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山村流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翻天覆地”之下,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還很突出,農業(yè)、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2]。
關鍵詞:青壯年;外出;影響
一、研究的緣起
中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社會,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而運用社會學及人類學方法和觀點研究中國農村,最早首推美國傳教士葛學溥(DanielH·KulpⅡ,1888-1980)1919年指導滬江大學的學生在廣東潮州鳳凰村做調查,寫成《華南農村生活——家族主義的社會學》[1]。社會學自傳入中國之日起,鄉(xiāng)村(農村)便成為了中國社會研究的實驗室。早期社會學中,一些人的名字令人耳熟能詳,如楊開道、晏陽初、李景漢、梁漱溟、費孝通等等。他們不但對農村進行調查研究,而且還積極投身農村建設或建言獻策,為我國了解農村真實情況,切實解決農村問題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國家近年來進一步凸顯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①
筆者自幼長在農村,對農村情況較為熟悉。自1996年參加工作擔任一名中學教師以來,就與B村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我的調查研究,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和引發(fā)起一些思索。
二、B村概況及研究方法
B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南部鄉(xiāng)鎮(zhèn)巾石鄉(xiāng)西南一隅,距縣城34公里,離鄉(xiāng)鎮(zhèn)府所在地16公里。交通閉塞,尚有簡易公路與鄉(xiāng)鎮(zhèn)中心連接。路況較差,能通行摩托車及輕型農用小四輪,重車轎車無法入村,因為路面崎嶇,常有塌方出現(xiàn)。山林茂密,自然風光宜人,綠化面積幾近100%。B村面積為17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尤其村莊常駐人口比以前有下降趨勢。通過查閱村檔案材料,列表如下:
資料顯示,16~35歲農村主要青壯年勞動力(這里指16~35歲)十年間增長69人,總人口增長137,而常住人口卻從202人下降到現(xiàn)在的182人,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大量青壯年外出造成了目前這種人口現(xiàn)狀。清華大學李強1999年所做了農村調查顯示,外出農民工的年齡結構為:21~25歲占26.6%,26~30歲占27.7%,31~35歲占18.7%,36~45歲占7.8%,46歲以上的僅占4.1%[3]。大量青壯年外出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建構形成怎樣的流變,恰是本文要探討的課題。
根據實際情況,B村常住人口中以老人、小孩及識字率不高人群為主,筆者放棄了起初擬用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查閱檔案資料。主要查找1997年B村“普九”檔案人口資料以及村委會檔案資料。(2)入戶訪談。走村入戶深入了解家庭情況及村民對村莊、社會的一些觀點、看法。以傾聽為主,力避誘導。(3)選擇線人。線人(informants)指對你所渴望研究的社會現(xiàn)象相當熟悉的人,而且他還愿意告訴你他知道的。線人和受訪者不能混為一談。線人是直接談論團體一切的某個成員[4]。B村村主任徐東即是筆者研究的線人,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極大的方便。(4)參與觀察。深入生活,認真觀察,親身感悟,把握真相。
三、外出與引入
農村勞動力外出入城,離開自己的一直耕種著的土地,是由于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產物。農民工進城就業(yè)也是個世界性現(xiàn)象,它早就引起了西方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的關注,并提出了多種關于農民工進城的理論解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雷文斯代·厄文特李的“推—拉”理論。農民工進城是農村推力與城市拉力的合力結果。屬于農村“推”的因素有三個:農村收入水平太低,農村缺乏發(fā)展機會,農村太窮;屬于“拉”的因素有兩個:城市收入高,外出見世面??梢?,經濟收入的驅動力是驅使大量農民工外的基本動力[5]。此外農民工外出的動因還包括:婚姻的驅動力、建房的驅動力、見世面的驅動力、外出“鍍金”的驅動力、創(chuàng)業(yè)的驅動力等[6]。
江西B村外出農民工占外出青壯勞動力的絕大部分,此外非農民工身份的青壯年勞動力還有在讀和畢業(yè)工作的大中專學生。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業(yè)戶口身份卻又在城鎮(zhèn)或非農行業(yè)務工的勞動者。B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經濟窘迫,到城市去打工既能見世面又能有好收入。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給B村帶來了鮮明的變化:(1)收入明顯增加。現(xiàn)在B村外出青壯年勞動力打工年收入在8000元~15000元,要是待在家里種田年收入只不過3000元~7000元。因為B村沒有什么特色副業(yè),除了種水稻田外,只有面積不大的杉樹林和門前屋后的菜土。2008年元月B村共有家庭戶數133戶,戶均外出勞動力約1.7人/戶。據此推算,外出打工對家庭經濟的貢獻以及對村莊財富的增加是不可動搖的出路。這已成為全村老少皆知的信念。(2)觀念發(fā)生新變化。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后,對B村的許多觀念產生了新變化。1)消費方式。食品結構發(fā)生變化,常常買肉買魚改善生活,新建房屋講究現(xiàn)代設計,村里的水泥樓房逐漸增多;穿著開始講究質量、品牌,關注場合與檔次;2)名利觀。農村青年外出然后發(fā)了財回家被認為是“衣錦還鄉(xiāng)”,有聲譽、有地位、有財富?!澳贻p人不出去待在家里沒出息”成了一種共識。3)婚戀觀。以前男女婚配多以媒人或親戚介紹為主,現(xiàn)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大大擴展了與跨省、市、縣、鄉(xiāng)青壯年的交往范圍,婚姻圈的范圍也大大擴展。B村常有男青年娶回貴州妹、四川妹等,也常有女青年外嫁湖南、廣東等現(xiàn)象。婚戀更自由了,觀念也更開放了,外出務工青年未婚同居現(xiàn)象較以前增多。(3)年輕“老板”的凸現(xiàn)。B村深處大山,村民既無背景又無好的發(fā)展機遇。除了刻苦讀書,跳出“農門”這條狹窄的坡路外,人們很少有成為“老板”的機會。
四、靜靜的山村
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之后,B村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勞動力結構:“386199部隊”,即只剩下婦女、兒童、老人。每年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春節(jié)前后這幾天,春節(jié)過后,B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走了,都走了,留下一片寂靜的山村。
(一)家庭的流變
據調查統(tǒng)計,B村有24%的60歲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①B村現(xiàn)狀與全國抽樣調查數據大體一致。據國家統(tǒng)計局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的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05年我國總人口達到130756萬,60歲及其以上的人口為14408萬,占總人口11.03%。老齡化人群在不斷壯大。農村空巢老人由于身體狀況及社會環(huán)境的諸多原因,在經濟、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在生活中會受到種種限制,這使得他們在生活等方面上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與問題。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無人照顧,生活境況更是雪上加霜?,F(xiàn)在B村還沒有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難救助只能依賴親友、鄰里,而這些顯得若有若無。
(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走在B村的大路上(小路不用說),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坑洼泥濘,路面通行狀況甚至不及十年前。村民說,十年前修路各家各戶可分攤勞動力出工,現(xiàn)在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村委會組織人手修路都成問題,不但缺錢,而且缺人。另一個例子就是山林管理不到位。以前林權集體所有,集體有收益,村組有資金,組織了專業(yè)的林業(yè)巡查管理小組,山林管理井然有序。2003年江西省在全國率先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4年9月遂川縣等7個重點林業(yè)縣(市)進行林權改革試點。2007年4月林權改革試點工作基本完成。有人縱論:林權改革是作為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一樣的改革。村民都拿到了綠本子《林權證》時,都眉開眼笑。有人云:“山還是那座山,但現(xiàn)在是我的山;樹還是那顆樹,但現(xiàn)在是我的搖錢樹?!钡獴村現(xiàn)在的山林管理名義上各負其責,各家自護。事實上,哪家尚有青壯年未外出則肯定會去盜砍“空巢家庭”或“留守家庭”的林木。原來曾執(zhí)行的《森林法》及《村規(guī)民約》在B村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公共管理的缺失使然。
在目前的鄉(xiāng)鎮(zhèn)行政機構改革中,公共權力不斷被上級政府收回,以至于鄉(xiāng)鎮(zhèn)政府不能直接向農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農村,雖然國家加大了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的力度,但仍要地方財政予以配套,比如道路村村通工程,由于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財政有限,最終許多負擔還是轉嫁給了農民。
(三)村民自治熱情不高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自1998年正式實施以來已有十年了,農村基層自治、基層民主及其觀念為村民所認識。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是“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真正落實村民自治,由村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的四大民主,調動農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解決好與農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項事務。B村村民們說,“誰當村委主任都沒有什么兩樣”。這反映出村民對村民自治和村民選舉持一種不信任態(tài)度,不參與、也不關心。為什么呢?聽到的如出一轍:幾個有激情有能力的村委主任人選外出打工掙錢去了,近幾任村主任要么抱怨村里沒錢不做事,要么忙于自己的私人事務抽不出空來管理村務。的確,像B村這樣的廣大農村讓村民自治真正落到實處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五、討論與建議
B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是廣大農村的一個縮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必然結果。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流入城市為城市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卻給農村發(fā)展和建設留下了“遲發(fā)展效應”。城鄉(xiāng)有別,而且差距巨大,若不深臨其境,實難感悟其程度之深。城市有政府提供的完備的道路、學校、醫(yī)院、低保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農村呢?尤其是偏遠農村呢?目前的新農村建設正在選點鋪開,可是這些點大多選在城鎮(zhèn)郊區(qū)或交通便利、農民新居較多之處,不知是便于上級檢查,還是更易試點成功?要是多選一些類似B村這樣的村莊作建設試點村,早日讓山村村民享有新農村建設的成果,那有多好!
參考文獻:
[1]DanielH·KulpⅡ,CountryLifeinSouthChina;TheSociologyofFamilism.N.Y: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5.
[2]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報告[R].《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2007-07.
[3]李強.中國城市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研究[J].學海,2001,(1):180.
[4]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10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80.
[5]周大鳴.渴望生存——農民工流動的人類學考察[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6.
[6]周大鳴.中國農民工的流動——農民工輸入地與輸出地比較[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