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校作業(yè)改革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8年底,我國國務院、教育部分別下發(fā)了《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及《教育部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從而也踏上了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的探索之旅。從美國的公立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的改革實踐與爭論中,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績效工資改革也許能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實踐
1 績效工資的基本形式
績效工資最主要的形式包括業(yè)績考核工資和知識技能考核工資。
1983年的《國家處在危機中》使得許多美國公立中小學開始考慮把業(yè)績考核工資作為“工資單”制度的替代或者是補充制度。業(yè)績考核工資制度的獎勵范圍可以是個別教師、教師團體,整個學?;驅W區(qū),獎勵的標準包含很多因素,如學生成績,課堂表現以及教師的綜合能力素質等等,總的來說,它是一種獎勵教師工作投入的薪金制度。一份由美國進步政策研究院在2002年的報告顯示,以學校為單位發(fā)放業(yè)績獎勵是美國公立中小學最為普遍的績效工資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后,知識技能考核工資日益吸引了工資政策制定者們。這種制度獎勵中小學教師為職業(yè)獲得新的技能與知識,因此,工資的增長與個人由校外機構評定的資格、水平直接掛鉤。它主要是一種獎勵教師學習投入的薪金制度,以此促進教師拓寬與加深有關教學、課程以及課堂管理等方面的各種知識。
2 當前美國幾項較大規(guī)模的績效工資改革方案
隨著全美公立教育系統(tǒng)對績效工資改革的日益關注,各地方學區(qū)、州,甚至國家聯(lián)邦政府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方案并加以實施。以下是當前美國幾項有代表性的較大規(guī)模的改革實踐。
(1)丹佛市公立學校教師職業(yè)津貼制度(Denver Publlc Schools’Profess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簡稱ProComp)
丹佛市公立學校教師職業(yè)津貼制度是一項2004年春季起由丹佛市教育局與教師聯(lián)合會共同通過的績效工資改革方案。決定津貼的績效權重包括四個部分:教師知識技能、職業(yè)評估、市場刺激以及學生成長。其中,教師知識技能所占的權重比例最高。例如,按照此項制度,完成教師職業(yè)進修課程的中小學教師可獲得約1000美元的學費,而取得國家職業(yè)教師委員會標準證書(National Board f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 Certification)的教師則能得到2967美元的津貼獎勵;學生成績的提高也能夠為教師或學校帶來獎金,教師從中獲得的人均最高獎額約為2000美元。此外,在職業(yè)評估中表現杰出的非實習期教師可以獲得約1000美元的加薪。這項績效工資制度首先在當地16個學校試行,在初步取得成效后由地方納稅人公決,從地方稅收中增撥了2500萬美元作為此項制度的基金。美國教育部也撥出了長達五年期的教師獎勵基金(Teacher Incentive Fund,簡稱TIF),共計約2267萬美元,用于此項制度在全市范圍的推廣,覆蓋了約90%的丹佛市公立中小學。目前,這項職業(yè)津貼制度已成為全美最著名的績效工資改革方案之一。
(2)德州州長教育者杰出獎計劃(Texas’Governor’s Educator Excellence Award Programs,簡稱GEEAP)
2006年,德克薩斯州州長與州立法委員會制定了美國公立教育系統(tǒng)最大規(guī)模的績效工資方案――德州州長教育者杰出獎計劃,它由州長教育者杰出獎補助金計劃(Governor’s Educator Exeellenee Grants,簡稱GEEG)、德州教育者杰出獎補助金計劃(Texas Educator ExceHenee Grants,簡稱TEEG)以及地方學區(qū)補助金計劃(District-Level Grant)三個次級方案組成,由每年近3億3千萬美元的州政府與聯(lián)邦政府基金保障,覆蓋德州近1300所公立學校。這個方案主要是向德州學術表現優(yōu)秀的貧困公立學校發(fā)放績效獎勵,獲得獎金的學校再按具體的學生成績標準或教師職業(yè)水平標準將其分發(fā)給教師個人。此外,德州所有的學區(qū)也可以申請資金,再將其按照一定的標準發(fā)給其管轄范圍內的所有學?;虿糠謱W校。每一筆績效獎金都必須分為兩部分使用。例如,2008年,在德州擁有貧困生比例最高的學校中,學生學術表現被評為“示范級”(Exemplary)或“表彰級”(Recognized)的100所學校得到了1000萬美元的獎勵,得到獎勵的學校將其中的75%根據學生的成績表現支付給學校的全職教師,25%用于支付學校管理人員的獎金與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基金。而在2008年至2010年間,預計每年2億3千萬的獎勵資金將被發(fā)放到全州的各個學區(qū),其中60%的獎金由學區(qū)根據學生成績的提高標準直接支付給教師,剩余的40%用于支付學校特殊職位的教師,如導師、指導教師及需要取得特別資格才可以任教的學科教師的津貼,以及所有教師獲得學士后學位的獎勵以及校長、管理者的獎勵等。
(3)米爾肯家庭基金教師晉升計劃(Hilken Family Foundation’s Teacher Advancement Program,簡稱TAP)
1999年,米爾肯家庭基金會發(fā)起了教師進修計劃(TAP),意在增加高素質教師數量,促進教學效率,同時提高學生成績。它由四個部分組成:多種職業(yè)途徑(multiple career paths)、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機會(ongoing appHed professional growth)、教學責任機制(instruefionally focused aceountability)、績效津貼(performanee-related
compensation)。這是一系列為鼓勵在職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與進修的完整績效工資計劃,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多種職業(yè)途徑鼓勵高素質教師在擔任教學任務的同時在學校內尋求其他各種職業(yè)機會,如擔當職業(yè)指導教師或導師,保持其職業(yè)的先進性,從而獲得更高的薪水。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機會則保證了部分有資質的教師(TAP認證的優(yōu)秀教師和學生導師)有時間為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開展討論與研究。教學責任機制實際上是一種教師評價體系,使用一系列分級指標來衡量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收獲,這些評價指標可以決定教師在校內的職務級別提升。最終的績效津貼按照學生表現、教師承擔的角色與任務以及課堂教學表現三個維度進行發(fā)放,它與傳統(tǒng)的按照教師工作年限與受教育程度的薪金制度有實質性的區(qū)別。目前,此項計劃約有6700萬美元的基金支持,全美共有9個州的125所學校與50個學區(qū)參加了此項績效工資實踐,并且有更多的學校正在申請加入此項計劃。
(4)美國教育部教師獎勵基金(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Teacher Incentive Fund)
2006年起,國會為地方學區(qū)、特許學校每年撥出9900萬美元??钣糜谌珖W校的各項績效工資計劃。前面提到的教師獎勵基金(TIF)就是一種聯(lián)邦補助基金,它能為不同的計劃方案與地區(qū)提供資金來源。從為兩所加州特許公立學校自設的津貼制度提供163萬美元的小型績效工資方案,到為南加州6個學區(qū)23所學校提供3396萬美元的教師晉升計劃(TAP)專款的大型績效工資改革,教育部教師獎勵基金幾乎參與了各級各層次所有的績效工資方案,為其正常的實施與發(fā)展發(fā)揮了基礎保障功能。
二、關于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實踐的爭論
美國各級各層次的績效工資改革實踐既是為了適應提高學校與教師的工作效率進而提高學生成績的需要,也是為了打破公立中小學長期以來過于單一的“工資單”薪金制度。而各項計劃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不僅吸引了學者們進行專門的跟蹤調查,也引起人們的積極反思與爭論。
1 質疑與批評
首先,圍繞績效工資實踐的爭議來自于人們對教育教學性質的基本假設,即基礎教育本身并不適合市場化的績效原則。有學者認為,教師工作的投入產出很難以可靠、有效和公平的手段進行測量,而且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擾,因此,教師個體或教師群體所貢獻的實際價值往往不能被正確地認識。
其次,教育和教學任務需要教師們的團隊合作,而引入對教師個人的績效獎勵會增加教師間的相互競爭,影響他們的相互合作。當行政管理者有權決定教師個人所受的獎勵時,甚至還會影響教師與行政管理者的關系。
再次,當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其他的量化指標來衡量教師的工作表現時,教師們可能會把工作重點集中在“應試教育”(teaching to the test)上,把課程教學的目標僅僅窄化成使學生通過考試,從而忽略了教育教學中更重要的使命。研究表明,為了學生成績的提高,有學校曾出現過教育者修改學生分數或者幫助學生回答問題的現象,也就是說,績效工資可能會增加學校作弊行為與投機行為的可能性。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作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美國中小學教師并不十分支持績效工資政策,紐約市公立中小學的績效工資改革方案實施過程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個例子。長期以來,紐約市政府與教師工會在績效工資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教師工會強烈反對績效工資制,擔心它會帶來教師間的相互競爭,以及對標準化考試的過度重視。通過雙方的相互協(xié)商與妥協(xié),終于在2007年10月達成共識,這才推動了績效工資改革方案的進行。
在美國公眾對各種績效工資改革方案的質疑與批評聲中,政策制定者們對績效工資制度本身進行了修訂,并在方案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加強了評估與監(jiān)督。采取將績效工資方案的實施層層分解,充分發(fā)揮聯(lián)邦政府、州、學區(qū)、學校在方案執(zhí)行過程中自身的作用,按照學區(qū)或學校以往的學生學術水平制定標準化成績,建立長期的學生成績數據庫,監(jiān)測學校可疑的學生成績提高等措施,力圖使各項績效工資改革方案取得最大成效。
2 肯定與支持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者用研究表明了績效工資制度是當下美國公立中小學勢在必行的工資改革實踐。首先,由于績效工資制度需要對教師工作表現經常作出評估與獎勵,使得學校管理者在雇傭教師時能根據教師的工資水平對該教師的工作能力有更客觀的認識。績效工資制度所帶來的信息流通性與透明度為學校作出雇傭決策提供了極大方便,使得管理者不用再依賴教師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及以往雇主推薦這些陳舊的指標。
其次,從教師勞動力市場而言,績效工資制度能夠有效吸引與保持公立中小學中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很多關于教師流失的研究都表明,高水平教師比低水平教師更容易辭職,其原因并不在好教師被市場上其他的工作職位所吸引,而在于他們對學校系統(tǒng)內薪金水平限制的不滿??冃ЧべY能夠對高水平教師的工作作出認可并加以獎勵,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因而是留住高水平教師的最佳途徑。
還有研究表明,如果績效工資制度能夠提高個別員工的工作效率與質量,它就能把整體員工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而這對公立中小學教師的團隊工作是極其有益的。
三、結語
【關鍵詞】選修課程;研發(fā);問題
2012年9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為《改革方案》)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展開。調整優(yōu)化課程結構是此次課改最大的亮點。即,減少必修學分,必修學分從116學分減少到96學分,選修學分從28學分提高到48學分;增加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分為知識拓展、職業(yè)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四類。
《改革方案》指出:“加快選修課程建設,轉變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fā)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fā)展。”
做好當前選修課程研發(fā)、開設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以為,學校在選修課程研發(fā)、開設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幾個重要問題,以確保選修課程開發(fā)開設真正實現可選、可控、可評。
1可選――建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體系
選擇性是《改革方案》最突出的特點,也是本次《課改方案》的主旋律。誰選擇,選擇什么?“在這三個選擇權中,第一個學生學習選擇權最為根本,后兩個選擇權為第一個選擇權所決定和服務”(劉希平語)。
(1)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自主研發(fā)的選修課程要能真正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契合學生職業(yè)生涯的未來需要。選修課程的開發(fā)和開設要著眼于學生生命價值的實現、全面且個性潛能的發(fā)掘。
(2)選修課程多元化。沒有選修課程的豐富性,就不能保障學生的選擇性,這要求學校需整合課程資源,挖掘潛力,研發(fā)和開設更多的選修課程。2012年秋,我校開設了29多門選修課。這些課程的類型基本上與浙江省頒布的選修課程的四個類型是基本一致的。另外,學校增加了選修課的走班力度和選修課在課程結構中的比例。多元化的選修課程基本滿足了學生的需要。
(3)課程須有質量保證。目前我們的老師可能做不到精品,但必須要有做精品的意識和決心。應該樹立“選修課也是主干課程”的核心理念,從而凝神聚力,致力于做精品課程。
除此以外,學校還需指導學生“會選”。這是選修課程最終體現價值的重要保障。學校和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對象: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發(fā)展方向,了解課程和教師的相關信息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選”對課程、“選”出價值。
2可修――建構個性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核心價值觀教學,為全體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是《改革方案》的原則之一。加快選修課程建設,并不弱化高考,而是對高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一方面要開足開好選修課程,另一方面又能確保教學質量的穩(wěn)定,兩者之間要做好兼顧,相互促進。這就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模式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嘗試。
個性化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的不同起點、不同接受水平而采取的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個性化的教學包括課前備課階段,針對學生特點所進行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學內容、節(jié)奏和方法所進行的調整;課堂教學之后根據學生所掌握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答疑解惑,以及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和彌補。在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指導的針對性上,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是課堂教學要有“預習與呈現”。預習呈現的過程展示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才可能有的放矢,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求知的習慣。二是課堂教學必須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而不能圖熱鬧、走形式,為了追求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在那些沒有意義的問題上進行泡沫式的對話和互動,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符合高中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只有學生能進入獨立思考的境界,才可能出現精彩的答案。三是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必須從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中獲取。事實表明,經過團隊合作探究之后,高中學習的絕大部分內容,高中學生可以不依靠老師解決,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可以體會到合作過程的效率與快樂。四是課堂教學必須體現課堂效果的檢測環(huán)節(jié)。效率評價標準不再是老師講得如何,而是學生學得如何。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沒進入狀態(tài),課堂效率等于零;反過來,老師一句話沒講,學生全學會了,仍然是高效課堂。五是課堂作業(yè)與練習必須體現出層次性,以便給不同程度的學生有選擇的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難度的作業(yè)與練習。
筆者認為,只有符合并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原則,高中選修課程才能真正走向“可修”。
3可評――建構科學多元的評價機制
高中選修課程評價應堅持評價多元化。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yōu)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從多個方面進行,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1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選修課程中教師不應該是評價的唯一主體;學生作為學習意義建構的主體理應加入到評價的主體中來,也就說,評價的主體由先前的老師唯一主體變成老師評價、學生自評價及學生互評等多個主體進行。
3.2評價目的多元化。傳統(tǒng)的評價是一種目標指向性的評價,其主要目標在于甄別和選擇,而往往忽視關注過程和有效激勵。這一點各類考試尤其是高考表現最為明顯。選修課程的評價應該突出過程性評價和評價的激勵作用。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多層次的評價來促進選修過程的優(yōu)化,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的更好發(fā)展。
關鍵詞:新高考模式;英語;分層走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115
一、引言
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fā)〔2014〕〔2015〕35號)、《浙江省深化高??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試點方案》(浙政發(fā)〔2014〕37號)、《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方法》(2014.11)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選科目考試實施辦法》(2014.11)等文件的相繼頒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改革方案已經清晰明朗地展示在我們面前。這一改革方案回應了百姓對于教育的期盼、呼聲和訴求,為學校的基礎教育指明了科學育人、全面發(fā)展的方向,給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自主發(fā)展的平臺。這一改革方案提倡在共同基礎上發(fā)展差異,教學上主張對學生進行分類和分層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科學規(guī)劃人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學生選擇多樣化和適切性的要求給學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序性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但也給學生學業(y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條件、平臺和保障。這樣,以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順應了新高考的要求,滿足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
二、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學校與學生不斷相互選擇中實現的。(朱振岳,2014)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選擇性教育”,目的是在貫徹“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規(guī)律和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和諧結合的基礎上,使高中教育在學生的共同基礎上更加尊重其個性發(fā)展,實現人人成才。新高考改革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從而將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新高考模式帶來的是一種育人模式的變革。它提供給學生的是由原來的教育教學“配餐”轉變到現在的教育教學“自助餐”,真正使學生擁有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化選擇。自主選擇選考科目可實現“考其所長”“考其所好”;自主選擇學考、選考時間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分散考試壓力;自主選擇語、數、英三門基礎學科的不同層次教育,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科實際水平,定位學習進度,以此來增強學習自信心,實現各學科齊頭并舉。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助于學生發(fā)現專業(yè)性向,合理規(guī)劃學習及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心理負擔,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以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三、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內涵與要求
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若干學科強一些,而若干學科卻弱一點。如果將不同基礎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學習,往往會導致拔尖的學生吃不飽,而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分層走班教學破解了這一難題,它使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
要做好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我們必須時時關注學生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兩個基本特點,并以課程標準和考綱、教材內容、優(yōu)化學習方法等為目標導向,制定好教學目標細目表,明確分層知識目標,實行因材施教,實現高效英語課堂教學。
在制定教學目標細目表時,應把握好以下三個要求:1. 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學習目標時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為宗旨;2. 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為他們設定的目標都應在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華國棟,2007),不能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3. 不可以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識記、了解的層面上,對學習基礎最差的學生要進行適時、必要的思維要求和訓練。
四、實施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實現高效英語課堂教學
1. 以課程標準和考綱為目標導向,制定詳細目標
以人教版教材詞匯教學為例,我們應刪除或簡化處理課標之外的詞匯,選擇有助于話題表達的功能詞匯和生活中的高頻詞匯,選擇有助于學會學習方法和策略的詞匯。
如在教學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時,我們應刪除或簡化處理這些接受性的課標之外的詞匯;選擇有助于話題表達的功能詞和生活中的高頻詞;選擇有助于學會學習方法和策略的詞匯,因為這些產出性詞匯或積極詞匯,是需要被正確理解和運用的詞匯。
因此,我們給學生編寫這一單元的詞匯目標卡如下:(見表1)
表1
(1)以教學內容為目標導向,實施因材施教
對于同樣內容的教材,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水平給以不同的要求,實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判斷學生之材,然后決定施教的內容和方法。(劉福榮,2015)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我們在教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時,根據新課標和高中英語學科指導意見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見表2)
表2
注:A層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薄弱,尤其是學習的主動性差,學習習慣上出現偏差,應當以學業(yè)水平考試大綱為要求;B層學生:大多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學習習慣有待改善,但潛力較大、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學習興趣濃,求知欲望高,基礎知識扎實,整體素質較高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2)以優(yōu)化學習方法為目標導向,實現高效英語教學
我們所談的教學指的是教與學兩者的并列與共建,是雙邊關系,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學生能夠學好,就必須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形成一整套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當然,這離不開我們教師的指導、滲透與點撥。
①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
在布置學生預習作業(yè)時,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的使用來強化和促成不同層次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的形成。例如,在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語言點教學時,我們運用導學案讓學生直接進入重點詞匯學習。(如表3)
表3
②作業(yè)的布置與補償性作業(yè)的編寫
“以學定教”使我們的課堂在轉型,同樣“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來組織教學”也使我們的作業(yè)在轉型。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精細優(yōu)化作業(yè),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真正將“輕負優(yōu)質”教育落到實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就必須要求教師在作業(yè)要求上做到因人而異,讓每一個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成果。(趙啟鵬,2013)我們根據前面的學生分層,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作業(yè)。
五、結語
50多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減負政策,對遏制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傾向的惡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減負被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頒布的《教育規(guī)劃綱要》以及《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以下簡稱《十二五規(guī)劃》)。全國再次掀起了為中小學生減負的熱潮。
一、中央政府積極為減負制定政策
《教育規(guī)劃綱要》明確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階段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的任務,強調減負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今后將從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思路出發(fā),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核辦法、科學設計課程和教材難度、規(guī)范辦學行為、建立監(jiān)測公告制度、規(guī)范各種社會補習和教輔市場等措施;學校要做好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豐富學生課外及校外活動等工作;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yǎng)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合作。
為了全面實施《教育規(guī)劃綱要》,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了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問題。要求建立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和公告制度,加大對違反中小學辦學行為規(guī)范行為的懲處力度。建立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標準的責任制度。建立各種教輔材料和課外補習班的管理制度,鼓勵家長、社區(qū)和新聞媒體進行監(jiān)督。到2015年,基本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減負的目標?!妒逡?guī)劃》還進一步對“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改革試點”做出具體要求: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進考試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途徑和方法。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推進中小學德育內容、方法和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建立“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試驗,建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地,探索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措施和辦法。研究制定義務教育質量督導評價辦法,改革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辦法,建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監(jiān)測機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進素質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這些規(guī)定,體現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為此,2010年中央政府啟動改革試點,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推進,從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入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門采取了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核辦法,建立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和公告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途徑和方法等具體措施。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推出地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對減負的目標、具體措施、配套政策、實施保障條件等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尤其是對課程、學生作業(yè)量、補課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管理。遼寧省盤錦市、江蘇省南通市、安徽省、山東省、陜西省西安市、甘肅省部分市縣等地,減負的重點任務是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進考試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途徑和方法。北京市、廣東省深圳市等地,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北京市、、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甘肅省部分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等地,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推進中小學德育內容、方法和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建立“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北京市、天津市、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陜西省、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部分市縣等地,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試驗,建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地,探索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措施和辦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慶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部分市縣等地,研究制定義務教育質量督導評價標準,改革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辦法,建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監(jiān)測評估機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
二、地方政府積極開展減負實踐
并取得一定成效
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改革試點工作,各省市相繼制定了改革試點方案。
山東省頒布了《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總體方案》,要求建立規(guī)范辦學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學生課業(yè)負擔的長效監(jiān)測機制,明確學校責任,把禁止在職教師有償補習納入教師考核和學校聘用合同管理,同時加大對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監(jiān)管力度。二是完善教育行政問責制度,對學校及在職教師的違規(guī)行為,根據情節(jié)輕重,依法給予處罰。
江蘇省南通市頒布了《推進中考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擬用4年時間,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并適應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制定了改革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特色課程、評價制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和優(yōu)質課程資源體系、規(guī)范辦學和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機制等改革措施。其最大的亮點是制定了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學業(yè)水平測試和文化科目考試相結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并從組織機構、工作培訓、實施評估等三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進一步提供了開發(fā)區(qū)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校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參加活動提供制度保證和基本規(guī)范;在全市建立了九大學科教學研究基地,推進教學改革和“減負”增效;開發(fā)了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生管理和考試管理信息平臺、市財政設立改革專項資金等保障條件。
安徽省頒布了《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改革試點的目標是:到2012年,在全省范圍內初步規(guī)范各類招生、辦班、收費行為,并規(guī)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實現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建立起穩(wěn)定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秩序。為實現上述目標,安徽省出臺了三項改革措施:一是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二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三是健全評估與督導制度。安徽省還從四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意見》的配套政策,制定規(guī)范招生、辦班、教學、收費等方面的實施細則。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對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教育督導評估機制,加強對規(guī)范辦學行為工作的考核評估,并將改革方案的實施情況納入縣級黨政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三是明確、細化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目標、工作重點、保障措施和考核辦法,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為保障改革方案的實施,安徽省擬采取加強政策法制的保障、加強機構隊伍的保障、加強監(jiān)督考核等措施。
北京建立了減負監(jiān)測機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引導全市小學率先減負。2011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將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加強減負工作。一是推進小學規(guī)范化建設工程,依據有關政策文件,規(guī)范學校的辦學行為,落實減負的有關要求;二是結合開展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監(jiān)測與評價反饋工作,聚焦課堂,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是采取專項課題研究的方式,開展理論和理念、現狀調研和實驗等方面的研究,理性分析負擔的成因,引導全市小學主動減負、有效減負、率先減負。兩年來,北京市中小學的減負意識增強了,減負實踐取得一定效果。
浙江省2010年8月開始新一輪減負。推出六項嚴格措施:一是嚴格開設課程,所有中小學都必須依法依規(guī)開設課程,不得隨意加大課程難度、增減課程和課時、趕超教學進度和提前結束課程,尤其是要堅決防止和杜絕搞兩張課程表的弄虛作假行為的發(fā)生;二是嚴格控制作業(yè)量,今后教師布置作業(yè),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作業(yè)不能布置給學生;三是嚴格控制補課,誠然這方面社會上違規(guī)問題比較嚴重,但我們首先要抓好自身;四是嚴格規(guī)范考試管理,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學生成績,不得以升學率或考試成績?yōu)闃藴蕦W校、班級、教師和學生進行排名;五是嚴格確保學生的休息和鍛煉時間,小學生、初中生在校上課時間分別不得超過6小時、7小時,住校生晚自修每天不得超過2課時,學生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六是嚴格規(guī)范招生秩序,義務教育階段任何學校不得舉行或變相舉行與入學相關的考試、測試。建立六大制度保障:一是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試卷質量評估制度,重點是規(guī)范命題,控制命題難度;二是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通報制度,各地每年都必須向社會公布轄區(qū)內各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三是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責任追究制度,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年都要與校長簽署規(guī)范辦學責任書;四是課業(yè)負擔征求意見制度,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行征求意見會議,聽取學生和學生家長意見;五是教學活動安排公示制度,每所學校在每學期開學一周內要向師生公布課程安排等情況;六是家校聯(lián)動制度,不斷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的責任。推進減負,家長是重要方面,我們要向廣大家長多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此來減少家長的疑慮和擔心,增進家長對減負的理解和支持。為了確保減負各項要求和相關規(guī)章制度的落實,浙江省切實加強督導、督查工作,各級督導機構都要把減負作為突出任務來抓,充分運用“督學”和“督政”這兩手,督促和檢查減負措施的落實;進一步完善與減輕過重課業(yè)負擔相關聯(lián)的獎懲措施,定期對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情況進行檢查和通報,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作為對教師和學校評先評優(yōu)的必備條件,作為對各地教育科學和業(yè)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經過一年的努力,系統(tǒng)內的減負自覺性增強了,社會對減負的關注和監(jiān)督也增強了。
經過兩年的努力,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觀念,在全國各地深入人心,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校體育工作和招生考試制度等環(huán)節(jié)正在發(fā)生積極而深刻的變革,減負收到了顯著成效。
三、我國減負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的情況依然存在,中小學生的課外作業(yè)仍然很多,中小學生大量參加課外學習培訓的狀況也越演越烈,學生睡眠不足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和家長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總體而言并沒有減輕,甚至有加重的趨勢,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大差別、人口壓力、用人制度、社會評價、教育觀念、國民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教育體制和結構、學校發(fā)展均衡、教育評價和考試制度、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內容與方法、教師素質等。
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今后,各級政府要把減負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推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依法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建立健全檢查監(jiān)督機制,加大減負規(guī)定的執(zhí)行力度,減輕學生負擔。學校要繼續(xù)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減少作業(yè)量和考試次數,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健身娛樂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嚴格執(zhí)行課程方案,不得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yǎng)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共同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關鍵詞:課程改革;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基礎教育
教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是教育工作講求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現實舉措。教育標準的制定源于人們對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和綜合發(fā)展水平的高度關注?;A教育是極其規(guī)范的事務,制定和實施標準有助于基礎教育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①2014年8月,我國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學校管理標準》)是我國教育管理領域第一個關于學校管理的標準。其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任務②,也是學生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下面,筆者將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項管理職責出發(fā),以課程改革為立足點,從課程與教學兩方面解讀學校管理標準中涉及的內容并提出與之相契合的改革方案。
1 建設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
何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
首先,課程設置的前提是要對學生的目標發(fā)展水平和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有著清楚的認識。為此,嚴格實施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尤為重要,應確保國家課程的全面實施,把儲備足夠的基礎知識看作發(fā)揮教育前瞻性與外延性的前提,腳踏實地的跟進教學進度。
其次,實踐活動課程也應當被重視。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探索,實踐活動課程的表現形式日趨多樣化,如: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等。在落實過程中,要以提升教育質量的內涵性為基點,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今層出不窮的教學方法也助力實踐課的進行,它們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溝通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公民責任感等。
最后,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學校、社區(qū)的資源條件,組織開發(fā)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設置正是一個學校區(qū)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色所在,在臺灣有很多小學都有這類課程。比如:臺中市太平區(qū)中華小學依靠其師資優(yōu)勢設置了國學、樂器、涂鴉等校本選修課,學校的墻壁上留下了孩子們成長的畫作,一屆屆的學生連續(xù)幾次在市朗誦比賽和樂器比賽中拔得頭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帶動了社區(qū)中身有所長的居民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給學生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與展示平臺。③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 實施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
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主體,有著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作為一個學校來說,有升學率等指標來衡量其辦學水平;然而就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也許是一個家庭唯一的期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部分地區(qū)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已經由強制實施時期邁進避免學業(yè)失敗的時期。實施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定期開展教學質量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個別化學習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特點,了解其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的開展。這就要求在現有條件下,學校保證一定的師生比,使教師擁有足夠的精力了解自己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受教育主體改進自己的教學。加強同一學科不同教師、及各個學科間的溝通,成立教學質量分析工作坊,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尋找途徑,并在教學進程中不斷調整,選擇適合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
(二)建立基于過程的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統(tǒng)籌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主動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分享個人的信息,增進師生感情,形成師生與家長的聯(lián)動紐帶,增強輔導的針對性,體現學校普遍性與訂制性相結合的服務理念。學校應設置相應的教評機制,不只從學業(yè)水平、而且從方方面面來考察學生的受益程度和滿意程度,提升教育的服務性,關注教育改革的效益和效果,及時調整教育教學。
(三)合理控制作業(yè)量,布置分層作業(yè),創(chuàng)新作業(yè)方式。相對于“減負令”對于課業(yè)負擔數量上的詳細要求,《學校管理標準》主要側重于作業(yè)結構和方式的轉變,這需要學校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制定普遍性的作業(yè)標準,融合書面作業(yè)與實踐作業(yè),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yè)。對于基礎不同的學生要設置不同的作業(yè)要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逐步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作業(yè)應當朝著“少而精、兼具基礎性和思想性、追求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方向發(fā)展,以作為課程的補充,對課程效果進行強化,提升課程的有效性。
(四)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對學生完成課程的情況及時反饋。教育標準須轉換為具體學習任務和評價尺度,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相應的評價體系。目前廣為認可的綜合素質評價摒棄了以成績?yōu)槿?、忽視完整人格養(yǎng)成的弊端,更加強調學生的縱向比較、自我培養(yǎng),關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歷程。在落實過程中,應當配備足夠的師資指導學生建立個人的成長檔案,教師和學生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開展學生互評和教師反饋等活動,真實的反映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并將其作為改進教育教學、選擇教學側重點的必要參考。
3 總結
義務教育是國家教育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標準的確立有助于促進學校教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助于促進學?!坝恕眱r值目標的實現,助于劃清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基線”。學校根據發(fā)展狀況進行課程改革,能夠督促學生循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自身潛能,獲得堅實的知識基礎,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領,發(fā)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一定的公民道德責任感,更好地實現教育培養(yǎng)人的總目標,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朝向內涵式的轉變。
注釋
①錢家榮.基于課程視角深化學校管理標準的落實[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5,(02).
②徐洪權.從國家標準到學校手冊:基于規(guī)范管理的內涵發(fā)展[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5,(12).
③臺中市太平區(qū)中華國小 “校本課程”的設置為筆者交換至臺灣期間校園參訪時所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