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經濟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激勵;管理思想;資本雇傭勞動;勞動者占有資本
現代“激勵機制”是關于企業(yè)所有者與經營者如何分享經營成果的一種契約,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使企業(yè)經營者與所有者利益相一致,使前者在努力實現企業(yè)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美國微軟公司無疑是這方面成功的典型,該公司從1986年3月股票上市以來,股價多次創(chuàng)出新高,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成就了成千上百個百萬富翁。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總結其經驗時寫道:“微軟公司以股票期權方式讓它的大部分雇員們共享產權,一直是意義重大和成功的,其重要性和成功超過了任何人的預料?!保ū葼?#8226;蓋茨著:《未來之路》)微軟公司通過股份參與的方式激發(fā)員工創(chuàng)造性、充分調動員工努力工作的積極性等方面,均使員工持有的股票增值,實現了公司目標與職工目標的統(tǒng)一,推動公司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市場經濟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回報。它不僅使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并對未來企業(yè)管理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從支薪制到分享制,強調“激勵相容”
現代企業(yè)理論認為,在企業(yè)中,不同參與者(要素所有者)之間在收入分配和控制權上的不對稱的合約安排是企業(yè)的顯著特征。企業(yè)不僅是一個契約的組合,而且是一種不完全契約安排。這種不完全性是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制訂和執(zhí)行完全契約的不經濟性等原因導致(保羅•米爾格羅姆,1944)。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必然有某些權利沒有被契約所明確而“剩余”下來,稱之為“剩余權利”,它包括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這種剩余被認為是非對稱分配的,應該歸資本家即資本的所有者占有,即剩余權利依附于資本。
現代公司的實踐為這一理論做了最好的注腳。在現代公司中,能力與資本往往是分流的,有能力而無資本者(包括職業(yè)經理和普通勞動者)領取固定工資,有資本而無能力者(指無經營能力)占有全部剩余。這種由支薪經理管理的企業(yè)被稱為支薪公司。這種公司在工業(yè)化社會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但其存在的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即過度分散的股東(剩余索取權)會給員工和經理們偷懶或追求個人福利大開方便之門,使公司目標可能與員工目標不一致甚至相反,從而降低企業(yè)的效率。因為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中,企業(yè)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整體,在各個層次之間都存在著委托———關系。由于委托與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經理和員工的行為便存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障礙問題。逆向選擇使得企業(yè)無法掌握每一員工的勞動態(tài)度、工作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员氵\用最有效的激勵方法;道德障礙使得企業(yè)在明知員工沒有努力工作時無法施以相應的懲罰。同時,由于現代化大生產中分工越來越細,協(xié)作越來越密切,整個企業(yè)生產具有團隊特征,于是準確判斷和計量在團隊中每個員工的努力程序便十分困難,在企業(yè)團隊中常會出現偷懶、“搭便車”動機和現象。在解決上述問題時,歷史的進程是這樣的。首先,以剩余索取權來激勵企業(yè)監(jiān)督者,在支薪制企業(yè)中賦予所有者的“監(jiān)工”身份及相應的剩余索取權,這時,付給員工固定的或與個人努力成正比的工資后,產出越多,所有者的剩余也越多。但這種產權安排并不能有效地調動經理人和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建立在標準化、程序化基礎上的工業(yè)社會,以不承認任何人格力量的流水線生產幫了監(jiān)管者監(jiān)管工人的一個大忙。盡管職工擺脫了在工場手工業(yè)時期所有者對勞動過程的直接控制,但高度細分的技術分工和工種劃分又使得員工的人力資本被某一特定的生產環(huán)節(jié)或崗位支配著。以技術分工代替社會分工,將對生產過程的技術步驟直接化約為對工人工作的安排,因而借助于對工作程序和時限精確設計,操作過程變成了可以預測、便于檢查和監(jiān)督、績效易于評價的“科學化”分工協(xié)作過程,這樣,監(jiān)督者可以從整個流水線運轉情況來監(jiān)督各個工序的操作情況。這時,人力資本與其說是被薪金所“激勵”,不如說是被外在物質環(huán)境所“壓榨”。其次,對傳統(tǒng)激勵機制進行修正,包括將部分股權給予高層經理人員,以股票期權方式使報酬更富激勵性等,目的是通過強調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實現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長期協(xié)作。這種修正對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目標的作用越來越小,因為經理人員只是人力資本中的一小部分。而廣大職工仍被排斥在參與剩余分配的范圍之外。相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卻使廣大員工與企業(yè)的契約具有了更大的不確定性。表現在:隨著服務社會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整個社會組織生產的內涵和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標準化經濟向非標準化經濟、常規(guī)型經濟向創(chuàng)新型經濟轉變;員工的獨立人格日益凸現;工業(yè)社會中的技術分工劃分的工序單位正被信息社會中各個相互獨立的決策主體所代替;員工對自己行為和周圍環(huán)境有了更大的支配權。
可見,支薪制由于其內在缺陷的存在,已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已走過了它的鼎盛時期,取而代之的將是分享制,即勞動者(包括員工和經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剩余的分配。分享制通過把企業(yè)經營績效在所有者、經理人員和員工中分配實現了“激勵相容”,把企業(yè)目標轉化為個人自覺遵守的目標,減少了企業(yè)治理結構中的不合理行為,最終能提高經濟效率,這是一種趨勢。
二.從“資本雇傭勞動”到“勞動者占有資本”,強調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企業(yè)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在人類社會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化社會轉化初期,甚至到工業(yè)化社會的中期,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社會分工協(xié)作體系尚未成型,生產經營活動對人力資本的要求很低,而非人力的資本卻相對稀缺,且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態(tài)上相分離,使這種稀缺的人力資本成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一旦被投入企業(yè)就很難任意地退出企業(yè),成為企業(yè)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因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獨享企業(yè)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權,出現了資本雇傭勞動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古典企業(yè)。隨著社會化生產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協(xié)作體系日益發(fā)達,社會市場機制日益完善,使非人力資本的社會表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其所有者大大降低了對投入企業(yè)的風險承擔,并且可以在各種社會表現形式之間根據風險最小化原則進行轉換。這時,實物形式的非人力資本如機器、廠房等可轉換成貨幣形式,而貨幣形式的非人力資本又可轉換成股票、債券等形式,反過來也是可行的。在日益完善的市場體系中,這種轉換十分便利和快捷,因而使非人力資本所有者進出企業(yè)&包括行業(y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使其逃避企業(yè)投資風險具有了現實可能性。例如,非人力資本所有者以股票形式投資于企業(yè)后,可在股票市場上運用價格機制謀取自己的投資收益。股東可根據股票市場所獲得的信息,選擇有成長性和發(fā)展前景、經營業(yè)績良好的績優(yōu)股,期望從績優(yōu)股的股價升高中獲取收益。反之,如果股東得知持股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將下降,甚至會出現虧損時,股東就會及早從績劣股中退出。
當非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yè)的關系逐步弱化時,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yè)的關系卻在逐步強化。因為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將使人力資本的專用性不斷強化。正因為人力資本在自然形態(tài)上與其所有者不可分,在社會形態(tài)上具有專用性特征,所以,當人力資本所有者將自己投入某一特定企業(yè)時(包括行業(yè))就會對該企業(yè)(包括行業(yè))產生依賴性和長期效用預期,希望自己投入企業(yè)的時間和精力能在企業(yè)中得到回報。如果退出原先進入的企業(yè)必然會對自己造成損害。這種損害的存在成為人力資本所有者選擇進入和退出企業(yè)的客觀障礙。另一種障礙來自于人力資本的群體性。單個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yè)集體有歸屬感,他在為企業(yè)做出努力時,也以相對長期的時間投入和精力投入形成了個人與集體之間特有的信任、友情、集體榮譽等無形人力資本,以及集體創(chuàng)造的以共有財富形式存在的個人受惠的公共財產。這些財產只有存在于企業(yè)中才能分享,一旦離開企業(yè)便失去了分享的機會。可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力資本所有者將成為企業(yè)風險的承擔者。
人力資本所有者不僅是企業(yè)風險和承擔者,也是企業(yè)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從重農學派學者魁奈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起到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論,再到的科學勞動價值論,已有許多文章進行了論證,本文不再詳述。在微軟公司實行的股份參與制即是這一觀點的實證。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yè)剩余的分享,不僅實現了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產權,而且實現了企業(yè)財富分配原則從貨幣擁有者向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轉移。當企業(yè)財富分配以財富創(chuàng)造者為本時,人力資本所有者實際上就支配、控制著企業(yè)的非人力資本,“勞動者占有資本”的企業(yè)制度就會代替“資本雇用勞動”的企業(yè)制度,這也是一種未來的趨勢。
參考文獻:
[1]CreedyJandKWhitfield.TheEconomicAnalysisofInternalLabourMarkets[Z].BulletinofEconomicResearch,1988,(40).
[2]DerekB,PeterDandThorstenS.TheEconomicsoftheLabourMarket[M].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
[3]鄒景平.比爾•蓋茨的思考周[J].中國遠程教育,2006,(05)
[4]陳永正.微軟靠什么激勵人才持續(xù)創(chuàng)新[J].中外管理,2007,(01).
1.勞動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要探究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必須從根本問題出發(fā),確定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課程的目標。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并不要求其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學術功底,而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水平、應用能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希望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職業(yè)素養(yǎng),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能過分注重理論教學,而是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目標。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的專業(yè)主要是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經管類專業(yè),作為這些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勞動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理解基本的勞動經濟學原理、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范式來思考、分析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備一定經濟學素養(yǎng)的應用型人才。
2.勞動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勞動經濟學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以人的勞動和人力資源為起點,研究勞動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經濟理論與制度的一門學科”,包括人的勞動和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理論、工資理論、個人職業(yè)生涯與職業(yè)選擇、就業(yè)與失業(yè)、社會保障等內容。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勞動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數學功底,另外,它融合了經濟、社會、管理、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廣、內容龐雜,以上這些學科特點對于基礎薄弱、積極性不高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
二、當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學現狀與主要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的授課教學普遍存在著教材內容枯燥抽象、實踐指導性差,教學方法手段有待優(yōu)化,考核方式單一,學生接受能力有限、興趣缺乏,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尚需提高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對高職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造成了直接障礙。
1.教學內容枯燥抽象、實踐指導性差
勞動經濟學具有經濟學的一般特征:內容龐雜枯燥、概念抽象、數學模型、公式推導多等特點,如勞動力市場均衡、勞動力流動的主要模式等內容。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勞動經濟學教材多數是本科生教材的“精簡版”而非“提煉版”,部分內容缺乏銜接和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難;缺乏與當今中國社會熱點結合的鮮活案例,實踐指導性差,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學”與“所用”的脫節(jié)與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背離。
2.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優(yōu)化、課堂效率有待提高
受到學科特征、教師自身能力和考核方式的限制,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還相對滯后,為完成教學目標和最終考核,填鴨式教學、單一式講授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參與性差,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硬記憶知識點、突擊式備考上,課堂效率低下。
3.考核方式單一、缺乏應用型人才導向性,對學生、教師的激勵性不足
成績考核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激勵之一,但目前高職院校的成績考核沒有突出應用型人才導向性的特點。就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期末考核的總體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期末考試所占比重大,課堂表現、課后作業(yè)、社會實踐等環(huán)節(jié)占比小、甚至不計入考核;二是期末考試題中,記憶性題目居多,缺乏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題目陳舊、答案固定。校方對教師的考核過分看重學生成績,忽視就業(yè)率提升、學生滿意度等因素,導致教師缺乏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動力。
4.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學習熱情欠佳
相比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考成績不理想,基礎相對薄弱。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管理學專業(yè),這些專業(yè)的學生通常理科思維欠缺、數學功底欠佳,也不具備扎實的經濟學功底,因此普遍反映勞動經濟學晦澀難懂,失去學習熱情。
5.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的勞動經濟學教師多數是高等院校畢業(yè)的碩博士,受到所接受教育的影響,他們通常學術功底扎實,教學態(tài)度嚴謹,但也存在著注重理論講授、缺乏實踐經驗、靈活性差,對學生自身情況和實際需求了解不足、教學方法不當、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等特點,這直接導致教師與學生雙方平行無交流,降低了教學質量。
三、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原則
目的決定行動,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應始終秉持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目標,校方和教師應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yè)動態(tài)、企業(yè)對于高職人才的技能需求保持高度的關注,以企業(yè)所需定學生所學。學生是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象,根據皮亞杰提出的“建構理論”,學習是學生是根據接受的信息自己主動架構知識體系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要保證課改的有效性,必須堅持學生本位原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和接受能力,做好前期學習需求調查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做到根據不同學生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四、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與具體舉措
1.教學內容通俗化、簡明化、趣味化、本土化
要做到教學內容通俗簡明,首先要選取符合高職院校需求的、合適的勞動經濟學教材。高職院校的勞動經濟學教材不能直接借用本科院校,也不能僅僅是其“刪減版”或“精簡版”,部分章節(jié)的數學模型推導、相對晦澀生僻的國外各流派經濟理論與假說、與我國當今社會勞動市場發(fā)展相脫離的勞動經濟學理論、陳舊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外案例、層次較深的拓展性知識等內容可作有選擇性的、適當的刪除;長篇大論式的解釋性敘述應提煉主要信息,語言敘述上應避免過多使用專有名詞,多用通俗化語言;對于與社會、學生個人關聯(lián)較多的章節(jié),如就業(yè)、工資、社會保障、個人職業(yè)生涯與職業(yè)規(guī)劃等章節(jié)可適當增加篇幅;在案例的選取上,應加入與社會實際、社會熱點、企業(yè)勞資關系相關聯(lián)的鮮活案例,如大學生與農民工等薪、畢業(yè)生頻繁跳槽、公務員辭職潮等,以增強教材的可讀性?;趧趧咏洕鷮W內容龐雜、抽象,高職院校學生接受能力有限的特點,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件展示中較多加入圖片演示、視頻講解等內容,避免長篇理論敘述,以較形象趣味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展示人才市場圖片、招聘會現場照片等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鼓勵教師自創(chuàng)和使用本土化案例,通過對學生熟知的、身邊的社會熱點、企業(yè)案例的剖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勞動經濟學的理論,比如介紹當地知名企業(yè)的員工工資計算方法來向學生講述工資的生成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內容的通俗化、簡明化、趣味化、本土化并不意味著刪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破壞勞動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否則會使學生陷入思路混亂、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更不能只重視實踐而忽視對基本理論的講解,因為沒有扎實的理論作基礎,就無法有效的指導實踐。教師在課程開始和結束時還要注意幫助學生理清教材的寫作思路、框架和體系,并做好學科背景介紹工作,如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補充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知識。另外,根據學生自身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出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施小班、分組教學,避免學生聽統(tǒng)一的“大課”。
2.多元化教學方法并用,注重教學實際效果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單純講述的方式早已不能夠適應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需要,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和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日益開放,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教學等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勞動經濟學內容龐雜、理論枯燥,高職院校的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學生參與性較差,這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案例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勞動經濟理論、運用經濟學原理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案例的選取要注重現實性和把握好難易程度;項目式教學作為新式的教學方法也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大力追捧。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避免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可以利用課堂演講、小組討論、開放式提問、情景模擬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這些方法的運用應注意實際效果,避免出現小組討論成為個人發(fā)言、學生因回答錯誤造成的心理負擔等情況。豐富的網絡資源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有效補充,網絡資源有內容豐富、實踐性強、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等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答疑、向學生推薦與勞動經濟學相關的網絡資源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職來職往》《聚焦社?!返入娨暪?jié)目、前程無憂等招聘網站,以及各高校、調查機構、媒體的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等。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職院校一般擁有實習基地、合作企業(yè)等校外資源,邀請企業(yè)管理人員走進校園講課,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和調研當地人才市場都不失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勞動經濟學、成為應用型人才的好方式。
3.改革考核方式,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導向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成果的考察,更是對學生和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的激勵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才能從有效地指引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的改革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前進。期末考核應避免單純理論記憶性考察、復雜計算、生僻難點的考核,注重考查學生運用勞動經濟學原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并加大課堂表現、社會實踐等在期末考核中的權重比例。對于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的績效考核也因順勢而變,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適當降低教學成績所占的比重,加大對學生滿意度、學生就業(yè)率等軟指標的考核比重。
4.加強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和主導者,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精神獎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激勵調動中青年教師的職業(yè)榮譽感、不斷探索培養(yǎng)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比如在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績效考察、職稱評定中加入相應的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考核指標;還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幫助勞動經濟學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拓寬教學思路、交流培養(yǎng)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先進經驗。
五、結語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航空公司里面青春靚麗的空姐獲取高薪酬的現象讓大多數人產生不解,并引起社會上關于年輕漂亮的空姐是否應該獲得高薪酬的普遍爭論和熱議。本文針對鄭強教授關于空姐職業(yè)的言論,利用勞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
空姐;青春靚麗;高薪酬;經濟理論
一、空姐職業(yè)的爭議
網上近日流傳著貴州大學的鄭強教授以空姐為主題的演講視頻,視頻中討論的話題主要圍繞空姐這個職業(yè)展開:一是中美兩國的空姐在外貌和年齡上完全不同,美國是黑人大媽,中國是年輕漂亮的女性;二是中國的空姐在空中推車倒水,為什么要比地上推車倒水的姑娘年輕漂亮。他認為空姐是一個花瓶職業(yè),長得漂亮即可,不需要有太高的綜合素質。運用勞動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待這些話題,一些觀點值得商榷。根據鄭教授的言論可提出一個最明顯的問題:中國的空姐為什么漂亮?如果往更深層次思考,就衍生出了更多的問題:中國空姐的青春靚麗與其高收入掛鉤嗎?中國空姐的選聘標準和工作內容是怎樣的?中美兩國航空企業(yè)在選聘空姐方面有哪些不同?
二、勞動經濟學視角分析
(一)需求決定供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決定供給,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有什么樣的供給。在現實中人們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心理:付出要與收獲成正比。所以消費者們傾向于付出高昂的費用,獲得可觀的享受。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選擇航空方式出行算是比較高檔的消費,于是消費者們在民航飛機上努力吃、努力喝、努力享受。他們不僅要享受高質量的服務,還要求服務的提供者賞心悅目,青春靚麗,在這群消費者中,尤以男性消費者為甚。既然市場上有了需求,而且航空公司能夠提供可觀的薪酬來吸引年輕貌美的女性加入,所以為了爭取顧客,航空公司在招聘空姐時,就會考慮空姐的顏值、年齡等因素。大多數的乘客們樂意為賞心悅目的美麗支付溢價。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優(yōu)質的人力資源總是流向能夠提供更多回報的領域。“漂亮空姐”是航空公司維持服務品質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一環(huán),這就使中國的航空公司與年輕貌美的女性實現了雙向匹配,使中國的空姐在形象上呈現出年輕貌美的趨勢。鄭教授也提出中美兩國空姐群體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可倘若將比較的范圍擴大,就會發(fā)現大多數國家的航空公司都傾向于雇傭漂亮的青年女性。這就說明不僅是在中國的空姐勞動力市場中,在全世界大多數的空姐勞動力市場中,空姐們的形象都是年輕貌美的。消費者有需求,航空公司就大量供給“年輕貌美的空姐”,消費者和航空公司各取所需,實現了需求的合理匹配。
(二)政策法律影響
中國航空公司的空姐確實比美國的同行年輕貌美,在這里面法律政策對美國空姐勞動力市場的調節(jié)效果尤為明顯。在1978年以前,美國所有機票的價格都由民用航天局統(tǒng)一規(guī)定,這就導致了各家航空公司無法通過打價格戰(zhàn)來招攬顧客。然而市場上的自由競爭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既然航空公司不能降價促銷,那么他們就只能通過提高服務的質量來爭奪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美麗的空姐就屬于優(yōu)質服務的一部分,既然價格都一樣,消費者們當然愿意選擇空姐更加漂亮的那家航空公司。但在1978年美國航空業(yè)實現完全市場化之后,航空公司就可以選擇降價策略來贏得市場競爭。雇傭年輕漂亮的女孩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對于航空公司就變得沒有必要了。所以鄭教授詼諧地解釋道:“美國民航客機上最多提供三種飲料,而且只倒兩次,所有的乘客包括中國的男性乘客都不會投訴。為什么在中國客機上,稍微飲料倒少了老百姓就要投訴,而且飲料達五六種之多?中國乘客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因為美國航空公司所有的空姐都是又丑又黑的大媽,而中國航空公司所有的空姐都是年輕的靚女,顧客們更喜歡看到靚女。”隨著美國的勞動法日漸完善,工會的力量日益強大,航空公司不能因為空姐年齡大了就開除她們。這也使得美國空姐群體的平均年齡一直在上升。而中國民用航空業(yè)的發(fā)展也就20年左右,勞動法規(guī)尚不完善,就不存在超齡的空姐。總之,出于成本的考慮和尚不完善的勞動法的影響,中國的空姐更加年輕貌美。
(三)價格影響資源配置
空姐的工資報酬與青春美貌掛鉤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勞動力這種資源的稀缺程度會影響它的價格。在整個社會中,青春貌美算是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這會使擁有這項資源的勞動者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優(yōu)勢的地位,從而在人才市場上獲得相對較高的溢價。年輕貌美的女性有著社會上稀缺的資源,那么她們就可以憑借這個獲得高收入,并沒有什么不妥。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航空公司在招聘空姐的時候,會考慮這項標準,也知道只有以較高的薪酬才能吸引住這些年輕貌美的女性。據航空運輸協(xié)會預測,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但是資源與行業(yè)不匹配,航空行業(yè)人才缺乏,國內航空公司為了留住人才增薪而導致整個行業(yè)薪酬水平一路高漲。特別是在空姐這個巨大的行業(yè)缺口中,年輕貌美的空姐更是成為各大航空公司的搶手貨,月薪福利自然不菲。勞動力市場用價格來調節(jié)供求、配置資源是基本經濟規(guī)律,空姐這個職業(yè)在勞動力市場上并不存在著配置失當的情況。與其說鄭強教授的“炮轟”是在針對空姐,不如說是在針對世人的狹隘觀念。那些年齡過大,不能“靠臉吃飯”的人,可能會對空姐這個職業(yè)產生質疑和否認,但倘若他們也擁有“青春貌美“這種資源,當他們自己來到這個崗位,也許便不會產生誤解和偏見了。
(四)人力資本投資獲得回報
空姐的高薪酬是不是只與外貌顏值掛鉤呢?這就涉及到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高投資必然要求高收入,只有這樣才能鼓勵空姐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各個方面充實完善自己。暫且擱下空姐高薪酬的問題不談,用另一個事實來證明空姐的高薪酬來的并不容易,正如聚美優(yōu)品的廣告詞所說: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來看一看空姐的任職要求,除了年齡、外貌方面,還有更為嚴苛的規(guī)定:做事認真嚴謹,有較好的團隊意識、服務意識、心理素質和應對機艙上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有一定英語或其他語種的聽說能力,具備一定社交禮儀;了解氣象知識、醫(yī)療常識與急救、客艙服務、民航旅客運輸知識…應聘者們通過了這些關卡后還要面臨更艱難的選擇:與親人聚少離多、不允許談戀愛(某些航空公司要求)、受到乘客騷擾…在光鮮亮麗的光環(huán)下,藏著的是空姐的辛酸與淚水,是空姐們的投資與付出。
(五)高綜合素質
空姐在空中倒水,為什么非要比地上倒水的姑娘漂亮?有人認為這屬于資源浪費。然而如果一個普通人都能去做空姐,空姐的工資會有這么高嗎?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年輕貌美只是空姐最顯著的特征,空姐在客機上做的不僅僅是倒水掃地的工作,她們的綜合素質比地上的掃地倒水大媽要高得多,她們做的工作也是地上的掃地倒水大媽無法代替的。當客機上的乘客出現昏厥,空姐可以用自己的醫(yī)療常識進行初步處理,為送往醫(yī)院爭取寶貴的時間;若客機上的乘客是外國人,地上的掃地大媽聽不懂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只能通過空姐與他們進行交流,滿足客人的需求。所以空姐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漂亮和高薪酬只是她們最容易展現給外界的一面,人們也自然而然地把這兩件事情聯(lián)系起來,這是片面而激進的。
三、結語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空姐逐漸走進普通大眾的生活。隨著對空姐這一群體的深入了解,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關于空姐的種種爭論,其實空姐這一職業(yè)并不神圣。鄭教授的“花瓶”一詞用得并不恰當,也不能用偏激的觀點來引導社會輿論。社會大眾真正要做的就是正視空姐這一普通的群體。
作者:陳榮 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勇,姜洋.論中國民航業(yè)的政府規(guī)制及市場化改革[J].天府新論.2010(03)
論文摘 要:《勞動經濟學》是人力資源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入互動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引言
勞動經濟是人力資源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能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有關人力資源配置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的學習有一定難度,有的學生甚至因此而放棄。一方面是由于本門課程理論性較強,而經濟學原理比較抽象,主要分析工具如幾何圖形,數學推理等都不容易理解把握。另一方面源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學習流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和理論的死記硬背。要提高教學效果,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學方法。
一、《勞動經濟學》傳統(tǒng)教學中的問題
《勞動經濟學》在人力資源專業(yè)的教學安排中,一般是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經完成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習《勞動經濟學》,要求將已經學過的供求規(guī)律、企業(yè)生產函數、邊際效用遞減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勞動力市場諸多問題的分析中,并拓展有關失業(yè)、內部勞動力市場、市場分割、勞動力市場歧視等理論。然而學生的這一學習過程并不順利,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盡管《勞動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經濟學科,主要圍繞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工資、勞動時間、失業(yè)、歧視、工會等問題進行探討,但是課程教學中所用的勞動經濟學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其中抽象、深奧的概念、原理以及嚴謹的邏輯推理仍然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的,而這些往往又是學生所缺乏的。學生一開始學習這門課程就要在學習生產者行為分析中,接觸到應用公式、圖形,嚴格假設前提下的邏輯推理,多數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對此便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因此盡管抽象的理論知識無法在課堂上消化,但他們也不愿花時間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于不能理解的原理、公式他們也不會主動尋求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幫助,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受到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的制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授,輔之于課堂討論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授課的信息量大,便于教師掌控教學的進度,對于保持完整的知識體系具有有一定作用,然而帶來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傳統(tǒng)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質疑的精神,缺乏思考、缺乏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體驗,學習成了完成課程學分,應付考試的活動。
(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教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師常常被視作“權威”,學生只能接受,缺乏與教師的交流、溝通、協(xié)商、探討。因而,學生無法在“質疑——探討——思考——再質疑”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也無法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師也難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據此修改自己的教學方案,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的教學計劃執(zhí)行。
二、互動式教學在《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價值觀念,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深入。這意味著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平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課堂學習和課后延伸相結合,講授和引導探究相結合,運用案例探討、學術辯論、自由提問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興趣而學,而非為考試而學。做好互動式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前案例導入與課后案例分析相結合
每一章都可以應用“案例導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的課程安排。這種教學安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課堂,卸下理論學習枯燥的“包袱”。案例可以將枯燥的理論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從案例中對即將學習的理論獲得感性認識。盡管學生在大一的基礎課中已經學過《西方經濟學》,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許多重要的理論知識大都已經遺忘,另外正是由于在大一就接觸非常抽象的經濟學理論,使得許多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畏難情緒,從而抵觸《勞動經濟學》的學習。通過理論學習前的案例導入,引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芭d趣是學習的老師” ,當學生有強烈的愿望去了解現象背后的原因,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更投入,并在學習中保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勞動者生命周期中的勞動參與決策理論的學習前,可以通過我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初次婚齡以及初次生子年齡推后的案例引入,引發(fā)學生對此勞動力現象的關注,同時激發(fā)對此現象解釋的興趣。而課后的案例分析則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提升用經濟學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現實問題。當然必須明確的是案例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而理論教學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好經濟學的基本的理論、概念和方法,才能使案例教學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轉貼于
(二)理論教學與現實探討相結合
由于我國的勞動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較國外滯后,教材的編寫大都參考國外的教材,引用較多的如伊蘭伯格的《現代勞動經濟學》,這些教材大都以國外的勞動力市場現象作為分析的對象,對我國在轉軌時期的勞動領域的各種問題關注較少。因而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當前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勞動市場運行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將勞動市場的發(fā)展動態(tài)引入到教學中來,無論是使用現成的案例還是自己編撰案例,都應使案例在時間上更貼近現實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理論的學習,能夠對身邊現實世界的諸多現象有所思考。例如“民工荒”、“員工過勞死”、“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等,這些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非常容易了解的勞動力市場的種種現象,他們更有興趣分析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當學習的內容是以現實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時候,學生便有了探究的興趣,成為知識的主動獲取者和發(fā)現者,而不是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理論知識。尤其是對于學生未來進入勞動力市場可能遇到的諸如工作調整與搜尋、工資增長、勞動力市場的歧視問題、人力資本投資、工會維權等,與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理論學習,更是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在不同假設條件下的最佳行為選擇。這時候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比較濃厚的興趣,希望了解如何選擇才能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三)課堂學習與課后探究相結合
課堂教學可以讓教師在集中的時間,將有限的信息授予所有的學生,然而,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以及課時的有限性,使許多相關理論無法在課堂得以拓展,學生難以完全消化,因此還必須利用課外的時間延伸學習。但是讓本來就缺乏經濟學理論興趣的學生,課外再自覺學習有一定難度。這時可以嘗試教師引導加團隊學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后給學生布置需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團隊,讓他們通過討論、論文、調研報告等多種方式展開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引導他們討論。
例如在工資理論學習之后,要求學生收集各國各地區(qū)有關最低工資的法案,以及經濟學家對此的不同看法,然后對勞動力市場作一定的調查,了解最低工資是如何制定,是否具有現實意義等。盡管這些學習任務要花較多的時間,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但由于是以現實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分析對象,學生大都表現出興趣和熱情,通過課后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思考討論,加強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掌握,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相結合
《勞動經濟學》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深淺不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無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的授課,常會出現基礎好的學生希望加深理論學習,了解理論發(fā)展前沿,而基礎差的學生就課本本身都無法跟上進度,對更深的理論學習望而卻步。因此,教學改革必須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要,自主學習與互動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是實現互動學習的前提,是互動學習順利展開的保障,互動學習使自主學習所獲取的知識得以深化,通過二者的結合,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溫習、拓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嘗試通過查資料、探討交流等方法解決問題。為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勞動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搜索相關的中外文獻,并歸納總結其理論思想,在質疑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當然課程的學習還是一個信息的交流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引導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可以增進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形成良性的互動。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將不懂得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也可以通過郵件或者學校的教學平臺提出來,讓大家共同討論,激發(fā)大家學習的熱情。筆者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辟了社區(qū)討論板塊,討論的主題涉及到每一章節(jié)的問題,可以由老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根據學生回帖的情況,即參與討論的情況,了解他們對理論的掌握程度,這也可以作為期末考評的依據。
(五)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迅速便捷地傳遞知識的優(yōu)勢,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學生不能充分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缺陷,方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與教師或者其他同學交流,及時解答疑問,同時可以利用教學平臺上隨時添加的資源,了解該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例如筆者利用學校引進的數字化教學平臺Blackboard,建立了《勞動經濟學》的網絡輔助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的教學進程,進行預先課程準備,帶著疑問到課堂學習,更能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同時還可以利用上面的各種相關的電子書籍、視頻講座、專業(yè)網站鏈接等資源,加深理論學習,拓寬專業(yè)知識視野。本課程的專業(yè)教師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講義,進行測驗和調查,開展在線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修改以后的教學方案,使教學能夠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楊春瑰.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退而不休、仍然參加工作的情況非常普遍。60-61歲的老年人中,超過50%的人仍在工作。老年人退休后仍參加工作的現象不容忽視,需要學界從各個角度給出關注和研究。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了老年人退休后的勞動供給行為對于經濟系統(tǒng)的影響,并由此得到關于退休年齡改革的一些啟示。
要研究老年人退休后的勞動供給,先要定義什么是退休年齡。關于退休年齡的定義,一般來說有2個維度,即是否停止工作和是否領取養(yǎng)老金,由此便形成理論上的3種退休年齡的定義模式:一是停止工作并開始領取養(yǎng)老金;二是停止工作但不領取養(yǎng)老金;三是不停止工作且開始領取養(yǎng)老金。實踐中常見的是第一種和第三種退休年齡的定義方式,本文中的退休年齡屬于第一種定義模式。本文設定老年人在達到退休年齡且辦理退休手續(xù)后,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在原單位或者其他單位繼續(xù)工作一段時間。
老年人退休后的勞動供給對于主要經濟變量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是否應該鼓勵這種行為?如果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會對經濟系統(tǒng)產生正面的影響,或者大部分老年人最優(yōu)的個人選擇是在現行規(guī)定的退休年齡之后繼續(xù)工作一段時間,是否意味著現行的退休年齡設定得不太恰當?這正是本文從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這一視角思考退休年齡制度的出發(fā)點。
關于退休人員勞動供給的研究,國內外關注很少。當前國內外對于退休年齡的研究,主要關注點是社會保障、人口結構的變化與勞動供給的互動關系,并且大都將其與養(yǎng)老金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一部分集中于經濟、人口變量對于退休年齡的影響,很多文獻采用世代交疊(Overlapping Genera-don5 , OLG)模型研究在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人們如何選擇最優(yōu)退休年齡;另一部分則從理論或實證的角度討論推遲退休年齡對于養(yǎng)老金體系的影響,認為延遲退休年齡能夠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金支付壓力,與提高繳費率或降低養(yǎng)老金支付水平有替代作用。對于老年人退休后的勞動供給或者退休返聘,國內的研究主要是從法律及公共政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退休返聘的相關制度環(huán)境、退休返聘的法律性質、退休返聘期間勞動者的權益問題等。作者尚沒有發(fā)現從經濟學角度研究退休返聘或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影響的文獻,也沒有發(fā)現從退休返聘或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的角度思考退休年齡的文獻。而對于我國普遍存在的老年人退休后工作行為及其與退休年齡的關系缺乏關注。鑒于文獻的不足,本文將在一般均衡的OLG模型框架內討論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對于經濟系統(tǒng)的影響,并由此得出關于退休年齡改革的一點啟示。
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一般均衡的OLG模型,求解并進行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對于經濟系統(tǒng)重要變量的比較靜態(tài)分析;第三部分進行模型參數校準和數值模擬分析;第四部分得出本文主要結論及建議。
二、數值模擬分析
(一)參數校準
參數選取過程中,物質資本貢獻率、技術進步率、時間偏好、休閑偏好綜合參考以前學者的測算,人口增長率和預期壽命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聯(lián)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的預測數據確定,養(yǎng)老金繳費率則為制度參數。
關于物質資本貢獻率的估計,不同文獻中的差異并不大,大部分學者測得物質資本貢獻率在0. 5-0. 7之間(曹吉云,2007;林忠晶、龔六堂,2007;周和林,2002;楊,2003)。綜合以上參考文獻的結果,本文選取物質資本貢獻率a = 0.60。
關于技術進步率,李賓、曾志雄認為我國加人WTO以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平穩(wěn)了很多,而且大多高于2.5%的水平。曹吉云認為,2001年以后我國每年的技術進步率維持在略高于2%的較高水平。本文選定每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2.5%,而模型中每一期的長度為35年,因而A = 2.37 。
關于時間偏好,不同文獻中描述方式不同。有的使用主觀效用貼現率,有的使用時間貼現因子。林忠晶、龔六堂設定的一年貼現因子為0.01,折算為主觀貼現率為0.99。楊再貴和劉勇政、馮海波等設定的一年主觀貼現率為0.98。本文綜合各文獻的選擇,設定一年主觀貼現率為0.985。由于每一期長度為35年,因此本文中的一期時間折現因子P為0.6972。
關于休閑偏好,不同文獻存在較大的差異。劉勇政、馮海波設定的休閑偏好為0.3??祩骼⑿蓍e偏好設為1。本文綜合文獻的結果,設定休閑偏好。
根據聯(lián)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預測,2010-2040年我國年度人口增長率的平均值為0.0482%,同時人口預期壽命將達到85歲。本文每期長度為35年,故每期人口增長率為0.0170。本文選取20周歲作為年輕人開始參加工作的年齡,在第一期期末個體的年齡為55周歲,平均預期壽命取值為0.8629。養(yǎng)老金繳費率則為制度參數,統(tǒng)籌賬戶繳費率為20%,個人賬戶繳費率為8% 。
(二)數值模擬分析
本文以老年人55歲退休后不再提供勞動供給(即G=0)的情況為經濟的基準水平,逐步增加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將勞動供給時間從1年逐漸增加至10年,考察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老年人勞動供給的增加對于各經濟變量的影響。我們將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結束年齡為5 6-65歲時各經濟變量的均衡水平與無退休后勞動供給的基準水平進行比較,計算出二者相差的百分比。
在增加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之后,資本回報率上升,資率下降;人均資本存量隨著資本回報率的上升而下降,勞動人口人均產出隨著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的增加而不斷降低。這與之前的比較靜態(tài)分析所得結論一致。同時,全部人口人均產出也隨著老年人退休后勞動供給的增加而降低,說明勞動人口人均產出降低對于全部人口人均產出的影響超過了全民勞動參與率增加的影響。全部人口人均產出隨老年人勞動供給增加降低的百分比速度慢于勞動人口人均產出,這也印證了全民勞動參與率影響的存在。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