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陳乾初思想心學定位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陳乾初思想心學定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陳乾初思想心學定位

提要:關于陳乾初,多年以來研究者似乎都認為其思想已脫離宋明儒學傳統(tǒng)。對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認定乾初思想屬心學系統(tǒng)。

陳乾初是明清之際的一位重要思想家[1]。他一生多致力于學術的辨白工作,不曾明確地自立宗旨,刻意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關于他的基本思想,有學者認為,“反理學”是其基本傾向[2]。有學者將其與戴東原的思想相提并論,說他“以欲為首出而開始了另一思想的典范”。[3]又有學者指出,其思想“就其理論體系整體來說,非陽明心學”。[4]本文認為,雖然乾初不曾刻意自立宗旨、構建體系,但是其整個思想也是有基點的,大體上也有其一貫性。從“辨章學術”的角度看,其思想大致可歸“心學”一系。[5]

一乾初思想沒有脫離宋明儒學之大傳統(tǒng)

年輕時的乾初是位任氣的氣節(jié)之士和縱意詩酒的文士。崇禎十六年癸未秋,乾初隨祝開美(名淵,1611-1645,海寧人,蕺山高足。)渡錢塘拜蕺山為師。臨別之際師門以“千秋大業(yè)”相勉,乾初也以“千秋大業(yè)真吾事,臨別叮嚀不敢忘”自勵[6]。返家后賦《江水汩汩》二章,以拜師后的“學何以不頹”與拜師前“學何以不惑”對比,很能表現(xiàn)乾初拜師之后矢志進學的大愿。[7]

癸未拜師時,蕺山首以“圣人可為”為訓(參《秋游記》)。乾初《圣人可學而至論》一文顯然是受師門之訓后,因有所感發(fā)興會而作者。文中有曰:

圣人非人耶?亦人也。使圣而非人也則可,圣亦人也,則人亦盡圣也,何為不可至哉!雖圣乎,于人之性曾無毫末之加焉;則人之未至于圣者,猶人之未完者耳。人之未完者且不可謂之人,如器焉,未完者亦必不可謂之器也。然則以非人為人則安之,以是人為人則疑之,是何異齊人而疑其不能齊語乎?

又有曰:

今天下之不可必得者,莫富與貴若矣。然而賈之巧者或富,士之敏者或貴。彼制于天者而猶若是,而況制于我者乎!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富貴之謂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圣學之謂也。夫求富貴而不得,猶不失為貧賤也,然且人人知求之,求之不得而不敢或惰焉。若夫不為圣人,直為非人而已,而人顧莫之學。學之可必至,而猶弗之學也,是必下愚而已矣。(《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上冊,頁151-2。)

此文不僅表現(xiàn)了乾初必為圣賢的堅定意志,而且其“完人”之說也正與其師“證人”之說一脈相承,與孟子踐形盡性之旨也無二致。此后乾初之生命歷程便發(fā)生轉折,走向了“圣學”之途。其后半生所致力者,端不外此。《海寧縣理學傳》中說:乾初“游蕺山先生之門,奉慎獨之教,用功于見善必遷、知過必改,求無歉于所獨知,兼動靜,合人己,無往而非獨,無往而非慎;已而踐履卓然,矯立風塵之表?!保ㄞD引自《陳確集》卷首)對乾初后半生作如此概括是很恰當?shù)摹?/p>

從以下言論看,乾初一生于“圣學”是深有所得的:

勤讀書,勤作家,二者雖有雅俗之不同,要皆是好事。惟能學道,則作家者不患其俗,而讀書者不病其浮。且吾未聞真能學道者而反致敗家廢讀書者也。

向未嘗讀書,從新要讀書,向未嘗作家,從新要作家,非得十數(shù)年工夫,皆茫無就緒。惟學道者則不然。向未嘗學道,今日始學道,則今日便是圣賢路上人。果能一日立志,奮修于孝弟忠信,事事無愧,則雖目不識丁,家無擔石,欲不謂之賢者而不可得矣。蓋勤讀書者,無過博雅,勤作家者,無過富厚,然并須窮年皓首之勞。而勤學道者之所成就,則直可為賢為圣,夫且求則得之,不需時日。然而人常為彼不為此,舍其所急者而圖其所緩者,棄其所易者而求其所難者,何也?

讀書人正好學道;不讀書人益不可不學道,不然,則鮮有能保其身者。貧士正好學道;富人益不可不學道,不然,則鮮有能保其富者。(《瞽言一》,《陳確集》下冊,頁430-1。)

《中庸》卒章,歸之闇然潛伏,其味深長。學者能臻此境,終身受用不盡。(《辰夏雜言》,《陳確集》下冊,頁419。)

可見,乾初為自己能走到道學上來,很感慶幸。

由于乾初之學淵源于蕺山,他在生命存在上所得力者在道學,所以今日衡定其思想就不能遺卻這個大頭腦,將其講成“圣學”的對立面。

乾初之學非明清之際以經(jīng)世致用為主腦的“實學”[8]。乾初不是不要經(jīng)世致用,不求實理實益,只是他堅持認為,要將這些建立在心性和道德的基礎之上,不以“經(jīng)濟”為首出。他說:

略欠切實,便是不誠,便是虛浮之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只爭切實不切實耳。顧弟所為切實之學,與今世俗之所謂切實又相燕越,惟真志于學者自能辨之。(《與吳裒仲書》,《陳確集》上冊,頁117。)

在《與吳仲木書》中言之益明:

前者山樓之會,闇兄(引按:屠闇伯)昌言,謂“士人立身,一道德,二經(jīng)濟,三文章”。本末井井,當時莫不聳聽。于弟之臆見,則只是一事,未嘗有三,必欲離之,則后二者皆病。今之學者,競言經(jīng)濟,適長機偽,無益雄圖;即或倖而集事,而蹶不旋踵,可為懲戒,未可便相稱道也。

《學》、《庸》二書,純言經(jīng)濟,而世不察,謂是言道之文,真可啞然一笑。(引按:乾初此書作于順治九年壬辰,尚未開始排《大學》。)若只欲立茍且之功,擅風華之譽,則惟其所尚;必欲建不拔之業(yè),垂不朽之文,舍道德奚恃哉?。ā蛾惔_集》上冊,頁74。)

乾初這些看法正是宋明儒的觀點,與“實學”異趣。

乾初之代表作《大學辨》,表面看似乎類于考據(jù)學性質的著作,其實并非如此。《大學辨》用了一些考據(jù)學方法,與當時學界的“辨?zhèn)巍敝L或許也有一定關系。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其用意在“琢磨程朱,光復孔孟”[9],其性質類于孟子之“好辯”[10]。乾初是反對一般學者的泛泛考辨之事的。他說:“儒者果有意窮理盡性之學,而將究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功也者,舍吾本心之良,又復何所致其力哉!舍之,則博是徒博,學是偽學,而凡所謂問、思、辨、行者,亦無之而非偽也?!盵11]。還說:“今之士者,但知以讀書為學,深可痛也。舉子之學,則攻時藝;博士之學,則窮經(jīng)史,搜百家言;君子之學,則躬仁義。仁義修,雖聾瞽不失為君子;不修,雖破萬卷不失為小人?!盵12]他辨《大學》,不是出于對“辨?zhèn)巍北旧碛信d趣:“使大學經(jīng)傳于圣教之晦明絕續(xù)無大關系,書雖偽,確必不敢爭,爭之亦不至如此其力矣。”[13]

由于乾初之辨《大學》,其背后動力是“為往圣繼絕學”之道德沖動,而非知性上的好奇;其斷《大學》為“偽”,所依據(jù)的主要是他心目中的“圣學”“偽學”之判,只是輔助性地用了文獻考辨方法;其目的是“衛(wèi)道”,而非成就“科學研究”;是以“圣學”的守護人的姿態(tài)而從事者,而非以客觀而嚴密的學者態(tài)度從事者[14],所以性質上不宜歸諸考據(jù)學。

有學者視乾初為唯物主義思想家[15],其主要依據(jù)是乾初對堪輿家言的批駁和對宋儒本體之性之說的非難。本文認為,給乾初思想作這樣的定性未必妥當。在攻伐堪輿家言時,乾初有一些“形魄既痿,即同溝斷”之類的說法[16],的確類似唯物之說。但究竟言之,乾初的立足點還是儒家“安土敦仁”、“夭壽不貳”的仁義之道。限于篇幅,對此不作詳論,這里只指出兩點,即可明乾初論葬所依據(jù)的不是唯物之說。

第一,乾初相信葬師罪大惡極,必遭天譴。他說:“凡百葬師,天罰必重,非及身流落,則子孫滅絕,萬無一全。”[17]說:“葬師必無后,歷有明驗。此損地傷稼,分離人骨肉,而重其罰也。茍反是而行之,必有百世之慶?!盵18]說:“至于葬師,雖百千萬億中,未有能善其后者。此百千萬億中,豈無一人明通誠愨,洞陰陽而盡忠計者,而天胡罰之若此之必也?蓋居心雖凈,而操術已乖,信妖人之偽書,廢族葬之良法,以無為有,以是為非,隔絕天倫,廣廢耕地,下亂人紀,上干天刑,理之必然,何足深怪!”[19]可見,乾初并不否認冥冥之中有上帝般的存在在無聲無臭地主持著正道。

第二,乾初不完全否認人死之后靈魂的存在。他在《復朱康流書》中說:“若夫父子祖孫,一氣之相感,理不可誣者,亦有二端,而葬地不與焉。一則祖宗積德深厚,慶流苗裔,近者數(shù)世,遠者至數(shù)十世尚蒙遺蔭,所謂‘子孫保之’是也。一則子孫之仁孝,事死如生,其大者郊事宗事,配帝配天,其下者亦祭廟祭寢,盡誠盡敬,則幽明相感,其祖考亦必來格而佑之,所謂‘祭則受福’是也。二者,古之君子嘗言之,而于葬地何有焉!蓋人之死也,魂升而魄降,其降者終化為黃土,而升者則無所不之。故為之舍重、舍主,以求其神于廟寢者則有之,不聞其于塊也。”[20]乾初此說與其“形魄既痿,即同溝斷”之說并無矛盾。因為“形魄”與“魂靈”并非一事?!抖Y記·郊特牲》說:“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雖然乾初認為死后形魄終化為黃土,但不否認升騰之魂靈“無所不之”、可以感格。由此可見,不可據(jù)乾初論葬言論遽定其為“唯物主義思想家”。

乾初雖然對宋儒“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性通于無極”、氣質之性、義理之性等說法作過嚴厲批評,但他并不否認良知、良心。而且他所說的良知、良心與孟子之良知一樣,也是先驗性的。乾初反對前儒之性論,大致屬黃梨洲在乾初墓銘中所說“主張?zhí)^,不善會諸儒之意者亦有之”之列。今日衡定乾初思想,不必因其誤解而誤解之(參下文)。

總之,乾初思想不屬“實學”、“考據(jù)”或“唯物”,沒有脫離宋明儒學之大傳統(tǒng)。

二乾初思想可歸心學一系

拜師后,乾初走向了“圣學”,但其具體學問路徑短時間內尚未定型,這從其記其癸未拜師之行的《秋游記》中漫然調和于程朱陸王之間的態(tài)度中可以明顯看出。后來乾初逐漸折向了心學。順治十六年,五十六歲的乾初作《輯祝子遺書序》,在文中談到了他的這一思想轉變:

開美邃于理學,而確素不悅理家言,故不甚悉其是非。崇禎癸未八月,與開美同舟入剡。開美自言“吾學本象山、陽明”,而謂程朱之說非是。確時不甚為然。開美則頻舉先生(引按:指蕺山)之言為證,確亦不甚為然。蓋以習聞良知之學之近禪,而程朱之言久為儒者所宗,必有取爾也。

既從蕺山先生游,開美亦時理前說,確猶未深省。又后十許年,而確有《大學》之辨,于是益參以諸子之說(引按:指程朱之言),乃徐覺其舛謬。雖陽明子之所謂致良知,合之《大學》殊落落難合,然以之詮《大學》則不可,以之救俗學則無不可。非惟無不可而已,其知行合一之論,雖謂與孟子道性善同功可也。良知非他,即吾所謂本心是也;致良知非他,即吾所謂兢兢無負其本心是也。此吾開美之學之所為本之陽明、象山也者,而非如世儒之所謂致良知者也。(《陳確集》上冊,頁239。)

按:祝開美在蕺山門下最稱好學,其學屬心學一系。乾初與開美道交最深,兩人之學也非常相近。此段文字純系乾初自敘,述其入蕺山之門后,短時間內猶未能“深省”程朱之說之不當,至作《大學辨》時,廣參諸儒之說,才逐漸覺察程朱之說之“舛謬”以及陸王之學“以之救俗學則無不可”。末一句意味深長,有弦外之音:以前我疑陸王是禪,那是為世儒所惑、以王學末流之弊為陽明本色所致,現(xiàn)在翻然醒悟了?!拔衢_美”之學本之陽明象山,我乾初何嘗不是如此!

《輯祝子遺書序》是一篇乾初集中剖白、昌言其思想傾向的文獻,對了解乾初思想至關重要。他在文中極力主張,為學當以本心為首出:

學失教養(yǎng),無人不昧其本心,無事不喪其本心,而猶覆之以義理之言,玄之以性命之旨,若可跨孔、孟而上之。言以近佛者為精,書以非圣者為經(jīng),晦蒙蔽塞,積五六百年。人安得不禽,而中國安得不夷狄乎!于此時而猶然與學者說本體,說作用,說未發(fā)已發(fā),動靜顯微,轉增幻惑。惟有亟提起本心之良,使之自證自合,庶其將有真學術、真人品出于其間。不寧惟是,儒者果有意窮理盡性之學,而將究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功也者,舍吾本心之良,又復何所致其力哉!舍之,則博是徒博,學是偽學,而凡所謂問、思、辨、行者,亦無之而非偽也。(同上,頁240)

此段批評宋以來儒者之學,有顢頇魯莽處不待言。但他以為入圣之方唯在“提起本心之良,使之自證自合”,只有在此前提下從事學問思辨才不致流于“偽學”,則是典型的心學立場。

乾初甚至不諱言“單提本心”。他說:

或曰:蕺山先生以慎獨為學,而吾子序祝子之書,只(原注:刊本作“單”)提“本心”二字,其毋乃廢先生之教矣乎?曰:獨者,本心之謂,良知是也。慎獨者,兢兢無負其本心之謂,致良知是也。先生《答祝子初見問學書》曰:“道不遠人,只就日用尋常間,因吾心之已明者而一一措諸踐履,便是進步?!痹唬骸叭缃袢阵E遇期喪,自是本心迫切處,不肯放過,即與之制服制禮,何等心安理得。此外更求道乎!”曰:“心所安處,即是禮所許處?!痹唬骸拔┐蠊?jié)目不可不自勉,亦只是時時挑動良心,自有不容已者?!贝讼壬桃病R鄬幬┏跻娭远?,由是而益推之,謂先生之言無之非發(fā)明本心之教,其亦可也。倘學者讀先生、開美之書而興起焉,人人無負其本心,而又加之學,則是天之未喪斯文,而虞廷精一之心,庶其復傳于今后也。(同上,頁240-241)

可見乾初并不諱言其學是“單提本心”,并認為此正是師門之旨。

乾初所理解的“圣學”非?!昂喴字苯荨保?/p>

知過改過,便是圣學。(《與祝鳳師書》,《陳確集》上冊,頁122。)

學問之道無他,惟時時知過改過。無不知,無不改,以幾于無可改,非圣而何?(《瞽言一》,《陳確集》下冊,頁429。)

余嘗作《知仁勇三言疏》,謂知過之謂智,改過之謂勇,無不知、無不改之謂仁。豈惟三言疏而已,舉千圣心法,皆盡此知過改過中。(同上,頁431。)

乾初厭惡理學家的性理之談,對理論上的思辨無興趣(所謂“素不悅理家言”)。喜言力行,特重當下工夫?!爸^改過,便是圣學”可謂乾初之學的基本宗旨,其性質與象山自道其學時所謂“不過切己自反,改過遷善”之說類似。[21]

具體如何做“知過改過”工夫?在乾初那里,用力之方不在朱子所謂“或考之事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22],而在“問諸心”:

有問道者,予曰:“道不必予問,問諸心而已。心所不安者必勿為,如是而已?!保ā哆^舊居》,《陳確集》上冊,頁403。)

吾何以知人之所不知而改之?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則能自知而自改矣?!保ā额砸弧?,《陳確集》下冊,頁430。)

何者為過?反求己心即知。如何改過?心所不安者不為,即是改過?!@就是乾初的“知過改過”之法。其蘊涵的思想是:人皆有是非之心,此知是知非之心就是本心、良知。此心能自作主宰。心之安與不安,就是是非善惡的最后裁判者。學問思辨、前言往行等等都是輔助性的,不是是非善惡的最后標準。乾初論此,不一言而足:

時時提醒此良心,常作得主張,便是一日千里之學。(《復吳仲木書》,《陳確集》上冊,頁92。)

人之所以不死,心而已矣。心之所以不死,安與不安而已。(《眾議建吳磊菴先生祠疏》,同上,頁370。)

力行之功,莫先改過。吾人日用,過失最多,自圣人且不能免,何但后學。細心體察,當自知之。知之即改,改而不已,工夫純熟,漸不費力。圣賢學問,端不越此?!ぁぁぶ^之心,即是獨體;知而不改,便為有體無用,非真體矣。(《與吳仲木書》,同上,頁73。)

劉先生有云:“有不善未嘗不知,是良知;知之未嘗復行,是致知?!贝送蹰T真血脈。蘿石亦云:“所謂良知,只是能知過,所謂致良知,只是能改過?!蔽嵊炎W訃L向同人言遷善改過之學,而當時有以先致知為言者。嗟呼!舍遷與改,而又何知之致乎![23](《龍山告先師友文》,同上,頁343)

文章入妙處,無過是停當;學道入妙處,亦無過是停當。無不停當,即是可與權、不逾矩境界,窮神知化又何加乎!或問停當之說。曰:“即理道之正者。”“于何取諸?”曰“取之于吾心。吾心停當,道理自無不停當。故曰‘先正其心’,故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不逾,正吾心極停當時也。”[24](《瞽言一》,《陳確集》下冊,頁425)

雖然乾初未強調“心即理”這一命題,但以上這些思想都是指向這一命題的。其實,乾初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指點過,如他說:“先生尊心之論,正欲人盡心以知性,即孟子之旨。蓋尊心乃所以尊性也。故曰:無心外之性,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學,無心外之道。故即心即性,即學即道,是一統(tǒng)工夫?!盵25]如此,“心即理”之于乾初,無復可疑。

當然,與正統(tǒng)的陸王心學相較,乾初之心學有其“偏霸”色彩,如特重當下的“知過”之心,心之形上本體義、立體直貫義不明顯;特別強調本體不離工夫,本體現(xiàn)成義、動力義不明顯等[26]。不過,即便如此,“心”在乾初思想中也沒有徹底塌陷下去,以至喪失其本體義、先驗義。乾初攻擊形上本體之說為禪,這是誤解。我們現(xiàn)在研究乾初思想,不可因其誤解而誤解之,即我們不可因乾初本人對前儒本體之說進行了攻擊,就認為他所說的本心就是形而下者,不再是本體。雖然乾初諱言形上學,但他所說的“知過改過”之心、“良心”與孟子、陽明之“良知”、象山之“本心”以及蕺山之“好善惡惡”之“意”,性質一樣,仍然是先驗的,有其實體義。乾初說:“存乎人者,孰無仁義之心!呼爾與之,乞人不屑;蹴爾與之,行道之人勿受。雖殺人行劫之盜,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此則小人之良心也。故雖極惡之小人,其心未嘗不知善之當為與不善之不可為?!盵27]此足以表明,他仍堅信人之道德心是普遍的、先天固有的,非外鑠、從經(jīng)驗中襲取習得者。他反復強調“兢兢無負其本心”,極立主張反求之學,認為人有過,反求己心即可自知。他所說的“本心”、“知過”之心,性質上顯然屬先驗的道德明覺之心。用他自己的話說,“知過之心,即是獨體”[28]。這樣的心,也是與超越的形上本體相貫通著的,他攻擊宋儒本體之說,有誤會成分在。從實質上看,其學與前儒一樣,也是有本體的。[29]

乾初同門友張考夫是明清之際程朱派大儒,從兩人的論辯中也可充分考見乾初的心學立場。兩人辯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便是心之地位問題。考夫在致乾初書中說:“蓋人心不能無蔽,蔽則所見皆偏,偏則于彼勢重,則于此益輕。是以古人立規(guī)矩以為方圓,立準繩以為平直。獨無此心之可信哉?以為信心之有敝,不如規(guī)矩準繩之無失也?!盵30]又說:“仁兄平昔有云:‘道理要當信之于心,未可全憑古人。’夫心何常之有!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惟斯理,天下古今一也。推其本末,‘心即理’也。陸氏之說,而王氏祖述之。亦非陸氏之說,西來直指心體之說,而陸氏符合之。此說一倡,師心自用之學大熾。推其流極,弒父與君而無不忍。何也?吾心信得過自己無有不是處也。[31]考夫此說與乾初“吾心停當,道理自無不停當”之說正好來個直接的、正面的沖突,乾初遂答曰:

吾兄又云:“信心之有弊,不如規(guī)矩準繩之無失。”誠哉是言!第規(guī)矩準繩故在也,大匠用之而成,拙匠用之而敗,則非規(guī)矩繩墨之異,而所以用規(guī)矩繩墨者之異也。豈亦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者耶?乃一道著“心”字,便以西來直指之說誣之,是使后之學者絕口不敢言心學也,豈通理哉!弟觀象山、陽明集中,亦并無直指心體之說。若其近似者,雖程、朱書中亦有之,豈獨陸王!凡論人,須使心服,乃不當附和雷同,以相毀詆。以西來罪陸王,竟是莫須有之獄,豈止如來教所云“以嫌疑殺人”而已哉![32](《又[答張考夫書]》,《大學辨三》,《陳確集》下冊,頁601)

由于乾初之學有此“單提本心”傾向,所以考夫評之曰:“不信古先圣賢而信此心,蔽陷離窮,何所不有?此乾初之學之失也。”[33]又曰:“乾初主張心學,每事必信諸心,而執(zhí)行在知先之見,堅不可破。雖不學禪而不自知已入于禪。蓋乾初所服膺者良知之說,而姚江實禪學之深者也。學不虛心遜志,為害真不淺也。”[34]說乾初“為害不淺”,未必可稱定評;稱其“主張心學”,則實為不刊之論。

三乾初雖重“欲”但未突破宋明儒天理人欲之辨的理論框架

以下對乾初理欲方面的言論作些分析,以明定其思想為“以欲為首出”之未當。乾初集中有“以欲為首出”嫌疑的資料大致有《瞽言·近言集》中的一段、《無欲作圣辨》一文和《與劉伯繩書》中的一段[35]。僅此而已。

如果僅以此等言論看乾初思想,的確可說是“以欲為首出”。但是,以此概括乾初的整個思想,以此給乾初思想定性,總覺不妥當。因為,如果如此定性,則乾初從陸王及其師蕺山那里繼承的心學思想就得不到合理解釋。而其闡發(fā)心學思想的言論,其分量遠遠多于強調“欲”的言論。不僅如此,即就“理欲”這一具體問題而言,乾初雖有強調“欲”的言論,同時,他也有不少“存天理去人欲”之類的言論,如:

賓昏喪祭,循禮而不循俗;日用飲食,從理而不從欲。(《瞽言一》,《陳確集》下冊,頁431。)

所謂居易,只是循理;所謂行險,只是從欲。欲非止一端,要之,“名利”二字其大端也。(《辰夏雜言》,同上,頁419。)

過天理一分,便是人欲。(《撤主議》,《陳確集》上冊,頁195。)

理以制欲,私不勝公。(《骨牌頌》,同上,頁357。)

諸過皆從欲念起,無欲即無過。是以善學者不在隨處弭禁,而在閑居慎獨。慎獨之功,要在去私。(《又[寄諸同志]》,同上,頁379。)

欲勝理為小人,理勝欲為君子。絀欲從理,儒者克己之學也。[36](《與劉伯繩書》,《瞽言四》,《陳確集》下冊,頁469。)

實際上,如果前文所論乾初心學思想不謬,即足以說明其思想不可以“以欲為首出”定之。在此舉出一些乾初自己的“存天理去人欲”之類的言論,只是作些不甚關緊的補充,借以表明在“理欲”問題上,即就表面言詞論,乾初也并非一味強調“欲”而已。

乾初有一些“以欲為首出”的言論,而“以欲為首出”又與其心學思想相抵觸,如何看待此矛盾?說“乾初思想不夠圓融,本來就有矛盾”——如此看待,完全可以?;蛘叻履沧谌壬u劉蕺山的某些言論時的做法,說“那些以欲為首出的言論,是滯詞,不可為準”——如此看待,也未嘗不可[37]。但是,倘若不顧乾初思想中豐富的心學成分,斷定其思想從本性上、整體上說就是“以欲為首出”——此則不妥。

既然乾初一再強調“本心之良”之說、“知過改過”之說,他就不可能有足夠的理據(jù)來否定前儒“存天理去人欲”之說。如果他有批評“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的言論,那也屬“不善會諸儒之意”之列。

“存天理去人欲”,如果明其本義,即知此說無可指摘。在宋明儒學中,“天理”既指超越無對的“理一”之理,即“天道”,也指此“理一”之理在具體事物上表現(xiàn)出來的“分殊”之理,即事物“所以然”和“當然”之理。就人生社會層面講,前者即“天命之性”,后者即人所應當依之而行的道德法則,如忠孝節(jié)義等禮法、名教?!疤炖怼奔仁翘斓刂?,也是道德法則,是人應努力“盡”之、“體”之者,是“善”的代表。天理的對立面是“人欲”。什么是“人欲”?這須根據(jù)“天理”來定:凡是違背“天理”者,就是“人欲”;凡是合乎天理者,即不是“人欲”?!疤炖怼迸c“人欲”互相排斥,其區(qū)分情形有類于形式邏輯上的矛盾律:“天理”是“a”,“人欲”是“-a”?!疤炖怼笔堑赖抡軐W上的概念,“人欲”的內涵既依“天理”而定,是“天理”的反面,則“人欲”也必然是道德哲學上的概念,——它表示的是道德上的“惡”。[38]既然“天理”代表道德上的“善”,“人欲”代表道德上的“惡”,則“存天理去人欲”順理成章。

后人反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大都是撇開“天理”這個參照物,孤立地理解宋明儒所說的“人欲”,將其理解為生理學、心理學上的概念,并拿生理學、心理學上的“人欲”概念,說出一些諸如“飲食男女之欲何人不有”之類的言語,以此來反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這種反駁純粹是無的放矢、文不對題。宋明儒不僅沒有要把人的生理、心理等感性欲望去除凈盡的意思,而且他們的“天理”還部分地保全著這些感性欲望。

“天理”之中沒有道德上的“惡”這層意義上的“人欲”,但是“天理”中完全有生理、心理等感性欲望意義上的“人欲”。因此,宋明儒之“天理”中本來就有“人欲”(生理學、心理學意義上的),根本不必以“飲食男女之欲何人不有”之類的說法來反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乾初自己也說“圣人豈必無人欲,要能使人欲悉化為天理”[39],而這正是“存天理去人欲”之本意。由此可見,乾初未能善會前儒之意。

中國哲學中的許多概念多不甚嚴密,界定不嚴,不察原委望文生義地去理解,往往會引出許多無謂之爭吵。“人欲”這一概念即是其中之一。宋明儒用“人欲”這一概念,不甚一致?;居梅ㄊ怯靡灾浮疤炖怼钡姆疵?,即用為道德哲學上的概念。如伊川說:“不是天理,便是私欲?!ぁぁo人欲,即皆天理?!盵40]朱子說:“天理人欲常相對”[41];“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42];“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43]。王陽明說:“天理人欲不并立”[44];“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45],“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46]。此等語中的“人欲”指“天理”的對立面,與“私欲”同,是宋明儒學中的基本哲學范疇,反映著宋明儒學的特色。

但是,有時宋明儒也用“人欲”指生理學、心理學上的感性欲望,此并不與“天理”完全排斥。如朱子說:“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47]。此“人欲”實際上相當于“氣質之性”,與“存天理去人欲”一語中的“人欲”的涵義迥別??傊?,明白宋明儒所說“人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所指實有不同,他們主張去除的“人欲”特指道德上的“惡”,不是要抹殺指人的感性欲望而為言的“人欲”,即可知“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無可反對。

不過,雖然宋明儒“存天理去人欲”之說本身并不錯,但是,有些儒者在對天理、人欲作具體的取舍時,確有偏頗:把天理懸得太高,有脫離人之常情處;把天理收得太緊,有窒息人性生機處;把天理拶得太僵,有束縛人之合理自由處;把天理織得過密,有使人動輒得咎、無所躲閃處。與之相應,把“人欲”之網(wǎng)張得太大,不少合乎人性的欲望、情感、愛好乃至一些美好的審美趣味也被打成“人欲”而去之。換句話說,在對天理人欲作具體定位、畫界和取舍時,有些宋明儒者顯得近于冷峻甚至嚴酷,有枯槁干癟之態(tài),少有孔孟寬宏包容、廣大高明之氣象。宋明儒之此種偏頗在程朱派儒者身上表現(xiàn)得較突出。他們把“天理”講成“只存有而不活動”的“理”,將天理(性)與“心”剖成兩片?!扒椤痹谛再|上屬“心”,也是形而下之“氣”,不足貴。如此“理”成了外在的、無生機的干枯之物。以此等“天理”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名教、禮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脫離了孔教仁愛精神的沾溉潤澤,結果“同于酷吏之所謂法”(戴東原語)。借莊子評墨學的話說,“其道大觳”。以之責人,可能會生出“以理殺人”之弊。

乾初強調“欲”,正是為了矯正宋明儒特別是程朱派儒者的這種偏頗。他說:“大約吾心吾身要使時留余地,使得舒展為佳,所謂生趣也。若過于桎梏,其弊正與放心等?!盵48]可見,他之重“欲”,目的在于釋放被桎梏的“生趣”,并非主張放其良心,以“欲”抗“理”。不過,由于乾初言學有“不無張皇”、“主張?zhí)^”之偏,(黃梨洲評語),在“琢磨程朱”時,無意中傷到了程朱的“合理內核”。[49]驟看這些言論,似乎其思想是“以欲為首出”。其實,乾初并未走那么遠,要將其本心之學勾銷掉。

如果換個角度,乾初的那些言論也不是非將其解為“以欲為首出”不可的。

首先,乾初所謂“欲”,已非前儒所謂“欲”,乃是“人心生意”之別稱。其范圍至廣,既指飲食男女、富貴功名之欲,也指道德感、人倫間的至情乃至民胞物與之情。觀其“生,所欲也,義,亦所欲也,兩欲相參,而后有舍生取義之理”、“五倫悉是情種,佛則空之,萬物皆吾同愛,老則遺之,故曰無”等說即可明[50]。由于其所謂“欲”已泛化到幾無涯際的地步,某些其稱之為“欲”的東西其實已非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欲”,所以,以“以欲為首出”概括其思想,不足以標示出乾初思想的真正意蘊。

仔細體察乾初的說法,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大談其“欲”,目的是為了以儒者之有“欲”來反對佛、老之“空”、“無”。在他的心目中,“欲”這一概念代表的實際上是“世間”,“無欲”代表的實際上是“出世間”。強調“欲”等于說儒學不是出世主義,而是入世主義。乾初強調“欲”的真實意思是強調儒學的入世主義,而“以欲為首出”表示的則是反對正統(tǒng)儒學的自然主義。因此,根據(jù)乾初的那些言論把乾初思想定為“以欲為首出”是誤會。

其次,乾初說“從人欲中體驗天理”、“天理皆從人欲中見”這類話時,其用意很可能是為了強調“天理”不能不借“人欲”來表現(xiàn)這一思想。朱子說:“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51]乾初說“天理皆從人欲中見”,大概相當于朱子所說“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之意。乾初說“人欲恰好處,即天理”,相當于朱子“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之意。乾初用的是肯定句,朱子用的是否定句,其意實同。

雖然乾初說“人心本無天理”,但是他并未說人沒有內在的是非之心,并沒有否認孟子、陽明所說的“良知”。他的“人心本無天理”,其意思很可能是:人之本心是個“有過即知”的明覺之體,其中并沒有現(xiàn)成的、如張考夫所謂“規(guī)矩準繩”之類的條條框框充塞其中?!疤炖怼笔潜拘膽獣r而起、當機而發(fā)的、在“欲”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中節(jié)之和”。本心是“天理”的樞紐,是個“活”物,因而“天理”也不是僵挺生硬、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乾初說所的“天理”,實際上是“分殊”之理,不是“理一”之理?!袄硪弧敝?,乾初雖諱言,但我們不必為其諱言:在他的思想中,“理一”之理就是他所說的“本心”?!胺质狻敝聿皇乾F(xiàn)成地擺在心中,故說“人心本無天理”。但是,發(fā)出此“分殊”之理的“本心”非他,正是“理一”之理。而此“理一”之理更是天理之本然。所以,乾初“單提本心”實際上就是以“天理”為首出,而非“以欲為首出”。乾初說“人欲恰好處,即天理”、“人欲正當處,即是理”、“兩欲相參,而后有舍生取義之理”——不用說,“恰好不恰好”、“正當不正當”,是由本心之良來裁斷,而非由“欲”自己來裁斷;“兩欲相參”,是由本心之良來“參”之,而非由“欲”自己來“參”之。所謂“裁斷”、“參之”,并不是從心外拿來現(xiàn)成的標準尺度來絜長度短地衡量,而是“問諸心而已。心所不安者,必勿為,如是而已”(見上文)。

綜上所論,還是將乾初之學定為以道德本心為首出者較為妥當。其強調“欲”是激于宋明儒特別是程朱儒者中的偏枯干癟傾向使然,此與戴東原同。但是兩人重“欲”的理據(jù)并不同。乾初是站在心學立場上,將僵枯、逼窄的“天理”激活、撐大,釋放更多一些“生趣”,并未丟掉“天理”。相反,他很重視“禮法”。不僅自己立身處事一準儒者矩矱,而且“議禮尤精”[52],并著有《補新婦譜》、《叢桂堂家約》等隆禮之作,可謂秉禮之大儒。戴東原則為考據(jù)之大師,思想上痛詆“后儒以理殺人”。其學丟掉了前儒的“天理”,以“血氣心知”為首出,已與宋明儒學傳統(tǒng)成決裂之勢。故梁任公說,“其哲學之立腳點,真可稱二千年一大翻案”、“倫理學上一大革命”。(見《清代學術概論》)乾初之學則無此“革命”。

[1]乾初名確,1604—77。為示禮敬先賢之義,文中以字稱。

[2]參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3]見劉述先《理學殿軍——黃宗羲》一文,吳光等主編《黃梨洲三百年祭》,1997年當代中國出版社。

[4]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關于乾初思想的心學性質,也有學者指出過,但似未入乎其中作正面論述。參王茂等人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參乾初《秋游記》一文及《平水東岳廟謝別先生》一詩。

[7]《陳確集》下冊,頁626。按:有學者說“江水汩汩”一詩是“述說未見蕺山前的憤悱心情”。(詹海云:《陳乾初大學辨研究》(臺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五年),頁60,注(5)。)此說非是:此詩成于拜師歸來之后,前章追憶出行前拜師以求解惑釋疑的迫切愿望;后章表現(xiàn)歸來后,已知用力方向,努力以“千秋大業(yè)”自勵的邁越情懷。

[8]有學者認為乾初是“注重習行工夫、經(jīng)世致用,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和活動中追求實理實益”的代表人物(王茂等人著《清代哲學》,頁499)。這似乎有意將乾初之學歸為“實學”。

[9]《書〈大學辨〉后》,《陳確集》下冊,頁559。

[10]乾初說:“比年以來,呶呶好辨,幾有同子輿氏之不得已者?!保ā洞髮W辨二》,《陳確集》下冊,頁578)

[11]《輯祝子遺書序》,《陳確集》上冊,頁240。

[12]《瞽言四》,《陳確集》下冊,頁462。

[13]《書〈大學辨〉后》,《陳確集》下冊,頁609。

[14]乾初辨《大學》有任臆武斷處,此處不及詳論。本人在《陳確評傳》中對此有論述。此書近期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5]如侯外廬稱乾初為“十七世紀的一位大膽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焙钍希骸督榻B陳確著書中僅見刊本〈葬書〉的思想》,《新建設》(1957年第6期),頁56。衷爾鉅說乾初“在批判程朱理學和宗教觀迷信闡發(fā)的主要是樸素唯物論哲學思想”(引按:此句文理似未通暢)。見《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同上),頁311。

[16]《地脈論》,《葬書下》,《陳確集》下冊,頁496。

[17]《投當事揭》,《陳確集》上冊,頁367。

[18]《與張元岵前輩書》,《陳確集》下冊,頁488。

[19]《與同社書》,同上,頁483。

[20]《陳確集》上冊,頁129。

[21]《語錄上》,《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400。

[22]《大學或問》,《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23。。

[23]按:此中所言“致知”,可能指朱子學派之“致知”,也可能指王門江右“歸寂派”之“致知”。乾初此中所言遷改,實質上同于陽明之“致良知”。

[24]按:乾初此引“可與權”、“從心不逾”之說雖未必合乎《論語》本義,然正可明其做工夫必以心為主宰之意。

[25]《與劉伯繩書》,《大學辨四》,《陳確集》下冊,頁620。

[26]關此本人在《陳確評傳》中有詳述。

[27]《又[答張考夫書]》,《大學辨三》,《陳確集》下冊,頁600。

[28]見前引。按:“獨體”是乾初師蕺山的常用語,與“本體”同義。

[29]在給某思想家作學派上的定位時,大致可從該思想家的生命實存、其理論主張之客觀義理形態(tài)以及該思想家在學派歸屬上的自覺等層面著眼。就乾初而論,從生命實存上看,他據(jù)以安身立命的是素位之學、慎獨之教。從客觀義理形態(tài)看,他討論的心性、知過改過等問題仍是理學話語,他在“圣學”方面的思想主張大致合乎心學路線。從自我認同角度看,他自覺護持的也是陸王心學。所以,本文認定乾初之學未離乎宋明儒學傳統(tǒng)、可歸心學一系。至于他對宋儒的種種非難,那是以他對宋儒之說的理解、解釋以及他對他自己的真實思想在學理上所作的把握為前提的。由于他對宋儒之說有誤會,解釋上有差失,而他自己對他本人的真實思想的真正理論意蘊也未必能把握得準確無誤、通透洞明,一如一個文學家未必能對自己作品的真正美學意蘊有洞明的把握一樣,所以不宜因看到乾初對宋儒之說有種種非難就遽下結論,說其學脫離了宋明儒學傳統(tǒng)。

[30]《答陳乾初》(丁酉),《楊園先生全集》(清同治間江蘇書局刊本),卷二,頁10。

[31]同上,頁12-3。

[32]按:考夫以為乾初之非《大學》類乎“以嫌疑殺人”。

[33]《愿學記三》,《楊園先生全集》(同上),卷二十八,頁14。

[34]《備忘二》,《楊園先生全集》(同上),卷40,頁11。

[35]分別見《陳確集》下冊頁425,461,468-9。限于篇幅不錄,大致不外“天理從人欲中見,人欲恰好處即天理”這些意思。

[36]按:乾初出此語時自認為“勝之之辭,非滅之之詞”,與“滅人欲”不同。乾初如此說,是因為他對前儒“滅人欲”之說有誤會。其說實與宋儒“無欲”、“存天理滅人欲”之本意一致。詳下文。

[37]牟先生評蕺山之說見《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第六章第一節(jié)。

[38]至于明道“天下善惡皆天理”、“事有善有惡,皆天理也”等說,則另當別論。關此可參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第二冊“程明道之一本論”章第二節(jié)“天理篇”下之“附識:明道言第二義之天理”這一部分。

[39]《瞽言一》,《陳確集》下冊,頁425。

[40]《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一冊,頁144。

[41]《朱子語類》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一冊,頁224。

[42]同上。

[43]《大學章句》首章。

[44]《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上冊,頁7。

[45]同上,頁28。

[46]同上

[47]《朱子語類》卷十三(同上),第一冊,頁224。

[48]《與吳仲木書》,《陳確集》上冊,頁137。

[49]乾初雖與宋儒相辯不置,但無意從根本上否定宋儒之學,他甚至說“宋儒之言學,其得者嘗十九”(《再與來成夫書》,《陳確集》下冊,頁614)。

[50]《瞽言四》,《陳確集》下冊,頁468,469。

[51]《朱子語類》卷十三(同上),第一冊,頁223。按:此語中兩“人欲”含義不同。后者指“天理”的反面,前者指人性之自然,相當于氣質之性。

[52]黃梨洲乾初墓銘中語。按:黃氏《明文海》錄乾初論禮之文多達十來篇。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思想戰(zhàn)線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云南省教育廳

思想與文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毛澤東思想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和政县| 星子县| 鄂托克前旗| 灵武市| 汉源县| 德清县| 钟山县| 杭锦旗| 赤水市| 都兰县| 西和县| 红安县| 上林县| 师宗县| 远安县| 西昌市| 陕西省| 交城县| 长沙市| 县级市| 北宁市| 康马县| 德江县| 广元市| 工布江达县| 鹿邑县| 峡江县| 镇平县| 肥东县| 微博| 腾冲县| 太和县| 洪江市| 南皮县| 榆中县| 天门市| 洛川县| 武乡县| 耿马| 隆化县| 板桥市|