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五年級下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各種信息呈爆炸性增長,信息化是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每個人擁有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科信息化教學,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它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計算機和網絡在工廠、學校、銀行、家庭等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整合,與以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有實質的區(qū)別,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通過教師演示“課件”,學生觀察“課件”中所呈現的內容,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信息技術就不再只是課堂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的教學觀念與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規(guī)律性的東西,例如: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風的形成過程、日食和月食、巖石的形成過程等,是我們無法直接看不見的,憑借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老師口述或圖片展示,沒有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講清楚。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通過這些資源,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如果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課件或在互聯(lián)網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將漫長的氣候變化隨時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將罕見的日食現象即時地再現,也可以將人的眼睛難以觀察到的巖石的形成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其規(guī)律: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使教學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現行的小學科學課教材,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內容在編排上與學生生活實際脫;有些內容適合農村學校,有些內容適合城市孩子,有些實驗的實施難度較大.不合實際。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油菜花開了》、第二課《各種各樣的花》、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課《動物的棲息地》、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三課《做一個生態(tài)瓶》等課,這些知識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許多現象是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親身考察或經歷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消極影響;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信息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無法親身感受,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途徑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課,由于要求學生對秋天和冬天的動植物進行觀察,時間跨度較大,而且學生生活中見到的動植物的種類太單一,如果教學只在課堂上進行,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內容也不夠豐富,所以我要求學生課下堅持對生物進行觀察.在網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對疑惑不解的地方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記錄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了解學生的實驗情況.對學生的問題及時予以解答,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親身經歷”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紀人類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在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活動也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比如:在講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巖石的組成》一課時,課上是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對教材進行分析、細化、處理,以課件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巖石標本掌握巖石的名稱、形狀、顏色、硬度等信息,通過網絡搜集每種巖石的產地、形成的條件和形成的過程等資料.并在網站討論區(qū)里記錄下巖石的這些信息.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這些信息,形成總結性報告,一節(jié)課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各不相同,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在整節(jié)課中運用網絡環(huán)境的互動性,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fā)揮,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擴展和延伸。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材料進步的歷程》時,我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一種你感興趣的材料,總結材料進步的歷程,形成書面報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了大量資料,有的學生對納米材料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超導體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防彈材料很感興趣,專門找了防彈材料的發(fā)展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的整合,在學習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四、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
當今世界,科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有廣闊的知識面,掌握生物科學、天文科學、地理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對各科知識的學習要達到一定的深度.以幫助學習發(fā)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要對各科知識的最新資訊能夠及時的了解,讓學生了解當今科技的最新發(fā)展及其趨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充實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把握科學發(fā)展的最新脈膊,以適合教育教學的需要,比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種子發(fā)芽實驗》一課時,在實驗中,學生發(fā)現,由于實驗誤差導致通過光照后,有的種子發(fā)芽快,有的種子發(fā)芽慢,為了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通過網上查找,得知這與種子的習性有關,不同種類的種子,有的種子發(fā)芽時,經過光照后發(fā)芽快,有的則相反,另外還得知,不同顏色的光線對種子照射,發(fā)芽的快慢也不一樣,通過學習,正確解答了學生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欣賞信息技術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數字化校園”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表現出了巨大的優(yōu)勢,信息技術為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了新的境界,音樂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和已勢在必行。小學音樂欣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將改變以往音樂欣賞教學目標單一、內容陳舊、教學方單調、教學評價不全面、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等等的弊端,讓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感受到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針對問題,學生通過操作計算機瀏覽音樂欣賞專題網站,搜集相關的音響、文字、圖片等方面的資料,進行處理,獲得全面、立體的審美體驗,了解相關文化,提升審美素養(yǎng),同時也會提高學生搜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
二、課題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近年來,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借助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的,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使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條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學習策略,所謂探究合作學習,就是根據學科教學內容確定問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實驗、搜集和處理信息,與小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課題實驗研究目標
1、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自學了解與音樂作品有關的時代背景以及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師引導下聆聽和感受音樂,使他們感受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的運動中的美和豐富情感,體驗心靈的感動。同時,讓學生依托網絡資源,充分發(fā)揮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音樂作品的內涵和外延,滿足其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應用技能,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公德,從而真正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3、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促使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掌握運用軟件制作音樂欣賞專題網站的方法。從而真正成為新課改的實施者、推動者和創(chuàng)造者。
4、探索音樂欣賞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學科整合是新課改中一個全新的理念,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我們試圖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出音樂欣賞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為推進音樂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全面整合、促使音樂新課改向縱深發(fā)展作出一定的理論貢獻
四、課題實驗研究的內容、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摸式,建立音樂欣賞專題網站,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網上自學、小組協(xié)作探究、會話討論等一系列學生參與活動,建構起學生自己的音樂欣賞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lián)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我校小學五年級一班的學生,以五年級三班為對比班。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能夠比較熟練的操作計算機、上網。
五、課題實驗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課題組成員包括:一名教導處副主任、專業(yè)音樂教師三人、專業(yè)計算機教師二人,課題組成員要進行相關資料查閱、整理,要學習相關的資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學習并制作出冀版小學音樂第九冊十冊各單元音樂欣賞的專題網站,網站內容包括樂曲不同版本的音響資料、與樂曲相關的圖片資料、文字資料,作曲家的圖片、背景文字資料等。
2、實驗研究初級階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這一階段為初級探索階段,在計算機教室中,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實驗,對這種欣賞教學的模式進行設計,根據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對實驗方案、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修改。
3、實驗的深入階段(2006.2——2006.8)
定期開展實驗研究的研討活動,如觀摩課、研討課,定期進行形成性的檢測和階段性的小結,并在實驗的基礎上整理典型的課例,教案、總結經驗。
4、總結思考階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過研究,提高了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得到加強,這主要表現在:
(1)通過在計算機教室中,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學生不僅能欣賞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樂作品,而且還能通過動畫、圖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鑒賞能力,拓展了學生對相關文化的了解,
(2)在計算機教室中,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音樂欣賞專題網站上的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得出結論,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發(fā)展。
(3)學生學會了“數字化”的學習,音樂欣賞專題網站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根據確定的主題自主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歸納、概括,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獲取及處理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在網絡上怎樣有效地獲取所需的信息,這比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都重要
2.通過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這主要表現在:
(1)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參與者,他們和學生一道操作,一起討論,一起攻克電腦操作難關,其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yǎng)。
(2)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理解、掌握了進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從而真正成為新課改的實施者、推動者和創(chuàng)造者。
3.我們依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題研究,經過反復的實踐、總結、反思、修改,探索出音樂欣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網上探究——協(xié)作交流——知識(能力)建構——拓展延伸。
七、結論
我們進行的小學音樂欣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題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構學習主義理論指導下,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中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新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模式,通過實踐研究我們認為:這種新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先進,課題研究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課題研究也鍛煉了我們的教師隊伍,同時課題研究的開展也加深了我們對小學音樂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的認識,解決了一些小學音樂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中的技術性和理論性問題。
八、有待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在我們這次課題研究中中,我們研究的是利用音樂欣賞專題網站進行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實驗,只是小學音樂欣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一個方面,小學音樂欣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還應包括很多內容,例如:如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上的浩瀚的音樂資源,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在現代音樂學習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實現個性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等等,這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希華:《現代學習理論評析》開明出版社2003年版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南安市柳城小學的教師陳小萍。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申請電子郵箱》。
一、說教材分析:
《申請電子郵箱》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2課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是計算機網絡和因特網,能夠瀏覽網頁。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信息傳輸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養(yǎng)學生有效利用網絡免費資源與他人進行遠距離友好交流的興趣和意識,教育學生要負責任地利用信息技術傳遞信息,體驗友好交流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學會申請免費電子郵箱,為下一節(jié)課學習《編寫電子郵件》作鋪墊。
二、說學生學情:
五年級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們對理論性強的知識點不易理解,對具體的操作興趣濃厚,求知欲強,所以,我將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學生。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部分學生可能已經擁有了電子郵箱,甚至已經有過收發(fā)電子郵件的經驗。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連注冊資料的填寫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要考慮適當的小組討論、協(xié)作學習,使這部分學生也能完成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利用網絡免費資源獲取免費電子郵箱。
能力目標:通過自我探索、協(xié)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體協(xié)作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與他人交流。
本節(jié)課主要圍繞申請免費電子郵箱展開教學,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利用網絡免費資源獲取免費電子郵箱。但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在填寫注冊資料時往往會出現許多問題,導致申請不成功,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注冊資料的填寫。
四、說教法學法:
為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主要采用“直觀演示法”、“任務驅動法”和“小組談論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而開展教學。
1.直觀演示法: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有一定的難度,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直觀演示法組織教學,可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當然,直觀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演示,也可以讓有經驗的學生進行演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任務驅動法:
根據學科特點,我用“任務驅動法”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任務貫穿本課,在任務驅動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學會去發(fā)現、去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將一個個任務擊破的同時,也就掌握了本課的學習內容,體驗成功的快樂。
3.小組談論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部分學生可能已經擁有電子郵箱,甚至已經有過收發(fā)電子郵件的經驗。因此,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談論中,重新看待問題,這樣能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能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由此產生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任務的完成就標志著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也能體驗到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課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本課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告訴學生,老師要參加2010年南安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說課比賽,文件要求用發(fā)送電子郵件的方式報名。接下來提問:為什么要用發(fā)送電子郵件的方式報名?讓學生討論,從而總結出電子郵件的特點是:傳遞速度快、范圍廣、收費低、環(huán)保等。揭示課題:既然它有這么多優(yōu)點,大家想不想擁有一個電子郵箱呢?老師今天就送給大家每人一個,不過要自己去把它拿回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申請電子郵箱》。(板書課題)
[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比較突出電子郵件的特點,從而引入本課課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激發(fā)興趣。
小組討論:哪里可以申請到免費電子郵箱?
[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完成任務,使學生知道哪里可以申請免費電子郵箱(如126、雅虎、新浪等)。]
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演示,學生觀看。
教師演示申請電子郵箱的過程,邊演示邊講解。
[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著重讓學生掌握申請電子郵箱的步驟及注冊資料填寫的注意事項,并進行網絡安全教育。]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分享經驗。
首先,我讓學生分組合作申請電子郵箱。對于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全體學生,請會的同學上臺演示,分享自己的經驗。
[教學設計意圖: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避免了學生過分地依賴老師,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了敢于嘗試、不怕困難、積極思考、與人合作的學習精神。]
第五環(huán)節(jié):觀看展示,鞏固新知。
首先我將自己在“yeah.net”申請的電子郵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觀察老師的郵箱地址,同時告訴學生,@前面的是用戶名,@后面的是郵件服務器,許多大型網站都提供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在不同的網站上申請的電子郵箱,@后面的服務器也不一樣,讓學生認識郵箱地址的格式。
[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讓學生牢記自己的郵箱名,同時能夠對郵箱地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第六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索,拓展知識。
擁有了電子郵箱,就可以通過網絡與遠距離的朋友進行通信、交流。那如何收看其他人給自己發(fā)送的電子郵件呢?請學生看書自主探索,如何閱讀電子郵件?
[教學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索,使學生能正確地進入電子郵箱,并完成電子郵件的閱讀。]
第七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為了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要求學生回家后每人發(fā)一封電子郵件給老師。
[教學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一個較好的總結,能與同學或老師分享其勞動成果。]
六、說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A-0091-02
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實踐性的課程,實踐探究將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在課堂上如果只是單純教授操作方法,將會使得學習流于形式,即使掌握了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學習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因此我們嘗試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以這些問題作為實踐探究的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在這樣的帶有主題化拓展的活動中,全程參與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系統(tǒng)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下面筆者就以“光盤行動”為主題,談談在五年級信息技術幻燈片的教學中,如何開展主題化拓展教學探索。
一、開展主題化拓展教學的準備
1主題的選定。主題化拓展教學的“主題”將會貫穿學生的整個實踐探究過程,因此選擇一個合理恰當的主題顯得尤為重要。選用的主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且有一定的實踐價值。例如選擇學生身邊的各種現象,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學校整體規(guī)劃的特色項目,或者結合學校德育處開展的各項主題活動作為探究的主題。
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的知識點與操作技能,理順其前后脈絡。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主題化教學,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其中一個內容來設計主題,也可以挑選多個具有連貫性的內容進行單元式的主題化教學,或者設計具有綜合性的操作任務來鞏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如五年級下學期幻燈片的制作、美化、自定義動畫以及播放是本冊教材的操作要點,筆者選用最后一個內容讓學生開展探究:用3~4課時制作一份以“光盤行動”為主題的宣傳演示文稿。
2資源的準備。確定好主題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一套與主題相應的資源庫,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資源。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搜集信息、提煉關鍵詞、篩選內容,并向學生推薦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或者幫助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主題學習網站一覽表。
3小組的形成。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后,以班級為單位,每4人一組,選出組長,每組成員操作學習能力盡量做到平衡。組長負責本組成員的任務分工和安排,做到課堂上主題操作有序,課外主題實踐有效。組內組員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配合,使整個主題的實踐式教與學活動有目的、高效率地進行。
二、實施主題化拓展教學的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主題
將學生熟悉、有情感共鳴的主題帶進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因此,創(chuàng)設引入主題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借此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努力探索解決問題,使問題與生活相聯(lián)系,生動有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即生活。如課前筆者準備了學校“光盤行動”的宣傳海報以及一些相關的照片:滿是飯粒的餐桌、盛滿剩菜的泔水桶、遭受饑餓折磨的兒童等。通過課件進行課前演示,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浪費問題如此嚴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思考,隨后提出“光盤行動”這一主題,明確了活動的意義。
2分析問題,深化主題
明確了活動意義之后,教師就引導學生對主題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特性,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使主題活動緊緊圍繞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而非單純的為主題而活動。在“光盤行動”主題化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能,以“宣傳節(jié)約,倡導‘光盤’”為主題,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制作一份精美的演示文稿,對同學、親人、朋友提出倡議。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組內成員思考、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光盤行動”的來由、節(jié)約的好處、光盤口號等,教師組織學生在班內進行交流,再由組長把任務分配給組員,及時向教師匯報活動進展,包括階段性目標、完成活動計劃書等。
3搭建平臺,服務主題
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資源一部分是教師準備的,更多的是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后搜集而來,因此,搭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非常重要。資源的搜集可以來自于網絡,也可以由學生根據主題,在組內討論并按照制定的活動計劃書,利用周末或興趣小組活動的時間,組織主題調查,利用信息手段,如數碼相機拍攝圖片和視頻信息,用筆記錄自己所看、所聽、所思的信息。活動前,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活動過程中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在課堂中著重教會學生如何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和存儲。本主題活動中,教師組織學生對本校食堂進行調查訪談,結合春季綜合實踐活動或雛鷹小隊假日活動去綠色基地親身體驗,通過實踐活動,收集到豐富的實踐素材,最終利用計算機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資源平臺共享。
4課堂制作,探究主題
在多課時的課堂制作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確定的活動計劃書的階段性目標,督促各小組完成作品。期間組織學生進行中期演示,分享小組成果,借鑒交流制作經驗等。過程性的交流與評價能夠促進小組間的互相學習,建立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同時教師還能有效地監(jiān)控學生的完成進度,以便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
三、展示主題化拓展教學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115―01
小學科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實驗意識,雖然小學科學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在簡單中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是科學教學的根本。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科學教學在量和質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需要長期觀察才能得出的結論,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原本有危險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得到結論。同時對知識量的積累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擴充和完善,從而大大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
一、信息技術豐富了科學的知識含量
在傳統(tǒng)教學時,通過教師的“講”往往并不能對知識進行極大的拓展,相關知識仍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而通過信息技術與科學的有效融合,則可以最大化地擴展知識面,讓學生不僅能掌握所要學習的基本知識,還能夠結合現代研究的最新成就,讓學生感受到新技術、新科技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熱情,讓學生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科學探究中來。在教學預設時,教師可以將所學知識的相關信息在課件中建立鏈接,當展示到相關內容時進行擴充與拓展,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探究欲望更強烈。
二、信息技術將長期觀察變得直觀化
小學科學中有好多知識是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發(fā)現的,如春夏秋冬的星空,種子的發(fā)芽與成長等。這些知識的獲得既需要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還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展現,這對于科學教學來說是一個難題,有的內容需要提前很長時間就進行布置,而中途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信息技術正好彌補了這一教學缺陷,通過視頻或課件展示可以將長期觀察的過程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在看的同時進行思考、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但是這并不能代替學生的動手實踐,這只是教學的補充,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和觀察才是科學教學的有效方式。
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時,對于我們來說,觀察得出結論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一個不可能的事件。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知道地球運行的規(guī)律及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向學生進行展示,將長期觀測的結果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就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一年四季季節(jié)的交替和一天24小時的道理。同時利用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變化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天文的常識,如古人云: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這是對天文現象的總結,也是激發(fā)學生更好地向太空探索的動力。
三、信息技術避免了實驗的意外發(fā)生
科學實驗有好多需要接觸到危險的化學藥品,有的實驗還會產生有毒的氣體等,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還不強,有的同學甚至將老師的有效提醒當成耳旁風,所以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一些意外事故。而對于這樣的實驗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看”與“思”來得出相關結論,這比親自實驗要安全得多,對于規(guī)范學生實驗操作流程、掌握實驗步驟等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這只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畢竟科學實驗需要的就是親自嘗試,但是通過將實驗步驟和方法向學生展示也就為下一步動手實驗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論和技術支持,讓學生在實驗時不出現意外,保證實驗的絕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