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第1篇

網絡新聞以網絡為傳播平臺。一方面,網絡傳播的特點勢必影響著網絡新聞編采特點;另一方面,網絡新聞在編采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注重網絡傳播的特點,只有這樣網絡新聞才能更好地發(fā)揚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才能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形式,有獨立存在的理由與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絡編輯與傳統(tǒng)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guī)律----開放式規(guī)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于這一基本規(guī)律之上。

一 、 網絡傳播特點分析

關于網絡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絡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1]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huán)境的全球化;[2] 還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3]

將散見于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匯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絡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絡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tǒng)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tǒng)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絡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絡系統(tǒng)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tǒng)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制作,四面?zhèn)鬏?。其特點是1)中心節(jié)點:報社、電臺、電視臺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lián)系;4)中心節(jié)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tǒng)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么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絡媒體基于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臺。網絡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huán)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都可向其他節(jié)點發(fā)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jié)點都可以向發(fā)送信息的節(jié)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絡各節(jié)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采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絡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tǒng)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fā)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fā)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由于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yōu)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jié)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chuàng)造的電腦網絡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絡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于數據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絡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fā)送信息,電視借助聲畫播放節(jié)目。網絡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xiàn)信息、發(fā)送信息。網絡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環(huán)節(jié);廣播電視采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于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huán)節(jié)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絡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huán)節(jié)上保證了網絡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tǒng)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fā),24小時不間斷發(fā)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fā)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fā)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tǒng)”。網絡傳播的個人化特征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數據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xiàn)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絡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絡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符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tǒng)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采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lián)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tǒng)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絡傳播許多優(yōu)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tǒng)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絡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絡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guī)律

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fā)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jié)(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guī)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guī)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guī)律,那么網絡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guī)律是什么呢?

網絡是一個平臺,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絡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絡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絡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guī)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絡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tǒng)媒介編輯的所有規(guī)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guī)律呢?有沒有自己區(qū)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guī)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xiàn),更深入研究網絡新聞編輯,我們發(fā)現(xiàn)“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guī)律,是滲透到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絡新聞編輯區(qū)別于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因特網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絡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絡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征。通過對網絡的這些傳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guī)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guī)律一樣,“開放式”規(guī)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guī)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絡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進行分析:以此論證“開放式”規(guī)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guī)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xiàn)“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絡傳播實現(xiàn)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絡傳播實現(xiàn)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絡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數據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絡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絡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于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因特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fā)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xiàn)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者?!暗厍蛏蠜]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qū),去應付突發(fā)事件” [5],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絡傳播實現(xiàn)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并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tǒng)。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化的傳播得以實現(xiàn)。

6)超文本(超鏈接):超文本(超鏈接)本身就是技術層面上的一種開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構成模式與超鏈接的傳播結構使得信息檢索得以時間、空間全方位開放,從而輕松實現(xiàn)了“此時或彼時”、“此地或彼地”、“共時或異時”、“同步或異步”的查詢功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傳播最本質的特征在于“開放式”,正是“開放式”這一特征,使得網絡傳媒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類受眾的多樣、動態(tài)、個性化的需求。這決定著,網絡新聞編輯也要遵循開放式這一基本規(guī)律,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所涉及的“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等都應是基于“開放式”這一規(guī)律之上的。

[1] 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絡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3] 參見:《網絡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第2篇

作者簡介:杜鵑,女,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網絡傳播研究。

摘 要:伴隨網絡媒體的迅猛的發(fā)展,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成為了眾多大學本科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必修課程。而此課程的內容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從事網絡媒體的能力的。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網絡新聞傳播課程與傳統(tǒng)新聞傳播專業(yè)的課程教學設計及實踐上有較大的差異。在進行網絡新聞傳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強調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種信息數據進行整合的能力,此文結合了教學經驗對網絡新聞傳播課程的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網絡新聞教育;信息化;網絡編輯;網絡新聞專題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49-02

網絡傳播的課程目前在大學本科階段新聞傳播類的課程設計中基本都存在。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傳媒也逐漸興盛。免費的、即時的網絡新聞在吸引了大量受眾的同時,也使得傳統(tǒng)媒體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很多的廣告客戶都轉而投向了網絡媒體,傳統(tǒng)媒體紛紛遭遇破產、倒閉、出售固定資產、裁員等等。

美國《紐約時報》要出售部分樓層來維系報社開支,美國報業(yè)巨頭麥克拉奇報業(yè)裁減了1600個工作崗位,裁員率達到了15%。而與此相反的是,網絡媒體大行其道,網絡廣告的高增長率,2012年中國互聯(lián)網廣告市場規(guī)模為753.1億元。新聞業(yè)界呈現(xiàn)出如此面相,必然對從業(yè)人員、新聞學界產生相應的影響。隨著互聯(lián)網的越來越普遍,網絡編輯這個工作也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崗位。按照網站數量估算,目前,中國擁有網絡編輯從業(yè)人員多達600萬人,在未來的10年內,網絡編輯職位將呈現(xiàn)需求上升趨勢,總增長量將超過26%,比其他各類職位的平均增長量還要高。

網絡編輯從業(yè)人員的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網絡媒體隊伍的整體水平及網站內容是否取得成功。據估算,中國擁有網絡編輯人員近600萬,而傳統(tǒng)媒體有編輯記者75萬人,網絡媒體從業(yè)人員從數量上遠遠超過傳統(tǒng)媒體。同時,現(xiàn)在網絡編輯的學科背景與六年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但自2000年以后,網絡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fā)展的“圣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tǒng)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絡大潮。從2004年開始,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yè)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yè)的人員。從筆者所在學校來看,每年新聞傳播系畢業(yè)的學生進入傳統(tǒng)媒體的越來越少,更多地進入了網絡媒體,從事網絡編輯、網絡營銷等工作。

因此,我們的對于新聞傳播系的課程設計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有關網絡新聞教育的課程由以前的專業(yè)選修課調整為專業(yè)必修,并對課程內容也做了相應的調整,使網絡新聞的教育與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按照網絡新聞業(yè)務的不同劃分多個板塊進行教學,注意結合最新的案例,引入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到課堂。

一、軟件學習先行

網絡新聞教育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培養(yǎng)出勝任網絡編輯這一職位的人才。和傳統(tǒng)新聞不同之處在于,網絡新聞的組織方式是層次化、多媒體化、網絡化的,這就要求從業(yè)人員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較強。

例如要求編輯能寫、能拍、能剪輯,最主要的是能把自己采集的信息能正確及時地出去,要能進行多媒體內容的組織,能面向多平臺進行編輯。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網絡新聞之前最好已經掌握了一些軟件的使用,例如圖形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網頁制作工具Dreamweav、視頻編輯軟件Premiere等。所以我們提出了軟件學習先行的教學方案,在上網絡新聞這門課程前,要求學生先自學或選修一些應用軟件的課程來打基礎,這樣就不需要在網絡新聞課程的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為學生講授軟件的使用方法。

二、適度減少理論,加大網絡編輯資格認證考試的學習

網絡新聞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自身并沒有多少理論,大部分理論來源依舊是新聞學及傳播學,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適度減少了學生理論學習的時間,更多的時間用來進行實踐性教學和對網絡編輯資格認證考試的學習。

2005年1月1日,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正式頒布了網絡編輯員國家職業(yè)標準,并啟動相關的資格認證工作。正式從國家層面認可網絡編輯成為了一個新興的職業(yè)。正式從國家層面認可網絡編輯成為了一個新興的職業(yè)。這一專業(yè)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網絡編輯員、助理網絡編輯師、網絡編輯師、高級網絡編輯師。從2005年開始,國家每年都有網絡編輯資格認證的考試。在減少了新聞理論和相關傳播理論授課的基礎上,我們加大了對學生關于網絡編輯資格認證考試的教育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了很多網絡資格認證考試的內容和試題,希望能幫助學生順利取得資格認證。而這部分內容被證實更加實用,也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確立網絡新聞專題制作為教育及實踐核心

網絡新聞專題是以網絡為平臺,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對特定的主題或事件進行組合或連續(xù)報道的形式。它是網絡新聞整合的一種重要方式。新聞專題是對新聞的一種深度挖掘,兼具了新聞性、解釋性、調查性、分析性等特點。網絡新聞專題制作的優(yōu)劣,不僅成為衡量網絡媒體專業(yè)水平和實力的重要尺度,也成為網絡媒體能否在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因素。目前主流的新聞網站都制作有專題,甚至絕大部分把所有的專題集納在一起,用戶只要點擊網站首頁導航欄里“專題”的鏈接,就會出現(xiàn)網站以往制作的所有專題的集納頁面。

目前許多網站已經把專題制作作為衡量網絡編輯工作量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比如騰訊大秦網就規(guī)定實習編輯每個月必須出兩個專題的策劃。所以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與實施是作為一名網編必須要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因此我們在網絡新聞傳播的教育中確立了以網絡新聞專題的制作為核心,要求所有學生在課程結束時能獨立進行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并利用網頁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個網絡新聞專題。

四、信息化的硬件保障及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因為網絡新聞傳播課程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所有學生在課程結束時能獨立進行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并利用網頁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個網絡新聞專題。并且按照網絡新聞業(yè)務的劃分,課程內容分別為:網絡傳播技術、網絡新聞文字稿件的加工、新聞圖片的加工、網絡新聞圖表的制作、視音頻的基本編輯、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與實施、網絡互動組織等。這些內容的授課大多采用的是案例式,而這就要求能夠學生在課堂上演示制作過程。因此,我們把網絡新聞傳播的課程放在多媒體網絡機房授課。所有電腦都安裝有網絡編輯需要的軟件,如圖形圖像處理軟件、視音頻編輯軟件、網頁制作軟件、辦公軟件等,并能連接到互聯(lián)網,實時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各種互聯(lián)網上的應用,如微博、SNS、RSS等,拓展他們的互聯(lián)網使用技能,豐富編輯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法、分組討論等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學中,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五、建立教學信息數據庫

網絡媒體會經常改版,本身發(fā)展的歷史不長,很多網站并沒有對以前網頁的永久性保存。例如網易,曾經在它們的網站上推出了一種新式的標題,叫提要題,可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改版,變回了傳統(tǒng)標題的樣式。如果在網易實行提要題時沒有把網頁下載保存下來,那么教師在給學生講述提要題的教學過程中就會有困難,很多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而網站上已沒有以前的網頁了,無法提供給學生實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建立了新聞專業(yè)教學數據庫,教師定期把一些制作有特點,教學有代表性的新聞網頁下載下來并上傳到到新聞專業(yè)教學數據庫中保存,以便日后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查閱,演示,以及供學生學習使用。

總之,網絡傳播課程在新聞傳播學科里是一門設立時間相對較短的課程,但目前廣泛的互聯(lián)網應用促使了它的迅速發(fā)展。對于這門課程的研究、教學方法等大多還處于經驗總結階段。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各位同仁以及網絡新聞工好者的注意,能將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分享出來,共同促進這門課程的發(fā)展以及新聞傳播學科的興盛。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鄧.網絡新聞編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第3篇

近年來,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發(fā)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從新媒體上獲取信息。新媒體是未來媒體發(fā)展的重點,是傳媒市場發(fā)展的趨勢和必然方向。因此,加強新媒體的研究和教學對推進新聞傳播學學科進步、人才培養(yǎng)、產業(yè)升級乃至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國內外新媒體教育還處在發(fā)展初期,在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惠州學院《新媒體概論》課程的教學定位、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建設、學習環(huán)境的改善等幾個方面進行描述、分析、總結,試圖找到適合《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的優(yōu)秀方案,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建設提供現(xiàn)實指導。

一、《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定位

(一)課程教學目的及要求

《新媒體概論》是因新媒體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勃然興起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屬于新聞傳播學的分支學科。《新媒體概論》主要研究以網絡和手機為代表的各類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規(guī)律。在惠州學院,《新媒體概論》是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也是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習者了解各種新媒體的基本概念,把握各種新媒體的傳播現(xiàn)狀、效果和發(fā)展趨勢,掌握各種新媒體的技術特征、信息流程以及盈利模式。

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在實踐中理解、掌握、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因此本課程除了進行理論課的教學之外,還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新聞網頁設計與制作》等后續(xù)相關課程打好基礎,為將來在新媒體傳播領域中工作奠定基礎。

(二)《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

《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效果、增強學習興趣、改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科發(fā)展為指導思想和根本出發(fā)點。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基礎之上,加強課程內容建設,爭取把惠州學院《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成為廣東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二、《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的具體內容

為了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惠州學院的《新媒體概論》課程建設主要從教師隊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和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展開。

(一)教師隊伍建設。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應該由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具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教師主持建設,教學團隊應結構合理?;葜輰W院《新媒體概論》課程的教學隊伍由5人組成,其中教授2名,高級記者1名,副教授1名,講師1名,學歷均在碩士以上,年齡在35歲至45歲之間,且都是從事新聞傳播學教學與科研的一線專業(yè)教師,是一支具備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惠州學院制訂了課程團隊發(fā)展規(guī)劃、青年教師結對培養(yǎng)計劃、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計劃等,優(yōu)化了課程團隊。

1.引進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優(yōu)化教學團隊?;葜輰W院建立高級人才引進機制。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引進一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課題負責人近十多年從事新媒體與網絡新聞學教學與科研。擔任《新媒體概論》、《傳播學》、《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新聞網頁設計與制作》等課程的教學,主持2013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引進項目《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輿論研究》。還引進一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傳播學教授擔任課程第一主講,該主講教師擔任省級精品課程《傳播學》的負責人,主持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引進項目《網絡非理性輿論的社會風險研究》,對新媒體課程教學有豐富的經驗。

2.促進青年教師博士化。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一名主講教師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新聞學博士學位,選修了與《新媒體概論》密切相關的課程。該主講教師2011年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網絡公共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2年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會關系視角下網絡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與治理研究》等都是關于新媒體的研究。通過教學結合、教研結合,深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3.鼓勵教師參加學習交流和學術考察。課程主講教師先后參加過中國新聞傳播學年會、中國網絡傳播年會等學術會議,了解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與新媒體、網絡新聞學等課程教師探討交流教學經驗。教學團隊反復研究中國傳媒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新媒體與網絡新聞傳播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體系,完善《新媒體概論》課程體系設置。

(二)教學內容建設

1.更新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葜輰W院通過對國內外院校相關課程的比較分析,結合本校的教學情況,按照整體優(yōu)化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習者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增設了一系列增強學習者實際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前的課程總學時為36學時,沒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后增加了12個實踐教學學時,總學時為42學時(見表1)。

2.調整優(yōu)化課程內容,保證教學效果。關注最前沿的新媒體動態(tài),使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fā)展的前沿,保證學習者能及時獲得最新、最有用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是《新媒體概論》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首先,惠州學院調整了教學大綱,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視頻網站”、“社會化媒體”、“手機之外的移動信息傳播”等內容。其次,主講教師通過參加學術會議,把新媒體發(fā)展最新成果及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與趨勢,整理、歸納、整合為教學資源,提高課程的科學性。通過改革,《新媒體概論》的教學內容具有清晰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還具有豐富的知識點和信息量,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學習者歡迎。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設

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本課程經過近五年的建設,教學方法已從最早的老師單向授課模式,變?yōu)榻處熓谡n、學習者討論、個人和小組報告、師生互動、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多元化模式,成功地將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 習者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

2.“案例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強化實踐能力。《新媒體概論》課程在教學改革中引入“案例工作坊”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以主講人為核心,15名左右的成員組成的小團體。結合市場需求與行業(yè)發(fā)展,主講教師把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各種新媒體實際應用范例結合起來,讓學習者圍繞某個話題、案例進行討論或實踐操作,引導學習者對問題實質進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精神與動手能力。由于該教學模式強調面對面交流、參與者的互動學習以及實踐操作,所以,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多通過普通講課無法獲得的思考和成長體驗,可以把課堂上的體驗內化成專業(yè)素養(yǎng)和行為態(tài)度。課程組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習者在“案例工作坊”教學過程中積極性很高,并認為自己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3.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效果。在教學中積極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開發(fā)完善了多種網絡資源和PowerPoint的演示教材,充分利用教學互動平臺進行師生的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概論》課程利用魔燈教學平臺,建立了具有多媒體特性的網絡課堂,開展網絡教學。利用魔燈教學平臺提供的論壇、測驗、資源、投票、問卷調查、作業(yè)、聊天室、Blog和Wiki等豐富的課程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在線自主學習、在線作業(yè)、在線答疑、在線自測/考試、在線實時交流等教學活動。使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教案設計向課程設計轉型,內容設計向“資源+活動”設計轉型,教學方法從傳統(tǒng)的傳授型向傳授型、研究型、社區(qū)型相結合的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轉型。比如主講教師和學習者可以通過新媒體網絡課堂的課程管理中的資源上傳、 下載教學資源, 以達到教師與教師、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多方位資源共享的目的。再比如,通過新媒體概論的論壇或博客,學習者可以在線提問,教師可以在線答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突破空間的阻隔進行實時的同步交流,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時間進行異步交流。

(四)教學條件建設

1.教材的使用與建設。本課程早期采用中科院新媒體研究專家閔大洪研究員編寫的《數字媒體概要》作為教材,該教材在編寫中強調學理性、實用性、工具性、前沿性、延展性、交互性的統(tǒng)一。但是,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該教材部分內容難免過時。目前,該課程使用本課程主持人周海英教授著《數字新媒體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為課程的主教材,并選用了如下書籍作為參考教材(見表2):

2.課程相關資料建設。課程組成員密切跟蹤,及時購買與本課程相關的國內外最新出版的圖書、資料,并向學生推薦閱讀。比如《網絡社會的崛起》(紐曼爾卡斯特著,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網眾傳播—— 一種關于數字媒體、網絡化用戶和中國社會的新范式》(何威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微博—— 一種新傳播形態(tài)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王斌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新媒體概論》(宮承波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研究新媒體的著作。本課程組還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目前已有國內外新媒體傳播類圖書約100多種,與本學科相關期刊論文數百篇,光盤數據庫文獻資料也非常豐富。

課程團隊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跟蹤和吸收國內外有關本課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教會學生熟練使用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碩博士論文庫、傳媒學術網、傳播學論壇、中華傳媒網、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等,增強了學生自主獲取學術信息的能力。

3.網絡教學環(huán)境建設。教學改革重點之一是學習環(huán)境的改革。當前,課程學習環(huán)境的改革主要體現(xiàn)為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課程團隊在惠州學院的網絡教學平臺上搭建了《新媒體概論》的課程網站。在課程網站中,根據《新媒體概論》的教學定位、教學內容,建設了課程介紹、教學大綱、師資隊伍、教學日志、電子教材、教學課件、練習與習題、參考資料目錄和教學錄像等基本資源,并且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及時的更新。在基本資源的建設中力求涵蓋新媒體相應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統(tǒng)介紹《新媒體概論》的相關知識,既實用又易用,能共享,為《新媒體概論》的教與學提供平臺。

除了建設《新媒體概論》課程的基本資源之外,還建立了課程的立體化拓展資源。拓展資源包括:圖書資源庫、多媒體素材庫、視頻講座庫、案例庫等。在多媒體素材庫中收集了中華傳媒網、人民網傳媒頻道、新浪傳媒、紫金網、中國新聞學評論等傳媒學術網和傳媒體資訊網,每一個條目設有網站名稱、網站截圖、網站鏈接、網站介紹。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網站了解傳媒體資訊、學術動態(tài)以及前沿的學術觀點,豐富自己的傳媒知識。視頻講座庫收集了新媒體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共20場,便于學習者領略傳媒領域專家學者的風采,了解傳媒熱點話題。圖書資源庫收集了40多本傳媒書籍,每一條目設有書名、網絡購書鏈接、內容簡介、內容目錄、作者介紹等關鍵信息,為學習者拓展知識面提供參考。

三、課程建設成效

從2008年以來,惠州學院在廣播電視學專業(yè)開設了《新媒體概論》課程。經過五年的探索,課程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明確了課程定位,完善了教學體系,改進了教學方法,改善了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一支教學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2012年5月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深化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系列專題研討會上,惠州學院的《新媒體概論》課程獲同行專家、學校、學習者、社會等方面的高度贊譽,提交的教學改革論文《新媒體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2012年《新媒體概論》被評為院級重點課程,2013年被評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被學院推薦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學機構、教學團隊、學習者堅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造就真正的優(yōu)秀學習者以及惠及相關的教師和社會人士,從而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關于啟動高 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號.

[2]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Z].教高[2012]2號 .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暗示性傳播;從眾心理;網絡流言;網絡謠言;主流媒體

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條件下,用某種間接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思想。暗示“是一種相當普遍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無論在人際關系溝通還是大眾溝通中都存在著人與人之間或直接或間接的相互暗示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人際互動。”

接受暗示心理,是受眾不自覺地心甘情愿地接受新聞宣傳影響的一種受眾群體(當然也包括個體)心理。從實質上說,“接受暗示心理也是受眾自愿接受新聞導向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p>

互聯(lián)網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而社會上的每一個自然人由于繁雜的網站以及網絡系統(tǒng)擁有了多種不同的網絡身份,因而擁有了更多的接收信息的渠道。在如此復雜的網絡情況下,受眾會由于信息傳播的重復性以及廣泛度等多方面原因而受到有關信息的暗示。

一、 當前網絡新聞的暗示性傳播的諸種表象

(一) 對主流媒體新聞的揣測性解讀

首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受眾對主流媒體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差。關于“主流媒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強勢媒體”、“弱勢媒體”、“大報”、“小報”、“高級媒體”、“大眾媒體”等等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來就沒有做出規(guī)范性的甄別與界定?!按蠹揖寐爲T說,聞而不覺其非,言之猶以為是,最終導致概念的混亂和討論的混沌?!?/p>

其次,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以及互動性。對于主流媒體所的新聞信息,網絡受眾會根據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以及生活經驗對新聞信息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本身是更有益于增加受眾對新聞活動的參與度的。但由于受眾并不都經歷過新聞事件或擁有足夠的媒體素養(yǎng),因此討論的信息會存在主觀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受眾在接受某個新聞時,不免由于傳播的暗示性會同時接受網民的主觀解讀,從而對主流媒體信息進行揣測性解讀。

(二) 對網絡流言的跟風性傳播

在互聯(lián)網上,受眾所接受信息的繁雜,使受眾沒有精力去確認每條信息的真實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網絡流言的產生。“流言傳播的廣度隨其相關人員的重要性乘以該主題證據的模糊性的變化而變化。”相關人員重要性固定的情況下,我們在互聯(lián)網上所接收到的信息由于其特性而得不到證實,模糊度必然增大,流傳的廣度必然增大。因此,網絡流言由于其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得以在網絡中生存。

(三)對網絡謠言的錯誤認識

郭慶光認為,謠言指的是“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fā)生在社會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正規(guī)的傳播渠道不暢通或功能減弱的時期”。而網絡謠言則是在網絡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網絡使用者以特定的方式傳播的網民感興趣的事件、人物或者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網絡謠言以其匿名性、及時性、全球性、數字化等特征,為謠言插上了一雙翅膀,使其傳播速度比以往快千倍百倍,范圍比以往廣千倍百倍,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二、造成網絡新聞暗示性傳播的心理動因

(一) 主流媒體公信力下降

公信力是新聞媒體最主要的競爭力。由于新媒體的出現(xiàn),信息在網絡上更新變得極為迅速,受眾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信息,導致受眾對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懷疑。因較早之前的“紙包子”類假新聞、低俗新聞、有償新聞極大地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媒體公信力的集體下降。而主流媒體在與網絡媒介進行融合時,又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二) 公眾的從眾心理

新聞受眾心理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心理。受眾是整個新聞傳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受眾的心理決定著新聞的傳播效果。新聞受眾心理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

第一,新聞受眾心里的隨意性?!半S意”即憑自己的意思。新聞信息跟黨的文件的影響往往是潛在的,不易被人意識到的。所以從受眾選擇新聞有主動權的角度上看,受眾心理帶有隨意性,并不能受到人為的控制。

第二,新聞受眾心理的交融性。受眾的心理不是孤立存在的,作為社會成員的受眾、在接受媒介宣傳的同時,還常常會受到來自身邊的他人(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對媒介信息的評價、態(tài)度、情感等方面的影響。

第三,新聞受眾的互動性。是指在新聞活動中,傳者與受眾以及受眾和受眾之間通過新聞媒介或人際交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受眾心理的隨意性影響著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與抉擇,而受眾心理的交融性以及互動性影響著受眾對信息的判斷。這些因素都不是新聞媒體或者個人可以控制的。而這些特性使得網絡新聞的暗示性傳播在受眾身上成為可能。

三、應對網絡新聞暗示性傳播的策略

(一)大力維護主流媒體的傳播公信力

媒介的輿論引導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兩大要素,即媒介是否值得相信,受眾是否相信媒介??啃湃魏拓熑谓幌嘧饔玫墓帕κ谴蟊娒浇榇嬖诘幕9帕Q定媒體的影響力,也因此成為媒介引導輿論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前提。要強化主流媒體公信力,就要做到:第一,樹立有序的傳播觀念;第二,培育和優(yōu)化媒介素養(yǎng);第三,加強法律和制度保障。傳統(tǒng)主流媒體是輿論引導的中流砥柱,強化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是正確輿論引導的前提。

(二) 增加社會信息傳播的透明度

網絡日益成為假消息假新聞的集散地。要防止受眾受到網絡新聞的暗示性傳播的不良影響,就要增加社會信息的透明度。首先,需要政府的有力監(jiān)管并建立相關的規(guī)定,政府的監(jiān)管是網絡媒體發(fā)展的有力后盾。其次,媒體樹立正確的道德立場并在一定安全條件下公布信息。

(三)國家建立完整的監(jiān)管機制

1.推動對網絡監(jiān)督本身的認識深化。網絡輿論監(jiān)督是民主化、公開、平等的推動力,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政治上的民主、公開和平等,這是網絡監(jiān)督的前提和目標。

2.強化對網絡監(jiān)督的法律與約束。建立有利于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制度與途徑,促進社會成員的自我發(fā)展與社會規(guī)范化進程。

3. 形成輿論監(jiān)督的合力,對網絡輿論實行立體化引導。在分散的網絡言論環(huán)境中建立若干凡有某種權威和信譽的言論中心;建立健全管理的干預體系,幫助網絡媒體視線自律;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自律標準,加強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平衡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商業(yè)利益。

(四)受眾正確的認識信息

受眾是新聞傳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信息傳播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受眾是其最終的受益者。在網絡傳播模式中,信息的碎片化、淺表化、情緒化的表達方式弱化思維,消減大眾深度思考能力。傳播內容缺乏傳統(tǒng)媒體具有的深度。而網絡是一個大舞臺,監(jiān)管與檢測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除去政府、新聞機構與新聞人所進行的努力,新聞受眾也要學會從正確的渠道獲取信息,并用唯物辯證的心態(tài)看待每一條信息,才能確保自己收獲正確的新聞。(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方建移.大眾傳媒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蘇宏元.網絡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夏怡.網絡謠言傳播機制及其治理對策[J].傳媒觀察.2012(10)

網絡新聞傳播概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 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傳播管理

中圖分類號:TN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a)-0020-01

從傳播學的分類來看,目前較通行的是將傳播分為四類: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我們認為,網絡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絡傳播是一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類型,可以列為四類傳播。

1 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

具體的說,網絡傳播有以下優(yōu)勢。

1.1 傳播與更新速度快

網絡傳播是一種數字化傳播。它將一定的信息傳播成數字,經過傳播,數字在操作平臺上還原為一定的信息。更新速度快。網絡傳播的更新周期可以分秒計算,而電視,廣播的周期則以天或小時計算,紙質報紙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計算,紙質期刊與圖書的更新周期更長。

1.2 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報紙若多印1萬字內容,就需增加一個版,給印刷、排版、發(fā)行、成本帶來很多問題。廣播、電視更是這樣,內容要準確到幾十秒、幾秒時間,字有時要算以幾十個。網絡傳播不同存儲數字信息是硬盤。容量大的優(yōu)勢還可以體現(xiàn)在網絡傳播的專題報道和數據庫中網絡傳播可以不限時不限量地貯存和傳播信息,運行各種信息數據庫,使得讀者可以對歷史文件隨時進行檢索。

1.3 范圍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網絡傳播的傳播空間不分地域、沒有疆界,可以說,全球互通互聯(lián)的是子網絡有多大,網絡傳播的傳播空間就有多大。傳播空間無限廣闊,是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望塵莫及的。

網絡傳播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或者說物理上的空間概念,網絡信息傳播實現(xiàn)了無限阻礙化。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真實的地理隔離不存在了,網絡上的新聞傳播不是單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傳播?;ヂ?lián)網則成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1.4 多媒體傳播

所謂多媒體,就是使計算機成為一種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種感知能力的媒體,它集合了多種媒體表現(xiàn)形式(如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來傳送信息。多媒體首先必須是數字媒體。數字媒體就是通過比特來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軟盤、硬盤、光盤(包括VCD,DVD)、數字電視、計算機網絡等都屬于數字媒體。只有數字媒體才能“從一種媒介流動到別一種媒介”。

2 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傳播也也并非完美無缺,網絡傳播還存在種種不足,而且這些不足至少在短期內很難消除。主要表現(xiàn)為:信息泛濫,缺乏深刻性、權威性和可信度,造成貧富國家的差距擴大,以及盈利模式仍需創(chuàng)新。

2.1 信息泛濫

互聯(lián)網使得信息的采集、傳播的速度和規(guī)模達到空前的水平,實現(xiàn)了全球的信息共享與交互,它已經成為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不良信息的大量出現(xiàn)會使人們的視線受到干擾,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擾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擾,關從網上過濾出真正適合自已需要的信息已成為網絡受眾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絕非一件輕松的事。

2.2 缺乏深刻性、權威性與可信度

網上的新聞以及觀點評論,通常具有廣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為之折服的力度。多數網絡傳播,滿足于扮演信息平臺的角色。類似于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那樣有深度、有力度的報道,在目前的網絡傳播中還是很少見。這是由于網絡新聞太蕪雜、網絡言論太散漫之故,即便有一些有力度、有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沒;一些嚴肅的評論家還未有在網上發(fā)表見解的習慣,目前還尚未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的網絡新聞采編隊伍。

2.3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還造成貧富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一方面,在家庭計算機擁有量較高的西方國家,網絡傳播發(fā)展迅速,個人獲取網上信息非常便捷;另一方面,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溫飽問題與教育問題尚未解決,更談不上入網或從網上獲取信息。這就造成富國容易獲得信息,從而能獲取更多財富;而窮國信息閉塞,經濟更為落后。此外,在目前階段,中國目前的網民的絕對數量與相對數量都十分有限,也制約了中國網絡傳播的發(fā)展。

3 網絡傳播管理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絡日益進入家庭,各國政府面臨著一個十分緊迫的頭號題:如何對越來越膨脹的通信網絡進行管理,防止它為犯罪分子利用。對網絡傳播的的管理由傳統(tǒng)的主要由行政管理的方式轉到主要依靠技術琮理的法制管理。技術,是網絡傳播的核心力量,管理人員要想管理好網絡傳播,首要條件是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通過科技術手段來管理網絡傳播。高新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對法規(guī)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管理好網絡傳播,也要通過法制建設這個有效手段進行規(guī)范。

3.1 進一步加強技術控制

因特網上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系統(tǒng)及網絡廣告,原本以高科技為依托,為用戶提供快捷、靈活的信息服務,而現(xiàn)在,這些卻造成了信息污染傳播的媒介。世界各國正在積極研究開發(fā)信息控污技術、反病毒技術,積極防范信息污染,主要有以下方法。

(1)研究確保網絡信息真實性控制技術。

(2)對于網絡上的污穢信息和意識表態(tài)領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墻為主體的多重信息保護措施予以避免。

(3)進一步研究反病毒技術,在病毒檢測、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預防等方面增強反病毒技術的開發(fā),防止計算機病毒對信息的污染和破壞。

3.2 網絡傳播的法規(guī)管理

世界上第一關于因特網的法規(guī)是1997年有德國的《信息與通訊服務法》(簡稱“多媒體法”),提出了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線服務商)責任兩原則:一是對自已提供的網上信息內容負面責任。這個條件就是有關內容違法,并且應該也有可能組止其傳播。二是對于僅僅是提供了進入通道的網上信息不負責任。

中國政府于1996年2月發(fā)出通知,要求進入互聯(lián)網絡的計算機用戶進行登記,以便加強管理,成為率先采到法規(guī)管理措施的國家之一。1999年3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局專門了一個文件,對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對外新聞宣傳做了若干規(guī)定。2000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網絡新聞管理局,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全國互聯(lián)網絡新聞宣傳工作。在中央成立網絡新聞管理局之后,各省、市、自治多也正陸續(xù)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

為了促進我國互聯(lián)網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保護互聯(lián)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的合法權益,維護互聯(lián)網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國務院、信息產業(yè)部制定了《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互聯(lián)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依法規(guī)范互聯(lián)網站登載的業(yè)務,使互聯(lián)網站登載新聞能夠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 框文波.論網絡出版物[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5.

济宁市| 白银市| 鲜城| 汽车| 江西省| 朔州市| 瑞昌市| 永定县| 泰顺县| 肥东县| 呼图壁县| 西乌珠穆沁旗| 高唐县| 佳木斯市| 海门市| 奇台县| 盈江县| 滦南县| 奇台县| 时尚| 玉环县| 吐鲁番市| 桐柏县| 浏阳市| 六枝特区| 大悟县| 咸阳市| 达州市| 宁阳县| 仁布县| 犍为县| 全南县| 高邑县| 莱西市| 灵丘县| 邛崃市| 天台县| 石台县| 佛坪县| 霞浦县|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