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定向師范生;課程融合;課程實施
據全國婦聯2014年5月最新調查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據重慶區(qū)縣教委統計和筆者實地調查發(fā)現,農村偏遠地區(qū)小學60-7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能否科學教育留守兒童已經成為農村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而高等師范教育改革特別強調職前職后一體化,重視理論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留守兒童問題自然的成為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和主題,而面向農村定向師范生培養(yǎng)中更需要關注留守兒童教育。
2013年,重慶市在全國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學歷的免費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面向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及村小和教學點定向培養(yǎng)。這些師范生未來的教育對象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因此,師范院校就應該積極引領小學全科師范生在職前教育中高度關注和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課程融合”是小學農村全科師范生關注留守兒童最佳方式
師范生該如何來關注留守兒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兒童教育的相關素養(yǎng)?一般師范院校通常是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展專題講座和培訓、開展志愿者幫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會調查等方式關注和了解留守兒童,這些方式時間較短、內容缺乏系統性,對于那些非定向師范生是恰當的,而對于農村定向師范生是遠遠不夠的。
農村全科師范生應該在大學學習中全程全面關注留守兒童。從農村定向師范生進入大學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就已經和農村留守兒童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兒童發(fā)展為本的今天,小學教育應該拋棄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賦予一個公民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基本素質”,如果師范生眼里沒有真實的孩子,沒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在師范學習中滿足于知識堆積和簡單的技能訓練,在入職后就無法勝任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而占農村學生總數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方式決定了其身心發(fā)展過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農村師范生應該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兒童的特性、問題、需求、規(guī)律、教育策略等系統全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為其他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發(fā)展奠定基礎。
如何才能夠讓全科師范生全程全面關注留守兒童并提高相關素養(yǎng)?除了開展上述的一般師范院校的關注行為外,更需要把留守兒童教育納入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實施之中,這樣可以實現留守兒童教育與傳統師范課程的多角度、多層次有機融合,使留守兒童問題貫穿在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始終,并通過多樣的課程實施渠道和方法來落實。
二、留守兒童教育與定向師范生培養(yǎng)的 “四級”課程融合模式
通過學習留守兒童相關課程,師范生需要形成哪些專業(yè)素養(yǎng)?既要了解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宏觀的社會背景,又要了解學校微觀的現實狀況;既要了解普遍特點和問題,又要形成個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養(yǎng),又要有實踐技能的提升。要實現上述全面的學習目標,我們認為不能僅僅開始一門專門課程,而是要通過“開設留守兒童教育獨立課程、教育類課程開設相關專題、學科教學法有效滲透、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積極介入”等“四級”融合課程模式來落實,這樣的課程設計保證了內容的全面系統性、時間的全程持續(xù)性、空間上校內校外統整性,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一級是開設留守兒童教育專門課程,實現課程和其他教育類專業(yè)課程的融合,該課程是一門實踐導向、問題中心課程。該課程應該在學生系統實習開始以前的三年級開設,這樣能夠充分運用頭兩年所學的基本原理,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具體而言,該課程應包括以下主要板塊:留守兒童產生的宏觀社會現狀和趨勢;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兒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內容;學校班級教學、個別教學、班隊活動、生活關懷、心理疏導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會支持體系、家校合作等支持體系建立與用作等專題,通過系統學習,讓學生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形成科學理念,掌握扎實的技能技巧,同時建立起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級融合模式為在教師教育專業(yè)基礎課程中實現“專題融合”。在前兩年開設的教育類專題基礎課程中,通過開設和課程相關的專題講解,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獲得關于留守兒童的專題性認識,為后期的系統學習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在小學教育學、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小學生健康教育、小學班隊活動、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中開始相關專題。小學教育學主要從教育與社會角度切入,讓師范生認識了解留守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發(fā)展趨勢;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以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問題為切入點,讓師范生把握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課程將以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為主要切入點,分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現狀成因和解決途徑,通過模擬實訓,學生掌握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般疏導方法;小學班隊活動課應以“學校關愛留守兒童的支持體系、社會服務支持體系建立、班隊活動設計實施”等主題展開,引導師范生重視集體活動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引導作用和彌補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課程應引導師范生以留守兒童為關注點設計研究課題,制作調查問卷,開展調查走訪等,掌握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一般研究方法。通過上述專題學習,師范生可以從多角度對于留守兒童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級融合模式是在學科教學法和實踐課程中滲透式融合。小學農村全科教師要學習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法,通過與留守兒童相關的知識點的講解,教育案例的選用等方式,側重加強師范生對留守兒童開展教育的實踐教學能力。
具體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會課教學法中,要引導師范生關注留守兒童品德發(fā)展的問題和需要,重點掌握加強孩子(特別是寄宿制留守兒童)自立自強品質培養(yǎng)和自律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法中,要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現狀,引導師范生掌握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在作業(yè)設計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兒童的區(qū)別;在體育健康課程教學法中,要引導師范生關注留守兒童身體發(fā)展特點,掌握培養(yǎng)留守兒童體育興趣的方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法中,要引導師范生結合留守兒童特點和需要設計各種積極有效的實踐活動,引導孩子健康發(fā)展??傮w而言,要讓師范生在學科教學法學習中系統掌握讓留守兒童愛學習、會學習、實現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級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課堂積極介入留守兒童教育。在師范學校的課外活動中,通過開展“農村教師的使命”主題征文、“區(qū)縣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科研實踐活動、農村同學撰寫“農村留守兒童個案分析報告”等課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留守兒童。見習和實習要引領師范生做好留守兒童的觀察研究、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案教育;在暑期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中,引導定向師范生回到區(qū)縣農村小學,利用學校條件,通過開展各種可行的興趣活動,和“未來的學生們”建立情感上的聯系,同時通過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了解孩子們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學技能。
通過上述“四級”課程融合,實現了全科師范生對于農村留兒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統化的關注,保證了學生在入職之前形成較強的留守兒童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
三、建構留守兒童教育課程實施的“四級立體平臺”
上述“四級”課程側重從不同角度培養(yǎng)師范生留守兒童教育綜合素養(yǎng)。不同課程形態(tài)和存在方式決定了實施途徑和方式的差異性,針對“四級”融合課程,需要構建留守兒童教育課程實施的“四級立體平臺”,為課程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師范生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系統綜合能力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級課程目標的實現所依賴的主要渠道就是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要充分考慮到課程體系的融合關系,要注意內容的側重點,要強調一級獨立課程的專門性、二級教育類專題融合課程的理論實踐結合性,三級學科教學法課程的實踐性。在方法上要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多用案例和事例,聯系重慶實際,從而總體上實現課堂學習和未來工作實際的緊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培養(yǎng)師范生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意識和習慣
學校要為學生開展上述課外實踐活動創(chuàng)建平臺,學校要為農村定向師范生購置專業(yè)圖書期刊,為學生開展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活動提供條件支持和經費保障;專業(yè)教師要為學生的社會調查和個案觀察等學術性實踐活動提供專業(yè)技術支持;學生管理部門要對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提出具體要求。通過上述努力,在定向師范生中形成關于留守兒童,關注未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習慣。
(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搭建交流平臺,培養(yǎng)師范生關愛農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學農村全科學生采用的是訂單式培養(yǎng),他們未來的就業(yè)去向已經明確。高??梢猿浞掷脤W生來源集中的特點,在暑期社會實踐中,組織同一區(qū)縣的學生選擇2-3所留守兒童集中的小學,在每個小學建立一個“行知學堂”,把那些無法和父母團聚的留守兒童組織起來,開展興趣培養(yǎng)、課業(yè)輔導、安全講座、心理輔導、科普知識講座、拓展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通過這個方式,讓全科教師更早的接觸農村教育,了解留守兒童,從而培養(yǎng)他們“傾心于農村教育、熱愛農村兒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農村情感”
(四)通過“四年一貫遞進式”實習實訓,促進認識深化和能力提升
見習實習是學生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現狀,直接接觸留守兒童并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時機,師范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將豐富學校所學的關于留守兒童的認識,又為后續(xù)學習指明的方向和目標。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第一年,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校,對于見習班級和學校的留守兒童狀況有一個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觀把握,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第二學年,從整體關注轉向個體關懷,引導從事助教的師范生自主觀察學生個案行為表現,記錄留守兒童相關事件,對班主任和老師的開展訪談,深入細致的了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養(yǎng)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等方面的特點和問題,對于未來的教育對象做到心中有數。第三學年,學生通過試教試做,撰寫試教試做日志,分析留守兒童在教學方面和班級管理方面的特點、問題和應對策略等。第四學年,學生將有一個學期集中實習,這將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留守兒童,并開展系統的教育活動。實習教師要以小組形式帶著留守兒童研究的小課題進入實習學校,在實踐中研究預設問題并最總形成研究報告;實習教師要從專業(yè)角度發(fā)掘留守兒童典型個案,并要制定促進留守兒童改進提高的行動方案,特別是幫助問題留守兒童在學業(yè)上,行為和心理上的健康發(fā)展,最后形成文字檔案;鼓勵實習教師在實習學校開展心理咨詢,做好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與咨詢的記錄,要求實習教師在班上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1-2次班隊主題活動,并通過家校合作幫助孩子成長;同時要求學生在實踐中記錄和整理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和困惑,帶回學校在最后一個學期做深入研究。
通過上述平臺的協同運作,農村全科教師在入職之前就已經充分了解留守兒童,真心關愛留守兒童,細心研究留守兒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兒童專業(yè)教育能力和信念。在這樣模式下培養(yǎng)成才的農村全科教師必將成為實現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新動力,成為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生力軍。
特殊教育專業(yè)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設以來,培養(yǎng)了大批從事殘疾人研究、康復和教育的專業(yè)人員,但是隨著特殊教育對象的復雜化,特殊教育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鑒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專業(yè)本科生不能很好適應特校一線教師工作的客觀現實,各高校不斷調整特殊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作為特教學科重要基礎課之一的心理學課程課程設置首當其沖,根據以往資料顯示,很多師范院校在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計劃中單獨設置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等相關課程,而且在心理學等其他專業(yè)的課程計劃中也設置有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1]綜觀目前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建設在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中的現狀,其課程建設基本上有三種取向:一種是以學生的障礙類型為導向,開始介紹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心理與教育的系列課程;[2]另一種是追求特殊教育學學科體系自身的完整, 開設特殊教育導論、特殊教育哲學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論,課程設置過于偏重教育學科本身,康復學、心理學、醫(yī)學等課程的建設比較薄弱。如心理學相關課程只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等專業(yè)課,忽視了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學習。第三種是以心理學相關課程為主導,比如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了心理學特殊教育方向,重慶師范大學開設了特殊教育(特殊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除此之外,在職教師也普遍認為心理學對于教學很重要,比如學者甘昭良將特教學校教師的知識技能分為六類,即:普通教育理論知識、特殊教育基礎知識、教師基本技能、弱智兒童教育基礎知識、聾童教育基礎知識、盲童教育基礎知識。在對“普通理論知識”的態(tài)度上,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被大多數被試(76%)認為是重要的,而分別有一半以上被試認為普通教育學(57%)和普通心理學(53%)重要。[3]
H師范大學在多次研討的基礎上,將特教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明確定為“了解國內外特殊教育發(fā)展趨勢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高的特殊教育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各類特殊學校、特殊教育科研機構、殘障人士福利機構、特殊教育管理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本文根據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以及結合文獻資料,對 2013級、2014級和2015級本科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從學生視角深入探討特殊教育專業(yè)心理學課程設置問題,以供全國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參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為主,編制《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本科生對心理學課程設置的調查問卷》,并通過預調查和專家評審,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問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專業(yè)2013、2014和2015級本科在校生發(fā)放問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數據以統一格式錄入,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在問卷法的基礎上,筆者還采用非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對象為特殊教育專業(yè)在校生,2013級7名,2014級7名,2015級7名,以口頭訪談方式完成。
三 結果與分析
1 心理學課程看法數據與分析
從調查數據看(表2),總體上,在校本科生對專業(yè)課程總體設置滿意度處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為“一般”(占9.3%),1.0%認為心理學課程不重要;2013級在校生認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兩人個人認為“一般”,無人認為“不重要”。
通過數據可以得知,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在校生意識到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很重要。筆者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個人訪談以及文獻法來分析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對心理學課程了解不是很深,認為特殊教育專業(yè)就是學好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就行了,沒有必要過多地涉及心理學。與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認為心理學課程開設很有必要,這是因為由于他們對特殊教育專業(yè)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實習,讓他們意識到了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對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學課程開設方式數據與分析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發(fā)現,總體上56.2%的學生認為心理學類知識雜糅在教育學類課程比較好,43.7%的學生認為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比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級在校生16人認為心理學單獨開設比較好,16人認為心理學滲透在特殊教育課程中比較好,與之相比的是,2015級在校生只有11人認為心理學課程單獨開設比較好,大三學生在傾向于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方面明顯高于大一學生。
通過訪談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yè)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學習普通心理學之類的課程比較吃力,而教育學容易接受,因此傾向于滲透性課程的學習,比如某學生認為《特殊教育導論》中關于心理學的知識能夠很好地和教育學結合起來,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傾向于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在校生,認為心理學課程單獨開設有助于對心理學進行系統的學習,而滲透性課程關于心理學的知識比較零散。
3 心理學課程需求數據與分析
通過表4數據可以得知,學生喜歡或者想要接觸一下心理學類課程;特殊兒童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特殊兒童診斷與評估>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咨詢與輔導類課程,2013級、2014級在校生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診斷與評估、特殊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咨詢與輔導都比較感興趣,而2015級在校生相對來說只對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診斷與評估、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比較感興趣。
筆者在訪談時發(fā)現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開設課程較多,大三開設課程較少,所以大一、大二對心理學課程的需求程度沒有大三高。而大三學生中一部分學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夠開設一些諸如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心理學課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認為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特殊幼兒,因此希望多開設心理學課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課程比較多,學習和考試壓力比較大,所以心理學課程的選擇意愿較小。
通過數據(表5)可知,總體上來說,學校希望開設課程類型為咨詢與治療>應試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見在校生意識到了特教專業(yè)技術性比較強,學習技能型知識意向比較強。年級上相比,從大一到大三,應試與考研、咨詢與治療呈現遞增趨勢,原因是因為大三面臨擇業(yè)或繼續(xù)深造的選擇。
4 心理學與特殊教育學科關系數據與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認為是兩個單獨的學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認為對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心理學課程是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訪問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學生都是通過調劑的方式被錄取到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對專業(yè)學習興趣不高,對特殊教育專業(yè)了解程度不深,認為特殊教育學就是學習特殊教育基本理論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實習期間感覺只能用一顆愛心去擁抱特殊孩子,無法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對技能型知識需求比較強烈。另外,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或者正準備參加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對于他們來說,學好心理學并且通過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有利于自己的學業(yè)。
除此之外,在與在校生進行訪談時,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學生認為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對本專業(yè)的發(fā)展很有用,但是感覺學期結束好像什么都沒學到。學生在特校實習時對技能型知識需求比較強烈,而學校開設的課程卻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四 討論與建議
結合問卷調查數據以及訪談所得資料,發(fā)現存在以下問題:大一新生對特教專業(yè)了解不深,所以在學習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數在校生認為心理學課程很重要,但是在課堂學習中卻又很吃力,部分學生感覺雖然學到了很多知識,往往期末考試結束后,所學的內容也就忘記了;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容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整合優(yōu)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議。
1 讓在校生對特殊教育專業(yè)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通過訪談以及查閱資料發(fā)現,大多數在校生都是通過高考調劑的方式被錄取到特殊教育專業(yè)的,結果就是他們不知道特教專業(yè)是學什么的,未來可以從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學生直接排斥這個專業(yè)。所以,針對大一新生,有必要讓他們對特殊教育專業(yè)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不僅僅如此,還要對特殊教育學科有一個了解,讓他們知道特殊教育是一個復合型學科,其中康復學、心理學、教育學都是其中重要基礎學科,缺一不可。
2 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
2010年以來,開設特殊教育專業(yè)的院校超過四十所,呈快速增長趨勢,如何培養(yǎng)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很多學校都在考慮的問題。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實施者,教師的師德、治學態(tài)度和教學理念,以及在課程知識領域的認識水平,對課程建設成果和水平起關鍵性作用。因此我們非常強調教師持續(xù)的專業(yè)成長。“特殊教育心理課程如何實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者——教師的理念與態(tài)度,這將直接影響該課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學層面實施,并轉化為行為,縱觀我國新興特殊教育專業(yè)院校現狀,大部分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都是剛剛畢業(yè)的碩士生,他們教學經驗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導課堂教學。[4]而心理學類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最高,不僅僅要具備特殊教育專業(yè)背景,還要具備心理學背景,但是同時具備特殊教育和心理學背景的教師很少,另外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備課時只備課程而不備學生,不了解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他們需要什么,其他課程講授了哪些相關的內容。
3 加強與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課程標準
一、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課的特點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生源主要來自于初、高中畢業(yè)生,在招生中一般不進行專業(yè)課考核,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幾乎沒有音樂專業(yè)知識,大多數學生從未接觸過鋼琴,對鋼琴學習的沒有興趣,缺乏動力。
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課一般為小組課或集體課形式,學時量過少、學生人數較多,導致學習鋼琴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在課堂上很難及時有效的練習、鞏固和消化。
那么,在有限的課時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育理念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音樂教學法之一。它不是學習高深的音樂技能,而是重在開發(fā)人的潛能,可以說奧爾夫是關于音樂的啟蒙,是學習其它音樂的起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打破了科學的系統性,擺脫了科學對音樂的桎梏,更有利于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奧爾夫的音樂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的音樂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
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兒童進行音樂教育,并把對兒童音樂教育看做是培養(yǎng)完善人格的基礎教育,對音樂啟蒙期的學前教育學生同樣適用。它通過親身體驗,鼓勵、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興趣。
這樣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理念恰恰適合解決學前教育鋼琴課中出現的問題。
三、如何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課中滲透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之聲勢在鋼琴演奏基本功訓練方面的滲透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聲勢---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fā)出聲響的一種手段。其基本形式與方法:拍手、跺腳、拍腿、捻指。
任何樂器的演奏(包括打擊樂器)都要求雙肩、雙臂的支持與放松,拍腿可以單獨作為鋼琴演奏的準備練習。過去的鋼琴教學向來只在中央C上下兩個八度位置彈,兩肩要放松是很難找到感覺的,故老式教法的初級階段十個有九個兩肩兩個大臂是緊張的。所以,拍腿練習首先就是找到這種自肩開始的?殺圩勻綬潘傻嘏拇虻母芯酢?
聲勢在鋼琴基本功訓練中的滲透,不但能很使學生體會到放松的感覺,還會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對原本枯燥無味的基本功練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之節(jié)奏教學在鋼琴讀譜基本功訓練方面的滲透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節(jié)奏教學可以培養(yǎng)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提高讀譜能力、發(fā)展音樂感、發(fā)展音樂表演技能的基礎。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以后的幼兒教育工作中的兒歌彈唱或歌曲表演唱等,都會涉及到讀譜。
以兒歌彈唱曲目《十只綠瓶》為例:
曲中出現了許多附點音符的節(jié)奏,對于學生來說右手旋律部分的附點音符和左手伴奏部分的單純音符對位是難點。那么,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節(jié)奏游戲,來解決難點。首先,請學生以拍手的形式,以四分音符為單位拍,打出穩(wěn)定拍子,重復幾小節(jié),直至拍子可以勻速穩(wěn)定進行。接著,一起按樂曲中的節(jié)奏進行讀歌詞練習(穩(wěn)定拍子繼續(xù)穩(wěn)定進行),將歌詞按節(jié)奏讀熟。再將穩(wěn)定拍子變化問以八分音符為單位拍的進行,繼續(xù)加入歌詞節(jié)奏朗讀。最后,把讀歌詞變?yōu)槌柙~。如此訓練下來,學生很快會掌握這種節(jié)奏,以及左右手的對位。而且,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這種節(jié)奏訓練適用于各種較難的節(jié)奏的讀譜,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想象力,化繁為簡。使單調的節(jié)奏充滿色彩。
3、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之手勢教學在鋼琴聽力訓練方面的滲透
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彈和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想要彈得好,就要聽的準,明確彈的是否正確,想聽的準確,首先要有音高的概念。然而,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音高是很抽象在東西。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手勢教學?D?D柯爾文手勢,正是可以使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直觀、形象的最好手段。
教學中,應恰當地運用柯爾文手勢。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勢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勢再輔以不同的空間位置,可使學生產生對音符唱名及相對音高的聯想,將學生覺得難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視覺化,形象化。讓學生學著用手形的變化及手位的高低調節(jié)來學唱簡單的音階,這樣邊唱邊動學生們很感興趣,于是對識譜的畏難情緒在不知不覺地減弱了,并且音準的準確性大大的提高了。在彈琴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彈錯音或忘彈升降記號等情況,因為對音高有了概念,自然就會很容易發(fā)現并改正。
【關鍵詞】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綠皮書;沃諾克報告
多年來,英國社會一直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諾克報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來,英國整個特殊教育政策開始向融合教育發(fā)展?!?〕英國在其早期教育原則中明確指出:“幼兒不能因種族、文化或宗教、母語、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別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保▽幷?,2001)本文擬從近年來教育政策發(fā)展、教育參與人員和教育實踐等方面簡述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為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一、英國學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國的教育政策重視特殊兒童教育權利的獲得,重視對特殊兒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慮到家長參與以及家長與專業(yè)人員合作的重要性,這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提出要關注學前兒童的早期健康和發(fā)展,對兒童早期發(fā)展存在的困難進行鑒別,還要關注兒童家長及專家參與的重要性,強調訓練者應從兒童的利益出發(fā),與兒童家長合作,同時從其他專家處尋求幫助及引導。〔2〕1978年沃諾克報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為英國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這個報告中,融合教育按層次由低到高被分為:場所融合,即在普通學校中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服務,但特殊兒童不屬于普通班級成員;社會融合,即特殊兒童在普通班學習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兒童成為普通班級中的一員,教師全力幫助特殊兒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3〕1997年,英國政府頒發(fā)了特殊教育綠皮書,要求所有學前兒童均要在普通學校注冊,同時建議優(yōu)先考慮對存在感官障礙、肢體障礙或中度學習困難兒童的融合教育?!?〕
2001年,英國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實施章程,提出要在學前教育環(huán)境中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該章程規(guī)定,一旦兒童被鑒別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應及時采取早期干預措施。該章程同時賦予兒童家長更多知情權,也強調要成立有效的多學科工作小組,為特殊兒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務?!?〕
二、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參與人員
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強調多機構間的互相合作。學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衛(wèi)生、社會服務、志愿者機構等部門的相關人員以及兒童家長的參與。這些融合教育參與者分別具有不同的職責,他們的相互合作促進了學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兒童的發(fā)展。
在教育部門中,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yè)人員包括教育心理學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師、視/聽/語言障礙行為支持教師、融合教育協調員以及學習輔導教師。這些專業(yè)人員主要負責參與學前兒童的法定評估,鑒別學前兒童的發(fā)展困難狀況,為融合教育教師及家長提供教育建議,并為融合教育教師提供專業(yè)培訓。其中融合教育協調員和學習輔導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任務。融合教育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前特殊兒童的特點,為兒童提供可獲得的資源;對融合教學提供建議,進行融合教學示范,監(jiān)測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質量及效果;為教師提供專業(yè)建議,幫助教師正確處理與特殊兒童及同事的關系,為教師提供專業(yè)培訓;與特殊兒童家長保持合作關系等?!?〕學習輔導教師必須了解學前特殊兒童的不同需求,與教師討論對兒童有利的課程安排,增加兒童學習主流課程的機會。同時,學習輔導教師還應經常使用開放式問題向兒童提問,鼓勵兒童討論所學知識及他們理解的內容,為兒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機會。學習輔導教師必須記錄兒童的學習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對兒童的影響效果。此外,學習輔導教師要經常與任課教師溝通,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兒童的發(fā)展?!?〕
衛(wèi)生部門的參與人員包括一般干預者、健康狀況巡訪員、兒科醫(yī)生及兒科顧問、
學校健康服務人員、言語語言治療師、生理治療師、職業(yè)治療師、聽力/視力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還包括其他參與人員,如兒童精神疾病護士、精神疾病顧問、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和其他領域工作者。衛(wèi)生部門的專業(yè)人員主要在幼兒入學評估中提供醫(yī)學方面的評估診斷以及干預意見,具體責任包括:鑒別兒童生理問題,對兒童的特殊需要進行鑒別和診斷,定期監(jiān)測兒童發(fā)展狀況,及時與兒童家長聯系,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預訓練策略,監(jiān)控干預訓練過程及特殊教育服務質量等。
社會服務部門中參與融合教育的專業(yè)者為社會工作者,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能,通常與專家小組一起工作,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一些專業(yè)技能和資源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服務。如果兒童家庭在為特殊兒童提供適當服務時出現困難,社會工作者會評估兒童家庭的困難情況,為兒童家庭提供指導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就某些問題指導兒童家長向相關機構或專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關機構或專家的幫助后,社會工作者會經常對這些家庭作巡訪,并提供適當的支持??傊?,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在家庭情境中對兒童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干預支持,推薦兒童到相關機構接受服務,監(jiān)控兒童及其家庭情況,向家長提供建議等。
志愿者支持機構通常是一些慈善機構。志愿者機構主要負責向公眾宣傳融合教育觀念,為特殊兒童提供午餐,對融合教育者進行培訓,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數據等。
三、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實踐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來,英國的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學前特殊兒童逐步走向主流學校,參與普通同伴的學習活動。
在英國,教師注意充分發(fā)揮學前特殊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全方位調動兒童的能力,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兒童多種智能的參與,通過兒童喜歡的教學方式吸引兒童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兒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對需要培養(yǎng)聽覺技能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討論、口頭反饋等方法;對需要提高視覺能力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看錄像、繪畫等方法;對需要加強運動知覺能力的兒童,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讓兒童觸摸教具,進行實際操作,促進兒童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8〕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促進了全納教育思想的推廣和傳播,但是離真正的全納教育還有一定距離。英國學前融合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學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對教師的融合教育觀念進行調查,發(fā)現僅有40%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是現實可行的目標,認為自己已具備相關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不足1/3。〔9〕如果教師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缺乏專業(yè)知識技能,缺少相關資源支持,英國政府正努力開展的融合教育實踐將很難進一步發(fā)展。政府部門需要調撥更多資金用于融合教育實踐,培訓更多專業(yè)教師,為融合教育實踐提供更多支持。
學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雖然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無法證明融合教育的績效,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利弊眾說紛紜。例如,有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大有裨益,卻影響了正常兒童的受教育情況?!?0〕因此,開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實踐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資料,有利于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融合教育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4〕陳明聰。英國融合式教育政策的發(fā)展與爭議〔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華。全納教育之爭。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3〕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一、牢牢把握辦學宗旨,明確辦學目的
中等師范學校是培養(yǎng)幼教、小教師資的搖籃,根本職能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才。目標是在加強基礎知識教育培訓、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注重社會的需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具備學前教育專業(yè)知識,具有保育、教育基本能力的學生”。這是辦好中師學前幼教教育的應有理念和大前提。
二、注重師德的養(yǎng)成,奠定“德高”的基礎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便是“師范”的本質,至今也是為師者的資格依據。我們是教師的教師,更應走在學生前面。俗話說“師高弟子強”,為師者的知識技能固然重要,而道德品行的優(yōu)劣卻深刻地制約和影響著被教育者的思想行為。科學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者當先受教育。很難想象一個缺乏道德使命感、無工作責任心卻強于算計、信口開河的老師能教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各種思潮并起的特殊歷史時期,強調師德不僅僅是教學的需要!一個教師的道德意識,在很多時候甚至比傳授知識更重要。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首先講的不該是他的智商有多高,排在首位的,應當是師德?!暗赂摺辈拍転椤胺丁?。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師德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人認為教師只要和孩子唱唱跳跳、鬧鬧玩玩就可以了。這種認識是偏頗而表面的。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心智發(fā)育正處于感性的形象記憶、好模仿而非理性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基本上是無準則,更多的只是機械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他們都是新奇而有著強烈示范作用的,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學好人”,自然,如果跟了不好的人,就會學不好的東西,這就必然地為孩子將來的路設下了不應有的障礙,甚至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所以為師者尤其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給孩子們留下可模仿的良好行為形象。其內容實質是愛!這是師范學前教育內容的應有之義。“德高”才能為“范”。筆者這里套用古詩的形式:“愛心最是有情物,化做春雨潤童心!”只有用心去關愛孩子,才能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時代、社會認可的教學質量。這是師范教育必須的道德養(yǎng)成教育。
三、強調相對廣博的學科文化知識培養(yǎng),具備“一碗水、一桶水、長流水”的積淀,保證“學高”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