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自主學習理論 初中語文教學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學習理論概述
自主學習實際上是讓個體采用真正學習主體身份,主動開展有預見性的學習認識和實踐活動,活動主體為學生,而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自主學習理論基礎為“交往理論”與“建構主義”實施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哈馬貝斯的“交往理論”指出,每一個學習個體是作為主體存在的,但其不將交往對方當成是客體。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知識并非是經(jīng)由教師講授來獲取的,而是學習人員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經(jīng)由別人幫助,經(jīng)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活動才實現(xiàn)的建構知識意義的整個過程。上面兩個理論為自主學習理論奠定基礎。
2 明確自主學習理論與初中語文教學設計關系
自主學習理論就是將學生作為中心,在教學環(huán)境內(nèi),由教師充當指導者與組織者,切實利用好協(xié)作、情景以及對話等學習環(huán)境方面的要素來切實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充分實現(xiàn)對當前學到知識的進行意義上的建構。采用這一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學生成為知識層面上的主動建構人員;教師是整個活動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更是整個意義的促進與幫助者;初中語文教材內(nèi)所提供的知識不再為教師傳授的方法與手段,而是用來開展協(xié)作學習與會話交流,也就是學生能夠去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方式去學習語文。
3 自主學習理論指導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具體措施
3.1 分析學生學習需要
首先,分析學生學習需要。學習需要是學習者學習成績現(xiàn)狀和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讓學習者明確其當前的水平和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的形式來了解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及存在的一些學習困惑,并且讓教師能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教師將收集上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原因,來確定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選定需要解決問題的路徑。例如,在講授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時,教師要讓學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區(qū)別,老舍先生為什么偏愛濟南的冬天?教師這樣問學生的話,學生自然就會出現(xiàn)學習上的困惑,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教師再向?qū)W生介紹濟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進而在解決學生困惑后還學習了有關寫景方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的優(yōu)良品質(zhì)。
3.2 啟動學習策略,明確學習內(nèi)容
首先,啟動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一般來講,包含三個方面: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與其它策略。學習策略是對學習者基本需要來展開分析、學習內(nèi)容分析,來確立學習策略。比如,講解朱自清先生《春》時,學生對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勵學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能從文中感受到這一高度,成為學習的重點。因此,就從常見春天美景入手,來搭設橋梁,讓學生明確課文意蘊。其次,明確學習內(nèi)容。而學習內(nèi)容是為更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是學生進行系統(tǒng)知識學習以及行為經(jīng)驗之和。在進行教學設計的程序內(nèi),學習內(nèi)容包含學科知識以及策略性知識兩大類別。例如,課文《春》中是表達了珍惜春光積極工作、奮進的理念,教師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上來,抓住當前的大好時光,刻苦努力,讓學生和作者實現(xiàn)共鳴。所以,教師重點應該放在策略性知識方面,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提煉文章深刻內(nèi)涵。
3.3 設計教學過程
首先,選取自主學習策略。教學策略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采用的形式,是探討教學順序、建立教學活動安排,選用科學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方法,充分解決好教與學的基本問題,“自主性學習”教學是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的組織、內(nèi)容、指導以及幫助下讓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基本活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將外部的教學目標逐漸轉(zhuǎn)變?yōu)閮?nèi)部學習目標,之后,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新知識學習,推動學生經(jīng)由自身學習來獲得新知,進而內(nèi)化知識,形成并不斷發(fā)展自身學習能力。比如在講解《范進中舉》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進、胡屠戶、張鄉(xiāng)紳、丈人等分不同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能體會到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毒害,以及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3.4 制定整體教學方案
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需要充分考慮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并且能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進行自主學習,開展自主探究,推動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提前進行安排,明確教學設計的重點,形成課堂教學教案。一般來說,包含以下幾點:確立教學目標、準備好教具、明確教學設計理念、安排好教學過程。比如在文言文課文《期行》中,教學目標是:為人處事中應遵守諾言的基本道理,教學工具為教材、多媒體設備;教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個講誠信的人,在整個教學中明確突出“守諾”這一主題。
3.5 做好教學設計評價工作
采用自主學習理論制定的教學設計,教師需要在一定范圍內(nèi)加以試用,并且明確該方案運轉(zhuǎn)的實用性與可行性,如果是教學設計存在某些缺陷的話,可再進行修訂,目的是進一步提升教學設計質(zhì)量,確保好的教學效能。一般來說,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學生以及教師對教案的反饋信息,并且將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與教師對該設計的反饋情況,加以綜合性的分析與處理,進而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對教學設計加以修改與完善。
總之,在自主學習理論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應該采取分析學生學習需要、學習特征,啟動學習策略,明確學習內(nèi)容,做好教學設計評價工作等策略,從根本上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課程 教學策劃
一、鉆研教材,引入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教學,改善課堂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薄墩Z文課程標準》中教學要求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體現(xiàn)了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去積極響應,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在學習者身上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快樂,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心理,貼近學生生活,且又能與本節(jié)課密切相關的導入部分。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濟南”嗎?它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我們這兒的冬天又如何呢?利用多媒體制作北方大雪紛飛和南方如春的冬天進行比較。讓學生自我感知:“冬天”給人以寒冷的感覺,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風雪、大冰河等。那么,濟南的冬天呢?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覺?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當然,這種導入不再是以往那種單獨地由教師表白的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要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情境、直觀的教學手段,貼近學生實際,找準知識的切入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通過設置巧妙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積極學習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時空跨度大,內(nèi)容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無所不有,很多內(nèi)容不是中學生閱歷中的。教學新課時,教師要找準作品情感的閃光點,如我在教《新聞兩篇》時,利用了多媒體剪輯度江戰(zhàn)役中的一些片斷,讓學生感受當時人民渡江準備、渡江過程、渡過長江后的雄偉場面。把學生帶進教材特定的情境中,從而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時空距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的鉆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親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二、設計短劇,構筑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拔恼虏皇菬o情物?!鼻榫辰虒W就是要以“情”為紐帶,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語文教材里的課文大多是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佳品,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無論寫人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利用多媒體制作中舉時的場景,同時也制作現(xiàn)在學子在考上北大或清華名校舉家歡慶的場面進行比較,用以拉近時代的距離。當然,教材不是影視文學,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使之產(chǎn)生與影視產(chǎn)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從而達到思維的明晰與開闊。
1.設計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說、戲劇,有很多對話描寫。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情境教學常常利用角色效應,設計角色讓學生充分活動,或分角色朗讀,或分角色表演。教學《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讓學生表演了范進和胡屠戶這樣兩個人物,其他學生扮演群眾,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這樣可以從教材語言出發(fā), 落實教材語言。即“語言情境語言”不斷溝通結合,以切實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時,學生加深了情感體驗。
2.設疑想象,感受情境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jīng)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比缥以诮虒W《兩小兒辯日》時,問太陽什么時候距離我們近呢?讓學生思考,然后再讓兩位學生分角色進行辯論,他們分別代表兩種不同觀點。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 聯(lián)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歸納終極答案。
三、交流探討,激發(fā)動力
具體到語文課堂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動起來,這也體現(xiàn)了本次課改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倡導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問題設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點又要有探究性,還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嘗試到學習的樂趣。這種交流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正反方之間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即可,但必須誠心誠意。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必須要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而且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個老師都為自己的教學設計一個良好的開頭,那么就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鉆研文本,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固定在這堂課上?!墩撜Z》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知識型激趣法,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己較為廣博的知識,組織成生動優(yōu)美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
2012年秋季,我在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睙熡昝擅桑h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huán)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在我國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痹谧髡吖P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有的學生就在興奮地翻書本了。由于教師引古博今,講得生動活潑,熱烈精彩,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揚,如癡如醉,欲罷不能。那么課堂上出現(xiàn)的將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導入法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認識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fā),結合所授課文的內(nèi)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如果方法設計得好,給我們的教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了學生智慧的光芒。
還有我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根據(jù)授課時天氣環(huán)境、場景、教室氛圍,結合所要講的課文內(nèi)容,用巧妙的語言來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當時時值深秋,天氣有點冷,我走上講臺發(fā)現(xiàn)下面不太安靜,于是我說:“同學們,遇冷,人們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熱湯或飲酒等方式來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這樣的秋后,有一殘疾人來酒店喝酒。他是為了御寒嗎?他喝酒的錢哪里來的?他以前是什么樣子?他以后又會怎樣?其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保ò鍟n題)這段導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紛紛打開課本,迫不及待地讀起來。2011年秋季,我在講《范進中舉》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開篇詞: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以傳神的筆調(diào)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滓壹旱谋瘧K命運,使我們從一個側(cè)面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們要從范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cè)面,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誕和罪惡。在上《社戲》一文時我是這樣導入課文的: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到現(xiàn)在都愿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鞭r(nóng)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nóng)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nóng)民勤勞、質(zhì)樸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現(xiàn)在,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童年時代外婆的故鄉(xiāng)去看看吧。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fā)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導入新課《回憶我的母親》時,教師以沉痛的語調(diào),緩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氣敘述,目的是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一開始就向作者靠攏。這樣一個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對“我的母親”的深切懷念之中,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
在教學《秋天》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jīng)吟誦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今天,我們越過溪水的歡歌,飛過秋鳥的啼鳴,走進秋天,走進一個幽靜的世界,走進秋天迎來一片豐收的歲月,走進秋天,回味一個思念的季節(jié),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四川本土詩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領略秋的風采,聆聽秋的訴說吧!開篇詞令同學們神采飛揚,大家翻開書本就大聲地朗誦起來,看到這樣的場面,老師的心情也特別舒暢!
從容說課,是一堂好課的開端,巧妙地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巧妙地使用好開課幾分鐘,無論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往往能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總之,膏藥一張全靠各自的熬煉,只要課堂導引的方法得當,就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散文;教學設計;文本研讀
關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學、文章學、語言學學界各有說法。劉錫慶教授曾對散文這樣界定:“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真實、自由的筆墨,主要用來表現(xiàn)個性,抒發(fā)感情,描繪心態(tài)的藝術短文,即謂之散文?!庇纱擞^之,散文應該具有個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點。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韓向東教授認為:語文教學將“形散而神不散”奉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復強化,但真正的散文經(jīng)典往往是主題多元、情感復雜、結構開放、形式多樣、敘述角度多變的,這是封閉的“神”所無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散文概覽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古而有之,或駢賦碑銘,或序跋箋疏,或奏議策論,或題款尺牘,皆洋洋灑灑,讀來朗朗如洪,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可謂蔚為壯觀。較之古代散文,近現(xiàn)代散文作為教學“例子”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材之中的比重還偏大些。
從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散文篇目來看,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時代的氣息,如畢淑敏、余秋雨、張抗抗等具有濃厚的當代氣息的作家作品出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雖幾經(jīng)修訂卻仍被作為保留篇目,可見其價值并沒有褪色。由于中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強,選文也考慮了學生這方面的特點,選入的散文作品相對而言通俗易懂,文質(zhì)兼美,有很強的可讀性,同時可以進行審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學設計
什么是教學設計?怎樣的教學設計才是真正的教學設計呢?我們應先將目光聚焦在教學設計理論上來。R.M.加涅認為教學設計是“計劃教學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過程”,烏美娜教授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p>
自1987年鐘啟泉等教育學界人士相繼引進和介紹了國外的教學設計以來,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教學設計上的理論與實踐實踐也相應豐富起來,其中,建構主義理論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影響深遠。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的四大要素是:學習情境、會話、協(xié)作和意義建構。教學設計的過程應該在學生習得性經(jīng)驗基礎上進行意義構建,那種教師側(cè)重于將自己在課堂上“如何講” 和“講什么”作為中心的經(jīng)驗式備課( 計劃) 活動, 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 或者說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三、文本研讀是散文教學設計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p>
散文,是真實生活感受的藝術性表達,有著思維的廣度與闊度,對文字的使用相對靈活自由,值得我們對其文本進行仔細咀嚼,故而我們在散文教學設計時應該兼顧散文多元化的特點進行文本探討。
(一)親近作者及其與眾不同的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
《文心雕龍》中關于情隨事遷的說法:“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如是必顯?!蔽谋臼亲髡吲c讀者的閑談的橋梁,走進作者及其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品讀鑒賞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創(chuàng)作之初已經(jīng)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在筆端流淌出來的是作者與讀者如朋友般閑談的結果,魯迅、周作人等文學大家將散文比喻為與朋友的閑談、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與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蘿花花開花敗的心境?讀朱自清的《背影》,讀到父親的來信那一段:“我身體尚好,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薄按笕ブ诓贿h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起22年前寫的《背影》:“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蓖ㄟ^引入相關的背景資料加以解讀,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魯迅寫《風箏》,文章中寫“精神的虐殺”一事是否有資料佐證,這些都需要回歸作者的時空,去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
這些散文寫真人、記真事、抒發(fā)真情實感,在作品當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個體性,表達的是作者或憎或愛、所思所想,或慨嘆命運,或追問和反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體現(xiàn)出對自我價值的發(fā)掘和對生命意義的尋思,讓讀者回味無窮,這種個體情懷性可以直擊學生心靈深處,引起內(nèi)心的共鳴。
(二)個性表達,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百花齊放,作者的個性化表達體現(xiàn)在其結構的精妙。如對“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钡婀值氖牵瑓⒂^了荔枝林里的養(yǎng)蜂場之后,作者對蜜蜂的態(tài)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zhuǎn)彎,在文章最后,作者寫到“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睏钏酚玫挠麚P先抑的手法將蜜蜂賦予其人格化,讓我們從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為題,開頭點出了父親的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钡髡邊s沒有直接寫父親送別兒子的背影,而是先從徐州、揚州、南京開始,寫祖母去世、父親賦閑、變賣典籍、還了虧空等等悲涼之事,時間由遠及近,且多次蘊釀悲涼的氣氛,由此鋪墊出父親在車站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和離別時的背影,細膩的筆觸里,作者對父親的真情實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寫背影,特別是后兩處將父愛子,子惜父的深情寫得淋漓盡致,其寫作結構可謂渾然一體,無懈可擊。
(三)自由抒發(fā),咀嚼語言的不尋常味道
散文的語言是閑散悠閑、靈活自由的,細細咀嚼,會有不同尋常的味道。如《散步》中開篇即寫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們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兒子?!痹谶@里,作者并不是在每個人的后面加頓號,而使用的是逗號,這是怎樣的情感抒發(fā)?我們知道,每個逗號都是一個分句,其主語是要分開的,用逗號就更能突出了每一個家庭成員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這也顯現(xiàn)了人見中年,責任重大,這也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筆。就這么細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還有《背影》中的語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在座位上?!弊髡邽槭裁匆怀觥八o我做的”?
《濟南的冬天》是寫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氣息不濃的場景寫得輕盈而歡快,充滿了靈動的氣息。“古老的濟南,……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币粋€“臥”字將濟南雪景圖寫“活”了。
(四)情感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蘊含著“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綿綿情感。散文教學設計應該從散文的情與境出發(fā),讓學生仔細品讀其中情感。但現(xiàn)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學設計往往樂于借助于課文中的語句作教學延伸,品讀作者的感情,這種“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課文之外”,“走到了語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語文上成了非語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當然,不同類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記敘類散文,要把握文章敘述時間、地點的轉(zhuǎn)換及其串連的線索;抒情類散文,要把握文章優(yōu)美意境的書寫,從文字中品讀作者的喜怒哀樂,吟誦涵詠就應該出現(xiàn)在教學設計當中;哲思類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與理的表達。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代文學理論關注接受主體對文學作品的意義構建,強調(diào)讀者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散文的閱讀與欣賞,并不是單純對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圖的傳遞,而是對散文個性化表達的再創(chuàng)造。對散文文本的探討從散文的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探討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jù)特定的散文進行文本解讀,期待來日再述。
參考文獻:
[1]韓向東.找回失落的文體個性――不同文體文學作品的教學思路[J]語文建設,2008.1
[2]烏美娜. 教學設計模式簡述[ J] . 外語電化教學, 1987, ( 2) .
[3]鐘啟泉. 從現(xiàn)代教學論看教學設計的原理與課題[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寧. 誰是教學設計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關鍵詞 教育技術;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1-0027-02
1 前言
近年來,隨著教改和課改的深入,教育技術也開始走上快速發(fā)展的道路。教育技術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有利于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其可以將煩瑣的教學進行簡化,從而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教學重點,但是用多用少、如何用,因課而異。在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學有其獨特性,一方面,它作為人文學科之母,有著普遍性的特點;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需要進行情感體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單純利用教育技術很難取得較大突破。因此,探討教育技術和語文教學整合意義重大。
2 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過程中的`區(qū)
重技術而輕理念 在目前的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過程中存在一個顯著的誤區(qū),就是大部分教師重視技術的運用而輕視理念的表達。其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技術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理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多借助多媒體的技術手段進行課本內(nèi)容的展示,而忽視了文章的理念,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造成語文教學的淺顯化和符號化。
重手段而輕目的 語文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常識,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通過情感體驗來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情懷和素養(yǎng)。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過多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而將學生的思考和感悟拋之于腦后,嚴重背離語文教學的初衷,使得語文教學的情感熏陶進一步弱化,情感體驗也相對降低。這種重手段而輕目的的教學,使得語文教學的價值一步步縮減,長此以往,語文教育的意義便不復存在。
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 隨著教改和課改的深入,教學形式的改變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紛紛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在改變形式的同時,對于內(nèi)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所以教學效果較好;但是也有部分教師重視的只是形式的改變,對于內(nèi)容改進和完善做得卻不到位。由于教學走上形式化,所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更多的來自于情感的體驗,這就使得語文教學的人文情懷價值降低。另外,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的語文教學,缺少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的有機聯(lián)系,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生詞不達意的情形。
重視現(xiàn)代媒體而輕視傳統(tǒng)媒體 在教育技術和語文教學整合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放棄了傳統(tǒng)的媒體,而開始重視現(xiàn)代化媒體。但是一味使用現(xiàn)代化媒體技術,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會受到影響,情感體驗的深度也會削弱。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程內(nèi)容的表述,學生對于形象的把握便會固定;但是如果是傳統(tǒng)媒體,學生會利用自身的想象去感受形象,這種感受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感悟。重視現(xiàn)代媒體,忽視傳統(tǒng)媒體,雖然實現(xiàn)了具象化教學,卻喪失了抽象化教學的美感。
3 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措施
善用媒體技術,強化教學手段 在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時,必須要強調(diào)媒體技術的使用原則。因為多媒體技術雖然可以帶動課堂的生動化,但是過多使用多媒體技術,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環(huán)節(jié)便會出現(xiàn)欠缺。在媒體技術的使用方面,需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1)適用性原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遇到適合使用多媒體的內(nèi)容,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內(nèi)容為主,技術應用為輔。
2)適度性原則,主要指的是在教學中適量使用多媒體技術,避免課程的技術化和空洞化。如果多媒體技術利用過多,會造成語文課程形式化的加重,會影響內(nèi)容的深化。
同時,不僅要掌握媒體技術的使用原則,還可以利用技術強化教學手段。這種技術強化主要包括兩方面。
1)技術利用要和課程內(nèi)容緊密結合,技術才能為內(nèi)容服務,課堂通過技術的應用而更加豐富精彩。
2)利用技術更好地為語文情懷的培養(yǎng)貢獻力量。比如在教學《春》《濟南的冬天》等文章時,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春天的聲音的模擬,學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朝氣與蓬勃;也可以利用影像資料對濟南的冬天進行詳細展示,學生對于書本中的知識會有更加真切的體悟,文章中的情感色彩會更加真實,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更加豐富。
巧用媒體技術,優(yōu)化教學方案 巧用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方案的優(yōu)化,也是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重要策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依靠的主要是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雖然情感體驗到位,但是感官不夠具體。為了強化課堂的感官接觸,可以巧妙利用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方案的優(yōu)化。如在教學自然景觀類文章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章中描繪的自然景觀用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無論是畫面還是聲音,學生都會受到感官的刺激,對于自然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又如在教學對話式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文內(nèi)容的當堂演示,通過有情感的語言誦讀,學生對于內(nèi)容的情感體驗將會更加真切。簡言之,巧妙利用媒體技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完美,情感體驗更加全面,那么教育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整合便實現(xiàn)了。
應用媒體,靈活設計教學過程 靈活進行教學設計也是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重要策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會遇到許多類似的文章,這些文章需要體驗的情感不同,但是具體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學進行的時候,可以對教學設計進行靈活的套用。靈活套用教學設計,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其他設計實現(xiàn)當堂內(nèi)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靈活利用教學設計,能夠使得教學過程的銜接更加自然、更加流暢,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會得到升華。
比如在進行七年級語文《春》和《秋天》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對比的手法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對文章進行分別講述,但是因為《春》和《秋天》都是寫景抒情類文章,而且又都有季節(jié)性的描寫,所以二者在講解中會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又因為這兩篇課文描寫的是兩個不同的季節(jié),在具體的景物描寫方面會存在差異,所以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可以活用彼此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會更加豐富與具體,教學的美感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4 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要更注重情感的體驗。因此,在教育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整合中,應堅持技術始終為情感教育服務的理念,使語文教學更有特色、更有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素冰.高職語文教學中整合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6(5):79-81.
[2]蘇春景,高亞男.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以煙臺市芝罘區(qū)部分小學為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3):43-49.
[3]戴曉娥.整合視野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5(3):110-114.
[4]徐曙.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