個金融體系收縮。金融機構及個別投資人均收回流動資金,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驟降,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使系統風險逐步擴大。對于監(jiān)管當局,首先,由于其自身對損失的厭惡,危機過后監(jiān)管過緊,使危機不能被市場有效調節(jié),導致危機惡化。其次,其“舍小求大”的目標驅使,對于小的金融機構的救助不足或不及時,進一步增加了系統風險。、

4、從眾心理致使危機影響翻倍

危機發(fā)生后,恐慌情緒在不同投資人之間互相傳遞和影響,使個體之間相互刺激,情緒承螺旋式擴張,從而由由情緒引發(fā)的行為也不斷升級,使危機的影響翻倍擴散。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第4篇

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fā)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fā)法。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fā)法。啟發(fā)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fā)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fā)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fā)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痹谛纬深A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fā)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fā)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fā)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fā)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fā)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huán)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yōu)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常靠打聽小道消息等作為決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jiān)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fā)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yè)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xù)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tài)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jiān)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

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yè)績情況做出持續(xù)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yōu)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xù)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fā)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xù)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xù)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fā)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guī)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范文第5篇

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fā)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fā)法?,F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fā)法。啟發(fā)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fā)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fā)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fā)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痹谛纬深A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fā)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fā)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fā)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fā)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fā)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huán)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yōu)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看蚵犘〉老⒌茸鳛闆Q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jiān)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fā)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yè)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xù)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tài)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jiān)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yè)績情況做出持續(xù)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yōu)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xù)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fā)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xù)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xù)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fā)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guī)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祁东县| 蕲春县| 新昌县| 沙坪坝区| 桓仁| 共和县| 崇信县| 张家口市| 绥中县| 固始县| 镇赉县| 德江县| 陇南市| 丰顺县| 平安县| 全椒县| 长春市| 板桥市| 宁津县| 若尔盖县| 神木县| 陵川县| 同心县| 乡城县| 平阳县| 米易县| 柳林县| 嘉定区| 拜泉县| 元朗区| 当涂县| 靖远县| 宁都县| 赤城县| 柳江县| 茂名市| 寿光市| 宜川县| 翁牛特旗| 中卫市|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