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子的幫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班里的紈绔子弟們樂不可支,可有個學生卻很有意見,他就是后來揚名天下的學者岳柱。岳柱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愛動腦筋。他聽說營邱子過去是個好老師,可現(xiàn)在為什么整天沒精打采,放任學生玩鬧呢?
有一次上寫字課,營邱子吩咐學生們臨摹字帖,就自顧自趴在桌上睡起覺來。課堂里一下子亂了套,有的學生在紙上亂寫亂畫,有的扔開紙筆斗起了蟋蟀,還有個調(diào)皮的學生撿來幾根稻草,偷偷插在營邱子的頭上。
岳柱走到講臺旁,搖醒正在打呼嚕的營邱子,低聲問道:“先生,您為什么總是上課睡覺?”
營邱子被岳柱搖醒,也不好發(fā)脾氣,就故作神秘地回答:“哦,先生我可沒閑著,我去夢鄉(xiāng)拜見古圣先賢了,好把先賢的教導傳授給你們?!闭f完念道:“采菊西籬下,悠然見北山?!?/p>
“應該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乐槐菊?jīng)地糾正。
營邱子長嘆一聲:“當今世道人妖不分,何必分什么東南西北。”
岳柱把營邱子的話記在心里,琢磨了好一陣子,漸漸猜出了老師為什么要放任自己、故作糊涂。岳柱很清楚,老師所謂的夢中拜見先賢是騙人的,他很想幫老師改掉上課睡覺的毛病。
一天上課,營邱子搖頭晃腦地給學生們朗讀課文,岳柱趴在書桌上假裝打瞌睡。營邱子大聲呵斥道:“岳柱,站起來!上課怎么能睡覺?”
岳柱揉揉眼睛,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先生,我是在學習呀!”
營邱子更加生氣了:“你明明是打瞌睡,還不承認!”
岳柱故作無辜地說:“我去夢鄉(xiāng)拜見古圣先賢了,就像您一樣?!?/p>
營邱子哼了一聲:“古圣先賢都跟你說了什么?”
岳柱從容地說:“我問他們:‘我們的先生營邱子每天都來拜望你們,你們跟他說了什么?’他們回答:‘從沒見過這位先生?!?/p>
關鍵詞:老子;人性論
老子是我國先秦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對軍事學、倫理學、醫(yī)學、哲學、美學等諸多學科都有著深刻地思考和獨特的見解,而由他開創(chuàng)的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乃至當今的社會文化、倫理傳統(tǒng)及審美標準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影響,特別是老子在人性論方面的研究和觀點對身懷技藝的藝術家們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啟示意義。
一、靜以養(yǎng)心,不為物奴
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強調(diào)“虛”和“靜”,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熬汀摗?,他在本體論上是表征形而上學意義的虛無之道,而在價值論上則代表著人的一種空靈澄明的精神境界”①;而“靜”則是拋棄一切虛妄的念頭和凡世的嘈雜,讓自己能夠平靜心緒,修身養(yǎng)性。這兩點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所缺少的,更是藝術家們所應具備的品質。作為藝術家,如果沒有空靈的精神境界是很難產(chǎn)生靈感的,再如果他們無法平靜自己的內(nèi)心,經(jīng)常被外界所干擾從而使自己時常地焦慮和煩躁,那就更難創(chuàng)作出舉世之作了,這也就是為什么現(xiàn)今的經(jīng)典之作如此稀少。
老子思想還有一個觀點對藝術家的修養(yǎng)和德行很有幫助,那就是遠離過分的物欲。物質生活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過分地追求物質享受必然會對人的思想起到消極的意義,使人成為物質的奴隸。老子說“:不尚民,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章);老子還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ā兜赖陆?jīng)》第九章)。從老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老子很排斥物質欲望,甚至他很鄙視以追逐物質為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的人。他認為“‘金玉滿堂’可能腐蝕人的靈魂,敗壞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亂‘;金玉滿堂’也可能遭到別人的妒忌和搶奪,難以終身保持?!雹诙诂F(xiàn)實生活中為了追逐物質享受而用盡一切卑劣手段的人大有人在。許多藝術家們?yōu)榱双@得客觀的收入,把良莠不齊的作品一起投放到市場,更有一些藝術家為了獲得巨大的利益回報把一些低層次庸俗的甚至是一些對人類身心健康有害的作品投放出去,他們不但不能通過作品提高人們的藝術情操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反而破壞了人性的美德,攪亂了社會的穩(wěn)定。
二、少私寡欲,不與人爭
“少私寡欲”是老子在人性論方面的一個重要的觀點。
老子認為人是可以有欲望的,但是人不可以。老子說:“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禍?!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四章);老子還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六章)。老子提出“少私寡欲”的觀點自然是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往往是欲海難填,拼命的追名逐利卻忘記了人性的根本而被名利捆綁。在中國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告誡人們過分追逐名利的危害。戰(zhàn)國時期的越王勾踐有兩名大臣范蠡、文種,他倆人協(xié)助越王滅吳稱雄,事后范蠡懂得功遂身退告老還鄉(xiāng),臨走時他告勸文種也告官回鄉(xiāng),并寫信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钡姆N被欲望沖昏了頭腦,不聽范蠡勸告,終招至殺身之禍。
對于這個時代的藝術家來說,懂得“少私寡欲,不與人爭”尤為重要,我們當今的經(jīng)濟政策是市場經(jīng)濟,因此藝術家把自己的成功和利益回報看的非常重要。“其實藝術家的成功有兩類,一類是作品的內(nèi)容與世俗的視覺習慣合拍。往往在欣賞水平較平庸的圈子里享有盛譽,這是其中一類藝術家的成功;另一類藝術家其作品是代表人們內(nèi)心的精神實質的文明,它是能在競爭中自然存活下來的,并能推動社會精神層次的發(fā)展。也就充當醫(yī)生的角色。”③能獲得第一類成功的作品比比皆是,但能夠獲得第二類成功的作品就不同,像是貝多芬的交響曲,莫扎特的歌劇等等,這些藝術品雖然已經(jīng)面世了百年之久,但依然能夠給人以內(nèi)心的撫慰和震撼,能夠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作為藝術家應該把第二類成功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且只有拋棄當前利益的誘惑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三、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對藝術家影響深遠,老子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二章)因此,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時應該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規(guī)律,因為只有本性才能體現(xiàn)精神,只有創(chuàng)作出體現(xiàn)精神的作品才能使欣賞者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使作品得到別人的最終認可和自身的最終成就。
“無為而治”對于藝術家創(chuàng)作手法來說也是實為重要的。老子所謂的無為,體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實為一種極富靈活性和生命力的藝術原則,其真實內(nèi)涵并非無所不為,而是通過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來實現(xiàn)既定的藝術目標。‘無為’是為了‘為’,是為了更好的去實施‘不為’而‘有為’的事,是為了實現(xiàn)‘為’的一種態(tài)度和方法”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的許多作品都是不以作品自身形象為重,而是以體現(xiàn)作品的
神韻和所表達的情感為最終目的,他所畫的動物和山水看似平平常常卻能叫人感慨萬千,意味深長。他就是以“不為”達到“為”的。
除了以上幾點外,老子還有許多思想能對藝術家的人格修養(yǎng)起到積極意義,例如老子的“慈愛”“、簡樸”“、不敢為天下先”等觀點。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儉,故能廣?!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七章)“;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一章)這些言論不僅能夠提升藝術家的人格培養(yǎng)和行為舉止,而且能夠幫助藝術家獲得精神及物質上的回報。作為藝術家應該潛心學習和領悟老子思想,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fā)和感悟,從而能夠詩意的居住在大地上獲得終極視域的開啟。
注釋:
①丁原明.哲學研究,2003年第3期.
(一)柔弱不爭
“不爭”二字先后多次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出現(xiàn),老子所謂“不爭”,并不是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的消極人生觀,而是一種“為而不爭”的崇高境界。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的“不爭”是指人生應如上善之水,處眾人所惡之地,先利萬物而后不爭。講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體現(xiàn)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老子有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崩献拥摹安粻帯奔仁且环N有曲折才有圓滿,有彎曲才有伸直,有虧才有盈,又是不四處顯擺,不自以為是,不居功自傲,不自吹自擂的人生處世哲學;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為而不爭”,就是說“為”要從“不爭”的境界出發(fā),這種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為而不爭”的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高尚的人生觀。當思想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僅是對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進行要求,更是對生命狀態(tài)的高度要求。
(二)崇儉節(jié)欲
告子曰:“食色性也?!比松杏?,這是無法否認的自然規(guī)律。欲求既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動力,也是造成人類社會各種亂象的根源。在如何正確對待欲求的問題上,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充滿了智慧。老子就提出了“崇儉節(jié)欲”的思想。“崇儉節(jié)欲”,不是病態(tài)地節(jié)儉和絕對地根除欲求,不然老子也不會主張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的“崇儉節(jié)欲”是在肯定個人衣食住行的必要之欲的同時,強調(diào)不過度地消費,反對不知足的貪欲。老子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彼敫嬖V世人,名利、財富、得失哪一項都沒有自我重要。他認為執(zhí)著于名利場的人,只會耗盡精神,費盡心機,失去自我。這種人積藏的財物越多,實際上失去的東西就越多。老子認為理想的人生應該是“為腹不為目”。“腹”是內(nèi)在的自我,“目”則是一切外在于自我的感觀世界。蔣錫昌《老子校詁》曰:“老子以腹代表一種簡單清靜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其結果竟至‘目盲、耳聾、口爽、發(fā)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則‘為腹’即為無欲之生活,‘不為目’即不為多欲之生活?!彼哉f,老子的“崇儉節(jié)欲”只是要節(jié)制過多的欲求,即“見素抱樸,少私寡欲?!?/p>
(三)知足常樂
老子所謂“知足”,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消極人生觀,而是一種自知之明、自我滿足的人生幸福觀。人能夠做到知足,是一種智慧和境界的體現(xiàn)。老子對待“貪欲”的態(tài)度是:“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币馑际钦f,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貪得無厭。不知足常常會招致災禍,帶來不幸。所以,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能永遠地感到滿足。老子認為,明白了知足常樂的道理,就能“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此外,老子所謂“知足”,還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老子鞭辟入里地闡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通過極簡的語言揭示了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不知足只會月盈而虧,滿必招損。因此,人們應當“去甚、去奢、去泰”,要有“功成身退”的魄力和氣概?!爸恪笔抢献拥娜松^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有益于人們理性地對待外界的物質誘惑,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是幫助人們獲得真正幸福的簡單便捷途徑。
二、老子的人生觀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善于抽象思維的德國人,在世界文獻中最推崇《道德經(jīng)》,其熱衷程度甚至超過中國。根據(jù)2013年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道德經(jīng)》德譯版本總計102本,研究《道德經(jīng)》的德語專著達到700余部?!兜赖陆?jīng)》的章句頻頻現(xiàn)身于德語文學和哲學書籍中,各類譯本及相關作品不斷涌現(xiàn)、再版次數(shù)和銷量日益增加。這表明老子哲學在德國,從思想界到民間都深受歡迎,被廣泛接受。
《道德經(jīng)》風靡現(xiàn)當代德國
二戰(zhàn)之后,很多善于思考的德國人開始重新尋求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他們把尋求答案的視野投向了東方最富玄思傳統(tǒng)的文明古國――中國。他們沉浸于中國“禪宗”和“道”,吸吮著其中巨大的精神營養(yǎng)?!兜赖陆?jīng)》在德國的翻譯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每年至少出現(xiàn)一種德語版本的《道德經(jīng)》。同時,與老子思想有關的報刊雜志文章及書籍作品的出現(xiàn)猶如雨后春筍。曾經(jīng)有文章提到,“戰(zhàn)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現(xiàn)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jīng)》。”
德國管理暢銷書作家維爾納?施萬費爾德出版了《老子的管理學》,將《道德經(jīng)》核心思想歸為十大智慧準則,與經(jīng)理人的實踐一一對應。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經(jīng)呼吁:“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jīng)》,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德國足球明星貝克鮑爾對《道德經(jīng)》的鐘愛廣為人知?!白詣僬邚姟?、“功成身退”等思想,一直指導著他的足球生涯。當今,《道德經(jīng)》的思想和研究,已經(jīng)涉及到文學、政治、物理、管理、養(yǎng)生保健、社會,甚至烹飪、婚戀和育兒領域。
很多德國人對老子思想的接受,甚至體現(xiàn)為廣義的《風水》和太極拳。他們認為,風水就是陰陽和諧,并用漢字“風水”二字寫在燈罩和T恤衫上。他們把太極拳視為演繹老子哲學的獨特藝術――運動中的哲學之拳。德國藝術家英格利特?戈特利希用了15年,用33761個銅絲德語字母拼寫出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八十一章立體的《道德經(jīng)》。漢斯?格奧爾格?梅勒在《的哲學:一個德國人眼中的老子》中則從“政治”、“戰(zhàn)爭”和“性”等角度闡釋老子思想。如果說,某德國電視臺調(diào)查結果――“每四個德國家庭擁有一本《道德經(jīng)》”有些夸大,但德國人對老子思想的特殊喜愛,卻真實不虛。
“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去生活
德國現(xiàn)代漢學家?guī)於髟谝淮卧L談中,提及老子思想對于德國文學的影響時講到:沒有德文版的《道德經(jīng)》,德國可能不會出現(xiàn)德布林,因為老子的《道德經(jīng)》,德布林創(chuàng)作了德國首部現(xiàn)代小說。
1915年,德布林受衛(wèi)禮賢和布伯翻譯的中文典籍的影響,特別是衛(wèi)禮賢版《道德經(jīng)》譯本,發(fā)表《王倫三躍》,震驚德國文壇,掀起了德國文學對中國的接受史。德布林因此被稱贊為第一位通過文學手段,以深厚的敘述功底和漢學家般的知識高度,來詮釋《道德經(jīng)》的德國學者。小說描述了乾隆盛世年間山東漁民王倫充滿戲劇性的人生,作者將王倫的一生概況為三躍:一躍,否定暴力殺生,向往清靜無為;二躍,隱居南孤山,體會無為;三躍,被眾人推為“清水教”教主,率教眾暴力反抗政府的絞殺,為了無為而有為,拒絕新的暴力,最終皈依無為而自焚身亡。
王倫曾向眾“真弱者”傳道:人們沒有善待我們,這是宿命,人們將不會善待我們,這也是宿命。想改變宿命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不反抗!不作為,像智慧的水一樣,柔弱、順從。這一點正好闡釋了《道德經(jīng)》“天下莫柔弱于水”和“以弱勝強”的觀點。德布林筆下的王倫用跌宕起伏的一生來參透“道”和踐行“無為”,深受老子思想影響,并把“無為”作為貫穿文章的主線。
1920年,剛剛經(jīng)歷完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閱讀了德布林的表現(xiàn)主義小說《王倫三躍》,這是他第一次邂逅老子思想,他在日記中極為震驚地寫到“這個老子的思想與我所想驚人一致”。隨后他便致力于老子思想的研究,18年后流亡丹麥時,布萊希特發(fā)表敘事詩《老子出關著的傳說》。此詩被稱為“最能體現(xiàn)真實布萊希特的詩歌”和“20世紀最美的德語詩歌”。
布萊希特在詩中寫到:善良的中國老智者為弱者、貧民鳴冤,卻遭到威脅而出關,在出關途中為明志洋洋灑灑寫下《道德經(jīng)》,以教后人。第五小節(jié)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詮釋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無為而治”:柔弱之水,日復一日,可將硬石擊碎。
除此之外,他的戲劇和小說中對老子智慧也屢有體現(xiàn),在戲劇《大膽母親和她的孩子們》中,他肯定“無為”認為“人的宿命是人”;《伽利略傳》中他強調(diào)“不幸的國家是需要英雄的國家”,這與老子的“國家昏亂,有忠臣”有異曲同工之妙;布萊希特運用簡潔的詩性語言,正言若反的表達方式,把老子思想巧妙地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使得《道德經(jīng)》再次在德語文學圈備受矚目。
癡迷中國文化,自詡為“中國老人”的德國漢學家克拉邦德對于《道德經(jīng)》更是贊不絕口,1919年發(fā)表《聽著,德國人!》號召同胞“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去生活,“爭做歐洲的中國人”,并在同年創(chuàng)作推出以老子思想為核心的詩集《三聲》。
德國“浪漫騎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受父親影響傾其一生研究中國文化,尤其推崇《道德經(jīng)》,并為衛(wèi)禮賢《道德經(jīng)》譯本第二版親自撰寫書評。在1919年的一次讀書會上,他講到:“我們現(xiàn)在所急缺的智慧,在《道德經(jīng)》里?,F(xiàn)今我們的唯一任務便是,把它譯介到歐洲來。”1923年初,他在寫給奧地利德語作家茨威格的信中提及《悉達多》時,更是直接表達對老子的青睞:“悉達多這個角色,表面上是表達印度思想對人精神的解放,其實不然,這種解放在別處。悉達多是凡人,其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釋迦摩尼佛。”《德米安》、《荒原狼》、《在輪下》和《玻璃珠游戲》中都洋溢著濃烈的老子的“兩極”思想,充滿剛與柔、陰與陽、實與虛的對撞。
不論是《王倫三躍》、《老子出關著的傳說》、還是《悉達多》,抑或是《玻璃珠游戲》都清晰生動地描繪了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德語文學中熠熠發(fā)光的老子思想。
相似度極高的德國哲學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是最早研究老子思想的德國哲學家,他根據(jù)《道德經(jīng)》中的陰陽學說提出二進制思想,是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的雛形。康德認為老子思想是超驗之物,黑格爾師承康德,他批判性地接受了康德對老子的觀點,認為《道德經(jīng)》蘊含真正的哲學,他尤其贊成第四十二章“三生萬物”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三段式解讀,把“三”解釋為:正、反和合,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命題研究。
關鍵詞:老子;生命美學;道;自然
生存問題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近千年來,無數(shù)偉大的哲學家都對生命充滿了終極關懷,探索生命之美、追求人生境界既是熱愛生命也是尊重生命。老子就是這樣一位哲學家。老子對人生的體悟包含了對個體生命無限的尊敬和關切,同時體現(xiàn)了老子遵循宇宙規(guī)律和天地法則的生命之美。老子生命哲學的境界已超過世俗層面,他的“生命自然”觀對現(xiàn)代人們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老子其人其書
在研究老子生命觀、生命美學之前,必須對老子本人及《老子》主要思想做一闡釋,以更好的進入老子的生命美學之中。
關于老子奇其人其書的爭論由來已久,近代著名哲學家們比如馮友蘭、、錢穆等都對此做過研究和辯論。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用簡短幾百字對老子做了記載,表示在西周有這么一位姓李,名耳,字聃的人著作了《道德經(jīng)》一書,孔子還問禮與他。然而司馬遷另外兩條記述又增加了不確定性,一認為老子是楚國人與孔子處于同時期,二又說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有人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間沒人知其然。正因為此,老子究竟是誰?是否著作《老子》一書?引起了后世哲學家的爭議和質疑無數(shù),在此不做列舉。
不過目前學術界還是比較多地接受了老子就是老聃,著有《老子》一書。本文姑且以《老子》是老子所作來研究其生命哲學的重要思想。本文參閱版本為饒尚寬《中華經(jīng)典藏書:老子》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以及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豎排版)東方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老子生命之源――道
(一)道化萬物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其生命哲學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化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暗揽傻?,非常道”,“道”是萬物的本原,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賜予整個宇宙生機,道不生不滅。正是“道”的運動變化孕育了生命,宇宙間的一切生命皆因為道的變化而化生,各種生命的形態(tài)不斷地展現(xiàn)在宇宙大道之中。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和合而生成,宇宙是生命流行的境界,充滿生氣,人立足其中,與天地共存,情感共通。宇宙生命浩瀚無邊,流行不息。這樣的生命場景孕育了無數(shù)的生命形態(tài),體現(xiàn)這一形態(tài)的最為核心的哲學范疇就是“道”。老子的生命哲學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立場,以對“道”的形而上特征的顯露,揭示了“道”作為生命本源的緣由。
天地萬物的化生離不開“道”,“道”的運行離不開陰陽二氣。這一過程,老子有集中的論述?!独献印返谒氖拢骸暗郎弧R簧?。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①。老子此處未明言元氣化生萬物,但老子所說的氣沖而和的過程,就是萬物陰陽之氣運行的結果。在道的化生之力的催動下,元氣以其陰陽不同的發(fā)展方向構成了萬物演化的進程。這就是道化生萬物的具體表現(xiàn)。
(二)道不可命名
道化生萬物,是萬物的唯一起源。這個唯一性體現(xiàn)了生命的永恒性?!独献印返谝徽拢骸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道”作為宇宙的本原,雖寂寥獨立,但卻周行不殆,流行不息,不可言說,亦不可命名。
生命的源源不斷實質上超越了任何具體的、可名狀的有限存在物。生命是素樸的,可以在廣度上拓展,在深度上無限加深?!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③(《老子》第二十五章)?!暗馈毕忍斓囟?,寂寥獨立,運行無始無終,沒有中斷,沒有間歇,這一過程與萬物創(chuàng)生相伴隨。
老子給我們描述的“道”是無形的非具體的東西。因為具體的東西會受時空的限制,有形態(tài)、生滅的變化,所以“道”是無形的、永恒的,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道”又是深遠不可捉摸的東西,恍惚不可感知?!独献印返谑恼卵裕骸捌渖喜?,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兮,復歸于無物”\+④。道的超感官性對于人的感官就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表明道處在無限時空之中。超感官的、無限的道是不可命名的。
正因為“道”無形不可感知,老子形容它的情況為“大”。老子所說的道之大,不是空間之大,也不是體積之大,而是指其創(chuàng)生萬物生命的能力極其廣大?!暗馈眲?chuàng)生了世界,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雖然“道”是無形的,但不代表“道”不存在。老子用很多章證明了“道”的真實存在性。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⑤。
三、老子生命哲學實質
老子的生命美哲學有兩大前提,一是“道”是宇宙的本原,二是“自然”是萬物的法則,其中“道法自然”,這是“道”的根本特性,道的性質也是自然的。“道”的特性還包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⑥。可見老子追求“自然無為”的生命境界。
(一)老子的“自然”
“自然”和“道”一樣,是老子生命哲學的中心范疇?!白匀粺o為”的生命境界是老子生命觀的實質?!白匀弧狈懂?,在《老子》書中一共出現(xiàn)了五次,分別見第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和六十四章。
“自然”的基本意義是“自己如此”,同時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此處并非指物理意義上的大自然。在古代,一般用“天”、“天地”或者“萬物”來表示物理意義的大自然、自然界。
老子所講的“自然”是他對個體生命的一種期許,他向往通過“無為之治”實現(xiàn)社會和諧和人類生命境界的升華?!盁o為”不等于“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是在遵循宇宙根本法則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治國手段和方式,關鍵在于個體生命的自覺。同樣,“自然無為”不再局限在世俗層面,而是老子對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個體生命的“自然”是老子生命觀的最理想狀態(tài)。
(二)老子生命之“美”
超脫世俗條件限制的“自然”生命才是老子追求和希望實現(xiàn)的,脫世俗限制的個體生命的“自然”發(fā)展是實現(xiàn)更高人生價值的基礎。就像莊子在《齊物論》中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化境”,渴望實現(xiàn)獨與天地精神同往來,遵循宇宙大化之美的人生境界一樣。老子的追求也是生命的大善大美,是超越自我的審美境界。
《老子》里直接論述美與藝術的部分有七章,可見第二章、十二章、二十張、二十六章、六十二章、八十章和八十一章。通過這些章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五音”“榮觀”等東西持否定態(tài)度,老子認為這些東西只是“表象”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是大美,并不能幫助個體生命實現(xiàn)生命的“自然”。個體生命的“自然”,即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才是老子強調(diào)的真美。
老子的生命之美具有超越性、自由性和解放性,是符合馮友蘭劃分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高層次的審美。因為老子不僅覺得“生”美,生命由生到死的變化也是一種美,生死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形態(tài)罷了,是“自然”的變化。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保?⑦(第十六章)在老子看來。“道”讓生命得到延續(xù),讓個體生命在宇宙大境中實現(xiàn)了永恒。
四、老子生命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
現(xiàn)代社會高壓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個體生命充滿壓抑,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繁發(fā)生,患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尋找解脫的路上迷茫不知所措,看不到生命的美好,無心感受“生”的自由。我覺得老子的生命哲學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的個體生命帶來清泉,指明方向。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馮友蘭認為天地境界是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到了天地境界的人,與天地運行同步,平衡相通,知曉天地大化而不言,參與天地運行而不顯作為,樂與天地精神同往來,既是把人生當作其審美對象,以一種審美的心態(tài)去看待宇宙和人生。老子的生命哲學體現(xiàn)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老子的生命哲學追求個體生命的超越和解放,在老子這里,“自然”的個體生命不止意識到了人作為社會之中的人,也意識到了人作為宇宙中的人;不止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和社會公共秩序,他們更注重合乎宇宙大化的運行規(guī)律。當人意識到自己的宇宙人身份時,就會以宇宙運行規(guī)律為準則,與天地精神同往來。不求功利也不求知識,也不對事物賦予道德的意義,只是對宇宙萬物進行直觀的觀賞和領悟。
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需要向老子學習,學習老子的“自然”,學習尊重生命,順應“自然”,排除外界的牽累和羈絆,去實現(xiàn)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命,讓自然去雕琢生命的寶石。
[注釋]
①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②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饒尚寬.中華經(jīng)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⑥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⑦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2]饒尚寬.中華經(jīng)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3]郭瑞科.《老子》生命哲學探析[D].華僑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