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動產抵押制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動產抵押制度作為一種新型的擔保物權制度,對于活躍經濟以及實現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現代經濟理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在世界廣泛運用且功效甚巨。然而由于其對傳統(tǒng)法的突破和自身固有的特性,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國現行立法對動產抵押在立法主義上系采混合主義(登記要件主義和登記主義同時并存)。本文從動產抵押的歷史沿革乃至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發(fā)展歷程,自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有關特殊規(guī)定入手,對其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缺陷作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本文通過對現行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分析,對完善我國動產抵押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個人看法:1、對動產抵押以特別法形式加以規(guī)定;2、限定抵押物的登記范圍;3、增加輔助公示方式;4、引入惡意行為人的刑事責任;5、統(tǒng)一登記機關;同時對登記效力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動產抵押制度歷史沿革有關規(guī)定缺陷完善措施
動產抵押作為一種新型的擔保物權制度,其最大的價值莫過于迎合了工商企業(yè)的需要利用機器設備等動產的使用價值,由需要利用其交換價值作為融資擔保的現實需求,對于活躍經濟以及實現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現代經濟理論,具有重大意義。[1]除此之外,也為個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途徑。因此各國家或地區(qū)以立法和判例的形式對該制度加以肯定。尤其對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國際動產抵押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到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逐步發(fā)展歷程,分析我國現行動產抵押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嘗試性的完善措施,力圖能為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發(fā)展做一點探討。
一、動產抵押的歷史沿革
近現代抵押權制度濫觴于羅馬法。羅馬法上最早出現的擔保方式是信托質(fiducia,即現代所謂的讓與擔保),而后是占有質(pigius,即質權),再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才出現抵押。但是羅馬法上之抵押不同于近代民法上之抵押,蓋因羅馬法上還未產生登記制度,抵押的設定沒有一定的公示性要求,僅須合意而為之。在這種欠缺公示規(guī)則的立法背景下,擔保的設定不因標的物為動產或不動產而有所不同,抵押權和質權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兩者本質相同,僅為名稱上的差異而已,[2]因此動產抵押的出現不足為罕。由于沒有公示規(guī)則,抵押權沒有公信力,那么如何對抵押權進行保護呢?羅馬大法官薩爾維烏斯(serviana)發(fā)明了“薩爾維”之訴,即通過賦予抵押權人可以對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提起訴權加以保護。但是通過訴權進行保護具有一定的事后性,而且沒有公示的抵押權制度忽視了交易安全利益,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極危險的物的擔保。[3]
日耳曼法上的擔保制度也經歷了和羅馬法相似的歷史進程,也是先產生信托讓與擔保,然后是占有質(亦稱古質),再然后發(fā)展到非占有質(也稱新質,即抵押權)。中世紀末期,歐洲封建勢力逐漸衰弱,不移轉占有的動產新質開始興盛。尤其是象船舶等其它重量和體積比較龐大的財產,如移動占有勢必使債務人在經濟上處于不利地位,于是仿效不動產質,通過法院、市參事會等一些公共機構主持的要式行為來代替移轉動產的占有,以此為基礎,不久便產生了通過在城市賬簿上登記來替代移轉所有權的制度。[4]
法典化運動前,歐陸各國深受羅馬法的影響,抵押制度主要承襲羅馬法,因此公示原則被否定。據考證,當時除法國北部一些地方僅零星的存在不動產移轉的公示制度外,關于抵押權的成立和存續(xù)的公示制度始終未見其蹤跡。法典化運動之后,公示原則被各國所確立,動產抵押制度因此被各國民法典廢除。如法國民法典2119條明確規(guī)定“動產不得設定抵押權”,從此規(guī)定出發(fā)法國民法典確立了“動產不得基于抵押權加以追及”的原則。[5]《日本民法典》369條第二項規(guī)定:“抵押權人,就債務人或第三人不移轉占有而供債務擔保的不動產,有優(yōu)先于其它債權人受自己債權清償的權利?!盵6]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860條規(guī)定:“稱抵押權者,謂對于債務人或第三人不移轉占有而供擔保之不動產,得就其賣得價金受清償之權?!盵7]在德國,民法學者多數崇尚法典的形式理性,物權法體系依照動產和不動產的區(qū)分而構建,而動產和不動產的最大法律區(qū)分就在于公示方法的不同。在這種動產和不動產公示方法嚴格區(qū)分的背景下,動產抵押制度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近代民法區(qū)分動產和不動產并確立不同公示方法的做法,維護了物權制度在體系上的一致性和邏輯上的嚴密性,也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但是其弊端在于忽視了農業(yè)經營者和工商業(yè)主以其使用中的動產設定不移轉占有的擔保進行融資的需要,但這一弊端,在整個19世紀乃至20世紀之初表現得并不十分明顯,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8]
隨著工業(yè)化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動產形態(tài)和登記制度的變化對融資擔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劃時代的早期,社會的主要財富集中在土地和建筑物等不動產,金銀珠寶、古玩字畫等少量動產上,而以金銀珠寶、古玩字畫等設定擔保移轉占有,對債務人的生產生活的社會經濟影響甚微,因此將不動產限定為抵押的標的并以登記為其公式方法,而將動產作為質權的標的并以移轉占有為其公示方法,比較適宜。然而隨著現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動產的價值迅速提升,與不動產的價值上的差異逐漸縮小。現代企業(yè)的資產不再局限于土地、建筑物等不動產上,企業(yè)的機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有時甚至成為企業(yè)的主要財產。如果通過移轉占有的方式將這些動產進行融資,一方面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無從進行,另一方面?zhèn)鶛嗳诉€要擔負保管的責任,對雙方都無益處。正如學者所言:動產只能質押不得抵押的傳統(tǒng)做法,“此在農業(yè)社會以書畫飾物之類提供擔保的情形,故無大礙,但在今日工業(yè)機械社會勢必窒礙難行。機器或原料均為生產材料,工廠賴以從事生產,將之交付債權人占有作為擔保以尋覓資金,殆屬不可能之事?!盵9]面對這種不移轉占有融資的現實需求,各國法律紛紛作出響應,通過特別法和判例的形式承認動產抵押制度。日本先后制定了《農業(yè)動產信用法》(1933年)、《機動車抵押法》(1951年)、《航空器抵押法》(1953年)和《建設機械抵押法》(1954年),我國臺灣地區(qū)制定了《動產擔保交易法》,意大利在其1997年新修訂的《意大利民法典》中,也規(guī)定了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均可設定抵押權。而德國沒有確立這一制度,究其根源,筆者推敲以為,原因有三:(一)德國民法素來以體系化和邏輯性著稱,確立此制度,必將打破整個物權法體系的和諧,實屬引狼入室之舉,故確立與之功能性質相近的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制度以代之。[10](二)德國向來重視抵押權的流通功能而輕視其保全功能,以流通抵押為原則,以保全抵押為例外。[11]而動產抵押制度旨在保全債權和融資,因此“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需要不移轉占有的方式設定動產擔保,以滿足企業(yè)的融資需求時,德國寧可通過判例和學說創(chuàng)立讓與擔保制度,也不愿突破現有的物權法體系”。[12](三)德國對抵押公示的效力采取登記要件主義,若將動產納入抵押標的物的范圍,則勢必要設立大量的登記機構和登記人員對動產進行登記,成本太高。盡管如此,但多數國家仍然采納這項制度,就連秉承德國民法體系化傳統(tǒng)的我國臺灣地區(qū)也不例外,在其《動產擔保交易法》上作出相應規(guī)定。在此,羅馬法上的動產抵押制度終于在經過改造后于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律背景下得以復生。
二、我國動產抵押的發(fā)展歷程
我國現行的擔保體系的初步形成是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經濟合同法的實施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擔保法》的。
我國真正開始擔保物權立法的,是1981年。當時經濟合同法從合同擔保的角度規(guī)定了加工承攬合同中承攬方留置權的問題,但是未涉及其他形式的擔保物權問題。
隨后,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對擔保問題作了進一步拓展規(guī)定?!睹穹ㄍ▌t》在“債權”一節(jié)中籠統(tǒng)規(guī)定了保證、抵押、定金、留置等四種擔保方式。其中,抵押權和留置權兩種為擔保物權?!睹穹ㄍ▌t》的規(guī)定根本談不上擔保物權的體系建構問題,但是它對抵押權和留置權所做的規(guī)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立法者對擔保物權性質所持的態(tài)度。顯然,在當時立法者看來,擔保物權與其他擔保方式一樣,只不過是債權的擔保方式,本身不具有物權的特性。這種立法定位,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蘇俄民法典》的影響。
進入90年代以后,針對社會生活中嚴重存在的"三角債"現象,政府在先后兩次采用行政手段予以清理仍不見效后,決定制定擔保法,以此作為解決該問題的辦法??梢?,擔保法的制定,至少在當時,是被當作一種臨時性的對策措施來看待的。[13]1995年的《擔保法》對擔保物權作了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稉7ā返谌?、第四章、第五章分別規(guī)定了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三種擔保物權。但是該法仍不是一部專門的擔保物權立法,它仍把擔保物權與保證,定金等其他擔保方式一起,規(guī)定在一部單行法中。以一個單行法的形式概括了所有的擔保種類,這在大陸法系國家是絕無僅有的。盡管如此,它與《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相比,無論在擔保物權的種類設置上,還是在可操作性上都前進了一大步。
此外,1992年《海商法》,1994年《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等也相應地規(guī)定了擔保制度,從而形成了我國現行的擔保體系。
三、我國動產抵押的相關規(guī)定
所謂動產抵押,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占有而供作債務履行擔保的動產,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予以變價并就其價款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根據有關國家或地區(qū)的立法規(guī)定,一般認為抵押權所具有的對被擔保債權的從屬性、設立上的公示性、標的物的特定性與不可分性、效力上的優(yōu)先性、追及性與物上代位性等,動產抵押權也同樣具備。動產抵押制度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標的物為動產,并基于動產不同于不動產的特性而復生出動產抵押權的特殊性。故此,動產抵押權制度的設計,主要圍繞得抵押的動產之范圍限制、抵押權的公示及公示的效力、危害抵押權安全的行為之防止與善意第三人利益的維護等方面。
我國《擔保法》中,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并借鑒日本、臺灣等立法例上的有關規(guī)定,對動產抵押制度明確予以肯定并對其作了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從而使動產抵押權成為與不動產抵押權、權利抵押權并列的一種抵押權類型。最高人民法院《適用擔保法的解釋》中又對一些規(guī)定作了補充乃至“修正”。上述規(guī)定中有關動產抵押制度的特殊性問題,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關于抵押物
對于可以抵押的動產范圍,《擔保法》中未作任何限制,第34條中規(guī)定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均可設定抵押,除非其屬于依法不得抵押的財產(第37中規(guī)定所有權不明的財產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監(jiān)管的財產等,不得抵押)。
2.關于抵押合同與登記時需提交的文件
《擔保法》第38條規(guī)定: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第39條規(guī)定抵押合同應當包括的主要內容為:被擔保的主債權種類、數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抵押物的名稱、數量、質量、狀況、所在地、所有權權屬或者使用權權屬;抵押擔保的范圍;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抵押合同不完全具備上列內容的,可以補正,不影響抵押合同的效力。
《擔保法》第44條規(guī)定:辦理抵押物登記,當事人應當向登記部門提供主合同、抵押合同以及抵押物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等。登記部門登記的資料,允許查閱、抄錄或者復印。在有關登記部門作出的具體登記辦法中,對辦理抵押登記的程序還有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
3.關于抵押登記及其效力
我國《擔保法》中,將抵押登記或抵押權登記,稱為抵押物登記。[14]根據該法第42、43條的規(guī)定,辦理動產抵押登記的部門如下:以航空器、船舶、車輛抵押的,為運輸工具登記部門;以企業(yè)的設備和其他動產抵押的,為財產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該法第42條規(guī)定之外的其他普通動產抵押的,登記部門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證部門。
關于抵押登記的效力,《擔保法》第41條和第43條規(guī)定:當事人以本法第42條規(guī)定的財產(包括特定的動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生效;當事人以其他普通動產抵押的,可以自愿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但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鑒于上述規(guī)定中混淆了抵押合同的生效與抵押權的成立,違反了物權變動與其基礎關系的區(qū)分原則,故而《適用擔保法的解釋》中對此作了部分修正,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登記生效的抵押合同簽訂后,抵押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拒絕辦理抵押登記致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抵押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56條第2款)。
4.關于動產抵押權的順序
抵押權的順序問題,因同一抵押物上設定數個抵押權而發(fā)生。抵押人以同一財產抵押擔保兩個以上債權的,有兩種情況:一是所謂的“余額(值)再抵”;二是所謂的“重復抵押”?!稉7ā返?5條中規(guī)定:“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價值?!薄柏敭a抵押后,該財產的價值大于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額部分。”《適用擔保法的解釋》第51條規(guī)定:“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超出其抵押物價值的,超出部分不具有優(yōu)先受償的效力?!备鶕稉7ā返?4條的規(guī)定,動產抵押權順序的確定規(guī)則是:須辦理抵押物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其順序按照抵押物登記的先后順序而定;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勺栽皋k理抵押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如果該抵押物已登記的,按照前項規(guī)定確定其順序;如果未登記的,則按照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后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如果有的登記,有的未登記,則已登記的先于未登記的受償。上述規(guī)定中,關于登記的抵押權之間的“先登記原則”和“同時同序原則”,以及登記的抵押優(yōu)先于未登記的抵押權之“登記在先原則”,均屬正確。有問題的是,得自愿登記而均未登記的兩個以上的抵押權并存時所采用“成立在先”規(guī)則,違背了“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的基本精神,因而遭到許多學者的有說服力的批評,《適用擔保法的解釋》第76條中也因此而對其作出了修正,規(guī)定:“同一動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實現抵押權時,各抵押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受償?!?/p>
5.關于抵押人對抵押物的處分及抵押權的對外效力
《擔保法》第49條規(guī)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并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并限定:轉讓所得的價款要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如轉讓抵押物的價款明顯低于其價值,抵押權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應的擔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轉讓抵押物。對我國《擔保法》上述規(guī)定所采取的態(tài)度,學界頗有微詞。[15]《適用擔保法的解釋》第67條對此作出了變通的解釋,規(guī)定:“抵押權存續(xù)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經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取得抵押物所有權的受讓人,可以代替?zhèn)鶆杖饲鍍斊淙總鶆?,使抵押權消滅。受讓人清償債務后可以向抵押人追償?!薄叭绻盅何镂吹怯浀模盅簷嗖坏脤故茏屓?,因此給抵押權人造成損失的,由抵押人承擔賠償責任。”該解釋的68條還規(guī)定:“抵押物依法被繼承或者贈與的,抵押權不受影響?!?/p>
關于抵押權與標的物的承租人的關系,《擔保法》第48條規(guī)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應當書面告知承租人,原租賃合同繼續(xù)有效?!薄哆m用擔保法的解釋》第66條又規(guī)定:“抵押人將已抵押的財產出租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不具有約束力?!鄙鲜鲆?guī)定中,區(qū)分了先押后租與先租后押兩種情況,而使其產生不同的法律效果,此規(guī)定的合理性值得肯定。
關于動產抵押權與動產質權、留置權并存時的效力關系,《擔保法》中未作規(guī)定,《適用擔保法的解釋》第79條規(guī)定:“同一財產上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并存時,抵押權人優(yōu)先于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上抵押權與留置權并存時,留置權人優(yōu)先于抵押權人受償。”
此外,《擔保法》及《適用擔保法的解釋》中還有涉及動產抵押權的其他一些規(guī)定,因無大的爭議,此處不再一一述及。
四、我國動產抵押制度在執(zhí)行中存在的缺陷
近現代法意義上的動產抵押制度在世界各主要國家或地區(qū)相繼通過特別法、判例或司法解釋等形式得以確立,運用廣泛且功效甚巨,然而由于其對傳統(tǒng)法的突破和自身固有之特性,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我國在動產抵押方面有很多立法(參見《擔保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有關條文),已經初步形成了動產抵押的法律體系,然而我國現行立法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在:
1、動產抵押制度是一項具有體系異質性的抵押制度,它在諸多方面背離了既有的物權法體系、規(guī)則,我國現行的將動產抵押和不動產抵押一并規(guī)定的立法模式,雖于立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但實則破壞了整個體系的和諧。
2、對動產抵押的標的物采取不限制主義
動產中種類龐雜,數量繁多,交易頻繁,如不加以限制可以設定抵押的范圍,勢必增加登記負擔,更何況大多數動產根本沒有登記制度。
3、抵押登記制度
我國擔保法中對抵押登記采取明確部門登記制度,但未能明示公示方式,“由于動產品種繁多,易于移動,價值大小不一,交易頻繁,而登記之公示機能無法隨同物權變動立刻顯現并為第三人知曉”[16]。不便于協調抵押權的保護和維護交易安全之間的關系。
4、登記效力問題
大多數立法例采取登記對抗主義,而只有我國采取混合主義。由于混合主義對于動產抵押的登記效力進行個別規(guī)定,必然會增加法律適用的沖突,并非理性選擇,已被廣為學者所批判。[17]
5、登記機關不統(tǒng)一
長期以來,我國將登記制度視為政府管理的手段,實行分散登記制度,不能及時全面披露信息,容易造成欺詐。
6、惡意行為人打擊力度不夠
目前抵押動產制度在實際運行中,由于我國尚無法律條文對動產抵押中的惡意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使得貪圖小利而惡意將抵押物再行出資或變賣的抵押人,付出成本較低。并且不利于解決善意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之間的權利沖突。
五、完善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幾點建議
鑒于我國動產抵押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在實際執(zhí)行中發(fā)現很多麻煩和無奈,對維護公平交易構成一定影響,必須盡快得以解決,借鑒學者的已有主張和其他立法例上的有益經驗,在肯定動產抵押制度存在價值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完善,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目前大多數立法例以特別法和判例的形式規(guī)定動產抵押制度,而沒有將其與不動產抵押一并規(guī)定于民法典中。筆者推敲,原因有二:一是動產抵押制度為新興之制度,各國民法典制定時沒有通過動產抵押進行融資的迫切需要;二是該制度在諸多方面背離了既有的物權法體系、規(guī)則,將其置入民法典物權編,難以維持法典的體系性、和諧性和一致性。故多以特別法或判例將其作為非典型擔保加以規(guī)定。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其以特別法的形式加以規(guī)定,作為非典型擔保之一種。
2、限定抵押物的登記范圍
多數國家或地區(qū)立法例采取限制主義,筆者認為,動產抵押制度究其根源是迫于社會融資需要而被動產生的,應將其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不可泛化到所有動產。因此,為適應融資需要,可仿其它國家或地區(qū)之立法例,采取列舉方式將可以設定抵押的動產加以限定。限定范圍如下:(一)實行登記管理制度的動產,如汽車、船舶等交通工具。(二)其它價值較大且與某種特定生產經營和生活使用具有較強依存關系并且具有存在上的穩(wěn)定性,從而不會輕易被處分的財產。如企業(yè)的機器、設備等。
3、增加輔助公示方式
動產抵押權既為抵押權的一種,其基本的公示方法除登記之外,別無他選。對于按照不動產規(guī)則管理的機動車輛、船舶、航空器所具有的公示作用,無可質疑。但對于機器設備及其他普通動產而言,其公示效果如何,大值懷疑。對此問題的解決,筆者建議借鑒打刻抵押標記、粘貼抵押標簽的“輔助公示方法”。[18]外觀有明顯標記的“明認”方法,可使得就該標的物進行交易的第三人能夠方便地知曉該物上存在抵押權之負擔,從而避免交易的風險。其如欲知道抵押權設立的詳情及其負擔的債權額等具體情況,可再向登記機關查詢抵押登記的記載。關于該輔助公示方法的采用,具體應明確以下問題:
第一,輔助公示方法僅適用于本有登記制度之外的其他適宜采用該方法的動產。如機器設備、電器工具、原料、半成品等(可由有關部門制定其類別目錄)。至于已有登記制度的機動車輛、船舶、航空器等,不必采用,此類動產抵押的公示,以登記為已足;無法打刻標記、粘貼標簽的價值不大或體積過小、質地特殊的動產(如珠寶古玩、鉆戒、項鏈等),也不宜采用。
第二,輔助公示方法,應由登記機關在辦理抵押登記的同時,一并采用。也即是說,凡適宜打刻標記、粘貼標簽的動產抵押權,須在登記與打刻標記或粘貼標簽同時完成的情況下,方告成立,并取得物權效力。
第三,登記機關打刻的標記或粘貼的標簽,不得擅自涂銷、毀損,否則,應受法律的嚴厲制裁。非有懲戒措施的配合,明認的標記將會失去其意義,故應賦予抵押標記或標簽具有與人民法院的封條相當的權威性。對于擅自涂銷、毀損抵押標記或標簽的行為人,應根據情節(jié)給予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拘留等懲戒,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還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另外,為進一步增強抵押公示的效用及方便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查閱,還可考慮將來在條件具備時通過計算機聯網的輔助方法公示抵押登記的內容。當然,對于網絡上公開的內容以及允許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查閱的抵押登記之內容,可有所取舍,以維護抵押當事人之合理的商業(yè)秘密權益。
不可否認的是,輔助公示方式的并用,肯定會增加公示的成本。但本人仍然認為,在這一方面,法律的天平應傾向于維護交易的安全,否則,前面所講的問題將無以解決。
4、引入惡意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日本和我國臺灣動產抵押立法上,均規(guī)定惡意實施行為致抵押權人受損害的,抵押權人可以通過自訴追求其刑事責任。正是因為這種刑事責任的設定,抵押人不敢貿然通過變賣或再行出質抵押物、損毀打印標記、標簽等行為惡意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這種做法就從源頭上禁止了抵押人損害抵押權人的行為,減少了第三人的介入,有效地減少了公示的抵押權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權利沖突的現象發(fā)生。也正是基于此,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動產抵押制度標的物范圍非常廣泛,幾乎覆蓋到所有動產領域。刑事責任制度的引入,雖有民刑不分之嫌,但其在保障動產抵押制度功能上居功至偉,不失為一項優(yōu)良法制。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法律上在完善動產抵押權制度時,應引進該項制度。
5、統(tǒng)一登記機關
關于動產抵押登記的機關是否統(tǒng)一的問題,理論界大多都推崇統(tǒng)一登記制。筆者的精神上也正是這種觀點,但是具體實施和遇到一些軟件和硬件方面的障礙,特別是政治上和技術成本方面的障礙。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的特點,要實行統(tǒng)一登記制,必須實現下面兩項內容:(一)由一個機關統(tǒng)一進行登記。(二)建立網絡查詢系統(tǒng)。我國現行的動產抵押登記制系統(tǒng)分別登記制,即由不同機關對不同的特定動產進行登記,要相統(tǒng)一登記機關,必然會涉及到部門職能權力的劃分政治阻力大。建立網絡查詢系統(tǒng),建設、運行和維護成本過高,而且高昂的查詢費用也可能讓當事人卻步。所以筆者現階段可將努力的重點放在避免多頭登記和完善登記規(guī)則方面。
6、關于登記效力的問題
目前關于登記效力的方面只有我國采取混合主義。由于混合主義對于動產抵押的登記效力進行個別規(guī)定,必然會增加法律適用的沖突,并非理性選擇,已廣為學者所批判。[19]因此建議我國動產抵押立法時同意采取登記要件主義或者登記對抗主義。關于登記要件主義和登記對抗主義,孰優(yōu)孰劣,筆者作如下比較:登記對抗主義本著是把私法不登記,抵押權存在,僅僅是沒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所以它無法解釋抵押權的排他性和優(yōu)先性。而登記生效主義是動產抵押登記具有公示性,實現了物權變動與物權公示的統(tǒng)一,[20]在理論上維護了動產抵押的物權性,但以登記為動產抵押的生效要件等同于強制當事人進行登記,侵害了抵押權人的意思自治。在實踐中,抵押權人往往因登記收費過高或其它事由不愿登記。通過這種比較,筆者主張統(tǒng)一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因為登記對抗主義符合民法的私法自治的精神,根據經濟學上“理性經濟人”的理論,抵押權人可以通過利益衡量自主選擇是否登記并承擔不登記的風險。而且從登記對抗主義在各國家或地區(qū)實施的效果來看也是值得采納的。雖然登記對抗主義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無法在理論上自圓其說,無法解釋動產抵押應當具備的物權性。但是一項制度優(yōu)劣與否,不應僅僅以其符合體系性的要求來衡量,而應更多地關注它的現實意義和實用性。當兩者發(fā)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時,應選其實用性價值而舍其體系性價值。正是因為基于這一點,登記對抗主義對大多數國家或地區(qū)所采納,甚至連秉承德國民法體系化、抽象化傳統(tǒng)的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在其《動產擔保交易法》中確立了登記對抗主義。另外,從我國物權立法的動向來看,幾乎所有的草案都無不采納登記對抗主義,梁稿、王稿、法工委征求意見稿、民法草案物權編皆對動產抵押統(tǒng)一采取登記對抗主義。[21]
最后,尚須提及一點的是,我國動產抵押制度采取的登記對抗主義對第三人的范圍為加以限定,而多數國家或地區(qū)都將第三人限定在善意第三人范圍內。筆者主張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第三人的范圍也應該限定為善意第三人。否則,沒有登記,抵押權人連惡意第三人也不能對抗,與民法的公平理念是不符的,而且也很容易造成抵押人與惡意第三人相勾結的現象發(fā)生。慶幸的是新出來的民法典物權法草案第二稿第234條將第三人的范圍界定為善意第三人。[22]
注釋:
1、劉寶玉:《論我國動產抵押權制度的完善》,載于《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
2、[日]原田慶吉:《日本民法典歷史的素描》,創(chuàng)文社1954年版,第127頁。轉引自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頁。
3、[日]柚木馨、高木多喜男:《擔保物權法》,有斐閣昭和1973年版,第141頁。
4、[日]柚木馨:《擔保物權法》,有斐閣昭和1973年版,第75頁。轉引自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頁。
5、[日]柚木馨:《擔保物權法》,有斐閣昭和1973年版,第75頁。轉引自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頁。
6、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基本六法》,臺灣動產三民書局印行。
8、劉保玉:《論我國動產抵押權制度的完善》,載于《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
9、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頁。
10、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讓與擔保在德國的成文法上雖無明文,但為德國的判例和學說所承認?!眳⒁奫日]北川善太郎:《物權》,有斐閣1993年版,第243頁。
11、陳本寒:《擔保物權法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頁。
12、王澤鑒:《動產擔保制度與經濟發(fā)展》,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頁.
13、中國物權法研究課題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中,梁彗星教授所作序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4、不少學者指出,這種提法有所不妥。因為在抵押登記中所表彰的主要是抵押物上存在的權利狀態(tài),而不是財產的性質和狀態(tài);抵押登記屬于權利登記,而不屬于財產登記。
15、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期。
16、劉春堂:《動產擔保交易研究》,三民書局1999年版第4頁。
17、鄒海林、常敏:《債券擔保的方式和應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頁。
18、劉保玉編著:《物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頁。
19、鄒海林:《債券擔保的方式和應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頁。
20、徐潔:《動產擔保制度和經濟發(fā)展》,載于《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頁。
21、梁彗星稿第312條;王利明稿393條第2款;法工委征求意見稿第262條;物權法草案第234條。
22、參見物權法草案第二次審議稿第234條:“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成立時設立。但不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