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圓明園毀滅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優(yōu)化;語文;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78-01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
需要明確一點,現(xiàn)階段在開展語文教學藝術優(yōu)化時,不能脫離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環(huán)境。只有在認識了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相應語文教學藝術的塑造。
1、升學壓力促使小學語文教學仍以應試為導向。小學仍面臨著局部區(qū)域內(nèi)的升學壓力,這種壓力就使得: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測試成績:測試成績的效果,又直接與教師的工作績效掛鉤。因此,無論從客觀還是主觀因素上來考察,這些都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優(yōu)化。所外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便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突出知識點的講授,而忽視了語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傳統(tǒng)課程設計限制了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小學語文教學難以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傳統(tǒng)課程設計的固化又進一步限制了上述實踐的開展。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課本的版本在較長期不會發(fā)生變更。這在方便教師教學的同時,又導致了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當然,語文教學藝術也就無從展開。
二、語文教學藝術體系的構建
小學語文教學藝術體系的構建,不可能跳離現(xiàn)有的制約因素而展開。由此,只有在承認目前現(xiàn)狀的前提下,去尋找最易實現(xiàn)該培養(yǎng)體系的切人口。如。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的建立。使學生主動的去說、讀和寫,在雙向反饋下逐漸使小學生形成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1、學生主動性的引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jù)這句話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當然,該信息應與教學有關。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段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2、師生互動關系的形成。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關系的構建,具體體現(xiàn)了“主體性”教育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具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就體現(xiàn)為。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形成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關系。以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目標,充分引致他們在學習中的興趣與求知欲。
三、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具體途徑
誠然,在目前制約因素存在的條件下,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優(yōu)化的途徑還有許多種。并且,針對語文教學藝術系統(tǒng)性而言,還需要諸如歷史、政治等其它學科知識的輔助。
1、學生主動性引致的實施途徑。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由教師在導課過程中提煉出來幾個小問題,如:同學們知道圓明園嗎?對于圓明園,你了解多少?英法聯(lián)軍為什么要毀滅圓明園呢?通過讓學生交流課前通過讀課文和查閱資料了解到的關于圓明園的情況。知道圓明園占地月347公頃,歷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代皇帝,經(jīng)過150多年的修繕擴建?;ㄙM了不可計數(shù)的人力物力,匯集了無數(shù)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可就是這樣一座萬園之園,卻被英法聯(lián)軍毀滅了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就作者當時的心境、文章的內(nèi)涵,以及文章的風格等方面來對該問題進行詮釋(1)通過預設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使他們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見聞。來體會該文章的內(nèi)涵意境;(3)通過查閱、收集、交流,學生切實了解圓明園的價值,再從朗讀中體會侵略者的殘暴和野蠻,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悲憤,痛惜等情感,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這就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引致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進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中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重點問題;科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223-01
一、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
需要明確一點,現(xiàn)階段在開展語文教學科學優(yōu)化時,不能脫離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環(huán)境。只有在認識了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相應語文教學科學的塑造。
1、升學壓力促使小學語文教學仍以應試為導向
小學仍面臨著局部區(qū)域內(nèi)的升學壓力,這種壓力就使得: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測試成績;測試成績的效果,又直接與教師的工作績效掛鉤。因此,無論從客觀還是主觀因素上來考察,這些都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的優(yōu)化。所外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便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突出知識點的講授,而忽視了語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傳統(tǒng)課程設計限制了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小學語文教學難以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傳統(tǒng)課程設計的固化又進一步限制了上述實踐的開展。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課本的版本在較長期不會發(fā)生變更。這在方便教師教學的同時,又導致了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當然,語文教學科學也就無從展開。
二、構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科學體系
小學語文教學科學體系的構建,不可能跳離現(xiàn)有的制約因素而展開。由此,只有在承認目前現(xiàn)狀的前提下,去尋找最易實現(xiàn)該培養(yǎng)體系的切入口。如,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的建立,使學生主動的去說、讀和寫,在雙向反饋下逐漸使小學生形成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1、學生主動性的引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jù)這句話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當然,該信息應與教學有關。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段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2、教師講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學語文過于突出知識點的傳授。不可否認,這些知識是小學語文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過多的去強調(diào)這些知識的傳授,將使語文教學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著快樂學習的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與情操的培養(yǎng)。
3、師生互動關系的形成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關系的構建,具體體現(xiàn)了“主體性”教育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具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就體現(xiàn)為,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形成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關系。以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目標,充分引致他們在學習中的興趣與求知欲。
三、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的具體途徑
誠然,在目前制約因素存在的條件下,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科學優(yōu)化的途徑還有許多種。并且,針對語文教學科學系統(tǒng)性而言,還需要諸如歷史、政治等其它學科知識的輔助。
1、學生主動性引致的實施途徑
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由教師在導課過程中提煉出來幾個小問題,如:同學們知道圓明園嗎?對于圓明園,你了解多少?英法聯(lián)軍為什么要毀滅圓明園呢?通過讓學生交流課前通過讀課文和查閱資料了解到的關于圓明園的情況。知道圓明園占地月347公頃,歷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代皇帝,經(jīng)過150 多年的修繕擴建,花費了不可計數(shù)的人力物力,匯集了無數(shù)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可就是這樣一座萬園之園,卻被英法聯(lián)軍毀滅了。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就作者當時的心境、文章的內(nèi)涵,以及文章的風格等方面來對該問題進行詮釋。這樣:(1)通過預設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使他們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見聞,來體會該文章的內(nèi)涵意境;(3)通過查閱、收集、交流,學生切實了解圓明園的價值,再從朗讀中體會侵略者的殘暴和野蠻,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悲憤,痛惜等情感,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這就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引致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進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中的人文素質。
2、教師講授模式改善的實施途徑
5月10日,號稱按1:1比例仿建圓明園的浙江省東陽市橫店“圓明新園”,在爭議聲中開門迎客。橫店文化產(chǎn)業(yè)聯(lián)合會主席何亞平表示,圓明新園的價值在于,不僅要記住國恥,還要記住祖先曾經(jīng)的輝煌,目前關于圓明園的相關資料,“在國內(nèi)我們應該是最全的,我們是根據(jù)資料進行重建,不是仿建。”(5月12日《新京報》A16中國新聞版)
因仿建圓明園備受關注的圓明新園,從提出到如今一期建成,7年時間內(nèi),爭議從未停止。北京圓明園管理處曾就召開會,反對此事。圓明園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圓明園記錄了一段歷史,歷史不可能重復,在異地企圖重復這段歷史是毫無意義的。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劉陽認為,圓明新園在建筑材料、建筑細節(jié)、景觀、文物和植物等,都存在差異,1:1的仿建并不現(xiàn)實,而這種仿建,容易造成大家對原建筑的誤讀,并表示最快將于本周向民革提出建議,針對改變中國歷史的、有重大歷史意義建筑的復建和仿建,應建立嚴格的審核制度。有關專家也認為,圓明園這類歷史文物,大家只有在北京圓明園這處地方,把圓明園跟那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有價值。國家文物局此前表示,要進一步規(guī)范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展示,一般不支持不提倡復建歷史上已損毀無存的文物古跡。
綜合關于“圓明新園”的爭議,其實觀點已經(jīng)非常明確,就是“重大歷史建筑不宜復建”。這可謂是一種文化自覺和歷史自覺,可以為當下大量的復制、復建歷史建筑熱,提供一個客觀、理性的建議,這也讓這個“圓明新園”該不該復建的爭議,有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但是,放眼目前各地方興未艾的古跡重修、歷史建筑重建的風潮,提倡“重大歷史建筑不宜復建”這樣的文化自覺,卻仍然難以讓人樂觀起來。
其實,一些地方在對待文化遺產(chǎn)方面,在保護文化遺址方面,以所謂的復古和復原之類歷史文化口號指導下制造的、毫無歷史與文化價值的歷史古跡重建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普遍,在各地“拆舊”和“仿古”的文化建設風潮中,那些假歷史建筑、假文物、假古董,已泛濫成災。這些歷史建筑的仿古風,大都不是以歷史和文化為核心思維,在對待歷史建筑的重建的態(tài)度、取向和目的上,不是為了培養(yǎng)歷史的情感,也不是為了留住歷史的記憶、保護歷史的遺存這些文化的價值,不是為了保護歷史建筑的文化質感和歷史內(nèi)涵,而是采取直接實用的功利主義態(tài)度,這就是開發(fā)至上、利益第一、政績第一。這是當代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對過去一切時代的文化搜集匯攏.但卻是貪得無厭、竭澤而漁,結果造成了對歷史、傳統(tǒng)、古代的毀滅。縱觀今日各地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大潮中,這種急功近利地對待歷史文化的“仿古風”“模仿風”“復制風”的盛行,基本都是這樣的一種根本目的。
提倡“重大歷史建筑不宜復建”的歷史文化自覺,其實,這仍舊是一個如何對待歷史文化的老問題。我們知道,我們?nèi)祟愐恢痹趶椭屏蛣?chuàng)造力之間存在著無休止的斗爭,這種二元性可以在歷史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中看到,所不同的只是各種對立因素的比例。
一個社會的生產(chǎn)力的剩余,人們的愿望,都是建筑文明的素材,但這還不夠,還要有更深的前提,這就是應當有靈魂。古典建筑的靈魂,就在于它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社會和人們的精神、理念、思想與信仰。但當產(chǎn)生這些文化的歷史土壤不在,這些社會文化意識、思想意識,便永遠凝固和定格在這些古代建筑藝術之中而成為文明的歷史。
本欄目投稿郵箱:,歡迎各地教研員賜稿。
信息技術整合課堂的諸多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為兩類問題。第一類是教師自身的技術修養(yǎng)問題,第二類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點問題。前者關注教師掌握何種技術,如何使用技術,是整合課技術的支點;后者關注技術應用在什么地方,是整合課技術的落腳點。兩者關系密切,共同決定了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效率。
技術的支點
整合課堂需要教師合理有效地運用技術,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對于如何使用技術存在較大誤區(qū),下面是一線信息技術教師遇到的兩則事例,足具代表性。
事例一:一位英語教師在公開課之前突然電話求助信息技術教師,課件中一個“砸蛋”的文件不能打開了。信息技術教師趕到現(xiàn)場一看,原來是PPT中的鏈接出現(xiàn)了問題。這屬于“常見故障”,信息技術教師讓英語教師自己去調(diào)整超級鏈接。沒想到課件是別人代為制作的,該英語教師根本不懂超級鏈接的使用。沒有辦法,信息技術教師只好承擔起“義務維修工”的責任。
事例二:一位數(shù)學教師要參加優(yōu)課競賽,他在制作PPT課件的時候,希望將一張素材光盤中的視頻插入到PPT頁面上去。他請求信息技術教師幫助解決這個難題,這對于信息技術教師來說也不是什么難題,可是光盤中的文件經(jīng)過了加密處理,在光盤目錄中根本無法找到相應的視頻文件。于是,信息技術教師建議:課堂上需要用到這段視頻的時候,直接運行光盤,播放視頻??墒?,這位數(shù)學教師糾結于操作比較麻煩,又怕影響評委打分。最終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借助屏幕錄制軟件,將需要視頻重新錄制一遍,解決了“問題”。
在整合課教學實踐中,尋找技術的支點,實際上是解決教師對技術的認識和態(tài)度問題。
1.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技術
不管任教什么學科,教師不僅僅是課件操作員。教學是教師自己設計的,課件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承載著教師自己的設計意圖。事例一中的英語教師的“拿來主義”,將技術處理的責任推給他人,實際上是將隱患留給自己。
教師掌握必要的技術是為了能輕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教學,或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題時,自己能游刃有余地解決。失去“必要的技術”這一支點,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會常常遭遇困境。
簡單來說,教師應該比較熟練地掌握一些常用軟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教師還應該結合自己的任教學科,掌握一些學科性較強軟件的操作,如數(shù)學教師應該學會使用幾何畫板軟件。
2.教師需要簡化技術
在整合課堂中,技術本應該是用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而在一些整合課競賽中,教師似乎為了展示“技術”而運用技術,過于注重課件的功能,有些教師甚至將一切教學內(nèi)容都“注入”課件之中,放棄了黑板、粉筆等傳統(tǒng)教具。事例二中的數(shù)學教師過分依賴課件的教學,不但增加了課件設計的繁瑣性,而且降低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簡化技術要求教師避繁就簡,如果使用簡單的技術就能解決問題的,則避免引入復雜的技術?!昂喕夹g”這一支點要求教師著眼于教學本身,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首要原則,不要強求技術運用的完整和巨細。
技術的落腳點
在很多整合課中,技術的輔助作用是有限的,如PPT展示代替板書,媒體聲音代替教師朗誦,甚至虛擬實驗取代實際操作……理性思考這些現(xiàn)象會發(fā)現(xiàn):有些技術使用完全是多余的,有些技術使用則是錯誤的。
在整合課教學實踐中,尋找技術的落腳點,實際上是解決“技術應該用來干什么”的問題。
下面這些案例的做法,給予我們積極的啟示,可以幫助我們找準技術的落腳點。
1.落腳點之一:使用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小學數(shù)學課《求三角形內(nèi)角和》教學片段:
課堂上,教師使用動畫演示下列過程:先分別將三個角“割開”,形成三個小扇形,用三種顏色表示三個隔離開來的小扇形,再把三個小扇形拼接起來,正好形成一個半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三角形三個內(nèi)角角度之和正好等于一個平角角度,即180度。
小學語文課《曹沖稱象》教學片段:
教師利用動畫再現(xiàn)了以下過程:一頭大象走到船上,船身下層,水面處被標上了紅色的標記,隨后大象走下船,船身再次上浮,然后人們不斷往船上放石頭,直至船身下沉至紅色標記線……
分析:在《求三角形內(nèi)角和》教學中,教師使用動畫技術直觀地展示了較為抽象的思維過程,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重點問題,又突破了教學難點。在《曹沖稱象》教學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通過觀看動畫演示,不但很好地掌握課文的重點,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一舉兩得。
使用多媒體技術變抽象為直觀,可以順利地克服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發(fā)展的不足,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另外,在一些實驗課程中,使用多媒體仿真技術,學生能更加直觀形象地認識物質的微觀領域,也可以進行各種虛擬實驗。理化等學科教師只需要稍加培訓,就可以熟練掌握仿真實驗室等軟件的操作方法。
2.落腳點之二:技術本身作為學習的工具
初中英語課“每日演講”教學片段:
教師宣布進入“每日演講”環(huán)節(jié),演講的學生走上講臺,打開電腦中事先準備好的PPT演講稿,用流暢的英語開始每節(jié)課的5分鐘演講……
初中數(shù)學課《統(tǒng)計圖表制作》教學片段:
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課堂任務”分發(fā)到每一臺學生的計算機中,要求學生根據(jù)任務需要自己選擇適合的圖表類型,制作圖表并撰寫圖表分析結論。
學生使用Excel軟件制作表格,然后使用軟件的圖表功能生成圖表;通過對圖表的分析,再使用Word軟件,撰寫分析報告,然后通過電子郵件發(fā)送給老師……
分析: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學生已經(jīng)能夠熟練掌握常見應用軟件的操作方法。在英語課“每日演講”的教學片段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制作PPT演講稿,綜合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作,并且實現(xiàn)自我展示。在《統(tǒng)計圖表制作》教學片段中,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筆紙工具作圖法,讓學生借助計算機實現(xiàn)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兩則案例都將技術本身當作學生的認知工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課堂教學正呈現(xiàn)開放化的趨勢,很多技術正在或即將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工具。比如,學生可以借助BBS、即時通信工具討論難題、交流觀點等;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工具檢索學習資料;可以借助博客撰寫日記和作文,并互相評價。
3.落腳點之三: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
小學語文《圓明園的毀滅》WebQuest教學片段:
教師提出任務:當年的圓明園是什么樣?又怎么會被毀滅的?
組織學生利用網(wǎng)絡分組學習:
一組、二組:收集圓明園園林藝術方面的資料;
三組:收集圓明園歷史文物方面的資料;
四組、五組:收集圓明園毀滅方面的資料;
各組分別制作相關的電子作品。
教師提供資源網(wǎng)站:省略/(圓明園遺址),并做適當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情分析;教學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6-0251-02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重視發(fā)展素質教育,提倡以生為本的理念,宣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為語文教學的開展提供動力。學情分析是教學中的重要工作,主張對學生學習狀況、興趣、成績等的分析與關注,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生活和狀態(tài)的總結,是以生為本的充分體現(xiàn)。為了更大程度上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對學情分析予以研究。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對學生學習情況從不同方面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掌握當前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和水平。在學情分析中,遇到的問題應及納入到意見簿中,以便為日后教育決策的提出提供借鑒[1]。學情分析就是針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各項表現(xiàn)進行分析,以分析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學習方法為主,可以此來掌握學生的可進步空間,一方面在于學生自身的能力,一方面在于學習方法的選擇。通過對以上兩個方面的關注,能為制定后續(xù)教學計劃提供借鑒和建議,對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必要性,同時還能夠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并根據(jù)學生情況制定符合其學習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措施,促進全體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小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學習經(jīng)驗的地方,對于小學生的日后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情進行深刻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應對措施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情分析的現(xiàn)狀
就小學語文教學學情分析的現(xiàn)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對學情分析工作秉持著不重視的態(tài)度,認為小學語文課程相對簡單,不需要進行學情分析就可實現(xiàn)教學,教師在思想認知和意識上對學情分析的重視程度不夠,制約著學情分析工作的開展。由于教師在學情分析上的意識相對薄弱,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上,小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習慣等都無從了解,在學情分析上存在片面性和單調(diào)性,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缺失的重要體現(xiàn),制約著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另外,由于教師資質的不同,對學情分析也會具有不同的重視度,在學情分析上的深入和探索意識有所欠缺。
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被定位為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1]。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實際以及學生心理的階段發(fā)展特點,盲目地講述教材內(nèi)容。教師對于課堂教學具有較大的主導性,但如果教學內(nèi)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差距較大,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以及個性化發(fā)展,有時教師過于陳舊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感到學習無從下手,阻礙了學生個性化語言和思想的表達。此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同樣教學內(nèi)容的情況,教師的教學結構和形式也比較單一,缺乏學生自身的思想體驗內(nèi)容,而教學的主題也比較單調(diào),比如教材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文中的某個詞是什么意思等等,沿用了很多年始終不變,這種教學形式容易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情分析的有效對策
1.分析語文教材內(nèi)容,掌握學生的語文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情分析的開展,應從學生在學習的不同層面著手,對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的考驗是關鍵[2]。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應明確了解學生的語文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程度,進而才能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語文知識點的設置,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知識點相對瑣碎,但是每種知識點都是重點內(nèi)容,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教師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分析,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然后將其納入到日后的教學計劃之中,有利于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宿新市徐公店》時,這是一首古詩,與小學生距離較遠,在理解上存在著困難與障礙,教師可以將古詩教學作為小學生學習的難點列入到日后的教學計劃之中。
2.運用創(chuàng)新性教學法,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語文來說,教學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提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倡以生為本的理念,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情分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對學生能力和特點的充分考驗。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趣味性教學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運用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充分地了解到學生更熱衷于哪種教學模式,從中解讀出學生的興趣愛好[3]。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對學生的興趣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例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首先用動畫閃現(xiàn)出“圓”、“明”、“園”三個字,讓學生解釋這三個字的字意,然后老師引出課文導語: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它的名字就叫圓明園。用這種方式引起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用多媒體播放圓明園的空中俯瞰圖和平面展示圖以及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風景名勝“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詩人筆下的“蓬萊瑤臺”以及異域風情的西洋建筑的畫圖,使學生在視覺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圓明園被稱之為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真是名不虛傳。接著畫面設置問題:“想想,為什么說圓明園‘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后繼續(xù)播放配樂課文關于圓明園珍貴的歷史文物段落,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圓明園歷代珍藏的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奇珍異寶等,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運用這些多媒體資料進行教學,相信每個孩子通過這些形象直觀的圖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贊嘆圓明園的雄偉。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華。在理解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斷,再讓學生談感受,然后把感受帶到課文里讀第五自然段,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電影解說詞里的一段話結束本課教學,更好地滲透了“愛我中華,勿忘國恥”的情感教育。
再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亡羊補牢》時,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動畫的播放,激起了學生的很大興趣,深度認識了該成語的內(nèi)涵。但是,在進行《驚弓之鳥》學習時,并未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效果平平,并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梢姡嗝襟w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此案例教學,教師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可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4]。
3.提供自主學習空間,掌控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了解,應將其放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予以掌握。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要求性和規(guī)范性,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受到制約,只有讓小學生在輕松、無壓力的氛圍中,才會運用屬于小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5]。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憶江南》時,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巡視,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做問題類題目時,是先看問題再讀文章,還是先讀文章再看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每個細節(jié)都要予以掌握,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習慣。
4.為學生合作學習留出空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實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6]。
例如學習《田忌賽馬》時,先激發(fā)學生預習的愿望。教師說:“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舉行賽馬比賽,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可是在孫臏的幫助下后來卻輸了。這是為什么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明白的字詞在小組內(nèi)解決。另外,你們小組還能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田忌取勝?”學生感覺很有趣味,很自覺地做著預習工作,小組長更是積極自讀、督促組員。在檢查預習效果中,每組對字詞掌握都過關,并出現(xiàn)了思維火花。如有一組積極地探究合作,說到幫助田忌取勝時這樣提出:科技發(fā)達了,可以讓田忌的馬腿進行轉基因,變成豹子腿,那齊威王的馬只能望塵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絕,學生不由自主為他們小組鼓掌。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小組合作完成了預習任務。
總之,綜上所述,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學情分析,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關注,根據(jù)學生的感受來不斷地優(yōu)化課程設計,以得到更合適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學的學情分析,應通過分析教材的內(nèi)容,來了解學生的真實語文功底,選用具有創(chuàng)新性、趣味性的語文教學模式,將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趣味性教學等應用到語文教學的學情分析中,從中解讀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了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歡樂的氛圍中更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展現(xiàn),有利于學情分析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魏上j.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4):119.
[2]趙秀蓮.小學語文教學學情分析的方法研究[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39.
[3]薛慧.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28):67.
[4]臧麗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問題以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2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