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欣賞與人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每個人的內在和諧為基礎。它對每一個公民在素質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欣賞不僅能夠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而構筑人的內在和諧,并達到其最終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完善的人。
關鍵詞:和諧社會;音樂欣賞;內在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社會價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調整,必將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句話表明。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成員的誠信友愛,社會制度的公平合理,社會氣氛的充滿活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和諧社會首先是由許多和諧的團體組成。和諧的團體則由許多和諧的個體組成,所以.社會生活秩序或狀態(tài)的和諧安定還要有人的內在和諧作基礎。本文試圖從音樂與人的內在和諧的關系出發(fā),探討如何用音樂來構筑人的內在和諧。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一人的內在和諧
古往今來,東西方哲學家和倫理學家都把人的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作為個人修養(yǎng)的一種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別注重個人心性的修養(yǎng),而西方古希臘時期的畢達格拉斯學派以及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學派也強調個人內心的和諧。
(一)儒、道的心性修養(yǎng)
儒家以“人”為本位,側重從“人”的視角來觀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和道德價值看得比生命價值更重要。當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發(fā)生沖突、不可調和之際,寧可“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舍身取義”(《孟子·告子》),以成就和實現(xiàn)其道德價值。在儒家眼里,正是人格和道德價值賦予了人的生命以獨特而崇高的意義。儒家主張人內在的善性和外在的綱常之禮的結合,用綱常之禮開掘和顯現(xiàn)人的本性,進而向圣人的完善境界提升。
孔子人文觀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自己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鬃硬毁H低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滿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節(jié)之以禮??鬃訕O力推崇以君子為象征的人格理想,并設計了達到理想人格的途徑。其中一條重要的路徑是“為仁由己”。要求由自我的自由選擇起主導作用,并由自我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凡人都有可能成就仁德。
孟子提倡弘大剛毅、堅定不移的氣節(jié)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無所畏懼的任道精神。孟子所倡導的道德選擇表現(xiàn)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價值之極致。表現(xiàn)了人為人格尊嚴而犧牲的殉道精神。孟子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的見解,認為只要個體能夠自覺地實行仁義禮智,不管君子圣人,還是凡夫俗子,都在理想人格境界中。不過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練過程,從而養(yǎng)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道家以“自然”為本位,側重從“自然”的眼光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和回歸自然,力求人的一切作為都必須合乎自然的本來面貌和變化規(guī)律。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要遵循“自然無為,道法自然”,其人格范本就是赤子和嬰兒。老子對“赤嬰”自然天性的推崇,到了莊子那里就演繹出“真人”的境界。
(二)古希臘哲學家所指的內心和諧
在古希臘的畢達格拉斯學派看來,任何人都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的,靈魂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身體的最高境界——健康也是和諧。作為畢達哥拉斯學派弟子的阿爾克邁翁就曾指出:“健康取決于熱和冷、干和濕、苦和甘等性質在體內的均等分布,它們之中有一方占優(yōu)勢就會引起疾病”。對于靈魂而言,最重要的在于通過不斷的凈化,擺脫靈魂中的雜質及肉體的束縛,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靈魂的和諧。達到和諧境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從事數(shù)學、音樂、天文及社會人生的研究,所以,畢達哥拉斯學派從事科學、哲學和人生的研究。都是為凈化靈魂服務的。都是為達到靈魂的最高境界——和諧的手段。因此,靈魂和諧構成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全部思想的核心和最終目的。
伊壁鳩魯哲學認為,幸福就是“肉體的無痛苦與靈魂的無煩擾”,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就是身心的內在和諧狀態(tài)。伊壁鳩魯區(qū)分了身體的快樂或痛苦與精神的快樂或痛苦。身體的快樂在伊壁鳩魯看來只是一種短暫的、淺薄的、不穩(wěn)定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在伊壁鳩魯看來是一種感官快樂與精神快樂的適度結合。因為較之感官快樂,精神的快樂是持久的、深刻的、穩(wěn)定的.它能夠使人達到感官快樂所達不到的快樂和幸福。伊壁鳩魯將人的欲望分為三類:(1)自然的和必要的;(2)自然的但非必要的;(3)非自然的又非必要的。第一類欲望是指人的生存條件的滿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衣、食、住、行等。這是誰也無法回避的欲望。這些欲望很容易滿足,不容易消除,并且一旦滿足,就能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但是伊壁鳩魯同時也給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規(guī)定了十分簡樸的滿足標準。第二類欲望是指一些應該被限制的奢侈的欲望,例如,“無休止的狂歡、美色、魚肉”等這些奢侈的欲望在帶給人肉體上的無盡的享樂之外,也同時帶來了更大的麻煩,他干擾了靈魂的安寧。第三類快樂欲望主要表現(xiàn)為權欲、財欲、名欲等。這些欲望是由習慣的、虛假的觀念所致,而且難以滿足,哲人應該看穿其實質并加以拋棄,因為這些觀念束縛了自由意志,干擾了靈魂寧靜。
總之,心靈的內在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構建基礎。如果人們的內心煩惱不平衡,它就會伺機表現(xiàn)、發(fā)泄出來,在相互交往中爭執(zhí)甚至沖突就不可避免。自覺達到內心和諧的人越多,人與人和諧的面越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之目標就會實現(xiàn)。所以,季羨林先生在接受總理看望時說:“我們講和諧,不僅是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
二、音樂欣賞是通向人的內在和諧的一條途徑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與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對外開放縱深推進、群眾生活顯著改善、人民活力充分釋放同步。我國民眾的心態(tài)也進入了一個轉折期。一方面,人們的價值取向從注重理想向強調實際趨進。從注重義務向強調權利演變,從注重集體向強調個體轉化,人們更強調自己的利益??释约菏聵I(yè)成功、升官發(fā)財;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事隨心愿,自然會出現(xiàn)不平衡的心態(tài)。
解決社會心態(tài)的失衡問題誠然需要在制度安排上不斷完善,做到盡可能的公平與公正.但每個社會都會有問題,作為普通群眾個人面對這些問題,并不能扭轉局面,只有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調試好自己的心態(tài),做到內在的和諧。對今天被物欲所纏繞的人們來說,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做到內在的和諧,少不了人生的歷練、知識的領悟、藝術的熏陶,而音樂欣賞以追求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人生境界,豁達淡泊的人格魅力為宗旨,就是通達這種身心平衡的精神狀態(tài)的一條途徑,它是一劑難得的精神良藥。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于抒發(fā)情感、最能撥動人的心弦的藝術形式。因為音樂的聲音形態(tài)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系”。“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開和發(fā)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于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梁?!痹谝魳沸蕾p中,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感情得以宣泄,心靈得以慰籍,身心得以平衡。
音樂欣賞之所以能夠促成人的內在和諧,可以從音樂欣賞的審美價值和現(xiàn)實功用中得到解答:(1)音樂欣賞的審美價值。審美能力是人以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種綜合的特殊的能力,一種對現(xiàn)實功利的超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從最直接的含義上講,審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創(chuàng)造美,是人類一種主動追求美的實踐活動。一定的審美能力能夠使人類超越自己的實際需要,對審美對象的非實用層面進行感知,達到非功利的、非實用的狀態(tài),形成自由和幸福的審美體驗。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在《滄音樂的美》中充分肯定了音樂的形式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的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yōu)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xié)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2)音樂欣賞的現(xiàn)實功用。通過音樂欣賞。人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養(yǎng)與鍛煉,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之上,通過音樂欣賞還可以促進人的智力開發(fā),提高其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也可以培養(yǎng)人的專注、敏捷、協(xié)調等非智力因素。還可以提高人的修養(yǎng),陶冶人的性情,促進人的身心協(xié)調,這些就是音樂欣賞帶給欣賞者的現(xiàn)實功利價值。①音樂欣賞的益智功能。著名作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shù)學,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這句話說出了音樂在開發(fā)人類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②音樂欣賞的德育功能。健康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音樂不是強制的理論灌輸,也不是枯燥的道德說教,而是以審美對象特有的美的情緒、情感為紐帶。使豐富的思想、倫理、智慧等內涵,與美的形態(tài)一起深深地潛人人的心靈,深入持久地發(fā)揮積極作用。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孟子云“言不如人聲人人之深也”;茍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梢?。這些先哲們都認為音樂有陶冶情操、淳化民風的作用,它遠比空洞的說教更能令人接受,更能啟迪人的心靈。音樂以美的聲音形態(tài)濃縮成生動可感的音樂形象,在美的意境中,孕育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鑒別力。具有了這種情趣和能力,就能自覺地審視自己的心靈,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自己,最終使自己的人格升華。這就是音樂欣賞獨特的價值所在,具有“以美促善”的功效。③音樂欣賞的健體功能。音樂欣賞對人健全體魄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調解人的情緒,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優(yōu)美的音樂能松弛人的精神,調節(jié)人的情緒,促使心理上的宣泄和凈化.使人獲得心理上的健康。音樂以悅耳的音韻曲調作用于人的神經,醫(yī)治心理疾病。古代史書《樂記》中談到“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明確指出了音樂的治療保健作用。音樂欣賞與體育之間的互補性也被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他倡導音樂教育與體育并用的思想,他說:“規(guī)定要教音樂和體育主要是為了心靈’一“那些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那些專搞文藝的人又不免變得過度軟弱。”因此,音樂欣賞與體育要達到一種平衡,才能使受教者既有溫文的教養(yǎng)、勇敢的性格,又不至于走向粗暴野蠻和軟弱無力。
三、音樂促進人的內在和諧的表現(xiàn)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范疇就是“和”。“和”的本意就是和諧.是指不同高度的笙管合鳴,雖然同時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但卻顯得很和諧。呂氏春秋里有一段話可以很好地說明“和”的含義,“正六律、和五聲、達八音、養(yǎng)耳道也”。人的耳朵不愿意聽單一的聲音,一定要聽幾種不同的聲音才能感到舒服。“和”的內涵有兩個層次,其中之一便是“和諧”,即異物相雜,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輔相成,相反相濟,對立統(tǒng)一;其二是“平和”,無過無不及,即所謂“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使各種因素處于“和樂如一”的平和狀態(tài)。音樂欣賞的終極目的就在于能為人創(chuàng)造一個精神家園。無論是中國先秦時期的孔子還是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東西方的早期大思想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音樂與音樂欣賞對人的發(fā)展的特殊意義和重要價值??鬃訛榕囵B(yǎng)弟子所設置的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中,音樂被放在了較重要的地位。他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論述。就是把“樂”看作造就一個完善的人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柏拉圖認為“音樂欣賞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亞里士多德也指出“音樂確能改變靈魂的本質,既然它具有這種力量,我們就一定要利用它來培養(yǎng)下一代?!币魳穼θ说耐晟浦饕w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活在庸常凡俗的生活中被鈍化的人的情感。心理學家榮格說;“情感萎縮,這是現(xiàn)代人的一個特點。”而要治療這種“情感萎縮”則非音樂莫屬。優(yōu)美的音樂還能夠滋潤和撫慰人們的心靈,激烈的音樂能使人煩怨的情緒得到宣泄。使人們保持平和的心境。優(yōu)美的旋律、均勻有力的律動、充滿生機的節(jié)奏、豐滿的和聲、絢麗多彩的音色等,無一不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俗話說“樂而忘憂,歌可解愁”,這正是音樂的特殊功能的寫照。因此,音樂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一種靈魂的凈化劑,通過音樂欣賞,不僅能夠將對音樂藝術的美的追求融入人的個性,引導人感悟美,還能在某些時候激發(fā)人的精神力量,調節(jié)人的精神面貌,凈化人的心靈。
(二)培養(yǎng)起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長其在音樂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娛樂和滋養(yǎng),培養(yǎng)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和諧,更完美。美是人的獨特權利,是人的感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人的感性的一個絕對尺度。因為審美最忠實于一切被理性、被社會所壓抑的感性個人,忠實于活生生的、具體的、豐富多彩的、具有不可預測的深度和無限可能性的個人。理性概括出來的本質永遠無法窮盡感性現(xiàn)象,就像人無法用理智窮盡自己的情感一樣。所以,審美是印證人之個體性、獨特性的根本標志。而只有時時確證著自身的唯一性、神圣性和不可或缺性.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自身作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
(三)構建個人獨有的精神家園,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需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來作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有了這樣一個精神家園,才不至于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左右算計、長吁短嘆、蠅營狗茍,不知人之真義:也不至于在茫茫人海、滾滾洪流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喪失個性,不知我之為我;自然最終也不至于在面對世事變幻時手足無措、悵然無著、精神流離,不知家在何處。匈牙利著名音樂欣賞家柯達伊·左爾坦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關系,“音樂是不能被其他東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糧,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貧血癥中,沒有音樂就沒有健全的精神生活?!保逻_伊1952)音樂欣賞活動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滋養(yǎng)和啟迪,在音樂美的熏陶下培養(yǎng)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和諧美??逻_伊認為音樂欣賞的重要性超過了音樂本身,培養(yǎng)音樂的聽眾就是在培養(yǎng)一個社會。
(四)完善人格,構筑人的內在和諧。音樂欣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lián)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人性結構包括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性(文化性、理性)的方面,一是生命性(動物性、感性)的方面。這兩個方面經常處于矛盾斗爭的運動中.當其中某一方面長期處于受壓抑、不能滿足的境界的時候,整個人性結構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人性便呈現(xiàn)出某種缺陷。只有使人的心性和物性和諧,才能使人在與自然和他人的交流與融合中體味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音樂欣賞對這種協(xié)調的實現(xiàn)提供了基礎。所以,音樂審美全面地發(fā)展了人的品格和能力,也就是說,全面地發(fā)展了人的個性。
總之,在人們被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充斥頭腦的今天,強調音樂欣賞不僅會使人的感性得以回歸,人的本性得以提升,而且還可以使人通達身心平衡、內在和諧的精神狀態(tài),使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共同構筑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