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情感表達聲樂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歌唱是人們用來抒發(fā)、表達和交流情感的一種形式。我們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即是演唱者對歌曲所表達感情的認知和反映,通過歌唱將這種情感體現(xiàn)出來。如果在歌唱中,只有純美的音色和技巧,但缺乏感情的投入,那么將是無法表達歌曲的內(nèi)涵的。優(yōu)秀的演唱家通過塑造真摯、生動的情感去引起聽眾的共鳴,讓人們隨著旋律能夠感受演唱者所抒發(fā)的情懷和激情,或悲傷或喜悅、或情緒激昂或平靜深沉。演唱時通過感情的流露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感染聽眾,從而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因此情感培養(yǎng)在聲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情感表達的培養(yǎng)方法
(一)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情感的表達是歌曲的生命,是演唱藝術的靈魂所在。每一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其中都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好的音樂作品常常是“樂隨情起,情由心生”的外化。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領悟作品中的思想內(nèi)涵。在演唱中通過歌唱和旋律,表達出歌曲中的真情實感,從而感染聽眾,給聽眾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讓聽眾在獲得心情愉悅的同時,得到感情的滿足和精神的升華。這就是評價歌唱藝術的基本標準———聲情并茂。例如,我國著名歌唱家關牧村老師在演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這首歌曲時,充分發(fā)揮質樸豁達的演唱風格,在充分了解歌曲背景和情感的前提下,通過歌聲將主人公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傳遞出濃濃的愛國之情和純潔的愛情。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和喜愛。聲樂教學其實是一種情感教育,教學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演唱者與作曲者之間感情的交流與溝通。聲樂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演唱聲樂作品,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與歌曲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懷、內(nèi)涵準確地表達出來。從而逐步提高聲樂的演唱技巧。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教育,更好地理解每一首作品中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真正做到聲情并茂,因此我們在聲樂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
(二)充分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內(nèi)涵歌曲的情感和內(nèi)涵是一首作品主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演唱中若要充分表達這種內(nèi)涵和情感,我們首先要了解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從作者的角度去體會、去對話,深刻領會其中蘊藏的含義。在選擇好所要演唱的歌曲后,要對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表現(xiàn)手法進行分析,從歌詞到旋律,從感性到理性,全方位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在了解作品的基礎上,還應該通過演唱實踐,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基調和演唱方式。例如老師在演唱《父老鄉(xiāng)親》這一歌曲時,感情流露自然、親切,情感真摯、細膩,撥動人的心弦。這不僅得益與老師深厚的演唱功底,更重要的是彭老師在革命老區(qū)、貧困山區(qū)、雪域高原和海防邊疆的都有過生活體驗。能充分理解歌曲中所表達的無限深情。尤其第三段中以呼喚的方式,發(fā)自肺腑的喊出“父老鄉(xiāng)親”,深刻地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出色的演唱,真情的流露也讓這首歌也成為人民群眾和舞臺上最受喜歡的歌曲之一。
(三)于生活中感悟,提高藝術修養(yǎng)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聲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也離不開對生活的體會與感悟。演唱者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yǎng),將直接影響對音樂作品內(nèi)涵與感情的表達。假如演唱者缺乏對生活的感悟,缺乏對普通人民群眾的關懷,在演唱中單純的采用聲樂技巧來表達作品中的情感,無疑是失敗的一種方式。因此具備了演唱的技巧和方法,沒有對生活的感悟也是無法聲情并茂的演唱一首聲樂作品。我們要在生活中去體會人生,增加自己的閱歷和情感。將個人的生活感悟和情感融入到演唱作品的過程中去,才能更好地詮釋歌曲中的思想和內(nèi)容,才能表達出歌曲中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例如我國紅色歌曲的演唱者往往是一些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老一輩演唱家,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并且有著很深的感悟,因此每一句歌唱、每一個旋律都會勾起他們的情感記憶,將這種情感與歌曲結合起來,才能將歌曲的魅力展現(xiàn)出來。
總之,歌唱中情感的真實表達才能更好地感染聽眾,展現(xiàn)出歌曲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對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達。努力提高他們對藝術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引導學生在演唱中加入真實的生活感悟,輔以肢體語言,真正做到“聲情并茂、技藝結合”,達到歌唱情感與內(nèi)在感情的整體統(tǒng)一。
作者:雷蕾單位: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