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派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出現(xiàn)多樣化的局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斷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三條標準,并以盧卡奇和弗羅姆為例作了具體分析。
【英文摘要】ThisarticleanalyzestheconceptionandconnotationofWesternMarxismaswellasitsrelationswithLeninism,holdsthatWesternMarxismisnotaunifiedschoolofideologicaltrend,and,basedonaconcreteanalysisofG.LukacsandE.Fromm,proposesthreecriteriaforjudgingthenatureofWesternMarxism.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盧卡奇/弗羅姆/WesternMarxism/Marxism/Leninism/Lukacs/Fromm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3)04-0067-04
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潮,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又不斷發(fā)展,20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習慣上,通常指由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所引發(fā)的西歐和中歐地區(qū)左翼激進思想家(包括部分共產黨員或被開除出黨的理論家)重新詮釋馬克思學說的思潮。我國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但對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對此,筆者不揣冒昧,擬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界定等三個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仍有不同看法。大致有兩種觀點:
一是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存在是一個不依人們贊成與否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因為不僅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的卡爾·科爾施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xiàn)狀》(1930)一文中首次使用了這一概念,并將它與“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或“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明確對立起來;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梅洛—龐蒂也在《辯證法的歷險》(1955)一書中專章討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并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其后英國新左派理論家佩里·安德森又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1976)一書中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作了較詳細的分析,并從形式的轉移和主題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規(guī)定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他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盡管存在種種的分歧和對立,卻仍然構成一種具有共同學術傳統(tǒng)的理論?!?3)這一切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并非主觀杜撰,而是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的一股思潮。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含糊的概念。因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國外并不是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有確定涵義的概念。在國外比較常見的有三種用法:(1)地域性概念。如,前南斯拉大學者A·格爾科奇科夫主張按地域把馬克思主義劃分為“東方馬克思主義”(即蘇聯(lián)、東歐及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即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馬克思主義)和“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即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在這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中不僅包括歐美等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還包括那個地區(qū)各國共產黨的理論;(2)梅洛-龐蒂的概念。他所說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指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闡述強調辯證法和無產階級主觀革命性的理論,是與列寧主義根本對立的一種思潮;(3)佩里·安德森的概念。他的概念“既是世代性的,又是地域性的”,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
上述幾個概念各有自己的根據,但也各有自己的片面性。例如,梅洛-龐蒂不顧盧卡奇本人的反對與抗議將他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并把葛蘭西這個忠誠的共產黨人也包括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中去;佩里·安德森則沒有注意到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其共同點之一便是否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即“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或“列寧主義”,當然還包括“斯大林主義”。
筆者認為,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嚴格地說不過是西方各國家中主張重新闡釋和補充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種通稱,它并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學派,也沒有形成一致的思想體系,只是一些研究者的文章、著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傾向而已。它包括眾多的派別、龐雜的內容,在政治和哲學問題上都存在重大分歧和爭論。很多派別和人物的思想,前期和后期有著較明顯的變化。而且,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是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歐大革命浪潮的失敗,使一些人對十月革命模式的普遍性產生了懷疑,加上后來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逐漸出現(xiàn)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使人們對蘇聯(lián)模式的“極權主義”望而生畏,但他們又不滿意資本主義世界,所以試圖重新研究馬克思的著作并結合對資本主義的研究成果做出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經典傳統(tǒng)”的新的解釋。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上,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思想也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在人的本質問題上,賴希、馬爾庫塞等與馬克思的觀點就有差別;甚至有些學者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多少相同之處。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不能籠統(tǒng)地將之視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發(fā)展出的一個統(tǒng)一的派別。因而,是否需要繼續(xù)使用這一概念,也必須認真思考。
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無論從意識形態(tài)還是從地域來劃分都是不確切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體系,是全世界無產階級(不是哪一國家或哪一地域的無產階級)完整而徹底的世界觀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和綱領。把它按地域來劃分是荒唐的,按某些觀點的不同來區(qū)分也是不妥的。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只能按照它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還是非馬克思主義來做價值判斷。而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具體觀點,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該從其特定的時代和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深入研究,以從中獲得某種啟迪,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反對“列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革命的戰(zhàn)略、策略問題上提出了不同于列寧的主張;在哲學上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列寧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見解。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非”或“反”馬克思主義的結論,這實際上涉及到如何看待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關系問題。
其實,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列寧的觀點和理論的人早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即已存在。第二國際的左派代表德共(斯巴達克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論家羅莎·盧森堡就是如此。盧森堡曾和列寧一起同第二國際中的修正主義進行過斗爭,但盧森堡并不同意列寧對俄國孟什維克的態(tài)度和有關工農專政的思想,列寧為此曾嚴厲地批評過她,但仍稱她為“革命無產階級的真正馬克思主義杰出代表”。而歷史則證明盧森堡對列寧的某些批評并不是錯誤的。同樣,曾經僑居蘇聯(lián)13年之久的匈牙利共產黨人盧卡奇對列寧主義也不是全盤接受。其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盧森堡和盧卡奇以及列寧等人都是更多地從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實際來理解馬克思主義。而列寧自己的論斷也不是百分之百地同馬克思相一致的,例如,他的社會主義可以首先在一國勝利的學說即是。至于卡爾·科爾施在其《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xiàn)狀》中將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或“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公開對立,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與蘇聯(lián)自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公然以“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自居,并通過其控制的共產國際,向各國黨發(fā)號施令,對于不贊同或不完全贊同它的觀點、政策的共產黨和共產黨人采取排斥、打擊的做法有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及其觀點上出現(xiàn)的多樣化局面,除上述兩大原因外,更多是由戰(zhàn)后的現(xiàn)實決定的。二戰(zhàn)后,從法西斯專制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的東歐諸國,無論其本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還是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均不同于蘇聯(lián)的具體情況,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不同于蘇聯(lián)和東歐。因此,東歐諸國雖然在多方面不得不屈從于蘇聯(lián),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運用上,卻不能不帶有自己的特點。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包括共產黨人,由于較遠地離開了蘇共的控制,在思想上有更多的自由。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探索革命道路、革命策略和戰(zhàn)略等問題上勢必會不同于列寧,從而也就更多地帶有本國和本民族的文化歷史色彩。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一再強調他們的學說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248)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研究及其觀點出現(xiàn)多樣化的局面不僅與各國的社會現(xiàn)實、文化傳統(tǒng)有關,而且在理論上也是有依據的。
其實,不僅在西方,即使在中國,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以及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理論,在馬列的著作中也是找不到的,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自己的國情正確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有關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的結晶。再如,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它的哲學體系和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表述上也不同于以往,并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局面,顯然這也是正常的,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西方馬克思主義(我只是約定俗成地使用這個名詞)的出現(xiàn),尤其是他們在政治和哲學理論上所作的積極的探索,可以理解為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運用,甚至是必要的補充和發(fā)展。因而不應把西方馬克思主義視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中的“異端”甚或是“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思潮不加分析地排斥和批判。當然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完全肯定,而是要承認它的出現(xiàn)緣由是不可避免的,其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所具有的積極的一面應予以肯定并加以借鑒。同時也應看到其問題也是明顯的,它的許多觀點和主張并沒有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富有成效的檢驗;它在揭露資本主義弊端、批評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時,雖有一些深刻和銳利的見解,但也因缺乏歷史分析而多有偏僻之處;在強調總體革命、倡導文化批判時,既有全面審視的深邃目光,也有忽視經濟基礎的致命缺陷。對此,我們在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時,應當認真辨別,謹慎對待,具體地分析其錯誤產生的根源,以為借鑒,幫助我們找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三
前文已述,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其中有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有的是非馬克思主義的。需要對之進行具體分析。我認為,判斷某一學者及其觀點是否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應從其思想的實質、階級性等方面進行判斷,為此標準主要應當依據三點:(1)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是否在實踐中堅持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而斗爭;(3)是否堅持以實現(xiàn)共產主義即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為最終的奮斗目標。如果堅持了上述三者,即為馬克思主義,否則便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應當肯定,屬于非馬克思主義的則必須批判和擯棄。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下面試以盧卡奇和弗洛姆為例略作分析。
在被列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中,盧卡奇是20世紀影響最大、爭議也最多的思想家之一,國際上形成的“盧卡奇熱”曾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從20年代起,他因不完全同意所謂“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而被蘇聯(lián)及他的祖國的不少共產黨人當作“修正主義”代表受到多次批判,50、60年代他受到的批判更為激烈。與此相反,他又被一些人譽為“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列寧逝世后過去50年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典范”。同時,東西方都有一部分人從肯定或否定的意義上把他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開創(chuàng)者。盡管有關盧卡奇的爭論至今仍未結束,但從其主導思想和基本觀點來看,他無疑屬于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思想家之列。
首先,從他1923年發(fā)表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的主要內容來看,是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闡述階級意識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尤其是闡明無產階級意識在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之點;他在30年代以后寫的一系列著作,如《我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1930)和《藝術與客觀真實》(1934),則表明他已經克服了此前自己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唯心主義成分,如不承認反映論,過分夸大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等;而他晚期所寫的三部著作《社會存在本體論》、《審美特征》和《民主化的進程》,更是他畢生創(chuàng)造性探索的重要成果,無論在理論內容上還是邏輯結構上都富于總結性。
這三部著作,是他晚期思想的三個組成部分,有著內在的相互聯(lián)系。在《社會存在本體論》中,他以勞動范疇為核心,試圖評論人類實踐、目的性活動的基本性質。他設想在克服《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若干理論錯誤的基礎上,建構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的理論體系。1963年寫成的《審美特征》一書則是以社會存在本體論為基礎試圖建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構架和主要范疇,也是他將馬克思主義應用于美學研究的一大嘗試,這本書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他還把理論探索推向政治領域,試圖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在1968年寫成的《民主化的進程》一書中,盧卡奇運用馬克思闡釋過的“市民社會”、“類存在”和人的目的性活動的概念,試圖建立一種有別于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的新的政治學說。如果說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產物,是為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提供戰(zhàn)略的指南;那么,盧卡奇的《民主化的進程》則可以說是社會主義體制改革時代的產物,著重探討的是如何從體制上解決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從而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問題。在盧卡奇看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目的,不在于描述一種固定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在于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如何進一步民主化,從而揭示逐步趨向未來的可能性。在他晚年的多次談話中,還特別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革新和社會主義民主化問題。
從盧卡奇一生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來看,他始終堅持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始終關注國際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命運,而且從他的整個思想過程來看,呈現(xiàn)出一種向上向前發(fā)展的顯著特點。特別是盧卡奇的晚期思想和著作,不論就建設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還是美學的基本理論來說,都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其次,盧卡奇在政治上是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他于1918年參加匈牙利共產黨,隨后成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師政委,領導恢復軍隊的秩序并抗擊協(xié)約國軍隊的武裝干涉。匈牙利共和國被顛覆后,他作為匈牙利共產黨中央委員繼續(xù)為匈牙利無產階級和國際無產階級而堅持斗爭。1945年,他自蘇聯(lián)歸國后,參加建立新文化工作,并擔任華沙和柏林兩地科學院院士。1948年起,他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同匈牙利共產黨內部“左”傾教條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其后又對蘇聯(lián)的大國沙文主義作了批評并因此被卷入匈牙利事件而受到拘留。盧卡奇的一生雖然主要從事理論研究,但他關注社會政治生活的發(fā)展,主張社會主義國家需要進行改革,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他在談到自己時,確認自己一生中最積極的一個方面是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并“為它貢獻了一生”。他對自己的評價,得到了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在紀念他百年誕辰時的完全認同。
綜上所述,盧卡奇是一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但是,同被列入西方馬克思主義范疇的弗洛姆則很難說是屬于馬克思主義行列的了。弗洛姆是一個心理學家,深受弗洛伊德影響,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但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論。他強調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在社會影響下,實現(xiàn)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性格形成的過程。他批評資本主義社會是病態(tài)的不合理的社會,主張改造這個社會,但不是進行社會革命,而是通過精神分析來治療人們的病態(tài)心理。
弗洛姆曾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綜合”起來,“試圖找出弗洛伊德學說中那些仍然閃爍著光輝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論斷。對于馬克思我也是這么做的。在理解和批判這兩位思想家后,我終于達到了那種綜合?!?8)之所以要對兩人進行“綜合”是因為“在復興人道主義的斗爭中,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仍是重要的指路明燈”,但又各有不足。馬克思低估了人的情欲的復雜性,“沒有認識到人性有其自身的需要和規(guī)律”,“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人的性格概念”(265);而弗洛伊德的學說又“不能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則”僅以家庭中的人為“認識對象”,因此,在弗洛姆看來,將兩位思想家“綜合”起來,克服二者的局限,將能創(chuàng)立更為全面的新的社會批判理論。
弗洛姆認為馬克思高于弗洛伊德,并肯定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本體論的唯物主義”和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思想,認同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首先是“一種經濟和社會問題”,甚至宣稱“代表了西方傳統(tǒng)的精華”。(89)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的認識卻是完全錯誤的,例如,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主義”。(23)同時,由于弗洛姆只是將馬克思主義當作學術研究對象,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聯(lián)系起來,更沒有在實踐中為捍衛(wèi)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而斗爭,更談不上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因此,我們很難說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至多只能說他曾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他與盧卡奇雖然都被列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們兩人卻不是同一類人,不可同日而語。
對于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我認為也應該作如上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參考文獻】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M].臺北:臺灣光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美]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美]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A].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