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學成就

古代文學成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學成就

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第1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立體式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更新

古代文學課程涵蓋了中國兩千多年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如詳細講解,則無法解決課時量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進行創(chuàng)建、更新。一是將教學內容模塊化,突出問題導向。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材雖有不同版本,但內容都非常豐厚,均是按照史的線索逐章展開。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如何將這些內容化繁為簡,線條明細,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革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不同階段的內容進行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塊化處理。以先秦文學為例,我們可以將其內容分解為4大模塊:1.先秦文學的浪漫主義。這一模塊的主題是———浪漫主義特色的形成及表現(xiàn),涵蓋的主要內容有:上古神話、《莊子》、《楚辭》。2.先秦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這一模塊的主題是———現(xiàn)實主義特色的形成及表現(xiàn),涵蓋的內容有:《詩經》、諸子之文、史家之文。3.先秦文學的南北差異。這一模塊的主題是南北文風的不同。涵蓋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辭》、《論語》、《孟子》、《莊子》。4.先秦文學中的治國之思,涵蓋的內容有:《春秋》、《左傳》、《國語》、《老子》、《孟子》、《韓非子》等。每個模塊都有調動學生求知的興奮點,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將這些點和史的線索有機串聯(lián),避免內容的碎片化。二是在對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應從藝術和精神兩個層面解讀,兩個層面并重,而非只突出藝術性。例如對《離騷》的講解,應以屈原的偉大人格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為統(tǒng)領,而不僅是停留在對詩歌字句的疏通,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從更大的視野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三是在發(fā)掘古代文學課程的現(xiàn)代意義。在分析、解讀作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在審美中感受真、善、美的崇高;在先賢的曲折人生中,讓學生感悟何為擔當,何為堅持,何為發(fā)奮,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的品度;在分享哲人的智慧中讓學生體味生命的真諦。

二、教學方法的革新

由于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容量的教學任務,必須在教學法上狠下功夫,進行變革。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學方法的最優(yōu)化程序中的一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是合理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這樣的結合,即在該條件下,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1]。這段話告訴教育者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即便使用多種,也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英國語言學家JaneWillis在她的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2]雖然針對的是語言教學,但我們可以活用到古代文學教學中,完成不同教學方法的立體式整合。任務型教學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前任務”(pre-task)。將每一個教學模塊細分為若干個小的模塊,每一個小模塊由2-4的小問題構成。在課前將1-2個小模塊的問題布置給已分好組的學生,通過各種媒介搜集資料。如先秦文學教學內容設計的第三模塊———先秦文學的南北差異,可以將這一模塊分為“先秦文學詩歌南北差異”、“先秦文學散文南北差異”兩個小模塊。針對第一個小模塊可以安排學生準備4個問題:(1)了解梁啟超《南北文化之不同論》這篇文章。(2)《詩經》產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3)楚辭產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4)舉例對比《詩經》、《楚辭》在外在形象的描寫上的差異。二是任務循環(huán)流程(task-cycle)。將前任務安排的內容以小組的形式課堂匯報,每個小組匯報5-8分鐘,教師根據(jù)匯報情況答疑、解惑、講解,深入、有序地推進教學內容。三是語言聚焦(languagefocus)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之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查找不足,總結本模塊的重點,完成本模塊的學習內容。任務型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其包容性,可以整合如講授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交學法、比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使教學內容從扁平走向立體,從呆板走向靈活,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三、實踐性教學的加強

立體式教學除了教和學兩個基本維度之外,“做”是第三個重要維度。如何將“教”和“學”的成果轉換為實際能力,是立體式教學的目標所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3]興起于美國,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能力本位教育融入了多種研究成果,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雙元制”模式、5W1H分析法、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式教學[4]等,可以看出,在全世界教育格局中,能力本位的培養(yǎng)是十分凸顯的,長期以來,古代文學的實踐性教學被忽視,滿堂灌是教學的主流,這一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的實際狀況。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除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更新、改進之外,還應安排有一定課時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例如可以安排學生改編古代文學的作品,排演簡單的話劇表演,筆者曾組織學生改編、排演《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的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安排學生對優(yōu)秀的作品制作成PPT播放講解;鼓勵學生對古代文學不同文體進行模擬、創(chuàng)作等,通過這些實踐環(huán)節(jié),一些學生脫穎而出;一些學生克服了自卑心理;一些學生改變了學習習慣。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建學生團隊參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中來,教會學生如何查找資料,梳理基本文獻。事實證明,部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身的學習興趣,明確了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建設中去,筆者曾將本地區(qū)文化分成歷史名人、歷史建筑、古代帝陵、歷史名勝等多個板塊,組織學生撰寫相應的文章,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第2篇

1高職高專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1.1生源素質下降與教學質量提升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高職高專生源質量出現(xiàn)了比較嚴重的下滑。以湖北省為例,在2000年時,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分數(shù)線為480分,到2014年分數(shù)線下滑至325分,十多年的時間中錄取分數(shù)下降32%。另一方面,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yè)的聽有課程中由于文字障礙多、需要掌握的知識量大,學生普遍興趣不高、學習難度較大。

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學熱的興起、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不少小學生表現(xiàn)出了對傳統(tǒng)文學的濃厚興趣,一些小學也開設了以古代優(yōu)秀文化典籍為主的課外閱讀課程。這一現(xiàn)狀,也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古代文學教學能力提出新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利用現(xiàn)有資源,提高教學質量,這將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1.2教學內容的寵雜與課時壓縮之間的矛盾

隨著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深人,理論性課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壓縮。不少學校的古代文學課程從十年前一周四節(jié),壓縮至今天的一周三節(jié)甚至。節(jié),總課時減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實際不足兩年的教學中展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兩千多年來的輝煌成果,使學生能把握文學發(fā)展的脈絡,盡可能地觸及到更多的經典作家作品,為將來的古詩文的教學打下基礎,這也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2應對策略

2.1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寵維國曾說過: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由此可見,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的輸人、存儲和輸出的過程,它必定是學生主動參與,外化和內化相結合的過程。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情緒化較強,對理論強的課程興趣往往不大,長期以來,古代文學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埋頭筆記,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點,從文學史到作品選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高專的課堂上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教學的組織過程當中,拉近古代文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中想學的環(huán)節(jié)。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全部課程中由于時間久遠,文字障礙多、識記信息量大,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困難較多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開設之前,幫助學生正視困難、樹立學習的信心、興趣是尤為重要的。以《詩經》的學習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兩種辦法:一是帶學生走進《詩經》的時代,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了解周代的政治、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進行交流、分享;。是讓《詩經》走進我們的時代。大學階段,正是學生情竇初開的年紀,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的婚戀詩的學習人手,拉近學生與古代文學課程的距離,共同體會愛情追尋過程中的甜蜜與苦悶。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學生會認識到拋開文字的障礙,古代文學中這些經典作品其實距離我們很近。

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典作品的背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往往也是讓學生們頭痛不已的事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強迫性的記憶往往會讓學生們喪失學習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經典作品的誦讀音頻,亦可將同學們中優(yōu)秀的誦讀上傳至網絡,在閑散時間,利用電腦、手機、MP3等電子設備,反復聆聽,并可定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誦讀激發(fā)學生對古代詩文學習的熱情,達到熟記的目的,同時又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自信。

2 .2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生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接受信號的能力要優(yōu)于聽覺。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在一起已成為現(xiàn)代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的共識。在古代文學課程中運用多媒體,一是可以補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擴大知識容量,節(jié)約板書時間,緩解課時壓力;。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枯燥的講授變得更加直觀、有趣。例如,在講莊子寓言時,可以將寓言做成動畫、漫畫;講唐代文學時,展示唐代的版圖、壁畫、書法、繪畫等來說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進與發(fā)達;在講授《春江花月夜》、《紅樓夢》等作品的時候播放相關音樂作品,既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多樣的文化情趣。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度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

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打造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搜集網絡精品教學資源,如名家名作誦讀、《百家講壇》、愛課程網站中古代文學相關講座,建立網絡課堂,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把課堂學習延伸的課外。

2.3散點透視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堂上的應用

近年來,由于課時不斷壓縮,很多篇幅較長作品沒有時間仔細研讀,只能進行片斷解讀,點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精華內容,成了每一位高專古代文學課程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采用散點透視教學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即定點定位,以點帶面,:定點定位,指教著確定聽講授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的歷時發(fā)展和共時結構中的位置,并能根據(jù)這位置來確定講授的重點難點,點和位的選擇,都必需具有代表意義和典型性的。通過對點、位的講授,帶起了對那個時代、那段歷史、那類人物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例如在《詩經》中通過選講《衛(wèi)風氓》,使學生認識到古代社會女性在戀愛婚姻問題上的受迫害與不自主,并使之對《詩經》、漢樂府中的棄婦詩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中,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加以講授,既要聯(lián)系到時代、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內容、風格、手法的縱向的因襲沿革、推陳出新。這樣可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又可辨析異同、把握規(guī)律、挖掘深隱、體味好處。24模擬課堂,角色互換,提升學生的執(zhí)教能力

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第3篇

古代文學是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主干課程,起著傳承民族思想和文化的作用。當前,在全球化浪潮中,古代文學在外來思想文化和西方價值體系的滌蕩下,需要調整視角重塑思想傳承載體的作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對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與研究,探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發(fā)展目標。

一、古代文學教學中片面地強調“以史為綱”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文學作品、督促他們認識文學史,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作品,去親身體會和感知,突出學生的主體探究地位。讓學生多接觸文學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文學史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目前,在多數(shù)高校的大學古代文學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片面地強調“以史為綱”的問題。需要及時在思想認識上和教材體例的編排上,以及教師的授課方法上進行全方位的變革,需要調整角度,發(fā)揮古代文學課的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傳承作用。

二、古代文學教學中輕視文學原典的分析

由于在各類古代文學考試中,文學史是主角,多數(shù)古代文學教師沿襲文學史的講授方式,很少有能夠從文學作品分析作為切入點的講授。重視文學史講授,輕視文學作品分析的培養(yǎng)方式,使得學生只會舍本逐末,以偏概全。文學史涉及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理論指導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與鑒賞是文學作品審視的基礎。但這都依托文學作品而存在。學生只有了解了文學作品,才能從文學史上全面深刻地分析評價該作品。如,沒有讀過《詩經》的學生,就不可能對《詩經》的文學價值與文學技巧有更深刻的了解,就不會懂得賦、比、興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不了解具體內容,就不能對該作品極高的美學價值有深層次的把握,更不能洞悉文學原典的真諦,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嚴重缺乏文學評判能力。

三、古代文學教學目標脫離實踐,落實不到位

大學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大學生的氣質情趣和意志道德等人文素養(yǎng),不是背誦幾首唐詩宋詞就能提高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精神體驗的升華來實現(xiàn)。古代文學知識的積累,需要從圣賢留傳承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去體悟,在欣賞和品讀中,感悟到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如今,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閱讀量不夠,經典文學作品讀得少,不能很好的對文學作品做出鑒賞。大學古代文學課只學不用、只講不練,忽視實踐教學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學古代文學課的教學效果離教學目標的要求相差甚遠,落實得不到位。古代文學作品中都蘊含著一定的立身處事哲理。只有通過大量古代文學作品的認真研讀,學生才能明白其深層次的道理,掌握作品的要義與藝術特色,達到對中國古代文學成就的深層認識,提高閱讀與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現(xiàn)實中應用于自身。最終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如,以歷史散文《戰(zhàn)國策》選篇(《馮諼客孟嘗君》)的教學為例,《戰(zhàn)國策》生動地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策士們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馮諼客孟嘗君》通過描繪馮諼和孟嘗君的人物性格,突出表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士”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文章開篇采用鋪墊手法展開人物形象,在結構布局上巧妙地做了安排,可見作者行文風格、藝術技巧的別出心裁。先描寫馮諼“無好”、“無能”,因“貧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囑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并且人物語言極富個性,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于自己的人生有何指引”。模仿經典范文去練習,目的是掌握各文體的寫作規(guī)律,提升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古代文學教學的整個過程需要及時在各類文體“讀”的過程中,進行“寫”的創(chuàng)作訓練。

四、調整視角重塑古代文學傳承載體

(一)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大學教育,不是突出技能的專項培養(yǎng),也不是培養(yǎng)學生僅僅專于某領域,更多是強調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國學是古代文學的基礎,是人文教育的主體。我古代先秦時期,文史藝術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古代文學雖然在時空上跨度大,但傳承中華文化精髓,是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文化的載體。因此,大學教育需要重新審視并構建古代文學課程改革體系。將傳統(tǒng)的平面的知識傳授模式,向新型的立體的綜合培養(yǎng)模式轉變,即“基礎知識積累—思維訓練—能力提高培養(yǎng)”。針對文學史,采用讓學生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針對作品閱讀與分析,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形式,節(jié)約教學時間,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二)構成網狀教學體系

在傳統(tǒng)的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選修課的研究性與前瞻性中間,穿插專題講座與專題討論會使知識點得到不斷的深化與提高,從而構建網狀教學體系。如,魏晉文學史,文學嬗變邏輯、特質特點、概貌,筆者做詳細的講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討論“玄言詩的產生淵源”,并在課下形成小論文作業(yè),將知識點向縱深層次挖掘。構建立體網狀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訓練邏輯思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三)完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古代文學信息量大,需要細致的闡釋,單純的一支粉筆與黑板是不能解決的,需要輔之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節(jié)約教學時間,增加課堂上的信息流量,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講授《錦瑟》一課時,運用電腦制作畫面,將朦朧含蓄的場景清晰直觀化,激發(fā)學生想象,起到增強對詩歌意象理解之效。

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第4篇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是中國古代文學系列選修課之一。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 主要以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為授課內容。 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作品選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嬗變的歷程, 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把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及其演變規(guī)律,分析文學流派、文學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等。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早已形成了分朝斷代的文學史教學與分階段講授文學作品的模式, 往往在梳理各時期文學發(fā)展的線索時追溯作家作品之間的承接淵源和創(chuàng)新流變, 縱向把握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和特點, 特別是每一時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成就與影響。 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成效顯著,優(yōu)勢明顯,但這門課程較少關照地域文學的發(fā)展和特征,這無疑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的建構留下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程和教材建設 ,擬以近年來蓬勃發(fā)展的文學地理學為理論依托, 注重描繪地文人關系中的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面貌。 一方面關注河隴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性對古代河隴文學的影響,另一方面關注河隴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在形成河隴文學獨特面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特別是歷代隴籍文人和客居河隴文人在形成河隴文學與文化方面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即如學者所言:就是通過文學家(包括文學家族、文學群體和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等)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對文學家氣質、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構成的影響,以及通過文學家這個中介,對文學的體裁、形式、語言、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等構成的影響,同時考察文學家所完成的積累,所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所營造的文學風氣等,對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所構成的影響。 ①以揭示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鮮明特質。

一、開發(fā)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的意義

河隴一詞是歷史上人們對于河西、隴右的合稱。 河隴地區(qū)指今六盤山以西,新疆以東,包括河西走廊及其南北邊緣地帶, 以及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qū)。 河隴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東部黃土高原地帶以農業(yè)的早期開發(fā)而著稱, 河西走廊地區(qū)則以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稱譽史冊; 河隴是一個農業(yè)文明與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區(qū)。 河隴文學與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發(fā)展。

自古以來,河隴就是戎羌之地、華夏邊陲,胡漢雜居,民族構成復雜。 河隴作為古代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舞臺,是歷代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攻占爭奪的地域。 西羌、西戎是這塊土地上古老的居民。 秦漢之際,月氏、烏孫、匈奴據(jù)有河西之地,而隴西、隴東、隴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 隨著秦漢王朝建政設郡,戍邊屯墾,大量內地漢人移居河隴,許多降服的少數(shù)民族居民被安置于此, 民族的交流融合成為河隴歷史的一大主題。 在漢唐至明清統(tǒng)一強盛的時代,河隴既是邊防重地,又是王朝聯(lián)系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橋梁;在國家分裂動蕩之時, 則成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割據(jù)之地,匈奴、氏、羌、鮮卑、吐谷渾、回鶻、吐蕃、黨項等族曾先后入主河西、隴右。

河隴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是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通道。 漢唐之際絲綢之路繁榮了近十個世紀,河隴成為融東西文明于一體,日益開放、日益發(fā)展、日益繁榮的地區(qū)。 古代西方的宗教、藝術、哲學以至于物種等,在河隴大地上傳播、生根,大量胡商販客、僧侶藝人、使者役夫在河隴往返、定居,其行蹤遺俗,迄今依稀猶存。 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互補,既為河隴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異質養(yǎng)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進程中,使河隴文學與文化得到重塑與改造。 因此,河隴文學與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地域性特征。 與西域文學相比較,它具有更多的漢文化特征;與中原文學相比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成分,多元、兼容、開放、創(chuàng)新是其突出特征。

所以,開發(fā)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這一課程,通過課程和相關教材,豐富學生的地理和歷史知識,提高其文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開闊其心胸視野,加深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

學界對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 是伴隨對西北邊塞詩歌的深入研究而展開的。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學界開始關注古代西北文學和文化。 就文學方面而言,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唐代西北邊塞詩上,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內容涉及古代河隴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步伐的加快,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逐漸引起學者的重視, 出現(xiàn)一批有關河隴地區(qū)的詩文選本和研究專著,如《歷代詠隴詩選》(1981年)、《杜甫隴右詩注析》(1986年)、《歷代河西詩選》(1988年)、《甘肅歷代詩詞選注》(1988年)、《甘肅歷代文學概覽》(1994年)、《甘肅歷代詩文曲詞鑒賞辭典》(1994年)、《甘肅古代文學作品選》(1994年)、《隴文化叢書》(1999年)等,這些選本與專著或聚焦吟詠河隴的詩歌,或探討河隴文學與文化的演變軌跡,它們的相繼出現(xiàn),為人們研究河隴地域文學與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礎。

2000年至今, 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不斷由宏觀向微觀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古今詠隴詩詞選》(2000年)、《隴右詩選注》(2002年)、《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2002年)、《隴山交通與詩歌》(2003年)、《河隴文化覓蹤》(2004年)、《歷代詠河西詩歌選注》(2007年)、《隴右文學概論》(2007年)、《詩圣與隴右詩》(2008年)、《唐代文學與西北民族文化研究》(2008年)、《唐代文學與隴右文化》(2009年)、《河隴文化》(2011年)等,這些成果有力推動了河隴文學與文化研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此外,研究河隴文學與文化的學術論文也逐年增加,可以說,河隴文學與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甘肅各高校只有少數(shù)院系開設有甘肅古代作家作品、敦煌文學、隴右文學概論、河隴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 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原則,我們試圖開發(fā)一門將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融為一體的課程,通過課程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河隴的地理風貌、人文歷史、文化淵源和文學特征,這對地處黃土高原、絲綢之路上的西北民族大學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建設的思路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及其教材的開發(fā)與建設項目,2013年獲批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本項目組8名成員均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講教師,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 長期以來,本項目組成員都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2007年 中國古代文學 課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11年中國古代文學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在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過程中, 為拓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本項目組成員積極建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先后為學生開設《先秦諸子思想研究》、《史漢導讀》、《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文人與傳統(tǒng)文化》、《唐詩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國學元典導讀》、《中國古代散文》、《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獻檢索》、《古代小說與政治》、《中國神話研究》、《詩經、楚辭研究》、《蘇軾解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等十余門專業(yè)選修課,初步形成涵蓋面廣、內容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這些專業(yè)選修課的開設是項目組成員多年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收獲與總結,也是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種追求,它在深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程及其教材的開發(fā)與建設,是中國古代文學主講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又一次新嘗試。 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特別強調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 從教師的角度說,研究性學習需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周密的設計,即綜合考慮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中點(河隴作家和作品)、面(河隴的歷史變遷及文化背景)、線(河隴文學發(fā)展史)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知識點的確定,到利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制作網絡課程內容,再到教案設計、課后作業(yè)、課外閱讀書目及內容等,教師必須在研究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問題、組織討論、評價學生表現(xiàn)和學習效果,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從學生角度說,學生主動參與和密切配合是完成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在學習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的相關資料, 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完成對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點、面、線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并使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展示其學習成果。 這樣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的濃厚興趣, 而且可以激發(fā)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與此同時在研究性的學習中,還可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或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集中考察某一地域文學的特點,然后由教師作為主持者,引導學生在陳述資料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總之,在龐大網絡資源的支持下,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將不斷擴大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 這其實是對教師和學生同時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zhàn), 即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學術修養(yǎng), 及時把握學術前沿的動態(tài),以保證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作出正確評判,而學生也要在掌握背景知識的前提下,接觸各類學術觀點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必須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教材建設的構想

教材是體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 一部優(yōu)秀的教材更是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根本 ?!豆糯与]文學與文化》教材是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項目組成員非常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豆糯与]文學與文化》將以河隴地理、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為背景,突出河隴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描述古代河隴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學成就, 考察歷代入隴詩人及其河隴詩文創(chuàng)作,探尋絲綢之路上的文學景觀,追蹤佛道傳播在河隴大地留下的印記, 以及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學對河隴乃至中國文學的影響等。 根據(jù)兼顧點(河隴作家和作品 )、引出 面 (河隴的歷史變遷及文化背景)、帶出線(河隴文學發(fā)展史)的流程,構成以河隴文化為背景, 以具體作家作品為中心的河隴文學發(fā)展的立體圖景。 在分析河隴文學發(fā)展時,既要注重河隴地域文學的個性特征,又要關照地域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對于作家作品(包括河隴籍作家作品、入隴詩人及其作品、歷代描寫河隴的作品等),或綜合分析,或對照比較,或點到為止,或批注解釋,努力闡明其作品風格與古代河隴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以多元化和立體化的視角,闡述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概貌,即以河隴歷史變遷和文學嬗變?yōu)榻?,以河隴作家作品為緯,縱橫交織,精心結構并撰寫河隴文學源遠流長而又迭起的歷史進程, 總結歷代文學家對河隴文學的貢獻,突現(xiàn)河隴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的地域特征, 展現(xiàn)河隴文學名家輩出、 佳作如林的豐碩成果,確立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學成就范文第5篇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占據(jù)重要位置。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注意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古代文學作品教學與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實踐相結合,古代文學教學與民族文化教育相結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民族院校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課程建設要彰顯民族教育特色,為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民族人才服務。

〔關鍵詞〕

民族教育;教學模式;作品解析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在課程的設置上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匯集歷代名家代表性作品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結晶和凝聚,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對于民族院校學生掌握豐厚的古代文學知識、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陶冶愛國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對于民族院校學生,特別是各少數(shù)民族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尤其具有重要意義,而采取何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一個從業(yè)者面前的緊迫課題。筆者試從幾方面做分析探討:

一、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一)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民族院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并認真貫徹落實。“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的一項基本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新穎性、及時性、超前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反映了學科、專業(yè)、教學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fā)展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也反映了能否及時、系統(tǒng)地傳遞給學生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1〕在課程建設中教材的擇取是重要的內容,目前,由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是國內各高校的通用教材,該教材內容繁富,作品眾多,注釋詳備。但由于授課學時所限,在實際教學中教材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細無遺,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往往是以歷代重要作家的經典作品講授為主,因而授課教師要從教材中精選篇目,盡可能地通過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文體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深入解讀,讓學生把握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面貌和發(fā)展演進歷程。由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語境深奧獨特,脫離了現(xiàn)代社會生活,造成學生對作品理解存在相當?shù)碾y度,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穿越歷史的煙云,將作品還原到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進行解讀和闡釋。中國古代文學許多作品情思委婉纏綿,語言含蓄蘊藉,需要仔細咀嚼體會,才能正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和情感基調。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一方面要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過對作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文本解讀,以對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分析和判定。另一方面,要以知人論世的方法,注意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的人生際遇個性特征等因素,去正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清晰梳理作者的情感脈絡,深入探究作品的藝術風貌。教師要組織學生對于課堂講授作品作充分的課前預習,依據(jù)教材、參考文獻細讀文本,以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同時,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多方搜集資料,深入挖掘作品,吃透教材。課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托,教師要精心制作課件,以清晰的層次、簡練的語言、豐富的內容、明確的目標指導教學活動,課件制作力求精益求精,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會大有裨益。教師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品的謀篇布局、立題命意、詞語運用、思想脈絡、藝術手法等方面作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傳授基礎知識,以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并循序漸進,逐步培養(yǎng)訓練學生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教師授課時要擯棄填鴨式教學,擺脫單一的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沉悶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運用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方法,對作品疑難點巧妙設計問題,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也可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適時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表達個人觀點,授課教師最后總結點評,師生互動,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授課教師要以深厚的專業(yè)知識為支撐,闡釋作品時要古代文藝理論與現(xiàn)代的、西方的文藝理論有機結合,以新穎的視角、獨到的觀點解析作品,不落窠臼,不囿陳說,娓娓道來,通過精彩深入的解讀強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教師在對作品分析鑒賞時要注意經典作品對于后世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關注名家名作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評論,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引入課堂教學,而不是只停留于作品本身的解析,這樣就更能夠深入地解讀作品,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對于題材類型相同的作品可以采用比較閱讀、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在同中求異,異里尋同,在對比中深入解析作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通常采用的是分段教學方式,按照作品不同的歷史時期劃分教學內容,如分為先秦部分、漢魏六朝部分、唐宋部分、元明清部分等。然而,古代文學作品有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前后的承續(xù)關系,分段教學時如果只顧一點,不及其余,就會人為地割裂不同歷史時期作品所客觀存在的內在密切聯(lián)系。所以,教師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分段教學時就不能只囿于自己所講授部分的教學內容,而應當整體觀照,注意到在講授作品時要能夠打破分段局限,做到縱橫捭闔、上下貫通,盡可能給學生以文學創(chuàng)作前后承續(xù)的完整線索,以利于學生宏觀了解不同歷史時期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以及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課程的教學不能忽視對于作品的誦讀,尤其是對于古典詩詞的教學,誦讀更是一個頗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誦讀,可以真切地品味詩詞作品的韻律美和語言美,也是把握作家情感脈搏、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對誦讀作品的重要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一首詩詞講解之初引導學生進行朗誦,講解結束引導學生吟誦回味,是實踐證明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民族院校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要持續(xù)高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建設一支專業(yè)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重要的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切實履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職責,是教育工作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教師要持續(xù)不斷地擴充、豐富知識儲備,以廣博雄厚的專業(yè)知識支撐課堂教學,如此,在課堂教學上才會厚積薄發(fā),游刃有余。教師要加強科研能力,積極探索和鉆研古代文學的前沿問題,密切追蹤學術熱點,通過學術研究和科研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教學的進步,將古代文學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如此,教學中就能高屋建瓴,以開闊的視野、前瞻的觀點來解析作品。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相互呼應,以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深化教學內容,而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也可觸發(fā)教師進一步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這樣就使得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推動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fā)展。在古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加強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力度,以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既授以魚,又授以漁,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開闊閱讀視野,夯實文學功底

南宋詩人陸游嘗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2〕要想打下扎實的古代文學功底,僅靠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遠遠不夠,學生還必須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作品來獲取知識,而面對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典籍和個人有限的閱讀時間的矛盾,如何選擇作品就成為首要的問題。當下,許多學生閱讀古籍時偏好看簡體本、翻譯本,淺嘗輒止,學風浮泛。不潛心閱讀經典名作,不能夠深入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華,而求有深厚的古文學養(yǎng),無異于緣木求魚。學生的課外閱讀,要重在讀原典經典、讀名著名作。課外閱讀不應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涉內容,而是應當認真地、廣泛地閱讀古代文學原典。閱讀時要選擇精良的版本,細讀、精讀歷代名家經典作品,學習傳統(tǒng)文學的精髓,深切感受深沉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學生課外閱讀時要在作品字詞、本事上下功夫,詳加考究,深入鉆研,長期積累,培養(yǎng)起閱讀原典的習慣和能力。在閱讀典籍時要注意與作品內容相關文獻的搜求考釋,追本探源,這樣許多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困惑就會迎刃而解,渙然冰釋。課外閱讀時要注意不同注本的比較閱讀,尤其要注意閱讀舊注本、名家注本,通過研讀不同的注本,全面審視作品的相關解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對作品進行深入的考察,以融會貫通,進而透徹了解作品的思想蘊含,深刻領會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旨。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正確地理解作品,闡釋作品,拓展視野,增長知識,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固步自封。課外閱讀中對于一些傳世名篇要求學生記憶背誦,要對一定數(shù)量的歷代名家的經典作品反復閱讀,做到爛熟于心,隨口成誦,以夯實基礎。“任何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而民族精神總是蘊藏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中。”〔3〕學生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從中既可以獲得知識,也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古代文學作品中充溢著愛國主義精神,雖歷經千年卻不絕如縷,一脈相承,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悲天憫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又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襟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鐵肩道義,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忠誠坦蕩,愛國情懷一以貫之,感人肺腑,宏詞偉句振聾發(fā)聵,警醒世人,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詞賦激勵一代代國人在民族危難之際前赴后繼,犧牲奉獻。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具有顯著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它可以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素養(yǎng)。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有著持久的藝術生命力,煥發(fā)著迷人的藝術魅力,閃爍著璀璨奪目的藝術光輝,千百年來吸引無數(shù)讀者不斷地吟詠品味,樂此不疲。通過課外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掌握豐富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中,將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會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古代文學作品教學與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中,要將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與現(xiàn)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相結合,充分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影視資料,以生動鮮明、形象直觀的內容來輔助教師的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避免教學模式的僵化板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由于作品內容疏離現(xiàn)代社會文化生活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感覺枯澀難懂,容易產生厭倦情緒。針對此種情況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通過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古典詩詞歌曲、散文朗誦、古典戲劇的視頻資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用可感可知的視頻教學資料將抽象的詩詞意境、作品情景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在講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可以播放詩歌朗誦視頻和展現(xiàn)優(yōu)美詩歌意境的視頻,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講授王勃的《滕王閣序》時,可播放介紹滕王閣的教學視頻,化抽象為形象,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教學時將視頻教學與教師講解有機結合,補充教師講授的欠缺和不足,豐富教學手段,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民族院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打造精品視頻課程。整合校內優(yōu)勢資源,積極引進資源共享課程,降低教學成本,優(yōu)化教學內容,拓展學術視野,提高教學質量,是改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個有效舉措。

三、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實踐相結合

民族院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課程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刻苦鉆研精神以及動手動腦能力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適應能力、科學實驗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有著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無法替代的作用。”〔4〕在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書本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開設實踐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應倡導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與缺欠。當代大學生思維敏銳,充滿活力,學校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的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學生課外可遵循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古典詩歌作品,培養(yǎng)和鍛煉寫作能力,將課堂知識運用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學??梢越M織學生創(chuàng)辦校刊、院刊,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倡導學生在自辦刊物上發(fā)表作品。學生可依托學校學生社團舉辦各類主題活動,如古代詩詞朗誦會、鑒賞會,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筆會等校內學生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學以致用,通過對創(chuàng)新項目的研究來挖掘潛能,加強學術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中來,通過課題研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增進技能,鍛煉才干。學校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到歷史文化古跡、歷史名人故居等地方參觀考察,將書本知識與歷史遺存、文化實物相銜接,通過開放性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風物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將古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局限于培養(yǎng)知識性人才,而且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復合型優(yōu)秀人才服務,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學于此也是責無旁貸。

四、古代文學教學與民族文化教育相結合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既具有相同之處,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學有著其自身顯著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實行的是多元文化教育,在承擔漢文化教育的同時,“民族院校應確立以少數(shù)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特殊文化邏輯,根據(jù)民族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突出民族院校辦學的‘跨文化’的民族特色。”〔5〕165民族院校在開展民族文學、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擁有雄厚的教育教學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體系中,“民族院校只有堅持以少數(shù)民族文化為核心的跨文化邏輯,才能在辦學中真正體現(xiàn)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并在競爭中揚長避短,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fā)展。”〔5〕166由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宗旨,民族院校的在校生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因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也應注重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教育教學,彰顯民族院校的辦學特色。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璀璨絢麗,成就輝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院校古代文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品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進行合理的安排。民族院校從事的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是課程內容范疇,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6〕教學內容的革新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的使用上,現(xiàn)行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材在少數(shù)民族作家文學內容上相對薄弱,但民族院校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絕不能忽視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家作品的重要內容。在使用通用的專業(yè)教材的基礎上,教學時可增加優(yōu)秀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的內容,彌補缺失。民族院??梢越M織骨干教師,整合優(yōu)勢資源,編寫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教材,吸納歷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作為民族院校的選用教材,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突出民族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其次,民族院校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可以結合學生的民族背景、民族身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教學時注意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蘊涵,通過對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品的教學來弘揚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文學。對于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品的教學,一方面是加強課堂上的相關教學內容,選擇優(yōu)秀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品進行講解,使學生充分了解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藝術風貌。歷史上漢文學的發(fā)展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發(fā)展是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解析少數(shù)民族作品時要注意二者的互動關系,梳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另外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少數(shù)民族文學品讀活動來深化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認識和了解。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民族身份特征,積極引導少數(shù)民族學生閱讀有關自身民族作家的經典作品,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認同,傳承民族文化血脈,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調動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民族院校的辦學特點是多元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民族院??缥幕慕虒W過程中,“少數(shù)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優(yōu)秀民族文化,還要學習主體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shù)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fā)展。主體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shù)貙W習和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以增強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識。”〔7〕漢民族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相互學習,既有利于落實民族院??缥幕逃哪繕?,也有利于維護各民族學生的團結。同時,民族院校的跨文化教育也要注意突出校園文化特色,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和學校文化精神,“要大力重視學校理念、學校文化和學校精神,加強校園文化、校園精神建設,弘揚校風、學風和教風,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和學校精神氛圍,使教育理想和精神成為教育人的思想信念和行為導向,實現(xiàn)文化精神的自覺管理。”〔8〕民族院校通過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價值觀、人生觀,消弭民族疏離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愛國情操,對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民族院校是培養(yǎng)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光榮的使命和神圣的職責。黨的十提出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成為時代的熱潮,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民族院校投身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要與時俱進,潛心鉆研,開拓進取,大力推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民族人才服務。

作者:岳振國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麗麗.質量與特色——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陸游.陸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34.

〔3〕周玉衡.傳統(tǒng)文化與教師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32.

〔4〕高有華.高等教育課程理論新探〔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201.

〔5〕蔡瓊.中國民族院校發(fā)展中的文化轉型〔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

〔6〕凌紹崇.民族教育新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

乌兰浩特市| 嘉兴市| 彭泽县| 栖霞市| 庆云县| 逊克县| 赤城县| 防城港市| 安阳市| 台东县| 凤凰县| 偃师市| 民勤县| 姜堰市| 五大连池市| 龙门县| 雅江县| 长阳| 宁夏| 朝阳县| 呼和浩特市| 临沂市| 抚州市| 铁力市| 石阡县| 吉木萨尔县| 石柱| 文化| 芦山县| 镇江市| 鄂托克旗| 寿光市| 通江县| 涿州市| 天祝| 六枝特区| 兴义市| 嘉祥县| 连江县| 崇阳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