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古合口細音的演變層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主要體現(xiàn)為撮口呼和齊齒呼兩種類型,部分韻部殘留著中古時期的復合音韻頭,這屬最早時期的讀音類型。此外,見系字在滇東南西北部的部分方言點呈現(xiàn)出讀開口呼的趨勢,這是最晚的演變層次類型。其中,齊齒呼是合口細音在滇東南今讀中的主流類型,代表著其未來發(fā)展演變的主體方向,它的演變原理既與發(fā)音的省力和音系的經(jīng)濟原則相關,還與當?shù)孛缯Z、壯語等少數(shù)民族的語音影響有聯(lián)系。
關鍵詞:合口細音;滇東南方言;演變層次;今讀類型
合口細音是指在中古時期的合口三四等韻,特點上主要體現(xiàn)為復合音iu韻頭。[1]合口細音在北京話今讀中主要演變?yōu)榇榭诤繇嵞?,即韻頭為y的韻母,但在滇東南方言中,合口細音今讀的韻頭有y、i、?等多種類型。本文在調(diào)查分析的基礎上,劃分出合口細音韻頭在滇東南方言中的今讀類型,同時對每一種類型的演變層次進行歷時的分析探究。
一、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的今讀類型
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主要體現(xiàn)為撮口呼和齊齒呼兩大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類型中均有部分韻母演變?yōu)殚_口呼和合口呼的情況,但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撮口呼類型的韻母主要體現(xiàn)為y韻頭,該類型在滇東南方言中的分布較散,主要局限于偏農(nóng)村的漢族聚居區(qū)域,廣南縣的楊柳樹話是該類型的典型代表。例字見表1:齊齒呼是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的主流類型,其分布范圍較廣,滇東南縣市級行政駐地基本上都屬該類型?,F(xiàn)以文山話為代表舉例見表2(附:丘北話):除此之外,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還有兩類讀音顯得較為特殊:其一是硯山稼依話和丘北樹皮話總體上屬今讀齊齒呼的類型,但其凡逢文山話今讀?i組(包括i韻零聲母)的字,其韻母一律變讀為開口的?韻,聲母也相應地演變?yōu)閦母,例如稼依話的“雨z?33、魚z?31、疫z?31”等;其二是臻合三入聲物韻、曾合三入聲職韻、通合三入聲屋燭韻的見系字在滇東南方言中均讀iu韻,例如文山話中的“域育”都讀iu42,“局”讀?iu42等,這些比較具有地域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合口細音韻母在丘北話的今讀中與文山話屬同類型,但文山話的?i組音在丘北話中讀?i組音(與止開三混同,如“舉=子?i53”),目的是與假開三等字讀?i相區(qū)別,如丘北話“舉=幾=子?i53≠姐?i53,雨=以?i53≠野i53”等,這屬聲母區(qū)別韻部的情況。當然了,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也還有部分韻攝今讀與普通話一致,例如凡逢中古非組字和知系字今讀為開口呼(如文山讀“飯”為“f?11”,讀“中”為“?o?55”),蟹止攝今讀為合口呼(如文山話“歲睡”均讀為“su?i11”),梗攝和通攝舒聲見系字讀齊齒呼(如文山話“兄胸”均讀為“?io?55”)。但這類合口細音的今讀演變在漢語中具有較大的共同性,學界對此也都多有分析論述,故這類屬漢語共性的演變現(xiàn)象本文將不作重點贅述。
二、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的演變層次
滇東南方言中,臻合三入聲物韻、曾合三入聲職韻、通合三入聲屋燭韻的見系字在滇東南方言中均讀iu韻,是中古時期合口細音讀音的存留,屬最早時期的語音層次。因為,合口細音在中古時期為復合音iu韻頭,滇東南方言中這些讀iu韻的字都屬中古時期入聲韻攝的字,其相應的陽聲韻部分字至今仍讀齊齒呼iu?韻(如楊柳樹話“榮容”等),據(jù)楊耐思的研究,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1324年)中尚未出現(xiàn)y介音,滇東南方言中讀iu韻的這些字在《中原音韻》(1324年)中屬“魚?!钡摹癷u”韻。[2]按普通話的語音演變,失去入聲韻尾的iu應該演變?yōu)榇榭诤繇嶎^y,但滇東南方言中,iu是一個獨立的入聲字韻母,并不與y或i合流,這說明滇東南方言中入聲韻尾的消失是較為晚近的事情,即當入聲韻失去韻尾變?yōu)閕u時,舒聲的y韻已經(jīng)形成并且有較為固定的字類,故iu也就成為當?shù)匾粝抵歇毩⒌娜肼曌猪嵞噶耍ㄗx音上也顯得較為短促,如楊柳樹話的“育”讀“iu42”等)。根據(jù)研究,現(xiàn)在的撮口呼(按:y介音)是由中古的合口三四等韻(按:iu介音)演變來的,故如楊柳樹話中以y介音的撮口呼韻的形成層次要比iu韻母晚。明初蘭茂的《韻略易通》(1642年)將《中原音韻》(1324年)中的“魚?!表嵅糠殖闪恕熬郁~”韻和“呼模”韻兩部,說明當時y韻母和y介音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云南沾益人清馬自援的《等音》(1673年)中也延續(xù)著“俱y”韻。中古時期的iu演變?yōu)閥,主要是i和u相互同化與影響所致,因為i是前高不圓唇元音,u是一個后高圓唇元音,二者相拼時,由i撮口滑至發(fā)u的部位,只要發(fā)音稍快而唇位稍放松,就很容易發(fā)成y。滇東南方言中的y韻母和y介音應該就是形成于明代,延續(xù)至現(xiàn)今,滇東南偏農(nóng)村地區(qū)的漢族聚居村落還一直存在撮口呼韻母。但在滇東南方言中,合口細音今讀撮口呼的類型在縣城或鄉(xiāng)鎮(zhèn)一帶并不是主流,以縣城為中心的主流類型是讀齊齒呼的類型,合口細音在滇東南的縣(市)城駐地均讀i韻母和i介音的齊齒呼類型。
在普通話和滇東南的楊柳樹話元音音位系統(tǒng)中,y處于一種單項對立的聚合中,即用“前高圓唇”這一特征而與其他音位對立相區(qū)別的只有y一個音位,因此,從音位系統(tǒng)平行對稱的穩(wěn)定上來說,這個音位非常容易發(fā)生變化,[3]而這種變化在滇東南方言中,主要體現(xiàn)為撮口呼演變?yōu)辇R齒呼。此外,從語音演變原理上來看,元音前移是語音演變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y是一個前高圓唇元音,其與i的區(qū)別僅僅在i是展唇元音,在舌位高度一致的情況下,人們在發(fā)音時,發(fā)圓唇音顯然比發(fā)展唇音要費力些,故在具體的語境中,如果二者混發(fā)而又不致表意混淆,那么發(fā)撮口為齊齒顯然符合發(fā)音省力和經(jīng)濟(節(jié)省了一個元音y)的原則。[4]當然了,撮口呼在滇東南演變?yōu)辇R齒呼,應該還與少數(shù)民族的語音影響有關系。滇東南主要是以苗族和壯族為主體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當?shù)氐拿缯Z屬苗語川黔滇方言。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壯語和苗語川黔滇方言元音音位系統(tǒng)中,并沒有y元音,但是都有i元音。既然這樣,那么當漢語后來隨漢族移民進入滇東南后,少數(shù)民族在說漢語時,由于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元音,在不影響交流的情況下,只好找母語中近似的元音替代,而壯語和苗語川黔滇方言中與y元音相近的是i元音,故在與壯語和苗語等少數(shù)民族語音的頻繁接觸和影響下,滇東南漢語方音中的撮口呼自然而然地也就轉(zhuǎn)變演化為齊齒呼了。至于像以楊柳樹話為代表的偏農(nóng)村的漢族聚居區(qū)仍保留著讀撮口呼韻母,是因為當?shù)氐臐h族與少數(shù)民族因文化習俗等的差異,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排斥心理,故語音上影響較小而得以繼承保留。合口細音在硯山稼依話中有讀??組的類型顯得較特殊,但僅限于如文山話讀?i組的音節(jié),即稼依話發(fā)生了由?i組演變?yōu)??組的情況。音理演變上,這屬于元音i因“舌尖化”演變而高頂出位為?,原?組聲母也因韻母要求而相應地演變?yōu)?組。根據(jù)調(diào)查,滇東南方言中的i在單讀或在?組后一般發(fā)音略帶摩擦以致發(fā)音較緊,[5]近似擦化的舌面高元音i?,此音如果繼續(xù)高化但又不至于堵塞發(fā)音通道,則很容易舌尖化演變?yōu)?,與此同時,與之相應的輔音?組也發(fā)生高化演變,即由?i組演變?yōu)??組。一般認為,“舌面元音i的舌尖化的過程中是可能有一個舌葉音的過渡階段:?i>??>??(?表示與舌葉音同部位的元音)”,[6]而在滇東南方言中,丘北話正處于這個過渡階段,如“舉=己?i53,雨=以?i53”等。滇東南方言中發(fā)生?i>??>??的演變,應該與語音演變的鏈移現(xiàn)象有關,[4]16如假開三等字在滇東南方言中一般讀ie韻(如“姐”文山話讀?ie53),但在丘北話中則演變?yōu)閕韻(“姐”讀?i53),可這樣一來就會與原合口細音讀?i組的字相混,故原合口細音讀?i組就通過改變聲母為?組的方式來與之區(qū)別,這屬于音系演變中用聲母來區(qū)別韻部的演變情況,極具地域特征。丘北話的?i組如果進一步擦化,很容易演變?yōu)榧谝涝?、樹皮話一類??組。
三、結(jié)語
滇東南方言中,合口細音的中古讀音iu在各方言點均有殘留,但條件局限于臻合三入聲物韻、曾合三入聲職韻、通合三入聲屋燭韻的見系字。除此之外的韻部,至遲在明初即演變?yōu)橐詶盍鴺湓挒榇淼拇榭诤粜问?,但這主要分布于滇東南偏農(nóng)村的漢族聚居區(qū)域。根據(jù)現(xiàn)有的調(diào)查材料來看,至遲在20世紀中期,中古合口細音在滇東南各縣城話中已基本由撮口呼演變?yōu)橐晕纳皆挒榇淼凝R齒呼,并且成為當?shù)氐闹髁髯x音類型,代表著未來合口細音主體演變趨勢,演變原理既與發(fā)音的省力和音系的經(jīng)濟相關,還與當?shù)孛缯Z、壯語等少數(shù)民族的語音影響有聯(lián)系。至于以硯山稼依話和丘北樹皮話為代表的開口呼??組則是最晚層次的是演變層次,其演變的驅(qū)動力主要屬受假開三等的推動所致,屬語音演變中的鏈移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簡啟賢.音韻學教程[M].成都:巴蜀書社,2005:163.
[2]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12.
[3]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65.
[4]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1.
[5]楊時逢.云南方言調(diào)查報告[M].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884.
[6]朱曉農(nóng).音韻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06.
作者:牟成剛 單位:文山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