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純粹審美主體與道德境界的契合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高紅單位:南開大學哲學學院
筆者認為康德美學理論的最終指向———打造純粹的審美主體。我們先來分析審美主客體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档抡J為,首先我們可以把審美主體細分為審美主體———非審美主體,與之相對應(yīng)把審美客體細分為審美客體———非審美客體。這樣根據(jù)它們之間的兩兩配對,我們可以把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復(fù)雜關(guān)系劃分為以下四類。)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諧統(tǒng)一;審美主體———非審美客體:矛盾沖突;非審美主體———審美客體:矛盾沖突;非審美主體—非審美客體:機械統(tǒng)一。在上述四種類型中,康德盛贊第一種類型,它是人類追求的美學王國和道德天堂,它可以實現(xiàn)康德著力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讓自由的道德律令在感性的現(xiàn)實世界中呈現(xiàn)。因為這四個基本原則是反思判斷力的體現(xiàn),它既帶知性性質(zhì),又帶理性性質(zhì),所以借助于上文所闡明的四個基本審美原則,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認識與道德兩大領(lǐng)域,實現(xiàn)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自由王國的統(tǒng)一。
馮友蘭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人生境界理論,其宗旨在于回答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即“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馮先生認為盡管各人的境界千差萬別,但大致說來,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在此種境界的人,其行為是順性或順習的。也就是說,他的行為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嬰幼兒或原始人類那樣,他對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對其行為不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價值判斷。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具有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種境界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是為他自己的利,并有著較為清醒的理性計算。凡動物的行為也是為它自己的利的,但都是出于本能的沖動,趨利避害,而不是理性的計算。在自然境界的人,雖也有為自己的利之行為,但他對于“自己”和“利”并無清楚的覺解,他不了解他何以有如此的行為,對其行為不能做出明晰的價值判斷。在功利境界的人,對于“自己”和“利”有清楚的覺解,他的行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財產(chǎn),或是求發(fā)展他自己的事業(yè),或是求增進他自己的榮譽,等等。當他進行這些活動時,他了解他的行為是怎么一回事,并且自覺他有如此的行為,并往往作出成本與收益之比較的理性計算。
道德境界:在此種境界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與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在此種境界的人了解社會的存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公益做各種事,他的行為大多數(shù)是以“貢獻”為目的的。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為的目的是“取”,而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為的目的是“與”。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使在“與”時,其目的也是在“取”;而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使在“取”時,其目的也是為“與”。因此,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區(qū)別不在于行為本身,而在于指導行為的自覺的動機是為私還是為公,利己還是利他。
天地境界:在此種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這“天”是指哲學上的“宇宙”,即包容萬事萬物的“大全”。在天地境界中,人不僅了解社會的存在,而且了解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的存在;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而且是宇宙的一員;有了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并自同于宇宙,比如做瀕危動物保護者。這種覺解也叫“同天”或“天人合一”。
純粹審美主體和道德境界契合性之討論。首先討論自然境界,在審美領(lǐng)域,借用康德的話,處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就是缺乏最基本的反思判斷力和審美能力之人,應(yīng)該被排除于審美主體之外;其次討論功利境界。這一境界筆者認為對應(yīng)于審美領(lǐng)域,也屬于審美主體之列,只是一般或普通的審美主體,他們看重功利和精于計算,可以稱之為俗人,當然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屬于這一境界。再次我們來分析道德境界,這一境界我們可以稱之為賢人,在審美領(lǐng)域,就是指那些相對超脫功利束縛,不用整天算計他人的比較純粹的審美主體,康德先生和馮友蘭先生應(yīng)該在此列,這一境界可以作為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庸俗之人追求的境界;最后,我們來討論天地境界,這一境界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圣人,就是張載指稱的五百年才出現(xiàn)一個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忘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圣人。在審美領(lǐng)域,就是絕對的純粹審美主體,完全超脫功利算計,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和諧統(tǒng)一,真正達致美學追求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但是筆者并不推崇這一境界,如果說道德境界,我們這些普通人可以作為追求的目標,那么天地境界就離世俗之人太過遙遠,是屬于超世俗界的,應(yīng)該被置于我們的討論之外。
通過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純粹審美主體和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的契合性可以做出如下總結(jié)。絕對的純粹審美主體跟馮先生的天地境界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其連接點在于它們可以把現(xiàn)象界和物自體(中國哲學的天人兩界)這兩個本來分割的世界有機的連接起來了。筆者認為黑格爾基于絕對理念自我辯證運動所實現(xiàn)的審美主客體的絕對統(tǒng)一,在審美實踐中很可能流于空泛,即天人之境很可能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是難以言說的空中樓閣。因此,基于大眾的審美實踐,筆者推崇為審美主體立法,并打造相對純粹審美主體的康德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