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后真相下社會文化建設挑戰(zhàn)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后真相”時代來臨,其特征為不顧真相、片面真相和主觀真相,使得社會文化的建設面臨挑戰(zhàn)?!昂笳嫦唷睍r代的成因源于非理性的沉疴浮現,其影響導致社會文化缺失、真相的信任危機以及文化失范。針對“后真相”時代的應對策略是:(一)把握文化宣傳策略,通過對文化、事件進行正確的宣傳描寫,讓群眾夠獲取到客觀的信息;(二)重視道德教育策略,幫助大學生形成對事件的正確認識與理性判斷能力,篩選正確的“真相”碎片;(三)改變高等教育策略,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甄別能力,并作為一名信息傳播者,努力發(fā)出正確的聲音。
關鍵詞:后真相;社會文化;應對策略
一、“后真相”時代的內涵與特征
(一)“后真相”時代的內涵
“后真相”一詞在2016年被《牛津詞典》定位為“年度詞匯”,《牛津詞典》給該詞匯的定義是“關于或指代這樣的情形,即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容易塑造公眾輿論?!币灿袑W者認為“后真相”的原義應該是指“當真相被披露之后”,但是它的準確含義應該被理解為“真相靠后”,也就是說代表了事實的“真相”在事件中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v觀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思想,人們往往以“事實”為最終的檢驗標準[1]。也有學者稱:“后真相則是在這種網絡環(huán)境下產生的第三種現實,即信息內容介于真實與虛假之間,不完全客觀也不完全虛構,是一種情緒化的現實。”[2]而筆者則認為“后真相”時代是存續(xù)于后現代之中的,人人都擁有塑造真相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有對于真相的認識和理解。
(二)“后真相”時代的特征
1.不顧真相《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過: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fā)達的時候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大眾也許對于事實的真相并沒有那么渴求,總是對自己不喜歡、不利的證據視而不見。不顧真相并非是否認真理和事實的存在,而是將事實屈從于個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和觀點。在后真相時代,面對爆炸式增長的“真理”數量,結合自身立場、所處情境、社會背景,某些“真相”比其他的顯得更重要,偏愛一個“真相”而勝于其他?!罢嫦唷痹絹碓蕉嗟乇灰粚訉有畔⑺采w,我們擇取符合個人價值的信息去獲取、傳播,不顧真相也顧不得真相。2.片面真相理查德·伯頓說:“真相是散落成無數碎片的鏡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看到的一片是完整的真相”?;ヂ摼W的誕生賦予了信息化時代的技術支持,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爆炸與碎片化信息,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算法與推薦機制越來越成熟,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智能終端、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迅猛發(fā)展,用戶獲取信息來源、工具及維度日益豐富,信息處理量、認知負荷猛增,導致結果同質化等固有問題愈發(fā)嚴峻[3]。當今,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各種社交網絡、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平臺,盡管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方式在不斷地拓寬,在“主動關注”“被動推薦”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的多樣性卻在減少。人們愿意閱讀且記住的,只有那些與原來個人認知相容、感興趣的信息。久而久之,人們對于自己所持的觀點越“自信”,不同的人群皆被情緒和偏見裹挾,理性對話越來越困難,判斷能力越來越弱。此外,受到刻板印象、認知域的影響,人們只堅持自己的主觀認知。3.主觀真相與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媒介相比,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網絡媒體平臺賦予了每一個個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新的身份與職能,從信息的接收者,迅速轉變?yōu)槲淖?、視頻、語音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及評論者。官方傳統(tǒng)媒介不再代表著“科學”與“權威”,群眾娛樂導向在大數據時代的作用愈演愈烈。以近期“成都某中學學生墜樓事件”為例,某一學生因為個人原因而在校內輕生,其母親在微博等平臺散播不實的信息,博得了大眾的關注與同情,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一時間對于中學老師、某中學、公安等都造成了極大的輿論壓力,在傳播的過程中充斥著大量的謠言。后經警方調查,客觀證據顯示其為學生個人心理問題所致。每當遇到此類事件時,公眾總會同情心泛濫,著眼于自身的主觀真相,選擇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所謂的“施害方”。
二、“后真相”時代的成因及影響
(一)“后真相”時代的成因———非理性的沉疴浮現隨著微信平臺的出現,人們開啟了“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近兩年不斷出現的短視頻APP也在潛移默化著人們接受知識的習慣和方式,隨著短視頻、碎片化閱讀的不斷發(fā)展,現代人似乎已經承受不起靜下心花時間考量思辨哲學之美和深邃思考之重,當面對曾經熟悉的紙質書籍,更多的人不會再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曾經門庭若市的新華書店如今也略顯冷清?!啊笳嫦鄷r代’思潮的背后,無非是人們面對懸浮多變的社會生活所誘發(fā)的精神世界中的直覺、情感、相對主義乃至信仰等非理性因素過分沖動的結果,可以從特殊的角度看作是人們并不陌生的非理性思潮的沉渣泛起?!保?]人們對于真相的認識隨著情緒不斷地變化,而情緒是動態(tài)的、基于一定情境的、行為化的,這將會導致非理性的產生??赡茉谝欢螘r間內,人們會因為之前長久以來的理性主義的束縛而得到短時間的釋放。我們所追求的類似于科學真理的事物就是理性主義的主導,但是在追求并獲得真理時的信仰又是非理性主義的。所以其實在人類的生活之中,理性和非理性是密不可分,同時二者不是處于二元對立的,它們之間通常是在不斷調和的,因而當理性缺失,非理性的沉疴就會逐漸浮現。
(二)“后真相”時代的影響
1.社會文化的缺失“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在改變人們認知的同時,可能會導致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改變。這對未來社會文化建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zhàn)。因為社會文化的傳承過程更像是一個社會事件的“精加工”的過程,如果一個事件發(fā)生,人們可以將它以例如符號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去除掉對于社會發(fā)展或者文化發(fā)展無益的事物,然后將在社會發(fā)展中有益的內容再加工,最后隨著不斷地加工和整合,變成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后真相”時代,人們的認知發(fā)生了改變,失去了對于一個事件的一般價值概念,這必然會導致之后的文化篩選和文化建設的危機。如果說“后真相”是將真相作為后者進行體現,真相不再重要了,人們只愿意選擇自己偏好相信的信息,理性思考的缺失則會導致文化的缺失。2.真相的信任危機“真相”會隱于人們關注的其他事件之下,其實不管國內外,近年來很多的事件在媒體傳播的過程中一次次反轉著結局和“真相”,人們對于什么是“真相”產生了懷疑,人們愿意相信“我見即為真相”,強調“物自體”。人們便會產生對于真相信任的危機,維納在《控制論》中指出:“技術發(fā)展對善和惡都帶來無限可能性?!保?]在國外表現為英國脫歐的公投事件、美國總統(tǒng)大選等,而在中國則是更多的自媒體利用新聞熱點博人眼球,散播虛假消息和謠言,致使人們開始了偽民意的泛濫。人們很難考量在這個過程中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因為一切都有可能會被反轉,一切都有可能出現變化,因此依托這種情況就會出現人們對于信息的不信任、對于民主的焦慮。在虛擬的世界中,網絡環(huán)境一方面為人們構建了一個烏托邦,但同時這種在三維空間之外的領域也在無形中放大了人們獲取信任和給予信任的風險。也有很多學者提到社交網絡會帶來“信任異化”(trustalienation)。那么對于真相而言,亦然如是,真相不再是恒定持久的,那么雙方的信任關系也將不再是恒定持久的,由此而來會產生杜宇“真相”的逆反心理,呈現出對于“真相”的叛離,產生對于真相的信任危機。3.普適化的文化失范原本普遍適用的文化因為“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與個別個體產生矛盾,當矛盾激化,個體對于文化產生質疑,在“后真相”時代這種崇尚自我體驗、自我表達,有各類自媒體平臺可以自由發(fā)聲,權威的傳播平臺不被大眾,傳統(tǒng)紙媒也逐漸走向了衰落。人人可以注冊、人人可以發(fā)表言論的平臺因其多樣化和簡短、傳播量大的特點為大眾所接受,但這也極易導致個體信任表現形式的變異,也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文化負面效應。文化會隨著這種如同快時尚的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失去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沒有時間進行沉淀,社會愈加浮躁,人們對于文化也失去信心和信任,再談及文化這一概念時,人們不再認為其是權威,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文化失范將會成為“后真相”時代不可避免的問題。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fā),為我所用?!保?]同時他也談道:“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保?]
三、“后真相”時代的應對策略
(一)文化宣傳策略
新媒體時代,信息載體多元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面大幅提高,無論是傳統(tǒng)的宣傳渠道,抑或是新興網絡媒體的宣傳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傳播、評價信息的來源,唯有對文化、事件進行正確的宣傳描寫,才能讓群眾能夠獲取到客觀的信息?!昂笳嫦唷睍r代的“真相”不僅有事實那一個,要讓“真相”碎片中最真實的部分讓人們看到,讓“真相”不被操作利用,就要讓文化宣傳工作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主流媒體既是黨和政府的宣傳輿論陣地,也是國家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國家網絡安全的硬實力基礎,同時還是市場化與全球化的多元化信息服務平臺[7]。利用好主流媒體宣傳的同時,也需要照顧到各方信息接收者的喜好差異,在各大民間平臺第一時間傳遞出最真實的聲音。
(二)道德教育策略
道德教育在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學生個人成長的基礎,也是形成正確自我認知的重要手段,正確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對事件的正確認識與理性判斷能力,篩選正確的“真相”碎片。道德不僅是一種文化存在,也需要后天教育與培養(yǎng)形成的內在修養(yǎng),道德教育都是扮演著引導的重要角色,稍有不當就會使道德陷入二元對立中,形成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來批判他人。個體的道德發(fā)展與學校的道德教育都離不開現實的社會文化的熏染、滋養(yǎng)與檢驗。缺少對社會文化資源的吸收、批判,脫離社會文化資源的支持,囿于學校場域而自我設計,是學校德育變革成效不彰的重要社會學因素[8]。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德育教學模式與方法,健全完善德育教學內容,以提高德育教學效果,育到實處,在評價信息時能有自己的認知,不在“真相”迷宮中失去方向。
(三)高等教育策略
紛繁復雜的網絡,給象牙塔中的大學生架起了一座連接社會和外部世界的橋梁?;ヂ摼W背景下,高校學生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0”后已逐步成為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主體,他們身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個性特點,他們追求個性釋放,但希望獲得群體的認同;他們兼具文化理性與青春激情,他們深入融入全球化,也是深受“后真相”影響的一代[9]。但由于在校大學生群體心智尚未成熟,面對網絡輿論難以保持基本的理性思考,多追逐大流。高等教育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也需要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提高信息甄別能力,作為一名信息傳播者,努力發(fā)出正確的聲音。
四、結語
“后真相”時代的到來,我們應該持辯證的觀點去看待,不應怕其危機而阻礙社會文化傳播媒介的發(fā)展,而是應該學會使用這些媒介,把握輿論導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無法避免“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要解決“后真相時代”問題,關鍵點之一在于培養(yǎng)尋真的意識和存真的能力。這也是對于未來社會文化建設的挑戰(zhàn)。而對于教育而言,設定適宜的教育目標,關注于學生的非理性和理性思維結合的培養(yǎng);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內容,選擇最優(yōu)的教育工具;開展全息評價,多方位的評價學生;結合信息時代3.0的到來,為人們建立個人數據庫,讓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對于“后真相”時代進行求真和存真。
作者:劉志銘 張馨月 溫合博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