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體育教學演進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以近代我國頒布的有關普通中小學教育的學制、課程(教學)計劃、體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內容為主要線索。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對我國近代體育課程發(fā)展中體育教學內容的演進和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分析不同歷史階段體育教學內容的特點,總結體育教學內容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教學內容本土化的發(fā)展方向。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維多里諾被稱為第一個現代體育教師,他于1423年在曼圖亞郊外開辦宮廷學校對現代教育和體育進行實踐。經歷了漫長的四個世紀,現代學校體育終于傳入我國。據有關資料記載,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創(chuàng)辦的山東登州文會館設有體操(體育)課程,這是所見材料中最早開設體育課程的學校。至今,本畢業(yè)論文由整理提供學校體育在我國已發(fā)展百年有余,其教學內容等雖經不斷發(fā)展、充實,但仍未能夠達到完全符合我國現狀的要求。還需進一步改進、完善。文章通過對現、當代中國頒布的有關普通中小學教育的學制、課程(教學)計劃、體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淺薄意見,供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部分有關我國近代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文獻資料,并做分析歸納。
(二)邏輯分析法
運用推理、判斷等方法對我國近代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演進與發(fā)展歷程進行分析,并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
(三)比較研究法
通過對我國先后頒布的有關普通中小學教育的學制、課程(教學)計劃、體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縱向的比較,總結其特點與規(guī)律。
三、結果與分析
體育教育在我國發(fā)展主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一)醞釀萌芽階段(1840—1903年)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絕大多數朝代都存在“重文輕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輕視甚至無視體育。鴉片戰(zhàn)爭之后,由于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軍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簽定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經歷了種種屈辱的清政府和民眾。逐漸認識到“強國”、“強兵”的重要性,我國學校體育也因此開始進入醞釀、萌芽階段。
鴉片戰(zhàn)爭之前,雖有極少數教會學校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但影響較小并未能引起國人重視。李林認為:我國學校體育的歷史起點應該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學”與“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的體育也逐漸被引進學校(主要是軍事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的洋務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陸續(xù)創(chuàng)辦學堂。據統(tǒng)計,同治、光緒年間(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務學堂開辦。當時的北洋水師學堂的體操課教材以兵式體操為主,普通體操和田徑為輔,還包括擊劍、刺棍、拳擊、啞鈴、算術競走、三足競走、跳遠、跳高、足球、游泳、木馬、單杠及雙杠等,屬綜合性教材。教會學校中雖然開設體育課的比較少,但是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卻相當普遍。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創(chuàng)辦的山東登州文會館,就設有體操(體育)課程。還有就是通過1881年《福州鶴齡英華書院章程》的課程匯表,我們知道該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大致包括:打球、體操和身體學。很多教會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如“美以美會”在江蘇鎮(zhèn)江開辦的女子學校、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煙臺開辦的匯文書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將全國的書院改為學堂,并進行全國范圍的課程改革,形成了我國近代普通學校的雛形。在當時興辦的新式普通學堂中,也大都把體育課列為學校課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學附屬高等小學堂,三個學年均設有體操課程,其體操教學內容是:第一學年柔軟體操、第二學年柔軟操、第三學年兵式體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學、上海澄衷學堂、上海育才書塾、廣州教忠學堂、廣州時敏學堂、湖南時務學堂等,均設有體操課。
在向西方列強學習和教會學校的啟發(fā)下,洋務派創(chuàng)辦學堂,將西方體育教學內容移植到我國學校教學中,打破了我國兩千多年來學校中沒有體育課程的模式,其體育課程發(fā)展和教學內容已經呈現出近代體育課程的萌芽狀態(tài)。至此,可以說我國近代體育課程雛形已經基本形成,體育課程作為學校分科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確立,其主要教學內容是德國、日本的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及一些運動性游戲,這對我國近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形成發(fā)展階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規(guī)定我國各級學堂必須設置體操課程,但卻未能實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頒布并開始貫徹實施《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我國各級學堂均設體操課程,并規(guī)定了體操課程的目標、課時、學科程度、教法要求。從高等小學校第一年至中學堂第五年都把兵式體操作為主要內容,但由于當時師資力量的極度匱乏,只能由退役軍人擔當體育教師,導致多數情況以兵操代替體操,體操課只進行隊列、隊形練習,最終使得體操課變成了隊列隊形練習。
民國成立伊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些有關學校教育的法令,對清末的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法令總稱為“壬子癸丑學制”。其教學內容仍然以兵式體操為主,但其課程內容安排的科學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隨著學級’的增高,體操課程內容呈現:適宜之游戲一漸加普通體操一時令游戲一加兵式體操(男)-戶外運動或游泳(課內或課外)。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以合法的方式進入了學校體育課程,成為體育課教學內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軍閥的教育部召開學制會議,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學制”。這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學校體育教育從過去的模仿日本,轉為仿效美國,充分體現了這套學制的實用主義思想。把體育課程的名稱由體操科改為體育科,以田徑、體操、球類、游戲等為主要教學內容,并廢除了中小學的兵操。初中把生理衛(wèi)生納入體育科,高中體育增加了衛(wèi)生法、健身法和其他運動三方面內容,這樣體育學習和生理衛(wèi)生知識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使體育教育走向科學化。此時,體育師資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再加上場地、設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學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內容無法實踐,于是在小學首先出現了“放羊式教學”。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頒發(fā)了《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小學體育》《初級中學體育暫行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普通科體育暫行課程標準》三個體育課程標準,第一次把以往的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并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一時期的體育課程明確規(guī)定把體育課程分為課內和課外兩類,且詳細規(guī)定了教學時間分課內和課外。如小學中低年級每周課內時間為150分鐘,高年級每周課內時間為180分鐘,每天課外活動時間為2—3小時以上。課內教學內容有游戲、體操、球類、田徑以及器械運動等;課外內容包括課外運動、日常姿勢比賽、定期運動會等。后來體育教學內容又把田徑運動、遠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學中年級開始。
體育教育的形成與發(fā)展,先后經歷了清末、民初、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統(tǒng)治四個時期,我們可以發(fā)現體育課程穩(wěn)步發(fā)展,趨于定型,其教學內容也是越來越充實、完善,課程安排越發(fā)具有科學性。
(三)高速發(fā)展階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學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學校體育課程進人高速發(fā)展時期,但其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主要經歷了“三代”。
1第一代體育課教學內容的發(fā)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蘇聯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為藍本制定的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要求小學體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體操與游戲兩大類。其中基本體操包括三部分:隊列練習和體操隊形練習的基本動作;一般發(fā)展和準備的練習;走和跑、跳躍、投擲、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練習。游戲根據大、中、小的活動量進行分類編排,五六年級以基本體操為主,隨著年級的降低游戲的份額逐漸加大。中學體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補充教材兩部分,基本教材內容包括體操、田徑、游戲三大項。但由于教材內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學內容難以實施,還有的教材內容存在著機械、刻板、不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問題。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訂頒布了十年制《小學體育教材》和《中學體育教材》,雖然名為體育教材,但其內容和結構實為一套新的體育教學大綱。大綱規(guī)定小學教材內容的五大項分別是:體操、田徑、武術、游戲(包括球類)、體育基本知識,并且要求游戲教學占低年級總學時的50%,中、高年級則以游戲、田徑和體操為主。中學教材由分別占總授課時數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選用教材組成?;窘滩膬热莅w操、田徑、武術、游戲(球類)、體育基礎知識五大項。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分析不同歷史階段體育教學內容的特點”給我國體育課程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1978年,教育部制訂并頒發(fā)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要求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每學年都安排有體育基本知識內容,除“體育基礎知識”外,還增加有“衛(wèi)生保健知識”,并指出了應將基本教材作為體育課的主要教學內容,選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項。這套教材內容試圖“打破以運動競賽為中心的編排體系”,但仍具有較強的競技意識。
2第二代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這一時期國家先后頒布了六個中小學大綱,其中,1992年頒布的第一個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體育教學大綱>最具代表性。這套大綱要求小學一二年級,強調以基本動作為主,小學三至六年級,身體鍛煉部分的內容基本上按運動項目排列,但球類教材以小球類為主。田徑具體內容都經過再創(chuàng)造,體操從內容到形式,都以身體鍛煉為目標,編選比較簡單的動作,并且把身體素質練習單獨作為一類。初中各年級加大選用教材的比重,拓寬選用教材的范圍,強調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窘滩闹校哟罅死碚摻滩牡谋戎?。把原來的武術教材拓展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編選了傳統(tǒng)養(yǎng)生和健身等特色內容。與1987年的大綱相比,這套大綱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選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級秘書網
3第三代體育課教學內容分析
第三代體育課程是一次以素質教育為主旋律的改革,其關注的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健康目標,主要體現在“五個領域目標”。力圖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終身體育打基礎。教學內容中,小學以基本運動、游戲、田徑、體操、韻律活動和舞蹈為主,還有小球類、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發(fā)展身體素質練習及體育、衛(wèi)生保健基礎常識。本畢業(yè)論文由整理提供中學以田徑、體操、球類為主,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發(fā)展身體素質練習、韻律活動和舞蹈為輔,還有體育衛(wèi)生保健基礎知識。選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區(qū)性、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和特殊國情,使我國體育教學內容走過了曲折發(fā)展的道路。
2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經濟的發(fā)展和經費投入不足等也影響我國體育教學內容的順利發(fā)展。
3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呈現出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和社會發(fā)展的新局面,為體育教學內容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也是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較快、進步較大、成果較多的時期。體育教學內容的發(fā)展逐步走上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法制化的道路。
4現在體育教學內容已經體現出知識性、科學性、健身性、娛樂性和時代性等特征,讓學生通過體育學習,可以達到體育課程“五個領域目標”的較高水平,養(yǎng)成終身鍛煉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個性,促進身心健康,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需要。
(二)建議
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一定要擺脫高度集權、具有濃重技術主義色彩的“前蘇聯模式”的束縛,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體育教育事業(yè),這才是我國體育教育發(fā)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謂“大本土化”,就是指在體育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中能夠體現中國特色,如將中醫(yī)、中藥的基礎知識增加到保健養(yǎng)生內容中。舞龍舞獅等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增加到小學體育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我國各地區(qū)的民族特色對民間的傳統(tǒng)游戲進行改進,使之成為學生樂于參與的運動。
2“小本土化”
就是指教學內容要體現地區(qū)與學校特色。當今世界各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執(zhí)行大綱,使體育教學適合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求已成為一種趨勢。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各民族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大民族的、地區(qū)的體育項目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